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的写作技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世界文库中的典型形象的阿 Q 不必 说, 就是双喜阿发的划船看戏与“偷 豆 ”, 少 年 闰 土 的 月 下 看 瓜 、 刺 猹 和 教 “我”雪中捕鸟, 百草园中的嬉戏, 三味 书屋的偷折腊梅, 孔乙己的站着喝酒与 教小孩写字, 《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惜 别等也别有趣味。这些作品无不惜墨如 金, 写得十分简约、精粹, 没有铺张、 渲染, 一人一事, 一景一物, 或成为漫 画或为素描, 无不历历在目, 跃然纸上。 这就是“有真意, 去粉饰、少造作、勿 卖弄”的白描。
鲁迅作品的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和 技巧有很多, 不能一一列举, 但只要我 们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 际, 择其要者精讲、善导, 让学生由浅 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地施之于作 文实践, 定能完成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而一切贪多求快或好高骛远, 都会适得 其 反 。综
许日胜, 教师, 现居广东遂溪。
三、白描法。鲁迅写景状物、记人 叙事、抒情言志, 爱用我国传统的白描 手法, 就像年画一样, 没有多余的背景, 也少见人物脸上光线阴影, 显得异常质 朴。他渲染气氛、交代背景、介绍人物, 总不和外国作家那样浓墨重彩。一开笔 就 是 几 页 甚 至 是 几 十 页(如 必 修②中 享 利·大 卫.梭 罗 的 作 品 《 瓦 尔 登 湖 》 )。 白 描往往是在形似轻描淡写的几笔勾勒却 能把景写动、把人写活, 令人过目不忘, 给人以如临其境, 犹见其人的艺术效果, 虽然相隔几十年, 但这些人物还活现在 人们的记忆中, 并且走遍全球。已经成
鲁迅作品的写作技巧
许日胜
作家作品
103
综合天地 2008.06
鲁迅一生虽然从来不相信什么《创 作法程》、《小说作法》之类教 人 死 背 条 条、脱离生活、不切实际的“秘 诀 ”, 但 始终主张青年学生要在正确方向的指引 下, 重视写作技巧的训练, 并特别指出 要从名家名作的初稿与定稿对照中, 悟 出为什么这样写, 为什么不那样写的道 理, 认为这是教人作文“极有益处”的 好方法。鲁迅作品在新课标中的教学任 务, 就是要求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 引 导学生在学习、领会鲁迅写作技巧中提 高写作能力。从选入新课文的鲁迅作品 中, 写作方法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四、剥笋法。这是鲁迅杂文常用的 写作方法。不管是正论或驳论, 他都以 犀利的笔触一层深一层地步步逼进, 写 得虎虎有生气, 铮铮铁骨。例如, 必修 ④《拿来主义》中, 他要阐发“拿来主 义 ”, 却 劈 头 先 谈 排 外 的 “ 闭 关 主 义 ”, 再批媚外的“送去主义”和“送来主 义”, 又如在阐述对待文化遗 产 怎 样 “ 拿 来主义”时, 先否定“不敢走进门”的 “ 逃 避 主 义 ”、 “ 放 一 把 烧 光 ” 的 “ 虚 无 主义”、“蹩进卧室吸鸦片” 的 “ 投 降 主 义”的三种错误态度, 最后, 提出了正 确的“拿来”方法, 就是先“占有”后 “ 挑 选 ”。 这 样 以 破 开 路 , 而 后 立 正 面 的 主张“拿来主义”, 真是水到 渠 成 , 一 泻 而下, 很有气势。总之, 鲁迅的许多杂 文都是伺隙乘虚, 穷追猛打, 直捣敌人 的老巢, 使之再没有还手之力。例如, 旧 教 材 《“ 友 邦 惊 诧 ” 论 》、 《“ 丧 家 的 ” “ 资 本 家 的 乏 走 狗 ”》 等 等 。
一、画眼法。不要以为是鲁迅所倡 导及实践的专门描绘人的眼睛的方法。 鲁迅作品中固然有十分精彩、极为得体 的眼睛刻画, 如新课标中必修③里的 《 祝 福 》, 就 有 好 几 次 写 祥 林 嫂 眼 睛 的 变 化, 这很能反映她一生的际遇。但从更 深广的意义去理解, 所谓“画眼睛”就 是写本质, 抓要害。以人物刻划来说, 就是重于揭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和 性格特征, 从举动、表情、语言看出这 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即性格特征、思想 本 质 能 在 三 言 两 语 的 勾 勒 中 看 出 他 (她 )的 基 本 轮 廓 。 这 就 是 所 谓 “ 诗 眼 ”、 “ 文 心”所在。鲁迅在这方面手艺高超, 不 愧 为 大 师 巨 匠 。 八 年 级 下 册 中 《 故 乡 》, 闰 土 只 叫 一 声 : “ 老 爷 !” 就 看 出 与 “我”的隔膜, 比给读者画出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一堵高墙还要形象, 还要清楚; 杨二嫂的“圆规”姿态以及不见其面先 扬其声的一句怪叫, 给人留下永不磨灭 的印象; 孔乙己的“读书人窃书不算 偷 ”; 阿 Q 的 “ 小 子 打 老 子 ”, 赵 太 爷 的 “不许阿 Q 姓赵”等等。这些都极省笔 墨, 极为传神, 极能生动地描绘出人物 的 特 征 。 在 《 社 戏 》 中 的 “ 偷 ”, 《 故 乡》中的“笑”, 《孔乙己》中的“笑 ”, 这些都写得惟妙惟肖, 在作品中作用极 大。
二、对照法。不怕不识货, 只怕货
比货。凡事物都是在强烈的对比中容易 看得清楚, 看出端倪, 甚至一眼识破。 鲁迅作品中的对比是非常出色的。《故 乡》通篇对比: 闰土今昔判若二人; 闰 土与“我”的前亲后疏; 杨二嫂的从 “ 西 施 ” 变 成 “ 圆 规 ”; 故 乡 的 过 去 与 现 状相差甚远, 难以辨认。这一切都在对 比中揭示本质, 而整个故事情节也在这 对比中步步展开。《社戏》中看戏、吃 豆的前后不同风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中“乐土”与“幽禁”的两种感 触等等都是在强烈、鲜明的对照中塑造 人物, 推进情节、深化主题的。必修③ 中《祝福》对眼睛的描写先前的“顺着 眼”与后来的“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了 ”、 “ 眼 睛 窈 陷 下 去 ”、 “ 只 有 那 眼 珠 间或一轮”相对比。这里通过对照让人 们清楚地看到祥林嫂的命运走向, 她是 怎样一步步地让封建思想和势力逼上绝 路的。由于对比成功, 能产生很好的艺 术效果, 也省去了许多支支节节的笔墨。 又如必修④中杂文《拿来主义》也是将 “ 拿 来 ” 与 “ 送 去 ”、 “ 送 来 ” 相 对 比 , 在 对 待 文 化 遗 产(大 宅 子)时 , 将 “ 拿 来 ” 与 “ 徘 徊 不 敢 走 进 门 ”、 “ 放 一 把 火 烧 光”、“蹩进卧室吸剩下的邪 片 ” 的 三 种 对 待 文 化 遗 产 (大 宅 子)的 错 误 态 度 相 对 比, 从而更突出“拿来”的意义、原则 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