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政学说史读后感
西方行政学说史 读书笔记 黑堡宣言
西方行政学说史评述黑堡宣言之读书笔记姓名:吴文才学号:2015201242读书笔记“黑堡宣言”是指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中心沃姆斯利、顾塞尔、怀特、罗尔、沃尔夫五位教授合著的一篇文章《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改变政治对话》。
因为作者学校所在地为“黑堡”,故称为“黑堡宣言”,“黑堡宣言”的发表主要有两个时代背景:首先,在实务层面,美国政治文化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反政府、反权威和贬斥官僚的的传统,结果造成了政府工作的无序、混乱,政府的治理能力遭遇到严重损害。
其次,在公共行政学界,早期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建立在政治——行政分离的原则之上,管理主义和行为主义大行其道。
这种把行政仅仅看作是政策执行的工具,这一工具性理论那是使得公共行政无法对20世纪60年年代以来的社会问题作出有效的回应。
杨炳霖分析了黑堡学派的逻辑思路,首先,他认为黑堡学派的逻辑起点是美国当时面对的社会和对解决途径的探索。
黑堡学派认为当时美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利益集团自由主义”,这有利于强者而不利于保护社会的弱者,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而公共行政能够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要为公共行政正名,重建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
黑堡学派之所以选择公共行政来解决“利益集团自由主义”问题在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公共行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大量的、遍布各地的公共行政人员基本上可以反映美国所有人口的特征;二是公共行政既不过于分散也不完全集权,每个行政机关储存着关于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没有这样的公共行政,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之下,所谓的公共利益只能是各大利益集团利益的最低重合。
其次,黑堡学派的方法论是重视人和制度的相互建构作用,黑堡学派秉承着与新公共行政相同的价值理念,认为社会变革必须从个人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来同时进行。
黑堡学派较为认可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和个人具有相互建构的作用,重视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强调通过制度变革来影响人的观念,而人们新的观念和认知体系可以进一步推进社会制度的前进。
西方行政制度学习心得
西方行政制度学习心得第一篇:西方行政制度学习心得《西方行政制度》学习心得通过学习《西方行政制度》,我对于中西方行政制度的不同有了些肤浅的认识和理解。
书里探讨了西方行政制度的源头,分别讨论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行政制度的演变历史;西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对我国行政制度的改革起到了借鉴意义。
中西方由于在历史传统、地域空间、民族心理、文化风俗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比较中西方行政伦理价值的差异,可以为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中国,由于政府是公共行政权的直接掌握和行使者,是各类重要社会资源实际的拥有者,又拥有庞大的官僚体制。
而工作于政府组织内的行政人员,其工资福利的直接来源是政府;其行政活动中心是围绕着政府展开的。
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政府职能主要是统治职能,要求全国上下都一致服从政府的统治,要求全社会的资源都服从政府的统一支配,政府的意志主导一切,所有大小行政官员都是为政府组织的统治服务。
以上种种因素容易造成一种错位,由“为公民服务”倒错为“为政府服务,为上级服务”。
这种政府本位要求公民去适应和服从政府和公务人员的管理,而不是要求自己去适应和方便广大公众。
它还导致了一种行政实践评价标准的倒错,凡是适应政府行政组织系统的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
在西方国家,契约观念历史久远,并且深入人心。
在西方观念中,人民与政府是一种授权与被授权的契约关系,它规定着政府与公民间在权力与义务方面的双向依存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就公民而言,一是通过选举或遵从使政府获得合法性行使权力的基础;二是通过纳税给予政府经济支持。
同时公民也自然期望能从政府那里获得相应的回报。
就政府而言,它在获得公民的政治和经济支持的同时,必须按契约要求提供令公民满意的服务。
今天我国的行政伦理还很不完善,反思中西行政文化差异,借鉴西方以“法律至上”、“法律制约权力”和“公民意识”的现代行政文化,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政府行政的服务理念已经在国内外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上成为共识。
西方行政制度学习心得
《西方行政制度》学习心得经过学习《西方行政制度》,我关于中西方行政制度的不一样有了些浅薄的认识和理解。
书里商讨了西方行政制度的源泉,分别议论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行政制度的演变历史;西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向对我国行政制度的改革起到了借鉴意义。
中西方因为在历史传统、地区空间、民族心理、文化民俗等方面存在很大不一样,比较中西方行政伦理价值的差别,能够为我国行政伦理建设供给有利的启迪。
在中国,因为政府是公共行政权的直接掌握和履行者,是各种重要社会资源实质的拥有者,又拥有宏大的官僚体系。
而工作于政府组织内的行政人员,其薪资福利的直接根源是政府;其行政活动中心是环绕着政府睁开的。
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政府职能主假如统治职能,要求全国上下都一致听从政府的统治,要求全社会的资源都听从政府的一致支配,政府的意志主导一切,全部大小行政官员都是为政府组织的统治服务。
以上各种因素简单造成一种错位,由“为公民服务”倒错为“为政府服务,为上司服务”。
这类政府本位要求公民去适应和听从政府和公事人员的管理,而不是要求自己去适应和方便广大民众。
它还致使了一种行政实践评论标准的倒错,凡是适应政府行政组织系统的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
在西方国家,契约观点历史长远,而且人心所向。
在西方观念中,人民与政府是一种受权与被受权的契约关系,它规定着政府与公民间在权利与义务方面的双向依存关系。
在这类关系中,就公民而言,一是经过选举或遵照使政府获取合法性履行权利的基础;二是经过纳税赐予政府经济支持。
同时公民也自然希望能从政府那边获取相应的回报。
就政府而言,它在获取公民的政治和经济支持的同时,一定按契约要求供给令公民满意的服务。
今日我国的行政伦理还很不完美 , 反省中西行政文化差别 , 借鉴西方以“法律至上”、“法律限制权利”和“公民心识”的现代行政文化,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拥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政府行政的服务理念已经在国内外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上成为共鸣。
西方行政学说史丁煌读后感读后感
英文回答:Upon perusing the annals of Western administrative theory, I have garnered a more profoundprehension of the metamorphosis and progression of administrative ideology in the Western sphere. It is intriguing to behold the evolution of the notion of administration over the course of centuries, from antiquity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The literature not only furnishes a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pivotal theories and luminaries in Western administrative thought, but also proffers a discerning critique of the manifold paradigms that have molded the discipline. This has engendered in me an appreciation for the intricacy of administrative theory and its pertinence to contemporary gover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我根据西方行政理论的史料,对西方领域行政思想的变迁和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数百年来,从古代到当代,行政概念的演变令人感兴趣。
这些文献不仅对西方行政思想中的关键理论和流派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而且对塑造这一学科的多种范式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西方行政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行政管理理论构成西方行政思想史建构的基本要素,对西方历史中形成的各种行政管理理论进行梳理,搞清楚这些行政管理理论的形成、它们和行政管理实践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它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和地位,是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一个基础。
通过系统的学习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史,我对以下几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政府失败及其根源。
政府失败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
政府失败的主要表现是政府政策与政府工作的低效率。
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好的政策。
从内部原因来说,由于每个政府部门或公用事业部门所遵循的政策通常是由该部门领导人根据自己对共同利益的理解来决定的。
外部原因是制约政府行为方式约束机制的缺乏。
政府工作机构低效率的根源1缺乏竞争机制。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政府机构自我膨胀。
4监督信息不完备。
5政府的寻租行为。
2.威尔逊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二分思想的基本内容。
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思想:第一,行政与政治的关系。
一方面,行政不同于政治,行政管理的并不属于政治问题。
另一方面,行政与政治又密切相关,行政管理是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
第二,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二分思想。
第一,政治与行政是所有政府具有的两种基本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
第二,政府之间的分工具有不明确性。
第三,政治与行政的协调首先,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
其次,行政的适度集权化。
巴纳德对组织本质的认识。
巴纳德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第一,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即所探讨的不是组织的形式而是组织的实质—人的行为。
第二,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第三,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西方行政管理读后感
西方行政管理读后感西方行政管理这门学问啊,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小玩意儿的魔法盒子,打开它之后我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东西。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有着复杂规则的大型游戏世界。
西方的行政管理有着超级严谨的体系,从公共组织的架构到行政决策的流程,每一个环节都像是游戏里精心设计的关卡。
比如说他们那些政府机构的设置,各个部门的职能划分得那叫一个细致,就像游戏里不同的角色有各自明确的技能和任务一样。
这让我不禁感叹,这西方人为了把行政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可真是下了大功夫。
其中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行政决策理论。
这就好比一群聪明的谋士围坐在一起,用各种复杂的算法和模型来决定一件事情该怎么做。
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什么社会的需求啦、政治的影响啦、经济的成本效益啦,就像在做菜的时候,要精确地计算各种调料放多少才能做出最美味的菜肴一样。
不过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么复杂的决策过程,会不会像那些超级复杂的游戏策略一样,让执行者都有点晕头转向呢?还有他们的行政监督机制,那也是相当的严格。
就像在一个大城堡里,到处都有卫兵站岗放哨,防止行政权力这个“城堡里的宝藏”被滥用。
各种议会的监督、司法的审查、公众的舆论压力,一环扣着一环,让那些行使权力的人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这一点倒是让我很佩服,就像游戏里有强大的反作弊系统一样,保证了整个行政管理系统的公平和公正。
不过呢,西方行政管理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在我看来,有时候他们的理论就像是漂亮的水晶球,看着很美,但在实际的社会大环境里,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文化、社会差异而出现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
比如说在一些西方国家,行政效率有时候会因为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而大打折扣。
这就好比一群人在拔河,都想把行政决策往自己这边拉,结果绳子就僵在那儿,事情也进展不下去了。
读完西方行政管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后,我觉得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行政管理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它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严谨的决策流程和严格的监督体系。
精选西方行政制度学习体会3篇(最新)
三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行政管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行政管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行政管理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
这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现行的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教学方法普遍存在重视科研、轻视教学,重视教学内容研究、轻视教学方法研究的倾向,改革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认为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是新形势下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等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向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转变,要求高校着力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政策制定、人事组织等工作的大量人才。
而从当前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来看,课堂教学多采取“黑板管理学”授课方式,这种课堂教学既不符合行政管理学实践性的学科特征,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会存在缺乏操作技能训练的问题,难以帮助学生获得处理实际行政管理事务中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品质、能力和技能。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随着电子政务技术的发展,对行政管理过程中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判断能力、预测能力和处理能力等要求更高,而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主要的实践教学为进行社会调研、撰写毕业论文和参与毕业实习,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能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优化传统公共行政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
我认为进行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力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能力为第一原则。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原则是在行政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这样的一种特殊认知过程。
提高学生对行政管理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培养学生对行政管理总体的综合能力,它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
《西方行政学说史》读后感(最终5篇)
《西方行政学说史》读后感(最终5篇)第一篇:《西方行政学说史》读后感《西方行政学说史》读后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我更深入的掌握了西方行政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更加系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学说,更深一层地了解行政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并从行政理论的变革和历史作用中得到启示,加深对行政活动规律的认识,把握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趋势。
我认为,通过该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行政管理活动规律的认识,从而纵向地把握行政管理科学;另一方面,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
通过理解并掌握西方行政学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行政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行政学说,把握西方行政史的整体概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西方行政学的学术理论,为我国政府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提供有益的建议,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
在这本书中,丁煌从西方行政学的提出开始,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将西方行政学分为“提出与创立时期”、“正统时期”、“批评与转变时期”、“应用与发展时期”、“挑战与创新时期”和“总结与探索时期”,也就是从1887年提出至今的114年的发展历程。
正如丁煌所言,“行政管理和行政思想古已有之”。
近代行政学包含于政治学之中。
1865—1968年,德国学者斯坦因首次提出了“行政学”一词。
1887年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首次将“行政”与“政治”分离,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那么,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何要将政治与行政分离?按照西方传统对于权力划分的体系,国家权力被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
其实也就是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按照法律的制订、执行、监督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系统进行权力划分。
也就说,大前提就是国家权力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
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规则是个人意志,也就是君主权力。
那么权力独揽的君主制下也就不可能存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的权力的制衡。
《西方行政学说史》读书报告
《西方行政学说史》读书报告“管理学者可以从历史上吸取许多经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把研究过去作为研究管理的入门本书秉承此思想,带领读者深刻探讨西方行政学的历史。
作者从西方行政学的提出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提出与创立时期”、“正统时期”、“批评与转变时期”、“应用与发展时期”、“挑战与创新时期”和“总结与探索时期”等六个阶段,简述了其自1887年起至今的百年发展历程。
阅读本书,首先要界定清楚“政治”与“行政”的不同范畴。
行政管理思想古已有之,但无论古代东方或是古代西方,都未构建起“行政”明确的理论体系,而是将其归纳于政治学的范畴中。
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时代的要求及威尔逊等人的推动下,行政学逐渐从政治学中分离,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正如古徳诺所说“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学与行政学相互区别乂相互联系,并应当趋于协调。
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由威尔逊提出后,经由古德诺的发挥,旨在解决19 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行政管理能力难以匹配社会现实而产生的问题。
所谓政治是指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般较为重大、有普遍意义且抽象,比如意识形态、国家体制运行等,主要为国家发展提供走向与口标。
而行政则指的是在国家运行过程中,个别与细微之处的操作,如税收、证件办理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事宜。
而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首先,是经济作用于政治的结果。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变动,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之重要性日益凸显。
政府开始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生活,其职能的扩张与行政权力的扩大使得社会各界意识到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抬导与制约它的正常运行,行政管理学应运而生。
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得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复杂化,原有的政治行政一体化,使得政府难以及时有效的管理。
然而,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能够使行政工作更加专业化,满足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西方行政制度学习体会_共10篇 .doc
★西方行政制度学习体会_共10篇范文一:西方行政制度学习体会西方行政制度学习体会作为行政管理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西方行政学说,其课程从初创、演进、深化和开拓发展四个历史时期对西方行政制度从最初兴起直至当代发展作了详尽而又提纲挈领的阐述。
其内容包括:行政制度的类型及其特征、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政府行政过程、行政制度改革等内容。
而且书中还介绍了西方的人事制度,培训制度,等在当时先进的制度形式,以及各种学说学派的演变。
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化体制改革中,一些旧制度在与新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发生摩擦,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不断完善行政制度来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
书中还探讨了西方行政制度的源头,分别讨论了法、美、英和日本等国的行政制度以及西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同时还比较和分析了中外政府制度的区别和联系,中西方由于在历史传统、地域空间、民族心理、文化风俗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比如我一直困惑,为何中国和日本文化相似,但在近现代时期却走向了不同的社会道路,同样都历经变法,结果却大相径庭。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终于明白了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统治阶级立场不同造成的。
因此比较中西方行政制度的异同,可为我国行政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
在西方观念中,人民与政府是一种授权与被授权的契约关系,它规定着政府与公民间在权力与义务方面的双向依存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就公民而言,一是通过选举或遵从使政府获得合法性行使权力的基础;二是通过纳税给予政府经济支持。
同时公民也自然期望能从政府那里获得相应的回报。
就政府而言,它在获得公民的政治和经济支持的同时,必须按契约要求提供令公民满意的服务。
这点从各个西方国家总统比较重视民意调查和民众支持率可以看出。
而我国属于政府宏观调控公共资源,这具有很大的垄断性,不太利于经济社会市场竞争,但从大事上:例如汶川地震时只有向我国这种政府制度才能集中多方面力量调控赈灾。
如果是西方民主自愿制则无法达到这种效果,参见美国飓风时的政府反应。
西方行政学说史 读书笔记 新公共行政学
西方行政学说史评述新公共行政学之读书笔记姓名:吴文才学号:2015201242读书笔记新公共行政学就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与70年代产生得一种以公共行政规范理论为研究重心得公共行政理论。
它试图通过对传统公共行政“效率至上”价值观得批判与对“社会公平”价值观得倡导来建立一种将公平与效率协调统一起来得公共行政新规范——“社会性效率”。
丁煌从新公共行政学产生得背景,对“效率至上”观得反思与批判,对社会公平价值观得提倡及最后强调公平与效率得得统一这一过程对新公共行政理论作了阐述。
首先就是新公共行政学得产生背景,丁煌认为:当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叶时,整个世界几乎处在了一种急剧变革与纷扰不安得时代。
科学技术得迅猛发展使经济得到了快速得增长,但也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而传统得公共行政理论就是实证科学科学得产物,它无法指导行政管理得实践,应对现代科学技术得发展所造成得各种危机。
因此,提倡“社会公平”得新公共行政就应运而生了。
相对于传统行公共行政,她只需回答我们怎样才能够利用有限得资源来提供更好得服务或者我们怎样才能够话费最少得资金来保持我们得服务水平。
而新公共行政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之后还要回答这种服务就是否增进了社会公平。
总得来说,新公共行政得使命就是对影响与削弱社会公平。
、出色管理、经济得与有效率得各种因素与组织结构进行变革。
其次就是对传统公共行政学“效率至上”观得反思与批判,她认为效率有两种基本类型即机械性效率与社会性效率,机械性效率即就是指可以用具体数字表示得投入与产出之比率,它强调得就是以最少得投入取得最大得产出。
这种效率亦称“技术效率”与“生产效率”。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得效率观大致就属于此类。
社会性效率:即就是指以社会价值观念为口标,规范地予以衡量得效率,也就就是说,效率必须与公共利益、个人价值、平等自由等价值目标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新公共行政得兴起即代表着这类效率观得发展。
新公共行政学正就是在不断地对传统公共行政得所谓“效率至上”原则进行反思与批判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
读《西方政治思想史》后的感悟与总结
读《西方政治思想史》后的感悟与总结在深入研读《西方政治思想史》之后,我深感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它不仅为我揭示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更让我对人类社会政治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深厚历史底蕴所震撼。
从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到中世纪的教父与思想家,再到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们,他们的智慧与思考汇聚成一条源远流长的思想长河。
这部作品带我穿越时空,让我得以一窥他们深邃的思考与智慧,让我深感自身的渺小与无知。
读到这里,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当前社会的政治现象。
无论是民主思想的演进,还是自由理念的拓展,都可以在这部作品中寻找到其根源。
例如,对于自由的理解,我们从霍布斯、洛克到康德,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此外,《西方政治思想史》也让我认识到政治思想的多元与复杂性。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都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思想。
这些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启示与思考。
在我看来,《西方政治思想史》不仅是一部研究西方政治思想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启迪心灵的智慧之书。
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去理解这个世界,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人类的智慧与力量。
最后,我想说,《西方政治思想史》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智慧的
大门。
我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探索与前行,以期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方行政学说史读后感5000字
西方行政学说史读后感5000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西方行政学说史》是一部系统介绍西方行政学发展历程的经典著作,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西方行政学的理论演进与思想内涵。
学习活动(二)读书报告提交及点评(可选)
《西方行政学说史》读书随想我所读的是丁煌在2004年重新修订的《西方行政学说史》,颇有所感,故将一些想法记下与大家分享。
丁煌从西方行政学的提出开始,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将西方行政学分为“提出与创立时期”、“正统时期”、“批评与转变时期”、“应用与发展时期”、“挑战与创新时期”和“总结与探索时期”,也就是从1887年提出至今的114年的发展历程。
正如丁煌所言,“行政管理和行政思想古已有之”。
近代行政学包含于政治学之中。
1865—1968年,德国学者斯坦因首次提出了“行政学”一词。
1887年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首次将“行政”与“政治”分离,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那么,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何要将政治与行政分离?按照西方传统对于权力划分的体系,国家权力被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
其实也就是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按照法律的制订、执行、监督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系统进行权力划分。
也就说,大前提就是国家权力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
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规则是个人意志,也就是君主权力。
那么权力独揽的君主制下也就不可能存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的权力的制衡。
这种行政生态之下,也就不可能衍生出西方的政治抑或行政思想。
在任何时候如果社会的组织规则不是建立在法律之上,那么也就不会存在权力的制衡。
之所以在文章开始提出这一观点,就是想首先请读者明晰为何西方的理论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南辕北辙、变形走样的根本原因。
也请诸位读者在阅读本书中理论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其中差异,切勿生硬套入中国现实。
行政学的肇始便是将这三分转变为“政治—行政”二分。
依威尔逊之言,“政治是‘在重在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
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
”也就是说,政治是在处理国家权力及主体间的关系,而行政则是在执行这种关系意志(国家意志)的结果。
西方行政制度心得体会(模板)
西方行政制度心得体会西方行政制度心得体会篇一:西方行政制度学习体会西方行政制度学习体会通过学习《西方行政制度》,我对于中西方行政制度的不同有了些肤浅的认识和理解。
在传统的行政伦理观念和社会体制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中,中国和西方存在差异。
西方行政制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包括:行政制度类型及其特征、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政府行政过程、行政制度改革等内容。
当前我国正处于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全景式地了解中西方行政制度的内容,同时也对中西方行政制度的不同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探讨了西方行政制度的源头,分别讨论了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的行政制度以及西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同时还比较和分析了中外行政制度的区别和联系,中西方由于在历史传统、地域空间、民族心理、文化风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比较中西方行政指导的异同,可对我国行政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来说是非常成功的,这缘于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行政体制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并构成改革中的关键环节。
行政体制改革要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行政体制改革要持续、深入的进行,必须始终抓住和解决重大问题,移动大问题的解决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在西方国家,民主观念历史久远,并且深入人心。
西方行政学说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行政学说对中国的启示一、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美国著名学者伍罗德·威尔逊被人们成为公共行政学之父即行政学的创始人,1887年由他所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问开启了美国公共行政学的开端。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政治和行政之间的关系,对我国行政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这一文章主要是在美国政府机构官员贪污腐败并且效率低下并且美国政府严重缺少行政管理这样的恶劣社会风气下创作出来的。
伍罗德·威尔逊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由于受到了斯坦因思想中政治作为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代表对国家意志的执行。
由于美国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导致美国政府机构职能扩张、权力变大逐渐导致美国政府机构变得贪污腐败。
威尔逊为了改进这样的状况,改进政府机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方法创作了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主要讲了两方面内容即一方面是政府机构的只能做什么该怎么做;而另一方面则是研究政府机构使其变得公平有效并且办公效率高。
而行政机构主要是为了执行政府机构下达的决策,即对各种法律、法规的执行。
其次,这篇文章提出的方法论对我国政府部门也是行之有效的,在我国学习其他国家的内容时,应该懂得能够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而不是生搬硬套。
然后,这篇文章还提出了一种人事行政思想,认为在选拔官员时应该注重官员们的素养等,保证这些官员们有能力为人民群众服务。
最后,文章中的行政监督思想对我国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文章中提出用公共舆论去监督行政管理,这样就将政府部门以及行政机关放在了群众眼前。
我认为这四种管理思想对我国政府部门以及行政部门有着借鉴意义。
我国的法律一般都是根据本国国情所制定的。
我国党中央以及政府部门和各级行政部门在做决策或执行法律时都是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去行动的。
在选拔官员时不仅是通过各级考核层层筛选才选拔出来的,也与人们的意愿有关。
除此之外我国各级部门分工合理,在遇到越权和缺位、错位等情况时,政府管理部门有效将政府多余的管理权限移除,并且将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履行的各项工作分清楚合理解决错位的情况。
西方行政学说史 读书笔记 行为科学
西方行政学说史评述行为科学理论之读书笔记姓名:吴文才学号:2015201242读书笔记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客观规律的一门多学科综合性边缘学科,关于其定义,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解释认为行为科学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特别是在企业生产中人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广义的定义认为行为科学是包括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任何科学。
行为科学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早在古典管理理论时期,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及官僚制理论中都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了一定研究。
但公认的早期的行为科学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出现。
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个体是行为科学分析研究企业组织中人们行为的基本单元。
在个体行为这个层次中根据人性假设的不同也有相对应的理论,在“社会人“假设这一前提下,主要有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在“自我实现人”假设这一前提下,主要有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奥尔德福德的生存关系及发展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在“复杂人”假说下,有沙因的复杂人假说理论。
第二是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其主要理论为勒温的群体动力学。
第三是对领导行为研究,在领导者品质方面,有亨利的领导者品质理论,在领导者行为方面有坦南鲍姆的连续一体理论以及二维领导模式和方格管理理论。
1.人际关系学说梅奥等人经过霍桑实验所得出的思想,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霍桑实验”是在其主导下于1927年在霍桑工厂进行的一场人际关系的实验性研究。
这项实验着重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照明实验,装配实验,访问研究,观察研究四个阶段,梅奥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社会人”,其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1.生产条件的变化固然影响劳动者的工作热情,但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直接关系;2.生产条件并非是增加生产的第一要素,消除工人的不满情绪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3.提高工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是改善劳动者的士气及人际关系;4.正式组织中往往存在非正式团体;5.工人之间似乎有一个“合理的日工作量标准”这一标准低于管理者所规定的标准,但又不至于引起不满。
2022《西方行政学史》读后感
《西方行政学史》读后感怀着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无限热爱与浓厚兴趣,我认真阅读了作者丁煌的《西方行政学史》这本书,书中许多著名学者的观点对于我的启发很大,每个学者的学说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通过仔细研读整本书我发现西方的许多行政学者基本上都是以效率为导向的,这在他们的观点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威尔逊说:“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
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
”西蒙说:“管理者必须以效率为指导。
这个准则要求,以有限资源获得最大结果。
”可以看出,在西方行政学理论中,学者们大都追求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实现成本最小化,或者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实现产出最大化。
因此,从该角度来看,效率是贯穿西方行政学理论的一条主线,也是其核心价值无论是对于一个政府或者是一个公司,效率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公司而言,要想提升工作效率就应当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应针对员工制定合理的考核奖惩机制,将绩效考核与薪酬待遇、评奖评优、惩罚措施相挂钩,切实做到优有所奖,错有所罚,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使表现不好的员工加以改正,不能将绩效考核形式化。
因此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时应该要全面合理,应针对不同的岗位设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案。
绩效评价指标要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一致,要将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逐级分解,使每个职位都被赋予相应的责任,每个员工承担各自的岗位职责;绩效考核指标要突出重点,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关键绩效指标要与岗位职能关系较大,能从较大层面上反应出该岗位的工作情况;绩效考核指标要能够被量化,这样才能使考核结果更为客观,应尽量避免如“比较好”、“不错”等不可量化的模糊评价标准,可以通过等级划分或者附权重的方式来实现,如将每个等级赋予一个相应的数字,评价者根据被考核者的实际情况匹配出对应的等级,然后给出相应的分数;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要考虑业绩与素质并重,两者间应安排适当的比例,因为过于看重素质,会妨碍员工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过于看重业绩,会容易导致行政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令其投机取巧、急功近利。
西方行政学说史 读书笔记 泰勒
西方行政学说史评述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之读书笔记姓名:吴文才学号:2015201242读书笔记美国著名学家凭借《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开创了管理新时代,树立了科学管理运动的一个里程碑,被管理学界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
他提出的管理理论,在其后百年中激励和启示了无数的管理者,以至于人们一提到管理就必然想到泰勒的科学管理。
那么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具体包含哪些内涵呢?在刘铁明所著的《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对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内涵进行了总结,总的来说,包含科学管理的前提——人性假设;科学管理的实质——思想革命;科学管理的归宿——提高效率;科学管理的工具——管理技术四个方面的内容。
人性假设是科学管理的前提,因为每一种管理决策或管理行动,都以关于人性及人的行为的假设为后盾。
泰勒的科学管理也有自己的人性假设与判断,并且普遍人认为“经济人”假设是泰勒制的人性论基础。
但通过重读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同样会发现有如下论述:“经理人员如果指望从他的工人们那里获得积极性,他就必须给他的工人以一般企业所没有的特殊刺激。
要给与这种刺激,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方法,例如,快速提拔和晋升等”。
通过对原文的重读,刘铁明认为泰勒看到了经济刺激的重要性,但他从不认为这是唯一因素。
至于这种人性假设应该如何命名与界定,是称之为“社会的经济人”还是“新经济人”抑或“具有复杂人性的人经济人”,都不重要。
因此至少泰勒的科学管理中关于人性的假设不是纯粹的“经济人”而应该是“复杂经济人”。
其次,思想革命是科学管理的实质,泰勒在原文中提到,所谓“思想革命”就是要用“新的看法、新的观点来代替老的看法、老的观点”。
那么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包含哪些新的看法、新的观点呢?刘铁明认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双方对“盈余”态度的改变,由过去劳资双方对立的盈余观转变为相统一的盈余观;二是”无论工人还是工长,双方都必须承认,对工厂内的一切事情,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行政学说史》
我所读的是丁煌在2004年重新修订的《西方行政学说史》,颇有所感,故将一些想法记下与大家分享。
丁煌从西方行政学的提出开始,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将西方行政学分为“提出与创立时期”、“正统时期”、“批评与转变时期”、“应用与发展时期”、“挑战与创新时期”和“总结与探索时期”,也就是从1887年提出至今的114年的发展历程。
正如丁煌所言,“行政管理和行政思想古已有之”。
近代行政学包含于政治学之中。
1865—1968年,德国学者斯坦因首次提出了“行政学”一词。
1887年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首次将“行政”与“政治”分离,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那么,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何要将政治与行政分离?
按照西方传统对于权力划分的体系,国家权力被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
其实也就是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按照法律的制订、执行、监督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系统进行权力划分。
也就说,大前提就是国家权力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
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规则是个人意志,也就是君主权力。
那么权力独揽的君主制下也就不可能存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的权力的制衡。
这种行政生态之下,也就不可能衍生出西方的政治抑或行政思想。
在任何时候如果社会的组织规则不是建立在法律之上,那么也就不会存在权力的制衡。
之所以在文章开始提出这一观点,就是想首先请读者明晰为何西方的理论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南辕北辙、变形走样的根本原因。
也请诸位读者在阅读本书中理论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其中差异,切勿生硬套入中国现实。
行政学的肇始便是将这三分转变为“政治—行政”二分。
依威尔逊之言,“政治是‘在重在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
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
”也就是说,政治是在处理国家权力及主体间的关系,而行政则是在执行这种关系意志(国家意志)的结果。
那么在这种分割方法之下,政体的核心构建就是围绕行政权
力而构建。
所谓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实际上就是行政一权的分割。
这样的假设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中社会舆论掌握行政权力者重视有加而对其他的部门视而不见的根本回应。
无论是“委托立法”还是“司法权力的先天不足”都是这个根源的表象而已。
那么也就回应了,无论人们如何费尽心机的进行权力分割,权力总是向行政权集中的现象。
因此,行政就是对国家的管理。
此处的国家包含政府也包括其他的正式组织。
“管理”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因此“管理”更多的是出现在存在竞争的经济领域。
因此,最初行政学所引入的“科学管理”“一般管理”等都是最先从经济领域发端的。
由此可见,布坎南并不是首次将经济学视角带入行政学的人。
但是二者的根本却别在于,最初的行政学更多的是将视角放在了提高政府效率上,并不是完整的在审视行政学。
而布坎南以及今天从经济学角度观察行政学的学者却是从政府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行政。
否定了政府的完全公利性,承认政府也有自己的利益。
突破了原有人们的认知,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与泰勒和法约尔不同,韦伯所提出的科层制是基于其在德国军队中服役后的经验。
众所周知,军队是必须有着极高效率的组织。
因此,在韦伯创立科层制之后,行政方法也就逐渐适用一切组织。
但是,军队的高效来自组织成员直接面对死亡的心理威慑和紧急情况下的万众一心。
在生活中这种情况无法复制,也就不可能出现韦伯所设想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了。
中国古人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政治—行政”的清晰的二元分割随着学科的发展也被遭到质疑。
巴纳德和西蒙等都将目光聚焦到了行政中最核心的一环——组织。
他们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有严格的“政治—行政”区分,在组织的运行过程中“决策”无时不在。
但是在组织中的决策是微观意义上的决策,与国家决策有着本质区别。
但是,无论如何变化仔细梳理行政学这100余年的发展就会发现,其所探讨的内容无非围绕着“理论—应用”这个核心。
在行政学初创的时期,学者们探讨行政如何从政治中
分离出来,为行政梳理自己的价值。
“工具”也罢,“理性”也罢,都是对行政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其后,在专业或者按照丁煌的说法叫“正统”时期,学者们脱离了历史与现实的宏观视野,将行政研究推向具体、微观的方向。
大家围绕着“人”、“单位”(组织)、“流程”(结构)等执行过程中的基本因素,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力求通过更严谨和科学的方式来得出普适性的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
社会环境的变迁又催生着对于行政学新的理论探讨。
科层制(官僚制)为基础的建立在一种自上而下进行管理的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国家面临着新的合法性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人们对于行政的宿命又提出的了新的看法和认识。
“从统治到治理”、“从管理到服务”,首次将政府或可说是一切行政性组织对公权力的拥有打破。
表面上看是行政学开始融合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诸多因素,实际上,是行政学的核心价值开始转变,就是走向大众,走向公民。
这一切都体现了当代公民社会复兴的背景和国家权力削弱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