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
月亮与中国人的文化情感
月亮与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自古以来,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国人思考与表达情感的重要源泉。
月亮与中国人的文化情感紧密相连,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首先,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温暖。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会走出家门,欣赏明亮的圆月。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秋节是人们团聚和交流感情的绝佳机会。
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暗示着月亮的明亮寓意团圆、家庭的美好。
月亮似乎是家庭成员离散的纽带,让人们怀念远在他乡的亲人,表达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其次,月亮也与中国的爱情和浪漫情怀紧密相连。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是爱情的象征,被赞美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古人将月亮视为见证爱情誓言和承载情感的象征物。
因此,月亮成为了恋人们表达浓烈情感的背景景物,透过明亮的月光交流心灵,成为了追求浪漫的温馨场所。
此外,月亮也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启示人性的角色。
人们常使用“明月照大江”来形容大获成功或者有远大前程的人。
月亮的光芒照耀着大江,给予人们希望和动力。
这象征着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种给予力量和启迪的存在。
无论是在艰难时刻还是为了激励自己追逐梦想,中国人常会抬头仰望着皓月,寄托自己的希望与向往。
最后,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也与诗词书画紧密联系。
古代文人墨客们常以描绘月亮作为他们的题材。
无论是李白的“静夜思”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月亮都成为了他们寄托情感和抒发思绪的载体。
在中国绘画中,月亮也是一个常见的题材。
细腻的山水、月亮的曲线,都能给人带来思考人生和达到心灵平静的愉悦感。
总而言之,月亮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与中国人的情感紧密相连。
无论是团圆的温暖、爱情的浪漫、思考人生的启示,还是文人墨客们的诗词书画,月亮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中国人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也象征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月亮,见证着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传承。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明月千古诗情无限-浅谈古诗文中的月亮情结
明月千古 诗情无限 ——浅谈古诗文中的月亮情结翻 阅我国古代的诗集,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历代诗人对月亮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感。
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相思情愁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 这一无生命的事物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
月亮成了情感的载体,释怀的媒介。
凄婉迷离之时,踏香赏月与清幽淡雅之间,可以宽解几分忧 虑,兴致勃发之时,掬一杯清酒对着朗朗月色,可以尽情以抒怀。
于是咏月的诗文也因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有独钟而在璀璨的文学星空中割据了一片蔚为壮观的领地, 并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奇葩。
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唐诗宋词中已可窥豹一斑。
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这里就 一些名家的诗词为例,浅要品谈一下古代文人咏月诗中所蕴含的某些情结。
一、以月喻人,歌咏恋情在 古代,日为阳,月为阴。
因此人们常用月亮来形容女子的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
如“花容月貌”、 “闭月羞花”等,两千五百年前的《诗经》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描写与歌咏。
诗中以皎洁的月亮来衬托女子的美丽清纯,说洁白 明亮的月亮出来了,在月光下,美人更美了,心儿也不安宁了。
此后的诗歌中以月喻人的佳句已不鲜见。
如李白的“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 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
“衔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李白《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 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
二、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情怀在 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借月写景,抒写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调、超脱旷达的情怀,亦多见佳句。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月初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等,其景清幽秀美,用句珠 圆玉润,把诗人恬然自在闲适的生活情调写得鲜活形象。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情结
明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铃霖》
明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铃霖》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江楼旧感》
明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铃霖》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江楼旧感》
【美景】
春·江· 花· 月 · 夜
明月初生、月照花林 ——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
【涵咏诗美之美理】
展开联想,探究研讨
展开联想,探究研讨 曹 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 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 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是全诗的灵魂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景物描写的主体
“月 ”
是全诗的灵魂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景物描写的主体
哲理思考的凭借
“月 ”
是全诗的灵魂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景物描写的主体
哲理思考的凭借 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合作探讨
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 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这首诗中
明月 、江水 、落花
三个意象蕴涵的情感。
明月
明月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明月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是。 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李白、苏轼的月亮情结
他 的诗章 , 歌颂升平。 出自己在 看 君 主 眼 中真正 的 地位 后 ,他 非 常 不满 , 时常对 月 自诉 , 借酒销愁 : “ 杯邀 明 月 , 举 对影 成 三人 。 李 白 ” 邀天上的冷月为友 ,与 自己的身 影为伴 , 在孤独寂寞中以酒浇愁。 在现实生活中, 白天性孤傲 , 李 蔑
旺 2 o 8 0 9・
造, 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 、 层出
不 穷 和不 可思 议 。 李 白笔下 的 月 ”
《≮
/ : 王 蕊
中华 民族 对 月 亮情 有 独 钟 , 从古至今 ,咏月的名篇佳句灿若 星辰 , 亘古不绝。 在这些璀璨的咏 月 诗作 中 ,令人 回味无 穷 的名 句 有 许 多 ,而在 这些 美妙 的咏月 诗 句里 , 白、 李 苏轼 的月亮情结可叹 为 观止 。 李 白是 一 位伟 大 的浪 漫 主义
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 ,更重要的 是 出现在他最为著名的几个篇章 中。念奴娇 ・ 《 赤壁怀古》 “ :人生如 梦, 一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 ・ 《 明月几时有》 “ :人有悲欢离合 , 月 有 阴晴圆缺。 《 ”前赤壁赋》 “ :惟江 上之清风 , 与山间之明月。 《 ”后赤 壁赋》 “ :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 月 ” 亮 给后 人 留下 了深 刻 的不可 磨 灭 的印象 ,这其 中最重要的原 因恐 怕在于苏轼笔下对月亮进行 了极 其 个性 化 的描 写 和 表现 ,并 在 其 中浸透了他独特的生命感受和人 生哲学。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 ,宦海沉
的 月 亮 情 结
亮 达 到 了浪 漫 主义 艺 术 的极 致 , 李 白可 以邀 月 , 以揽 月 , 我们 可 而 欣赏者却无法接近 ,这也正是李 白诗 中 月亮独 特 魅力 所在 。 余 光 中这样 评 价 李 白—— “ 酒入豪 肠 / 七分化作 冰冷的月 光 , 下 的 三分 啸作 剑 气 / 口 剩 绣 出/ 就是半个盛唐。” 白是一 李 个时代的象征 ,夜空因明月而生 辉 , 坛 因李 白而 辉煌 。 人将 永 诗 后 远记 住李 白那华 美 的诗 章 ,记 住 他那 热情 讴 歌 的月 亮 。
古人对明月的情感
古人对明月的情感源于多个方面。
在古代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寄托诗人的思念之情,包括乡情、亲情、友情、爱情等。
诗人通过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抒发对人生、命运和情感的感慨。
以下是古人对明月的几种情感:
思乡之情:在古代诗歌中,明月常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因为月亮是永恒的,而人生的旅程是短暂的,因此人们常常通过月亮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的明月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怀人伤离:古人也常常通过明月来表达对离别之人的思念之情。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首词中的明月寄托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爱情:在古代诗歌中,明月也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中的明月象征着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闲情雅致:古人也将明月作为闲情雅致的对象之一。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的明月表达了诗人豁达潇洒的情感。
总之,古人对明月的情感是多样性的,它既可以是思乡之情、怀人伤离、爱情或闲情雅致的对象,也可以是表达人生感慨和哲理的手段。
中国文化的月亮情结
中国文化的月亮情结摘要〕“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只相似”的不只是江上那一轮兀自阴晴圆缺的月亮,代代人生,绵绵文化,月亮情结,永世未绝。
这美丽浪漫又略带伤感的情结,生动着中国文化,皎洁着中国人的情怀和精神故园。
〔关键词〕月亮情结中国文化传统体现中国人对于月亮的感受是极其复杂的,几千年来人们对月亮的认知弥漫成一片皎洁的月光,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情结。
1 月亮情结的源起中国人对月亮的认识分为“浅层次精神印象”和“深层次精神印象”,简言之就是指“内容印象”与“思想共鸣”,它们反应在中国月亮的两种形象上———“传奇形象”与“文字形象”。
“浅层次精神印象”,即对月亮单纯直白的内容印象。
中国人对月亮的“内容印象”是中国月亮的“传奇形象”,其原型来源于上古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月殿嫦娥”。
嫦娥服药后托身于月,获得永生,虽然她的永生远离人间、寂寞难奈,但毕竟是成为永恒存在的结果。
这上古神话的内容显然是讲月亮有死而复生的永恒能力,“死则又育”、不死药之类的观念名目,是原始初民对月光的明暗观察而作出的富有永久意味的解释,它表现了宇宙生命的永恒性,反应出对人类生命短暂的悲剧意识。
“深层次精神印象”,即“思想共鸣”,我们平时说的“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就是对作者描绘的某一事物进行“深层次精神印象”的理解。
中国人对月亮“深层次精神印象”堆叠起来构成了中国月亮的“文字形象”。
月亮的“文字形象”集中于“诗歌形象”,其原型源于《诗经》中《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这首诗情调幽隽可爱,表现了青年男子对所爱慕的女性的崇高赞美和深深怀念,也表现了不见所爱之人的一种忧愁,这里首次将月亮与佳人相联系,两相映衬,月亮更加皎洁,佳人更加妩媚,形成了月亮———女人的“月出皎兮”原型模式,“月出皎兮”的象征意义,由此初次出现在文学活动中,《诗经》中的月亮从一开始就染上了女人的色彩。
谈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
谈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不仅文采高妙,形式多样,而且常常涉及到自然景观,其中最常见的元素就是月亮。
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厚重的月亮情结,它们表达了李白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崇拜。
月亮是李白诗歌中的“至宝”,从《将进酒》开始,就可以看到他对月亮的赞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句话中的明月是指月亮。
这一句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的孤独情感,同时也表达了饮酒者想与月亮为伴的愿望。
除了《将进酒》,李白的许多诗句中都有月亮的影子。
比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诗中的明月不仅仅是描写夜晚的景象,更多的是表达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也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常常被人们视为神圣的象征,被赋予吉祥、善良、美好的寓意。
比如在《诗经》中,月亮被形容为“皎皎白马,勇夫所安。
”而在《史记》中,月亮则被描述为“天地之间,既分昼夜,复分月作嫁衣之利,使人君能顺受地之阴阳之气而万物生焉。
”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的情感也基于对月亮神圣的崇拜。
在他的诗歌中,月亮不仅仅是美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于生命本身的珍视。
总结来说,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月亮情结,这些情感既表现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和钟爱。
月亮在李白诗歌中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人们对于美好、幸福和生命的追求。
岁月流转,月亮依然在天空中悬挂,一如李白的诗歌永远的流传着。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诗词中,月亮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意象。
月亮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感性体验和对人生的哲思,同时也寄托着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情感的表达。
月亮象征诗人对自然的感性体验,表现出的美感和神秘感。
诗人们在赞美月亮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赞叹。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月亮不仅是一种美的体验,也代表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月亮在诗词中也是爱情的象征。
月亮的圆满和光辉,象征着爱情的完美和辉煌。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里的“更上一层楼”指的是诗人与爱人心灵的交汇,达到了更高一层次的境界。
另外,月亮还寄托着对友情和家国的表达。
明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就有“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多情自古伤离别。
”这里的月亮代表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不舍,也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和牵挂。
综上所述,月亮在中国诗词中的象征意义丰富,不仅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感性体验,也体现了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情感的表达。
月亮成为了诗人们不可或缺的素材和灵感源泉。
- 1 -。
月亮在诗歌中的意向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本文试解读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
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
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王维的这些诗句看,“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
他时而上天揽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诗:“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
千年共婵娟: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
文许军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它也给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许多意味。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稚趣,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忧伤,还有清寒,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以款款深情和精妙神思,赋予了月亮丰富的变幻和内涵。
爱情与月亮的关系始于嫦娥的传说,历代均有叠加衍化,风格各异。
如:《诗经》的古朴:“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陈风·月出》)汉乐府的明快:“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汉乐府《白头吟》)魏晋的通脱:“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曹植《七哀》)南朝赋的清丽:“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谢庄《月赋》),唐诗的细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宋词的缠绵:“恨君不似江楼月。
”(吕本中《采桑子》)中国文化中关于月亮与爱情的作品,不但浩如烟海,而且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在《西厢记》从唐到元的流变中,月亮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俨然成为莺莺、张生之外的“第三者”。
唐代《莺莺传》中,崔莺莺赠予张生关键的一首定情诗是《明月三五夜》,其词日:“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赴约莺莺,是二月初四,莺莺回访,是二月初八:“斜月晶莹,幽辉半床。
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
”《会真诗》也是以月夜开头,渲染清幽的气氛,为爱情作铺垫:“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
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胧。
”到金代的《西厢记诸宫调》,与爱情相关的几个重要相思场景,全部在月下完成,如张生初见莺莺:【中吕调】【鹘打兔】对碧天晴,清夜月,如悬镜。
张生徐步,渐至莺庭。
僧院俏,回廊静;花阴乱,东风冷。
谈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
谈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李白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是其思想情感的主要载体,诗人将月溶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
因作者心境的不同,所以月亮这一意象在诗歌中表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1 青天揽月——美好理想的寄托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李白的古体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青天揽月”一句正是其远大志向、抱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
诗人生活在唐王朝由鼎盛转入衰败时期,他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志向,常以大鹏自喻,他把取得功名看作是轻而易举的事,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主张为了社稷和黎民的利益而奋斗。
即使是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但也绝不因此而屈服。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向世人宣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奴颜婢膝,表现出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决绝的态度,并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因此“青天揽月”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2 夜郎伴月——纯洁友谊的象征把明月当成是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象征着纯洁的友谊。
李白在送给好友王昌龄的七绝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心中忧愤、寄以慰藉的诗。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夜郎伴月”寄情于景,对诗友由衷地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此诗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
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2011-07-20 10:03:00 来源: 泉州晚报(泉州) 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吟中秋月的著名诗篇。
中国文人和月亮似乎有着剪不断的特殊情结。
皎洁的月亮,总让文人们想到一切美好的事物和美丽的情感,从而激发出无穷的创作欲望。
这些咏月寄情的作品是中国文学长廊里特别瑰丽的篇章。
在他们中间便有李白。
那首童叟皆能吟诵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也许是一千多年来在中国传唱最广的歌谣。
李白是写月亮的高手,好友离别的时候,他寄情于月亮:“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失意孤独的时候,他属意于月亮:“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据说,李白的离世和月亮也有关系。
他在采石矶,喝醉了酒,在长江边看天上和水中的月亮。
最终,竟随着水中的月亮飘然而去,写尽了一位诗人的浪漫情怀。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是苏东坡《赤壁赋》的起兴之句,在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中,他以水和月亮的消长、盈虚,来阐发人生应持旷达乐天的态度。
在他贬官北徙密州时写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成为咏月的千古绝唱。
?望着窗前皎洁的月光,胸间总会涌起这样的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还有:“今夜鄜中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因了这些不朽的诗句,那天上的月亮,也就有了人间的心情。
与文人不同,中国的帝王们则更喜欢太阳。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时即赋诗一首:“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太阳代表炙手可热的威严和煊赫。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1. 思念之情:月亮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2. 离别之苦:月亮也常被用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对离人的眷恋和伤感。
3. 孤独寂寞:在古诗词中,月亮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寂静和冷清,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
4. 美好祝愿:月亮在古诗词中有时也承载着美好的祝愿。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满和明亮,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思念之情的寄托,也可以是离别之苦的象征,还可以是孤独寂寞的写照,或者是美好祝愿的承载。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古诗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符合的诗词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张九龄《望月怀远》
看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 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诗 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 埋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 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如出一辙,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
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诗人借这轮同 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 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通 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 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 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 带。
三、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1、 月亮寄托了恋 人间的相思。
自古代先民将崇拜的目光投向月亮 之初,神秘的月亮就和人间的爱情紧 紧纠葛缠绕在一起,并衍生出嫦娥 奔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富于 民俗色彩的神话传说。
在表现嫦娥奔 月一类爱情主 题的诗歌中, 李商隐《嫦娥 》诗更是将月 宫仙子的这份 世俗情感演绎 得淋漓尽致:
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 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 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 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 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 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 来比喻人的美貌。
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 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 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 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 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 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 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 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
张先《木兰花》中 也有:“中庭月色 下清明,无数杨花 过无影”,表现清 明月色中飘过无数 淡若无痕的杨花, 将自己内心中浮漾 的前尘旧梦融入这 “无影”画面中。
这些诗,皆因月亮如梦似烟般的清澄 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 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引言月亮作为一种意象,是许多作者――中西方所青睐的对象,或许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朦胧感,而这种朦胧感是其自身所具备的――月光给人的感觉。
这种朦胧感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表现是不同的,在中国更多的是浪漫,而西方更多的是现实。
同一个意象截然不同的表达意思。
一、中国文学中特有的月亮意象(一)月亮是一种思念故乡与家人的独特意象中国人怀有一种“月亮情结”,是很多诗人在创作时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情结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原始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是“家、故乡和祖国”的代名词,每当人们浪迹天涯漂泊在外思念亲人之时,月亮便成为其精神寄托,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
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圆月是家人团聚的象征,中秋佳节即使不能相聚也要“千里共婵娟”,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体验,而无形的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
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举头望明月”,因为这样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
此时此刻的月亮正成为游子与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视线都交汇在月亮上,即便看不见彼此,但在心理上缩短了彼此间的地面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正如王维《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乡人不但带来了故乡的消息,而且还带来了游子所一直思念的家人身上的气息,比如乡音。
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美到让人难以名状,美到让人潸然泪下,美到让人静默不语,自始至终都透露着一种美,尽管这种美是不同的:壮美、优美、凄美……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优美:“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古文对月亮的偏爱
古文对月亮的偏爱
古文对月亮的偏爱体现在很多方面。
月亮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团圆、相思、离别等。
同时,月亮也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心志的重要载体。
月亮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作象征团圆和思念的意象。
在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月亮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因为它与团圆和家庭情感紧密相连。
诗人常常用月亮来表达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等诗句。
月亮也被用来寄托诗人的心志和情感。
在古代文学中,月亮常常被描绘成美丽、纯净、高雅的象征,诗人通过赞美月亮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同时,月亮也被用来表达诗人的孤独、忧愁、无奈等情感,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句。
月亮在古代文学中还被赋予了丰富的神话和传说。
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都与月亮有关,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文对月亮的偏爱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象征意义、情感寄托、神话传说等。
月亮在古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是诗
人表达情感、寄托心志的重要载体之一。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X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一、绪论从《诗经·陈风·月出》、《古诗十九首》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再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直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高悬的明月,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文学家都对月亮这一宇宙天体表示出特有的青睐,从而使月亮意象成了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种意象之一。
高悬于宇的明月,容纳着两千多年来无数中国文人的憧憬和幻想,希望和失落,困惑和烦恼,欢欣和感伤,沉静和觉悟……外国学者曾经用“高悬于中国文坛上空的月亮”这句话来表述中国文学的“月亮情结”。
中国文学四大传统主题:死亡、爱情、隐逸、怀乡,无论在哪一类中,涉月诗作皆举目可见,离乡游子、闺中思妇、边关戍士、风月男女、王侯将相、山野逸人……虽众生纷纭,却都有一种恋月情结充裕在心。
他们将人生的喜怒哀乐、爱恨悲忧等等情绪都诉之于月,月亮成了负载文人情思的“心灵多媒体”,并进而产生了游子月、思妇月、离别月等诸多诗歌意象。
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意象固然常常伴随着四大文学主题的反复而交替更迭,然而其背后却大多缭绕着一种共同的心绪,一种或淡或浓的孤独和悲哀,从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寂寥到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戚,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亘古无期到“月有阴晴圆缺”的聚散无常,再到“明月夜、短松岗”的人生凄凉。
文人们的内心涌动着几丝遗憾和感伤。
二、月亮原始意象的形成月亮作为意象绝不是文人结构而成的简单意象,而是一种镌刻在民族记忆中规范着我们民族思维、情感的自觉的心理范型。
原型中所蕴涵的意义,既不是后天文化所赋予的,也不是某个伟大作家的独特创造。
它是漫长的史前期由民族同一经验的无数次重复积累而成。
如果我们要回答月亮何以会成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并揭示这一意象中的深层意蕴,我们的目光就要注视到华夏民族心灵发展的内在历程,追溯到民族心理结构成型的神话思维时代,阐释月亮与华夏民族精神生活的艺术。
(一)月亮形象最早出现在神话中,关于月亮的神话:1、《山海经》:“有女和月母之国……”2、女娲、伏羲交尾产月的传说……3、后羿之妻嫦娥奔月的传说……如果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对黄土高原血缘般的依存关系,进而形成故土难离的文化意识,那么嫦娥奔月的传说,则反映了华夏先民对月亮明而转暗,暗而复明,“死则又育”现象的思考。
(嫦娥奔月的传说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
奔月的嫦娥从美女变为了蟾蜍甚至永远独居月宫,是多大的悲哀。
后世李商隐等许多诗人都在他们的诗作中表达了对嫦娥的痛惜。
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悲剧逐渐成为人性受压抑受束缚这一悲剧命运的象征,它逐渐涵括了包括男性在内的所有失败者的心灵。
封建时代,当人性受压抑、人生价值被贬抑的时候,文人很难摆脱藏在心底的孤寂和哀愁,当他们处于月亮安静的照射时,他们潜意识中的悲怨情结就被激活了。
)(二)关于月亮崇拜1、什么是月亮崇拜?正因为原始初民将月亮视为神灵,将月亮女神视为华夏民族的母亲和保护神,所以就产生了月亮崇拜。
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就根植于月亮崇拜。
上古先秦时期就有祭月之礼。
到了隋唐时代这种因月亮崇拜而进行的君王祭月之礼已经深深影响民间,从而逐渐脱去祭礼的某些仪式,而在民间转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风俗习惯。
从《西厢记》里崔莺莺拜月烧香祈求美好的爱情到《拜月亭》中王瑞兰拜月烧香祷祝亲人安康、夫妻团圆……上到统治阶层,下到平民百姓,地域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都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出发拜月祈愿。
月亮崇拜一直是华夏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势必影响到作为精神生活活动的文学创作。
从而在月亮原型形成以后,又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特有的“月亮情结”三、古典诗歌中咏月诗词的发展中国文学的传统是“诗的传统”,所以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咏月诗词的发展作总体的把握,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了解和看清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
(一)咏月诗歌欣赏1、《诗经·陈风·月出》无名氏——开历代望月怀人诗之先河。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浏(留)兮。
舒忧受兮,劳心搔(草)兮。
月出皎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很早就成为了女性的象征。
自《诗经·月出》开始,天边的明月就和女子结下了难解的情缘。
后世用月亮比喻人的文字很多,如韦庄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用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词语来形容女子之美。
2、《天问》屈原——月亮有了永恒的意蕴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3、《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无名氏——开始将明月和闺思交融抒写,成为后世咏月诗词的重要母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月赋〉〉谢庄——月亮成为异地相思者共同的精神寄托。
……日以阳德,月以阴灵。
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
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诉皓月而长歌。
歌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徨如失。
又称歌曰: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5、《月下独酌》李白——月亮成了一个孤独者灵魂的缩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月亮升起落下之间见证了人间一切美好的愿望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苏轼——作者利用月亮的自然特征,暗寓了人世的悲欢离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意象上包含他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实、人生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现实层面:对家乡新友的怀念纠合他的人生感慨。
哲理层面;将生命流逝的沉痛包含在豁达的人生观中,体现他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和主动把握"。
在这两个层面上他继承前人,又有所开拓,更重要的是他将月的涵蕴提升到审美的人生境界的高度:阔大澄明,这是通过对水月的描写实现的。
)四、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一)孤苦的象征、自我的体验月亮的孤独让人深悟了自我的孤独,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二)故乡的象征、情感的寄托故乡情是中国人带根本性的情感,故乡是养育了人的扩大化母体,除了自然肉体的联系外,故乡还是一个人开眼看世界、人生的初始点,也是一个人精神的必然归宿,所以当游子身在异乡为异客时,抬头看见那个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月亮时,必然会将浓浓的思念与月亮相联系,将其作为故乡的理想象征物。
(李白《静夜思》)自古以来,明月与人的思念之情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思乡之情又最是萦绕在游子的心中。
中国人崇尚团圆,中国有中秋佳节、有吃月饼和赏月的风俗,由月圆联想到人圆,这便赋予了月亮这一意象思乡的情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早就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了。
范仲淹也曾有过“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的慨叹。
由月圆到人圆,也是人们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思维体现,而从“月有阴晴圆缺”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便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
惜别之情,人皆有之,以残月来象征人的分别的名句在古诗中比比皆是,而尤以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最为经典,读来意味无穷。
爱情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在唐诗宋词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些描写爱情生活的诗词,往往读来温馨满口,清香溢人,余味无穷。
在描述爱情的词作中,“月亮”这一主体的意象往往异常美丽,色调也比较明朗,此时之月往往与花、影相映,充满诗情画意,没有忧伤的感觉,有的是“月上树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喜悦。
唐代诗人李端的《拜月》诗“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写出了少女拜月祈求美满爱情时娇柔含羞的动人神态。
(三)离愁的象征,思念的寄托明月不仅容易触动乡思,也容易勾起人们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异地而处的亲人、朋友不管距离多么遥远,只要有一轮明月朗照,就可以千里共婵娟,月下怀人,便成为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杜甫《月夜》、苏轼《水调歌头》)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亮总是和“思妇”相联系,通过月亮的盈亏变化来暗示夫妻的分离聚散。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中就刻画了一个害怕被弃的思妇形象。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两句刻画了一个孤独的思妇形象,如果不是孤寂难眠,又有谁会注意到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床上呢?(四)关塞的象征、爱国的情操历朝战乱频仍,大批将士抛妻别子,远戍边关,也许一别就是永诀,因而远在边关的征夫戍卒,抬头望见那轮明月的时候,往往情不自禁,感慨万千。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乐府旧题中就有“关山月”一题,因为关内是家乡,关外是荒漠,戍守关外的征人一看到关山上升起的明月,自然就会思念关内的家乡和亲人,所以,“关山月”多半是表现征人怀乡的。
比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