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城中村外来人口安置问题的调查报告(终)
关于城中村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城中村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1b15df7a647d27284b7351f6.png)
关于城中村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者:袁燕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城中村”是我国特殊国情下所产生的特有现象,在其他国家很少出现类似情况,加上城中村现象出现时间不长,国外学者尚没有针对中国城中村做专门的系统性研究。
虽然国外城市不存在本质上与我国“城中村”完全相似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论述,如城市蔓延、城市边缘带、贫民窟、都市村庄等。
关键词:城市蔓延;城市边缘带;贫民区;都市村庄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1.城市边缘带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是目前公认的最早提出城乡结合部地带概念的学者。
他在1936年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研究柏林城市地域结构时发现,某些原属于城市外围的地区,但被城市的扩展所侵吞,成为市区的一部分,他将这一地域称为城市边缘带。
安德鲁斯在1942年提出乡村—城市边缘带的概念,它包括路易斯所说的城市边缘带,认为这才是整个城乡过渡带。
普莱扭于1968年根据安德鲁斯的思路,明确定义“乡村—城市边缘带”,即这是一种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Cnater首次把将城乡边缘带的传统形态学研究与城市建设周期、地理理论及社会资本相联系,探讨城乡边缘带的空间结构及演变机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Cnater和wheatley又开始注意到传统城乡边缘带研究己经不能适应地区的功能变化,于是提出了新的视点和方法:(1)城市边缘带不能只理解为城市地域内的一种独特景观类型,它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独特区域,其特征既不像城市,也不同于乡村,土地利用具有综合性;(2)应从多方面研究城乡边缘带的演变,特别注重城乡边缘带人口和社会特征的城乡过渡性。
2.城市蔓延城市蔓延指的是城市化区域向未城市化地域的(与其规模)不相称的扩张其特征是在城市边缘大片的低容积率、高建筑密度的住宅开发,使城乡间的界线日趋模糊。
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调研报告
![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a5c2a6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3.png)
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调研报告调研目的: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外来务工者的生活状况,包括他们的居住环境、收入情况、工作条件、社会融入等方面,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以改善外来务工者的生活条件。
调研方法: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00名外来务工者参与调查。
调查问卷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居住环境、收入情况、工作条件、社会融入等。
调研结果:1. 生活环境:大部分外来务工者生活在合租房或出租房中,居住条件较为拮据,住房面积通常较小,居住环境不尽人意。
2. 收入情况:外来务工者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每个月的工资只能维持生活基本需要,无法积累资金。
3. 工作条件:部分外来务工者的工作条件较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还有一些外来务工者存在欠薪、拖欠社保等问题,工作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4. 社会融入:一些外来务工者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程度较低,他们往往缺乏社交圈和组织。
同时,外来务工者在城市中面临诸多困难,如就医、子女教育等。
结论: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我们认为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确实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来改善其生活条件。
具体建议如下:1. 加强对外来务工者居住环境的监管,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
2. 加强对外来务工者工资的监管,确保工资按时发放,同时加大对拖欠工资的打击力度。
3. 加强外来务工者的工作权益保护,建立健全的劳动法律制度。
4. 加强外来务工者的社会融入,建设更加包容和融洽的社会环境。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改善外来务工者的生活状况,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社会融入感,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稳定和发展。
以深圳为例探讨城中村现象
![以深圳为例探讨城中村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dc4fbd1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5.png)
以深圳为例探讨城中村现象摘要: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被城市包围、位于高楼大厦之中的传统村落,最早起源于深圳。
经过多年的发展,城中村已经演化为城市的一项重要单元。
本文将讨论城中村出现的原因,梳理城中村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功能,并探讨如何从政策层面加强对城中村的管理和改造。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管理改造1.城中村出现的原因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作为中国城市化中的独特景观,城中村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的规模需要不断扩张,以容纳更多的工业区与经济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为了节约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选择不进行改造,而是直接绕过城市周边的乡村居民点,征用乡村周围相对易于改造的农用地进行进一步的城市建设,并且,由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迅速,造成了城市包围农村、城乡混杂的二元城市景观和空间结构。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民想要进城务工,外地人口想要进入大城市寻找机会,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
对于他们来说,住房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那些被城市包围的村子,虽然条件简陋,但却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在城市中暂时拥有一处住所,以大量出租屋为特征的城中村便这样诞生了。
2城中村在城市中的角色城中村具有多重特性,首先,是物质角色。
在满足市民的居住需求方面,城中村可以起到保障大量经济型住房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外来人口安置在新的大都市的成本。
在住房问题上,城中村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廉价、且相对体面的居住场所。
以深圳为例,城中村以全市三成的建设用地,承载了超过四成的建筑面积,和超过六成的实有人口,在深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城中村对于城市物质方面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其次,是精神角色。
作为由古老村庄演变而来的城中村,可以被视作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属于城市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历史记忆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拥有其独特的、传统的、极少受外界影响而成长的文化,其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往往是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不竭的源泉。
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da9b9f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4.png)
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却鲜为人知。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揭示他们的生活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覆盖了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工作状况、收入水平、社会融入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1. 人口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占比分别为65%和35%。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5-40岁之间,其中30岁左右的人数最多。
2. 工作状况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调查显示,他们的工作时间长,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
同时,他们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缺乏安全保障和福利待遇。
3. 收入水平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的月收入仅在2000-3000元之间。
调查还发现,女性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往往比男性更低。
4. 社会融入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程度较低。
调查发现,他们普遍面临着户口迁移、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
由于缺乏城市户口,他们的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都存在困难。
四、问题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较差,缺乏安全保障和福利待遇。
其次,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最后,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程度较低,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五、解决方案为了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加强法律保障政府应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保障,确保他们的工作环境安全、福利待遇合理。
同时,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
2. 提高收入水平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等方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情况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7e451f68e9951e79a892712.png)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情况调查报告导读:本文是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情况调查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调查地点:深圳市中裕电器厂调查方式:口头调查调查主题:大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务工者艰辛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社会调研纪实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赴深圳调研实践于6月28日到达目的地,开展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
在当地部门领导的热情接待下,对深圳的外来务工者有了大概的了解: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大都是工业区。
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90%的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
或许在大多人们的印象中深圳是一个灯红酒绿的地方,而对那些务工者们来说,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根据本小组调查,外来务工者们对自身的吃穿住行大多都不满意。
首先,饮食的不合理与不均衡,常常省略掉早餐,午餐也仅仅是凑合而已,吃饭时,插队现象普遍;其次,住宿条件恶劣,常常是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十几平方的小房间中;再次,出行的不便也给外来务工者带来了烦恼,基本上出行坐公车要等长达三四个小时,而且公车拥挤不堪;最后,工作环境的不理想,是打工者们的苦不堪言的痛楚,地位的低下使打工者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自卑感。
打工者中86.8%的人的年龄在18-34岁之间,将自己如花的岁月全部献给了工厂,从他们的言辞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急迫追求与对生活的无奈,因为他们在生计与责任间,无奈的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走与留是他们左右为难的问题之一。
无奈的选择留下的大多是已到中年的人们,因为他们所承担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温饱,而更多的对家庭的责任,面对一张张充满疲惫的脸,我们自然的想到他们对家里面的那份爱,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他们不得不委屈自己以求得家庭的正常生活,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子女甘愿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
对于那些仍在家乡的留守儿童来说,缺乏父母对于他们的关怀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身心的健康也是那些打工者们所担心的,其实他们大多不愿抛家弃子的背井离乡,只是生活中具有了太多太多的无奈,他们每天最开心的时刻,恐怕就是在下早班后给家里的一个电话,听一听孩子的声音。
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城中村的现状研究
![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城中村的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1818006844769eae009ed58.png)
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城中村”的现状研究口张翱(石景山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北京10004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范围的农村体制的改革、农民观念的变化和城乡壁垒的逐渐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区逐渐在经洚相对发达城市的城乡结舍部自发形成。
这些由“流动人口租赁房屋聚居生活”的社区,给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带表了多方面的问题和影响:如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空闷景观杂乱无章、居民缺乏社会保障和文化教育水平低下等,如何对这类地区进行管理,已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城中村外来流动人口房屋租赁一、外来流动人口的概念和特征我国的流动人口一般指那些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在另一行政区域停留居住从而在空间位置t引起变动的人口。
本文中的流动人口专指以谋生营利为主要目的、自发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迁移人口,其主要谋生营利活动为无照经营、临时工、收破烂(小工或者老板)等,在经营特征上,具订规模小、起点低、产品不具严重社会危害性或违法等。
二、城中村的概念和特征相似就qk、牛活背景的人居住在一起,在陌£扛城市中共同的生存风险.利用和城市连结又能保持距离的特殊地域,成为了流动人U聚居区的形成条件,其要素为:(1)有“聚居’饷内在要求:(2)具有城乡分割的制度、地域优势;(3)町提供低收入住房。
“城中村”宽松的制度环境、廉价的居住场所和良好的区位条件等特征为流动人u的集聚和经济状况逐步提升提供了合适的土壤空间。
三、以衙门口村为例分析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现状和形成原因(一)衙门口村基本情况衙门口村为2002年北京市一次性“农转居,,]:作试点,村巾目前仍在居住的村民约I万人,大多为年龄大、身体差,就qk技术低或尚未拆迁的居民,约占村民总人口的!/3,其余均为外来人口,约3万人。
1.居民基本情况。
失去了土地成为居民,如何谋生成为难题,而外来人口给了这些居民新的希望——当房东收房租维持生活。
居民纷纷多盖房、抢盖房、翻建房屋,建设_二层、■层甚垒四层,把楼梯建设在房屋主体结构外,尽最人可能从空问上拓展町出租的房屋,增加租房收入。
城中村调研报告(共3篇)
![城中村调研报告(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204afd4b35eefdc9d333cf.png)
城中村调研报告(共3篇)第1篇:城中村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关于城中村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城中村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加快城市化进度,一场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改造运动正在进行当中。
一、城中村的由来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
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早已没有农民户口和农业用地,早已改成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城镇管理,撤消了乡、村行政建制,已经没有农民集体财产和宅基地产权的地区。
第二种:村内已没有耕地。
原自然村除宅基地以外的土地已被征用,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村内已无农民集体财产。
虽然一些村已将农村村委会改为城市型居民委员会,农民也已农转非,成为城镇人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宅基地和房屋产权还是农民产权。
第三种:“城中村”现有土地产权还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村民以非农收入为主。
土地已经全部或大部份被国家征用,虽然村中农民已全部转为城市户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其土地本质仍未发生变化,这部分“村”至今仍然还是“村建制”,实行村的管理方式。
甚至还有不少农民集体财产和村办企业经济实体。
第四种:还有部分耕地 ,仍是乡政府、村委会建制。
还有不少人是农民户口。
农牧种植业仍占一定比重的村落。
二、目前“城中村”的现状根据2021年的调查,我市主城建成范围内共有村庄402个,涉及村民约32.4万人、10.2万户,村庄占地面积约28km,建筑面积2276万亩。
在这个402个村庄中,约有50%为“城中村”,50%为“城边村”。
大量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城不城”“乡不乡”成为目前城市的尴尬。
城中村对我市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城市形象和卫生、环境上,还有城中村缺乏统一规划,建筑没有章法,“握手楼”、“接吻楼”普遍存在。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8e30606f524ccbff021849e.png)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提纲)一、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一)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组成(二)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三)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二、当前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相对滞后(二)管理法规不完善,部门合作不协调(三)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保障存在薄弱环节(四)政策执行不到位三、加强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一)更新观念,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二)统一管理,加强协作沟通(三)加大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力度(四)提高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水平一、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一)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组成现阶段,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组成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大量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主要是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
第二类是农村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农民,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为了子女的教育,涌向城市,共享城市公共资源的便利。
第三类是从小城镇流入的人口,这些人主要是掌握了一定技术能力,受教育程度较高,不满足于现状,为谋求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如一部分高校毕业生。
(二)深圳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深圳近年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2003年为557.41万人, 2008年达到了876.83万人,2010年增加到1200.55万人。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深圳市全市累计登记实际居住的流动人口达1700.5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84.9%;其中户籍人口212.3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5.1%。
目前深圳市流动人口增长、结构、布局等特点可以总结为“四个最”:一是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倒挂最严重,2014至2015年进行的统计的数据显示: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达6:1。
二是人口密度全国大中城市里最高,从“四普”时每平方公里825人增加到“五普”时3597人,十年间增长了3.46倍,以年均15.32%的速度增加。
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f80ca4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f.png)
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一、引言城中村是中国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们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或者周边,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产物。
城中村改造一直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城中村改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中村的现状城中村通常由低层建筑、密集的居民群体和缺乏基础设施等特点所构成。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规划的缺失和土地资源的限制,城中村往往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和低收入人群的主要居住地。
然而,城中村的建设水平和环境条件较差,存在着安全隐患和卫生问题,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困扰。
三、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城市形象:城中村的存在给城市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通过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加城市的美观度和吸引力。
2.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城中村的居民普遍生活水平较低,改造可以提供更好的住房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3. 优化城市规划:城中村的存在不利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通过改造,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的规划布局。
四、城中村改造的挑战城中村改造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1. 土地问题:城中村往往位于城市核心区域或者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土地征收和重新规划存在一定的困难。
2. 资金问题: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资金筹措和分配问题较为复杂。
3. 居民安置问题:城中村改造必然涉及到居民的迁移和安置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好居民的利益关系是一个难题。
五、城中村改造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城中村改造面临的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案:1. 政府引导: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城中村改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改造进程。
2. 多方合作:城中村改造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需要建立起多方合作的机制,加强沟通和协调。
3. 综合考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居民的利益和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安置方案,确保居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城中村调研报告
![城中村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48a4e6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f.png)
城中村调研报告
《城中村调研报告》
一、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包括居民生活状况、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情况,为未来改善城中村条件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我们采取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居民真实的意见。
三、调研结果
1. 居民生活状况:调研发现,城中村居民生活条件普遍不佳,许多房屋老旧破败,居住环境脏乱差,居民生活质量亟待改善。
2. 环境卫生:城中村存在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环境问题,卫生状况堪忧。
3. 基础设施:城中村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道路狭窄、供水供电等方面有待提升。
四、改进建议
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城中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2. 落实环境整治责任,加强城中村的环境卫生管理。
3. 进行棚改工作,改善城中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五、结语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城中村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为未来改善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城中村的问题,加大力度改善城中村的生活环境,让城中村居民能够享受更加优质的生活。
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
![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a18dcd6770bf78a6529546c.png)
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正因为此,我国迎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徙。
近年来,国家不断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更加科学和人性化,这更加剧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
一些特别受欢迎的城市更是成为承担流动人口大潮的主力军。
深圳是国内第一个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已创下五个之最。
第一,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第二,人口流动总量全国最多;第三,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1:4.8,人口结构倒挂最严重;第四,人口密度全国最大;第五,适龄劳动人口平均文化程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最低,高中及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口占比例高达80%。
因此,对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是研究流动人口管理的典型“样本”。
本文便是立足于以上背景,从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出发,依据流动人口管理的有关理论,参考现行的有关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结合深圳市的流动人口管理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深圳市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研究。
通过分析和研究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期望能够为深圳市解决流动人口提供建议和对策,也能够为国内其他承载流动人口管理给以一定的借鉴。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个人多年工作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证。
文章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交代了问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开展本次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概念和现实分析,主要梳理与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以及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对深港粤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部分: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从实际出发,分析了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四部分:对策分析。
这一部分作为研究的落脚点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是结合实际、借鉴优秀做法,提出有效促进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和举措。
2023年中国社区外来人口管理报告
![2023年中国社区外来人口管理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d202ee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4.png)
2023年中国社区外来人口管理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社区外来人口管理的新挑战。
本报告将对2023年中国社区外来人口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社区外来人口现状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国各大城市成为外来人口的热门选择。
根据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各级社区合计外来人口已超过5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30%。
这个数据显示了外来人口在中国城市社区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首先,外来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步提升。
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具备各种技能和人才,为中国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许多外来人口在城市中开办自己的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居民的收入增加。
其次,外来人口的文化融合与社区融洽度逐渐加强。
多元文化的交流使得社区成为一个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场所。
外来人口为社区带来了不同的饮食、传统节日和艺术形式,增进了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最后,外来人口对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的提升对社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使社区管理团队需要更加积极地适应和满足外来人口的需求。
二、社区外来人口管理的问题和挑战随着外来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社区外来人口管理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首先,外来人口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由于缺乏合适的住房和工作条件,一些外来人口被迫选择在城市边缘地区居住和就业,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社会隔离问题。
社区管理部门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提供更多适宜的住房和就业机会,帮助外来人口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其次,外来人口在社区中的融入度和参与度相对较低。
社交隔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外来人口难以和当地居民建立密切的联系,并参与到社区事务中。
社区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社区意识教育,提供语言培训和跨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融合。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情况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cbdb6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d.png)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情况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从事各类工作。
然而,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情况,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为了更好地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包括收入情况、住房条件、教育情况以及社会融入程度等。
三、调查方法我们在城市选择了三个不同的工厂进行调查,其中包括一家私营企业、一家国有企业和一家外资企业。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问,并得到了他们的配合。
四、调查结果1.收入情况:调查显示,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相对较低,其中超过60%的人月收入不超过3000元。
只有少数人月收入可以达到5000元以上。
2.住房条件:承租房屋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住房方式,约有70%的人选择租房,而只有不到30%的人有自己的住房。
此外,50%以上的人住在出租屋或集体宿舍中,生活环境较为拥挤。
3.家庭情况:超过三分之一的外来务工人员与家人分居,只能靠每年的春节回家团聚。
此外,50%以上的人表示由于工作原因,无法与家人长期生活在一起。
4.教育情况:约40%的外来务工人员有子女在家乡的学校就读,只有少数人将家庭搬到城市,并将子女送到城市的学校就读。
5.社会融入: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表示他们很难在城市社会中融入,面临诸如歧视、缺乏社交圈等问题。
他们普遍表示,他们的社交圈主要由工友组成。
五、调查结论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条件较为艰辛。
2.住房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主要难题,大多数人只能居住在拥挤的出租屋或集体宿舍中。
3.外来务工人员与家人分居的情况较为普遍,孤独感较强。
4.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社会中的社交圈相对较小,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5.教育问题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人选择将子女留在家乡的学校就读。
六、建议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应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力度,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城中村现状调查报告
![城中村现状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e901eb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d.png)
城中村现状调查报告近年来,城中村已成为城市管理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快速城市化的国家。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和外来移民涌入城市,他们需要经济适用房和住房、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但是由于城市规划的不足和政府的管理缺位,使得城中村问题日渐突出,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甚至威胁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中村简介城中村是指原来的农村、集市和城墙外围的村庄由于城市扩展所造成的被城市所包围的村庄,因单独占用城市中心的一块区域而被称为“城中村”。
这些城中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民和外来移民进入城市,成为城中村居民,这是目前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此过程中,由于城市规划的滞后、政府的管理缺位、土地管理制度的失效以及城中村整治不力等一系列原因,造就了今天城中村脏乱差、烂尾楼、违法建筑多、治安差等问题。
二、城中村现状城中村的状况一般都比较差,缺乏基本的设施和服务。
以下是城中村现状的几个方面:1、居住条件差城中村居住条件差,居民居住环境差,如卫生差、采光差、通风差、维修不及时等。
目前的城中村主要存在两种居住形式,一种是居民自建的建筑,另一种是地方政府在没有计划和规划的情况下建立的临时房屋(也称为棚户区改造)。
2、基础设施不足城中村基础设施不足,如供水、排水、电力、煤气等缺乏。
再加上居民利用公共空间进行商业活动,加重了道路、供水排水系统等公共设施的负担。
3、治安问题多城中村治安问题多,犯罪率较高,它们成为了黑恶势力和非法经营行为的重灾区。
由于城中村的封闭性和村民自我管理,治安难以得到保障。
4、环境污染严重城中村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垃圾处理习惯不良,影响了全城的环境卫生。
黑臭河流和乱扔垃圾问题成为了城市环境中的重要问题。
三、城中村整治城中村的整治是一项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
如今政府已经制定了改善城中村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但是整治城中村非常困难,因为城中村问题的复杂性和涉及范围广泛。
以下是整治城中村的两种方式:1、拆迁整治拆迁整治一直是治理城中村的主要方式之一。
深圳人口调研报告
![深圳人口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d77c1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7.png)
深圳人口调研报告深圳人口调研报告引言-----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摇篮,是一座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人口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圳人口调研,旨在了解深圳人口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为未来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深圳人口规模--------------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深圳市总人口为1500万人。
30年前,1980年,深圳只有约三十多万人,可见深圳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深圳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吸引了大批人口涌入。
二、人口结构特点--------------1. 年龄结构:深圳的年轻人较多,25岁以下的青年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60%。
而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10%,相对较少。
这说明深圳是一个年轻化的城市,具有较大的劳动力和创新能力。
2. 性别结构:深圳男性相对较多,男女比例约为1.2:1。
这主要是因为深圳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吸引了大量从事产业工作的男性。
3. 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深圳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因此其中的非户籍人口占比较高。
根据数据,近年来,深圳的外来务工人员超过300万人,占深圳总人口的近20%。
这些人员大部分来自其他省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
三、人口迁移趋势--------------1. 内部迁移:作为一个吸引人才的城市,深圳也面临大量人口的流动。
由于深圳有较好的发展机会和工作条件,吸引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在深圳工作和生活。
然而,由于高房价和生活成本的压力,一些人也选择离开深圳。
因此,深圳的内部迁移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
2. 外部迁移:深圳是一个连接香港和其他国家的重要枢纽城市,因此也吸引了一些外国人口。
根据统计,深圳的外籍人口约为30万人,其中以亚洲国家人口居多。
这些外国人口主要从事国际贸易、金融和科技等领域的工作。
四、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 劳动力:深圳大量的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深圳产业的快速发展。
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ad1b78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e.png)
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报告一、调查背景社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
为了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状况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二、调查目的1. 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情况;2. 分析影响他们就业的因素;3.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状况。
三、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某城市内的10个拥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业区进行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的访谈,共收集到了1000份有效数据。
四、调查结果1. 就业岗位分布: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50%)、建筑业(20%)和服务业(30%)等行业。
2. 就业形式: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以正式雇佣形式(60%)就业,还有一部分以临时工(25%)和合同工(15%)的形式就业。
3. 就业稳定性:45%的外来务工人员曾经经历过多次换工作经历,其中60%是由于工地停工或岗位调整。
4. 工资待遇:外来务工人员的平均月工资为2500元,较低工资水平也是他们就业的主要困扰之一。
5. 经济压力:70%的外来务工人员月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开销。
五、就业问题分析1. 影响就业的因素:缺乏职业技能、教育水平低、语言不通和歧视等因素给外来务工人员找工作带来了困难。
2. 就业短期流动性: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之前需要进行多次短期流动。
六、政策建议1. 提高职业技能: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2. 加强教育支持:提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社会。
3. 完善就业保障: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减少非法用工和欠薪现象。
4. 改善公共服务:建设更多的公共托儿所、医疗服务点和住房保障,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
七、政策推行需求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和扶持力度。
2. 企业责任:企业应承担起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责任,提供合理的工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3. 社会关注:社会各界应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调研报告
![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8be0d5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c.png)
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外来务工者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参考,推动改善外来务工者的生活条件。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不同城市的工厂和建筑工地进行实地访问,并发放了1000份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工作情况、生活条件、社会支持等方面。
三、调研结果1.个人基本信息在参与调查的外来务工者中,男性占62%,女性占38%。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35岁的年轻人。
受教育程度方面,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
2.工作情况调查显示,多数外来务工者从事的是制造业和建筑业。
其工作时间长,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的占比高达74%。
工资水平较低,超过一半的外来务工者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
3.生活条件住房状况较为拮据,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住在工地或者集体宿舍中,占比超过80%。
宿舍条件普遍较差,室内空气质量差、卫生条件欠佳等问题普遍存在。
4.社会支持四、调研结论1.外来务工者的工作时间长、工资水平低,生活条件不尽人意。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和工地的监管,确保外来务工者的工资待遇合理,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住房条件。
2.拓展外来务工者的社交圈子,增加他们与当地居民的接触,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
政府可以引入更多的社区活动和文化娱乐项目,为外来务工者提供机会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基本的医疗、教育和退休保障,减少他们在生活遇到困境时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
4.改善外来务工者的住房条件,提供清洁、安全和舒适的集体宿舍,提高宿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其更好地满足外来务工者的居住需求。
五、调研建议1.加强对外来务工者的法律教育和知识普及,使其了解自己的权益和维权渠道。
2.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外来务工者的生活改善中,提供相关服务和帮助。
3.加大对外来务工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
城中村”问题调研报告
![城中村”问题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d9aefa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a.png)
城中村”问题调研报告城中村问题调研报告(上)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建设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困扰和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城中村”问题。
城中村,顾名思义,是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一类村庄。
这些村庄原本是农村地区,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岂止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鉴于其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前往这些村庄寻找生活和工作机会,因此形成了一个以外来人员为主的特殊社区。
然而,城中村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方面,由于原本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村庄内的交通、水电、照明等问题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使得城中村的人口密度过高,住房供应不足,居住条件恶劣。
这些问题给城中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和不便。
城中村的存在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由于城中村属于村级组织,而城市管理主要围绕城市单位进行,导致了村庄的交通、环境治理等问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此外,由于村庄的特殊地理位置,城中村也成为了城市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一些社会问题也在此处容易滋生。
为了解决城中村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城中村问题的重要一环。
针对交通、供水、供电等问题,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改善居住环境也是关键。
可以通过加大住房建设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安全、卫生、舒适的住房供应,满足城中村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
除此之外,加强社会管理也是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为城中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教育、就业、医疗等支持。
同时,加强对城中村社区的管理和监督,加大治安维护的力度,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城中村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城中村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城市化进程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对深圳“外来人口”问题的重新认识及对策建议_人事政策
![对深圳“外来人口”问题的重新认识及对策建议_人事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0de68ff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d.png)
对深圳“外来人口”问题的重新认识及对策建议经过二十余年超常规发展,深圳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和检讨其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尤其是要反思深圳的“外来人口”政策。
伴随外来人口不断增长,户口成了外来人员的心病,外来人口管理成了政府职能部门的难题。
2003年3月“孙志刚事件”,导致了针对外来人口和“三无人员”的收容遣送制度寿终正寝,也引发了全社会对外来人口管理的广泛争论,外来人口是否低人一等?是否素质低下?是否一定要接受某种特殊“管理”?是否要用“外来人口”这样的称呼?面对人才匮乏和大量低素质外来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作为肩负外来人口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必须对外来人口现状进行认真审视,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研究外来人口管理问题。
一深圳市外来人口现状(一)外来人口概念长期以来,“外来人口”、“暂住人员”、“流动人口”等称谓被用来称呼非本市户籍人员,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何在?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关系又如何?1.法律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六条规定“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
”公民在“常住地”登记常住户口,在当地称为“常住人口”,以个体角度应称为“常住户口”;到本市县外的其它地方需申报暂住登记,被称为“暂住人口”,以个体角度则应称为“暂住户口人员”。
市统计局每年公布深圳“常住人口”数据,包含了本市常住人口和部分暂住人口,与法律规定的常住人口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2.法规界定。
《广东省流动人员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进入本省和在本省内跨市(市政府所在地的市区,下同)、县(含县级市,下同)暂住的人员”称为“流动人员”;《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暂住人员,是指没有特区常住户口,持有效证件进入特区,并在特区居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
”3.约定俗成的用语。
以上法律所指“暂住人员”、“流动人员”都是本国公民,不包括外国人、港澳台侨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十三五规划中,政府提出将在五年改造300+城镇村,总投资将超过20亿人民币。
这将成为城中村改造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最彻底的改造。
这次大规模改造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议论的焦点。
不过,大多人都关注于城中村村民、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博弈,却很少把焦点放在这次改造最大的关系者——外来人口。
我们想用这篇调查报告引起社会对外来人口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处境的关注。
本文运用了网络问卷调查与岗厦村的定点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城中村外来人口的职业分布、收入情况、租房意愿和最大接受租金进行调查。
另外,我们通过结合他们的基本状况以及改造后大致的租金围,来分析改造后外来人口的安置情况(他们何去何从)。
因为大部分外来人口(特别是白石洲和岗厦村)从事第三产业,他们的离开会对整个造成物价的上升与生产力的下降,还会引申出一些社会问题。
最后我们会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减少城中村大改对整个社会的波动。
在本次调研的重点对象岗厦村里,有大约6万外来流动人口,约占城中村总人数的98%。
他们分布在各个职业,各个岗位,是这个新型城市主要的生产力与创造力。
虽然他们要挤在二三十平米的出租屋里,但是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城市里努力拼搏。
城中村既包含着外来打工人的梦想与追求,也表达着他们对这个社会的无奈。
改造后的高房租会让一些低收入的外来人口对融入城市望而却步。
如果外来人口的处境得不到改善,外来人口问题会演变成社会矛盾,因为租金的大幅度上涨会引起他们的心里不平衡,幸福指数下降,以及报复社会的扭曲心理。
城市建设的时候他们做出了贡献,所以改革不能抛弃他们。
我们意识到了改造后外来人口安置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想通过这篇调查报告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外来人口、租金上涨、安置问题Investigation report on placement of migrant population after reconstruction of Town villageAbstractRecently, the Shenzhen government proposed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to transform over 300 T own Village within 5 years, and the total investment would be over 2 billion RMB. This will become the largest and most thorough transformation of T own Village in the history of Shenzhen. This large-scale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of community. Although most people put their focus on the game between Villager (the household in Village), government and developer, I pay close attention on the largest participants—transient population. Through this research paper, we want to cause society’s concern to the situation change of transient people within the transformation.This survey use Internet questionnaire and sampling survey to investigate the job, income, rent wiliness and rent acceptance range of transient people. In addition, through combination of their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scope of renting price after transformation, we can analyze the relocation of these people. Because most floating people (especially in T own Village) engage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their departure will cause the increase of price and decrease of productivity, even some social problems. Finally, we give our own solution to reduce the change of village to social fluctuation.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re is approximately 60 thousand of transient population in the GangXia T own Village—the key object in this research. Distributing in many areas and posts, they are the largest productivity and creativity of the new city Shenzhen. Although they have to live in just 20-square-meter inadequate flats, they work hard in the posts for their value and dream in this changed city. So T own Village not only contains the dream and aspiration of transient people, but also represents their exhaustion and resignation.Low-income people will shrink back at the sight of high rent price after reconstruction, when they attempt to integrate into society. If governmentcannot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this people, this will cause the mental problem of them, such as the mental imbalance, decrease in happiness index even society revenge. We recognize the severity of settlement problem of migrant population, so we want to solve this social problem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Keywords: transformation, migrant people, renting price, placement 引言城中村是中国高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包围城市的产物,既在城市的中心,却不能很好的与城市接轨。
在政府眼中,城中村就像“毒瘤”一样,需要进行改造来获得更大的土地使用效率。
(特别是在,土地资源极度稀缺)可是,在外来人口眼中,城中村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整个城市最廉价的出租屋。
如果将城中村改造,虽然房屋质量以及环境变好,但是房租势必会上涨,这些人将何去何从?在本文中,我们将以故事叙述和数据分析论证的方式,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的探讨。
关于城中村改造后外来人口安置问题的调查报告在白石洲的深处,某个两店之间不起眼的夹缝中,有一家店面只有2〜3平米的裁缝店。
里面的设很简单,一放在店面外面的桌子(里面放不下),还有一稍小的、放置着缝纫机的小桌,以及一把椅子。
这里的主人,是一个看起来四十多岁的十分安静的中年女子。
由于我们要去修补裤子,便找到了她。
在她修补的时候,我们顺便聊起天来。
这不聊还好,一聊便被其中的疾苦深深地震撼了。
通过聊天得知,她也是住在白石洲里,从家里赶到店里也就不到十分钟的时间。
她来的时间并不太长,两三年左右。
家里有两个孩子,老大上大专,小的则已经上了高中。
她来这里主要是赚钱养孩子,赚得他们的学费,顺便照顾下孩子们。
当我们无意中问起她每月大概能挣多少钱的时候,她脸上突然浮现出了一种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痛苦以及无奈,完美的掺杂在了一起的神色。
她的话也随之多了起来。
“我若只做裁缝,哪里能活得下来”、“所以我找了份兼职,每月能挣1700多,每天累到死,(两份工作)加在一起好的时候可以挣三四千”。
因为有两个孩子,所以她租了一个“大”房子,“有十三米”她说“每月的房租1200左右,而且每年还在涨!”,“那如果房租要大涨了,您最多能接受多少钱?”我们继续问道,因为想起了城中村马上要改造所将要引发的租金大涨问题。
“涨…”她低声喃喃道,“一千二三吧,再高真的没法活了......”本来我们想告诉她这城中村马上就要大改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房租的大涨,但是,看着她茫然又无奈的神情,我们默默地把这个沉重的话题转移到了别处:每月能存下来多少钱。
本来想缓和一下气氛,谁知这个问题仿佛更是戳到了她的痛处,她立刻说道:“存钱?这我都没想过。
我平时都还没吃什么,就没钱了。
这生活没啥盼头,还是专心供孩子吧......”她还感叹地说:“每年都带孩子回老家,一回就要七八千块,所以啊,辛苦奋斗了一年的钱到此就全部花没了,甚至还会欠些钱。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了家。
根据这件事情,我们仅了解了目前城中村人民生活情况的冰山一角。
我们愧疚地发现,原来我们竟然对自己国家的民情还不了解。
我们一致地认为,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义务了解民情,并为它的改善或多或少的做出贡献。
所以我们自己编排出了一份调查问卷,目的是:调查城中村人民的基本情况,以及改造以后租金上涨对人们的生活情况和安置问题造成的影响,并呼吁社会各界的关注。
数据分析(基本状况)本次调查是以走访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在岗厦村、白石洲收集了81份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