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焚猪见情》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邑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讼于官。妻不服。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服罪。

(注释)①吴:即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②句章:古地名③令:县令④邑:县,当地。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字义。

①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

③而积薪.焚之

④鞠.之服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

3.用/线给句子划分节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甲乙两文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

5.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人生经历找到了石兽;张举用类推的理论找到了杀人真凶。通过这两个故事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宝贵经验?用一句名言诠释也可以。

1.侵蚀冲刷;逆流;柴草;询问犯人

2.①既然这样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了,那么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臆断呢?②活着烧死的猪嘴里有灰,先前杀死的猪嘴里没灰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探求事物的道理不能主观臆断或真理不是想出来的判断事情需要用智慧或换个角度、举一反三、用思想和智慧

5.遇事冷静、多动脑、勤思考、学会变通、举一反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或实践

的意义

二、(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自谓可将.十万

(3)竟.不可得(4)恒.独步庭阶

7.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惟.此六字惟.手熟尔

B.一老河兵闻之.何陋之.有

C.几为.所擒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古人岂.欺我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8.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9.(乙)文中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6.(1)事物的道理、规律(2)率领(3)终了,最后(4)经常

7.B

8.(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有很多,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

9.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他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纸

上谈兵。从他们失败的经历中,我明白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阅.十余岁(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

(3)佛作引.手取物状(_________)(4)以一铜佛置.案上(___________)

11.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以我酌油知之.

C.其反激之.力D.举国信之.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13.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经过,经历事物的道理、规律伸放

11.C

12.(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