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总分100分
王珊珊
文综合卷中历史总分为100分,题型分为客观题(历史选择题)、主观题(历史材料题)、选做题。其中客观题共12道,每道题4分,共48分。包括选做题在内的主观题共3道,平均每道题20左右分,共52分。
知识分布:
各小题分析
选择题
1题、正答率100,2题、正答率93,3题、正答率96.5,4题、正答率80.7,考生在“殿试”的首创与成为定制的记忆上存在着问题。5题、正答率94.7,6题、正答率82.5,部分考生没有注意到资本主义扩张不同阶段的特征及鸦片战争发生时资本主义所处的阶段。7题、正答率80.7,考生的失误在于将列强取得在北京驻兵权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混淆了。8题、正答率96.5,9题、正答率100,10题、正答率87.7,11题、正答率71.9,错选项集中在B,错误在于不能通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结合当时的情景来理解实质问题。12题、正答率94.7,13题、正答率59.6,这是抽样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错误的原因在于:一、学生对“粮票、布票、油票”这些历史事物缺乏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二、不能很好利用选择题的特点排除其中的不符合要求的选择项。14题、正答率91.2,15题、正答率84.2,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铁路建设成就比较容易混淆,考生的失误在于记忆不牢。16题、正答率94.7,17题、正答率93,18题、正答率100,19题、正答率96.5,20题、正答率93,21题、正答率94.7,22题、正答率100,23题、正答率96.5。
材料题
24题、本题得分比较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第1问中,对材料一的理解,错误主要是将书本上孔子“仁”的思想当成答案,而没有更好地关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对材料二的理解基本无误。
[2]第2问考生均能写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巩固统一局面方面的进步意义,却容易忽略了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内容。
[3]第3问只要关注了材料,前面一问基本能得分,但对“正君心”的理解存在的很大问题,主要是不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理解“君”的含义,错误理解成“君子”。
[4]第4问考生通过回忆教材相关内容能写出三位思想家的不少内容来,但有些考生没有注意到“具有时代特色”的关键字眼,因此,写出了一些如王夫之的“辩证观”等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5]第5问的答案放得比较宽,考查的思路上也比较自然,考生凭着基本素质均能将这问答出。25题、本题得分比较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第1问在提供的答案上要求稍显苛刻,即非要答出“向西方学习”,才能得到2分中的其中1分,而许多考生在平时“采点”思维训练下,以为只要答出材料中提到的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造成失分,而且非常严重。
[2]第1问基本能答出,而第2问考生只能写出类似“立宪法”、“君主立宪”之类的话,不能将“公议政事”和“公法”的实质进行发掘,这也是本卷主观题失分严重的地方之一。[3]考生回答情况比较理想,存在问题的主要是没有注意材料的出处,误以为问题中的“民权”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权”,朝着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向回答,造成回答不准确。
[4]这一问前半部分以前的调研中已经出现过,学生均能回答出;第2问考的是对《临时约法》内容记忆,学生均能答出。
[5]这一问是考查的政治专题复习的内容,绝大部分学生均能答出。存在问题,主要是第2问,不能答到位,即答成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或“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能准确地回答出形成这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26题、本题得分情况较为理想。存在问题是:
[1]无论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内容中,教材多次解释了殖民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对被侵略地区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回答这一问时驾轻就熟,无失分现象发生。
[2]第1问,能力要求低,学生均能答出。第2问则是本卷主观题第2个失分严重的地方,考生知道朝着亚洲独立运动有利条件的方面去回答,但不能将时间准确定位,有些同学答到如“十月革命”类似的内容,同时由于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已经不属于考试范围规定的内容,答案中要求的“民族民主意识高涨”对考生来讲困难很大,许多考生只能答出二战的意义中“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之类的话。
[3]这一问的回答很大程度要依赖教材,考生回答情况尚可,存在问题主要是有些考生根据材料意思写出“亚洲国家的发展高潮出现在不同的时期”以为就能得分了。
[4]由于材料中清楚地提到了答案要求的内容,因此本问难度很低。
问答题
27题、第1问、第2问、第3问,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记忆,学生回答情况良好。第4问对很多学生来说要答全很难,一方面,“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在新教材是强调很多,考生关注不多,另一方面,考生根据提供的分数,以为除了答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以外,再答“农产品商品化”就可以了(而标准答案上却没有提到),对其它内容没有作更多思考而造成失分。
28题、第一问:“八七会议内容”是书本知识的再现,对考生来说难度不大。第二问:前半部分关于“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学生基本能答出“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被迫长征,但有些考生对“长征初期的损失严重”叙述不明,造成失分,这也是思维不严密的表现。而后半部分,只要熟悉课本均能很好的回答出要求的答案。第三问:提供的答案是要求考生答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但部分考生误以为要答“内容”,因此当将全会内容非常详细的写了出来,后发现空白处不够,就省了写意义了,造成答案不规范而失分。第四问:这是这一题失分严重的一个地方,很少有学生能归纳全面,特别是“开辟了革命或建设的新局面”这个内容只有20%左右的学生能写到,可以看出学生的类比、归纳能力还欠缺。
29题、第一问:要求回答的是美国“独立战争”与“内战”的意义,部分考生因为对课本叙述的两次战争的意义理解不到位,造成表述时讲不清意思而失分。第二问:考查内容既涉及到美国的专题史,又涉及到国际关系史,因为二轮才过,学生对这一段时间记忆犹新,因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