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_一鼓作气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名人成语故事

历史文化名人成语故事

历史文化名人成语故事在中国有很多成语都是根据古代名人的事迹总结而成的,大家知道名人成语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历史文化名人成语故事,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一鼓作气【1】【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一字千金【2】【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随遇而安【3】俗话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根本就不可能永远都是风平浪静。

人生遭际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

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存的环境中,唯一能使我们不觉其拂逆而使得心情轻松的办法,那就是要做到使自己“随遇而安”。

一鼓作气成语

一鼓作气成语

一鼓作气成语1.解释被用来比喻做事时要鼓足勇气,勇往直前,才能一举成功。

2.出处——《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一鼓作气成语故事春秋时代,齐国出兵攻打鲁国。

鲁庄公和他的参谋曹刿(音「贵」)带兵前往应战。

两军在长勺这个地方摆好阵势,齐军首先擂了第一次鼓,鲁庄公在此时也将击鼓准备进击,曹刿却阻止他说:「不行。

」直到齐军擂过了三次鼓后,曹刿才说:「我军此时可以击鼓进攻了!」当鲁军「咚、咚、咚」的战鼓一响,马上激起了士兵们的士气,结果齐军惨败,狼狈而逃。

接着曹刿看出庄王想乘胜追击,马上阻止的说:「现在还不可以!」接着他就下车,仔细观察敌军留下的车迹,和地上散落的旌旗,确定了无诈,才说:「现在可以追击了!」果然此役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事后,庄公问曹刿擂鼓一等再等的原因何在?曹刿说:「打仗这种事,全凭着大夥儿一股勇气,第一声鼓响时,士兵的勇气正旺,第二声鼓响,勇气就会有些许的衰退,等到第三声鼓响,大家的勇气就已经没了!当敌军击了第三声鼓响,这时我们才刚击第一声鼓响,正是敌人士气大减,而我军勇气最旺盛的时候,所以才能打败敌人啊!」「另外,我之所以会下车仔细观看,是因为我担心他们会有埋伏,故意引诱我军上当。

我看到他们的军队车迹混乱,旗帜也歪斜倒地时,才可以断定他们是真的惨败,才敢乘胜追击啊!」后来,「一鼓作气」就被用来比喻做事时要鼓足勇气,勇往直前,才能一举成功。

4.和一鼓作气相近的成语一气呵成、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

但一鼓作气偏重在鼓足干劲。

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经典成语故事30个

经典成语故事30个

经典成语故事30个小编通过阅读,认识了许多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多认识成语,用成语点缀文章,还可以提高文章的整体水平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经典成语故事30个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古代历史人物成语故事

古代历史人物成语故事

古代历史人物成语故事导语: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古代历史人物成语故事,欢迎借鉴!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

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

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熟能生巧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

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

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

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年轻的农夫,名叫李明。

李明是个勤劳朴实的人,他每天都会早早起床去田地里干活。

不过,李明最大的梦想并不是做一名普通的农夫,他渴望能有所作为,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武术高手,他教授村里的年轻人学习武艺。

李明听说后,便毅然决定去学习武艺。

刚开始的时候,李明并不擅长武术,他总是摔倒、磕磕碰碰。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每天都认真练习,一鼓作气,不断努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李明终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武艺。

就在这时,村子
里来了一群土匪,他们抢走了村民的财物,还打伤了一些人。

村里的人们都束手无策,只有李明挺身而出,决定用自己学到的武艺去保护村子。

李明和土匪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虽然身手不如土匪,但是他却拼尽全力,一
鼓作气,不肯退缩。

最终,李明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功地打败了土匪,保护了村子里的安宁。

这件事情传遍了整个村子,李明成为了村里的英雄,人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此以后,李明变得更加自信,他知道只要有决心,一鼓作气,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

他也明白了,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故事告诉我们,一鼓作气,就是要在一开始就全力以赴,不要畏惧困难,只有
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坚定地去做,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成功需要付出努力,需要一鼓作气,不断地奋斗才能够取得。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10篇】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10篇】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10篇】成语是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语中精选出来的,这些故事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一)一鼓作气春秋时,鲁国与齐国发生战争。

齐军连续两次擂响战鼓发起冲锋,鲁军都按兵不动。

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进攻,将军曹刿才下令:“击鼓,进攻!”结果鲁军大胜。

曹刿告诉鲁庄公,敌军擂鼓三遍时士兵已乏力,而我军一鼓作气,所以能取胜。

[注释]鼓:指高的戏鼓。

作:振作。

气:指勇气。

[提示]比喻要鼓足干劲,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二)悬梁刺股战国时,苏秦发愤读书,深夜感到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

后来终于成为那个时代的政治家。

汉朝的孙敬,为了不让打盹影响学习,用绳子系着头发,悬在屋梁上,一打盹,头皮就会被绳子扯疼。

他后来成为一位儒学大师。

[注释]股:大腿。

[提示]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三)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四)迎刃而解公元280年,西晋大将军杜预进攻吴国,十天内就攻占了许多城池。

他想乘胜进击,有人却主张明年再去攻打。

他说:“我军进攻士气低落的吴军,如同用刀破竹子,破了前面几节,下面的都会顺着刀口自动分开。

”于是他率军继续前进,终于灭掉了吴国。

[注释]迎:当着,碰上。

刃:刀口。

解:分开。

[提示]形容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毫无阻挡。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五)螳螂捕蝉春秋时,一个侍卫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决定,就拿着一把弹弓在花园里走来走去。

曹刿的成语典故

曹刿的成语典故

曹刿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一鼓作气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

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

有个鲁国人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见他智勇双全,深谋远虑,就同意他一同参加战斗。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

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

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还不到时候呢!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

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刿仍然按兵不动。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非常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下令反攻!鲁军阵地上响起了雨点般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

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疑惑地问曹刿:为何要在第三次击鼓后,我军才可以进攻敌军?曹刿解释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

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

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

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历史人物典故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典故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典故成语故事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

僧人齐己性喜赋诗。

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一鼓作气释义及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释义及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释义及成语故事导读:[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一气呵成趁热打铁[反义]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用法]含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紧缩式。

[辨析]~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

但~偏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例句]:我们要~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英译]getsth。

doneinonevigorouseffort[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

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

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拼音:yīgǔzuòq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群雄争霸,战争不断。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亲自带领军队前往长勺应战。

到了长勺,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

齐军先声夺人,首先擂响战鼓向鲁军发动进攻。

鲁庄公正准备出兵迎战,谁知被主动请战、陪同而来的曹刿劝住了,说:“大王,时机未到,等会儿再说。

”齐军见鲁军毫无动静,不出来应战,便再一次擂响战鼓,摇旗呐喊起来。

鲁庄公又想应战,但曹刿仍然要他按兵不动。

齐军见鲁军还不出阵,便又一次擂起战鼓,向鲁军挑战。

但曹刿还是叫鲁庄公命令军队坚守不战。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頓时低落下去,认为魯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开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响起,早就磨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斗胜利后,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能出击?”曹刿回答说:“两军交战,士气通常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擂第一次战鼓可致使军上们振作起全部的精神,此时勇气最盛;擂第二次战鼓,士气就稍微有些低落了;到擂第三次战鼓时,士气跟着便裒竭了。

当时敌方军队擂第三次鼓时,已经显出萎靡不振的样子,我方军队才擂第一次鼓,恰逢精神振作、勇气旺盛之时,因而能打败他们。

再说,齐国到底是个大国,大国在战争中很可能有出其不意的行为,他们尽管说败退了,也或许是以退为进,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乱了,旗子也倒了,断定他们的确败退了,才请您下令追击。

”庄公听完后,对曹刿更是信服有加。

从此,对曹刿更加倚重。

成语寓意这个成语的寓意主要有二。

《成语故事二则—一鼓作气》PPT课件

《成语故事二则—一鼓作气》PPT课件

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 响战鼓。
可曹刿还是认为时机不到。
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 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 tiǎo xìn )。
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 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形容战斗或劳动前,人们精 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随着雨点般战鼓声响起,早已摩 拳擦掌( mó quán cā zhǎng ) 的鲁军奋勇而上。
4.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 转.庄公十年》
破釜沉舟(项羽) 望梅止渴(曹操 ) 精忠报国(岳飞)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
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 打鲁国。
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 与齐军决一死战。
齐军先声夺人,擂( léi ) 起战鼓准备进攻。
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 来的曹刿(guì )劝住了。他认为 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
齐军在第三次擂鼓时士气低 落,这时鲁军出兵迎战,鲁军第 一次擂鼓,自然是士气正旺,所 以打败了齐军。
拓展提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 个怎样的道理? 思考 (2)联系生活,用自己的 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感悟寓意:
1
做事情要一口气做完,
不要拖泥带水、犹豫不决。
思考:
1.谁一鼓作气? 2.在怎样的情况下一鼓作气? 3.一鼓作气的结果怎样?
讨论:
当齐国的军队擂起战鼓时,曹刿 为什么不让鲁庄公出兵迎敌?
阅读思考:
①齐军第一次擂鼓,士气( 旺盛

②齐军第二次擂鼓,士气( 开始衰退 ) ③齐军第三次擂鼓,士气( 更几次擂鼓时出兵 迎战的?为什么?
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 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一鼓作气打仗靠的是军士们的 勇气,擂响第一次战鼓,军士们 精神振奋,士气最为旺盛。后来 比喻抓住时机,趁劲头足的时候 一下子把事情办成。

幼儿成语故事精选一鼓作气

幼儿成语故事精选一鼓作气

幼儿成语故事精选一鼓作气
本文是一篇介绍幼儿成语故事的文章,主要介绍了“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成语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一鼓作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晋国的公子重耳逃亡到齐国,得到了齐桓公的礼遇。

重耳在齐国生活了三年,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包括军事方面的知识。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逐渐强大起来。

当时,楚国和晋国结盟,共同对付齐国。

晋文公为了报答齐桓公的恩情,决定派兵帮助齐国抵御楚国。

但是,晋军并没有马上出兵,而是在训练中等待最佳时机。

晋文公派了三个将军分别带领三个队伍进行训练,要求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敌人的阵地上,并且要齐心协力、奋勇杀敌。

经过多次训练后,晋军终于准备好了。

在战斗中,三个将军率领着各自的队伍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胜利。

晋文公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还要齐心协力、奋勇杀敌。

- 1 -。

一鼓作气故事简短

一鼓作气故事简短

一鼓作气故事简短1.一鼓作气的故事短一点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鲁国的一位叫曹刿的将军率部队与齐国交战.当时,作战以擂鼓作为进攻号令,当齐军擂第一遍鼓时,曹刿按兵不动,齐军擂第二遍鼓时,曹刿还是没下令,齐军第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战斗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出军?”曹刿说:“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气.擂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擂第三次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没了.这时我军再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

2.一鼓作气成语故事概括主要内容一鼓作气成语故事简单【成语】:一鼓作气【拼音】:yīgǔzuòqì【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成语故事】:春秋时,有一次齐国和鲁国交战。

当齐军打过第一通鼓的时候,鲁庄公也要下令擂鼓,准备冲击,但大将军曹判阻止住了。

一直等到齐军擂过第三通鼓时,曹判对鲁庄公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大大振作,第二次就要差一些,到第三次击鼓时,士兵几乎没有勇气了。

当敌人已没有勇气时,而我军勇气正高涨,这才是取胜的最好时机。

在曹判的帮助下,鲁庄公打胜了这一仗。

鼓:指敲响战鼓。

这个成语原指作战时第一次击鼓,士气极为高昂。

现在指做事时趁劲头足一口气干完。

3.一鼓作气的故事20字一鼓作气,成语意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

一鼓作气 成语与名人

一鼓作气 成语与名人

一鼓作气(曹刿)等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 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 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 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贝乐虎成语故事》一鼓作气

《贝乐虎成语故事》一鼓作气

《贝乐虎成语故事》一鼓作气
【拼音】:yī gǔ zuò qì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原文】:《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何如,三而竭。


【举例造句】: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拼音代码】: ygzq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歇后语】:曹刿论战;水里的蛤蟆
【灯谜】:通风;风箱;皮老虎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
【英文】: press on to the finish without letup
【成语故事】:
春秋时,存有一次齐国和鲁国激战。

当齐军踢过第一通锣的时候,鲁庄公也必须命令城上,准备工作冲击,但大将军曹判制止居住了。

一直要到齐军芦笙过第三通鼓时,曹判对鲁庄公说道:当兵依靠的就是勇气,第一次奏乐时,士兵的勇气大大振作,第二次就要高一些,至第三次奏乐时,士兵几乎没有勇气了。

当敌人已没有勇气时,而我军勇气正升温,这才就是获胜的最出色时机。

在曹判的协助下,鲁庄公以弱胜强了这一仗。

鼓:指敲响战鼓。

这个成语原指作战时第一次击鼓,士气极为高昂。

现在指做事时趁劲头足一口气干完。

朗诵关于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朗诵关于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朗诵关于一鼓作气成语故事一鼓作气是一句形色兼备、既有魄力又带义理的成语,其由来则源自一则古老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宓羲的人,在将来成为了古代孔子大弟子中的一员,并且被誉为“正学之流派之祖”。

这个故事不仅简明易懂,而且教诲深刻,让人铭记在心。

据传,宓羲年轻时在一次比赛中输给了另一个学生,名叫伯牙。

宓羲因为气馁,认为这个失败会使自己的名声受到破坏,所以决定不再学习琴艺。

但是,通过伯牙的劝说,宓羲最终被鼓舞起来,并且决定重新开始学习。

他们一起学琴,成为了搭挡,共同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日子。

两位学生的合奏越来越娴熟,但在某天的演奏中,宓羲的琴脚断裂了。

面对这个突发事件,伯牙并没有被打败,反而鼓励宓羲不要放弃。

他说:“你不能因为一点点小挫折就灰心丧气,我们要一鼓作气,决不能放弃目标”。

这句名言中的“一鼓作气”就是这样出现的。

伯牙希望宓羲能够跨过困难,不放弃并保持高昂的斗志,让他们一起继续前进。

伯牙的劝说得到了宓羲的赞同,他们再次合奏,并且获得了比以前更好的成果。

这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不能气馁,更不能轻易地放弃。

我们需要像宓羲一样,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挑战之后,保持谦虚、勇敢和自信,一鼓作气,继续努力,坚持到最后,从而取得胜利。

这个故事中的这个场景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

无论是在学习中,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总会遭遇到挫折和负面的情绪。

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总是容易打退堂鼓,暂时宣布失败。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宓羲和伯牙一样相互合作,并且鼓励彼此坚定信念,努力克服困难,那么我们就能顺利的跨过障碍,迈向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一鼓作气”的意义,这句古语不仅蕴含了我们奋斗的动力,也是我们人生道路中的一句箴言,一直指导我们追求理想,追求自我完善,追求成功。

一鼓作气的故事

一鼓作气的故事

一鼓作气的故事篇一:成语故事_一鼓作气【释义】原意是:打仗靠的是军士们的勇气。

擂响第一次战鼓,军士们精神振奋,勇气最为旺盛。

后来比喻抓住时机,一股劲儿把事情办成。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大军去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十分强大,常常欺负弱小的鲁国,鲁国人个个都感到很愤怒。

鲁庄公也觉得忍无可忍,就决定亲自率兵抗击,与齐军决一死战。

有个叫曹刿的鲁国人听到消息,就请求去见鲁庄公,要为鲁庄公出谋划策。

他的乡亲们劝他说:“国家大事有那些每天吃肉的大官们操心,你何必去插手过问呢?”曹刿说:“那些当大官的人都目光短浅,不会有什么好主意。

”鲁庄公正为自己没有个得力的谋士而发愁,听说曹刿求见,忙把他请了进去。

两人交谈了很久,曹刿了解到鲁庄公很关心百姓,很得民心,就很高兴地说:“凭这一点就可以和齐国人打一仗。

”曹刿要求鲁庄公作战时带上自己,鲁庄公也已了解到曹刿是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就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让曹刿和自己同乘一辆车。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

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鼓攻击。

鲁庄公正要命令军队擂鼓反击,曹刿说:“别忙,还不到时机。

”齐军第二次擂动战鼓发动进攻时,曹刿仍然劝鲁庄公按兵不动。

鲁军将士见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都有些忍耐不住了,个个磨拳擦掌,士气十分高昂。

齐军见鲁军这边一直没有动静,以为鲁军胆怯,就第三次擂响战鼓,发动攻击。

曹刿这时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于是鲁军也擂响了战鼓,士兵们早已鼓了一肚子气,个个像猛虎下山一样,奋勇地扑向敌人。

齐军没有料到这一着,结果被攻得措手不及,最终抵挡不住鲁军的攻击,纷纷败退。

鲁庄公一见齐军败退,就要下令追击。

曹刿又拦住他说:“别着急!让我观察一下。

”说完,他跳下车,仔细地看了看地上齐军留下的车辙印子,又上车爬到车杆上,望了望敌人的队形,说:“主公可以下令追击了!”于是鲁庄公下令追击,鲁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一鼓作气的典故简短_1

一鼓作气的典故简短_1

一鼓作气的典故简短1.一鼓作气的故事短一点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鲁国的一位叫曹刿的将军率部队与齐国交战.当时,作战以擂鼓作为进攻号令,当齐军擂第一遍鼓时,曹刿按兵不动,齐军擂第二遍鼓时,曹刿还是没下令,齐军第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战斗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出军?”曹刿说:“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气.擂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擂第三次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没了.这时我军再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

2.一鼓作气的典故一鼓作气的典故:春秋时,齐国的军队违背了盟约,出兵攻打鲁国。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兵车,与齐国的军队交战于长勺。

鲁庄公将击鼓准备进击,曹刿阻止说:「不可以。

」等到齐军敲过了三通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鲁军战鼓一响,激起了士兵们高昂的士气,大家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结果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这时鲁庄公想乘胜追击,却又被曹刿阻止说:「还不可以!」接着就下车仔细观察地面上齐军兵车留下的轨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军乘胜前进,追赶落败的齐军,把齐军赶出了鲁国,获得最后的胜利。

鲁庄公就询问曹刿这麽做的原因何在?曹刿说:「打仗是凭着一股勇气,第一通鼓响时,士兵的勇气最旺盛,第二通鼓响,士气就会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响,应战的勇气就已经消失殆尽了!这次和齐军作战,他们击了第三通鼓,我们才击第一通鼓,正是敌人的勇气大减,而我们士气最旺盛的时候,所以我们才能打败敌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原意是:打仗靠的是军士们的勇气。

擂响第一次战鼓,军士们精神振奋,勇气最为旺盛。

后来比喻抓住时机,一股劲儿把事情办成。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大军去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十分强大,常常欺负弱小的鲁国,鲁国人个个都感到很愤怒。

鲁庄公也觉得忍无可忍,就决定亲自率兵抗击,与齐军决一死战。

有个叫曹刿的鲁国人听到消息,就请求去见鲁庄公,要为鲁庄公出谋划策。

他的乡亲们劝他说:“国家大事有那些每天吃肉的大官们操心,你何必去插手过问呢?”曹刿说:“那些当大官的人都目光短浅,不会有什么好主意。


鲁庄公正为自己没有个得力的谋士而发愁,听说曹刿求见,忙把他请了进去。

两人交谈了很久,曹刿了解到鲁庄公很关心百姓,很得民心,就很高兴地说:“凭这一点就可以和齐国人打一仗。


曹刿要求鲁庄公作战时带上自己,鲁庄公也已了解到曹刿是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就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让曹刿和自己同乘一辆车。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

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鼓攻击。

鲁庄公正要命令军队擂鼓反击,曹刿说:“别忙,还不到时机。

”齐军第二次擂动战鼓发动进攻时,曹刿仍然劝鲁庄公按兵不动。

鲁军将士见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都有些忍耐不住了,个个磨拳擦掌,士气十分高昂。

齐军见鲁军这边一直没有动静,以为鲁军胆怯,就第三次擂响战鼓,发动攻击。

曹刿这时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于是鲁军也擂响了战鼓,士兵们早已鼓了一肚子气,个个像猛虎下山一样,奋勇地扑向敌人。

齐军没有料到这一着,结果被攻得措手不及,最终抵挡不住鲁军的攻击,纷纷败退。

鲁庄公一见齐军败退,就要下令追击。

曹刿又拦住他说:“别着急!让我观察一下。

”说完,他跳下车,仔细地看了看地上齐军留下的车辙印子,又上车爬到车杆上,望了望敌人的队形,说:“主公可以下令追击了!”
于是鲁庄公下令追击,鲁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得胜后,鲁庄公问曹刿:“敌人进攻我们,为什么前两次我们要按兵不动,而要等到他们发动第三次进攻时,你才让我下令反击呢?”
曹刿说:“打仗全凭士气,齐军擂第一次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正旺;到第二次擂鼓,士气就减了一半;到第三次擂鼓时,他们的士气已经衰落了。

而这时我们才擂头遍战鼓,将士们士气高涨,当然就会打赢他们。


鲁庄公又问齐军败退时为什么不能立即追击,曹刿说:“齐国是大国,兵力强大,我怕他们
会有埋伏。

我观察了他们的车辙纷乱,队形不整,才知道他们是真的败退,可以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了,暗暗佩服,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