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景物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海棠
刘子翚
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

种处静宜临野水,开时长是向清明。

及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诗老①无心为题拂②,至今惆怅似含情。

[注]①诗老:指杜甫。

传说杜甫母亲的名字叫海棠,因避讳,杜甫一生没有写过咏海棠的诗歌。

①题拂:题咏赞美之意。

本诗“以花喻人”,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笔下海棠的形象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河上亭壁【注】
寇准
其二
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其四
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

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诗构成的组诗。

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两首诗都写到了“云”,但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

①丁年:壮年。

①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①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
三百户。

“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即事①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②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①皛皛(xiǎo):又作“皎皎”,洁白明亮貌。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这一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柳堤
[明]金銮①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

陇西(今甘肃)人。

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

游吴楚淮扬之间。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冬夜赠别友人
卢纶①
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

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

更送乘轺归上国,应怜贡禹②未成名。

【注】①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一生仕途坎坷。

①贡禹:西汉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

有人认为该诗颔联“极富画面感”,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大德歌·冬景①
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密洒堪图画。

看疏林噪晚鸦。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②。

【注】①大德:元成宗年号。

此曲是关汉卿晚年漂泊在外时所作。

①艖:木筏,小船。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写出了怎样的画面和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夫[1]
杜甫〔唐代〕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2]红叶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1]本诗写于杜甫客居成都时。

[2]裛,同“渑”,沾湿。

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①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②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①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

①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夜闻觱篥
杜甫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数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颈联描会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整首词表达了作者的怎样心情?
12.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①。

不须更作悲秋赋②,王粲③辞家鬓已凋。

【注】①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俗称“蟢子”。

①悲秋赋:语本《楚辞·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泛指抒发悲秋之情的诗文。

①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依附曹操,一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14.请准确标注出下列加点意象的含义。

(1)九月寒砧
..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2)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颼飗①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飕飗(sōu liú):风声。

①拳毛:拳曲的马毛。

①眄(miǎn):斜视,一作“盼”。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与秋风的聚散,“我”为秋风,去而复返,将无情之物化作有情之人。

B.颔联写诗人五更醒来,听闻屋外秋风劲拂,不由得起身对镜自照,感慨容颜易老。

C.颈联写黎明时分,诗人豢养的马想要外出吃草,用来狩猎的鹰也期待着展翅高飞。

D.全诗以黄菊、玄蝉、边草、青云、天地肃清等意象,与秋风一道,营造浓浓秋意。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巴峡
[唐]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树梢。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①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也交待时间之早。

B.颔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犬和鸟的生动情态,描绘了仲春清晨繁华热闹的画面。

C.尾联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感染,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

D.本诗的语言浅显平实,笔致轻灵,节奏流畅,充满情趣,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20.《说“木叶”》一文中说只要一提到“木”这一意象,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联想到感伤之情。

其实,在中国古诗词中,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

你能结合一些具体的古诗词进行阐述吗?
参考答案:
1.①首联写姿态幽静贤淑,由梅的风流柳的轻,突出海棠柔美的体态;①颔联写海棠生长在幽静临水处,晚春尽情开放,暗示海棠的高洁。

①颈联写到哪怕是经过长久的风雨也香味犹存,把所有的胭脂都用尽也画不成,突出了海棠不惧风雨,坚韧而富有气韵的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的形象的鉴赏能力。

①首联“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中“幽姿淑态”、“梅借风流柳借轻”写出了海棠姿态幽静贤淑,仿佛是像梅花借来的风流,像柳树借来的飘逸,突出了海棠柔美的体态;
①颔联“种处静宜临野水,开时长是向清明”中“静宜”“长是”写出了海棠生长在野外幽静临水处,晚春清明时节尽情开放,暗示出了海棠的高洁,不与百花争艳的形象。

①颈联“及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中“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写出了海棠哪怕是经过长久的风雨飘摇,也香味犹存,把所有的胭脂都用尽也画不完姹紫嫣红的海棠,勾勒出了海棠不惧风雨,坚韧而富有气韵的形象。

①尾联,诗歌尾联诗人以杜甫避讳母亲姓名而未能畅咏海棠的典故,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暗示了海棠的形象美好,惹人喜爱。

2.①其二中的“野云”居无定所、来去自由,是作者自况,既表现作者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情感,又表现其旷达自由、独立不羁的精神;
①其四中的“冻云”难以移动,顾虑重重,是诗人被贬处境的真实写照,以此反衬作者高远不俗的情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其二中写到“却爱野云无定处”,这些“野云”居无定处,飘来飘去,不受约束,自由自在,从而表现出作者对“野云”自由、独立的喜爱之情。

同时这一组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所以“野云”的居无定所象征着作者的宦海沉浮、漂泊不定。

所以其二中的“野云”是作者自况,既表现作者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情感,又表现其旷达自由、独立不羁的精神。

其四中写到的云是“冻云”,“暮天寥落冻云垂”写到傍晚的天空一片寥廓,只有云彩一动不动,用一“冻”字来形容,体现出云难以移动的特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这组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所以“冻云”也是作者当时境遇的写照,表明自己像这“冻云”一样难以移动、顾虑重重,而后文写景的诗句却视野开阔,仿佛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所以作者以“冻云”反衬作者高远不俗的情怀。

3.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

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画面的能力。

“陇上羊归塞草烟”意思是: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通过边塞、羊群、塞草、荒烟几个意象描绘了一幅荒塞归牧图。

傍晚,日光昏暗,放眼远望,只看到连天塞草,草原荒烟,以及丘陇上归来的羊群,通过这些意象写苏武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4.通过暮春时节,雷声传来,大雨急下,高山群峰都笼罩在苍茫的雨中,大雨散去,清新的空气中充满了各种花香,描绘一幅壮丽明快的暮春山居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的意思是:突然传来雷声,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间,高山群峰都笼罩在苍茫雨中,大雨骤聚骤散,清新的空气中马上充满了各种花香。

上句“雷声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笔,也反映了彼时彼地忽晴忽雨的实际风光。

而且,正是这一句,写出了壮丽场面。

凡写暮春风光,即使能够避免哀愁,却也不易写得壮丽。

雷雨千峰,却正是一种壮丽的场面。

下句“花气浑如百和香”是由雨写花。

如按老套,就会有雨打花落,或者湿花垂枝之类。

杜甫摒却这些,却采用前人写雨后花更艳的意境,这里杜甫稍作变化,写雨
后花气更浓,描绘一幅壮丽明快的暮春山居图。

5.春天江水充沛,快要漫过堤岸,堤上浓密的树林中传来黄莺鸟雀的啼叫声。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典型意境的能力。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前句侧重“堤”,后句侧重“柳”。

春天江水充沛,快要漫过堤岸,堤上浓密的树林中传来黄莺鸟雀的啼叫声。

“平”取“与堤岸齐平”之意,一个“平”字,写尽了春江水涨、放眼望去漫漫无边的气势。

“密树”表现了堤上植柳之多,生长之茂盛;密树里有黄莺啼叫,悦耳动听,且绿树黄莺,色彩对比也很鲜明,有视觉上的也有听觉上的,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6.①明亮的月色下,暗草、重霜、寒山,层次鲜明,仿佛一幅山水画,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①“侵阶”“遍郭”由近及远,呈现出动态的画面之感,暗含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①“暗草”“月明”明暗对比,色调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画面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诗句意思是,秋草侵阶,重霜压地,城外寒山耸立,明月高悬。

由低到高,层次鲜明,仿佛一幅山水画,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侵阶”为近景,“遍郭”为远景,诗句由近及远,呈现出动态的画面之感,暗含了送别的友人,渐行渐远,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暗草”,草的颜色深邃,“月明”,月亮明亮当空,二者明暗对比,色调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画面感。

7.在白茫茫的世界中,一条钓鱼的小船正斜揽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勾画出一种静谧、清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黄芦掩映清江下”写到黄色的芦花倒映在水里,形成一条黄橙色的彩带,给这荒凉环境带来了几分温馨和一丝快意。

黄色为暖色。

北风的吹拂,白茫茫的世界中,江岸边的黄芦在清江白景映衬下,更显得光彩夺目,摇曳多姿。

“斜缆着钓鱼艖”,那岸边泊着一叶钓鱼舟,独览着一清江之景。

船泊在岸边,说明天气太晚,渔夫已归家,这样使意境更显得宁静、清远。

作者摄景“钓鱼艖”,描绘出了人活动的足迹,给荒凉宁静的环境增加了生机和魅力,同时给人以期待和希望。

作者长年漂泊在外,生活毫无安宁,自然向往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看到归巢的“晚鸦”和渔夫归去留下的“钓鱼艖”,自然而然想到自己,它(他)们有归,为何自己无
归?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8.①(多感官)视觉、嗅觉结合。

“翠篆娟娟净”“雨裹红藻”诉诸视觉,“冉冉香”诉诸嗅觉,描绘出翠竹轻摇明净悦目,细雨中荷花格外娇艳清香可闻,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①色彩映衬。

风中翠竹轻摇,雨中荷花红艳,色彩鲜艳明丽,更有画面美。

①动词运用细腻生动。

“含”有小心呵护之意,暗示了风的柔和。

而“裹”通“浥”,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足见雨之细、雨之柔。

描写了微风细雨,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审美境界。

①运用叠词。

“娟娟”就是美好的样子,“冉冉”本义为渐进的、缓慢的样子,这里指香气一阵一阵地飘来,为诗句平添音韵之美。

①运用互文。

两句分别吟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篆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嗅不到细香)。

互文的使用赋予诗句凝练精警之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裹红蕖冉冉香”写的是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

从描写角度看,“翠篆娟娟净”“雨裹红藻”属于视觉描写,“冉冉香”属于嗅觉描写,调动多种感官,描绘出翠竹秀美、荷花娇艳、荷香萦绕的美景。

从画面色彩看,翠竹、红花交相辉映,色彩明丽,增添了画面美。

从动词运用看,“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

“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

“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

“含”与“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风和雨以生命,似乎它们都变得多情,可以想象风的柔情,它轻轻地吹拂幽竹的情景,幽竹在风中摇曳多姿,细雨也滋润了荷花,风中传来它的阵阵幽香;
从语言形式看,“娟娟”与“冉冉”都是叠词,“娟娟”写出了经雨洗后幽竹的秀美,“冉冉”写出了荷花娇柔的姿态。

且读起来富有韵味,朗朗上口。

从修辞手法看,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第四句雨中有风。

这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练精警的“互文”之妙。

9.诗中出现了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意象,芳树葱茏,山花烂漫无人赏,悄然自飘落;春山一路,鸟鸣声声无人听,徒然鸣啭。

构成一幅凄凉的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的感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结合“草萋萋”“涧水”“芳树”“鸟空啼”等分析,诗中出现了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意象。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涧水东流复向西”,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

“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

构成一幅凄凉的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的感情。

10.颈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凄凉的冬夜飞雪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特点的能力。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意思是:积雪飞霜凝结着这冬夜的严寒,面对孤灯听急管,加之满耳风涛,这情况真凄凉。

作者描绘了一幅寒冷、凄凉的冬夜飞雪图。

11.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乡村夏夜之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魅力风光及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开头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
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

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田园风光,情景交融,幽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12.①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风”“朔云”“边月”等意象;
①这些意象描绘了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①这些意象渲染了边境局势的紧张气氛,为后两句表达诗人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作了铺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用“秋风”“朔云”“边月”“西山”等几个富有边关特点的独有景物,描写军城早秋的夜晚景色,秋风萧瑟,朔云堆积,秋月照山,一派阴沉凝重之景。

结合诗歌注释可知,当时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因此诗歌意象渲染了边境局势的紧张气氛,为后两句“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作铺垫,“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

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因此意象秒回为表达诗人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作了铺垫。

13.颈联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静中有动的清幽秋夜图。

绿苔苍苍,红树绕檐,艳丽的色彩,衬托出庭院的冷清。

蟋蟀夜鸣,蜘蛛织网,以动衬静,突出夜的清幽。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列举出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再分析效果。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大意是台阶旁的绿苔中传来阵阵蟋蟀声,屋檐边的红树上挂着晶亮的蜘蛛网。

“鸣蟋蟀”“织蟏蛸”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着眼描写早秋,是动态之景,写了蟋蟀鸣叫和蜘蛛织网的早秋之景,“绿苔”“红树”色彩鲜明,是静态之景。

该句描绘了一幅色彩对比鲜明、静中有动的清幽秋夜图。

“绿苔”“红树”衬托出庭院的冷清;“鸣蟋蟀”“织蟏蛸”以动衬静,突出夜的清幽。

14.(1)烘托一种萧瑟、残败、凄凉的气氛,体现征人远征在外,家人绵绵不尽的离恨和思念之情。

(2)原指吴王阖闾下令造的弯刀,唐宋诗中多作身边所佩戴刀剑的代称。

多用来暗指建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