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函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解读

合集下载

大学数学教案反函数

大学数学教案反函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反函数的概念,掌握反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求反函数的方法,能够求出给定函数的反函数。

(3)了解反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反函数的概念。

(2)引导学生运用反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求解反函数。

(3)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反函数在数学中的应用。

3. 情感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精神。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反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2)求反函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反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求反函数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出问题:什么是反函数?反函数有什么性质?2.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反函数是指一个函数y=f(x)的反函数y=f^(-1)(x),它满足y=f(x)和x=f^(-1)(y)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 反函数的定义及性质:(1)定义:若函数y=f(x)在定义域D上单调,则它的反函数y=f^(-1)(x)存在,且反函数的定义域为D。

(2)性质:a. 反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b. 反函数的值域为原函数的定义域;c. 反函数的导数与原函数的导数互为倒数。

2. 求反函数的方法:(1)将原函数的y值替换为x,x值替换为y,得到反函数的解析式;(2)求反函数的导数,然后利用反函数的导数与原函数的导数互为倒数的关系,求出反函数的解析式。

(三)实例分析1. 分析一个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运用反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求解反函数。

(四)实际问题1. 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反函数解决。

2.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评、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反函数的概念、性质和求法。

2. 强调反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分析一道实际问题,运用反函数解决。

“反函数”概念教学的设想

“反函数”概念教学的设想

“反函数”概念教学的设想数学概念的建立和正确运用,是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在高中代数第一章内,有许多重要概念。

正确理解这些概念,对进一步学习和应用都很有意义。

如“反函数”概念,直接从“函数”推出“反函数”。

现行教材取消了原教材中对“反函数”的认定,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认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反函数”概念困难较大。

如何根据现行教材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反函数”概念,准确掌握“反函数”的表示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我按现行教材的精神对“反函数”这节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作一些说明。

1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2 问答引入,分散难点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都是“反函数”的概念,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突破难点是本节课的关键。

为了减缓难度,先提出下列问题(问题由小黑板给出):①在函数y=2x,x∈R中,法则f与函数值域是什么?②如果将x∈R改为:x∈A=(1,2,3,4),求函数的值域?③如何以y=2x中解出x=?渍(y)④在x=?渍(y)中,y∈R,则x是不是y的函数?为什么?⑤若在x=?渍(y)中,如果y的存在范围是C,求x的存在范围。

⑥比较②⑤两点,你能给什么结论。

这六个问题请学生认真思考,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消除学生对“反函数”概念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双边活动。

做到由具体到抽象,先以具体事例吸引学生,再将其抽象为理性知识,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关于“反函数”的定义,进一步加深理解“反函数”的概念,这样做可以分散难点,学生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喜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正确理解了“反函数”的概念。

经过提出设问,教师很顺利地引出“反函数”的定义:(略)3 质疑问异,探明方法在函数式x=f-1(y)中,y表示自变量,x表示函数,但习惯上,我们一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为此,我们常常对调函数式x=f-1(y)中的字母x、y,把它改写成y=f-1(x),即“反函数”的表示。

关于反函数概念的教学探究

关于反函数概念的教学探究

关于反函数概念的教学探究
反函数概念探究
反函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特殊的函数变换,广泛地应用于数学和科学研究中。

反函数概念的教学探究可以从多方面来解释,本文将从概念探究、数学特征和应用特征三个方面介绍反函数概念的教学特点。

首先,关于概念探究,反函数是指一种函数的转换,其性质可以满足原函数值既是反函数值的反,即“当原函数值为x,反函数值为f(x),则当反函数值为x,原函数值为f(x)”,这样一来,就可以用反函数解决一些特殊的函数数学问题。

其次,基于反函数的数学特征,它将原函数进行变换后,函数图像中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发生了交换,另外原函数的单调性就从单调递增或者单调递减转化为单调递减和单调递增。

引入反函数的过程是一个变换的过程,它是根据变换关系和变换规律,通过反函数的求解规律,有效地把问题变为可求解的范围。

最后,关于反函数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特征,比如,在设计算法方面,可以运用数学归纳法,反函数的变化,加快求解步骤,减少求解量;在工程模拟过程中,可以作为一种加强数学模型,可以采用反函数表达形式,以便解决一些复杂的工程求解过程;在计算机科学方面,可以将反函数的变化应用于计算机程序,作为实现某些特殊计算机功能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反函数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数学与科学研究领域,它包含具体概念探究、数学特征和实际应用特征等,可以有效地为一些复杂的函数求解过程提供突破性的思路,为数学学科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反函数的概念

反函数的概念

课题 反函数的概念松江二中 黄继红一、 教案设计思考 1.教材分析:“反函数的概念”一课选自高中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上教版>第一课时,是对函数概念在认识上的深化和提高,又是为后继对数函数的学习作准备。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摄氏与华氏两种温度度量制的相互转换的实例,从图像、表格和函数解析式三方面,揭示华氏温度关于摄氏温度的函数和摄氏温度关于华氏温度的函数,从特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反函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定义反函数,然后揭示互为反函数的两函数关系,通过例题解答揭示反函数的求法,最后提出同一坐标系中函数)(x f y =的图像和它的反函数)(1x fy -=的图像的关系问题,以特例加以说明。

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反函数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为什么学习反函数、什么样的函数存在反函数、同一坐标系下()y f x =与1()x fy -=的图像有何关系、将x )(1y f-=改写为y )(1x f-=的必要性等问题无从感受或体验不深。

我的教学对像是重点中学学生,认知水平较高,善于思考,探究欲望强,但是对于概念学习重视不够,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了让学生不仅获得反函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激发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

我将反函数的教学分为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确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将反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成“活中有实,实中见活”的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

2.教案亮点:以反函数概念教学为核心,以“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特征”为主线,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函数概念)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反函数概念),建立、理解和记忆概念,展示学生是感知和形成概念的主体;重视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引发认知冲突,以师生和生生间交流、互评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能真正动起来,展示学生是理解和深化概念的主体;在概念形成、理解、深化和应用中,结合媒体实验,展示学生是体验概念研究方法和数形结合思想的主体。

反函数教学反思

反函数教学反思
检测评价是否恰当
【提示】我用的测验题或作业题可以检测到学生是否突破了重难点?
如果重新设计测验题或作业题,我要做哪些修改?
测验题暴露了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不是很好。我觉得测验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重点题目重点难点突出。其他Βιβλιοθήκη 【提示】我还有哪些方面的反思?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精彩程度,所以我们也要时刻反思自己。
如果重新再来,我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将作何改进?
这节课能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去更好的展现原函数图像与反函数图像的关系。
重新设计的话我想把他做成动态的,更加形象生动哦。
教学策略是否恰当
【提示】我是否组合了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活动步骤等来突破重难点?
我如果重新设计这个教学,我将在那些方面加以改进?
我组合了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活动步骤等来突破重难点,我觉得我应该在组织活动形式和步骤上加以改进。使更易操作更具趣味性。
教学反思表单
我的教学反思
重难点解决是否得当
【提示】我的教学是否聚焦重难点?
如果重新再来,在聚焦重难点方面,我是否还需改进?
我的教学聚焦重难点,如果重新再来,我会更加注重求反函数的第二步和第三步上。并列举更多的实例来强调数学计算准确的重要性和确定反函数的定义域的严谨性。
信息技术运用是否恰当
【提示】我的教学是否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从反函数概念教学引起的一点思考2

从反函数概念教学引起的一点思考2

从反函数概念教学引起的一点思考反函数是函数中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从逆映射导入反函数的概念。

在现行的高中或职高新教材中,反函数概念一节没有涉及到逆映射的概念,直接从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反函数的概念融入其中,体现了新教材的处理特点。

这种直观的导入方法降低了反函数概念理解的难度,对学生掌握反函数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先来看看新教材中关于反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f(x)(x∈A)中,设它的值域为C,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y的关系,用y把x表示出,得到x=φ(y)。

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φ(y),x在A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x=φ(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y的函数。

这样的函数x=φ(y)(y∈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做x=f-1(y)…下面让我们从福田区“创新与发展”优质课高中数学竞赛课中,来看看如何导入反函数的概念的。

例.擂主手中持有不同点数的13张扑克牌,挑战者任抽一张牌记住点数(其中A为1、J为11、Q为12、K为13),然后将手中牌的点数乘2加3后乘5,再减去25,把计算结果告诉擂主。

若擂主能迅速准确地说出该张牌的点数,则擂主获胜。

授课方法说明:第一步:(1)让学生充当擂主和挑战者参与游戏(2)请能够迅速准确说出牌点数的擂主说出计算方法(3)老师引导:擂主知道的是结果,而挑战者知道的是点数,结果y和点数x之间的关系可用函数形式表示。

挑战者擂主y=5(2x+3)-25=10x-10x=(y+10)/10这样擂主所用到的计算函数实际上是把挑战者用的计算函数反过来就行了。

从而有效突破了反函数概念中的第一道难关:x=φ(y)的来由。

第二步:让学生利用前面函数的相关知识来看“x=φ(y)”是不是一个函数。

这对学生正确理解反函数中“唯一的值”有很大帮助。

从上例可以看出,用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来讲授新教材的内容,避免用老方法老思路讲授新教材是我们目前课程改革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教师在进行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

反函数的数学思想与问题解决

反函数的数学思想与问题解决

反函数的数学思想与问题解决
反函数概念孕育了现实中逆的思维。

比如,人们用螺丝刀松动生锈的螺丝时出现拧不动的局面,整么办?反函数的数学思想启发我们:有时应从事物反面思考问题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即先再拧紧一点儿螺丝,然后松动,结果怎么样?日常关门时够不着拉手的情景下试一试吧!
现实中有好多这样的情形,但切勿“一根筋”做事,因为不是所有的函数都存在反函数(单调必有反),只有一对一的函数才存在反函数(函数的形态有一对一和多对一两种),事物的形态有如何呢? 高考数学中反函数考题的答题思维分析举例:
例题1:若32)2(-=+m m f ,求 ____)5(1=-f
分析: 式子?)5(1=-f 等价于5(?)=f ;这里利用了反函数的反思维
从而有 532=-m 且?2=+m ,
解得 4=m ,624?=+=即6)5(1=-f 。

例题2:函数)1(,)1()(2<-=x x x f 的反函数是( )
A )0(,1>-=x x y
B )0(,1>+=x x y
C )0(,1≥-=x x y
D )0(,1≥+=x x y
分析:因为原函数的定义域是1<x ,所以反函数的值域是1<y ,从而排除选项B 、D ; 又观察知原函数的值域0>y ,即反函数的定义域是0>x , 排除选项C 。

所以正确答案是A 。

结束语:求反函数有时意味着不求反函数,而是利用反的思维分析。

初中反函数教案

初中反函数教案

初中反函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反函数的概念,掌握反函数的性质;2. 学会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3. 能够运用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反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 利用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反函数的求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函数的概念及求法。

【难点】反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旧知识:回顾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2. 提问:如果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反函数的性质;2.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总结求反函数的方法;3. 讲解反函数的求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反函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拓展1. 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引导学生思考反函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反函数的概念和求法;2. 强调反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反函数的概念和求法;2. 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反函数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反函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体验反函数的求法,最后运用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等奖教案】 反函数

 【一等奖教案】 反函数

反函数教学目标: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系.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3.在尝试、探索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求反函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本节教案通过一个物理学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反函数,进而又通过若干函数的图象进一步加以诱导剖析,最终形成概念.反函数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原因是其本身较为抽象,经过两次代换,又采用了抽象的符号.由于没有一一映射,逆映射等概念的支撑,使学生难以从本质上去把握反函数的概念.为此,我们大胆地使用教材,把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系预先揭示,进而探究原因,寻找规律,程序是从问题出发,研究性质,进而得出概念,这正是数学研究的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概念的建立与形成.另外,对概念的剖析以及习题的配备也很精当,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起到评价反馈的作用.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分析,互逆探索,动画演示,表格对照、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求欲,在探究与剖析的过程中,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一、教材分析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新教材高二上第七章第4节第一课时: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的方程,同时也学习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这一节,介绍直线方程的一个简单应用。

这是《新大纲》中增加的一个新内容,反映了《新大纲》对于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视。

线性规划是数学规划中理论较完整、方法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的一个分支,它可以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济管理等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中学所学的线性规划只是规划论中的极小一部分,但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同时也渗透了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学生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数学建模法。

反函数公开课案例分析和反思解读

反函数公开课案例分析和反思解读

<<反函数>>公开课案例分析和反思反函数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对对数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其定义的抽象性,其性质的理解对于学生是十分抽象的。

我的这节课的中心任务是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函数图像更好的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和其基本的一些性质。

尤其是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关系,并且使难点分散,便于学生逐步掌握。

课堂上主要围绕以下五点进行的。

1 、通过对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的函数关系Y=4X(X>0)的考察,引出反函数的概念,并指明在该例子中原函数的值域和反函数的定义域相等,原函数的定义域等于反函数的值域,对应法则互逆。

初步指明了原函数和反函数的一些关系,所举的几个例子也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2、在前面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反函数的定义,通过对定义的分析,得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原函数的值域相等的结论。

为求反函数奠定了理论基础。

通过例题由学生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三部曲。

3、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函数的图像和动画效果,使学生归纳出原函数的图像和反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 对称。

4、回顾两个关于Y=X 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结合图像由学生得到原函数的定义域等于反函数的值域的重要性质。

至此,反函数和原函数的性质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体现了二期课改中,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避免了教师由定义引出所带来的抽象性,降低了难度,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互动性强等特点。

5、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自己探究出反函数存在的条件,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师生互动的新高潮。

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结构围绕着降低学习难度,突出重点进行的,重在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和其求法。

开始例子的引入十分重要,既使学生复习了函数的概念,又增加了对反函数的较感性的认识,因此我着力将其讲解得十分透彻,教学效果显示这是较好的一个引入。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反函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反函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建立在对函数概念的真正理解
的基础上,必须使学生对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清醒的认
识。反函数概念的接受与理解。
知识目标:1 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能判定一个函
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掌握反函数的
求法,并能理解原函数和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观察、分析、抽象、推理得出数学规律
课例研究综 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作图,加强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数

学思想的理解,训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在所
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反函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
《反函数》

1 本节教材内容涉及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的求
法。函数从本质上讲是函数,原函数与反函数互为反函
数,它们的图象关于直线 y=x 对称。
2、教学重难点:反函数的概念及反函出函数的反函数是高一数学
学生对函数有初步认识,这节课与函数有紧密练 学生学习能
习,通过这节课学习,既可以让学生结束理解函数的概 力分析
念,还可以学会反函数的求法。
教学策略选
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择与设计
1.新课导入。
2、新知识提炼
教学过程
3、应用拓展 4、课堂练习
5、归纳小结
6、作业
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推理得出数学规律,培养

《反函数》教学反思

《反函数》教学反思

《反函数》教学反思
《反函数》教学反思
临高中学数学组许小川87764
1、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采取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2、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

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难的方法。

整个过程贯穿“怀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辨证思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反函数的教学设计解读

反函数的教学设计解读

反函数的教学设计大庆四中:张序景1.教材分析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反函数概念是函数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这个概念的研究是基于学生对函数概念和函数性质在认识上的深化和提高。

它是研究两个函数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也将为以后学习指对数函数、反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学习本节课,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由于课本上给出的反函数的定义比较长而且比较抽象,学生阅读理解会感到困难,同时由于定义的描述就是求反函数的过程,因而确定本节的重点是反函数概念的形成与认识;求反函数的方法虽然有明确的步骤,但是求解时怎样根据条件进行解的割舍是学生的难点,同时函数值域的困难导致本节的难点毫无疑问是反函数的求法2.教学目标2.1知识与技能了解反函数的概念,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能从函数的三要素角度去分析认识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关系,加深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通过知识的系统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过程与方法由于本节内容抽象,概念叙述较长,难以理解因而在复习引人概念的过程中都采用启发发现的方法。

以实际问题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分析自变量及变量的深层关系作好准备,概念的引出以启发设问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引出概念加深理解并能及时对概念加以剖析,把握概念的关键和本质,在应用举例及练习中,针对存在性问题采用数形结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准确性,学生讨论增强参与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电化教学增强直观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依照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及高一学生的具体思维方式,在抽象问题的学习中学生要学会遵循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抽象概括出反函数的概念;在概念的引出后,注意运用启发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发展;举例应用阶段,学生充分进行练习,及时总结归纳一般性的解法步骤,并注意运用关系式来表达解法过程,同时认真进行讨论,运用图象探索反函数存在的条件,增强理解力,促进掌握所学内容。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精选6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精选6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精选6篇)《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1首先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函数知识,为接下去学习反比例函数作好铺垫,其次给出了三个实际情景要求列出函数关系式,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函数都是反比例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几种形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又通过列表格的方法对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巩固反比例函数知识。

通过做一做的三个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但到这里用时接近25分钟,时间分配上没有很好把握为接下去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接下去是要进行例1的教学,先进行的是杠杆定理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学练习纸上让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三个问题,然后有学生回答,当进行到第二时,时间已经不够了,很仓促进行了小节。

这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备好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思考问题的时间不是很充分;还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肢体语言也不够丰富,鼓励的话显得很单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课导入的时候还出现了差错。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存在的问题。

综观整堂课,严谨亲切有余,但活泼激情不足,显得平铺直叙的感觉,缺少高潮和亮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经过这节课的教学,让自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2今天讲授了《反比例函数》一节新课,课后仔细回味,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觉得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反思的。

对反函数的一些初步认识和思考

对反函数的一些初步认识和思考

对反函数的一些初步认识和思考
作者:王恒斌
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06期
摘;要:反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高考必考内容,它涉及的方面较广。

我们在教学反函数时,要注意反函数的存在条件;反函数与原来函数的基本数形联系;反函数的唯一性;反函数与原来函数的其他一些重要联系;反函数学习中易出现的几种错误理解。

关键词:反函数;认识和思考;理解
反函数是高中数学函数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它涉及映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解析式、曲线、方程等许多问题,能体现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反映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常常為高考必考内容之一。

现对反函数问题从六个方面予以探讨。

反函数可以这么去思考

反函数可以这么去思考

反函数可以这么去思考
对于反函数这一块,我们知道的就是原函数与反函数之间是关于y=x对称,原函数的值域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etc,很基础性的东西,今天给大家讲解的题目还是很新颖的,这个题目是去年2016年大连市二模数学文科试题的第12题。

其实方法一我写的稍微有点多,主要是给大家介绍了这两个函数是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对于这样的函数希望大家要能够看出来,毕竟你去证明或者说化简还是比较费时间的。

我们再给大家一个方法,大家学习一下
方法二用到了极限,很多文科的同学恐怕没有办法理解,希望大家课下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下简单的极限知识。

这里有一个类题,大家可以比较学习一下
对于这两个题目读者可以认真比较学习一下。

大家对于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关系的研究还是需要进一步加深,不能光停留在表面。

反函数的导数教学深入分析与思考

反函数的导数教学深入分析与思考

反函数的导数教学深入分析与思考摘要反函数的导数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从反函数的导数公式、反函数求导运算的推导、几何意义、相关例题及课程思政教育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与思考了反函数导数的来龙去脉,分析思考了该部分课程教学中的核心要点,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导数;几何意义;课程思政;反函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求导运算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学生学好对学生学习不定积分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难度不算太大,能够根据老师的讲解结合中学阶段的基础,一般都能够学习的比较理想。

但在部分函数的求导中,由于函数求导公式得抽象性,往往让学生感觉比较奇怪,难以理解,比如反函数的导数,其求导运算法则:反函数的导数等于其直接函数导数的倒数。

学生理解起来感觉非常困难,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有些教师在不同角度给出了该函数求导运算的解释[1] [2]。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能够清晰将该部分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较深入的理解,并会灵活应用,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有较高的挑战[3] [4]。

特别是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学习的难度更大,教师需要更简洁明确的教学方法,既要做到让学生听明白,还要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符合课程思政要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反函数导数公式及推导过程在《高等数学》课本中,关于反函数的导数定理:反函数的导数等于其直接函数(原函数)导数的倒数。

即:如果函数在区间内,单调可导,且,那么它的反函数在区间内也可导,且或第一个结论式子学生感觉很困惑,明明是关于的求导,怎么出来个,第二个式子怎么和第一个式子是等价的,在讲课中教师要给出明确的解释。

证明如下:证:,给以增量,由的单调性可知,于是有,因为连续,因此,从而.三反函数导数几何意义函数在点处的导数为,表示函数在点处切线的斜率。

反函数的导数,本质上也是函数的导数,其几何意义是该反函数在某点处切线的斜率。

这里要说明的是反函数和原函数斜率之间存在的关系,假设原函数在点处的斜率为,由于原函数和反函数关于对称,对称点处的斜率记为,则两者的关系为:.因为,如图1所示,角为互余关系。

反函数的教学设计解读

反函数的教学设计解读

反函数的教学设计解读(一)教学目标1.了解反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求反函数的方法;3.能够应用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知识点分析反函数是指一个函数与其逆函数执行互逆操作的函数关系,其性质包括有定义域互换、值域互换、相等的性质等。

求反函数的方法主要有代数法、图像法和符号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知:通过简单例子引出反函数的概念,如函数y=2x,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一系列操作可以得到原来的x。

2.理解反函数的概念:通过对比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反函数的含义和作用。

3.求反函数的方法讲解:a)代数法:通过对原函数进行方程转化,然后解方程得到反函数;b)图像法:通过绘制原函数的图像,并进行对称操作,得到反函数的图像;c)符号法:通过符号运算的方式求解反函数。

4.反函数的性质讲解:介绍反函数的性质,如定义域互换、值域互换、相等的性质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的意义。

5.反函数的应用:a)解决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应用反函数解决;b)提高思维能力:设计一些复合题目,让学生通过多步骤求解反函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6.练习与巩固:a)针对代数法、图像法和符号法分别设置练习题,巩固学生的求反函数的方法;b)提供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进行综合运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再进行讲解和练习巩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PPT课件:包含问题引入、概念讲解、方法讲解、性质讲解、应用实例等内容;2.教学手册:包含课堂讲解的重点、要点和教学案例。

(六)预期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求反函数的方法,能够应用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回答问题和与他人讨论;2.学生的反馈:听取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反馈,是否能够简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理解;3.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在练习与应用中的表现,是否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教学成果:通过学生的评价和总结,分析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函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陈朝阳(311100)内容提要:反函数作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全面、完整、正确地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反函数的有关性质解题,本文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又指出现行教材中范图范例可能使学生产生错误的几个问题,提出矫正的方案。

关键词:反函数、教学、图例、矫正反函数教学是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

如何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反函数的概念,能熟练地运用反函数的性质解题?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突破反函数的概念这一重要内容的教学,对学好“函数”这一单元至关重要。

本文围绕反函数概念的教学和利用反函数的性质解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指出现行教材中范图范例可能使学生产生错误的几个问题,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反函数概念的教学概念教学的过程,应该包括三个基本步骤:①概念的建立;②概念的认识;③概念的应用。

这三个步骤,无论是对概念的理解,还是对形成数学能力都十分必要,不可缺少。

1.1 关于概念的建立新课伊始,开宗明义:前面学习了映射与函数,认识到它们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函数是映射,对非空数集上的映射能确定函数,如果该映射存在逆映射,那么这个逆映射能否也确定一个新的函数。

即存在映射逆映射(确定)(确定)函数①函数②[图一]这里的函数②与函数①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的提出,从理论体系的发展上展示了反函数概念产生的理论背景,整体性强,能从理论体系的全局上打开学生的视野,而且明确的课题立刻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这样的教学又涉及到映射,一一映射,逆映射等有关概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为还是采用83年版高级中学课本(甲种本)中反函数的定义为妥。

因为采用现行高中《数学》(第一册(上))中的定义,当进一步学习反三角函数概念时常常使学生迷惑不解:被限制在(主值)区间⎥⎦⎤⎢⎣⎡-2,2ππ上的函数y=sinx 怎么会有反函数?因为这是个超越函数,如果把它看成关于x 的方程,如何通过方程的同解变形由此反解出x=Ф(y)呢?于是课本避开原来的定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指出反函数的存在性。

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y=sinx 的图像;接着“由图可以看到”:正弦函数在单调区间⎥⎦⎤⎢⎣⎡-2,2ππ上,其定义域和值域是一一对应的,就断言y=sinx 在⎥⎦⎤⎢⎣⎡-2,2ππ上有反函数,记作x=arcsiny 。

教材又以同样的方法引出了反余弦函数的概念。

再说,从教材体系的安排来看,课本在围绕反函数定义,配备相应的例题、习题时,强调的是y=f(x)通过方程的变形能反解出x=Ф(y);但在将反函数概念运用到反三角函数时,强调的是原来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必须一一对应。

其实,前者不是反函数存在的实质,后者才是反函数的本质。

从映射的观点来看,反函数存在的本质是两个非空数集间一一映射的存在。

既然教材用映射定义了函数,就可顺势用一一映射来定义反函数。

如果这样,反三角函数概念的引入就顺乎自然、一脉相承了。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映射作为近代数学的重要思想,十分有必要渗透于现行教材,但渗透不等于插叙,而应尽可能融进有关章节。

映射、一一映射的观点在反函数教学中的再一次应用,显然有利于中学生接受这个近代重要的数学思想。

1.2 关于概念的认识概念定义了,但不等于认识了。

为了全面、完整、准确地认识反函数定义,需要对它的内含再作深入地分析。

1.2.1 先具体地研究一个实例,提供一个直观背景,既复习建立反函数将要用到的一系列概念,又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后述的“两个相反”,使认识得以升华的基础。

进而把函数②叫做函数①的反函数,就不仅十分自然,顺乎情理,而且对反函数的认识有了感性的体验。

实例:如图二,已知函数),1[),,[,12+∞∈+∞∈+=y o x x y …………① (1) 写出确定函数①的映射),1[),0[:1:2+∞=−−−→−=+∞+=→B A f x y x f(2) 这个映射存在逆映射吗?∵f:A →B 是一一映射,从而它存在逆映射 (3) 写出这个逆映射A B f y x y f −−−−→−-=→--1:11:(4) 写出这个逆映射所确定的函数),0[),,1[,1+∞∈+∞∈-=x y y x …………②至此,函数②找到了,要研究它与①的联系,我们先就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也x[图二]即函数三要素)这三个方面入手。

从图一与图二可以看出,函数①与②分别是由映射B A f →:和它的逆映射A B f →-:1所确定的。

因而函数②的定义域与值域恰是函数①的值域与定义域,也就是说,函数②的定义域与值域恰与函数①的定义域与值域“相反”,同时函数②的对应法则也恰与函数①的对应法则“相反”,根据这两个相反,数学上把函数②叫做函数①的反函数。

1.2.2 定义的结构特征和本质这个定义与前面刚学过的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定义不同,那里讲的是同一个函数性质上的特征——集中表现在x 、y 的对应特点上。

这里讲的是两个函数①与②的关联,并且是通过确定它们的映射来讲的,也就是说:这个定义涉及到两个函数,两个映射,本质是通过两个互逆的映射来揭示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具有这种结构特征的定义,我们把它放在概念体系中去认识、去分析,往往能够看得更加透彻。

这是认识这类定义的一个指导思想。

1.2.3 反函数存在的条件定义中的“若……”讲的是反函数存在的条件,从图一可以看出:)(1y f -存在⇔逆映射存在⇔映射是一一映射,于是得到了结论1 f(x)存在反函数⇔确定f(x)的映射是一一映射。

结论2 若f(x)存在反函数,则f(x)与)(1y f -互为反函数。

1.2.4 反函数的求法定义中“则这个……”讲的是命题的结论——反函数是由逆映射所确定的函数,这个结论为反函数的求法指出了具体途径,这是因为逆映射一旦求出,反函数也就唾手可得,事实上:反函数的定义域就是逆映射的出发集。

反函数的对应法则就是逆映射的对应法则。

从而反函数的求法可归结为逆映射的求法(这在前面已经解决)。

即使学生意识到: 反函数的存在性⇔逆映射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逆映射的求法。

通过上述分析,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对新知识的理解大大深化,原来反函数的概念就是给)(1y f -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f(x)的反函数,其余的在理论体系中我们早已解决了。

应该提出:这里分析问题所用的方法是“系统分析法”,即把被分析的对象放在系统中去考察,着重揭示对象所处的位置以及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这种分析方法一旦化作学生的自觉行动,就会形成一种认识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既减轻学习负担,又能提高学习质量,这就是为什么高中阶段十分强调知识结构的缘由。

1.3 关于概念的初步应用在概念的简单应用时,先给出求反函数的规范表达,并指出容易出现的失误点,对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和进一步理解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已知函数1)(2+=x x f R x ∈,问⑴这个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为什么?⑵若限定函数的对应法则不变,值域为),1[+∞,适当地选取定义域A ',能否使它存在反函数?这样的A '有几个?⑶求出相应的反函数。

这里题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强化一一映射。

题⑵为将来建立反三角函数作准备。

当取]0,(-∞='A 时,略解如下:①准备 ),1[,]0,(,12+∞∈-∞∈+=y x x y 时(作为求反函数的准备,写出f(x) 的定义域、值域十分必要)②解出 1--=y x , ),1[+∞∈y (这里负号由x 的范围而定) ③改写 1--=x y , ),1[+∞∈x (x 与y 的字母互换)④结论 1)(1--=-x x f , ),1[+∞∈x (这里f(x)的反函数用)(1x f -表示) 再如:设32)(2+-=x x x f ,]4,2[∈x ,则函数在其定义域上的映射是一一映射,故其反函数存在。

反函数为21)(1-+=-x x f , ]11,3[∈x .这里强调反函数的定义域不同于由它的解析式确定的x 允许取值范围),2[+∞。

当函数y=f(x)的定义域与由它的解析式确定的x 的允许取值范围相同时,其反函数)(1x f y -=的定义域与它的解析式确定的x 的允许取值范围也不一定相同。

如函数21-+=x y 有反函数1)2(2-+=x y ,但反函数的定义域是),2[+∞-,而不是它的解析式确定的x 的允许取值范围R 。

简言之,这里要使学生明确反函数的定义域是由原函数的值域所确定。

因而由反函数的解析式中求变量的允许值范围决不是原函数的值域。

故散见于各种参考书和数学期刊的所谓用“反函数法值域”的观点是错误的,应予更正。

二、 课本图例可能引起的误解及矫正众所周知,课本是教与学的范本,它所选用的范图、范例,本应周全、规范、完整,才能给教与学以正确的指导。

否则,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产生不良影响。

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这一内容教学中,课本的图例所示的两对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均相3x y =这样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互为反函数的两函数图象如果有交点,那么交点在直线y=x 上”,从而它们的交点坐标必为(a,a)的形式。

有的学生,甚至在一些刊物的文章中对其毫无置疑地加以应用。

基于这一错误的印象,对下例:已知:函数37312+=x y ,则它和其反函数二者图象的交点坐标为 )0,7(A )2373,2373(----B )37,0(C D (2,1) 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选(B ),而正确答案却是(D )。

这里,还有这样的一个错误观点:若所给方程f(x)=g(x)的两边f(x)与g(x)恰为互为反函数,则f(x)或g(x)的图象与对称轴y=x 的交点横坐标便是原方程的全部实根。

若据此求解,必然会使一部分方程失去可能存在于y=x 之外的交点所对应的那些实根。

例如:求函数73+-=x y 与其反函数图象的交点解:73+-=x y 的反函数是)0(372≥-=x x y ,设),(00y x p 是所求交点,则),(001x y p 也是其交点,有⎪⎪⎩⎪⎪⎨⎧-=-=3737200200y x x y 解此方程得237300±-==x y 或⎩⎨⎧==2100y x 或⎩⎨⎧==1200y x 考虑到x 0 y 0应属于73+-=x y 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交集⎭⎬⎫⎩⎨⎧≤≤=370x x G 237300--==x y 应舍去,所求交点为)2337,2337(1--P ,P 2(1,2)P 3(2,1)显然P 1在直线y=x 上,而P 2、P 3是关于直线y=x 对称的交点,它们均不在直线y=x 上。

如果得用二图象交点必在直线y=x 上,由方程组⎩⎨⎧=+-=xy x y 73解出交点,就漏掉不在直线y=x 上的另外两个交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