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
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
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核舟记》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知识目标①积累一些重点文言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章大意。
②把握课文结构,学习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③熟读课文,能背诵一些自认为好的语句。
2、能力目标:领悟雕刻者的巧妙构思,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重点:目标的①、②、③难点:③三、说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上课开始,通过听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学会断句,为后面一遍又一遍的读做准备,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
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
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文探究:受中央二台“鉴宝”节目的启发,我在课文探究上,把师生互动的过程分为“赏宝——说宝——雕宝”三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精备说课稿)
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 核舟记(精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作者魏学洢。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核舟的制作过程,表现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课文语言简练,条理清晰,富有文学韵味。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阅读文言文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工艺品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价值;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工艺品,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核舟制作过程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对古代工艺品的欣赏,课文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掌握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工艺品,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共同解决问题。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1《核舟记》【教案】
11.《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重点难点:1.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
(板书文题、作者)介绍作者二、疏通文句,把握文意(一)听范读,找难点。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生标注易错字音和句子停顿)1.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易错字音,教师补充。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qū)右臂倚(yǐ)2.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容易停顿错误的句子,教师补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读课文,译句子。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3.教师出示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盖大苏泛赤壁云。
刻的是苏东坡泛游赤壁的故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说课稿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描绘“核舟”这件艺术品,展示了雕刻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章以核舟为主题,采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详细介绍了核舟的形状、雕刻技艺和艺术价值。
课文语言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和艺术术语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艺术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核舟的形状、雕刻技艺和艺术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雕刻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核舟的形状、雕刻技艺和艺术价值。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核舟记》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核舟的形状、雕刻技艺和艺术价值。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疑惑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
5.审美鉴赏:展示相关雕刻艺术品,引导学生感受雕刻艺术的魅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雕刻技艺:精湛艺术价值:独特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精备说课稿(59张、自带音频朗读)
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精备说课稿(59张、自带音频朗读)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1课,选自清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核舟的雕刻过程和核舟上的景物、人物,表现了雕刻家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高深的文学修养。
文章以核舟命名,采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由于涉及到一些专业的雕刻术语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能够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
4.能够进行文学鉴赏,培养审美能力。
5.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主要在于:1.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这是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主要障碍。
2.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4.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核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说课稿《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
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
(三)课型: 演示活动课(四)课时: 两课时(五)教具: 投影片多媒体课件二.说教法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
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说课稿
11《核舟记》说课稿选读《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演示活动课(三)课时两课时(四)教具投影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
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
二.说教法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
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核舟记》优质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描绘了核舟的制作过程和作者对核舟艺术的赞美。
通过对核舟的观察和想象,作者展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高超审美。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并能够背诵课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针对《核舟记》这篇课文,部分生僻词汇和复杂的句子结构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艺术的欣赏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难点: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生僻词汇的解释。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朗读感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式的解释4.课堂练习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4.巩固(10分钟)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归纳课文大意。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主要描绘了一枚核桃舟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核舟上所刻的诗文。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表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
本文语言凝练,描写生动,富有诗意,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有所了解。
但《核舟记》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对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古文的方法,品味古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核舟的形状、结构和所刻诗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尊重和敬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核舟的形状、结构和所刻诗文。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运用凝练的语言描绘核舟艺术美的技巧;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采用情景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核舟的艺术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枚精美的核舟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字词,并尝试解释。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本课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课文选自余华所著的小说《活着》中的一段描写小说主人公福贵在长江上航运核桃的流水日记。
“核舟记”记载了主人公福贵在长江上航运核桃时,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通过对福贵和长江这一伟大情感结合的刻画,展现了人在生命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以及坚强不屈、不屈不挠的品格,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社会的不公与深刻而质朴的反思,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学佳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核舟记”的内容,重点掌握词汇、词语、句型、段落等,提高对文本的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文中富于况味的生动描写,提高想象力与感受力。
(3)了解小说主人公福贵在长江上航运核桃的过程和其中蕴含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增强人文素养。
(4)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畏艰辛,奋发向前,坚强不屈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念。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2)通过课文内涵的讲解和引导,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状,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并通过互动演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贫富差距及个人的生命价值,增强学生对人类大爱和人生哲学的感受和体验。
(2)引导学生对行业艰难的从事者有所关注,培养同情心和感恩心,促使学生积极拥抱生活,珍惜时间。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主要考点: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掌握文本中涉及的词汇、词语、句型、段落,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人生的价值和自我认知、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和品质。
2、教学难点(1)源头难点:课文中的生动描写,以及分析文本的深层内涵;(2)攻坚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能力。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第11课核舟记教案
(1)学习生字词:熟识、雕梁画栋、奇巧、罅隙等。
(2)理解课文:分析核舟的形状、结构、雕刻技艺及所表现的主题。
(3)了解核舟文化:探讨核舟在我国的民间艺术地位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4)审美鉴赏:从艺术角度评价核舟的雕刻技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拓展延伸:搜集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了解其特点及文化价值,进行交流分享。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记》的文学价值、核舟的艺术特点和它在文化中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核舟工艺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发现和欣赏更多类似的民间艺术。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第11课《核舟记》教案: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雕刻艺术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4.核心素养目标:
-阅读理解素养: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核舟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语言表达素养:学生能够运用古文中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核舟的雕刻技艺,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思维发展素养: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评价核舟的艺术特色,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化认同素养:学生能够认识到核舟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清代作家魏学洢的同名文章。
课文以核舟为线索,介绍了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以及核舟所寓意的内容。
文章笔法细腻,描绘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既展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八年级的文言文难度有所提高,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
此外,学生对古代工艺品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以及核舟所寓意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古代工艺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以及核舟所寓意的内容。
2.难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对课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核舟上的景物。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参考资料:关于核舟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核舟的制作过程和核舟上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然后逐段讲解课文,分析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以及核舟所寓意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11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普作品。
作者魏学洢以细腻的笔触,详细的描述了核舟的制作过程,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本课的主题是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的科技作品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于“核舟”这个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技艺有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才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核舟的制作过程和技艺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的分析。
2.原因: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细致的描述可能让学生感到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核舟的制作过程和技艺。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核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核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互相学习,解决重难点问题。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描述了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其精细之处,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了解古代工匠的精神品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有所了解。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学生可能会在阅读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点词语的理解。
2.难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课文长难句的翻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资料,提高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3.生僻字词的解释4.课堂练习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核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介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共同翻译课文中的长难句,讨论课文内容。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解释。
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教说课稿(课后优化)
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教说课稿(课后优化)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核舟上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小舟,以及舟上所刻的诗文和景物。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典雅,富有诗意,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言词汇和句式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核舟和舟上的景物缺乏直观的认识,需要教师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地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关键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核舟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会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珍惜美好生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准确地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关键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难点:学生能通过课文描绘,形成对核舟和舟上景物的直观认识,体会古代工匠的技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具,以及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核舟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形状和纹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难句。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文言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直观感知:教师展示核舟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核舟的美,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核舟和舟上景物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优质课教案
《核舟记》教材分析本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强。
从文言文教学来讲,难解字词不多,但要做到当堂成诵也并非易事。
八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兴趣高。
拟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以解读文章内容、感悟作者情感为教学目标,引领学生细致品味核舟的精美和赞赏核舟雕刻者的高超技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背诵指定文段。
在活动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写作手法的高妙,也在活动中落实学生对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作业布置也结合本文特点布置简单的写作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把握作者描述的内容和顺序,并以此为基础背诵文段;2.使学生理解文意,并在此基础上能欣赏核舟之奇巧、赞赏雕刻技艺之灵怪。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把握作者描述的内容和顺序,并以此为基础背诵文段。
◆课前准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英国伦敦劳埃德保险大厦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其形体特点。
(见图)引导学生关注形体庞大等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有人将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雕刻在一枚大头针头上,你会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得出惊叹、敬佩等情感体验。
3.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觉得在微小空间或事物上雕刻建筑难还是雕刻人物难?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微雕艺术,为能更好地欣赏核舟和赞赏核舟雕刻者做好铺垫。
4.教师引出本文描述作品——核舟。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核舟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课文。
2.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尽量用原文回答后再用现代汉语说说意思:(1)这枚核舟是用什么雕刻而成的?(2)核舟雕刻的主题是什么?(3)魏学洢是如何评价这枚核舟和核舟雕刻者的?(三)细部研读1.读第二段。
(1)请学生在本上画出核舟示意图,尽量用原文准确标出作者提供的各项信息。
(2)展示小组成果,并请学生谈谈这段描述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雕刻技艺的灵怪和雕刻者的奇巧。
(尽量引用原文加以说明)(3)这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顺序?引导学生加深对词语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核舟记》优质课说课稿《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演示活动课(三)课时两课时(四)教具投影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
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
二.说教法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
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
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
)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
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
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
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
“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
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
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
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
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
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
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
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 ,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
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
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
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
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
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
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
教法既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
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
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
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
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
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
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
它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改革传统教室课桌椅排列方式。
本节课的课型是演示活动课,因此本人在借鉴外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了一种新型教室空间安排形式——圆圈式。
(如图)圆圈式安排彻底改变了师生间的传统的地位和关系,体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关系,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把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关系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加以保证,这是一种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
在这种空间安排中,上课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切磋。
留出空间可以用来设置不同场景,供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
总之,我们优化教室环境,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地将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际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开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
四.教学程序(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课导入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三)新课学习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
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
(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此时完成目标1)3.齐读课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4.动手做(课外)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
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