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方言(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亲属称谓方面的差异与其内涵

合集下载

汉语的亲属方言

汉语的亲属方言

汉语的亲属方言介绍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拥有众多方言。

其中,亲属方言是指在家庭内部使用的特定方言,用于表示亲属关系和称谓。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方言的差异较大,亲属方言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深入探讨汉语的亲属方言,包括方言的分类、特点以及一些有趣的例子。

方言的分类根据地理分布和语言差异的程度,可以将汉语的亲属方言分为以下几类:1. 方言群方言群是指一类方言的集合,具有共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中国的方言主要分为七大方言群:官话、粤语、吴语、湘语、闽语、赣语和客家话。

每个方言群又可以细分为多个方言。

2. 方言方言是方言群中更细分的语言形式,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

比如官话方言包括北京话、天津话等;粤语方言包括广州话、香港话等。

3. 地方方言地方方言是指在某个具体地理区域内使用的方言,与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有关。

比如四川方言、山东方言等。

方言的特点汉语的亲属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1. 语音特点不同的方言在语音上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官话方言的语音特点包括轻声、儿化音等;粤语方言的语音特点包括入声等。

2. 词汇特点不同的方言在词汇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爸爸”在官话方言中读作“bàba”,而在粤语方言中读作“baa1baa1”。

3. 语法特点不同的方言在语法上也存在差异。

比如,在官话方言中,表示动作的时间顺序通常使用“了”;而在粤语方言中,使用“噉”。

亲属方言的例子下面将列举一些有趣的亲属方言的例子,以更好地理解方言的多样性。

1. 官话方言•爸爸:bàba•妈妈:māma•哥哥:gēge•弟弟:dìdi•姐姐:jiějie•妹妹:mèimei2. 粤语方言•爸爸:baa1baa1•妈妈:maa1maa1•哥哥:gō1gō1•弟弟:dai6dai6•姐姐:ze2ze2•妹妹:mui6mui63. 吴语方言•爸爸:bába•妈妈:māma•哥哥:ko1ko1•弟弟:di2di2•姐姐:ze1ze1•妹妹:me1me14. 湘语方言•爸爸:bàba•妈妈:māma•哥哥:gēgē•弟弟:dìdi•姐姐:jiějiě•妹妹:mèimei总结汉语的亲属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地域广阔和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汉日亲属称谓对比研究

汉日亲属称谓对比研究

索取号:密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汉日亲属称谓对比研究研究生:周晓敏指导教师:张美霞培养单位: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完成时间: 2011年4月20日答辩时间: 2011年5月20日汉日亲属称谓对比研究摘要对同在东方文化这一框架下的两个不同国家中国和日本的语言和文化进行比较一直是比较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对于两国称谓文化的异同和语言用法异同进行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汉、日的亲属称谓做了简要综述和对比分析。

从微观角度,对亲属称谓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父母称谓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了三大总体特征。

即,从整体角度来看,汉语的父母称谓受到了多个民族语言的影响,而日语父母称谓几乎没有受到汉语以外的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从构词角度来看,日语的父母称谓有固有词、汉字词和汉字词词根+固有词词尾三种形式,汉语所独有的亲属称谓主要是口语称谓;从方言的角度来看,日语的方言差异程度较小,而汉语方言称谓具有丰富性和内部差异性等两大特征。

从宏观的角度,本论文通过对汉日亲属称谓的构成体系、使用状况和使用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整体对比,总结出汉日亲属称谓的一些特点和异同。

另外鉴于和亲属称谓的关联性,本文还对属于社会称谓语范畴的拟亲属称谓进行了汉日对比分析。

关键词:汉日对比亲属称谓父母称谓目录序论 (3)0.1 先行研究 (3)0.1.1 汉语亲属称谓的先行研究 (3)0.1.2 日语亲属称谓的先行研究 (5)0.1.3汉日亲属称谓对比的先行研究 (7)0.2 选题理由 (8)第一章汉日父母称谓对比 (9)1.1 汉语父母称谓 (9)1.2 日语父母称谓 (10)1.2.1 关于父亲的称谓 (10)1.2.2 关于母亲的称谓 (11)1.2.3 汉日父母称谓的总体特征 (11)第二章汉日亲属称谓对比 (13)2.1 汉日亲属称谓构成体系 (13)2.1.1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词汇 (14)2.1.2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体系的特征 (13)2.1.3 现代日语的亲属称谓词汇 (13)2.1.4 现代日语亲属称谓体系的特征 (13)2.2 现代汉日亲属称谓的使用状况 (15)2.2.1 汉语中亲属之间亲属称谓的使用事例 (15)2.2.2 日语中亲属之间亲属称谓的使用事例 (16)2.2.3 拟亲属称谓的使用事例 (17)2.3 汉日亲属称谓的使用特征对比 (20)2.3.1 汉语亲族称谓的使用特征 (20)2.3.2日语亲族称谓的使用特征 (21)2.3.3 汉日亲属称谓使用特征异同 (23)第三章结语 (23)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23)序论0.1 先行研究0.1.1 汉语亲属称谓的先行研究亲属称谓始于何时,一时难以证明。

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及其翻译

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及其翻译

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及其翻译[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权家长制的“宗族”文化传统,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系。

本文从语义、分类、敬谦及词缀方面,探讨了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分析其成因,总结出亲属称谓语翻译时的处理方法,并提出了中日翻译教学导入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翻译技巧翻译教学亲属关系是人们之间一个最亲密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关系。

而亲属称谓语则反映了人们的之间的这种婚姻或血缘关系,它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的反映。

正如日本学者石川荣吉所说:“亲属称谓并不是表示个人之间的谱系的位置关系。

称谓词性意味着人类集团之分类的社会性范畴。

”亲属称谓语的研究历来受到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的重视。

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特点。

虽然民族与民族之间或许会有类似的文化现象,但类似并不等于完全相同,存在的差异是辨别这些亲属称谓的关键。

本文试图通过中日亲属称谓语的差异性对比,浅析其成因,总结出中日翻译教学中亲属称谓语互译的几点启示。

一、中日亲属称谓语的差异1.词义差异。

从中日四代亲属称谓対照表中可以筛选出以下同形的亲属称谓语: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母、兄、弟、妹、叔父、伯父、兄弟、弟妹、外甥、夫、舅、姑、主人、伯母、婶母,等等。

很多同形也意义相同,但仍有部分词汇不能望文生义。

在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熏陶下,日语中的这些词语,所指范围已经和汉语的有所不同,比如兄弟、弟妹等。

例1:兄弟:汉语中的“兄弟”仅指哥哥和弟弟,兄弟还可用于平辈之间,可以用在比自己年龄小的,更可以用于对众人讲话时的谦称,此时无辈分之分。

而日语的“兄弟”不仅指哥哥和弟弟,还指姐姐和妹妹。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外比较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外比较
的, 则选 背称说 法 。口 板房 子徐 家写 为板房 子 1 , 板房 子陈 家写 成板 房子 2 。
1 、 长 辈
词条 周至县 板 房子 板房子 厚畛 子 词条 1 2 曾 祖 父 老 爷 老 爷 爷 老 爷 爷 老 爷 爷 继 父 曾祖母 老 婆 老 婆婆 老婆婆 老婆婆 继母
曾外祖父 老 舅 爷 外 祖 公 老 爷 外 祖 婆 干 妈
3 、 晚 辈
I 词 条 周 至 县 板 房 1 子 板 房 子 厚 畛 子 词 条 周 至 县 板 房 1 子 板 房 子 厚 畛 子
儿子 娃子 / 儿子 / 儿 子 儿子 / 重孙女 重 孙女 重 孙女 重 孙女 重孙女 儿 娃子 娃 子 儿 儿 儿 儿媳 儿媳妇 儿媳 儿媳 妇 儿媳
里话 。

小叔子 小叔子 小叔子 掌柜的 小叔子 弟弟 的 兄 弟
兄 弟

兄弟

大姑子 大姑子 大 姑子 大姑子 大姑子 弟媳 兄弟媳 兄弟媳 兄 弟媳 兄 弟媳 妇 儿 妇 儿 妇儿 妇儿 小姑子 小姑子 小姑子 小姑子 小姑子 姐姐 内兄弟 舅老倌 舅老倌
要 】 本文分析 比较 周至方言 亲属称谓词的 内部 、 外部差异 。用对照法比较 方言 内部几个代表 点的差异 , 从音 节和意义的 角度 比
较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 的差异 。
【 关键词 】 周至 ; 亲属称谓词 ; 内部 差异 ; 外部差异
周 至 县位 于 陕西 省 关 中西 部 的 秦岭 、 渭水之间, 为 陕 西最 古 老 的县 份之 ~ 。古 称整 屋 县 ,1 9 6 4年 简化 为 周至 。周 至方 言属 于 中 原官 话 关 中片 , 该 县境 内方 言可 大 体分 为 四个 小 片 。第一 小 片 , 以 终南 镇为 代表 的 东乡话 ; 第 二J J 、 片, 以二 曲镇 为代 表的 西乡话 ; 第 三 J J \ 片, 以 富仁 乡为代 表 的方 言狭 岛 ; 第 四小 片 , 以板 房子 为代 表的 山

甘肃庆阳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

甘肃庆阳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

一、庆阳话里与普通话里调类基本一致,但也有一部分不一致。

比如庆阳话里的“胞、峰”是阳平字,“妈、汪”是上声字,“滇、颇”是去声字,但在普通话中,它们都是阴平字。

这类不合规律的例外字也有400来个,庆阳地区人运用声调对应规律时要注意它们。

二、调值与普通话不同。

庆阳地区方言调值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第一,没有曲折调;第二,有两个降调;第三,各调值的高度均比普通话低,升降幅度比普通话小。

声调显得比较平板,没有普通话声调的明显的抑扬顿挫。

三、调类、调值比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普通话55高平调35中升调214降升调51全降调庆阳话441?降拖调35中升调31中降调44半高平调兰州话31 53 442 13重庆话44 21 42 214庆阳方音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应关系及规律庆阳方音声调与普通话声调一样,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但同普通话调值相比较差异非常大。

即:方言的阴平是降拖调,阳平是中升调,上声是中降调,去声是半高平调,因此,庆阳人学习普通话最大的障碍是声调读不准。

庆阳人学习普通话,应按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的对应关系去类推。

因为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差异较大,因此要努力读准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尤其是上声调。

因方言里没有曲折调,学起来困难较大,需用心去学。

其他可以参考自己方言的调值,庆阳的去声调值是44,接近55,可以参照着去学习普通话阳平调值。

庆阳的阳平与普通话一致,庆阳的上声调值是中降调,庆阳人也可以利用它去学习普通话调值的高降调。

四、古入声字的归并:在六、七百个古入声字中,庆阳地区方言与普通话归并不一致。

普通话是“入声四派”,其中派入去声的占40%,派人阳平的约占31%,派入阴平的字约占21%,派入上声的只有7—8%。

陇东话的情况则大不相同。

派入阴平的最多,约占66.5%,派入阳平的次之,约占22%,派入上声的最少,总共占11.5%。

在六、七百个古入声字中,庆阳地区方言与普通话归并不一致的字有400个,占一半以上。

武都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武都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姓名:王丽强学号:50陇南市武都区隆兴乡蛇崖村方言与普通话区别一、方言与普通话一1、武都方言版亲爱的:你个死娃娃,组撒这里,想你想的造孽的,你把我记着里莫?我把你个哈送,您怎么变成这么的了,你外会儿说要爱我一辈子,一辈子还没到里你就不爱了,把人气死了!这都是你弄哈的好事,哈子装得像个瓜子,啥都片不来。

外天电话听绰您说话,才知道你哈出气着哩,你说组饭这里,你就把我当瓜子哄,你连个水都烧不开,还组个啥饭里唉,我看你是蹭饭这里。

刚认的那会儿想踹一哈你的手,一点都不敢,结果你主动的拉我,把我高兴坏了。

歪阵子你说你是我的白雪公主,我哈当真了,现在才发现是冰雹公主。

以前同学都说我是瓜乎乎的,哈把女朋友寻下了,哎,你说我不爱你,那我图个啥啊,要长相含蓄的不敢看,要语言通俗的不敢听,我虽然人不怎样吃劲,可是我把你比谁都吃甜。

我这人没钱,这是事实,再加上经济危机,日子难过着,顿顿是西红柿鸡蛋面,鸡蛋都让你吃了,你当我真的不喜欢吃鸡蛋吗?结果,我越来越瘦,你越来越胖,最后嫌我太单薄了,么安全感了,理都没理我就走了,你把我弄的都没脾气了。

这哈我吃胖了,我就找你来了,我看你咋说家。

2、普通话版你个孩子,干什么了,我特别想你,你有没有记得我?我把你个坏孩子,你怎么变了一个人似的,你以前说要爱我一生一世,一生一世都还没有到尽头你就不爱我了,我很生气!这些都是你做的事情,你还装的像个傻瓜,什么都不知道啊。

那天打电话听到你说话,我才知道你还活着里,听你说你做饭这里,你就骗我吧,把我当白痴一样骗,我知道你就连个水都烧不开还能做饭吗?我看你是在吃别人做的饭吧。

记得刚刚认识你的时候,想拉一下你的手,但是却不敢,到最后你主动拉了我的手,我当时特别高兴。

那时候你说你是我的白雪公主,我就信以为真了。

到现在我才发现你是我的冰雹公主。

在以前的时候,我们班得同学都说我是傻子,怎么还找下了女朋友,哎,你经常说我不爱你,那你说我为你为了什么,说你的长相吧,长相长的不怎么出众,为了你的说话,一般的跟别人一样,我虽然人不是太好,可是我是真心待你的比别人都好。

浅析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讲义)

浅析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讲义)

浅析榆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我们通常都认为方言间的差异主要是在于语音,而对于词汇和语法在方言间的差异不够重视。

近年来,有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方言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方言的词汇大部分与普通话是相同的,有差异的只有一小部分,而正是这一小部分起到了区别方言与方言、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作用。

本文主要参考《陕北方言词典》并结合对母语的感知,以榆林方言用词为标准来比较榆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异同,以此来揭示榆林方言的词汇特点。

本文比较时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一、词形上的差异词形差异是汉语方言词语差异最主要的表现。

我们对于词形差异的比较主要是对于榆林方言与普通话义同形异的词语。

以下我们主要从音节数量、构词语素、造词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1. 音节数量的差异(1)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为单音节词。

例如:普通话:缺少猴子看管漂亮得意妈妈手表桃子榆林方言:短猴照俊能妈表桃榆林方言中与普通话双音节词对应的单音节词有很多,有的完全是义同形异,如上例中的短、照、俊、能;有的是选择普通话中比较有区分特点的一个音节,如:猴、表、桃;而有的区别在于叠音与非叠音,普通话中的有些叠音的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是不叠音的单音节词,这类词一般是表示亲属称谓的词,比如,妈妈—妈等。

(2)普通话中有的单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是双音节词。

例如:普通话:蹲章地痣云眉榆林方言:圪蹴戳子脚地隐记云彩眼眉(3)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词中相对的是多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普通话:早晨元旦板凳手指口袋台阶榆林方言:大清早阳历年板凳子手指头倒衩子圪台子(4)榆林方言是双音节词,而普通话是多音词或短语,此类数量不多。

例如:普通话:自行车暖水瓶切菜板榆林方言:车子暖壶案板由上可以看出,从音节数量上来说,榆林方言的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多于普通话,双音节词较少。

2. 构词语素的差异由于人们认识事物角度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语言自身的发展,所以对于表达同一事物会选择不同的语素、音节数量,这样就有了差异,而方言词汇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语素选择的差异。

从亲属称谓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精选教育文档

从亲属称谓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精选教育文档

从亲属称谓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亲属称谓在不同文化下的差异亲属称谓体现着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表现。

不同的语言都有其对应本民族社会习惯、风俗特色、人文观念的亲属称谓系统。

(一)与儒家文化圈内的国家语言比较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经泽陂过整个大东亚地区, 至今为止儒家文化依然影响着周边的国家,例如日本、韩国、越南等,这几个国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曾使用过汉字,但由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多次折射,又受许多不同地方的文化影响,因此出现差异。

下边以日本语、越南语同汉语就主要亲属称谓进行对比。

汉语亲属称谓词汇: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爷爷)、祖母(奶奶)、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父亲(爸爸)、母亲(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儿子、女儿、孙子(女)、外孙(女)、曾孙(女)、增外孙(女)、伯父、叔父、姑姑、舅舅、姨妈、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女)、外甥(女)、丈夫、妻子、公公、婆婆、岳父、岳母。

日语亲属称谓词汇: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加于^^心、外曾祖父、外曾祖母、母方©祖父UM、母方©祖母(feO于fe母^M(fe力兄^M、弟(fe七9七)、fe姉^人、妹(Vfe9^)、息子(^T^)、娘(、孫/甥娘)、外孫/ 甥(娘)、曽孫(娘)叔父(b^<^)、叔母(b^<^)> V^^(従兄、弟、姐、妹)、甥(feV)、姪(^V)、夫(feo^)、妻(^^)、fe義父^M(fe^9^M)、fe 義母^M(fe^S^M)o越南语亲属称谓词汇:?觝ng c? 觝、b a c? 觝、?觝ng n?觝i、b a n?觝i、?觝ng ngoai、b a ngoai、b?M( cha)、me anh、em trai 、chi、em g a i、con trai 、con g a i、ch a u trai g a i )、ch a u trai ngoai ( g a i ngaoi )、ch a u、ch a u ngoai 、b a c、ch u、c?觝、c?覾u、d i、a nh ho、em ho、chi ho、em ho、ch?觝ng、v o '、?觝ng nhac、b a nhac.儒家思想向来重视家族观念,这一点也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凡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如日、韩、越等亲族、辈分与等级观念都非常强,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在语言当中体现得相当明确,从以上对应的亲属称谓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从亲属称谓语看汉英文化差异

从亲属称谓语看汉英文化差异

从亲属称谓语看汉英文化差异从亲属称谓语看汉英文化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亲属称谓语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本文以汉英亲属称谓语为研究对象,试将汉英亲属称谓语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差异,从而探询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促进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亲属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由于价值体系和文化观有所不同,其亲属称谓用语也不尽相同。

汉语和英语自然也不例外,它们的亲属称谓体系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不同也同时映射出彼此的文化差异。

一、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差异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如父亲、母亲、爷爷、姨夫、姑父、伯父等。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甚至男女性别都可忽略不计。

如英语中的“brother”一词,在汉语中则要分成“兄”和“弟”;又如一个“cousin”就相当于汉语的“堂兄”、“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8个词。

另外,在西方实行父系和母系双边继承嗣制,血亲与姻亲的关系不分内外,不分主次。

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

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

3、性别差异:汉语中,许多亲属称谓语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区分。例如,叔 叔和舅舅,姑姑和姨姨等。而韩语中,类似的区分并不明显。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场景来分析汉韩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在中国的家庭聚 会中,对于长辈,我们通常会使用正式的称谓语,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对于平辈或晚辈,我们可能使用更亲昵的称谓,如老弟、老姐、小侄子、小侄女 等。在韩国家庭聚会上,对于长辈,他们会使用类似于汉语的正式称谓语,如아 버님(父亲)、어머님(母亲)、할아버님(爷爷)、할머님(奶奶)等。
目前,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不同地区和方言之间的称谓词存在差异,这需要研究者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和 研究。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变迁,汉语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 地演变和更新,这需要研究者们及时并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总之, 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交流中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这些词语通常 反映着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对方的身份地位以及说话人的社交意图。称谓词可细 分为亲属称谓、朋友称谓、职务称谓等,这些称谓词在《水浒传》中都有广泛的 使用。
在《水浒传》中,许多有特色的称谓词被用来称呼小说中的人物。例如, “山大王”通常用来称呼山寨的头领,表现了他们对山寨的统治地位和对朝廷的 反抗态度。“老师傅”则用来尊称有技能或有经验的人,代表了说话人对对方的 尊重和敬仰。而“道儿”这个称谓词,则多用于市井百姓之间,显得通俗易懂, 富有生活气息。
1、直系亲属: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亲属,如父母、配偶、子 女等。
2、旁系亲属:指与自己有间接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亲属,如兄弟姐妹、堂表 兄弟姐妹、叔伯姑婶等。
3、姻亲关系:指通过婚姻建立的亲属关系,如岳父母、公婆、继父母继子 女等。

英汉亲属称谓差异中的文化底蕴

英汉亲属称谓差异中的文化底蕴

英汉亲属称谓差异中的文化底蕴李存安(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摘 要:汉语亲属称谓系统详尽丰富,指称明确;而英语亲属称谓笼统单一,语义模糊。

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汉民族以家庭为主体的农耕经济为基础,宗法意识浓厚;而英语民族以个人为本位的商业经济为基础,人文成分较多。

关键词:英语;汉语;亲属称谓;文化底蕴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2009)S1-0121-03 一、引言《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语的定义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到的名称”。

称谓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是民族心理的呈现。

每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中都沉淀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各民族称谓语的鲜明特色。

英语和汉语各属不同的语系,具有迥异的文化渊源,故二者的称谓语在经历过长年累月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发展后,形成了各自的使用规范与习俗。

大多数学者按照称谓对象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同,一般将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社会称谓一般用于社会交际场合,亲属称谓一般用于有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指家庭团体内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

“亲属称谓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最为充分的体现。

”①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族制度,在纷繁复杂的亲属称谓语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而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意识的西方社会,仅以单薄松散的血缘关系,在宽泛模糊的亲属称谓语上留下了一抹淡淡的痕迹。

英汉两种语言亲属称谓的差异体现在多数表示亲属称谓的相对应的词存在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源于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加深对英汉亲属称谓体系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解并在交际中正确使用,就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拟对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进行比较,探讨产生差异的根源以及亲属称谓与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

二、亲属称谓中的文化底蕴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被誉为“文化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浅析甘肃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浅析甘肃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同 的有 :
() 2 金昌方 言中没有卷舌韵母 e。普 r 通 话 中的“ 、 、 、 ” 耳 二 而 儿 等字 在本 地 的
齿 龈 , 是发音方法 不 同 , 但 主要 区别 是 n 除了舌尖 上举 外 , 的两边也上举 , 舌 和上 齿龈形成 阻碍 气流 , 能从 口腔通过 , 不 转
在 语 音 、 汇 、 法等 方 面逐 渐 向普 通 话 靠 拢 的 目的 。 因此 , 确 金 昌方 言 与 普 通 话 之 间的 差 异 , 词 语 明 已成 为 推 广 普 通 话 的 基 础 性 工 作 。
本 文 以普 通 话 作 为 参 照 系 , 语 音 、 汇 、 法等 三 个 方 面 对金 昌 方 言 进 行 了 深入 的 分 析 , 面 总 结 归 纳 了金 昌 方 言 与 普 通 话 的 差 从 词 语 全
普 通话 金 昌 母 韵 母 韵
例宇 乖怀 帅块 关 幻栓算



t ‘ 5 5
O c
1声 母 方 面 .
灭 荣

物 色 5
( ) 昌方言二 十三个声母 , 1金 比普通 话声母 多一个 v 普通话共有二十二个声 。
母 , 中包 括 二 十 一 个 辅 音 声 母 , 个 零 其 一
ut a l y a y r l
吞唇 村混 动 同从红 群 熏讯云 穷 胸雄用 变天 前县 卷全 选劝
鞋 祥 把
街 虹
k k

本 门真认 泵 梦 正仍
y t l
声母 。金 昌方言 中的辅音声母 和普 通话 的一样 , 没有变化。只是把普通话中的零 声母 字分成 了两类 ,把 元音 1开头 的零 1 声母字 归为一类 , “ ” 忘” 翁 ” , 如 歪 “ “ 等 把其 他零声母 的字归为一类 。这样 一来 ,

汉语亲属称谓研究

汉语亲属称谓研究

汉语亲属称谓研究汉语亲属称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家庭、婚姻和亲属关系的基本社会制度。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语言等多个角度,对汉语亲属称谓进行深入研究。

一、汉语亲属称谓的概述亲属称谓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用于辨别和表达亲属关系的用词。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十分复杂,包括叔伯、姑姨、堂表等不同类型的关系,每种关系都有独特的称谓。

这些称谓不仅具有独特的语义内涵,还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

二、汉语亲属称谓的历史演变自古代起,汉语亲属称谓就具有鲜明的特色。

不同历史时期,亲属称谓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在唐代,亲属称谓体系逐渐完善,也更加严格。

到了明清时期,亲属称谓进一步发展,开始与礼制相结合,强调长幼有序、亲疏有别。

三、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汉语亲属称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们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

在汉语中,亲戚的称呼非常细致,反映了家庭成员间亲疏、长幼的关系。

其次,亲属称谓也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

例如,“姑表”和“姨表”就是对不同婚姻制度的反映。

最后,亲属称谓还是传统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礼仪规范。

四、汉语亲属称谓的语言现象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汉语亲属称谓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语义和语法特征,还反映了汉民族共同的心理认知和文化价值观念。

此外,亲属称谓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使用也存在差异,书面语中更加规范和正式,口语中则更加灵活和常见。

五、结论:汉语亲属称谓的重要性与未来研究方向汉语亲属称谓作为中华民族独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也为历史、文化和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未来对于汉语亲属称谓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深入挖掘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亲属称谓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家庭观念、婚姻制度以及礼制传统等文化内涵。

2、加强亲属称谓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亲属称谓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亲属关系的异同点。

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

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

亲属称谓的⽂化内涵与某⼈有较近的⾎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包括⾎亲、配偶、⾎亲的配偶(伯母、嫂⼦等)和配偶的⾎亲(岳⽗岳母、妻兄妻弟等),为某个⼈的亲属.以某个⼈为基准,垂直向上推衍直系长辈四代,向下推衍直系晚辈四代,构成直系⾎亲.直系⾎亲也叫近亲,直系⾎亲以外的叫远亲.对于亲属的称谓也有如下⼏种.1泛称:远祖、先祖、先辈、长辈、家长、⼤⼈、太太、爷⼉们、娘们⼉、后嗣、后裔、⼦孙、家眷、⽼⼩、亲⼩、家⼩、亲亲、亲戚、亲家等.我们称黄帝轩辕⽒、炎帝神农⽒为先祖,⾃称为炎黄⼦孙.炎黄⼦孙是中国⼈的名词,也可以说是中国⼈共有的“姓名”.先辈是先于我们的所有的⼈么应该是,但似乎⼜不是.谁会称令你不光彩的⼈为先辈呢实际上,他是指那些已经过世了并且可以效仿的⼈.于是有了特指的名词“⾰命先辈”.娘们⼉,也称“娘⼉们”.是⼝语中长辈妇⼥和晚辈⼥性的合称.有时泛指已婚⼥⼈.旧时,⼥⼈有时也如此⾃称.更多的是男⼈称⼥⼈,多少带点轻蔑的⼝吻.现在的称谓和过去已有了很⼤的改变,在城市中由于受⽂化的冲击,已很少有这种称呼,⽽在某些农村,男⼈有时亲切地称⾃⼰的⼥⼈为“我的娘们”,是⼀种习俗的叫法.亲亲,即亲戚,也是内外亲属.《左传》载:“⽗⼦、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为六亲;《史记》,中以“外祖⽗母、⽗母、姊妹、妻兄弟之⼦、从母之⼦、⼥之⼦”为六亲.汉语成语中有“亲如⼿⾜”和“亲痛仇快”;俗语中有“六亲不认”,是说某⼈没有⼈情味.“⾛门串亲”,是许多中国⼈节假⽇的主要活动之⼀.亲戚,对于国⼈有特殊的意义,中国⼈是特别注重亲戚关系的.2长辈:辈分⼤的⼈.有曾祖、曾祖母;祖⽗、祖母、外公、外婆、⽗亲(爸、爹)、母亲(妈、娘)、⼲爸、⼲妈、义⽗、义母、家严、令尊、乃翁、先考、令堂、慈母、令慈、考妣、堂上、膝下、后娘(后妈)、⼤爷、世伯、年伯、师伯、表叔、恩叔、盟叔、世叔、婶母、舅⽗、姨母、姨⽗、姑姑、姑⽗、公公、婆婆、岳⽗、泰⼭、丈⼈、岳母、丈母娘……等许许多多的称谓.母亲、妈妈,是极为特殊、极富魅⼒、极能引发动⼈的情感称谓.母亲、妈妈,⼜成为祖国的代名词;黄河、长江,被称为“母亲的河”.世界上,有数不清的赞美母亲、妈妈的诗歌,最著名的其中有⼀⾸是:“慈母⼿中线,游⼦⾝上⾐……”母亲是和爱、慈祥、养育、哺育联在⼀起的,和⽣命联在⼀起的.婴⼉最早的发⾳是“妈——”;“母”的象形字从⼥,其中有两点像⼈乳形.母爱是世界上最厚重的爱.“⼲妈”,让⼈叫起来很亲切.⼲妈对⼲⼉⼦、⼲⼥⼉的确都很好,因为喜爱,所以就结为⼲亲.后妈(后娘).她已经成为“狠毒”、“冷酷”的代名词,常常是和虐待联系在⼀起的.⼈们常说:“这孩⼦像是后娘养的!”其意就是对孩⼦不好.于是民间⽣出许多关于“后娘”的故事,使⼀些孩⼦对继产⽣偏见,引发不友好的开端.外婆(姥姥)哄孩⼦睡觉的歌谣有:“摇哇摇,摇到外婆桥……”、“拉⼤锯,扯⼤锯,姥姥家,唱⼤戏……”、“外甥是姥姥家的狗,吃了就⾛……”可是怎么还会有“狼外婆”的故事,显然那外婆是假冒的.真外婆是很疼外孙的.“外婆”带着“外”字,还有“外⼈”的意思,和⾃⼰的嫡孙是有区别的,这种观点在农村还挺深的.泰⼭和岳⽗联在⼀起,并成为岳⽗的别称.算得上中国的独特⽂化.实际上,这个“泰⼭”不如说为“靠⼭”.中国⼈是很会套亲戚的,于是有了世伯、年伯、师伯,有了世叔、恩叔、盟叔.还有⼀个“⼤爷”.⼤爷(dàye),即伯爷.如果换个发⾳——⼤爷(dàyé),便不是伯⽗了,⽽是好逸恶劳、傲慢任性的男⼈的代名词.有话说:“你装什么⼤爷(y?)呀!”3同辈:即辈分相同.同辈的称谓有:丈夫、妻⼦、嫡、妾、娣姒、情⼈、哥哥、兄长、弟弟、昆仲、姐姐、妹妹、阿妹、嫂⼦、弟妇、妯娌、姑爷、连襟、夫婿……等等.丈夫,是对妻⼦⽽⾔的.他有那么多别称:夫婿、官⼈、当家的、夫君、孩⼦他爹、汉⼦、良⼈、男⼈、男的、⼥婿、他爹、外⼦、先⽣、⽼公、相公、爷⼉们、拙夫等.有含蓄的,有直露的,有雅的,有俗的,有⽅⾔的,有书⾯语的.“丈夫”是属于妻⼦的,由于现在受港台⽂化的影响,从我国南⽅城市开始已逐渐把⾃⼰的丈夫称为“先⽣”,这当然是对外的称呼.男⼈也⾃称“丈夫”,⽆论结婚前还是结婚后.不过⾃称时,往往在前加上个“⼤”字,叫做“⼤丈夫”,或者“男⼦汉⼤丈夫”.如果不是因娶妻⽽成为“丈夫”,便是以称丈夫表⽰成年.丈夫有时还有英雄的意思.古时的“⽆毒不丈夫”当然还有另外⼀种意思.不过“男”字是由“⽥”和“⼒”组成的,男⼈得在⽥地⾥卖⼒⽓——古时候,男⼈的主要事情是在⽥⾥⼲活(当然在农区,或者说是神农⽒炎帝发明了农业以后).现今不⼀定在⽥⾥⼲活了,但总之是要⼲活的.即使在单位上班,回家以后也得⼲点家务.这样的男⼈被称为模范丈夫和爱妻模范.妻⼦的别称也很多:爱⼈、夫⼈、太太、媳妇、⼤姐姐、姐、⼤嫂、娘⼦、荆⼈、拙荆、贱荆、贱内、中馈、糟糠、内助、贤内助、内掌柜、内当家、⼭妻、婆姨、堂客、⽼婆、⽼伴、家⾥的、家主婆、孩⼦他妈……等.旧时,有的丈夫叫妻⼦为“⼤姐”、“姐姐”、“⼤嫂”.不知是昵称,还是戏称,或许兼⽽有之,或者因为旧时兴“⼩⼥婿”,妻⼦的确⽐丈夫⼤⼏岁,也未可知.“孩⼦他妈”是很直⽩明了的.“家⾥的”,是什么⼈,还是物家⾥的东西多了.还有称“屋⾥的”,和“家⾥的”差不多.即使不是“物”,也是带有附属性的.显然是旧时称谓,不过现今也有⼈⽤.兄弟,即哥哥和弟弟.古时,男⼥通⽤,兄弟便也兼姊妹.在社会中,⾮⾎缘关系的同辈男⼈,也常常称兄道弟,以⽰亲近.曹植的七步诗也就是喻意兄弟的,流传很⼴,“煮⾖燃⾖萁,⾖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相煎何太急.”可见古代帝王之间兄弟相残的已不鲜见,可在民间流传的“上阵亲兄弟,打仗⽗⼦兵”,则显⽰了兄弟联盟的⼀种势⼒.哥们⼉,有时⽤于朋友间,有时⽤于不相识的⼈之间.表⽰亲热、亲近.⽤于不相识的⼈之间,有时是套拉拢、套近乎;有时则是带有挑衅性的,如:“哥们⼉,怎么着!”这是要打架.现在的青年意识中的“哥们⼉”意识很重,社会上流⾏的“哥们⼉义⽓”,有好有坏.不讲“哥们⼉义⽓”,可能被视为不讲⼈情,不够仗义,有些青年正是被这种哥们⼉之间的义⽓给害了.4晚辈:辈分低的⼈.有⼉⼦、令郎、令⼦、令嗣、螟蛉、嫡⼦、庶⼦、少爷、弱息、⽝⼦、晚⽣、⼩⽝、义⼦、宗⼦、⼥⼉、⼲⼥⼉、令爱、⼩⼥、义⼥、⼉媳妇、少奶奶、媳妇、童养媳、姑⽼爷、⼥婿、东床、郎婿、娇客、侄⼦、侄⼥、外甥、外甥⼥、孙⼦、孙⼥、外孙、外孙⼥⼉、重孙⼦、⽞孙……等.少爷,⽼爷的⼉⼦;旧时,尊称别⼈的⼉⼦也为“少爷”.在旧时⼤都是有⾝份⼈的⼉⼦的称呼,在我国的港台还有叫少爷的习惯.爷爷和孙⼦是区别辈分和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除此以外,最好是谁都想当“爷爷”,谁都不当“孙⼦”,谁都不“装孙⼦”.“孙⼦”有时是低三下四的代名词.从关于亲属间的称谓和它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姓名⽂化”的不少内容.⽽这些“姓名⽂化”⼜与民俗学、社会学、⼈类学紧密相联,或者前者就是后者的⼀个组成部分.⽐如有⼈说:甲某某与⼄某某是未出五服的亲戚;或者古时候,⾂下触犯封建帝王的王法,⽽被“灭门九族”等.这“五服”和“九族”,是可以在民俗学及社会学中查到的.另外,五服也指九族之内的关系.⾼祖⽗、⾼祖母、曾祖⽗、曾祖母、祖⽗、祖母、⽗、母,本⾝,长⼦、长⼦妇、从⼦、从⼦妇,嫡孙、嫡孙妇、从孙、从孙妇,曾孙、曾孙妇、⽞孙、⽞孙妇,合称九族.现在我们常常听同姓的朋友说:“500年前是⼀家”.意为:同姓之⼈,攀拉关系.既然是同姓,祖上本是同⼀宗族,当然是“500年前是⼀家”了.其实未必真的是⼀家.。

陇东传统饮食古今称谓之演变

陇东传统饮食古今称谓之演变

陇东传统饮食古今称谓之演变作者:要学棣李红强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1期摘要:本文联系古典文学中的食品称谓,与陇东方言互相印证,论证了"饽饽、馒头、炊饼、角(饺)子、馉饳"等称谓的古今异同,收雅俗共享之效。

关键词:饽饽馒头炊饼角(饺)子馉饳一、陇东传统饮食种类小麦面点——面条(臊子面、汤面、酸汤面、浆水面、干拌面、杂酱面、油泼面、搓搓、扯面、拉条子、拉面、刀削面、炒面、烩面);面片;麻食;饸饹即床子面(麦面饸饹,荞面饸饹,高粱面饸饹);菜面;血面;浴面;酿皮;面筋;擀面皮儿煮品(水饺、馄饨、夹疙瘩、馉饳)蒸品(蒸馍、花卷、锅塌塌、合页馍、包子、蒸饺、肉疙瘩、菜疙瘩)烙品(烧饼即干粮、石子馍、炉齿馍、狗舌头馍、锅塊即锅盔、椒叶馍、油酥馍、烧蒸馍、死面饼子、煎饼、菜盒子)煎品(煎包、煎饺、火烧、肉饼)炸品(油条、麻花、油糕、馓子、菜角子)点心(胪食、槽子糕、饼干)复合(羊肉泡馍、肉夹馍、菜夹馍、油饼抹甑糕、煮馍)杂粮花式——玉米面餭、糜面餭、高粱面餭、高粱面卷子、高粱面梁子、高粱面条子、糜面梁子、糜面窝窝头、黏糜子面窝窝头、玉米面窝窝头、玉米面碗饽饽、贴饼子、干粮(玉米面干粮、高粱面干粮、糜面干粮)、炒面、荞面搅团、高粱面搅团、玉米面搅团、荞面饸饹,高粱面饸饹、凉粉、凉粉鱼儿粗粮细作——黏膏(非年糕)、高粱面床子面、甑糕、粽子、焖饭粗细间作——金裹银、金裹铜、米和(huò)面、扁豆面、糤饭粥类——米汤(清)、小米(谷米)米汤、小米稀饭(稠)、米饭(软)、干饭、豆子米汤、绿豆汤拌汤、玉米面模糊(糊涂子)、豆面模糊、玉米糁子(砬子)、包谷碴子二、陇东传统饮食古今称谓之演变1.饽饽bōbo饽饽在古代是糕点的通称,因为上古时期没有几种糕点。

后来有所分化,泛指面类蒸品,特指小麦面饽饽。

陇东民间有“(玉米面)碗饽饽”的称谓,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棒子面饽饽”异曲同工。

之所以称“碗饽饽”,是由于玉米面经发酵后特别黏糊,不像蒸小麦粉馒头一样可以轻而易举地直接用手揉成饽饽,而是预先在一只碗里加一些干面粉,再将玉米面团投入碗中,上下颠簸数次使成饽饽(扁平或曰薄饼状,上凸下平)。

庆阳二级普通话过渡语声调的纠正-普通话论文-语言学论文

庆阳二级普通话过渡语声调的纠正-普通话论文-语言学论文

庆阳二级普通话过渡语声调的纠正-普通话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习称陇东。

该地方言属中原官话,与以甘肃省会兰州市为代表的兰银官话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

以庆阳话为方言母语已达到二级普通话水平的学习者声调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共性,而且本地区中青年职工和青年学生大多处于二级普通话水平。

本文将以话声调为参照标准,对该地区二级水平的普通话过渡语声调问题作出描写并指出纠正声调问题的学习和训练的办法。

一、话声调和庆阳话声调声调是指音节所具有的能够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是汉语音节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声调是利用音高变化形成的,所以它可以和音乐中音阶的移动相比较,并且可以用音阶的变化表示出来。

不过,在键盘上音阶的每个音都是固定的,音与音之间是跳跃的,而声调的变化是相对的,音与音之间是滑动的。

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

女子和儿童的音高比成年男子高一些;同一个人,情绪激动时的发音比态度平和时的发音高一些,这是绝对音高的不同。

但是音高的变化形式和升降幅度大体一致,即相对音高相同。

声调学习中所要关注和把握的正是这个相对音高。

理解声调须把握两个基本概念调值和调类。

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普通话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类。

第一是阴平(第一声)。

高而平,即由5 度到5 度,表示声音比较高,而且基本上没有升降变化,调值55。

因此阴平调又叫高平调或55 调。

例如高、飞、天、空的声调。

第二是阳平(第二声)。

由中音升到高音,即由3度升到5度,是个高升的调子,调值35。

因此,阳平调又叫中升调或35 调。

例如来、回、繁、忙的声调。

第三是上声(第三声)。

由半低音先降到低音后再升到半高音,即由 2 度先降到1 度再升到4 度,是先降后升的曲折调,调值214。

因此,上声调又叫降升调或214调。

陇东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形、语法和语义特征

陇东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形、语法和语义特征

陇东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形、语法和语义特征名词重叠式在普通话中很少见,而在各个方言中却大量存在。

本文就甘肃陇东方言中的名词重叠现象进行了考察,从其构词形态、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上进行了浅析。

标签:陇东方言名词重叠构形语法语义重叠是现代汉语一种重要的构词和构形形态,很多实词和虚词都可以重叠起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名词重叠式在普通话中很少见且仅限于表示亲属及其他少数词,但各地的方言却为名词重叠式留下了一席活跃之地,且它们在构成形式、语法和语义方面也各有特点。

陇东方言的名词重叠式丰富多样,有如下特点:一、陇东方言名词重叠形式(一)aa式aa式是各方言名词重叠的主要形式,按照朱德熙先生的说法我们称“a”为基式,“aa”为重叠式,如“洞”为基式,“洞洞”为重叠式。

陇东方言中的“aa”名词重叠式,内部基式按照能否单独成词可以分为“成词基式”与“不成词基式。

1.不成词基式的重叠:毯毯兜兜纽纽筷筷豁豁巷巷穗穗钵钵盅盅杯杯秧秧裤裤2.成词基式的重叠:娃娃豆豆烟烟气气车车油油风风锣锣鼓鼓毛毛灯灯墙墙刀刀“aa”式名词重叠式还可以加后缀“子”,有些也可加“儿”缀。

加后缀“子”的,例如:炉炉子箱箱子路路子棒棒子坛坛子院院子锤锤子圈圈子画画子窖窖子有少数词可以后加“儿”缀。

例如:气气儿镜镜儿菜菜儿篮篮儿盒盒儿影影儿水水儿洼洼儿刺刺儿环环儿(二)aab式aab式名词重叠形式,是在aa重叠式的基础上后加一个名词构成的,构成“aa+核心名词”的偏正式名词。

这类重叠式一般不能加“子”后缀,但可以在重叠词后嵌入“子”构成“aa子b”式,还有一些可加“儿”后缀。

例如:架架(子)车豆豆(子)菜袋袋(子)醋娘娘(子)庙娃娃(子)鞋衩衩裤(儿)兜兜盖(儿) 帽帽鸡(儿) 巷巷口(儿)镜镜框(儿) 人人(子)戏(儿) 枣枣(子)树(儿)汤汤(子)面(儿) 毛毛(子)雨(儿)(三)abb式abb名词重叠形式,是双音节名词ab后一个语素b的重叠,重叠前的名词大都可单说。

+中国南北各地对亲戚的称呼差异很大,甚至相反

+中国南北各地对亲戚的称呼差异很大,甚至相反

+中国南北各地对亲戚的称呼差异很⼤,甚⾄相反据北京晨报2011年12⽉3⽇报道:“中国亲戚关系图受追捧”。

中国⼈的亲戚关系还真不是⼀般的复杂,相信很多⼈都搞不清楚。

不然,⽹络上这张“中国⼈亲戚关系图表”也不会如此⽕爆,被⽹友争相转发近2万次,评论⼏千条。

这张图可以传给下⼀代,因为省去了很多叙述的语⾔,⼜⾮常实⽤。

现在亲戚越来越少,有时要跟孩⼦讲明⽩这些关系还真是不容易。

搞了多年计划⽣育,许多家庭都是独⽣⼦⼥,亲戚关系就没有这么复杂了,这些关系、称呼、词汇甚⾄都⾏将过时和消失。

但是,现在国家⼜在逐渐放宽⽣育政策,不久的将来这种状况会好⼀些了吧。

该图其实还是⽐较简单的。

上下只介绍了5代,如果到7代甚⾄9代,那就更复杂了,上⾯有曾祖⽗、曾祖母、外曾祖⽗、外曾祖母等;下⾯有曾孙⼦曾孙⼥、曾外孙曾外孙⼥等。

该图的称呼,⽤的⾃然是标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词语和说法。

但是由于中国地⼤⼈多,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和民族语⾔⾮常复杂,中国亲戚称呼南北⽅差异有时就变得很⼤了。

仅以汉族⼈和汉语最普遍的现象来看,⽐如北⽅⼈叫⾃⼰的妻⼦为媳妇,⽽南⽅⼈却叫⼉⼦的妻⼦为媳妇;⼜如部分北⽅⼈叫⽗亲为爹、祖⽗为爷,部分南⽅⼈则叫⽗亲为爷、祖⽗为爹;北⽅⼈过去普遍叫⾃⼰丈夫为郎,南⽅⼈则有部分叫⼥婿为郎;南⽅有些地⽅管⼥婿叫姑爷,⽽多数⼈还是称姑⽗为姑爷的。

如此以来,若是北⽅⼈去了南⽅,南⽅⼈来了北⽅,互相打起交道来,在称呼⾃⼰亲戚上,岂不会乱套?再⽐如,外婆即外祖母,北⽅许多地⽅叫姥姥,南⽅有些地⽅⼜叫客婆;外公即外祖⽗,北⽅许多地⽅叫姥爷,南⽅有些地⽅叫客公。

还有丈⼈⼴义上就是指所有男性⽼⼈家,⽽狭义上就是叫⾃⼰妻⼦的⽗亲即岳⽗;公公、婆婆⼈⼴义上就是指所有⽼⼈家,⽽狭义上就是叫⾃⼰丈夫的⽗母。

还有,我们那⾥有些⼈家,⼀家兄弟⼏个,他们的孩⼦根据⽗亲的排⾏,统⼀叫伯伯、叔叔,⽽不叫⽗亲或爸爸。

另外,我们对⽗亲的弟弟、妹妹,统⼀叫满满,⽽不叫姑姑、叔叔;姑姑得是⽗亲的姐姐。

论陇东方言叠音的语法特征及修辞功能

论陇东方言叠音的语法特征及修辞功能

论陇东方言叠音的语法特征及修辞功能摘要:陇东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叠音现象,叠音不仅是构词法,也是构形法,是新词衍生途径,叠音词的运用,有助于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研究和分析这些叠音现象,与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进行比照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和探究陇东方言的特点。

关键词:陇东方言; 叠音; 衍音词; 构词; 构形叠音,又被称为叠字、叠词、重言、重叠,是指字或将同一的词不加停顿的重叠使用。

“借声音方法。

汉语最初产生的词,除了个别专名之外绝大多数是单音节单纯词。

但汉语的音节毕竟是有限的,单音节过多必然造成同音词过多,不利于表达的明确性。

因此,发展到一定程度,再造新词时,就有两个新的角度:一是音变造词,即在原有单纯词的基础上,经过稍微的语音变动,孳生出另外一个词;二是增加音节造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

合音和衍音就属于音变造词的两条重要途径,“合音是音节的节缩,衍音则是音节的增添。

有些多音节词是由一个有意义的音节派生出一个或几个同该字字音有一定关系的音节构成的。

因此也可以把衍音看成是一种单音节词派生双音词的构词法。

”[2]衍音词的形成除“缓读”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单音词的复音化,或为了某种音节节律的需要,从词义的角度看,则是为了增强词的摹状效果,使之更具形象化特点。

叠音是陇东方言衍音词的一种类型。

如:单音节词“面”在陇东方言中的词义是“面条、面粉”,叠音词“面面”的词义是“表面”。

单音节形容词“红”指鲜血的颜色,生动形容词“红不簌簌、红不楚楚、红不叽叽、红不猩猩、红不嗨嗨、红不噔噔”显示出各个不同情味色彩的“红”。

一、陇东方言的叠音形式不同的词类其重叠所表示的意义、所显示的语法功能是不一样的。

一般是实词才具有重叠构形的能力。

下面就按词类来说明陇东方言的构形重叠。

(一)名词重叠单音节名词表示一般事物,在陇东方言中,重叠后使事物带有“爱称”或“小称”的意味。

如:蛋蛋、嘴嘴、茬茬、帽帽、盆盆、碟碟、罐罐、纸纸、梁梁、坎坎、叶叶、草草、刺刺、牛牛、板板、笼笼、渣渣、褂褂、插插、根根、梢梢、环环、峁峁、岔岔、面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东方言(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亲属称谓方面的差异与其内涵
刘宝锋
【内容摘要】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陇东地区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称“陇东粮仓”。

本文旨在研究陇东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亲属称谓方面的差异,分析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陇东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差异内涵
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族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同时,考察亲属称谓词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人们心理状态等的变迁。

汉语以其悠久的历史,地域分布辽阔广泛,使用人口众多,对于亲属之间的称谓也复杂多样。

人们经常说到一个词——“七大姑,八大姨”,虽然这个词仅指人多,但从另一面可看到中国的确是一个称谓语大国。

当前所有的亲属分为两类,之下又分为四个小类。

两大类分别是血亲亲属和姻亲亲属。

血亲亲属又分为两支,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姻亲亲属也同样分为两类:夫系亲属和妻系亲属。

从交际对象角度来分析, 亲属称谓又分面称和背称(又叫叙称) 。

面称是称呼人与被称呼人面对面交谈时使用的直接称呼语;背称是受话人不是被称呼者时使用的间接称呼语。

亲属称谓是亲属制度下在语言方面的反映,它以简单的词语形式反映了极其复杂的亲属制度,那么对于考察亲属称谓也就具有语言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三重意义了。

陇东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

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华夏文化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真情实感。

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陇东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爸、妈、爷、婆、姨、姑、哥等等。

还有少数的双音节词,如:老姑、老舅、老姨等。

2.从声调上看,主要以阳平声调为主,如:爸(bá)、姑(gú)、哥(gé)、姐(jīé)等。

3.旁系称谓的关系。

把义父称作“干大”,义母称作“干妈”,称妯娌为“先后” 。

4.亲属称谓词主要是采用附加式构词法。

最常见的是前加“老”和“大”。

有的加了之后意义发生了改变。

如:“老娘”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老姨”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姨母;“老爷”是指曾祖父。

有的则只是为了增加亲切感。

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常亲切地称之为“老妹”或“老弟”。

二、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的推行陇东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方言中有些称谓已被其他称谓所代替,有的则已绝迹。

陇东方言中称“爸爸”为“答”或“爹”,现在这一称谓即将绝迹,但在大龄人中还能听到,常常是一个家庭中,三代对“爸”的称呼均不一样。

“妈妈”则称之为“娘”,现在已不常使用,通常称为“妈”。

“伯父”在陇东方言中通常被称之为“爹爹”或者“大爹”,伯母则通常称之为“大妈”这一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

“舅妈”陇东方言中通常称之为“妗(jin)子”;外公不叫“姥爷”而称之为“魏(wei)爷”;这些称呼在城市中已逐渐消逝,但在农村仍在普遍使用。

“屋里人”陇东方言中常把媳妇称之为“屋里人”(宁县地方常见)。

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便在家纺织织布,内外分明,各行其事。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把女的称之为“屋里人”的称谓,就连《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称呼。

如:《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屋里人。

”这里的屋里人已与陇东方言中所指的已婚妇女含义大致相近。

三、陇东方言亲属称谓词中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特征
1.强调他称,体现尊敬。

亲属称谓词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面称,是用于当面招呼的的亲属称谓词。

另一类是背称,不用于当面招呼,常用在书信中或正式场合及向别人介绍时的亲属称谓词。

无论是背称还是面称,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

陇东方言在面称中为了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常强调他称,如:称呼老人一般前加儿孙辈的名字,如“某某他爷爷”或“某某他奶奶”;称呼平辈一般以自己孩子的称呼为标准,如:如果自己孩子的大娘则称之为“他大爷”“他大娘”或“某某他大爷”“某某他大娘”。

对晚辈的他称则非常简单,称所有侄、子、孙辈男性为“他哥”,其配偶为“他嫂子”。

女性则称之为“您姐”,配偶为“您姐夫”,而不以弟,弟媳,妹妹,妹夫称之。

这种他称也可前加晚辈子女的乳名。

对于族亲,称呼同辈人的丈夫和同辈人的妻子一律同嫡亲兄弟姐妹。

对于姻亲,当面称呼要用血缘关系的称谓称呼。

在背称中,陇东方言中还有一套区分亲属的称谓词,这就使得面称和背称出现了差异。

首先是对夫系和妻系的俗称。

如:称夫之父为“公公”,母为“婆婆”,哥为“啯(guo)啯”,弟为“兄弟(ti)”,弟媳为“兄弟媳妇”;对妻系亲属背称,如董志(如肖金)平原一带把岳父称作“姨夫”,把岳母称作“姨娘”;北部(环县)山区把岳父称作“表叔”很自然把岳母称做“表叔妈”,妻子的哥为“大舅子”,姐为“大姨子”。

二是“堂”“表”及“外”字在称谓中起到了区别内外的作用。

这种情况,同普通话是相同的。

对于父亲弟兄的子女,在背称前加上“堂”字;对于姑、姨、舅的子女,前加“表”字加以区分。

2.突出辈分,注重排行。

注重宗法,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等是中国人历代以来的传统。

家庭内部的排行自古就有之。

周秦时代就已经又有了“伯、仲、叔、季”来排行。

在陇东方言中,对辈份是十分注重的。

对长辈,称父亲为“爹”“爸”“答”;称母亲为“娘”“妈”;称祖父为“爷”;祖母为“婆”或“奶奶”;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曾祖母为“老奶奶”。

对晚辈,子之子为“孙子”或“孙女”。

其每下一辈,加一“重”字以示区别。

最特别的是,由于对辈份的强调,常常会出现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管小孩叫“叔”。

年纪虽小,辈份尤重啊。

同时,在同辈中间还十分强调排行。

常常会按老大,老二,老三······的顺序排下来。

就有称祖父的兄弟姐妹为“大爷爷、二爷爷······大姑奶奶、二姑奶奶”等。

有的家族三代四代之内的同代人,全按这种辈分及排行排下来,显得人丁兴旺,家族统治非常严密。

从一个普通的陇东家族中,就可以瞥见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家族中宗法制度的严密。

四、从陇东方言中称谓的的发展趋势瞥见汉语中称谓的发展规律。

1.稳定性
人类的血缘关系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因此,反映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在所有称谓中产生的最早,使用频率也很高。

这类词语中,许多都属于基本词汇的范畴,意义有很大的稳定性,如祖父、祖母、父、母、伯、叔等,在今天的语言中,不仅是陇东方言,各个地区仍都在使用。

这些词历尽了千年的演变,内涵仍旧未变。

2变化性
这种变化性主要是民族共同语的影响。

陇东方言中对父亲的称谓由“爹”“答”到“爸”再到“爸爸”。

现在,在广大农村中孩子,几乎都叫“爸爸”。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以及大众文化的传播,普通话的推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很大程度上趋向于民族共同语,这种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一个地方的方言便可以瞥见那个地方的社会风俗,文化背景,历史渊源。

总之,语言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汉语亲属称谓词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记之一。

当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高度发展,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现代语文教学,汉语普通话亲属称谓在各地区、各方言区逐渐广泛应用,一些亲属称谓也被方言吸收,陇东方言必然也存在。

由于受普通话影响,方言亲属称谓词逐渐向普通话靠拢,从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淡化以至于消失。

通过这一角更可以看到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是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焦国荣.《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9月
2.瞿明安.《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12月
3.郑献芹.《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称谓的比较》2015年5月24日
4.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7年3月
5.张晓宏.《对焦作方言分区的再认识》焦作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3月
6.孙立新.《20世纪陕西方言研究综述》唐都学刊 2002年第4期
7.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年
8.王琴.《汉语亲属称谓使用现状(J)》成都大学学报 2005年2月
9.史金宝.《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J)》复旦学报 2003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