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思品八上12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教案1
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C)(教学设计)
资源信息表第一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C)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初步懂得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让学生懂得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力倡导社会公德,遵守秩序,举止文明,公共场合要乐于助人。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调查收集相关图片资料,讨论,朗诵等活动,体验感悟到公共社会秩序离不开道德,通过社会观察,讨论等活动发挥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学生树立以讲文明为荣,不讲文明为耻的荣辱观。
同时进一步明确乐于助人是一种优良品德,我们每一个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注重道德责任的优良传统。
在社会生活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组织文明观察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2.收集图片资料。
3.拍摄生活实录。
教师准备: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并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上今天的新课之前老师让大家看一段录象:【多媒体播放实录】1.码头上人们依次排队检票。
2.图书馆里秩序井然,人们安静地看书。
3.学校的饭厅里学生们依次排队,井然有序。
4.十字路口的交通忙而不乱。
师:看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觉?生:我们的公共生活井然有序,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师:那么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确保井然有序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第一课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出示课题】二、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师: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首先必须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调整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和谐发展。
那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哪些基本道德规范?生:略【媒体出示】1、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师:为了维护公共秩序,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公德,那么何为社会公德?【媒体出示】(1)、社会公德的含义生:略教师归纳: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9课 保护公共秩序教案2 (1)
《保护公共秩序》
第2站自觉保护秩序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育学生识别正义行为的能力和追求正义的情感。
正义的行为在于对社会秩序与规那么的遵守和保护,破坏这些秩序和规那么就会产生不正义的行为和结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基于此,本课进一步培育学生对社会生活秩序与规那么的认同感,使之追求文明的生活方式,爱惜良好社会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把握怎么自觉保护秩序。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讨论:小明和小华去看电影。
进场后,小华就想领小明往前面钻。
小明说:“大伙儿都对号入座,如此不行吧?”小华说:“咱们仍是未成年人,不用那么规矩。
”
想一想:假设你是小明,应该如何说服小华?
你感觉咱们此刻应该遵守哪些“规矩”?
二、新课学习
咱们应该如何自觉保护秩序?
一、保护社会秩序是文明的表现。
遵守社会秩序不是懦弱和安分守纪,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素养。
二、保护社会秩序,要从自己做起。
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呵护。
3、保护社会秩序,也要做一个监督者。
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既需要咱们以身作那么,也要勇于对违背规那么、扰乱秩序的行为提出批评。
4、保护社会秩序,应成为咱们每一个人的行为适应。
遵守公共生活的规那么,只要尽力去做,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适应。
举例进行说明。
三、小结
四、作业
咱们应该如何自觉保护秩序?。
3.1《维护秩序》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维护秩序》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理解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认同遵守社会秩序和规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通过对社会秩序和规则的学习,增强对国家法治建设的认同感,认识到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健全人格:1.培养学生自律、自觉遵守秩序和规则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够保持理性和冷静,尊重他人,积极维护社会和谐。
责任意识:1.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角色和责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的热情。
2.培养学生对违反社会秩序和规则行为的监督意识,勇于对不良行为说“不”,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社会秩序的含义、种类和重要性学生需要准确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并能区分不同种类的社会秩序。
深刻认识社会秩序对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作用。
2.社会规则的含义、种类以及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掌握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不同种类。
理解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并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则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具体地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不同种类社会规则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图片,如交通拥堵时车辆和行人无序穿行、公共场所人们大声喧哗、排队时有人插队等,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场景,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些场景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感到混乱、不舒服,反映了人们没有遵守秩序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秩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维护秩序。
2.讲述一个小故事:在一个没有任何规则的小镇上,人们的生活变得混乱不堪,孩子们无法正常上学,商店无法正常营业,交通事故频发。
沪教版思品八上13《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教案1
第三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重要行为准则;了解维护公共秩序有关法律规范;懂得对扰乱、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应依法处罚;体会用法律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导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知道对扰乱和破坏公共秩序的不同程度的行为应给予相应的法律处罚,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增强维护公共秩序的社会责任感,增强遵守相关法律规范的自觉性,并积极落实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努力做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老人被刺身亡公共汽车站上,乘客们正在依次排队上车。
突然,一个中年男子冲进队伍就往车上挤。
这时,负责维护车站秩序的退休老人,立即上前劝阻。
中年男子不仅不听劝阻,反而拿起手中的雨伞,用伞顶刺向老人,老人的眼睛被刺伤,顿时鲜血直流。
这时车站秩序一片混乱,只见中年男子拔腿就逃,与此同时,另一位维护车站秩序的老人,紧追要逃走的中年男子。
老人一边追、一边喊、一边打电话报警。
在出租车司机、警察、过路群众的共同协助下,中年男子被抓住了,他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是,眼球受伤的老人因伤势严重,于第二天抢救无效而死亡师:1.中年男子不听劝阻想插队往车上挤是什么行为?违反了什么?2.中年男子用伞顶刺伤老人眼睛而致死是什么行为?违反了什么?【教师归纳】中年男子的行为既违反了道德规范也违反了法律规范,影响了乘客们的利益,扰乱、破坏了社会公共秩序,危及了公民的人身安全。
所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既要依靠道德规范,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制约。
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一课第三框的内容。
三、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板书)师:维护公共秩序,除了需要道德规范外,为什么还需要法律规范?教师归纳:法律规范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法律是有国家制定的重要行为准则。
沪教版思品八上第1课第2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word教学设计
资源信息表第一课社会生活注重规范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A)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懂得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知道社会公德的含义及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知道如何维护社会公德。
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以及资料的收集,在课堂上展开对比、讨论及课后小组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社会公德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从而努力培养自己的公德心,树立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
二、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分组观察周边公交车站或轨道交通站点的候车、乘车情况,包括好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拍摄照片。
2.教师收集社会公德方面的人物事例。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媒体并提问】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观察了周边公交车站或轨道交通站点的候车、乘车情况,并拍摄了照片,我们先来看看大家观察的结果,看一组照片。
(出示ppt,拥挤和有序的公交站点对比照片)对比这一组照片,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有的站点大家都抢着上车,乱成一团;有的站点虽然也没有人管,但是大家都排队上车。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反差?生1:我们观察到的站点秩序好是因为原先这里的排队上车的风气较好,大家受到感染就自觉排队了;个别人想插队,旁边的人就会教育他们,他们也会不好意思再插队了。
生2:我们观察到的站点秩序很乱,车还没靠站就都堵在车门旁了,车上的乘客都没法下车。
有些人本来不想挤的,但是看到大家都不排队,也就会轰上去,就全乱了。
生3:有些人道德素质很差,不遵守公共秩序。
生4:有些站点的上下车秩序很乱,不能做到先上后下。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在一些公交或轨道站(点),长期形成了自觉排队的习惯,那么这里的秩序就井然,反之就乱了。
这就涉及到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沪教版初二思想政治《交通安全需要道德规范》教学设计
第二框交通安全需要道德规范社会的交通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来维护。
许多交通规则中都包含着道德规范的要求。
生活中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都与一些乘客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密切相关。
实践表明,交通安全需要道德规范来维护。
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乘坐规则为了加强本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维护乘车秩序,保障乘客和线路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则:乘车第一条乘客候车须在站台或是人行道上自觉排队,依次先下后上;不得强行登车、吊车;不准拦车和拉脱电车集电杆;服从值勤人员的管理。
第二条主动照顾老、幼、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优先上车并让座。
不得多占座位或者趟卧、站立在座位上。
第三条赤膊、赤脚、衣着污秽、患传染病者,以及醉酒者和精神病患者无人护送的,不准乘客。
第四条乘客上车后应当注意乘客安全。
严禁玩弄和损坏车辆、车厢内的设备和服务设施。
不准自行开关车门。
严禁进入驾驶室,不准妨碍驾驶员正常操作。
拉好扶手,严禁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出车外;禁止编织毛线、跳车、撑伞等危机安全的行为。
第五条车厢内禁止吸烟、随地吐痰和乱仍杂物,不得兜售商品和散发广告。
第六条车辆抵达终点站乘客应当全部下车,下客站不准上车。
不得妨碍值勤人员维护乘车秩序。
第七条乘客乘坐无人售票车应当按照指定的车门上、下车。
《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一、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制定本守则。
二、凡进入轨道交通车站(含出入口、通道)者均须遵守本守则。
三、乘客须持有效车票乘车。
越站乘车的,应补交超过部分票款;无车票或持无效车票乘车的,应按所乘线路的单程总票价补交票款,并可加收5倍以下票款。
四、乘客须在安全线内候车;车门开启、关闭时,不得触摸车门;乘车时应先下后上;车到终点,乘客应全部下车。
五、主动照顾老、幼、病、残、孕妇及怀抱婴儿的乘客优先上、下车并让座。
六、可免费带领一名身高1.2 米(含1.2米,下同)以下的儿童乘车,带领两名以上(含两名)的应另行购票。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维护秩序》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包括有序的交通场景、安静的图书馆、整洁的教室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中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共同点:秩序井然。教师引导讨论:秩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无序会产生哪些后果?
3.通过学生讨论,教师顺势导入新课:“维护秩序”,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关于维护秩序的法律条文,培养其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培养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破坏秩序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去维护秩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总结出维护秩序的方法和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旨在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维护秩序的重要性、方法以及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强调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秩序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课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沪教版PPT课件
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
作用上具有公共性
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内容上具有广泛性
.
7
(4)社会公德的 作用
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 度的重要表现
.
8
3、 遵守秩序 举止文明
社会公共生活中角色 文明乘客 文明顾客 文明游客 文明观众 文明居民 文明学生.道德规范9来自交流研讨 夸夸我的同学
在我们的身边,谁是乐于助人 的好少年?
.
10
4、公共场合乐于助人
.
——
乐好我
。事是
,人
这民
就的
是勤
我务
的员
最,
大自
幸己
福辛
和苦
雷 锋
快
点 , 多
帮
别
人
做
11 点
5、 要从我做起,从现 在做起
请对这两位同学的发言, 谈谈你的看法
.
12
12、、什大么力是道倡德导社会 3、 遵守公秩德序 举止 4、公共文场明合乐于
•
第二框 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2、大力倡导社会公德
(1)什么是社会公德?
请三组同学分别展示小 品,并指出表演中哪些 行为是社会公德的体现?
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
2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 文明礼貌 • 助人为乐 • 爱护公物 • 保护环境 • 遵纪守法
.
3
交流研讨 请你积极参与
明、没修养行为,严谨克己的 德国音乐家并未像穆特一样怒 形于色。加演之前,乐队“当 家人”格奥尔格·福斯特对观众 说,“你们是非常好的观众, 会很大声地拍掌”。
沪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上1-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教案1公开课讲义
导言:“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
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
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却由于国人在公共生活方面的不拘小节,不遵守公共秩序,不仅让外国人对中国人给予汉字提醒的特别待遇,而且严重损害了“礼仪之邦”的形象。
由此可见,随着“世界村”的变小与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构建良好的公共秩序,营造和谐的公共生活已经越来越重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板书)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本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在了解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即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本节的核心内容。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如何维护公共秩序呢?这就是第三个问题,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下面我们就从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特点入手,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到底什么是公共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呢?(板书)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公共生活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
私人生活主要是指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例如,写日记,这种活动一般都是在比较隐秘的条件下进行的,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而且日记本身就是记下一些不方便与人谈起的心情,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因此,写日记属于私人生活。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介入的活动及其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例如,商场购物,商场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介入的公共场所,在商场里购物这种活动,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属于公共生活;再比如,饭店吃饭,饭店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介入的公共场所,在饭店里吃饭,不用掖着藏着,也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也是公共生活。
沪教版思品八上第1课《公共生活 注重规范》教案
沪教版思品八上第1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教案第一框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师:同学们,快乐而短暂的暑期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在假期中发生的最让你开心的一件事。
【ppt】学生活动:说说我的假期生活(说明:通过讲述假期生活情况,从学生最熟悉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入手,引入社会公共生活这一主题。
学生交流时,教师将学生交流的内容扼要写在黑板上,以备后面讲“社会公共生活多种多样”时用。
)生:略。
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知道同学们的假期生活都显得比较充实,发生了很多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有的同学快乐的事是发生在家庭里的,也有很多同学快乐的事是发生在家庭生活以外的。
我们把这种人们在更广阔的公共空间里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关系的共同生活,称为公共生活。
【ppt】人们在更广阔的公共空间里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关系的共同生活,称为公共生活。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社会公共生活这方面的话题。
【ppt】第一课社会生活注重规范第一框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师:同学们,根据大家刚才交流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十分广阔,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活动都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都离不开社会公共生活这个空间。
【ppt】1、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广阔师: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经常会进行一些社会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为了方便人们进入公共生活,搭建了许多桥梁,刷卡就是这样的一座桥,通过刷卡,人们可以进入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卡”,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交流各自带来的卡,并说出他们的用途,也就是通过“卡”,初步了解我们可以进入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哪些领域?)生:百货商店、理发店、银行、饭店、酒店、超市、图书馆、快餐店、美容中心、茶室等等。
师:这形形色色的卡,为我们进入社会生活带来便利。
但是,刷卡只是进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ppt】想一想,议一议:除了刷卡外,请根据自己的经验,再举出若干进入社会公共生活的方式。
初中初二政治上册《维护公共秩序》教案、教学设计
(2)参加社区或学校组织的公共秩序宣传活动,如志愿服务、宣传讲解等,亲身体验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
(1)收集有关公共秩序的新闻案例,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维护公共秩序的短文,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思考题:
(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公共秩序的认识和理解。
(2)列举出三个你认为影响公共秩序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3)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为创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2.实践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2.通过对公共秩序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高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
4.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维护公共秩序的自觉性。
3.学生的法制观念:初二学生对我国法律法规有一定了解,但法治意识尚需加强。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4.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初二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对公共秩序的认知水平:学生已了解公共秩序的基本概念,但对其内涵和重要性认识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化理解。
沪教版思品八上第1课第2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ppt课件1
自觉遵守
法律规范
国家强制力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 设实施纲要》,向全体公民提出了20个字的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 惯、内心信念和教育力量来调整
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
的行为规范。
大力倡导社会公德
上海市民“七不规范”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 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 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 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 风扫落叶,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公德的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的特点:范围上具有普遍性 作用上具有公共性 内容上具有广泛性
遵守秩序 举止文明
文明顾客 文明观众 文明游客 文明居民 排队购物,文明挑选… 对号入座,有序观看… 爱护公物,爱护环境… 邻里和睦,互帮互助…Βιβλιοθήκη 文明乘客文明学生 ……
先下后上,主动买票…
尊敬师长,自觉守纪…
衣着整洁 举止端庄 语言文明 礼貌待人 平等交往 相互尊重 守时守约
在日常生活中你帮助过他人吗? 受到过帮助吗?有何感受?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 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石砌起来的,我们 何不做这一砖一石呢!我所以天天都要做这 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 人民有用的人。
思想品德沪教版八上一课《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思想品德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学习,懂得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离不开道德规范,知道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课前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课堂阅读、讨论交流、情境模拟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验感悟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并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并认可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形成规范意识,增强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努力在社会生活中“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社会生活更加充分,能有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且思维活跃,社会责任感在逐步加强,他们对周围的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更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活动为主,通过小组调查、讨论、交流等活动方式的设计来引导学生认识、比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感悟,这样的教学更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初步的观察能力。
3重点难点1、重点:大力倡导社会公德2、难点:如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公共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电影院、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改正的建议和措施。
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给大家介绍一下观察记录的情况。
【学生交流】略师:从同学们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些公共场所中仍有一些人不注意遵守公共秩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可见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那么要如何维护公共秩序呢?想一想,我们可以让警察把在图书馆书报上涂写的人直接拘留吗?生:不会。
沪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上1-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教案1
第一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第一框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知道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是广阔的、公共生活的内容、表现形式和参与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选择;理解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维系社会公共生活的纽带,是协调社会生活的基础;初步学会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现象的一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调查记录、尝试游戏、社会现象案例分析讨论、课堂知识训练、反馈、巩固等学习方式,体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广阔,领悟、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理解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保障公共生活和谐、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通过学生课前实地观察、师生共同制作课件及课堂讨论交流等方法,逐步学会通过收集、处理信息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尝试制作多媒体课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积极性,认同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和谐的保证,增强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责任感,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习惯。
二、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上网、实地调查、查阅报刊,合作收集公共场所人们的各种表现的相关资料。
2、要求学生在课前观察从家到学校一路上所见到的人们活动的主要景象,并做较为具体的记录。
3、收集并识别各种各样卡,来感受人们进入社会公共生活的一种方式。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我们课前布置了一个作业——了解公共生活的小实验,要求同学们观察并记录从自己家里到学校这个区域间你所看到的人们活动的主要景象,人们分别在从事哪些活动?你有怎么样的感受?比如“公共生活”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有没有不同,“公共生活”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你愿意不愿意参与这种“生活”等,并把这些感受写在书本上的“操作平台”中的“色块”里,然后进行交流,与同学分享你的体验。
生: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和一些感受。
(略)【教师引导】从同学们的交流、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生活的确丰富多彩,除了我们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外,还有更为广阔、还有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熟悉、去体验、去从中学习知识的社会公共生活,这是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个广阔的天地既供给我们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所必需的营养,也是我们未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地方。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维护秩序》教案设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维护秩序》教案设计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维护秩序》教案设计一、明确目标【课标依据】模块主题内容标准(活动建议)我与国家和社会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1.5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1.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教材分析】第一框“维护秩序”,从感受生活中的秩序导入,领悟“生活—秩序—规则”的逻辑线索,即“社会生活有秩序”,有秩序才有美好生活;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规则,“维护秩序靠规则”。
这一框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规则不是外在强制的结果,而是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从而为下一框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册教材的主题是社会生活,在前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之后,本单元介绍的是“遵守社会规则”。
学生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观点是认同的,也知道社会运行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学情基础。
因此,弄清楚学生在规则问题上的疑惑点,就成为本课教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
儿童向成人转变,实现社会化,就需要了解、学习、掌握、遵守社会规则。
学生的规则意识是朴素、肤浅的。
教材中关于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规则是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等,都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规则的价值。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正常运转,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应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能力目标懂得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学习重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学习难点】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二、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临沂暴走团事件三、预习思考(学生课前完成)【新知梳理】【Ⅰ】社会生活有秩序1、社会秩序的含义及内容(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沪教版思品八上第1课第3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word教学设计
资源信息表第一课社会生活注重规范第三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A)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知道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离不开相应的法律规范;知道什么是法律;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相关法律规范;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课堂上的小辩论、交流以及课后小组的小报制作,明确法律规范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激发和增强学生遵守法律规范的意识和自觉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二、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法律和法规的名称(至少找出四部法律、法规)。
2.学生课前观察身边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3.教师收集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典型案例。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公德是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文明素质的重要内容。
那么,是否有了社会公德,社会公共生活就能正常进行?【辩一辩】有了社会公德,社会公共生活就能正常进行(出示ppt)【学生课堂小辩论】略师:从同学们的辩论中看出,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需要社会公德,同时法律规范也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出示课题】第一课社会生活广阔天地(板书)第三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板书)师:从刚才的辩论中,我们知道,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都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比较(出示表格)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和自己了解的法律知识填表,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看出:法律有它独特的特征,并且更具权威性和严肃性,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都是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立法机关根据立法的程序制定的,并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例如:利息税的停征减征问题,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决议,授权国务院可以对储蓄存款个人所得税停征或减征,该决议的通过正是反映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表明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3.1《维护秩序》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维护秩序》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认同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规则三者密不可分,增强对社会秩序和规则的认同感。
2.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增强对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政策和措施的认同。
健全人格:3.树立正确的秩序观念,养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良好习惯。
4.培养理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看待社会秩序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责任意识:5.明确自己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责任,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勇于担当。
6.培养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积极参与维护社会秩序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社会秩序的含义及种类。
2.社会秩序的作用。
3.社会规则的含义及种类。
4.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难点:5.理解社会秩序对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性。
6.理解社会规则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以及如何通过遵守规则来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社会秩序混乱的图片,如交通拥堵、公共场所插队等,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认为这样的社会秩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2.展示一些社会秩序良好的图片,如井然有序的交通、文明和谐的公共场所等,提问:对比刚才的图片,这些场景又给你们带来怎样的感受?你们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二)讲授新课3.社会生活有秩序(1)提问:结合展示的四幅图片(分别体现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社会管理秩序),说说什么是秩序。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展示上面两幅图(分别体现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提问:这两幅图分别体现人们应遵守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图一体现了交通秩序,图二体现了公共场所秩序。
(3)展示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的场景(开着私家车、骑着电动车和步行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将学校大门堵得水泄不通),提问: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每个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也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
沪教版思品八上1-2《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参考课件1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法规第三章)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可分为:扰乱公 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 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4类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3、处罚种类。 A.警告: B.罚款: C.行政拘留: D. 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 可证: E.对违反该法的外国人可 附加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四、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一)什么是道德? (二)什么是法律? (三)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文明礼貌 (二)助人为乐 (三)爱护公物 (四)保护环境 (五)遵纪守法 三、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
道路交通法是为了维持交通秩序,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设立的,它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交通发达的 今天,要注意行路安全、开车安全、要 注意不被撞、也要注意不撞别人,只要 走在马路上,时时刻刻我们都在提醒自 己不要出交通事故。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
2000 年 12 月出台了《维护互联网安 全的决定》,明确规定,利用互联网实 事犯罪、利用互联网实施民事侵权、行 政违法的行为一律要受到法律制裁。
思考题:
1、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 德意识? 3、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应怎样加强自律? 4、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4、处罚程序(法规第四章) A.调查: B.决定: C.执行: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5、听证程序和救济程序 听证程序,是指行政 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之前,听取当事人的陈述 和辩解,由当事人和调查 办案人员对事实和适用法 律进行辩论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道德分领域和层次。
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今天,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同学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社会公德可以从不同方面加以界定,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指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这些公共生活准则是需要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二是指与私德规范相对应的公德规范。
私德是人们在私人生活和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公德则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三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有着广泛的适用性的制度、守则等。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思考:社会公德在我国当前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社会公德通过社会舆论评价和人们良心的自省来提高人的思想和觉悟,从而提高人们遵守公共生活中的秩序的自觉性,因此,它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具有无可替代性。
首先,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
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社会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社会成员往往就可以不产生大的纠纷,或者自行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因琐碎小事而酿成剧烈纷争和严重混乱,使人们能够在稳定而有序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社会公德主要作用是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
其次,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最后,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窗口”。
今天,人们不仅要以建筑、道路等物质环境来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也要从人们的公德水准来衡量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公德水平,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是亲和力、号召力、影响力的基础性要素。
社会公德的提高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会公德往往是多数人的道德风貌、道德活动现象的综合反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示器。
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人振奋,社会安定,生产稳定发展;恶劣的社会风气使人道德沦丧,秩序混乱,生产停滞。
二、社会公德基本特征继承性。
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
这些准则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信守诺言,在公共场合注重礼貌、相互谦让等,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都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
基础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作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社会公德素养。
广泛性。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遵守社会公德。
简明性。
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就是基本的生活共识,“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等公德规范,更是简捷明了。
三、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1.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今天,倡导和普及文明礼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思考:1、我们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2、我们周围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3.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
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
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看作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社会公德,是有爱心的表现。
助人为乐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和习惯,将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关爱他人,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4.爱护公物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状态,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了的基本保证,也有利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珍惜、爱护公物,就意味着全社会的公共财物能够物尽其用,用有所值。
如果社会公共财物遭到破坏,社会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所以,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都应当自觉爱护公共财物。
5.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6.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
(一)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人类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方面面临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一些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如肆意破坏公共设施,认为公共设施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必用心爱护,甚至将公共设施作为发泄情绪的对象。
有的人丧失了起码的公共卫生和清洁的习惯与准则,对公共生活环境不予保护,随意损害。
相反,对个人生活的空间却十分重视,为了整洁和舒适,不惜投入巨额资金,追求私生活的优越环境。
这种巨大的反差,足以证明社会公德观念的淡薄程度。
第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
尽管各级政府、基层群众性组织、社会团体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健康发展,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文明公约、乡规民约等,但其约束程度仍然有限,执行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有些人视规章、制度、公约为儿戏,我行我素,不以为然,使得对公众有益的规章、公约成了摆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制约作用。
第三,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对与自己有亲情、友情的人,方可投入十分的热心,肯于关心和帮助。
在这样的道德观念支配下,出现了诸多无视社会公共生活道德的现象,如对处于危难之中的、急需帮助的陌生人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哪怕是举手之劳也不愿相助;与陌生人接触时尽可能保持相当的距离;甚至不惜对陌生人采取欺骗、欺诈等不正当的手段。
第四,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不顾及对方的权利,就可以违反契约、承诺、规则,交往中的结果往往是诚实的人成了被利用的对象,正当利益受到侵害,不诚实的人往往从中渔利,获得不正当的利益,诚实的道德价值自然得不到普遍的认可。
第五,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尊重他人的基本礼仪规范未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有人甚至以礼仪是一种道德虚伪为由,否定礼仪的道德价值,以粗鲁无礼为荣,表现出道德修养的缺失、对他人的不尊重。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从认识层面上看,表现为对道德之于生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持冷漠的态度;把公德与自身的生活相割裂,从而产生了在对待公德态度上的矛盾;对处于发育之中的现代公共生活道德缺乏主动自觉的认同感。
从现实社会的影响层面上看,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得人们的价值选择呈多元化趋势;作为精神生活动力和归宿的理想与信仰价值受到冷落;部分成人群体公德素质低下对整个社会的公德状况产生了不良影响。
中央电视台联合央视国际和新浪网进行了“最缺乏公德的行为”的调查活动,共26000人参与投票:十种“最缺乏公德的行为”:第一:向窗外扔污物。
(票数:19112张)网民观点:高空抛物比乱扔垃圾更加恶劣,堪称小区环境和楼下行人生命的“双重杀手”。
第二:上公共汽车不排队,一拥而上。
(票数:18644张)网民观点:不排队上车的危害不仅在于破坏了乘车秩序,更可怕的是它摧毁了人们心中排队上车的想法。
第三:旅游景点、名胜古迹上乱写乱刻。
(票数:17905张)网民观点:刻字留念逞一时之乐,却给中华文明造成永久的伤害,这是真正的败家。
第四:宠物随地大小便,主人不清理。
(票数:17624张)网民观点:宠物粪便除了影响市容外,还增加了一些传染疾病的可能,不可小视。
第五:行人翻栏杆、随意穿行马路。
(票数:17596张)网民观点:马路的对面对路人的确是一种诱惑,然而这种诱惑的背后却是一场生命的赌博,切莫把生命当儿戏。
第六:下雨天开车溅湿行人。
(票数:17560张)网民观点: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开车者在行人面前不能恃强凌弱,雨天行车慢为先。
第七:公交车上,年轻人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 17036票)网民观点:老弱病残孕没有座位,表面上是文明乘车环境欠佳,实际上却证明了某些人同情心的严重缺失。
第八:传播垃圾电子邮件、手机短信。
(票数:16828)网民观点:垃圾信息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严重搔扰,稍不留神还会陷入骗子布下的陷阱。
第九:看电影、演出时,大声说话、喧哗、到处走动。
( 16788票)网民观点:这些行为不仅让真正来看演出的人觉得很扫兴,而且是对别人劳动和创作的莫大不敬。
第十:在街上乱吐口香糖。
(票数:16571张)网民观点:口香糖经过在口腔中反复咀嚼,已经粘上口腔中的多种细菌,乱吐口香糖和随地吐痰一样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