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腹痛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痛经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痛经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痛经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首先,对于痛经的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信息,并进行身体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对痛经的影响,确立痛经的诊断。

其次,在确定了痛经的诊断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规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选用止痛药、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也可以选用口服避孕药等调节激素水平。

非药物治疗包括热敷、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痛经症状。

除了治疗,痛经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还应包括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医生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痛经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痛经,减轻痛苦。

此外,痛经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还需要包括对治疗效果的评估和随访。

医生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复诊,评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痛经得到有效控制。

总的来说,痛经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需要包括全面的诊断评估、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和随访。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临床路径实施,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痛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医生们能够重视痛经的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小儿腹部不适综合疾病临床路径表格

小儿腹部不适综合疾病临床路径表格
小儿腹部不适综合疾病临床路径表格
疾病名称:小儿腹部不适综合疾病
疾病定义:
小儿腹部不适综合疾病是指儿童腹部出现不适感觉,包括疼痛、胀气、饱胀等症状的一组疾病。
临床路径表格:
病情描述
诊断依据
治疗方案
腹痛,进食后加重,伴有呕吐
体格检查,X射线、超声检查
非手术治疗,口服药物控制症状,卧床休息
பைடு நூலகம்腹部胀气,排便困难,腹痛缓解后症状减轻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超声检查
饮食调节,口服药物促进排气和排便
反复发作的胃痛,伴有食欲不振
体格检查,特殊检查(胃镜、肠镜等)
个体化治疗,饮食管理,药物治疗
饭后胃部胀满,腹胀不适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
饮食调节,个体化治疗,定期复查
反复呕吐,腹部不适,恶心
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胃镜检查
饮食管理,药物治疗,观察进展
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有拉肚子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粪便检查
个体化治疗,饮食管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注意事项:
1.疾病治疗需要依据具体病情,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2.定期复查和观察病情进展,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3.药物治疗时应遵循医生指导,不得超量使用药物。
提供以上信息供参考,但具体治疗方案应由专业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痛的门诊患者一、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ICD-10编码:F45.4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腹痛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中虚脏寒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功能性腹痛的患者。

2.慢性腹痛、反复发作、除外器质性腹痛者,可进入本路径。

3.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如胰腺炎、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引起的腹痛,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3)血脂、血糖、电解质;(4)腹部X线检查;(5)电子肠镜或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6)心电图;(7)腹部超声;(8)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9)血尿淀粉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腹部CT或MRI、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胶囊内镜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腹痛待查的临床路径

腹痛待查的临床路径

腹痛待查的临床路径急性腹痛的临床路径(一)概述腹痛是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发生问题后发出的一种警示信号。

其病因隐蔽, 疾病涉及多科室, 病情多变化,急性腹痛( 包括急腹症) 的处理要求时效性强, 需当机立断; 慢性腹痛多为疑难病例。

正确的临床思维对各类腹痛的诊断非常重要,从3个方面对临床思维进行阐述:(1)从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收集相关腹痛的资料;(2)通过分析、综合、推理与判断, 认识腹痛的本质和原因; (3)观察追随病情的发展变化并及时处理。

(二)初诊病例诊断腹痛部位腹痛部位及其所放射的区域与腹腔内组织器官的定位有一定关系。

所以, 首先要询问腹痛的部位。

内脏性痛的部位一般含混不清, 近腹中线; 当病变接近体表腹膜壁层时, 疼痛趋于尖锐, 反映到相应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区。

根据患者主诉的腹痛部位, 结合体检时该区发现的阳性体征, 可推测腹腔内病变的组织和器官。

腹痛的病程病程应包括腹痛发生的时间、起病的缓急、疼痛为持续还是间歇等。

这些特点结合患者的周身状况、生命体征等, 对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有很大帮助。

(三)熟悉各科疾病腹痛的特点腹痛的性质和特点对诊断具有提示作用比如,绞痛常表示空腔器官( 如肠、胆管、输尿管) 的痉挛;钝痛多为实质器官(如肝、脾) 包膜撑胀或系膜牵拉所引起; 烧灼痛多为胃酸等化学物对损伤黏膜的刺激所致。

急性腹痛的产生可由腹内、腹外, 或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引起。

它可涉及到各个专业或全身各个系统, 但不同专科的腹痛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般内科腹痛的部位多不固定, 可伴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临床上以急性胃肠炎多见, 无需手术治疗。

外科腹痛的部位和疼痛的性质多明确, 可伴发热, 但发热多出现在腹痛之后, 部分需手术治疗。

延误诊治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甚至死亡。

妇科或其他科疾病均有其专科疾病的特点, 应予B 超、CT 等辅助检查, 必要时腹腔盥洗穿刺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四)注意留观或住院期间病情变化注意腹痛的发展变化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 疾病也是。

盆腔炎临床路径

盆腔炎临床路径

盆腔炎诊治流程图盆腔炎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为:N73。

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1)湿热瘀结证:主证:低热起伏,小腹隐痛或刺痛,或腹胀痛,拒按,腰骶酸痛,经期或过劳后加重,胸闷纳少,口干不欲饮,带多色黄或黄白相间,质粘稠,有异味,大便秘结或溏稀,小便色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弦数。

(2)热毒壅盛证:主证:高热恶寒,无汗,下腹剧痛拒按,口干溲赤,大便秘结或溏稀,带多色黄,如脓样,臭秽,胸闷烦燥,泛恶纳呆,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数.(3)气滞血瘀证:主证: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血量多夹块,瘀块排出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紫黯,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4)寒湿瘀滞证:主证: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黯,带下淋沥,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舌暗红,苔白腻、脉沉迟. (5)气虚血瘀证:主证:下腹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体暗红,有瘀点,苔白,脉弦涩无力.3.临床表现(1)症状:急性期病情严重者,起病较急,可有高热、寒战,下腹剧痛.头痛,食欲不振.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或血性并有臭味。

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阴道不规则出血.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及尿频尿急,里急后重等膀胱直肠刺激压迫症状.慢性期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低热,易疲劳。

痛经(门诊路径)

痛经(门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 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三)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腹痛临床路径实验报告

腹痛临床路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腹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病因复杂,涉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等多个领域。

为了提高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效率,本研究采用临床路径方法,对腹痛患者进行系统性管理和治疗,以观察其疗效。

二、实验目的1.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提高腹痛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

2. 规范腹痛患者的诊疗流程,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3. 为临床腹痛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腹痛患者100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5±10)岁。

2. 研究方法:(1)根据腹痛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疑似消化系统疾病组、疑似泌尿系统疾病组、疑似妇科疾病组和其他疾病组。

(2)对疑似消化系统疾病组、疑似泌尿系统疾病组、疑似妇科疾病组采用临床路径管理,包括:a. 确定诊断目标;b. 制定治疗方案;c. 实施治疗方案;d. 评估治疗效果。

(3)对其他疾病组采用常规诊疗方法。

(4)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治疗有效率、就诊时间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诊断准确率:临床路径管理组诊断准确率为90%,常规诊疗组诊断准确率为70%。

2. 治疗有效率:临床路径管理组治疗有效率为85%,常规诊疗组治疗有效率为65%。

3. 就诊时间:临床路径管理组就诊时间为(7±2)天,常规诊疗组就诊时间为(12±3)天。

五、讨论1. 临床路径管理在腹痛诊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路径管理组在诊断准确率、治疗有效率和就诊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常规诊疗组。

2. 临床路径管理有助于提高医生对腹痛诊疗的重视程度,规范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效率。

3. 临床路径管理有助于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六、结论本研究表明,临床路径管理在腹痛诊疗中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治疗有效率和就诊时间。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腹痛临床路径管理,以提高腹痛诊疗水平。

痛经首次病程记录

痛经首次病程记录

年X月X日 17:20:14 首次病程记录患者XXX, 性别:女, 年龄:32岁,农民。

因“下腹部胀痛伴月经不调半年,加重1周”于X年X月X日 16:50:10由门诊以“盆腔炎”收入住院。

值班医师于X年X月X日 16:58:40到病房及时查视患者。

病例特点:1、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感下腹部胀痛,时而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脘腹胀满、烦躁易怒、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先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块排出不畅反复发作,曾在院外治疗(具体不详),近日感病情加重急来我院就诊,妇科超声检查示;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由门诊以“盆腔炎”收住院。

入院症见:患者感下腹部胀痛,时而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脘腹胀满、烦躁易怒、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先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块排出不畅,患者神清语利,精神可,平素饮食欠佳,夜寐可,二便调。

2、既往史:既往体健。

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3、体格检查:T:36℃ P:78次/分 R:19次/分BP:120/85mmHg患者一般情况差,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言语清楚,体型适中,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痛苦病容,抬入病房,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未见斑疹、色素沉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眼睑无浮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mm,对光反射灵敏,鼻外形正常,鼻窦区无压痛,鼻通气良好,鼻中隔无偏曲,鼻无出血。

耳廓正常,外耳道无分泌物,乳突无压痛,双耳听力无障碍,颜面无发绀,口唇红润,黏膜正常,腮腺导管开口正常,舌、齿龈无红肿出血,齿齐,伸舌居中,扁桃体无肿大,咽部无充血及淋巴滤泡增生,声音正常,颈对称,无抵抗感,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逆流征阴性,颈动脉无异常搏动,双侧甲状腺无肿大,质软。

胸廓正常,乳房无异常,胸壁无静脉曲张、皮下气肿等,呼吸运动对称无异常,无肋间增宽或变窄,呼吸动度可,语颤对称无增强、减弱,无胸膜摩擦感、皮下捻发感等,双肺叩诊清音,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无异常,双肺呼吸规整,呼吸音正常,双下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语音传导无异常,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于锁骨中线内侧第五肋间0.5cm,无弥散,心尖搏动正常,心前区无异常博动,心尖搏动正常,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叩诊心浊音界无增大、移位,心率78次/分,S1、S2正常,无S3、S4,律齐,A2>P2,无心音分裂、额外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脉搏节律规则,强度适中,动脉壁弹性可,紧张度无异常,无异常血管征,全腹外形正常,胸式呼吸存在,胃肠型、蠕动波阴性,无凸脐、色素、曲张静脉、疝等,腹部平坦,腹壁柔软,液波震颤阴性,腹部无包块,肝胆脾肾未触及异常,墨菲征阴性,肋脊、肋腰、季肋、上中输尿管点无压痛,未触及膀胱,肝上界在第五肋间,肝浊间界无异常,肝区叩痛阴性,无移动性浊音,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无气过水声,无振水音及血管杂音等,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

妇科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妇科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患者。

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编码为: 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子宫异常疼痛临床路径

子宫异常疼痛临床路径

子宫异常疼痛临床路径1. 引言子宫异常疼痛是指在子宫区域出现异常的疼痛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经期疼痛、性交疼痛、非经期疼痛等。

子宫异常疼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暗示了一些潜在的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明确子宫异常疼痛的临床路径对于快速诊治疾病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临床症状子宫异常疼痛的临床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经期疼痛:患者在月经期间出现持续性或周期性的疼痛,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头痛、恶心等。

- 非经期疼痛:患者在非月经期间出现持续性或周期性的疼痛,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腹胀、腰酸等。

- 性交疼痛:患者在性交过程中出现疼痛或不适感。

- 其他症状:可能还伴随其他症状如异常出血、排尿困难等。

3. 临床评估在明确子宫异常疼痛的临床路径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

这包括患者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通过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明确基础疾病的风险因素,可以有助于指导后续的临床路径选择和治疗方案制定。

4. 临床路径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以实现对子宫异常疼痛的快速诊断和治疗:- 对于经期疼痛患者,可以考虑首先进行妇科检查,包括镜检查、宫腔镜检查等,以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可能的病因。

- 对于非经期疼痛患者,可以首先进行盆腔超声检查,以排除盆腔炎症、卵巢囊肿等可能的病因。

- 对于性交疼痛患者,可以进行性功能评估,了解是否存在性生理或心理问题,同时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附件炎症等病因。

- 对于其他症状出现的患者,可以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特殊检查,如出血患者可以进行宫颈涂片检查等。

5. 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评估和临床路径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

6. 随访及预后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对于治疗顺利的患者,可以继续定期随访以预防复发。

对于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评估并调整治疗方案。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TCD编码:BFY1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痛经(ICD-10编码:N94.400)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63-266)
患者表现为行经前后和经期小腹冷痛坠胀,伴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或腰部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时面色发白出汗,甚至休克等全身不适症状。
2.3气血亏虚型:平时虚弱多病,行经时小腹疼痛绵绵不休,腹痛多在经后,小腹柔软,喜按,经量少,质清稀,伴有腰酸肢倦,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符合上述原发性痛经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主穴: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地机
配穴:实证以中极、三阴交、地机、次髎等穴为主;虚证以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肝郁气滞取气海、太冲、三阴交,针用泻法;寒湿凝滞取中极、水道、地机,施以补法;气血虚弱取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肾俞,针用补法;肝肾亏虚取肝俞、肾俞、关元、照海,针用补法。
(七)门诊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妇科超声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基础体温、内分泌检测、血常规、宫腔镜等。
(八)治疗方法
1.经前期:隔姜灸+中药熏蒸+推拿治疗
隔姜灸: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
配穴:取穴以任脉、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疼痛科诊疗临床路径

疼痛科诊疗临床路径

疼痛门诊诊疗临床路径(参考)一、疼痛诊断【病史】1.性别、年龄及职业。

2.疼痛的诱发因素及起病情况。

3.疼痛的特点:部位、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4.疼痛的治疗史。

5.过去史(感染史、肿瘤及手术史、用药史等)、婚育史及家族史。

【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功能检查。

2.特殊试验检查:如直腿抬高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等。

【实验室检查】可酌情进行以下检查:血、尿、粪三大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抗溶血性链球菌“ O”试验、类风湿因子凝集试验、血浆尿酸及尿素氮测定、血清酸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测定、C 反应蛋白测定、脑脊液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X 线平片、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CT)、核磁共振及超声学检查等。

1【其它】必要时,还可进行神经肌电图、脑电图及诱发电位等检查。

二、疼痛治疗【药物治疗】1.镇痛药物:(1)麻醉性镇痛药:常用药物包括吗啡等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哌替啶、芬太尼等人工合成镇痛药,纳洛酮等吗啡对抗药,曲马多、强痛定等类麻醉性镇痛药等。

用于治疗各种中度至重度急慢性痛,易成瘾,副反应较多,宜控制使用。

(2)非麻醉性镇痛药:包括解热镇痛、抗炎镇痛及抗痛风等药物,用于治疗头痛、牙痛、神经肌肉痛、骨关节痛、痛经等轻中度疼痛。

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出凝血障碍及肝肾损害等。

2.中草药物:包括内服中草(成)药物及外用止痛膏(剂)等,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劳损、骨关节痛等,或用于中西药合用以减少副反应。

3.抗抑郁、抗焦虑及镇静催眠药物:包括丙咪嗪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安定等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物及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物等,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所伴随的神经精神症状。

2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常用强的松、强的松龙、倍他米松及氟羟强的松龙等,用于癌性镇痛及各种慢性疼痛如腰腿痛、骨关节痛等。

长期使用副反应甚多,宜慎重、合理使用。

5.其它:包括维生素类药物、解痉药和血管扩张药、神经破坏剂等。

【神经阻滞治疗】1.神经根阻滞:(1)蛛网膜下腔阻滞:将少量的酒精等神经破坏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半永久性、选择性地阻断感觉神经为主的后根。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
2.
3.符合罗马IV功能性肠病的诊断标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科学出版社)。

1.基本治疗:包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调整生活方式、注意饮食等。

2.
3.
1.
2.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心肌酶学;
(3)结肠镜检查或消化道造影;
2.
MRI。

1.
2.
3.
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4.结肠镜检查2小时后再进食
(八)药物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选择下述药物
(1)解痉剂: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间苯三酚、东莨菪碱等改善腹痛等症状;
(2)止泻药:轻症者可选用吸附剂,如双八面体蒙脱石等;
等;
噻吨美利曲辛)
(7)中医药治疗。

(九)出院标准。

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
二、功能性肠病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肠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9天。

消化系统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消化系统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消化系统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3)腹水检查;(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1)腹水病原学检查,腹部CT或MRI,超声心动检查;(2)24小时尿钠排出量或尿钠/钾比值。

(七)腹腔穿刺术。

1.适应证:新发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疑似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者;2.术前准备:除外合并纤溶亢进或DIC;3.麻醉方式:局部麻醉;4.术后处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补充白蛋白(大量放腹水时,应于术后补充白蛋白,按每升腹水补充8-10g白蛋白计算)。

经腹子宫临床路径

经腹子宫临床路径
□检视病人肢体无受压,术中应用温液体,保证输液肢体温暖舒适,无暴露。
□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必要时建立多条静脉通道,随时做好配血、输血及抢救配合工作。
□术中须派送快速病理时,病人信息住院号填写齐全,注明快速回复电话号码,病理登记准确,派专人快速送达。
□关闭膀胱反折腹膜时与洗手护士清点棉垫纱布等物品,并提醒手术人员,防止填塞缝入。
□《医嘱管理系统》正确登记病人手术信息,核实收费项目及费用。
□查看次日手术安排,做好病人访视工作,并回访术后三日的病人。
□如需交接班应在手术台旁,交接病人体位、静脉通路、术中用药、器械用物数量、注意事项、手术表格、计费单及病人物品。做到交得清楚,接得明白。
洗手护士
巡回护士
□协助敷贴覆盖切口,整理手术敷料用物,协助病人移至平车。
□清点器械数量,初步清洗干净,摆放整齐有序,放置姓名标牌及器械名目标牌。特殊用物严格交班。
□如有常规病理应正确存放,标识清楚,登记准确。
□垃圾分类处理,注意锐器统一存放,防止针刺伤。
□备好下一病人手术所需用物,协助整理手术间。
□查看次日手术安排,做好病人访视工作。
□根据医嘱给予术中用药,须有麻醉师和巡回护士核对并复述后执行。备温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手术护理记录单》填写准确、齐全、无缺项,合理记费。
□术中输血应医、护、பைடு நூலகம்醉三方严格核对并如实正确填写《输血记录单》,血袋及时送返输血科。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手术前、体腔关闭前、体腔关闭后、皮肤完全缝合后,认真清点手术间用物,保证手术安全。
□术毕,擦净病人皮肤血迹,粘贴液体袋标签。检查病人皮肤、肢体无灼伤、无破损及受压,协助病人移至平车,保证输液管和尿管通畅,送至恢复室进行细致交接。

【陈勇:《四圣心源》经前经后腹痛】10

【陈勇:《四圣心源》经前经后腹痛】10

【陈勇:《四圣心源》经前经后腹痛】10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而且是当代中医妇科的难治之症。

《中医妇科学》将痛经辨证为:1、气滞血瘀型,方用《医林改错》的膈下逐瘀汤,2、寒湿凝滞型,方用《医林改错》的少腹逐瘀汤,3、气血虚弱型,方用圣愈汤,4、肝肾亏损型,方用调肝汤。

证辨的很多,临床上应用有没有疗效?只有那些编写《中医妇科学》的教授与教《中医妇科学》教授自己知道!而教出来学生也知道,只是不说而已!《中医妇科学》曰:“治疗应该以3个周期为一个疗程,使疗效得以巩固”。

每个从中医药大学毕业学生,按照《中医妇科学》教授的内容应用于临床,实际疗效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

《中医妇科学》说:“3个周期为一个疗程”,但是治愈需要几个疗程没有说,3个周期,就是三个月,如果四个疗程就是一年,一个痛经治疗一年,还不一定能治愈!这是什么中医妇科?是不是很丢中医的脸?西医会说我们承认西医治疗痛经的确不行,但是你们中医比我们西医也强不多少!因此现代的《中医妇科学》必须彻底重新编写!看看黄元御是如何治疗痛经的?我临床验证,应用黄氏治疗痛经方,一般七剂而愈,如果有人不相信,试试看我公开黄氏治疗经痛方,临床上是不是非常灵?黄元御治疗痛经,分为经前痛,经后痛两个证型。

非常简单。

而且临床疗效有桴鼓相应之效!黄元御认为,经行腹痛【即痛经】“经行腹痛,肝气郁塞而刑脾也。

缘其水土湿寒,乙木抑遏,血脉凝涩不畅,月满血盈,经水不利,木气壅迫,疏泄莫遂,郁勃冲突,克伤脾脏,是以腹痛”。

“中气不运,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之证。

血下以后,经脉疏通,木气松和,是以痛止。

此多绝产不生。

温燥水土,通经达木,经调痛去,然后怀子”。

“其痛在经后者,血虚肝燥,风木克土也。

以经后血虚,肝木失荣,枯燥生风,贼伤土气,是以痛作也”。

治疗经前腹痛,方用苓桂丹参汤丹皮三钱、丹参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

方解:黄元御认为:“温燥水土,通经达木,经调痛去”干姜温脾阳,茯苓、甘草培中泄湿,桂枝达肝郁,丹皮行瘀血而清热,清风而达木郁,丹参行血破瘀,通经止痛,诸药共凑以治经前之腹痛。

42=子宫腺肌病(经腹子宫腺肌病灶切除术)临床路径

42=子宫腺肌病(经腹子宫腺肌病灶切除术)临床路径

子宫腺肌病(经腹子宫腺肌病灶切除术)临床路径一、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ICD-10:N80.0)经腹子宫腺肌病灶切除术(ICD-9-CM-3:68.2902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痛经、月经量增多等。

2.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

3.辅助检查:盆腔B超及血CA125等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手术方式:子宫腺肌病灶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N80.003子宫腺肌病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生化全套、血糖、血型、凝血功能+D-二聚体、白带常规、宫颈分泌物培养;(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宫颈细胞学筛查:TCT、宫颈HPV;(5)血清肿瘤标志物(6)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等。

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必要时盆腔CT或MRI,双下肢血管彩超、心脏彩超、乳腺彩超、肠道及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4-5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8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

一、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TCD编码:BFY1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痛经(ICD-10 编码:)(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263-266)
患者表现为行经前后和经期小腹冷痛坠胀,伴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或腰部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时面色发白出汗,甚至休克等全身不适症状。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杰.妇产科学[ M]. 第7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47 )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阵发性小腹疼痛为主, 并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3 次以上, 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 生殖系统
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型: 经行不畅, 常于经前1-2 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 疼痛较(北京:
(乐
, 连续
剧, 拒按, 或有胸闷、乳房胀痛、两胁胀痛, 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 下血后疼痛缓解, 脉沉涩或弦, 舌质暗或有瘀斑。

寒湿凝滞型: 平时多坐卧湿地, 或经期有淋雨涉水史, 或有过食寒凉生饮史。

经行时出现小腹冷痛, 喜暖, 经水排出不畅, 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 得热则缓, 面色青紫,四肢不温,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迟紧。

气血亏虚型: 平时虚弱多病, 行经时小腹疼痛绵绵不休, 腹痛多在经后, 小腹柔软,喜按, 经量少, 质清稀, 伴有腰酸肢倦,面色无华, 头晕心悸, 舌淡, 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 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符合上述原发性痛经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2.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28+7)天。

3.数字评分法(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疼痛评分分值>3。

4.2 周内未使用影响疗效判断的药物。

5.14 V 40 岁。

6.自愿参加本临床路径。

7.签署知情同意书。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证、次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妇科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基础体温、内分泌检测、血常规、宫腔镜等。

(八)治疗方法
1.经前期:隔姜灸+中药熏蒸+推拿治疗
隔姜灸: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配穴:取穴以任脉、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操作:用厚3 毫米左右生姜一片, 中间用针刺十余个孔放在穴位上, 施术者点燃艾条置姜片上方施灸,每次20 分钟,隔日一次。

中药熏蒸:
I —J 八、、八、、•
主穴:关元、神阙用药:当归、茯苓、熟地、赤芍、桃仁、肉桂、红花、车前子、小茴香、艾叶、炒五灵脂、香附、元胡、炒蒲黄选穴依据:经间期以后,阳气逐渐增长,已达到“重阳”的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充盈,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泄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治疗以活血为主。

操作:中药熏蒸将药袋降温至40C后,放于患者脐部及小腹部熏蒸,药凉后换袋持续熏蒸
40min。

推拿治疗:
①患者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在气
海、关元穴施治。

②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法或扌衮法施术在腰部脊柱两侧及骶部,按法于肾
俞、八髎穴使之有酸胀感,擦八髎穴使之有温热感。

随证加减:
①气滞血瘀: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并拿血海、二
阴交,以酸胀为度。

②寒湿凝滞: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血海、二阴交,每穴约1 分钟。

③气血虚弱: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摩腹时加揉中脘2〜
3 分钟。

按揉脾俞、胃俞、足二里,每穴约1 分钟。

疗程:患者经前期治疗,一个月经前期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2.月经期:针刺治疗+中药内服
针刺治疗
主穴:关元、中极、足二里、二阴交、地机
配穴:实证以中极、二阴交、地机、次髎等穴为主;虚证以关元、气海、二阴交、足二里等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肝郁气滞取气海、太冲、二阴交,针用泻法;寒湿凝滞取中极、水道、地机,施以补法;气血虚弱取关元、气海、二阴交、足二里、脾俞、肾俞,针用补法;肝肾亏虚取肝俞、肾俞、关元、照海,针用补法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四诊和参自拟中药口服。

肝郁气滞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气血虚弱取四物汤加党参、黄芪为主, 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

3.经后期:耳穴敷贴+中药内服+推拿治疗耳穴敷贴:子宫、肝、肾、脾、内分泌选穴依据:经期阴血下泄,经后子宫、胞脉相对空虚,尤以阴血不足为主。

此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肾气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精血渐长,充盛于冲任二脉。

此为“重阴”的阶段。

治疗以滋补肾阴、调养冲任为主。

操作:耳穴磁贴每次贴3-5 个穴位,双耳交替进行,每周更换一次。

疗程:患者经后期治疗,一个月经后期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四诊情况自拟中药口服。

肝郁气滞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气血虚弱取四物汤加党参、黄芪为主, 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

推拿治疗:
①患者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在气海、关元穴施治。

②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法或扌衮法施术在腰部脊柱两侧及骶部,按法于肾俞、八髎穴使之有酸胀感,擦八髎穴使之有温热感。

随证加减:
①气滞血瘀: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并拿血海、二
阴交,以酸胀为度。

②寒湿凝滞: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血海、
三阴交,每穴约1 分钟。

③气血虚弱: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摩腹时加揉中脘2〜
3 分钟。

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1 分钟。

④经间期:悬灸+自我推拿+中药内服悬灸:关元穴、三阴交。

操作:手持艾条距离皮肤15cm 左右,点燃艾条,温灸关元穴、三阴交,以该
部皮肤潮红为度。

疗程:每次悬灸20 分钟,每周3 次,治疗至下一月经周期。

自我推拿:神阙、关元、气海、肾俞
操作:按(按揉)法、摩法和推法(平推法或擦法)轻按、摩或推以上穴位。

疗程:每次治疗10 分钟,一周2 次,治疗至下一月经周期。

中药治疗:肝郁气滞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气
血虚弱取四物汤加党参、黄芪为主, 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

疗程:月经结束开始服用,至下一月经周期。

(九)完成路径标准
经行腹痛程度缓解或消失。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不能坚持治疗者。

2.未按治疗方案接受治疗者。

3.出现了其他并发疾病或病情恶化者。

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经性腹痛(原发性痛经)(TCD编码:BFY150ICD-1O编码:)
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别: _________ 年龄:_______ 岁门诊号:__________
发病时间:年_月_日入路径日期:年_月_日完成日期: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3个月经周期实际治疗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