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各种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各种实验室检查意义一、常规项目 (2)二、生化检查 (5)三、肝炎标志检查 (7)四、临床血液项目 (16)五、常规免疫项目 (33)六、发光免疫项目 (42)七、体液项目 (52)一、常规项目二、生化检查三、肝炎标志检查检验科生化室检验项目一览表四、临床血液项目骨髓瘤、慢性肝病、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过敏性紫癜、恶性淋巴瘤、牛皮癣、麻风病、疟疾、肾炎。
减低: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蛋白丢失性疾病、免疫抑制治疗。
减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蛋白丢失性疾病、免疫抑制治疗。
IgA 免疫球蛋白A g/L 0.7 ~3.3 增高: 肝脏疾病、结缔组织疾病、IgA 型多发性骨髓瘤、肺结核、急性肾炎等。
减低: 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 缺陷病、后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病。
减低: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 缺陷病、后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病。
IgM 免疫球蛋白M g/L 0.5 ~2.2 增高: 巨球蛋白血症、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梅毒、黑热病、疟疾、丝虫病、支原体肺炎、风疹等。
减低: 免疫缺陷病、IgA 、IgG 型的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先天愚型、蛋白丢失性胃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性疾病、尿毒症。
减低:免疫缺陷病、IgA 、IgG 型的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先天愚型、蛋白丢失性胃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性疾病、尿毒症。
IgE 免疫球蛋白E mg/l 0.1-0.9 增高: 骨髓瘤、寻麻疹、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减少: 见于某些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非IgE 型骨髓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免疫功能不全等疾病。
减少:见于某些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非IgE 型骨髓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免疫功能不全等疾病。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实验室检查是医学诊断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检查患者的生物体内的血液、尿液、组织等样本来评估其健康状况。
实验室检查的结果通常会提供正常值参考范围,这是通过对正常人群的大规模调查研究获得的统计数据。
但是,只有了解正常值的意义,才能正确解读实验室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结果通常以数值的形式呈现,并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
正常范围是指在正常人群中,其中一指标的统计平均数范围。
通常以百分位数的形式进行表示,如参考范围的上限和下限。
例如,一个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4-11x10^9/L,表示在正常人群中,大约95%的人的白细胞计数值都在这个范围内。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于这个范围,就可能存在其中一种疾病或异常情况。
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是紧密相关的。
在理解正常值的意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每个指标的生理意义以及与一些疾病之间的关联。
举例来说,肝功能检查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是衡量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它们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如果肝细胞受损或死亡,这两个指标的水平就会升高。
在正常情况下,它们的水平较低。
因此,当ALT或AST的水平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肝功能异常,如肝炎、肝硬化等。
但是,仅仅超过正常范围并不能确定一个人是否患有其中一种疾病,因为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生理变异。
因此,在解读实验室检查结果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因素。
只有结合这些因素,才能对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准确的解读和诊断。
此外,正常值也会因年龄、性别、季节、地理区域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例如,一个健康的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5-5.5x10^12/L,而对于孕妇来说,正常范围稍高一些。
因此,在解读实验室检查结果时,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正常范围是根据大量健康人群数据统计得出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正常值的意义对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疾病、制定治疗计划以及监测治疗效果都至关重要。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编辑本段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1、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
一般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2、药物会影响检查结果: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再做尿常规检查可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3、尿标本必须新鲜:尿液停放几小时后,白细胞即可破坏而脓尿消失,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有什么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4、尿标本必须清洁: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按排尿的先后次序,可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
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因此,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时,一般都留取中段尿。
应使用清洁容器装取尿液,如医院提供的清洁尿杯。
5、有些病症需多次检查:尿路感染者脓尿常呈间歇性,故宜多次反复检查才能下结论。
对于尿路出现异常的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方便又快捷。
需要注意的是,做尿常规检查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结果。
编辑本段解读报告注意事项1、如果尿液在膀胱内储存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致尿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此种情况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
2、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导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干化学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准。
3、肾脏疾病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存在,而干化学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时将标本加热煮沸1min,冷却后再测,如隐血仍未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
4、如果镜下发现红细胞,而尿液干化学分析隐血阴性,如果蒸馏水破坏试验阳性,则可能为维生素C等还原性物质的干扰而成假阴性,或者是试纸失效,应以镜下结果为准。
[2]贫血的临床分级——内科护理学二、生化检查。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室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内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的正常与异常状况,有助于诊断疾病、监测疗效和预测疾病进展等。
以下是常规生化检验项目中一些重要指标的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参考范围:ALT:男性≤50U/L,女性≤35U/L;AST:男性≤40U/L,女性≤35U/L。
临床意义:ALT和AST通常用于评估肝功能,出现异常意味着肝细胞损伤,并且可以帮助区分肝炎、肝病毒感染、肝细胞癌等。
2.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参考范围:TP:60-80g/L;ALB:35-55g/L。
临床意义:TP和ALB是评估肝功能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异常可提示肝脏疾病、营养不良等。
3.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参考范围:BUN:2.86-8.21 mmol/L;Cr:53-106 μmol/L。
临床意义:BUN和Cr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异常可以提示肾脏功能损伤,如急性肾衰竭、慢性肾病等。
4.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参考范围:TBIL:3.4-20.5 μmol/L;DBIL:0-6.8 μmol/L。
临床意义:TBIL和DBIL常用于评估肝胆系统功能,异常可以提示肝胆疾病,如黄疸、胆结石等。
5.血清钠(Na)、钾(K)和钙(Ca):临床意义:这些电解质指标常用于评估水电解质平衡和神经肌肉功能,异常可以提示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神经肌肉病等。
6.血清葡萄糖(GLU):参考范围:空腹血糖:3.6-6.1 mmol/L。
临床意义:血糖是评估糖代谢的指标,异常可以提示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
7.血清甲状腺素(T3、T4)和甲状腺刺激素(TSH):参考范围:T3:1.2-3.1 nmol/L;T4:63-165 nmol/L;TSH:0.55-4.78 mIU/L。
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地昔帕明)
里米酮,扑痫酮,去氧苯巴
比妥)
Digitoxin(Crystodigin) 15-25ng/mL Procainamide(Pronestyl) 4-10µg/mL
(洋地黄毒苷)
(普鲁卡因胺)
Digoxin(Lanoxin)(异羟 0.5-2.0ng/mL Propranolol(Inderal)(心得 50-100ng/mL
Diet with 800mg/dL for 3 days, fast for 8 hrs(连续 3 天 800mg/Dl 的饮食, 然后禁食 8h)
Fasting before test(禁食 前测试)
6 Nurses’ Career Information Consult (血常规)
42-52%
35-47%
Serum iron(血清铁) 65-175µg/dL
50-170µg/dL
RBC count (红细胞计 4.5-6.2million/µL
数)
4-5.5million/µL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5 Nurses’ Career Information Consultancy Co., Ltd.
Platelet count(血小板计数) 150,000-400,000cells/µL
1 Nurses’ Career Information Consultancy Co., Ltd.
WLPT 全程伴随式家庭教师组
实验室检查结果
胃肠道的血液分析正常值
Albumin(白蛋白)
实验室检查结果
避免剧烈活动 8hr,过多 摄入红肉 24hr。
血液酶/心脏标志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1.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正常男性参考值为13-17.5克/升,女性为11.5-15.5克/升。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
低于正常参考值可能表示贫血,常见原因包括缺铁、B12或叶酸等维生素缺乏,也可能与肾脏问题、骨髓异常有关。
2.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正常值为150-400×10^9/L。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参与凝血过程。
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与出血、血栓形成等疾病有关,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等。
3.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正常参考值为4.3-10.8×10^9/L。
白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负责抵抗感染和炎症。
高于或低于正常参考值可能表示感染、炎症、骨髓异常等疾病。
4. 血糖(Blood Glucose,BG):空腹时正常参考值为3.9-6.1毫摩尔/升。
血糖是衡量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指标,异常的血糖值可能与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异常等疾病相关。
5. 尿常规(Urinalysis):其中的指标包括尿蛋白、尿糖、尿潜血等。
正常尿常规结果可以排除尿路感染、肾炎、糖尿病等疾病。
6. 血脂(Lipid Profile):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
异常的血脂水平可能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相关。
7. 肝功能检测(Liver Function Test,LFT):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血浆白蛋白等指标。
异常的肝功能检测结果可能与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有关。
8. 肾功能检测(Renal Function Test,RFT):包括血尿素氮、肌酐等指标。
异常的肾功能检测结果可能与肾炎、肾结石等肾脏疾病相关。
这些实验室检测项目的正常参考值可以提供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疾病的重要依据。
当检测结果超过正常参考值时,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相关的临床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意义
糖 尿 病 : 两 次 空 腹 血 糖 均 ≥ 7.8mmol/L ( 此 为 1985年WHO诊断标准;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 会 即 ADA 推 荐 标 准 是 禁 食 8h 的空 腹 血 糖 为 ≥ 7.0 mmol/L ) ; 或 者 服 糖 后 2h 血 糖 值 ≥ 11.1mmol/L , 随 机 血 糖 ≥ 11.1mmol/L , 或 有 临床症状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③实质性损伤:如肝硬化及化学药品中毒等 所致的进行性肝细胞性疾病,损害Ⅴ、Ⅶ、 Ⅸ、Ⅹ因子和凝血酶原的合成。
④其他:如血循环中抗凝血酶物质增加、 DIC、恶性贫血、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以及 口服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时,凝血酶原时间 也延长。后者必须经常准确测定凝血酶原时 间,以保证用药的有效与安全。
.
新生儿溶血病HDN:母婴ABO血型不合, 母亲的IgG抗体进入婴儿血液致敏红细 胞,发展为溶血;
新生儿Rh溶血病:母婴血型不合,母Rh 阴性、第一次妊娠Rh阳性胎儿,当第二 次妊娠的Rh阳性胎儿容易出现溶血病。
.
二次妊娠的Rh阳性胎儿容易出现溶血病。
缺铁性贫血(IDA):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 的贮存铁耗尽,从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 起的一类贫血;骨髓中幼红细胞的外铁明显 降低甚至消失,内铁阳性率常<10%,甚至阴 性。
乙型肝炎e抗体[HBeAb] [正常值范围]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病人预后较好,传染性低, 但不能保证体内乙肝病毒全部消失或已无传 染性。
.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 [正常值范围]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1、常与HBsAg同时出现。在 HBsAg阳性的急性肝炎中,HBcAb的阳性率可达 50%-100%,慢性HBsAg携带者几乎100%可查出 HBcAb阳性;2、单独出现提示病毒已清除,无 传染性。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空腹葡萄糖检测:[参考值]邻甲苯胺法为3.9-6.4mmol/L[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1)1型或2型糖尿病;2)内分泌疾病如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病等;3)应激性高血糖:如颅脑损伤、脑卒中、心肌梗塞等;4)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等;5)其他:妊娠呕吐、麻醉、脱水、缺氧、窒息等;6)生理性增高如饱食、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紧张等。
2、减低见于1)胰岛素过多;2)缺乏抗胰岛素激素;3)肝糖原贮存缺乏性疾病;4)其他。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临床意义]•诊断糖尿病两次空腹血糖分别≧ 7.0mmol/L,本试验高峰值≧11.1mmol/L,或2小时值≧11.1 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尿糖阳性;或有多尿、口渴、多饮等临床症状者可确诊糖尿病。
•糖耐量减低指空腹血糖 <7.0 mmol/L,2小时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多见于糖尿病前期、痛风、肥胖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低血糖现象肝源性低血糖,空腹血糖常低于正常,口服糖后血糖高峰提前出现并高于正常, 2小时后不能降至正常;2型糖尿病早期也可出现低血糖症状;功能性低血糖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服糖后血糖高峰也在正常范围内,但服糖后2-3小时可发生低血糖。
•葡萄糖耐量曲线低平常见于胰岛 B细胞瘤、甲亢、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参考值]RIA法空腹:血胰岛素为10-20mu/L;胰岛素(mu/L) /血糖值(mg/dl)<0.3。
[临床意义]•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浓度明显减低,呈低平曲线,胰岛素与血糖的比值也明显降低。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可正常、稍低或稍高,服糖后高峰延迟。
•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 B细胞瘤空腹血糖降低,胰岛素/血糖比值>0.4,提示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B细胞瘤。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体液、组织样本进行分析,以获得疾病的诊断、监测、评估和预后等信息的一种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液、尿液、血生化、免疫学、微生物学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其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血液检查:-血红蛋白(Hb):男性正常值为130-175g/L,女性正常值为120-150g/L。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有关。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为4.0-10.0x10^9/L。
异常增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或白血病,异常降低可能表明骨髓功能损害或免疫系统问题。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为150-450x10^9/L。
异常增高可能与骨髓增生异常有关,异常降低可能表示出血性疾病或骨髓抑制。
2.尿液检查:-尿常规:包括尿蛋白、尿糖、尿白细胞和尿红细胞等指标。
正常值为阴性或可溶性物质的浓度低于检测限。
异常结果可能与尿路感染、糖尿病、肾脏疾病等有关。
- 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为≤20 mg/L。
高于正常值可能表示早期肾脏损伤或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3.血生化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
正常值范围为ALT≤50 U/L、AST≤40 U/L、TBIL≤17.1 μmol/L。
异常结果可能与肝脏疾病、药物损伤等有关。
-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尿素氮(BUN)、肌酐(Cr)等指标。
正常值范围为BUN≤7.1 mmol/L、Cr:男性≤110 μmol/L、女性≤90 μmol/L。
异常结果可能表示肾脏疾病或水电解质紊乱。
-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
正常值范围为TC<5.2 mmol/L、TG<1.7 mmol/L、HDL-C≥1.0 mmol/L。
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实验室检查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血液、尿液、体液等样本的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诊断。
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对于正确理解检查结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是常见的指标。
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4.0-10.0×10^9/L,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3.8-5.5×10^12/L,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为120-160g/L,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
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感染状况,如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感染,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能表示免疫功能低下;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可以反映机体的氧合情况,如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可能表示贫血;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凝血功能,如血小板计数升高可能表示凝血功能亢进,而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与出血有关。
血生化指标中,肝功能检查指标(ALT、AST、TBIL、ALB等)和肾功能检查指标(SCR、BUN等)是常见的指标。
ALT和AST是肝细胞损伤的标志物,正常范围分别为10-40 U/L和15-40 U/L,如果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肝细胞损伤;TBIL是血清总胆红素的浓度,正常范围为5-21μmol/L,如果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肝胆系统疾病;ALB是血清白蛋白的浓度,正常范围为40-55 g/L,如果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肝功能减退。
SCR是肾脏滤过功能的指标,正常范围为59-104 μmol/L,如果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肾脏功能受损;BUN是血尿素氮的浓度,正常范围为3.2-7.1 mmol/L,如果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肾脏功能损伤。
免疫学指标中,白蛋白、球蛋白、IgG、IgM、IgA等是常见的指标。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正常范围为35-55g/L,球蛋白是除白蛋白外的其他蛋白质总和,正常范围为20-35g/L。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血细胞分析是一项常用的化验检查,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血细胞分析中常见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它的含量可以反映贫血的程度。
成年人的正常范围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老年人的正常范围略低。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贫血类型,此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2.红细胞(RBC)红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异常可以反映出多种疾病。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数量为男性(~)×10*12/L,女性(~)×10*12/L,新生儿的红细胞数量略高。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缺氧状态,如心肺疾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减少则与失血、溶血等有关。
3.白细胞(___)白细胞数量和分类可以反映出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程度。
正常成人的白细胞数量为(~)×10*9/L,新生儿和婴幼儿的白细胞数量较高。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对于炎症、感染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血小板(PLT)血小板数量的异常可以反映出机体的凝血状态。
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或放疗后等;血小板增多则与炎症、感染等有关。
5.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网织红细胞是指未成熟的红细胞,其数量的增加可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异常。
正常范围为%%。
6.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占血液总容积的百分比,可以反映贫血的程度。
男性的正常范围为~0.50L/L,女性的正常范围为~0.48L/L。
7.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三个指标可以反映出红细胞的大小、含量和浓度。
MCV正常范围为80~100fl,MCH正常范围为27~34pg,MCHC正常范围为320~360g/L。
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总胆固醇(TCH)
甘油三酯(TG)
高密度脂蛋白(HDL-C)
低密度脂蛋白(LDL-C)
TCH,TG,LDL-C升高见于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胆总管阻塞等;精神紧张、妊娠、肥胖、脂肪肝、长期高脂饮食也会出现升高。
HDL-C对诊断冠心病有重要价值,冠心病、糖尿病、肝损害和肾病时,HDL-C会下降。
非癌症情况也会出现升高:如囊肿,肌瘤等良性肿瘤、胰腺炎、胆囊炎、胆管炎、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以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CYFRA21-1
①存在于肺0%。
②对其它肿瘤,如头颈部、乳腺、宫颈、膀胱、消化道肿瘤均有一定的阳性率。
③CYFRA21-1诊断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敏感度也不同,其对肺鳞癌的敏感度最高,阳性率约60%~80%,其次为腺癌,小细胞癌最低。
非癌症情况下也会出现轻中度升高:如肝炎、自身免疫病、肝硬化、良性乳腺疾病和非癌性卵巢疾病及少部分健康人,但浓度往往稳定,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有大的变化。也有25%-30%的晚期乳腺癌病人CA15-3不增高。
CA125
①是重要的卵巢癌相关抗原,是卵巢癌诊断的首选肿瘤标志物,诊断敏感度可达90%以上。
②此外,在肺癌良性及恶性渗出液中也存在CA125,因此部分肺癌患者血清CA125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或者既往感染过乙肝,已恢复并具有免疫力
-
+
-
+
+
急性HBV感染后已恢复,具有免疫力
+
-
-
-
+
急性HBV感染期,或慢性乙肝携带者,传染性低
-
+
-
-
+
既往感染,已恢复,具有免疫力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打印版,职业中药药师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Ⅰ血细胞分析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 170~200g/L;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女性86.5~111.8g /L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
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Hb低于45g/L者应予输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除外);低于105g/L者应寻找贫血原因;高于180g/L者应作进一步检查。
高于230g/L 者,应紧急采取治疗措施。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
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生理性增多: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病理增高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
·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疾病和监测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并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的介绍。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正常值如下:-白细胞计数:4-10×10^9/L。
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感染、炎症或白血病等病情,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骨髓功能低下或免疫系统缺陷的表现。
-红细胞计数:男性4.5-5.5×10^12/L,女性4.0-5.0×10^12/L。
红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是由于肺部疾病、肾脏疾病或血液病等引起的,而过低则可能是贫血或骨髓功能障碍的表现。
-血红蛋白浓度:男性130-180g/L,女性120-150g/L。
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可能是肺部疾病、心脏病或血液黏稠度增高的表现,过低则可能是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是出血性疾病、感染或骨髓抑制等的表现。
2.生化检验生化检验包括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
正常值如下:- 血糖:空腹血糖3.9-6.1 mmol/L,餐后血糖小于7.8 mmol/L。
血糖升高可能是糖尿病的表现,血糖降低可能是胰岛功能不全或胰岛素过量的结果。
-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ST):男性10-40U/L,女性9-32U/L。
AST增高可能是肝细胞损伤的表现,如肝炎、肝硬化等。
-谷草转氨酶(ALT):男性9-50U/L,女性9-35U/L。
ALT增高通常是由肝脏炎症或损伤引起的。
- 总胆红素:3.4-20.5 μmol/L。
胆红素增高可能是肝脏疾病或胆道梗阻的结果。
-肾功能指标:- 尿素氮(BUN):2.5-7.1 mmol/L。
BUN增高可能是肾脏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 肌酐(Cr):男性60-110 μmol/L,女性45-90 μmol/L。
ICU常用实验室检验值及临床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ICU常用实验室检验值及临床意义
汇报人: 202X-01-03
目录
• 血常规检查 • 生化检查 • 凝血功能检查 • 其他常用检查
01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升高: 感染: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组织损伤或坏死:如烧伤、心肌梗死等。
白细胞计数
急性中毒
如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
凝血酶原时间(PT)
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有助于诊断凝血因子 缺乏、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以及存在抗凝物质的情况。
正常值范围
一般为11-15秒。
临床意义
PT延长可能表示存在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或 抗凝物质;PT缩短则可能表示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的 风险增加。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Fbg)
电解质检查
总结词
电解质检查是监测体内水和电解质平 衡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钠、钾、钙、磷等 离子的浓度,电解质检查能够反映机 体对水和电解质的调节能力,对于诊 断和治疗水、电解质失衡等重症患者 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酶谱检查
总结词
心肌酶谱检查是评估心肌损伤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心肌酶谱检查包括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 指标的检测,能够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对于诊断和治 疗心肌梗死、心肌炎等重症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蛋白质,参与血凝块的生成和稳定性。
正常值范围
一般为2-4克/升。
临床意义
Fbg降低可能表示存在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Fbg升高则可能表示 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D-二聚体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常用实验室检查是临床医生常用的一种诊断和评估病情的手段之一、通过检查不同的生化指标,可以了解机体的代谢状态、器官功能是否异常、病理生理变化等信息,从而提供重要的临床诊疗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水平通常在120-160g/L之间,红细胞计数在4-5.5×10^12/L之间,白细胞计数在4-10×10^9/L之间,血小板计数在100-300×10^9/L之间。
异常的血常规结果可能反映贫血、感染、出血和骨髓功能异常等情况。
2.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是评估肾脏功能和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
正常尿液的常规指标包括尿比重、尿酸、尿胆原、尿蛋白、尿糖、尿潜血等。
正常尿比重范围为1.005-1.030,尿蛋白、尿糖和尿潜血应该为阴性。
异常的尿常规结果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肾功能损伤、糖尿病等疾病。
3.血生化检查血生化检查可以评估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和代谢状态。
常见的血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等)、心功能指标(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等)、电解质(钠、钾、钙、镁等)等。
异常的血生化结果可能提示肝炎、肾炎、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4.血糖检查血糖检查是评估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
正常空腹血糖水平应该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在7.8mmol/L以下。
异常的血糖结果可能提示糖尿病、胰岛功能异常等情况。
5.血脂检查血脂检查是评估脂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
正常总胆固醇水平应该低于5.2mmol/L,正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应该高于1.0mmol/L,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应该低于3.4mmol/L,正常甘油三酯水平应该低于1.7mmol/L。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异常意义
一、血常规(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表6—1)【临床意义】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居民、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5岁以前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出现生慢性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表6-2)。
3.红细胞形态改变(表6-3)球形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泪滴形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红细胞内出现嗜碱性点彩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贫血。
卡-波环见于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铅中毒、巨幼细胞贫血及白血病等。
有核红细胞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等。
(二)白细胞【参考值】(表6-4)成人(4~10)×109/L。
【临床意义】1.白细胞总数小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2.0×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2.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
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
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见于感染、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棒状小体见于急非淋白血病。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猩红热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临床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与临床意义
临床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与临床意义实验室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至关重要,它提供了大量的生物学指标和数据,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疾病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
本文将重点讨论几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和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最基本、常用的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之一,它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解读,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血液系统状况、感染程度和贫血程度等。
例如,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炎症或骨髓异常等情况;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能提示病毒感染、骨髓抑制或系统性疾病等。
此外,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可能与贫血相关,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与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二、生化检查生化检查涵盖了血清中各种生化物质的测定,常见的有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新陈代谢状况、器官功能等。
例如,血糖水平升高可能提示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等;肝功能指标如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可能与肝脏损伤及疾病有关;肾功能指标如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可能提示肾功能不全或肾脏疾病等。
三、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免疫相关疾病。
常见的免疫学检查指标有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自身抗体等。
例如,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的测定可帮助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可以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如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可作为艾滋病和其他免疫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四、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主要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可辅助患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细菌培养和荚膜毛细管凝集试验可以帮助诊断细菌感染;病毒核酸检测可用于检测病毒感染,如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真菌培养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可用于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和临床意义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实验室质量指标标准值
临床实验室质量指标标准值临床实验室是医学诊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通过对患者样本的检测,提供医生们判断疾病情况和诊断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而临床实验室质量指标标准值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于确保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临床实验室质量指标标准值的意义及其应用。
一、临床实验室质量指标标准值的意义临床实验室质量指标标准值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它代表了正常人群在一定条件下特定指标的典型数值。
合理的质量指标标准值可以保证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避免误判和漏诊,保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二、临床实验室常见质量指标标准值临床实验室常见的质量指标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等。
以血常规为例,常见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指标在一定范围内的数值是正常值区间,超出这个范围可能表示患者存在某种异常情况。
在实验室进行检测时,通常会将患者的样本与质量指标标准值进行比对,通过判断患者的检测结果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来确定其体内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或异常情况。
质量指标标准值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于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解读和判断非常重要。
三、质量指标标准值的制定质量指标标准值的制定需要基于充分的实验数据和临床实践,以确保标准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制定过程中,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大样本调查: 为了得到更具有代表性的数据,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样本调查和数据收集,以涵盖各个年龄段、性别、生理状态等群体的数据。
2. 数据分析: 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处理。
通过统计学方法,筛选出具有显著差异的指标数据,并确定其标准值的范围。
3. 国际参考值: 国外相关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质量指标标准值的参考范围,国内实验室可以参考这些国际标准值,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 临床验证: 制定好的质量指标标准值需要在实际临床中进行验证。
通过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判断标准值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Ⅰ血细胞分析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170~200g/L;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女性86.5~111.8g /L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⑹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百分率绝对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0~0.1)×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0.12~0.8)×10*9/L⑺血细胞比容(Hct):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
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
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Hb低于45g/L者应予输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除外);低于105g/L者应寻找贫血原因;高于180g/L者应作进一步检查。
高于230g/L者,应紧急采取治疗措施。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贫血MCV/RDW分类法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生理性增多: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病理增高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
·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
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减少见于:·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
·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
少于0.5×10^9/L提示患者受感染的危险极大,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仔细监测。
少于3×10^9/L可认为白细胞减少,应了解白细胞分类,并作进一步检查;多于12×10^9/L可视为增多,白细胞分类对确定增多原因有一定价值,应寻找感染的来源。
30×10^9/L或更多者有白血病可能。
白细胞分类(DC)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
血小板计数(Plt)临床意义:增多见于:(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瘤。
(2)手术后、急性失血后、创伤、骨折。
(3)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
减少见于:(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脾功能亢进、放射病、癌的骨髓转移。
(3)某些传染病或感染:如败血症、结核、伤寒。
(4)某些药物过敏:氯霉素、抗癌药等Ⅱ尿常规临床意义1 、尿颜色:淡黄色•深茶色尿见于胆红素尿,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红色尿见于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感染(包括结核)等;•啤酒样至酱油色尿见于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等;•乳白色尿见于乳糜尿、脓尿,常见于丝虫病,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结晶。
2 、尿透明度:透明混浊多见于尿酸盐结晶、乳糜尿、脓尿、血尿。
3 、尿比重:1.003-1.030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
尿增多时见于糖尿病。
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大量饮水。
4 、尿PH 值:5.5 ~6.5肉食者多为酸性,蔬菜、水果可致碱性,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可呈酸性。
酸性尿见于糖尿病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呼吸性酸中毒、发热等。
碱性尿见于剧烈呕吐、持续性呼气过度、尿路感染等。
5 、尿蛋白定性(PRO):阴性生理性蛋白尿属功能性、体位性及摄食性。
病理性蛋白尿又可分为肾前性蛋白尿,见于发热、心功能不全、缺氧、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轻度蛋白尿:可见肾小管及肾小球病变的非活动期,肾孟肾炎、体位性蛋白尿。
•中度蛋白尿:可见于肾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
•重度蛋白尿:可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6 、尿葡萄定性(GLU):阴性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内服或注射大量葡萄液、精神激动。
7 、尿隐血试验(BLD):阴性•尿血呈阳性,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时称血尿,不能称隐血。
•血型不合时的输血、严重烧伤或感染、恶性疟疾、以及某些药物或毒物所致炎症可呈阳性。
•各种溶血性贫血发作时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
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人及过敏性血红蛋白尿病人发作期可呈阳性。
8 、尿胆红素定性(BIL): 阴性阳性:见于肝外阻塞性黄疸,即总胆管结石、胆囊癌、胆管癌及胰头癌;肝内阻塞性黄疸,即肝癌、肝脓疡及毛细胆管炎;以用肝实质损害,即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
9 、尿胆原定性(URO):弱阳阴性:完全阻塞性黄疸增高: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心力衰竭、败血症、恶性疾患及肝实质性病变如肝炎等。
正常结果为弱阳性(<1:20)。
10 、尿酮体定性(KET):阴性严重未治性糖尿酸中毒患者酮体可呈强阳性,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也可呈阳性反应。
11 、尿妊娠定性试验:阴性•妇女正常妊娠后超过月经期5~14 天后呈阳性反应,其后阳性率逐渐增高,50~70 天后达高峰,妊娠120 天后阳率降低。
•流产后或死胎后很快转为阳性,但如果子宫尚有胎盘组织存活,仍可呈阳性反应。
•子宫外孕可呈阳性,但阳性率较低。
•绒毛膜上皮瘤、葡萄状胎块或睾丸畸胎瘤时亦可呈阳性。
12 、乳糜尿检查:阴性乳糜尿多因丝虫或其它原因阻塞淋巴管使尿路淋巴破裂而形成。
13、尿沉渣显微镜细胞学检查。
红细胞增多,见于肾结核、肾结石、肾盂肾炎、肾肿瘤或外伤、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术后。
白细胞增多,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肾肿瘤、肾结核及能小球肾炎等。
上皮细胞增多,见于大量的鳞状上皮细胞同时伴有较多的红细胞、白细胞,示尿路炎症,小圆上皮肤细胞示肾小管或尿路深层病变。
正常参考值为:红细胞:0~3/HP,白细胞:0~5/HP,上皮细胞:少数。
14、尿沉渣显微镜管型检查。
透明管型,肾脏有轻度或暂时性功能改变时,如剧烈运动、高热和心功能不全时,尿中可见少量透明管型;肾脏有实质性病变时,可见多量透明管型。
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及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
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有化脓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颗粒管型见于肾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肾炎、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蜡样管型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晚期,它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症变。
脂肪管型是肾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物,见于慢性肾炎及类脂性肾病等。
正常结果为:无或偶见透明管型。
Ⅲ肝功检查的临床意义:(一)、血清总胆红素(T-Bil) :3.42-17.1mmol/L增高见于:(1)肝脏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