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河南理工大学位于河南省中部,因其良好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人文环境,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现代化综合性大学。
近年来,学校在水文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以河南理工大学的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为主题,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水文资源预报的发展。
河南理工大学水文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课程设计应包括三个主要方面:水文测量学、水文模拟学和水文预报学。
这三门课程共同构成了河南理工大学水文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课程体系。
首先,水文测量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水文观测能力、水力学特征和水文观测技术操作等基本技能,为河南理工大学水文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基本的数据支撑体系。
其次,水文模拟学课程要求学生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以便能够进行水文模拟,为水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
最后,水文预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人们提供水文资源的预报服务。
河南理工大学水文预报课程应设置在水文测量学、水文模拟学之后,主要内容包括水文预报理论、水文预报方法、水文预报技术、水文预报实践等。
在教学中,应推广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强化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水文预报技术和把握预报服务质量的能力。
教材选用应包含矿物质水文学、水文统计学、水文水理学等基础知识以及地质学、气象学和水文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其应用水文预报技术分析水文资源变化的能力。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课程中还可设置一些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有关知识,增强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可让学生分析某一地区水文资源的变化,进行预报,完成一个水文预报实验;可设计一些比较高端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实际操作技能,加深对水文预报的理解。
本文从河南理工大学水文预报课程设计出发,讨论了如何更好地促进水文资源预报的发展。
首先,应推广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次应加强学生掌握水文预报技术和把握预报服务质量的能力,最后应设置一些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水文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水文预报3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任务与指导书水利工程系水利工程教研室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一课程设计目的《水文预报》是水文水资源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系统的介绍了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实践经验。
水文预报主要研究如何依据水文规律,预报未来水情,以短期的水文预报方法为主。
水文预报在生产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尤其在防洪决策调度中。
由于洪灾危害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洪水预报技术发展得更早、更成熟、应用和研究得最为深入、内容更丰富,本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是围绕洪水预测预报技术而展开的。
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同学们巩固课本知识,牢靠掌握水文预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建模技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任务运用所学的有关河道洪水演算知识,利用已给资料,完成位于湘西的长江第三支流——沅水,沅陵至王家河河段的洪水流量过程演算。
由此根据上游洪峰流量预报下游洪峰流量。
三基本资料1.沅水流域概述沅水俗称沅江,流贯21县市,整个流域位于26°~30°N ,107°~112°E 之间, 流域南北长而东西窄略呈自西南斜向东北的矩形,支流众多,如渠水、溆水等,整个流域呈现不对称的羽状水系。
流域总面积8.91万平方公里,覆盖湘西、黔东、渝东与鄂西部分地区,其中:湖南省占57.3%,贵州省占34.1%,重庆和湖北共占8.6%。
沅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为龙头江,源出贵州省云雾山鸡冠岭,北源为重安江,发源于贵州省麻江县平越大山。
两源汇合后称清水江,流经黔东、湘西,至黔城以下始称沅江,在常德的德山注入洞庭湖。
沅水干流总长1028km,总落差1033m。
从河源到黔阳的清水江为上游,流经海拔千米以上的贵州高原,群山紧迫,峡谷曲窄。
从黔阳到沅陵比降和缓,为中游丘陵地区,灰岩峡谷与小盆地相间。
沅陵至德山为下游,多丘陵河谷平原,桃源以下可通驳轮。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任务书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任务书学号姓名班级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14年12月《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目的1、流域水文模型的用途:洪水预报方案是现代实时洪水预报调度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提高预报精度和增长预见期的关键技术。
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文模型是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理论基础。
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流域水文模型是构建面污染模型和生态评价模型的主要平台。
流域水文模型还是分析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洪水、水资源和水环境影响的有效工具。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具体的降雨~径流预报方案的制作,使学生了解生产单位对预报任务的要求。
2、通过课程设计,要求掌握如下内容:(1)流域综合退水曲线、地下水退水曲线的制作以及次洪分割方法;(2)掌握次洪径流深及地面、地下流量分割方法;(3)掌握降雨~径流相关图(API模型)编制的完整过程;(4)新安江两水源模型结构及产流参数率定方法;(5)流域经验单位线的推求方法;(6)洪水预报方案精度评定方法;(7)利用预报方案进行实时洪水预报方法;(8)利用马斯京根分段连续演算法进行长河段洪水演进预报。
二、设计基本资料某流域集水面积为XX km2(具体数值见给定数据),干流河长约273 km,地貌属于低山丘陵区,以低山分布较广,相对高差多在500 km左右,最上游尚有部分原始森林,以松、衫、竹类为主,灌木次之。
山涧盆地种植农作物,植被总覆盖面积占全流域的80%以上,山坡残积坡坡积一般厚度为1~2米,最厚约为4~5米,在山麓坡积层与基岩接触面上,或河流下切至接触部位时,常有泉水流出,涌水量较大每秒可达数升。
本流域气候温湿,年降雨量在1700毫米左右,汛期为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3%左右,冬季有降雪,量很少。
地下水位较高,且季节变幅小,因此,一般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较大。
洪水流量过程线极不对称,涨洪历时仅数小时至十多小时,而退水历时长达数日。
根据流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和气候条件,以及洪水流量过程线的分析,可知流域产流规律符合湿润地区的蓄满产流特征。
水文预报教学设计 (2)
水文预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原理,了解水文要素及其观测方法,熟悉常见的水文预报方法,并能够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水文预报。
教学任务:1.学习水文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包括水文要素、水文观测等;2.掌握常见的水文预报方法,如经验预报、模型预报等;3.学习水文预报的应用技术,包括数字水文预报技术、水文信息共享技术等;4.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水文预报基础知识(8学时)1.1 水文要素的概念及其观测方法; 1.2 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 1.3 水文预报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
2. 常见水文预报方法(10学时)2.1 经验预报方法; 2.2 注水线法; 2.3 家族相似法; 2.4 模型预报法;2.5 递归网络法; 2.6 神经网络法。
3. 数字水文预报技术(8学时)3.1 数字化水文要素观测技术; 3.2 数字化水文预报技术及其应用。
4. 水文信息共享技术(4学时)4.1 水文信息共享的概念和方法; 4.2 水文信息共享的应用和局限。
5. 学生实习(10学时)5.1 学生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5.2 实习环节的安排、实施和总结。
三、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理论教学以课堂讲解为主,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践教学以学生实习为主,配合教师实地指导,参观水文预报站等。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1. 教材杨起云,陈德亮,潘复生。
水文学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
2. 参考资料陈劲风。
水文预报教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五、考核方式采取闭卷考试和实习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闭卷考试占70%的总成绩,实习报告占30%的总成绩。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洪水预报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洪水预报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掌握洪水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2. 学生能够掌握洪水预报的主要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如降雨径流模型、统计模型等。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洪水预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相关法规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特定流域的洪水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洪水预报。
2. 学生能够运用水文预报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洪水预报案例的研究,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水文预报在防洪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在水文预报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情怀。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洪水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防洪减灾意识,为我国水文预报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水文预报基本概念:洪水定义、洪水分类、洪水周期与洪水频率。
2. 洪水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降水过程、流域特性、径流形成与汇集。
3. 洪水预报方法:- 降雨径流模型:水箱模型、单位线法、流域水文模型。
- 统计模型: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
4. 洪水预报软件应用: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预报结果输出。
5. 我国洪水预报现状与发展趋势:技术进展、政策法规、防洪减灾体系。
6. 实践案例:分析特定流域洪水预报实例,掌握预报流程和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参照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水文预报基本概念及洪水形成原因。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水文预报是对水文变量(如水位、流量、降雨等)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推算和预测的一项技术。
在防洪、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设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水文预报需要掌握一定的水文规律和计算方法,因此这门课程在水文、水利、环境等相关专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技术路线,了解水文预报在防洪、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水文预报分析与决策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文变量的描述和统计分析2.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实时水文预报的数据获取和处理4.模型选择和参数确定5.模型应用和结果解释6.水文预报在防洪、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实践演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进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理论知识为主,应用案例为辅。
第二部分以应用案例为主,理论知识为辅。
并通过集体讨论、群体演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水文预报实用技术》(陈风生著)2.《水文预报方法与实践》(杨晓蕾著)3.《水文预报与防洪抗旱应急管理》(韩志国著)4.《水文预报技术与工程应用》(林云、赵小敏著)六、作业与考核1.课堂笔记:按照要求记录下课堂重点知识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
2.论文撰写:选择水文预报的一个应用场景,进行实证分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论文。
3.设计作业:结合实际案例,对水文预报的数据分析和模型运用进行设计,提交报告和代码。
七、实验设备与环境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编程语言,例如MATLAB、Python等。
学生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下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模型训练。
实验室具备支持数据处理和编程的计算机设备,并安装了相关软件和工具。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教授和助教共同组成教学团队。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matlab程序)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matlab程序)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MATLAB程序进行水文预报的计算和分析。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MATLAB程序的基本语法和操作。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MATLAB程序进行水文预报的计算和分析,能够解释和分析预测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水文预报对于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水文过程、水文周期、水文预报方法等。
2.MATLAB程序的基本语法和操作:包括变量定义、数据处理、函数调用、程序控制等。
3.水文预报MATLAB程序的设计和实现:包括数据输入输出、模型建立、预测计算、结果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用于讲解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MATLAB程序的基本语法和操作。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水文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3.实验法: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MATLAB程序的设计和实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水文预报(matlab程序)》教材,用于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了解水文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文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4.实验设备:提供计算机实验室,供学生上机实验和练习。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进行评估,占总评的20%。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答辩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答辩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水文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重要性;(2)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包括气候学、水文学、气象学等相关知识;(3)熟悉水文预报的主要方法,如流域水文模型、数值天气预报等;(4)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流程和步骤,包括资料收集、模型选择、预报计算等。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水文预报原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流域水文预报;(2)具备分析水文气象资料的能力,独立完成水文预报计算;(3)能够运用水文预报软件进行预报操作,熟练阅读和解释预报结果;(4)具备撰写水文预报报告的能力,对预报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水文预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文预报基本概念:水文预报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和发展趋势;2.水文预报基本原理:气候学、水文学、气象学等相关知识;3.水文预报方法:流域水文模型、数值天气预报等;4.水文预报流程与步骤:资料收集、模型选择、预报计算等;5.水文预报软件操作:熟练阅读和解释预报结果;6.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水文预报案例,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学生就水文预报案例展开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水文预报案例,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4.实验法:利用水文预报软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水文预报原理与方法》、《流域水文模型》等;2.参考书: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专著等;3.多媒体资料:水文预报软件、案例视频等;4.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教学体会与问题探索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教学体会与问题探索水文预报是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水等水文要素进行观测、监测和预测,以及对水文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进行水文预测和预报。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水文预报理论、技能和方法的应用能力,以及对水文预报实践进行研究和应用的综合能力。
在进行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教学体会与问题探索时,我先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三、“综合实践、动手操作”的教学手段水文预报课程设计的教学手段应该注重综合实践,重视动手操作。
水文预报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理论和方法。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验教学、模拟预报等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1. 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了解水文要素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掌握水文监测和预测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水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2. 培养学生具备水文预报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进行水文观测、数据采集和实验操作,掌握水文预报的实践技能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进行水文预报实践研究和应用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水文预报模拟和预测。
二、水文预报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水文预报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水文要素的观测监测、水文数据的分析处理、水文预报模拟和预测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讲授、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水文预报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走进水文预报实践现场,了解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水文预报课程设计的教学手段和手段水文预报课程设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落实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模拟预报:通过模拟预报,让学生进行水文预报的实践演练,培养学生的预报意识和应用能力。
4. 课外科研:通过课外科研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水文预报相关的科研项目、学术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报告学院:_____水利与环境学院_____专业:____水文与水资源工程____班级:200905201姓名:________马天玉__________学号:______20090520115___指导教师:________胡彩虹________第一章基本任务1.1蒸发折算系数Kc的优选根据已给数据资料及参数(本报告采用89-92年的历史数据),将流域作为整体:(1)进行日模型产流量计算;(2)比较计算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3)通过误差分析,优选蒸发折算系数Kc;(4)89~90年的历时数据作为率定参数,91~92年的数据作为模型检验。
1.2暴雨预报根据已给的设计暴雨资料和任务一率定的Kc,将流域作为整体进行如下计算:(1)次洪产流量计算,划分水源;(2)直接径流汇流,地下径流汇流的计算。
(3)采用2004年暴雨数据进行预报。
根据已给的资料、参数及做过的习题,自己编写程序,将流域作为整体进行产流量计算;将计算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进行比较。
第二章基本资料2.1流域概况白盆珠水库位于广东省东江一级支流西枝江的上游,坝址以上集雨面积856 km2。
流域地处粤东沿海的西部,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雨量丰沛。
暴雨成因主要是锋面雨和台风雨,常受热带风暴影响。
降雨年际间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实测年最大降雨量为3417mm,汛期4~9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1%左右:径流系数0.5~0.7。
流域内地势平缓,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砂壤,具有明显的腐殖层,淀积层和母质土等层次结构,透水性好。
台地、丘陵多生长松、杉、樟等高大乔木;平原则以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植被良好。
流域上游有宝口水文站,流域面积553km2,占白盆珠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的64.6%。
白盆珠水库有10年逐日入库流量资料、逐日蒸发资料和时段入库流量资料:流域内有7个雨量站,其中宝口以上有4个。
雨量站分布较均匀.有10年逐日降水资料和时段降水资料;宝口水文站具有10年以上水位、流量资料;流域属山区性小流域且受到地形、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影响,洪水陡涨缓落,汇流时间一般2—3h,有时更短;一次洪水总历时2~5d。
水文预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第四版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第四版课程设计
1. 简介
水文预报是指通过对雨量、水位、径流等水文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推算,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水文变化趋势和水资源可用量。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水文学和水利工程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水文预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第四版课程设计。
2. 课程设计内容
该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小节:
2.1 实验设计
该实验主要以水文数据采集与分析为主线,通过设置不同实验条件以及对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实践中探讨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并且加深对水文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
2.2 课题研究
通过提供不同的水文预报课题,让学生自行整理和分析水文数据,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场景,提出合适的水文预报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全方位的了解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应用能力。
2.3 报告撰写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水文数据以及制定合适的水文预报方案,学生需要将分析与验证的过程结合在一起,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让学生切身体验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并且加强了对自己理解的确认。
3. 设计目标
本课程设计以在更为现实场景下的水文预报应用实践环节为主线,帮助学生掌握水文学基本理论以及相关数据处理方法,完成团队协作的课题研究和报告撰写能力的提升,为未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学习与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4. 总结
水文预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第四版课程设计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水文预报研究思路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开阔思路,拓展视野。
同时,本课程也涵盖了多样性、交互性和独立思考性等多个教育特性。
水文预报教学设计
水文预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熟悉水文预报的流程和方法;3.理解水文预报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4.能够灵活运用水文预报技术进行实际操作。
二、教学内容1. 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水文预报定义1.2 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1.3 水文预报的分类及特点2. 水文预报的流程和方法2.1 数据采集与处理2.2 大坝坝前预报2.3 主坝坝后预报2.4 超前预报2.5 定量预报3. 水文预报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3.1 洪水预警预报3.2 洪水保护预报3.3 水文预报在防洪中的应用4. 水文预报技术的实际操作4.1 软件的操作方法4.2 数据处理方法4.3 编制预报报表三、教学方式本次教学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授主要通过课件、PPT等经典的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每个教学内容提供详细且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流程、方法和应用等内容。
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水文预报的应用价值及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在学术理论知识上,更加贴近实践。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等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水文预报技术,理解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及完全体验技术的精髓之处,帮助学生提高相关技能,为懂得掌握水文预报技术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五、教学质量评估针对本次教学,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其中包括:课堂答问、实验操作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六、教学时间本次教学时间为两天,每天共18学时,以坚果2名为主。
七、教学材料本次教学提供相关的教材、PPT、计算机备课等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教学目标。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是水文预测的一部分,主要用于研究和分析水文特征,提出有效的水文预测建议。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水文预报重要知识,以便今后应用水文预报解决水文问题,从而提高水文研究的水平。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水文预报基础理论进行深入讲解。
其中包括水文预报方法如水文数学分析、水文地理学、模型建模等,以及预报数据获取、分析处理、预报技术的使用等。
二是加强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是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中的重点,因此建议教师使用真实的水文数据,带领学生实践如何进行水文观测和预报。
另外,还可以开展实地研究,让学生了解水文状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水文预报实践。
三是增强课程论坛活动。
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讨论、探讨水文预报知识,以增强学生的水文知识,也可以根据论坛的讨论和回应对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使学生熟悉水文预报理论。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水文预报知识体系,熟悉水文预报方法与结果,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生水文预报能力,以便有效地利用水文计算和模型解决水文问题,为国家、地区和个人提供有效的水文预测服务。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教学体会与问题探索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教学体会与问题探索1. 引言1.1 课程设计的背景水文预报是气象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水域中的降水、蒸发、径流、洪水等水文过程。
随着气象观测技术和水文模型的不断发展,水文预报在减灾防灾、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开设水文预报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持。
在当前社会对水资源管理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水文预报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水文预报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水文预报能力的专业人才。
通过学习水文预报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水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文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技巧,提升水文预报能力,为未来从事水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等工作做好准备。
设计一门系统完善的水文预报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可以满足社会对水文预报人才的需求。
1.2 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设定是课程设计的核心之一,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认真考虑和明确的重要内容。
在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中,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进行水文预报工作的能力。
具体来说,我们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水文过程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实践能力:学生应该具备利用水文资料进行预报分析、制定预报方案和进行预报评估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开展水文预报工作。
3. 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根据不同水文情况灵活调整预报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4. 团队合作:学生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与同行、上下游、相关部门等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水文预报任务。
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设定,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水文预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这里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内容,共XXX字】。
栾川站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栾川站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栾川站所在流域的基本水文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气候类型、降水分布等;2. 使学生了解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如降水-径流过程、水位-流量关系等;3. 帮助学生掌握栾川站历史水文数据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运用数据进行短期和长期水文预报。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相关软件进行水文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2. 提高学生根据实际天气和流域情况,独立进行水文预报的技能;3. 培养学生撰写水文预报报告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水文预报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环保意识和水资源保护观念;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3. 增强学生对我国水文事业的认识,激发学生为国家和地方水文预报工作贡献力量的决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地理、数学和科学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流域水文特征分析:介绍栾川站所在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包括流域面积、地形地貌、气候类型、降水分布等,关联教材中流域水文特征相关章节。
教学大纲: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分析流域水文特征对水文预报的影响。
2. 水文预报原理:讲解降水-径流过程、水位-流量关系等基本原理,结合教材中相关理论章节。
教学大纲: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
3. 水文数据分析:教授学生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栾川站历史水文数据,关联教材中水文数据处理相关章节。
教学大纲:指导学生运用GIS和相关软件进行水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是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气象学、地质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
水文预报的目标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内水质量的预报,帮助人们做出决策,保障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1. 确定课程的目标和范围: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包括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数据处理、水文预报模型的应用等。
2. 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通过学习国内外相关教材、文献和网站,收集和整理水文预报的相关资料,包括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数据处理、水文预报模型的应用等。
3. 编写课程教案:根据课程的目标和范围,编写课程教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4. 实施教学:按照课程教案进行教学,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数据处理、水文预报模型的应用等。
5. 教学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反馈、教学内容的满意度、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等,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和完善。
6. 完成课程设计:完成水文预报课程设计,包括课程教案的编写、教学评价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优化等。
以上是水文预报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2)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水文预报知识和技能,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使学生熟悉常用的水文预报方法和工具,并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和模拟预报。
课程内容第一章水文预报概述本章将介绍水文预报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水文预报的意义、种类、分类、预报方法等,从而使学生对水文预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二章水文资料获取与处理本章将介绍水文资料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水文观测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以及常用的流量计算方法和水文地图的制作。
第三章水文预报方法与基本模型本章将介绍常用的水文预报方法,包括基于统计方法的定量预报方法和基于模型的定量预报方法,以及常用的数学模型,如ARIMA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等,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各种预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第四章水文预报软件的使用本章将介绍常用的水文预报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包括HydroGNSS、Topkapi、HEC-HMS等,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技巧,并能够进行模型建立、参数优化、结果输出和可视化分析等工作。
第五章实际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本章将介绍实际水文预报案例的分析和课程设计,包括对实测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合适的预报模型、进行模型验证和结果分析等工作,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基本的水文预报技能和方法。
课程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理论课中,通过教师讲解、课件演示、参观企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在实验课中,学生将进行具体的操作训练和实际案例分析,形成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
课程评估方式本课程评估方式采用平时表现和课程设计两种方式进行评估。
平时表现评估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等,占总评成绩的60%;课程设计评估主要评估学生在实际水文预报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中的能力和水平,占总评成绩的40%。
课程参考书目1.黄渊等.水文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唐育华.水文预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3.王承庆等.水文模拟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4.谢学锋, 汪敏, 梅建国.水文预报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5.陈克利等.水文预报基础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6.吴应凯等.水文学原理与水文信息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徐力等.水文预报理论与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总结水文预报是水文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VB报告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VB报告一、课程目标水文预报课程设计VB报告旨在达成以下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VB编程语言解决水文预报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了解我国水文预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水文数据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VB编程语言编写水文预报程序的能力;(3)锻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解决实际水文预报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水文预报学科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2)引导学生关注水文预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和实际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案例为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水文预报相关任务,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水文预报课程设计VB报告的教学内容如下:1. 水文预报基本概念与原理- 水文预报的定义与分类- 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 水文预报的主要方法2. VB编程基础- VB编程环境与基本操作- 数据类型、变量与常量- 控制结构(顺序、选择、循环)- 过程与函数3. 水文数据处理与分析- 水文数据收集与整理- 水文数据分析方法- VB编程实现水文数据分析4. 水文预报模型- 水文预报模型概述- 常见水文预报模型介绍- VB编程实现水文预报模型5. 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 案例分析:某地区洪水预报- VB编程解决实际水文预报问题- 水文预报结果评价与分析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进度安排教学内容:1. 第1-2周:水文预报基本概念与原理2. 第3-4周:VB编程基础3. 第5-6周:水文数据处理与分析4. 第7-8周:水文预报模型5. 第9-10周: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水文预报课程设计VB报告的教学方法如下: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为学生讲解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VB编程基础等理论知识。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Hydrological Predict Design
课程编号:080827033
课程周数:1 学分:1
适用对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
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一、本实践课程教学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水文预报课程是水文水资源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通过水文预报课程设计,进一步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编制水文预报方案的专业技能,同时提高技术报告的编写能力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指导书
1、林三益主编.《水文预报》.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葛守西.《现代洪水预报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
3、叶守泽詹道江合编.《工程水文学》.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0
4、赵人俊著.《流域水文模拟》.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5、《水文情报预报规范》.水利电力出版社.2000
6、《水文资料整编规范》.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SL247-1999.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各人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完成任务的质量及上交的成果,加上抽查提问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四、其他必要的说明
课程设计总学时、总学分:1周,1学分
实践时间(按开课学期填写):第6学期
实践地点(校内或校外或实践基地具体名称,并注明集中或分散):校内分组集中完成
第1页/ 共 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报告学院:_____水利与环境学院_____专业:____水文与水资源工程____班级:200905201姓名:________马天玉__________学号:______20090520115___指导教师:________胡彩虹________第一章基本任务1.1蒸发折算系数Kc的优选根据已给数据资料及参数(本报告采用89-92年的历史数据),将流域作为整体:(1)进行日模型产流量计算;(2)比较计算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3)通过误差分析,优选蒸发折算系数Kc;(4)89~90年的历时数据作为率定参数,91~92年的数据作为模型检验。
1.2暴雨预报根据已给的设计暴雨资料和任务一率定的Kc,将流域作为整体进行如下计算:(1)次洪产流量计算,划分水源;(2)直接径流汇流,地下径流汇流的计算。
(3)采用2004年暴雨数据进行预报。
根据已给的资料、参数及做过的习题,自己编写程序,将流域作为整体进行产流量计算;将计算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进行比较。
第二章基本资料2.1流域概况白盆珠水库位于广东省东江一级支流西枝江的上游,坝址以上集雨面积856 km2。
流域地处粤东沿海的西部,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雨量丰沛。
暴雨成因主要是锋面雨和台风雨,常受热带风暴影响。
降雨年际间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实测年最大降雨量为3417mm,汛期4~9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1%左右:径流系数0.5~0.7。
流域内地势平缓,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砂壤,具有明显的腐殖层,淀积层和母质土等层次结构,透水性好。
台地、丘陵多生长松、杉、樟等高大乔木;平原则以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植被良好。
流域上游有宝口水文站,流域面积553km2,占白盆珠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的64.6%。
白盆珠水库有10年逐日入库流量资料、逐日蒸发资料和时段入库流量资料:流域内有7个雨量站,其中宝口以上有4个。
雨量站分布较均匀.有10年逐日降水资料和时段降水资料;宝口水文站具有10年以上水位、流量资料;流域属山区性小流域且受到地形、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影响,洪水陡涨缓落,汇流时间一般2—3h,有时更短;一次洪水总历时2~5d。
图2-1 该地区水文站分布图2.2数据资料(1) 计算流域面积为553km2。
(2) 流域内有四个雨量站,权重系数分别为0.33、0.14、0.33、0.20。
(3) 日产流模型数据,具体见资料文件名:87-92data.xls,数据格式为:T(i) Q(i) E(i) P1(i) P2(i) P3(i) P4(i)(4)暴雨预报的数据,见表2-1表2-1 2004年暴雨过程数据表(5)计算参数数据,见表2-2表2-2 计算参数表单位线过程(m3/s)为:0,40,80,130,100,80,48,20,10,5,0(7)地下径流汇流Cg=0.978,Qg=55.3m3/s第三章计算公式该流域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径流系数0.5-0.7,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砂壤,层次结构明显,透水性好,植被覆盖度高,地势平坦,由此可初步判定该流域的产流机制为蓄满产流模式。
3.1产流计算3.1.1蒸散发计算根据流域蓄满产流特点,蒸散发计算采用的是三层蒸散发计算模式。
三层蒸发模式的具体计算如下:1)当WU+P≥E P,EU=E p,EL=0,ED=0;2)当WU+P<E P, WL≥C×WLM,EU=WU+P,EL=(E P -EU )×WL/WLM,ED=0; 3)当WU+P<E P , C(E P -EU )≤ WL<C ×WLM, EU=WU+P,EL=C(E P -EU),ED=0; 4)当WU+P<E P ,WL<C(E P -EU), EU=WU+P,EL=WL,ED=C(E P -EU)-EL. 式中:WU 为上层土壤蓄水量,WL 为下层土壤蓄水量,EU 为上层土壤蒸发量,EL 为下层土壤蒸发量,ED 为深层土壤蒸发量,P 为流域平均降雨量,Ep 为流域平均蒸发能力,C 为深层蒸散发扩散系数,WLM 为下层张力水蓄水容量。
3.1.2产流量计算根据流域特点,产流量计算系根据蓄满产流理论得出的。
蓄满产流,即任一地点上,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前,降雨量全部补充土壤含水量,不产流;当土壤蓄满后,其后续降雨量全部产生径流。
流域内各点包气带的蓄水容量是不同的,将各点包气带蓄水容量从小到大排列,以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土壤含水量WM ′为纵坐标,以流域内小于等于该WM ′的面积占全流域的面积比α为横坐标,所绘的曲线称为流域蓄水容量曲线。
a=WMM× (1-(1-W/WM) 1/(b+1) PE>0,则产流;否则不产流。
产流时: 1)当PE+a≤WMM:R=PE+W-WM+WM×(1-(PE+a)/WMM)b+1RΔW图2-1 包气带蓄水容量曲线2)当PE+a>WMM:R=PE+W-WM式中:PE为扣除蒸发量后的降雨量,a为土壤含水量W对应的土壤水深,WM为流域平均蓄水容量,WMM为流域各地点包气带蓄水容量的最大值,b 为流域包气带蓄水容量分布的不均匀指数,R为流域产流量。
3.1.3二水源划分流域坡地上的降雨产流量因产流过程的条件和运动路径不同,受流域的调蓄作用不同,各径流成分在流量过程线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在实际工作中,常需按各种径流成分分别计算或模拟,因为要对产流量进行水源划分。
直接径流和地下径流水源划分如下:1)当PE<=FC时:RS=0.0RG=R2)当PE>FC时:RG=FC*R/PERS=R-RG式中:FC为稳定下渗率,RS为直接径流,RG为地下径流。
3.1.4各层蓄水量计算降雨补充土壤含水量,由前一天的土壤含水量推求第二天的土壤含水量,补充来源为降雨减去蒸散发减去径流量,顺序为上、下、深层依此补充。
三层蓄水量变化的具体计算如下:1)WU[i]+P[i]-EU[i]-R[i]<=UM,WU[i+1]=WU[i]+P[i]-EU[i]-R[i];WL[i+1]=WL[i]-EL[i];WD[i+1]=WD[i]-ED[i];2)WU[i]+P[i]-EU[i]-R[i]>UM,WL[i]-EL[i]+(WU[i]+P[i]-EU[i]-R[i]-UM)<=LM,WU[i+1]=UM;WL[i+1]=WL[i]-EL[i]+(WU[i]+P[i]-EU[i]-R[i]-UM);WD[i+1]=WD[i]-ED[i];3)WU[i]+P[i]-EU[i]-R[i]>UM,WL[i]-EL[i]+(WU[i]+P[i]-EU[i]-R[i]-UM)>LM,WD[i]-ED[i]+WL[i]-EL[i]+(WU[i]+P[i]-EU[i]-R[i]-UM)-LM<=DM时,WU[i+1]=UM;WL[i+1]=LM;WD[i+1]=WD[i]-ED[i]+WL[i]-EL[i]+(WU[i]+P[i]-EU[i]-R[i]-UM)-LM;4)WU[i]+P[i]-EU[i]-R[i]>UM,WL[i]-EL[i]+(WU[i]+P[i]-EU[i]-R[i]-UM)>LM,WD[i]-ED[i]+WL[i]-EL[i]+(WU[i]+P[i]-EU[i]-R[i]-UM)-LM>DM时,WU[i+1]=UM;WL[i+1]=LM;WD[i+1]=DM;W[i+1]=WU[i+1]+WL[i+1]+WD[i+1];式中:i表示第i天。
3.2汇流计算根据流域净雨和流域径流单位线,采用卷积的差分形式算出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
直接径流汇流可根据该流域的时段单位线推求,地下径流汇流由线性水库演算法推求。
1)直接径流汇流计算公式:QS(i)=RS(i)×U H;式中:UH为该流域的单位线2)地下径流汇流计算公式:QG(i)=CG×QG(i-1)+(1-CG)×RG(i)×UQ(i)=QS(i)+QG(i)式中:U 为单位转换系数,)(*6.3)(2h t km F U ∆=流域面积3.3模型参数1)Kc :蒸散发能力折算系数,它主要反映流域平均高程与蒸发站高程之间差别的影响和蒸发皿散发与路面蒸散发间差别的影响; 2)WM:流域平均张力水容量,它表示流域蓄满的标准; 3)WUM:上层张力水蓄水容量,它包括了植物截留量; 4)WLM :下层张力水蓄水容量;5)b :流域包气带蓄水容量分布的不均匀指数,在一般情况下其取值与单元流域面积有关;6)C:深层蒸散发扩散系数,它主要取决于流域内深根植物的覆盖范围。
7)IM: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比例,它的值可由大比例尺的地形图,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现代技术量测出来,也可用历史上干旱期小洪水资料来分析。
第四章模型检验、结果评定及分析水文预报是一项直接服务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本工作,是帮助人类有效地预防洪水、减少洪灾损失,有效利用水资源的非工程措施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全球化进程的需要,水文预报的服务面进一步拓展,对水文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文预报结果的准确率与可信程度是衡量服务质量的前提,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对水文预报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定和检验。
4.1产流模式的检验定性分析该流域集雨面积856km2。
流域地处南方,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雨量丰沛。
暴雨成因主要是锋面雨和台风雨,常受热带风暴影响。
降雨年际间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实测年最大降雨量为3417mm,汛期4—9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1%左右:径流系数0.5~0.7。
流域内地势平缓,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砂壤,具有明显的腐殖层,淀积层和母质土等层次结构,透水性好。
台地、丘陵多生长松、杉、樟等高大乔木;平原则以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植被良好。
流域上游有一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553km2,占流域集雨面积的64.6%。
该水文站以上有4个雨量站。
雨量站分布较均匀,有10年逐日降水资料和时段降水资料;该水文站具有10年以上水位、流量资料;流域属山区性小流域且受到地形、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影响,洪水陡涨缓落,汇流时间一般2—3h,有时更短;一次洪水总历时2~5d。
由流域概况可以看出,该地区属于湿润多雨地区,雨量集中,地势平坦,土壤层容易蓄满,而且有场系列的降雨资料和水位流量资料,综合从气候条件、土壤状况、植被组成以及洪水机制看,新安江模型适用于该地区的水文预报。
4.2率定期优选蒸发折算系数Kc4.2.1计算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的比较结果及误差分析采用试算法,设置Kc取值在0.9-4.9之间,步长为0.001,分别用1987-1992年的资料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各年全年径流量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值随着Kc的变化过程如下图1:图1 各年全年径流量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值随着Kc的变化自左至右分别为1991、1988、1992、1989、1987、1990年,各年相对误差最小时,Kc取值如下表:表1 各年Kc最佳取值可以看出,1990年的资料不可取,因此舍弃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