冠心病中医辨证规律评析

合集下载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1、病因分析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痰湿内蕴痰湿内蕴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可导致心脏血液循环不畅,引发心肌缺血。

1.2 血瘀阻络血瘀阻络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认为心脏是血液运行的重要器官,当血液循环发生问题时,容易导致冠脉堵塞,引发冠心病。

1.3 肝火亢盛肝火亢盛是冠心病的常见原因之一,此时肝脏功能失调,容易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2、中医辨证分型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以下几种:2.1 痰湿阻肺型表现为胸闷、气短、痰多、胸部胀满感。

2.2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胸痛、胸闷、舌质紫暗、脉弦细涩等。

2.3 肝郁气滞型表现为胸腹胀满、情绪烦躁、口苦、舌质红、脉弦。

3、中医治疗方案3.1 祛痰化湿法方药:陈皮、枳壳、茯苓、白术、半夏等。

功效:祛除体内湿气,改善血液循环。

3.2 活血化瘀法方药:丹参、桃仁、川芎、赤芍等。

功效:活血化瘀,改善心脏供血不足情况。

3.3 疏肝理气法方药:柴胡、枳壳、郁金、白芍等。

功效:疏肝理气,缓解胸腹胀满等症状。

4、附件本文档涉及以下附件:4.1 中医辨证治疗病例分析报告4.2 相关中医药治疗方案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冠心病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5.2 辨证治疗辨证治疗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辨别疾病的表现和体征,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3 祛痰化湿法祛痰化湿法是中医治疗痰湿内蕴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中药方剂,去除体内的湿气,改善病情。

5.4 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血瘀阻络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中药方剂,改善血液循环,清除阻塞血管。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心脉受阻、血瘀、痰浊等原因导致心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中医的治疗体系中,辨证论治是通过搜集病史、望诊、问诊和闻诊等方式来诊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冠心病,根据中医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辩证论治。

首先,中医强调心脏与脾胃的关系,认为心脏主宰血液循环,而脾胃主宰气血生成。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要切实调理脾胃功能,提高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冠心病,中医常用补益脾胃的方法,如服用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的药物,配合适量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

其次,中医强调情志与心脏的关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冠心病患者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调理情志对于改善心脏状况至关重要。

中医常用安神药物,如丹参、酸枣仁等,通过平抑情绪、疏通心脉,缓解冠心病患者的不适感。

另外,中医也强调冠心病与血液循环不畅的关系。

对于有痰浊、血瘀等证候的患者,中医常借助药物来疏通经络、畅通血脉。

例如,当患者出现胸闷、气短、舌苔黄腻等症状时,中医往往会给予清热利湿的药物,如草果、茵陈、郁金等,以达到祛痰、清热、改善微循环的效果。

此外,中医治疗冠心病还注重个体差异的辨证施治。

不同个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体质、气血偏盛或偏虚等情况,因此,中医在辨证时也会针对不同的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例如,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中医会选用调理气血、滋补心脏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对于痰瘀阻滞的患者,则会选用化痰散结的药物,如延胡索、枳实等。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通过诊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在治疗冠心病过程中,中医注重调理脾胃功能、调节情志、疏通经络、畅通血脉,并结合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冠心病辩证论治

冠心病辩证论治

(胸痹、心痛)冠心病辩证论治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一)经典辨证分型论治1.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证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栝蒌实12克,薤白、半夏各9克,黄酒70毫升,南星、半夏各12g,枳实、茯苓各9g,橘红6g,石菖蒲、太子参各6g,竹茹6g,甘草3g)常用药:瓜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石菖蒲、陈皮、枳实理气宽胸。

2.气滞心胸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烷、宇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陈皮、柴胡12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9g,炙甘草3g)常用药: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香附、陈皮理气解郁;川芎、赤芍,活血通脉。

3.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病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6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9g)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和营通脉;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调畅气机,行气活血;当归、生地补养阴血;降香、郁金理气止痛。

4.气阴两虚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恍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证机概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心肌缺血甚至坏死,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在现代医学中,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和介入手术,然而中医的辨证论治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方法。

一、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中医学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的气血运行障碍导致的。

根据不同的辨证,中医将冠心病分为多种类型,具体包括气滞型、痰湿凝结型、气阴两虚型、血瘀肝郁型等。

冠心病的不同辨证类型需要针对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 气滞型冠心病气滞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常伴有心慌、气促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药物,如丹参、川芎等,以促进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

2. 痰湿凝结型冠心病痰湿凝结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伴有痰多、舌苔厚腻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体内湿气积聚,阻塞了血脉而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茯苓、白术等,以祛除体内湿气,改善痰湿凝结的状况。

3. 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气阴两虚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痛、气促、怔忡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心肺功能不足,气血亏虚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养心安神的中药,如人参、酸枣仁等,以补益心肺,增强心脏功能。

4. 血瘀肝郁型冠心病血瘀肝郁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常伴有情绪不稳、易怒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桃仁、香附等,以改善血液循环,舒缓胸闷、胸痛等症状。

二、冠心病的中医综合治疗除了针对不同的中医辨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之外,中医还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饮食调理、心理疏导、针灸推拿等方法。

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浅谈中医临床上辨证论治冠心病(胸痹)

浅谈中医临床上辨证论治冠心病(胸痹)

浅谈中医临床上辨证论治冠心病(胸痹)冠心病多属本虚标实证,临床上辨证首先应辨别标本虚实。

标实可分为血瘀、痰浊、寒凝、气滞;本虚可分为气虚、阴虚、心肾阳虚和心阳暴脱。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必要时可标本同治。

标实证以血瘀为主,故活血化瘀为本病的基本治法。

本病虚证以气虚为主,气虚可发展到阳虚,甚至到阳虚欲脱,故补气是治本的关键。

关于本病的证型说法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心络瘀阻证症状表现:胸部左侧刺痛,固定不移,甚则上引肩臂,入夜为甚,伴有胸口堵闷,心悸,面色晦暗,舌苔薄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治宜活血化瘀,开胸通痹。

药用:旋覆花汤加减。

处方:旋覆花,茜草,桃仁,红花,瓜蒌仁,丹参,赤芍,川芎,降香等。

随证加减:胸痛剧烈者,可加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以增强祛瘀止痛的效果;失眠者加合欢皮、夜交藤、酸枣仁;如畏寒肢冷,可加炮附子、干姜、黄芪、人参;大便秘结者,可加蜂蜜、肉苁蓉。

2. 痰浊内阻证症状表现:胸痛窒闷,气短喘促,形体肥胖,肢体沉重,咳嗽多痰,脘痞口黏粘,舌苔浊腻,脉滑。

如果痰浊化热,可见痰多黄稠,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化痰通阻,宣痹开胸。

药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处方:全瓜蒌,薤白,半夏,厚朴,枳实,桂枝,茯苓,郁金,杏仁,黄连等。

随证加减:痰黄,脉滑数者,加竹茹、黄芩;肢体水肿者,加猪苓、白术、泽泻、大腹皮;如胸痛剧烈,胸痛彻背,舌暗有瘀斑者,为痰瘀夹杂,应加赤芍、桃仁、王不留行、蒲黄、五灵脂。

3. 寒凝心脉证症状表现:胸痛彻背,受寒加重,畏寒肢冷,胸闷气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冷汗,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或弦紧。

治宜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处方:全瓜蒌,薤白,桂枝,细辛,当归,赤芍,炙甘草,通草,炮附子,丹参,檀香等。

随证加减:胸痛剧烈者,可加炮附子、炮姜、肉桂、吴茱萸;肢体湿冷者,可含化苏合丸或速效救心丸等,以温阳通痹止痛。

冠心病中医的病理解析及治疗原则

冠心病中医的病理解析及治疗原则

冠心病中医的病理解析及治疗原则?
我得知这个验方是纯中药的那么冠心病中医是如何看待和治疗的?
专家:中医认为冠心病是元气亏耗、本虚标实之症。

由于体内阳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加之气虚,运化失常,过剩的膏脂浸淫脉道,沉积在管壁,形成动脉硬化斑块,中医称之为痰浊、血瘀。

痰浊、血瘀阻塞脉道,影响血液运行,从而导致血管狭窄、闭塞、破裂,临床出现胸闷气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

治病必求于本,针对冠心病的根本原因,中医在治疗原则上主要抓住元气亏耗不足、瘀血、痰饮致病的病理机制,注重益气活血、化痰、涤饮,标本同治。

通过益气化瘀,促进新生血管生长,改善心肌缺血,降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消除斑块,从而起到抗血栓形成、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从根本上避免冠心病恶性事件的发生。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体质虚弱等。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方法之一。

针对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调理气血,补益心脏,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等。

2. 痰湿阻络证痰湿阻络是冠心病的另一常见证型。

患者常表现为胸闷、胸痛、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化痰、通络开窍,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等。

3. 热毒蕴结证热毒蕴结是冠心病进展较为严重时出现的证型。

患者常出现剧烈的胸痛、口渴、舌质红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连翘、三七等。

二、中医论治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两个方面。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气血两虚证可用补气养血的药物,痰湿阻络证可用化痰通络的药物,热毒蕴结证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等。

2. 辅助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会结合一些辅助疗法进行治疗。

如针灸疗法可以调理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等。

这些辅助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预防与调理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时,也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定期的运动锻炼,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展。

此外,中医还倡导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造成不良反应。

总结: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辅助疗法和预防调理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冠心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中医冠心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中医冠心病分型及诊断标准1.寒凝心脉症状:心痛彻背,每因受寒诱发,伴胸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

舌黯淡,苔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阴寒内侵,胸阳被遏,心脉痹阻,故胸痛彻背;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胸闷,心悸气短;阳气不足,寒凝血脉,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黯淡,苔白,脉弦紧,均为阳气不足,阴寒凝滞之候。

2,气滞血瘀症状:心胸窒门而痛,神情抑郁或郁怒。

偏气滞者,胸胁窜痛,牵引肩背;偏血瘀者,心胸刺痛,夜晚为甚,心悸不宁。

舌黯,见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证候分析: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故见神情抑郁或郁怒,心胸窒闷而痛;肝气横逆,则胸胁窜痛,牵引肩背;气滞血瘀,则心胸刺痛,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

舌黯带瘀,脉弦或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3.痰浊壅塞症状:胸闷痛,气短,形体肥胖,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浊腻,脉滑。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脾虚痰盛,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故胸闷痛,气短;脾主肌肉,主升清,痰浊困脾,脾虚失运,清阳不升,故形肥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盛之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气阴两虚症状: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或伴头晕乏力,盗汗或自汗,口咽干燥;舌红,或边有齿痕,苔薄或少,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胸痹日久,气阴两虚,心失所养,心脉涩滞,故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气虚无以行血,则头晕乏力;气虚失摄则自汗;阴虚内热则盗汗,口咽干燥;舌红或边有齿痕,脉细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5.脾肾阳虚症状:胸闷胸痛,气短形寒,神疲腰酸,小便清长,或心悸肢肿,重则胸痛彻背,神昏喘促,冷汗肢厥。

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胸阳不振,心血不利,可见胸闷胸痛,气短形寒,神疲腰酸,小便清长;阳虚水气凌心测见心悸肢肿;肾阳衰惫,阳气欲脱,心脉痹涩,故胸痛彻背,神昏喘促,冷汗肢厥;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脉微欲绝,均为脾肾阳衰或阳气欲脱之象。

☆☆☆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中医学中归属于“胸痹”的范畴,可分为以下7个证型。

1、心血瘀阻证。

症状:胸痛、胸闷,如针刺,痛处固定,夜晚加重,甚至牵引至肩背疼痛,常因生气、过劳而加重;舌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疗以活血通脉,化瘀止痛为原则,方选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证。

症状:胸闷、隐痛,痛处固定,常叹息,情志不畅时加重,或兼有胸部胀满,嗳气或得矢气后缓解;苔薄腻,脉细弦。

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通脉为原则,方选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

临床表现:胸闷重于心痛,痰多气短,乏力,肢体沉重,体型大胖,遇阴雨潮湿天气易加重,纳呆,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脉滑。

治以泄浊豁痰,通阳宣痹为原则,方选栝蒌薤白半夏汤。

4、寒凝心脉证。

症状:突然发作胸痛不适,牵至背部,不能平卧,多因气候寒冷而发病,体寒怕冷,冷汗,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

治以散寒温阳通脉为原则,方选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证。

症状:胸部隐痛,不定时发作,心慌,胸闷气短,乏力,舌红,苔薄白,脉虚细。

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为原则,方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证。

症状:心痛、憋闷,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口干,虚烦不眠;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

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和络为原则,方选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证,症状:心悸、胸闷、气短,多汗,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怕冷;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迟。

治以温补肾阳,振奋心阳为原则,方选参附汤合右归饮。

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总结

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总结

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总结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其病因复杂,病情进展迅速,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

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

本文将对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常用方法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一、补气活血法中医认为,冠心病多为气虚血瘀所致,因此补气活血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有人参、黄芪、当归等,可以调节气血平衡,增强心肌供血能力。

此外,推拿、针灸等物理疗法也可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

二、化痰祛瘀法冠心病患者常伴有痰浊症状,痰湿内阻易导致心脉不畅,进而引发心绞痛。

因此,化痰祛瘀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红花等,这些药物均具有化痰祛瘀的功效。

同时,适量进行体育锻炼也能促进痰湿的排出。

三、清热解毒法部分冠心病患者可能伴有热毒症状,如心烦易怒、口苦口干等。

清热解毒是针对这类情况设计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知母、地骨皮等,这些药物可清热泻火,减轻心脉炎症。

四、平肝熄风法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病因与情志因素有关,而情志不畅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冠心病的发作。

因此,平肝熄风是针对冠心病患者的情志状态进行调节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龙胆草、天麻等,可平肝熄风,缓解情志紧张。

总之,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还注重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改变生活方式,从而全方位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然而,中医药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严密的科学验证,加强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以提高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冠心病中医理论及辨证治疗的进展综述

冠心病中医理论及辨证治疗的进展综述

冠心病中医理论及辨证治疗的进展综述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

中医理论认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综述冠心病中医理论及辨证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中医理论中医理论认为,冠心病是由于脾胃湿热内蕴、痰火上犯、气滞血瘀等原因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而发生。

其中,脾胃湿热内蕴是主要病机,其导致了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

因此,治疗冠心病时,中医强调调和脾胃、疏通气血以恢复心脏功能的平衡。

二、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质特点,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针对冠心病,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药外治等。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冠心病包括内服和外用药物。

内服药物常用的有降脂药、扩张冠状动脉药物、补益心脏药物等。

外用药物则是通过贴敷或按摩等方式,利用药物的渗透吸收作用,直接影响冠脉及心脏的病变部位,起到舒心通脉的作用。

2. 针灸针灸作为中医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曲池、内关、尺泽等。

3. 推拿推拿疗法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另一种常用手段。

通过按摩心区和相关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舒筋活络,缓解心脏的症状。

推拿还可以改善全身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4. 中药外治中药外治是冠心病中医治疗的一种特殊方法。

通过选用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络、化瘀祛瘀等功效的中草药,制成药膏、药粉、药水等剂型,直接涂抹在患者的胸前、背部等病变部位,以起到舒心通脉的作用。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中医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1. 中药疗法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和心脏功能。

例如,丹参、金银花、山楂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 中医针灸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心肌细胞内的钠、钾、钙等离子平衡,增加心肌的抗缺血缺氧能力。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一、概述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强调整体观念,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综合运用针灸、中药等中医疗法,可以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二、病因1.内因内因包括精神因素、情志不遂、情绪波动等,这些因素可以导致气机郁滞、血瘀等病理变化。

2.外因外因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不健康行为,也会造成冠心病的发生。

三、病理变化1.气机郁滞精神因素、情志不遂等导致心气郁结,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了心脏的供血和功能。

2.血瘀长期的心脏供血不足会导致血液在冠状动脉中堆积,形成血瘀,加重了冠脉的狭窄和阻塞。

四、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烦躁、舌质紫暗等,治疗重点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2.气虚血瘀主要表现为心悸、乏力、气短、容易出汗、舌质暗红等,治疗重点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3.痰湿阻滞主要表现为胸闷、咳嗽、痰多、脘腹胀满等,治疗重点是化痰祛湿、行气活血。

四、治疗原则1.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过针灸和中药来调理气机,疏通经络,舒缓心脏症状,改善心功能。

2.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通过中药治疗补气活血,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状况,缓解疼痛和心悸等症状。

3.化痰祛湿、行气活血对于痰湿阻滞型冠心病患者,通过中药治疗化解痰湿,疏通气机,改善症状和心功能。

五、附件1.附件1:中药处方范例2.附件2:针灸治疗方案范例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辨证: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等细节,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证候。

2.冠状动脉:心脏的血液供应主要依赖冠状动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3.阻塞:血液流通受阻,引起供血不足或中断的状况。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

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冠心病的辨证治疗。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紊乱,进而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阻塞心脉,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二、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冠心病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痰浊痹阻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气短等症状,舌质淡紫,苔白腻,脉滑或弦。

治疗宜化痰宣痹,活血通络。

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2、瘀血痹阻型:主要表现为心胸疼痛、刺痛、固定不移等症状,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沉涩或结代。

治疗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3、心气不足型: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自汗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治疗宜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常用四君子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4、心阳不振型: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或迟缓。

治疗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常用桂枝甘草汤合参附汤加减。

三、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冠心病以辨证施治为主,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调整脏腑功能,特别是心脏的阴阳平衡,同时兼顾气血双调,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还在于副作用小,长期服用对患者身体无不良影响。

四、预防与调护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强调冠心病的预防与调护。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2、合理饮食,少吃油腻、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3、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4、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5、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疗【热门下载】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疗【热门下载】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疗【热门下载】
本文内容非常有参考的价值,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打赏,谢谢!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临床一般分为五型,其中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型属于中医学“厥心痛”、“真心痛”、“胸痹”的范畴,现多以“胸痹”或“心痛”称之。

其表现主要是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安卧。

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也有一定联系。

病因病机:
1、寒邪内侵:素体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胸中,痹阻胸阳,或寒痰互结,心脉受阻,气血瘀滞而成胸痹。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或暴饮暴食,致使脾胃受损,失其升降之机,水谷不运,聚湿生痰,痰浊阻滞脉络,致胸阳不振,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3、七情失调:忧思伤脾,郁怒伤肝,脾虚失运,则痰浊内生,肝郁气滞,则经脉受阴。

无论痰浊、气滞或痰气互结,均可致血脉运行不畅,胸阳不振,心脉痹阻成为胸痹。

4、年老体弱:久病或年迈之人,肾气不足,脾胃虚弱,肾阳虚,不能温煦五脏之阳,则心阳不振而发胸痹。

肾阴虚,水不函木,则肝肾阴亏,心肝火旺,心脉失于濡养,拘急而痛。

脾胃虚弱或失血之人,气血生化无源,血脉不充,血虚无以载气,则气亦随之而少,致气血两虚,心气虚弱,鼓动无力,心脉痹阴而发胸痹。

以上诸病因病机,可互为因果,也可数者并存。

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中药方剂研究

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中药方剂研究

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中药方剂研究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目前,在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药辨证论治已经逐渐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中药方剂研究,以期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中医药治疗策略。

一、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的基本思路中医治疗冠心病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辨证,然后开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般而言,冠心病可分为气虚血瘀、痰湿阻滞、湿热内蕴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药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二、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中药方剂研究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等,中医药常采用益气活血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例如,玉屏风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党参、丹参、川芎等组成,具有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三、痰湿阻滞型冠心病的中药方剂研究痰湿阻滞型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胸闷、胸痛、痰多等,中医药常采用祛痰化湿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例如,千金乳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茯苓、半夏、陈皮等组成,具有清热化湿、祛痰止咳的作用。

四、湿热内蕴型冠心病的中药方剂研究湿热内蕴型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胸闷、心悸、口苦、口干等,中医药常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例如,银翘解毒片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连翘、黄芩、蒲公英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功效。

五、中医药方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目前,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方剂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人员不仅对传统的中药方剂进行了优化和改良,还探索了一些新的中药方剂。

例如,脑心通胶囊是一种新的中药方剂,由川芎、麦冬、天麻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作用。

这些研究为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中药方剂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针对冠心病不同证型的特点,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机制,不断优化和改良中药方剂,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治疗原则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理念。

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辨证施治原则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第一步是准确辨证。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面色等症状,了解病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1. 血瘀证:冠心病患者多伴有气血循环不畅,导致血瘀现象。

针对这一证候,中医药可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改善血流,如桃仁、川芎、红花等,以促进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行。

2. 气滞证:情绪压抑、气郁则易引发冠心病。

治疗气滞证的方法主要是疏肝理气,如柴胡、香附等药物有助于舒缓患者的症状,减轻心脏负担。

3. 痰湿证:冠心病患者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容易导致体内湿气滞留,引发痰湿证。

针对痰湿证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化痰,运用半夏、茯苓等药物排除湿气,以减轻心脏负担和改善症状。

二、整体观念,辨病辨证结合治疗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强调以整体观念来看待身体健康。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结合辨证论治原则,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治疗过程中,中医药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作息和心理状态,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三、疏肝理气,调节情绪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气滞证,中医药注重通过疏肝理气来调节患者的情绪。

患者可以适量运动和舒缓身体的压力,如散步、打太极等,也可采用中药调理情绪,如柴胡、香附等,以舒缓情绪,改善心脏的功能。

四、中药配方的使用治疗冠心病时,中医药常常采用复方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配制适合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血瘀证,可使用桃仁、川芎、红花等药物;对于气滞证,可使用柴胡、香附等药物;对于痰湿证,可使用半夏、茯苓等药物。

通过合理搭配,中药方剂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五、辨证施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既强调准确的辨证施治,又强调辨证论治。

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将辨证施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综合运用针灸、艾灸、中药等疗法,以期取得较好的疗效。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一:背景介绍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心脏疾病。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能够从整体角度对冠心病进行治疗,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

二:病因病机1. 病因冠心病主要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久坐少动、吸烟酗酒、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

2. 病机冠心病的病机主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内阻、心肾不交等方面。

三:辨证分型根据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1. 血瘀型- 主要表现:胸闷、胸痛剧烈、心悸、舌质紫暗、脉弦涩。

-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2. 湿痰阻滞型- 主要表现:胸闷、胸痛、气短、舌苔黄腻、脉滑。

- 治疗方法:化痰利湿,行气通络。

3. 气滞型- 主要表现:胸闷、胸痛、心烦不安、舌质暗红、脉弦。

- 治疗方法:行气活血,疏肝解郁。

4. 心肾不交型- 主要表现:胸闷、胸痛、心悸、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

- 治疗方法:温补心肾,活血化瘀。

四:辨证施治1. 血瘀型治疗- 中药方剂:桃红四物汤合黄连阿胶汤。

- 穴位治疗:血海、列缺、神门、内关等。

2. 湿痰阻滞型治疗- 中药方剂:消痰丸合升阳汤。

- 穴位治疗:中府、大椎、太渊、关元等。

3. 气滞型治疗- 中药方剂:活血化瘀汤合足太阴肺经湿凉药。

- 穴位治疗:曲池、内关、大包、三阴交等。

4. 心肾不交型治疗- 中药方剂:桃红四物汤加仙灵脾气汤。

- 穴位治疗:关元、神门、太溪、气海等。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以下内容:- 附件1:冠心病患者饮食宜忌表- 附件2:冠心病患者运动指导表- 附件3:冠心病中药方剂处方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冠心病: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的心脏疾病。

2.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方法之一,根据患者的病症表现和脉象等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后选择相应的中草药方剂和穴位进行治疗。

七:全文结束。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效果分析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效果分析

凝滞 、痹 阻胸阳型则以通 阳逐痹、豁痰降逆为主 ,寒湿壅滞 、
痹 阻胸 阳 型 以温 阳 散 寒 、 除湿 宣 痹 为法 ,瘀 血 内停 、痹 阻 心 脉 则 采 取 活 血 祛 瘀 、通 阳行 痹 法 。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的 改善 也证 明 中 医 辨 证 论 治 冠 心 病 的 有 效 性 、对
要 】 目的:观 察与分析冠 心病的中 医辨证论 治效 果。方法:选取 6 0例冠心 病患者且根据其 中医类型给予相应 中医治
疗措 施 ,同时对其 疗效 、生活质 量进行观 察与相 关数据 的统计分析 。结果 :中 医辨证 治疗冠心病总有 效率为 9 .0 患者生 活质 50 %且
量得 以明显改善 ( < . 结论 :中医辨证论 治冠 心病效果显著 , P O 5o 0 对促 进患者康 复 、 改善 患者生活质量可 以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
C C 中医临床研究 2 1 年 第 3 第 1 期 JM 01 卷 8
.0 . 15
冠 心 病 的 中 医 辨 证 论 治 效 果 分 析
Efe t n l i n te tng c r n r a t ie s f c sa aysso r ai o o a y he r s a e d
1 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 . 4 参考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 行判 定:①显效 :临床 症状完全消失 、心 电图恢复正常范围、无需服用硝酸甘油 ;② 有效 :临床症状 明显缓解、心 电图大致 正常 、硝酸甘油用量减 少 5 %以上 ;③无效 :服药 2个疗程临床症状无变化 、心 电图 0 也无 明显 改变 、硝酸甘油用量无变化 。 生活质量评定参考 【 pte 指数 ,即患者活动能力、 日常 3 i r ] z S 生活 、健康感受、生活感 受、家庭支持五项 ,评分越 高说明患

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

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

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中医治疗冠心病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治疗。

在中医中,有一套辨证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角度探讨冠心病的辨证标准。

一、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症状,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弱有力等。

治疗上,重点补益心脏气血,活血化瘀。

可选用益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川芎等。

二、痰湿阻滞证痰湿阻滞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患者多有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舌苔白腻,脉濡滑等。

治疗上,重点祛痰化湿,通络导滞。

可以选用降痰化湿的中药,如半夏、川贝等。

三、血瘀阻络证血瘀阻络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胸闷、心痛、疼痛剧烈等症状,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治疗上,重点活血化瘀,通络祛瘀。

可以选用活血祛瘀的中药,如丹参、川芎等。

四、阴虚火旺证阴虚火旺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患者多有心悸、口干、失眠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上,重点滋阴清热,平衡阴阳。

可以选用滋阴清热的中药,如天冬、玄参等。

五、心肾不交证心肾不交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心悸、气短、腰酸等症状,舌质红,脉细数或沉弦。

治疗上,重点补益心肾,调节心肾功能。

可以选用补益心肾的中药,如熟地、山药等。

综上所述,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主要包括气虚血瘀证、痰湿阻滞证、血瘀阻络证、阴虚火旺证和心肾不交证。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以达到平衡阴阳、调整气血、活血化瘀的目的。

当然,在进行中医治疗之前,还应结合现代医学诊断,遵循医生的建议,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注:本文所阐述的中医辨证标准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中医辨证规律评析
冠心病中医辨证规律评析
冠心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随着时代变迁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冠心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愈发复杂。

其发生发展是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阴阳亏虚、痰瘀阻滞络脉等致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痹”、“卒心痛”和“真心痛”等范畴。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有关冠心病病因病机研究文献,以期对冠心病中医辨证规律作一评析。

外感“六淫”、情志失调及饮食不节
乃冠心病触发或加重因素
寒主收引,可阻遏阳气,使血行癖滞而发本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民病厥心痛……心澹澹大动。

”《医学正传·胃脘痛》日:“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

”《脉经》日:“厥心痛者,乃寒气客于心包络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心病诸候凡五论》也言:“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

”《诸病源候论》日:“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

”说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寒邪侵人人体密切相关。

火热伤津致津亏血瘀,心血瘀阻也可发为本病,《素问·刺热》云:“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

”《证治准绳杂病》云:“心主诸阳,又主血,是以因邪而阳气郁伏过于热者痛,阳气不及惟邪胜之亦痛,血因邪泣在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

”由于阳郁化火,气机不畅,血瘀停着不散,心脉不通,而且热结、血瘀二者在病机演变中又相兼互化,所以冠心病应重视“热结血瘀”的病机…。

此外,湿热体质已成为冠心病发病的重要体质基础之一,湿热证也成为冠心病的重要证候类型。

而《黄帝内经》则认为,风寒湿燥火热诸淫所胜,皆能病心痛,并提出本病与寒邪、热邪内犯心脉有很大关系。

总之,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发冠心病。

七情由五脏所主,然由心神统领,《灵枢·口问篇》日:“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沈氏尊生书》日:“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于本心。

”陈无择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明确为“七情”。

有学者认为,情志的证候要素在各个阶段均持续存在,说明了“情志”贯穿冠心病病变的始终。

情志失调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在治疗上强调“从肝论治”的重要性。

可见七情内伤,逆犯心胞者可致气血运行障碍,心血瘀阻而发冠心病。

饮食失节,脾胃损伤,中轴升降功能失常,气机壅涩,聚湿成痰,阻于脉络,脉道瘀窄,血气不畅,胸阳失展而成本病。

《症因脉治》日:“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

”李健等”。

研究表明,冠心病有肉食嗜好者痰浊证比例显著高于无肉食嗜好者。

因此饮食内伤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气滞血瘀痰浊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肝郁可致气滞血瘀,如《薛氏医案》则说:“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陈兆洋认为,心血得以流通无阻,须赖肝胆气机运转自如。

《景岳全书》指出:“凡人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塞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

”即从脉象方面提出了气虚致气滞血瘀的病因理论。

又《仁斋直指方附遗·方论》认为:“心之正经果为风冷邪气所干,果为气血痰水所犯,则其痛掣背。

”说明气血痰水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王娟等研究揭示: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内皮损伤、凝血系统异常密切相关,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的病理基础与血液高凝高黏状态有关。

林钦等研究也提示:血瘀证、痰浊证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相关。

王子宽等认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的增大,狭窄程度的增加,气滞血瘀证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多。

也有学者认为,痰瘀互结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并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正如《医述》引罗赤诚论:“如先因伤血,
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日瘀血挟痰……若素有郁痰,后因血滞,与痰相聚,名日痰挟瘀血。

”可见痰瘀滞三者虽致病各有先后,但并不独立,而是相互影响,互结于体内,共同作用,共同致病。

总之,不论是肝郁致气滞血瘀还是气虚无力致气滞血瘀,均是津液与血失于调和,津液凝聚而成痰,血行涩滞而成瘀,闭阻心脉通过不同的演变途径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阴阳气血亏虚。

脏腑功能失调
1.阴阳气血亏虚是冠心病的重要发病基础
冠心病以年老体衰之人多发,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肾之气阳不足,肾阳虚则不能鼓舞其他脏器之阳气,致心之气阳亦亏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或肾阴不足,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心阴内耗,心阳不振,气血运行失畅;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汲肾水,又进一步耗伤肾阴;又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均可导致本病。

又阴阳互根互用,互为消长,相互转化,阳以阴为物质基础,阴虚易致阳虚,阳虚心阳不振,致胸阳失展,或气虚致气血运行不畅,可阻滞心脉而发病。

如《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

”即正气不足,气血阴阳亏虚引发本病。

《金匮要略》将本病的基本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痛以其阴弦故也。

”清代医家喻嘉言精辟论述:“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林钦等研究揭示:胸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多见于气滞血瘀证,从本虚的角度考虑,随着阴虚、气虚、气阴两虚、阳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心肌缺血缺氧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重,对心功能的影响也就逐渐加大,从而使本虚证由阴虚、气虚逐渐向阳虚发展。

由于“阳微”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治疗上须辨清标本缓急。

总之,阴阳气血亏虚是该病重要的发病基础。

2.脏腑功能失调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胸痹乃邪盛正虚之证,并认为邪气客于五脏六腑,皆可上冲胸部而发病,不限于邪气直犯心肺。

《金匮要
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水在肾,心下悸”,“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

”《景岳全书》认为:“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由不因乎下,心气虚者,未由不因乎精。

”认为年老体弱、心肾气亏者易引发冠心病。

唐容川《血证论》指出:“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

”肝郁与肾虚可致气滞血瘀而发本病。

所以可从肾论治,也可从肝肾论治。

且疏肝理气活血法中药对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作用。

又心脉的血行有赖于宗气的推动,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泛源,可使宗气生成乏源,从而使心脉之气不足,运血无力,终至气虚血瘀。

或中焦气机阻滞,可致血行不畅,心脉痹阻,则见冠心病。

正如《医宗必读》中指出:“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日后天之本在脾”。

孙志广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脾胃损伤为病机的关键。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心劳病者,补脾以益之,脾王则感于心矣。

”即调脾治心之法则。

国医大师路志正基于心与脾胃的相关性,提出“胃心痛”证,即胃气上逆于心而引起的冠心病。

且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分布及狭窄有相关性,冠脉血管病变可能与脾虚痰浊的临床表现有因果关系。

冠心病“心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可见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其发生发展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虚实夹杂是冠心病的主要机制
冠心病病机以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寒凝、气滞、血瘀、痰浊为标。

虚实既可共同致病又可相互转化,形成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互为因果,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过程。

吴辉等对116例冠心病患者的病因进行临床调查分析,病机中包括了虚、实两类病理因素,以虚为本,虚者有气虚、阳虚、阴虚等,其中尤以气虚最为突出;以实为标,实者有血瘀、痰浊、寒凝、气滞等,其中又以血瘀为主。

有学者研究认为,“痰浊”、“瘀血”是冠状动脉脂质斑块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寒邪、热邪、五脏虚损及情志失调均可导致痰浊、瘀血的形成。

冠心病病因病机涉及到气虚、痰浊、气候、地域、环境、年龄、
性别、起居、体型、体质、家族遗传等多方面内容,常由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精神抑郁、寒冷、暴食、悲伤过度、酗酒、过喜等因素诱发,属于综合性多因素复杂体系,概为脏气虚于内、痰瘀痹于中。

纵观古今文献,不论从重视“阳微阴弦”,到“血瘀致变”,再到“瘀毒从化”,还是从重视“易损斑块”,到重视“易损患者”,或从单纯关注“危险因素”到综合干预血管。

历代医家对冠心病病因病机论述虽各有偏重,但本虚标实始终为古今医家之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