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含答案 两大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含答案 两大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②薮③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④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⑤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注]①瞑:同“眠”。

②陂(bēi):堤岸、湖边。

③薮(sǒu):湖泽通称。

④缊:乱麻绳。

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______(2)须其夜艾.艾:______(3)阴.布大网阴:______(4)叹其以诈相笼.笼: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阅读题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阅读题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汇编(一)、阅读下边语段,回答后边问题。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认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可以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说下边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庙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指出下边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可以究物理古义:()今义:()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狂涨携之去?翻译:⑵然而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这个故事说了然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答案:⑴凑近⑵坍毁⑶经历⑷只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莫非能够依据一点道理就能够主观臆断吗?事物的变化是好多的,不可以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二)、阅读下边语段,回答后边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竞不行得,认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可以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阅读理解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阅读理解

《河中石兽》阅读理解一、文言文阅读(共8题,共26分)1.课内阅读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理由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江苏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5)——《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带答案)

江苏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5)——《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5)《河中石兽》对比阅读(一)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人民教育出版社)【乙】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

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

适②有中人③过,亦取数茎去,云欲进呈。

延郡素④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

无乃⑤旷古以前,地卑⑥气湿而宜竹邪? 婺州金华山有松石,又如桃核、芦根、鱼、蟹之类皆有成石者,然皆其地本有之物,不足深怪。

此深地中所无,又非本土所有之物,特可异耳。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释】①凡:总共。

②适:恰好。

③中人:宦官。

④素:向来。

⑤无乃:莫非,恐怕是。

⑥卑:地势低。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1)阅.十余岁()(2)是.非木杮()(2)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4)亦取数茎去.()2. 用“/”划分句子停顿,限两处。

(2 分)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3.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5 分)(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

4.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3 分)【甲】文中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在寻求河中石兽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得出让人叹服的推断:“”(用原文语句填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一、(甲)河中石兽(乙)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⑴棹数小舟棹: ⑵湮于沙上湮:⑶庞然大物也庞然:⑷尽其肉,乃去去: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蔽林间窥之 B.无案牍之劳形C.大言数主之失D.子之听夫志4.翻译。

(5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2分)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3分)概括:相同原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 下学期 文言文 河中石兽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 下学期 文言文 河中石兽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善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榔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

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丰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①河间:地名。

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研:研磨。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执策而临.之(《马说》)B.耳渐沉渐深耳./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C.再如是再.啮/再.而衰(《曹刿论战》)D.已转转不已./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3.在语段(一)中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纪昀对他笔下的讲学家和游僧分别持什么态度。

【答案】1.D2.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阅读题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阅读题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汇编(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 ) 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 今义:(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答案:1.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2.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3.D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②阅十余岁________③转转不已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答案】(1)倒塌;经过;停止(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3)D【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大言赵有方士好大言,艾子戏问之曰:“先生寿几何?”方士曰:“余亦忘之矣。

忆童稚时与群儿看伏羲①画八卦,见其蛇身人首,归得惊痫,赖伏羲以.草头药治,余得不死。

女娲之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余时居中央平稳之处,两不能害。

②,因举一指伤其额,流血被.面而遁。

舜为父母所虐,号泣于天,经余门,劳而觞③之,力辞不饮而去。

姜家小儿钓得小鱼,时时相遗.,余以饲山中黄鹤。

”艾子唯唯而退。

俄而..赵王堕马伤胁,医云:“需千年血方可治之。

”下令求千年血,不可得。

艾子言于王曰:“此有方士,不啻数千岁,杀取其血,其效当愈速矣。

”王大喜,密使人执方士,将杀之。

方士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意言词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艾先生最善说谎,王其勿听。

”赵王乃叱.而赦之。

(取材于明代陆灼《艾子后语》)【注释】①伏羲: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蛇身人首。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7年级语文测试题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附赠材料:以学生为第一要务目标我们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学生。

因此,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它是否对我们的学生最好?我相信,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时刻考虑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教育环境一定会比现在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要好得多。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 河中石兽 习题测试题及答案》最新精品优秀获奖完美完整实用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 河中石兽 习题测试题及答案》最新精品优秀获奖完美完整实用

前言:
该习题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针对当前最新的热点、考点、重点、难点、知识点,精心编辑而成。

以高质量的习题助力考生查漏补缺,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最新精品习题)
24 河中石兽
01 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3)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4)求.石兽于水中求:寻找
(5)竟.不可得竟:终了,最后
(6)棹.数小舟棹:划(船)
(7)曳.铁钯曳:拖
(8)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9)湮.于沙上湮:埋没
(10)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
(11)众服为确论
..确论:正确的言论
(12)然则
..天下之事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3)可据理臆断
..欤臆断:主观地判断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D项为结构助词,的。

)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果/得于/数里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1。

《河中石兽》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3套)

《河中石兽》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3套)

(一)阅读下边两则文言文,回答以下小题。

(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认为顺水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可以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农民种田农民耕于田,数息①尔后一锄。

行者见而哂②之,曰:“甚矣,农民之惰也!数息尔后一锄,此田竟数月不行!”农民曰:“予莫知因此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可以作声,且仆于田。

谓农民曰:“今尔后知种田之难也。

”农民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办事亦然,欲速④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退。

(节选自《浑然子》)(说明)①息:呼吸。

②哂:嘲讽;耻笑。

③移时:不多时。

④速:速度,迅速。

46.解说以下加点字的意思。

(1)阅十余岁( ________).(2)尔辈不可以究物理(________)..(3)行者解衣下田( ________).(4)且仆于田( ________).47.以下加点字意思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二石兽并沉焉 / 喘喘焉不可以作声..B.沿河求之 / 乃子之术谬矣..C.以为顺水下矣 / 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D.庙门圮于河/ 农民耕于田..48.把下边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甚矣,农民之惰也!49.请从甲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而后谈谈两文共同揭露了一个什么道理。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说课材料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说课材料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一、(甲)河中石兽(乙)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⑴棹数小舟棹: ⑵湮于沙上湮:⑶庞然大物也庞然:⑷尽其肉,乃去去: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蔽林间窥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大言数主之失 D.子之听夫志4.翻译。

(5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2分)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3分)概括:相同原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焚猪见情》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

邑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火烧夫死”。

夫家疑之,讼于官。

妻不服。

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

因验尸,口果无灰也。

鞠之服罪。

(注释)①吴:即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

②句章:古地名③令:县令④邑:县,当地。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字义。

①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②遂反溯.流逆上矣③而积薪.焚之④鞠.之服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②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

3.用/线给句子划分节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甲乙两文的主题分别是什么?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

5.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人生经历找到了石兽;张举用类推的理论找到了杀人真凶。

通过这两个故事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宝贵经验?用一句名言诠释也可以。

1.侵蚀冲刷;逆流;柴草;询问犯人2.①既然这样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了,那么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臆断呢?②活着烧死的猪嘴里有灰,先前杀死的猪嘴里没灰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探求事物的道理不能主观臆断或真理不是想出来的判断事情需要用智慧或换个角度、举一反三、用思想和智慧5.遇事冷静、多动脑、勤思考、学会变通、举一反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或实践的意义二、(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干:求见。

③沟恤:沟渠。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尔辈不能究物理..(2)自谓可将.十万(3)竟.不可得(4)恒.独步庭阶7.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惟.此六字惟.手熟尔B.一老河兵闻之.何陋之.有C.几为.所擒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古人岂.欺我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8.翻译下列句子(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9.(乙)文中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6.(1)事物的道理、规律(2)率领(3)终了,最后(4)经常7.B8.(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有很多,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2)(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

9.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他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纸上谈兵。

从他们失败的经历中,我明白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河间:地名。

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研:研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阅.十余岁(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____)(3)佛作引.手取物状(_________)(4)以一铜佛置.案上(___________)11.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以我酌油知之.C.其反激之.力D.举国信之.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13.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经过,经历事物的道理、规律伸放11.C12.(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13.【甲】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乙】用小伎俩来骗人的人,花招最后总是会被人识破,也不会得到好结果。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抑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①,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②,以为且噬③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④。

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⑦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①慭慭(yìn 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②遁:逃跑。

③噬:咬。

④搏:击,扑。

⑤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⑥荡倚冲冒:摇晃依偎,冲击顶撞。

⑦计:盘算。

⑧㘎(hǎn):怒吼。

1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竟.不可得(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15.下面句中的“其”字的用法或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C.择其.善者而从之D.其.一犬坐于前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7.请用“只知……不知……”的句式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两件事的相同道理。

14.(1)终了,最后。

(2)事物的道理、规律。

15.D16.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就越沉越深了。

(意思对即可)17.讲学家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揶坎穴中”;老虎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异能”。

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作主观臆断(或:天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甚多)。

(意思对即可)五、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竖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澈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乙)杜处士好画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室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解)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拊:抽。

搐chù:收缩。

此指“央”。

掉:摆动。

18.对乙文中划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