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王社教主编 : 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 ( 1368- 1949) , (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 2009 年。 翦伯赞 : 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 ,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0 年 , 第 29 页。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丁 超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北京 , 100872)
一
历史人文地理
要素分析: 时段
区域
主题
这一学科门类的形成, 受中国地理学界照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二分法的直接
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受到长期压抑的人文地理学迎来新生, 人文地理学界亦将历史地理学视为 主要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之一 。在此时代背景下 , 谭其骧先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 文地理研究的倡议 。 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 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 文地理学的标尺。在哲学思潮及 GIS 和空间分析技术手段的介入下, 人文地理学 连续不断地朝多 元化发展 , 这种趋势今天仍在继续 。上述变化的光芒映射到历史地理学领域, 众多潜在的学术命 题将随之呈现。当然 , 守正出奇是一切学术发展的不二法门, 理论和技术手段翻新的速度不应超过解 决实际问题的适用度。通常, 经济 ( 包括农业、工业等) 、政治、社会文化、城市、人口、民族等被 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常规要素。依此类推 ,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对象的要素构成也大致如此。 中国历史地理学植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沿革地理 , 其研究对象大都着眼于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 象, 而以文献考据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是无从改易的必由路径。当然 , 国内历史地理学界针对人文地理 问题的探讨不是漫无规律的 无主题变奏 。在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发出后又经过约 10 年的 发展 ,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成书。该书从疆域、政区、城市 ( 都城单辟一章, 。如 并涉及到交通) 、人口、经济 ( 农业、工矿业、商业) 、文化景观等角度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进行了知 识结构的梳理。该书仍低调地认为 目前我国对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还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 今, 又一个 10 年过去 , 整理此间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梳理其发展脉络 , 对于该学科门类的继续
【精品原创】走向世界_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_毛曦
2013年第1期No.1,2013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226期Sum No.226 走向世界: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毛 曦摘 要: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学科问题研究、中外历史地理比较、专题研究和相关工具图书的编著等方面,译介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随着学科调整,原历史学中的历史地理学被归入到中国史一级学科之下,中国历史地理可以继续开展学科问题研究,参与全球历史地理整体研究,开展跨国家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中外历史地理比较研究,以及世界历史地理背景下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建议在世界史学科下设世界历史地理二级学科,强化地理学中的世界历史地理研究。
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应积极做好学科建设,多学科参与,不断扩展研究领域。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世界历史地理;世界史;世界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直至今天,研究范围在不断拓展。
[1]从理论上讲,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地理学,也应是研究世界历史地理的历史地理学。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业已取得非凡成就,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但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开展非常有限,仍属极其薄弱的学术领域。
不言而喻,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推进不仅对于历史地理学的整体发展乃至中国学术的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并积极参与全球国际事务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系统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特别是在历史学一级学科已做出调整的新的情况下,如何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做出响应,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不揣谫陋,在梳理总结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就世界历史地理的学科问题及专业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出粗浅看法,以做引玉之砖。
一、从周边到全球: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渊源与现状“世界历史地理”,亦称“域外历史地理”或“外国历史地理”。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800字【三篇】
【导语】⾼中地理是研究地球表⾯的地理环境中各种⾃然现象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中地理论⽂范⽂的内容,欢迎⼤家阅读参考! ⾼中地理论⽂范⽂篇1 假如没有秦岭 从1908年我国地理学家张相⽂⾸次提出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到2009年在江苏淮安建成的中国南北分界标志,百年中秦岭⼀淮河被⼈们⼀再关注、议论和认识。
且让我们⽤逆向思维探究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假如没有秦岭? 假如没有秦岭,南北⽅地理分界会在哪⾥?南⽅与北⽅的地理环境⼜会怎样? 要回答这些问题,先来了解⼀下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的确丰富且重要。
秦岭⼀淮河是我国⼀⽉份OoC等温线;⽇均温≥lOcC积温4500。
C等值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年降⽔量800mm等降⽔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候和温带季风⽓候的分界线;旱地农业与⽔⽥农业的分界线;⽔稻主产区与⼩麦主产区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位变化⼤、有结冰期,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位变化⼩、⽆结冰期;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岭;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原和平原为主,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是我国南⽅和北⽅的分界线;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线。
此外还有⼤家不怎么关注的⼲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量⽐值)为1的等值线也与秦岭⼀淮河吻合得相当好。
⼀⽉份是我国⼤陆⽓温最低的⽉份。
当北国“千⾥冰封,万⾥雪飘”时,南国却是⼀派“草长莺飞,绿意盎然”。
我国南⽅与北⽅存在较⼤温差,除了因南北纬度跨度⼤,昼夜长短和太阳⾼度⾓的较⼤差异拉⼤了太阳辐射的差异外,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北⽅地区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之影响⼤,加剧了冬季的严寒。
⽽南⽅地区远离冬季风的源地,加之诸多⼭脉的阻挡削弱作⽤,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然⼩于北⽅地区。
秦岭横亘在黄⼟⾼原的南缘,犹如⼀个巨⼤的天然屏障,既阻挡了北⽅频频南下的猎猎寒风,也截住了南下的滚滚黄尘。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2)推荐文章中国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热度:中国古代100件历史大事件热度:优秀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热度:关于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热度:关于蒙古历史演变介绍热度: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篇二浅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我国政治体制发展比较久远,有着一定的历史,制度比较健全,有着丰富的经验,有较为深刻的影响,都是世界其他民族以及国家不能相比较的。
本文主要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古代政治体制;历史;发展过程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封建时期的产物,增加了古代君王的个人实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君主专制体制还称为君主转正以及君王专制,是一种政府形式以及政治体制,君王统治者有着领导国家以及百姓的全部权力,但是却缺少法定的顺序以及法律约束君王怎样支配权力,君王专制是古代一种政治体制。
主要宝库袄以下几个方面:一、皇帝制度的确立基本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为尊。
取消了周朝时期分封制使得各诸侯存在着较多的自主权,皇位世袭制度是皇帝体制的一个重点问题,它关系到王朝的发展和安稳以及皇权的传递。
君主专制体制是主旨,也就是君王是封建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以及主宰。
君王指挥以及掌握着国家全部机器的运作。
二、中央官僚体制的形成中央官僚体制开始于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汉初期丞相权力大地位高,在汉武帝时期削弱丞相的权力,频繁罢免丞相,选拔低职位的人才参加中枢决策组成的“外朝”、“中朝”;唐朝时期发展成三省六部制;宋代建立“参知政事”用来削弱丞相权力;隋唐时代的中央官僚体制有着大发展,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又有着重大的改革,这一切都和君君王加强自身的权利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央官僚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缓和改相权以及君权相互间的矛盾。
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总的来讲,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经过就是中央集权在逐渐增加的经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
而且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
行政区划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
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的行政区划都很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时代的特点,研究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了解我们国家很有帮助!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区划制度。
就让我们回到过去,探个究竟,看看我国的行政区划都经历了那些变革,有怎样的发展,最后形成现在的制度。
中国古代到现今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和现在的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时期,在我国遥远的古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统治,开始出现了初始的行政区划。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地理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国家。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广袤土地、多样的气候和地形,以及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地理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南方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北方的寒冷气候和广阔的草原,孕育了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
这些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为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经济和交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两大经济中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业和贸易中心。
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中国的文化地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中国的历史沧桑变迁直接导致了文化地理的变化。
随着朝代更替和政权变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在宋朝之后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则逐渐边缘化。
其次,现代化进程对中国文化地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乡村和农业经济的衰落,这也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社会因素对文化地理的影响除了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外,社会因素也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
历史地理第五辑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渎谭其麋《长水集》竟剑雄{长水集〉将出版了。
这本论文集汇集了谭其釀先生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八一年这五十年间撰写'的主要学术论文六十四篇,约七十万字,是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国史研究I丰硕成果的结晶。
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主编,他的论文集的出版无疑也是历史地理学界矗一件盛事,对我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一九八O年开始,笔者曾协助谭先生做了一些论文集的汇集校订工作。
这几年来,作为他的学生及助手,有机会就校订和研读中的疑问随时向先生求教,因此了解了先生一些论文撰写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先生一些没有写入论文的想法。
在《长水集》出版之前,谨作为学习的札记就正于历史地理学界各位专家、前辈、学长。
自知才力驾钝,非敢谓阐幽发微,但能摭零拾遗,亦于愿足矣。
《长水集》分上、下两册,分别为解放前后的著作,篇帳大致相同。
上、下册都按文章内容分类编排,同一类中则或据时间,或按内容,目的都在便于读者使用。
上册第一组共十五篇文章,内容都是疆域政区地理,也即传统的沿草地理。
我国历来的史学家大多注重沿革地理,尤其是乾嘉时的学者,几乎都是沿革地理专家,著述甚富。
历代疆域政区中的重大问题,没有被论及的已经不多了。
所以对清代以后的学者来说,沿革地理虽然也还是一门显学,但要取得显著成绩,尤其是要形成一家之言却并非易事。
因为这不仅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披沙淘金,收集到相当数量正确、适用的资料,进行缜密的考据,更帚要有敢于破除前人成说的勇气,对史料和前人的论著加以科学的分析鉴别,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结论。
谭先生从小喜爱地理,在大学时就对地理沿革有浓厚的兴趣,一般同学认为枯燥无味的正史地理志,他已认真读过。
所以他在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事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时,就巳经对沿革地理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僻决了厉来学者所没有解决的难题。
《讨论两汉州制致顾颉刚先生书》是本书中最早写成的论文,尽管过了四十年才正式发表。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它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阶层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篇一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它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阶层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古代知识阶层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这个课题涉及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许多领域,有些问题见仁见智,还有大片空间留待我们深入探讨。
“知识阶层”一词来源于西方近代学界,它本指对社会现实持一种批判态度和人文关怀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
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认为,知识阶层并不是近代独有的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知识阶层,因而也各有其特殊的知识分子的问题”。
他指出“知识阶层在中国古代的名称是‘士’,但‘士’却不是一开始就可以被称作知识阶层。
‘士’之变为知识阶层,其间有一个重要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阶级的流动,“导使士阶层在社会性格上发生了基本的改变”。
①这些意见都是很正确的。
《士与中国文化》还有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它堪称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一部力作,因而在海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但我们拜读全书之后也发现,由于作者对儒家的道统情有独钟,使得他对若干重要问题的论述有失偏颇,甚至远离了历史实际。
本文拟就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崛起及其早期行程作一些考察,并对余英时先生的有关论点提出商榷意见,以求正于余先生和各位方家。
一、春秋战国时代新兴知识阶层的形成及其性格特征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士”。
“士”的称呼由来已久,论者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对“士”的原始含义和指称作过种种解释。
不管“士”的原意究竟何所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在西周和春秋前期,文献中的“士”主要是指下级贵族。
《左传》桓公二年:“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
”《国语·晋语》:“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历史论文河西走廊
历史论文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域,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河西走廊一直扮演着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历史长河中,河西走廊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备受重视。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部,由河西走廊向南延伸到巴丹吉林戈壁和柴窝堡盆地交界,向北延伸到嘉峪关,东至秦岭山脉,西止康家湾盆地和治多盆地连接有两种说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西北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因而河西走廊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南北连接的重要通道。
从古至今,河西走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丝绸之路就是通过河西走廊而建立起来的。
丝绸之路贯穿了西域和中国的文明,使得东西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从而对各自的文化有了深远的影响。
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在历史上,河西走廊还曾被多个民族统治。
战国时期,西域被匈奴、月氏、乌孙、大宛等游牧民族所占据,河西走廊成为了这些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区。
在之后的汉唐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了汉、回等民族的重要聚居地,不断有人丁兴旺,经济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河西走廊始终扮演着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近代史上,河西走廊的地位更是备受重视。
在20世纪初,西北地区成为了军火、资金的重要进口地。
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河西走廊地区的工业和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当今的发展进程中,河西走廊也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通道,一直在推动着世界各地文明的互相交流,对当今的世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重视河西走廊在历史上的地位,从中寻求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河西走廊的地位与作用不仅仅是在历史上的连接东西方文明,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西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中国内地和中亚、西亚、欧洲的重要通道。
历史地理论文
湛江行政规划变迁及其风俗文化摘要:湛江是一个富有独特风俗文化的城市,孕育了一代代优秀而又有特色的后代,同时也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湛江文化。
本文通过对湛江的历史由来及其行政规划变迁的介绍,使更多人了解湛江人,理解湛江独特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湛江行政规划变迁历史由来风俗文化年例方言湛江目前的行政规划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坐落在雷州半岛,处在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
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大特区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还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在亚太经济圈中处在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
全市土地总面积13225平方公里(2009年),户籍总人口763,1426人,是广东人口第二大市。
它管理的辖区包含雷州市、吴川市、廉江市(三个县级市)和徐闻县、遂溪县(二县),以及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区),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等。
湛江人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是近来工作、结婚从外地迁来的。
汉族主要包含有广府民系、钦廉民系及高阳民系,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
历史由来【市名由来】湛江地区旧称“广州湾”。
1899年,法国强租当时名曰“广州湾”的雷州府遂溪县东部沿海(今湛江市区)法国人则称为“白雅特堡”,而此湛江对外贸易盛极一时。
1943年,日军侵略者从法国人手中接管“广州湾”,到45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于当年9月21日光复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因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故定名“湛江”市。
【夏商至明清时期】据出土文物考证,今湛江辖地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年前夏、商之间)便有了人烟。
秦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
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至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影响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连接起了东方和西方,不仅仅在物质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论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对相关地区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丝绸之路古老而悠久,起源于公元前138年的汉武帝时期。
当时,汉朝使臣张骞率领使团经过险峻的天山山脉,成功地抵达了西域,与西方的大宛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此后的几百年间,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逐步扩展至欧洲地区。
丝绸之路沿途经过沙漠、高山、平原等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多条主要通道,如北线、南线和中线等。
二、丝绸之路的地理影响1. 商贸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各种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玛瑙等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进行了广泛交易。
这不仅促进了贸易繁荣,也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推动了东西方社会的交流与发展。
2.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交汇。
东方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西方的佛罗马文化等在这条交通线上相互碰撞、交流融合。
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从中受益,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3. 地理认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的人们相互了解对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形成了对彼此的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人们通过交流和贸易活动,开拓了眼界,拓宽了地理视野,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4. 地方发展:丝绸之路的沿途地区因为贸易和交流的繁荣而蓬勃发展。
各个城市和港口沿线兴起了繁华的集市,人口流动使得这些地方成为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
同时,交通建设也得到了发展,道路、港口、驿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增长。
三、丝绸之路的经济影响1. 促进贸易: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网络,使各种商品得以流通。
特别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各种奢侈品,成为了西方贵族追求的对象,大大推动了中国的丝绸和陶瓷工艺的繁荣。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2)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2)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篇二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内容摘要中国古代重视历史的传统,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从殷商至满清,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史官记载了历朝帝王及当时社会的史实;甚至下至社会多个层面,均重视历史的记载与评论。
中国古代之所以重视历史,盖因帝王的“君权神授”与敬畏天帝使然;但帝王中也有窥视本朝史官记载历史的例子,如唐太宗。
孔子则开创了历史服从于政治的先河。
纵观历史,新建立的朝代均将为前朝修史作为国家政治的大事,足见历史影响社会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历史传统君权神授历史服从政治修史作者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上海:200433)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量人口因饥饿而死亡。
国家主席刘少奇得知后忧心忡忡地说:“饿死人的事,是要写进历史的呀!”“”高潮时,刘少奇被打成“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国的赫鲁晓夫”,被剥夺了一切权利。
绝望之际,他说过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为什么刘少奇在国家和人生的重要关头都想到了历史,都对历史表现出敬畏呢?其实,这是中国古代保留下来的传统。
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像中国这样重视历史的国家绝无仅有。
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程度的问题。
要说历史悠久,中国不如埃及、巴比伦;就是记录历史的主要手段――文字,中国也不拥有最早的发明权。
但是古代中国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仅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也出乎今天大多数人的想象。
一根据甲骨文的卜辞判断,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经有不同类型的“史”,他们显然有不同的分工,负责记录或保管不同的内容。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数以百千计的大小诸侯国,都设有专职的史官。
从秦朝开始的中央集权制政权,史官和负责收藏保管史料的机构是中央政府必不可少的建置。
为了传承历史,保存书面以外的记忆,保证史官的素质,史官往往家传世袭,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与他父亲司马谈就是两代史官,《史记》也是父子两代的积累。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须知_
要为文章内容的缩写,反映文章的主要观点
5 、 本刊取舍稿件重在学术水平,疋文及I F 释巾不要出现与作者相关的背景资料。
6、本刊现已入网“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 “中国期刊网”,所以,向本刊投稿;]、.:• 字期刊方阵,进入因特网提供倡息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
又章,将一律由编辑部统一纳入上述数 •意者请另投他刊或特别声明需另作处
r
<
、
f
理。本刊所付稿费包含刊物内容上网服务报酬.
7 、 来稿文责自负,但本刊有权删改;重大删改当与作者商量,不愿删改者请予
注明。
8 、 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如作者在投稿后3 个月内未收到本刊用稿通知,可
自行处理;在此期限内,若因一稿多投产生的不良后果,概由作者负责。
9 、 编辑部专设咨询邮箱:z g l s d l l c @ s n n u . e d u . c n �
《彳⑷编辑部
3 、 所有来稿经初审后进入匿名审稿环节,获得通过者由主编审阅,再提交每期发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用地理知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论文
利用地理知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在以后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能力,提高学生归纳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地理知识历史教学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高考题中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题目出现已经屡见不鲜。
比如,2011年高考四川历史卷的第12题、全国高考文综卷的第39题、山东卷的第29题、重庆卷的第19题、浙江卷的第13题、福建卷的14题、2012年的江苏卷第9题和第24题c小题的第3小题等都涉及到了史地相结合的题目。
所谓史地不分家,历史和地理相互联系,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离不开环境。
所以我们要由原来的闭塞独立的传统历史教学走向开放的现代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智慧和能力。
这也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在平时的讲课当中注意利用适当的地理知识贯穿历史教学,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全方位的人才。
一、利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的养成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学习的直接动力。
但是历史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既久远又抽象,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即使学,也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
在高一的学生调查中,为了考试,在考试前突击的人占了大多数。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穿插相关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许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实现历史的有效教学。
比如,在讲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照地图册,说出三大战役的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最先打响,采用的战术是关门打狗。
门是哪个门呢?具体指哪个城市呢?对照地图我们可以看出是锦州。
这样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以解放全东北。
接着是淮海战役,“淮”指的是淮河,淮海战役的中心在徐州,对照地图我们还可以看出战场还涉及安徽的双堆集、河南的陈官庄等。
198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198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任则198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硕果累累。
8月,在兰州召开了“丝绸之路暨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日本的一百八十余名学者,围绕着丝绸之路与开发大西北研究的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后部分代表还参加了丝绸之路河西地段的实地考察。
全年除发表的各类论文数百篇外,还出版了三十余种专著、论文集及工具书等。
研究课题较以往更加广泛,并开始涉足某些空白领域,有些问题的研究也较以往深化。
以下就各主要问题作一些扼要的述评。
一学科建设与地理环境作用方面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和发展》(《史学史研究》第1期)一文,系统而又概括地阐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悠久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指出“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研究历史时期我国的地理现象和人与地的关系的学科”。
“应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全部采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沿革地理只是它的前奏,“实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历史学的某些研究方法也适应于中国历史地理学”。
尤其是我国的丰富的文献记载,实为中国历史地理学资料的重要来源。
但“在当前说来,实地考察的重要性还应超过文献记载”。
建国以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取得了不少成就,只是当前尚难满足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尤需多方努力。
杜瑜、朱玲玲合编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一书已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大型的历史地理参考工具书,汇集了1900—1982年我国(包括台湾与香港)和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论文、著作及资料等目录共两万五千余条,计120余万字。
内容包括: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民族、人口地理、历史地图学、历史地名学、历代中外关系史地考证、历代地理名著研究及考古遗址与各地名胜古迹等方面,门类齐全,子目详细。
此书出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历史地理环境作用的研究,在前几年讨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深化。
注重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论文
注重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历史地理学不但是与中学历史教学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且它的交叉与综合的学科特点还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许多不足,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搞清历史事件的空间状况,明了社会发展的空间条件,掌握时空互动规律,能更好的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整合学科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地理知识;中学历史教学;运用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00-02一、历史地理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密不可分人类历史的起源发展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它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活动都有重大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历史离开现实又是没有价值的,要想充分实现历史的价值,就必须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多角度的探察和认知历史,而历史地理学正是一门研究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知识是关于历史时间内自然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知识,其核心是人地关系的知识。
历史地理学的特点是它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交叉性,是指它以历史为经、以地理为纬,纵横交错,相互渗透。
综合性,是指它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教学的内容也是包含了人类有史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活动,并且这种人类活动无一不是在地理环境中展开和演变的,从学科角度来讲,它们都是历史地理学范畴内的研究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密切相关。
历史地理知识作为中学历史知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特征使得其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如在近年来中、高考试题中历史地理知识比重就越来越大,但中学历史教学对历史地理知识的运用还不够到位,尤其是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对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只是寥寥数语,没有作过细到位的说明和解释,没有展示历史地理的变化,这就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历史地理论文800字
历史地理论文800字【内容提要】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文献记载,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很广,包括多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
在气候和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已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项目,将使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文还对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发表了看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
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
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
《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时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著,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
关于南康的历史论文
关于南康的历史论文南康,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的一个县级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南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处赣南、江西、闽西三省的文化交汇地带,历史上曾是闽、赣两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南康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为楚国之地,而在汉代时成为南越国的一个县,其后,南康相继成为郡、州治。
南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之一,自古以来便是文化繁衍的重要地带,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名士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南康还是道教名山庐山、文化名山茅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圣地。
南康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南康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如先民遗址、古代建筑、文化景观等。
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南康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南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历史名城”,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品味和探寻。
南康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康的历史将继续为后人瞻仰,也将继续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南康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在不断加强。
南康的历史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景观,每一个历史遗迹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文化价值。
南康的历史是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瑰宝,它融合了多种文化的精华,承载着古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自古以来,南康就是文化荟萃之地,孕育了一批古代文化名人,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传承至今,影响深远。
如今,南康依旧是历史文化名城,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层出不穷。
南康市积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为游客和学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此外, 南康市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文物保护与修缮,规划建设了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旅游景区,如南康龙虎山、庐山茅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英文标题】WUHong-qi,Shan某iNormalUniverity,某ian710062,ChinaThehitory,preentituationandtrendof development oftudyonChineehitoricalgeography【内容提要】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成就。
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Chineehitoricalgeography/tageofdevelopment/preentituationofr eearch/trendofdevel2opment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一、以沿革地理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说它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
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不难看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
历史上第一篇比较成熟同时也最优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皆将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自班固而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相当长时间内确实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但是在班固以前,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却并非以沿革地理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来说,其有关沿革地理的学问亦明显受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以及《史记河渠书》的影响(注:史念海:《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辑。
)。
这样一来,如果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就必须从《尚书禹贡》等著述谈起。
《禹贡》全文仅有1189字,篇幅虽小,但却是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地理著作。
其九州一章分述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各州的疆域、山川、原隰、土壤、赋税、贡物、贡道等,导山和导水章记述了全国山川分布大势,五服一章提出了一个以甸、侯、绥、要、荒五服为构架的理想的大一统政治蓝图。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禹贡》的内容已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诸多方面,可称是我国第一部结集性的地理著作。
正因如此,明人艾南英在《禹贡图注序》中说:《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者。
清代学者李振裕在为胡渭《禹贡锥指》作序时亦称: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虑数百家,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
可见《禹贡》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影响之大。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禹贡》虽为托古之作,但其内容基本上是以夏代史实为基础的。
以战国人而写夏代事,这显示《禹贡》应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
惟处于地理学萌芽时期的地理著作,大都是当代地理与前代地理不分,《禹贡》亦不例外。
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一直到两汉时期才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述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
《史记河渠书》专记川流变迁和历代水利,兼历史水文地理与历史经济地理于一身,而《货殖列传》不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注: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辑。
),更是研究历史风俗地理和历史商业地理的重要素材(注:吴宏岐:《司马迁的地理学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辑。
)。
《汉书地理志》首次将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对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功绩显赫。
这篇地理著作固然以记述西汉政区地理为主,但亦论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地理,而且兼述春秋、战国、嬴秦和王莽。
在当时来说,这是上起夏代,下迄王莽,相当完备的沿革地理,不过中间只是强调了西汉一代而已(注:史念海:《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辑。
)。
《史记河渠书》、《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三篇著作,皆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全无虚构成份,并首次将当代地理与前代地理区分开来,叙述历史地理的变化沿革,条理分明,一目了然,因而不仅是成熟的地理著述,更可视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典范之作。
应该承认,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和《史记货殖列传》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一样,都是作为正史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但司马迁有关历史地理的专题研究更接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要求,而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将研究视角集中在地名沿革方面,只能起到辅助历史学的作用。
由于后世地理著作多以《汉书地理志》的撰述体例为准绳,虽代有新作,但皆不出沿革地理范畴。
这也正是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长期作为历史学附庸而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地学会、禹贡学会与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本世纪上半叶是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时期,其间以1934年禹贡学会的成立为分界线,又可以划分出前后两个阶段。
1909年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由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发起创办的中国地学会在其成立伊始,便决定出版会刊《地学杂志》。
《地学杂志》从1910年2月问世,至1937年抗战前夕停办,28年间共出版181期,发表论文1600余篇,其中属于历史地理学方面文章不少,如《滹沱、漳、滏之变迁》、《渤海之过去与未来》、《近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世界气候之变迁》、《历史地理志评议》等(注:张天麟:《张相文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J〕,《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地理一词在中国地学会成立不久即被正式提出。
1913年1月,史礼绶《历史地理之教授》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卷第1期发表。
1923年1月,张其昀《历史地理学》又提出这一学科命名,此文载于《史地学报》第2卷第2期。
随后(法)白菱汉与万洛原著、张宗文译的《历史地理学》发表在1933年1月出版《地学季刊》(注: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M〕,第91~95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
总体上看来,这一时期虽然发表了不少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论文,并产生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词,但这些论文多由地理学家完成,尚未有专攻历史地理的学者群出现。
当时涉及历史地理方面的论文仍以沿革地理为主,许多专著仍冠以沿革地理之名,如张相文的《中国地理沿革史》、刘麟生的《中国沿革地理浅说》(商务印书馆,1931年)、葛绥成的《中国边境沿革考》(中华书局,1926年),等,这说明此一时期的历史地理研究仍处在以沿革地理为主的阶段。
1934年2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共同创办了一个专门研究沿革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三、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虽然早在1913年中国地学界就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1934年创办的《禹贡》半月刊也采用了中国历史地理这一外文译名,但受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本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地理研究仍以沿革地理为主,以至1950年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系选修课目中,还列为中国沿革地理。
曾留学英国的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在《新建设》1950年第11期上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率先在国内对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以及后来发表的《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若干问题》(注:载1961年12月14日《文汇报》。
)和《历史地理学刍议》(注:载《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第1期。
)诸文中,侯仁之教授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沿革地理仅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初步,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还有若干历史地理的专题研究,并不借助沿革地理的知识而依然顺利进行。
(注:《历史地理学刍议》。
)侯仁之教授的系列论文,系统阐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现实意义,尽管在当时学术界仍有一些不同看法,但他的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这种认识上的飞跃,将中国历史地理学带进了现代发展阶段。
在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逐渐成熟的同时,历史地理的科研机构组织也相继诞生。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设置了历史地理组(后来易名为历史地理研究室),继之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杭州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单位也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院所、研究中心或研究室。
1979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宣告成立,1986年西安历史地理学会也告成立。
在学科建设方面,许多院校和科研单位都开始招收历史地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中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还是培养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生的重要基地。
1981年以后《历史地理》(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主办)和《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大学主办)等历史地理专业学术期刊的相继诞生,更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化与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因如此,当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早已摆脱了作为历史学附庸而长期存在的尴尬局面,而且学者如林,成果迭出,已蔚然成为当世的一门显学。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成就:(1)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侧重于历史时期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动植物)和自然灾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