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巩固第一章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https://img.taocdn.com/s3/m/0c1984d72af90242a995e517.png)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一、基本知识点(带“▲”的为必背内容):1.宇宙:所有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总和。
2.可观测宇宙(已知宇宙): 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137亿光年(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3.主要的天体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不能自己发出光和热,呈云雾状外表。
体积和质量很大。
恒星:由炽热气体(氢合氦)组成,能够自身发光和热,外表呈球形或类似球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天体,本身不发光,呈球形。
卫星:环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但是可以反射恒星的光。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彗星:由气体和尘埃组成。
在扁长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质量很小,呈云雾状外貌,“彗尾”背向太阳。
4.▲判断天体的方法:①看位置:是否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以外;①看实质: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不附属某一天体);①看运转:是否在一定轨道上独自运转。
5.▲天体系统的层次6.▲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由近及远的位置: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记忆:水金地、火木土、天海边)7.▲小行星带的位置:火星和木星之间8.八大行星分类:第一种分类方法: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第二种分类方法: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9.▲地球的普通性(1)运动特征(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公转方向都是逆时针自西向东运转;①共面性:公转轨道大致处在同一平面上;①近圆性: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2)结构特征:地球在距日远近、质量、体积、密度、自转和公转周期、表面平均温度等方面与类地行星相似。
10.▲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及其原因分析:外部环境(稳定和安全):①太阳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能形成稳定的太阳光照;①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能为地球提供安全的宇宙环境。
内部环境: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形成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①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①由于温度适宜,因此地球上有充足的液态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ae061ab52acfc789ebc981.png)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一单元地图知识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新- -标- 第-一-网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1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大大小小两条平行等值线间的闭合区域,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高低低高向高值凸出的气温(或水温、气压等)低,相反则高高高低低某等值线向高纬(或高空)方向凸出,则此处气温(或气压)比同纬度或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高;反之亦成立河流向凹等高线凸出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河流的流向是等高线数值变小的方向洋流向凸海洋上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等温线,其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相同凸高凹低若某地等压面上凸,则该地气压比同一高度上两侧的气压高;相反则气压较低一陆南无论南北半球,1月份陆上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90f773d7375a417866f8f4f.png)
湘教版I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 地球的宇宙环境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宜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运行轨道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提供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的动力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黑子→与降水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①产生磁暴,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风→高纬地区产生极光②区时:a.概念: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b.特点:同一时区内区时相同,相差几个时区即相差几个小时东西12区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
时区:东时区区数越大时间越早;小大⑤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使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1)划分依据:根据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及各带特点:小结:1.4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二)划分界面---不连续面1.莫霍面(平均17㎞(陆地33)):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2.古登堡面(2900㎞):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三)内部圈层的划分1.地壳(地表面—莫霍面)(1)厚度:平均约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2)厚度变化规律是:①陆壳厚,洋壳薄;②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3)状态:固态2.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1下地幔:固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2)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3)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岩浆的发源地3.地核(古登堡面—地心)(1)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横波不能传播)内核呈固态(2)组成:推测为极高温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2021-2022学年新教材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逻辑知识点考点重点题型归纳总结
![2021-2022学年新教材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逻辑知识点考点重点题型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fdecda2f60ddccdb38a0a3.png)
第一章集合与逻辑1.1集合 (1)1.1.1集合 (1)第一课时集合与元素 (1)第二课时表示集合的方法 (5)1.1.2子集和补集 (9)1.1.3集合的交与并 (14)1.2常用逻辑用语 (19)1.2.1命题 (19)1.2.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2)1.2.3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27)1.1集合1.1.1集合第一课时集合与元素知识点一元素与集合的相关概念1.集合:把一些对象放在一起考虑时,这些对象组成了一个集合或集.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如A,B,…表示集合.2.元素:这些对象中的每一个,都叫作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表示,如a,b…表示元素.3.集合中元素的三个基本属性只作描述性说明.2.集合是一个整体,已暗含“所有”“全部”“全体”的含义,因此一些对象一旦组成了集合,那么这个集合就是这些对象的全体,而非个别对象.1.集合中的元素只能是数、点、代数式吗?提示: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数学中的数、点、代数式,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或人等.2.某班所有的高个子男生能否构成一个集合?提示:某班所有的高个子男生不能构成集合,因为高个子男生没有明确的标准.知识点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表达集合和它的元素之间的归属关系的符号是∈.(1)属于:若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元素,记作“a∈S”,读作:“a属于S”;(2)不属于:若a不是S的元素,记作a∉S(或a S)读作“a不属于S”.1.元素与集合之间有第三种关系吗?提示:对于一个元素a与一个集合A而言,只有“a∈A”与“a∉A”这两种关系.2.符号“∈”“∉”的左边可以是集合吗?提示:“∈”和“∉”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所以左边不可以是集合.知识点三常见的数集及符号表示数集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符号N N+Z Q RN与N+有何区别?提示:N是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而N是由0和所有的正整数组成的集+多一个元素0.合,所以N比N+知识点四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元素个数有限的集合(或有穷集). 2.无限集:元素无限多的集合叫无限集(或无穷集). 3.空集:没有元素的集合叫空集.记作∅,空集也是有限集.集合的概念[例1] (多选)判断下列每组对象,能组成一个集合的是( ) A .某校高一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 B .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相等的点 C .不小于3的自然数D .2018年第23届冬季奥运会金牌获得者[解析] A 中“成绩优秀”没有明确的标准,所以不能组成一个集合;B 、C 、D 中的对象都满足确定性,所以能组成集合.[答案] BCD判断一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的标准判断一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关键看该组对象是否满足确定性,如果此组对象满足确定性,就可以组成集合;否则,不能组成集合.同时还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无序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例2] (1)(多选)由不超过5的实数组成集合A ,a =2+3,则( ) A .a ∈A B .a 2∈A C.1a ∈AD .a +1∈A(2)若集合A 中的元素x 满足63-x∈N ,x ∈N ,则集合A 中的元素为________. [解析] (1)a =2+3<4+4=4<5,所以a ∈A .a +1<4+4+1=5,所以a +1∈A ,a 2=(2)2+22×3+(3)2=5+26>5,所以a 2∉A ,1a =12+3=3-2(2+3)(3-2)=3-2<5,所以1a ∈A .(2)由题意可得:x为自然数,所以63-x可以为2,3,6,因此x的值为2,1,0.因此A中元素有2,1,0.[答案](1)ACD(2)2,1,0判断元素和集合关系的两种方法(1)直接法:①使用前提: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的;②判断方法:首先明确集合由哪些元素构成,然后再判断该元素在已知集合中是否出现即可;(2)推理法:①使用前提:对于某些不便直接表示的集合;②判断方法:首先明确已知集合的元素具有什么特征,然后判断该元素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特征即可.元素特性的应用[例3]________.[解析]若1∈A,则a=1或a2=1,即a=±1.当a=1时,集合A有重复元素,不符合元素的互异性,∴a≠1;当a=-1时,集合A含有两个元素1,-1,符合元素的互异性.∴a=-1.[答案]-1[母题探究]1.(变条件)本例若将条件“1∈A”改为“2∈A”,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a 的值.解:因为2∈A,所以a=2或a2=2,即a=2或a=2或a=- 2.经检验符合元素的互异性.2.(变条件)本例若去掉条件“1∈A”,其他条件不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解:因为A中有两个元素a和a2,所以a≠a2,解得a≠0且a≠1.3.(变条件)已知集合A含有两个元素1和a2,若a∈A,求实数a的值.解:由a∈A可知,当a=1时,此时a2=1,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所以a≠1.当a=a2时,a=0或a=1(舍去).综上可知,a=0.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求值的三个步骤第二课时表示集合的方法知识点一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作列举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注意点(1)元素与元素之间需用“,”隔开;(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3)不必考虑元素出现的前后顺序,但不能重复.知识点二描述法把集合中元素共有的,也只有该集合中元素才有的属性描述出来,以确定这个集合,这种表示方法叫作描述法.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注意点(1)写清楚集合中的代表元素,如数或点等;(2)说明该集合中元素的共同属性,如满足的方程、不等式、函数或几何图形等;(3)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大括号内,用于描述内容的语言力求简洁、准确;(4)“{}”有“所有”“全体”的含义,因此自然数集可以表示为{x|x为自然数}或N,但不能表示为{x|x为所有自然数}或{N}.知识点三区间的相关概念1.区间的概念及记法设a,b是两个实数,且a<b,我们规定:定义名称符号数轴表示{x|a<x<b}开区间(a,b){x|a≤x≤b}闭区间[a,b]{x|a≤x<b}左闭右开区间[a,b){x|a<x≤b}左开右闭区间(a,b]2.无穷大实数集R可以表示为(-∞,+∞),符号“∞”读作“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3.特殊区间的表示定义区间数轴表示{x|x≥a}[a,+∞){x|x>a}(a,+∞){x|x≤b}(-∞,b]{x|x<b}(-∞,b)理解区间概念时的注意点(1)区间符号里面的两个字母(或数字)之间用“,”隔开;(2)区间表示实数集的三个原则:连续的数集,左端点必须小于右端点,开或闭不能混淆;(3)“∞”读作“无穷大”,是一个符号,不是数,以“-∞”或“+∞”为区间的一端时,这一端必须用小括号.用列举法表示集合[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 2-1=0的解组成的集合; (2)单词“see ”中的字母组成的集合; (3)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4)直线y =x 与y =2x -1的交点组成的集合.[解] (1)方程x 2-1=0的解为x =-1或x =1,所求集合用列举法表示为{-1,1}.(2)单词“see ”中有两个互不相同的字母,分别为“s ”“e ”,所求集合用列举法表示为{s ,e}.(3)正整数有1,2,3,…,所求集合用列举法表示为{1,2,3,…}. (4)方程组⎩⎨⎧y =x ,y =2x -1的解是⎩⎨⎧x =1,y =1,所求集合用列举法表示为{(1,1)}.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步骤及注意点分清元素 列举法表示集合,要分清是数集还是点集书写集合列元素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提醒] 二元方程组的解集、函数的图象、点形成的集合都是点的集合,一定要写成实数对的形式,元素与元素之间用“,”隔开.如{(2,3),(5,-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例2](1)函数y =-x 的图象上的点组成的集合; (2)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3的点组成的集合; (3)不等式x -2<3的解组成的集合. [解] (1){(x ,y )|y =-x }.(2)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3的点组成的集合等于绝对值大于3的实数组成的集合,则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3的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x ∈R ||x |>3}.(3)不等式x-2<3的解是x<5,则不等式x-2<3的解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x|x<5}.描述法表示集合的2个步骤用区间表示集合[例3](链接教科书第5页例5)用区间表示下列集合:(1){x|x>-1}=________;(2){x|2<x≤5}=________;(3){x|x≤-3}=________;(4){x|2≤x≤4}=________.[解析](1)集合{x|x>-1}可用开区间表示为(-1,+∞);(2)集合{x|2<x≤5}可用半开半闭区间表示为(2,5];(3)集合{x|x≤-3}可用半开半闭区间表示为(-∞,-3];(4)集合{x|2≤x≤4}可用闭区间表示为[2,4].[答案](1)(-1,+∞)(2)(2,5](3)(-∞,-3](4)[2,4]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方法(1)区间左端点值小于右端点值;(2)区间两端点之间用“,”隔开;(3)含端点值的一端用中括号,不含端点值的一端用小括号;(4)以“-∞”,“+∞”为区间的一端时,这端必须用小括号.1.1.2子集和补集知识点一子集1.韦恩图(Venn图)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集合.如图,这类表示两集合间关系的示意图叫作韦恩图(即Venn图).2.子集3.两个集合相等4.真子集定义:如果A⊆B但A≠B,就说A是B的真子集.集合间关系的性质(1)空集包含于任一集合,是任一集合的子集;(2)任何一个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3)对于集合A,B,C,若A⊆B,且B⊆C,则A⊆C;若A B,B⊆C,则A C.1.符号“∈”与“⊆”有什么区别?提示:①“∈”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比如1∈N,-1∉N.②“⊆”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比如N⊆R,{1,2,3}⊆{3,2,1}.③“∈”的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而“⊆”的两边均为集合.2.∅与0,{0},{∅}有何区别?提示:∅与0∅与{0}∅与{∅}相同点都表示无的意思都是集合都是集合不同点∅是集合;0是实数∅不含任何元素;{0}含一个元素0∅不含任何元素;{∅}含一个元素,该元素是∅关系0∉∅∅{0}∅{∅}知识点二补集1.全集:如果在某个特定的场合,要讨论的对象都是集合U的元素和子集,就可以约定集合U叫作全集(或基本集).2.补集定义若A是全集U的子集,U中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子集,叫作A的补集,记作∁U A符号语言∁U A={x|x∈U,且x∉A}图形语言1.补集是相对于全集而言的,它与全集不可分割.一方面,若没有定义全集,则不存在补集的说法;另一方面,补集的元素逃不出全集的范围.2.补集的性质(1)若A⊆U,则①∁U A⊆U;②∁U(∁U A)=A;③(∁U U)=∅;④∁U∅=U.(2)已知A⊆U,B⊆U,相关结论如下:①若A⊆B,则∁U A⊇∁U B;②若∁U A⊇∁U B,则A⊆B.特别地,若A=B,则∁U A=∁U B;反之,若∁U A=∁U B,则A=B.集合间关系的判断[例1]指出下列各对集合之间的关系:(1)A={-1,1},B={(-1,-1),(-1,1),(1,-1),(1,1)};(2)A={x|-1<x<4},B={x|x-5<0};(3)A={x|x是等边三角形},B={x|x是等腰三角形};(4)M={x|x=2n-1,n∈N+},N={x|x=2n+1,n∈N+};(5)A={x|x=2a+3b,a∈Z,b∈Z},B={x|x=4m-3n,m∈Z,n∈Z}.[解](1)集合A的代表元素是数,集合B的代表元素是有序实数对,故A与B之间无包含关系.(2)集合B={x|x<5},用数轴表示集合A,B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 B.(3)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故AB.(4)两个集合都表示正奇数组成的集合,但由于n∈N+,因此集合M含有元素“1”,而集合N不含元素“1”,故N M.(5)A={x|x=2a+3b,a∈Z,b∈Z},因为任意n∈Z,n=2×(-n)+3n∈A,所以A={x|x=2a+3b,a∈Z,b∈Z}=Z,因为任意n∈Z,n=4n-3n∈B,所以B={x|x=4m-3n,m∈Z,n∈Z}=Z,所以A=B=Z.判断集合间关系的常用方法(1)列举观察法:当集合中元素较少时,可列举出集合中的全部元素,通过定义得出集合之间的关系;(2)集合元素特征法:先确定集合的代表元素是什么,弄清集合元素的特征,再利用集合元素的特征判断得出集合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设A={x|p(x)},B={x|q(x)},①若由p(x)可推出q(x),则A⊆B;②若由q(x)可推出p(x),则B⊆A;③若p(x),q(x)可互相推出,则A=B;④若由p(x)推不出q(x),由q(x)也推不出p(x),则集合A,B无包含关系;(3)数形结合法:利用数轴或Venn图可清晰、明了地判断集合间的关系,其中不等式的解集之间的关系,适合用数轴法.确定有限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及其个数[例2](1)集合M={1,2,3}的真子集个数是()A.6 B.7C.8 D.9(2)满足{1,2}M⊆{1,2,3,4,5}的集合M有________个.[解析](1)集合M的真子集所含有的元素的个数可以有0个,1个或2个,含有0个元素的真子集为∅,含有1个元素的真子集有3个{1},{2},{3},含有2个元素的真子集有{1,2},{1,3}和{2,3},共有7个真子集,故选B.(2)由题意可得{1,2}M⊆{1,2,3,4,5},可以确定集合M必含有元素1,2,且含有元素3,4,5中的至少一个,因此依据集合M的元素个数分类如下:含有三个元素:{1,2,3},{1,2,4},{1,2,5};含有四个元素:{1,2,3,4},{1,2,3,5},{1,2,4,5};含有五个元素:{1,2,3,4,5}.故满足题意的集合M共有7个.[答案](1)B(2)7求集合子集、真子集个数的3个步骤补集的求法[例3](1)∁U M=()A.U B.{1,3,5}C.{3,5,6} D.{2,4,6}(2)已知全集U=R,集合A={x|x<-2或x>2},则∁U A=________.[解析](1)因为U={1,2,3,4,5,6},M={1,2,4},由补集的定义,可知∁U M={3,5,6}.(2)如图,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可知∁U A={x|-2≤x≤2}.[答案](1)C(2){x|-2≤x≤2}求集合补集的2种方法(1)当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直接用定义或借助Venn图求解;(2)当集合是用描述法表示的连续数集时,可借助数轴,利用数轴分析求解.由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值(范围) [例4]已知集合A={x|-3≤x≤4},B={x|1<x<m}(m>1),且B⊆A,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由于B⊆A,结合数轴分析可知,m≤4,又m>1,所以1<m≤4.[答案](1,4][母题探究]1.(变条件)本例若将“B={x|1<x<m}(m>1)”改为“B={x|1<x<m}”,其他条件不变,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解:若m≤1,则B=∅,满足B⊆A.若m>1,则由例题解析可知1<m≤4.综上可知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4].2.(变条件)本例若将“B={x|1<x<m}(m>1)”改为“B={x|2m-1<x<m+1}”,其他条件不变,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解:因为B ⊆A ,①当B =∅时,m +1≤2m -1,解得m ≥2.②当B ≠∅时,有⎩⎨⎧-3≤2m -1,m +1≤4,2m -1<m +1,解得-1≤m <2.综上得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1,+∞).3.(变条件)本例若将集合A ,B 分别改为A ={-1,3,2m -1},B ={3,m 2},其他条件不变,则实数m 的值又是什么?解:因为B ⊆A ,所以m 2=2m -1,即(m -1)2=0,所以m =1,当m =1时,A ={-1,3,1},B ={3,1}满足B ⊆A .所以m 的值为1.由集合间的包含关系求参数的方法(1)当集合为不连续数集时,常根据集合间包含关系的意义,建立方程(组)求解,此时应注意分类讨论;(2)当集合为连续数集时,常借助数轴来建立不等关系求解,应注意端点处是实点还是虚点.[注意] (1)不能忽视集合为∅的情形;(2)当集合中含有字母参数时,一般要分类讨论.1.1.3 集合的交与并知识点一 两个集合的交两个集合交运算的性质A∩B=B∩A;A∩A=A;A∩∅=∅;A∩B=A⇔A⊆B.知识点二两个集合的并两个集合并运算的性质A∪B=B∪A;A∪A=A;A∪∅=A;A∪B=A⇔B⊆A.对并集、交集概念的再理解(1)A∪B、A∩B都是一个集合;(2)并集概念中的“或”指的是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符号语言“x∈A,或x∈B”包含三种情况:“x∈A,但x∉B”;“x∈B,但x∉A”;“x∈A,且x∈B”;(3)交集概念中的“且”即“同时”的意思,两个集合交集中的元素必须同时是两个集合中的元素.集合A∪B的元素个数是否等于集合A与集合B的元素个数之和?提示:不一定,A∪B的元素个数小于或等于集合A与集合B的元素个数之和.交集的运算[例1](1)A∩B=()A.∅B.{2}C.{0}D.{-2}(2)设集合A={x|-1≤x≤2},B={x|0≤x≤4},则A∩B=()A.{x|0≤x≤2} B.{x|1≤x≤2}C.{x|0≤x≤4} D.{x|1≤x≤4}[解析](1)方程x2-x-2=0的解为x=-1或2,∴B={-1,2},∴A∩B=∅.故选A.(2)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与B,如图所示,则由交集的定义知,A∩B={x|0≤x≤2}.[答案](1)A(2)A求两个集合的交集的方法(1)对于元素个数有限的集合,逐个挑出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即可;(2)对于元素是连续实数的集合,一般借助数轴求交集,两个集合的交集等于两个集合在数轴上的相应图形所覆盖的公共范围,要注意端点值的取舍.并集的运算[例2](x≤5},N={x|x <-5或x>5},则M∪N=()A.{x|x<-5或x>-3} B.{x|-5<x<5}C.{x|-3<x<5} D.{x|x<-3或x>5}(2)已知集合M={0,1},则满足M∪N={0,1,2}的集合N的个数是()A.2 B.3C.4 D.8[解析](1)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M,N(图略),可知M∪N={x|x<-5或x>-3}.故选A.(2)依题意,可知满足M∪N={0,1,2}的集合N有{2},{0,2},{1,2},{0,1,2},共4个.故选C.[答案](1)A(2)C求集合并集的2种基本方法(1)定义法:若集合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直接利用并集的定义求解;(2)数形结合法:若集合是用描述法表示的由实数组成的数集,则可以借助数轴分析法求解.交集、并集、补集的综合运算[例3](1)若全集U={1,2,3,4},集合M={x|x2-4x+3=0},N={x|x2-5x+6=0},则∁U(M∩N)=()A.{4} B.{1,2} C.{1,2,4} D.{1,3,4}(2)已知全集U=R,集合A={x|x≤0},B={x|x≥1},则集合∁U(A∪B)=()A.{x|x≥0} B.{x|x≤1}C.{x|0≤x≤1} D.{x|0<x<1}[解析](1)∵M={1,3},N={2,3},∴M∩N={3},∴∁U(M∩N)={1,2,4},故选C.(2)由已知,得A∪B={x|x≤0或x≥1},故∁U(A∪B)={x|0<x<1},故选D.[答案](1)C(2)D解决集合交、并、补运算的技巧(1)如果所给集合是有限集,则先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结合交集、并集、补集的定义来求解.在解答过程中常常借助于Venn图来求解;(2)如果所给集合是无限集,则常借助数轴,把已知集合及全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然后进行交、并、补集的运算.解答过程中要注意边界问题.由集合的并集、交集求参数[例A∪B =A,试求k的取值范围.[解](1)当B=∅,即k+1>2k-1时,k<2,满足A∪B=A.(2)当B≠∅时,要使A∪B=A,只需⎩⎨⎧-3<k +1,4≥2k -1,k +1≤2k -1,解得2≤k ≤52. 综合(1)(2)可知,k 的取值范围是⎝ ⎛⎦⎥⎤-∞,52. [母题探究]1.(变条件)把本例条件“A ∪B =A ”改为“A ∩B =A ”,试求k 的取值范围. 解:由A ∩B =A 可知A ⊆B .所以⎩⎨⎧-3≥k +1,2k -1≥4,即⎩⎪⎨⎪⎧k ≤-4,k ≥52, 所以k ∈∅.所以k 的取值范围为∅.2.(变条件)把本例条件“A ∪B =A ”改为“A ∪B ={x |-3<x ≤5}”,求k 的值.解:由题意可知⎩⎨⎧-3<k +1≤4,2k -1=5,解得k =3. 所以k 的值为3.利用集合交集、并集的性质解题的方法(1)在利用集合的交集、并集性质解题时,常常会遇到A ∩B =A ,A ∪B =B 等这类问题,解答时常借助于交、并集的定义及上节学习的集合间的关系去分析,如A ∩B =A ⇔A ⊆B ,A ∪B =B ⇔A ⊆B 等,解答时应灵活处理;(2)当集合B ⊆A 时,如果集合A 是一个确定的集合,而集合B 不确定,运算时一定要考虑B =∅的情况,切不可漏掉.1.2常用逻辑用语1.2.1命题知识点一命题的定义及分类1.逻辑用语:在数学乃至科学中常用于引入概念、表述规律、推导定理法则或交流信息的词语,经过规范化使之意义更为清楚严谨,这类词语叫做逻辑用语.2.命题的定义:可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3.命题的分类:判断为真(成立)的命题叫作真命题,判断为假(不成立)的命题叫作假命题.4.猜想:数学中暂时不知道真假的命题可以叫作猜想.知识点二命题及其否定的结构形式1.数学中,许多命题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或“若p,则q”的形式,其中p叫作命题的条件,q叫作命题的结论.2.命题的否定:如果p是一个命题,则“p不成立”也是一个命题,叫作p 的否定,记作綈p,读作“非p”.对一般命题若p,则q的否定为若p,则綈q.3.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真假性.命题p 綈p真假假真命题的概念[例1](1)π3是有理数;(2)3x2≤5;(3)梯形是不是平面图形呢?(4)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负数.[解] (1)“π3是有理数”是陈述句,并且它是假的,所以它是命题.(2)因为无法判断“3x 2≤5”的真假,所以它不是命题.(3)“梯形是不是平面图形呢?”是疑问句,所以它不是命题.(4)“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负数”是陈述句,并且它是假的,所以它是命题.判断语句是否是命题的策略(1)命题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因此,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都不是命题;(2)对于含变量的语句,要注意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看能否判断其真假,若能,就是命题;若不能,就不是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例2] (链接教科书第14页例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1)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2)当x =4时,2x +1<0;(3)若x =3或x =7,则(x -3)(x -7)=0.[解] (1)是真命题,由正方形的定义知,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2)是假命题,x =4不满足2x +1<0.(3)是真命题,x =3或x =7能得到(x -3)(x -7)=0.命题真假的判定方法(1)真命题的判断方法: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一般要有严格的证明或有事实依据,比如根据已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证明或根据已知的正确结论推证;(2)假命题的判断方法:通过构造一个反例否定命题的正确性,这是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的常用方法.命题的结构形式[例3](1)6是12和18的公约数的否定;(2)当a >-1时,方程ax 2+2x -1=0有两个不等实根;(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4)已知x,y为非零自然数,当y-x=2时,y=4,x=2.[解](1)若一个数是6,则它不是12和18的公约数,是假命题.(2)若a>-1,则方程ax2+2x-1=0有两个不等实根,是假命题.(3)若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是真命题.(4)已知x,y为非零自然数,若y-x=2,则y=4,x=2,是假命题.将命题改写为“若p,则q”形式的方法及原则[注意]若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性时,从原命题入手不易判断时,可以考虑判断该命题的否定的真假性,根据p与綈p的真假关系得出结论.由命题的真假求参数的范围[例4](2021·苏州检测)已知集合A=[-3,6),B=(-∞,a),若A∩B=∅是假命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法一:若A∩B=∅是真命题,则a≤-3,∴A∩B=∅是假命题时,a>-3.法二:若A∩B=∅是假命题,则A∩B≠∅是真命题,即集合A,B有公共元素,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集合,易得a>-3.[答案](-3,+∞)由命题的真假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明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命题为真时参数所满足的条件;第三步,化简相应的条件,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注意]若求命题为假时参数的取值范围,可求命题为真时参数取值范围对应的补集.1.2.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知识点一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命题真假“若p,则q”是真命题“若p,则q”是假命题推出关系p⇒q p q条件关系p叫作q的充分条件;q叫作p的必要条件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1.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关系(1)数学中的每一条判定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2)数学中的每一条性质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2.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理解p⇒q可以理解为若p成立,则q一定也成立,即p对于q的成立是充分的;反过来,若q不成立,则p必不成立,即q对于p的成立是必要的.1.p是q的充分条件与q是p的必要条件所表示的推出关系是否相同?提示:相同,都是p⇒q.2.以下五种表述形式:①p⇒q;②p是q的充分条件;③q的充分条件是p;④q是p的必要条件;⑤p的必要条件是q.这五种表述形式等价吗?提示:这五种表述形式是等价的.知识点二充分必要条件(充要条件)1.定义: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即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此时我们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当然,此时q也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2.记法: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就记作p⇔q,称为“p与q等价”,或“p等价于q”.3.传递性:“⇒”和“⇔”都具有传递性,即(1)如果p⇒q,q⇒s,那么p⇒s;(2)如果p⇔q,q⇔s,那么p⇔s.对充分必要条件的再理解(1)如果一个命题和它的逆命题都成立,则此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为充分必要条件;(2)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p成立当且仅当q成立.1.若p是q的充要条件,则命题p和q是两个相互等价的命题,这种说法对吗?提示:正确.若p是q的充要条件,则p⇔q,即p等价于q.2.“p是q的充要条件”与“p的充要条件是q”的区别在哪里?提示:p是q的充要条件说明p是条件,q是结论;p的充要条件是q说明q 是条件,p是结论.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判断[例1]下列各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1)p:x=1或x=2,q:x-1=x-1;(2)p:四边形是正方形,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3)p:xy>0,q:x>0,y>0;(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解](1)因为x=1或x=2⇒x-1=x-1,x-1=x-1⇒x=1或x=2,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即p⇒q.反之,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该四边形不一定是正方形,即q p.所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因为xy >0时,x >0,y >0或x <0,y <0.故p q ,但q ⇒p .所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4)因为⎩⎨⎧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所以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1)定义法若p ⇒q ,q p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p q ,q ⇒p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p ⇒q ,q ⇒p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若p q ,q p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2)集合法对于集合A ={x |x 满足条件p },B ={x |x 满足条件q },具体情况如下: 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A ⊇B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若A =B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若AB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若A B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应用[例2] 已知p :-2≤x ≤10,q :1-m ≤x ≤1+m (m >0),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 p :-2≤x ≤10,q :1-m ≤x ≤1+m (m >0).因为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q 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x |1-m ≤x ≤1+m }{x |-2≤x ≤10},故有⎩⎨⎧1-m ≥-2,1+m <10或⎩⎨⎧1-m >-2,1+m ≤10, 解得m ≤3.又m >0,所以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m |0<m ≤3}.[母题探究]1.(变条件)若本例中“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改为“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p :-2≤x ≤10,q :1-m ≤x ≤1+m (m >0).因为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1-m ≤-2,1+m >10或⎩⎨⎧1-m <-2,1+m ≥10.解得m ≥9,故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 |m ≥9}.2.(变设问)本例中p ,q 不变,是否存在实数m 使p 是q 的充要条件?若存在,求出m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p :-2≤x ≤10,q :1-m ≤x ≤1+m (m >0).若p 是q 的充要条件,则⎩⎨⎧-2=1-m ,10=1+m ,方程组无解. 故不存在实数m ,使得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应用技巧及求解步骤(1)应用技巧:可利用充分性与必要性进行相关问题的求解,特别是求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问题;(2)求解步骤:先把p ,q 等价转化,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建立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进行求解. 充要条件的证明[例3] (相等实根的充要条件是-13<m <0.[证明] (1)充分性:∵-13<m <0,∴方程x 2-2x -3m =0的判别式Δ=4+12m >0,且-3m >0,∴方程x 2-2x -3m =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2)必要性:若方程x 2-2x -3m =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则有⎩⎨⎧Δ=4+12m >0,x 1x 2=-3m >0,解得-13<m <0. 综合(1)(2)知,方程x 2-2x -3m =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的充要条件是-13<m <0.充要条件的证明思路(1)在证明有关充要条件的问题时,通常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来证明.在证明时,要注意:若证明“p 的充要条件是q ”,那么“充分性”是q ⇒p ,“必要性”是p ⇒q ;若证明“p 是q 的充要条件”,则与之相反; (2)证明充要条件问题,其实质就是证明一个命题的原命题和其逆命题都成立.若不易直接证明,可根据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等价转换,然后加以证明.[注意] 证明时一定要注意证明的方向性,分清充分性与必要性的证明方向.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探求( )A .m <12B .m <14C .m <-12D .m <-14(2)若a ,b 都是实数,试从①ab =0;②a +b =0;③ab >0中分别选出适合下列条件者,用序号填空.(ⅰ)a ,b 都为0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ⅱ)使a ,b 都不为0的充分条件是________.[解析] (1)由题意可得Δ=b 2-4ac =1-4×1×m ≥0,解得m ≤14.四个选项中,只有m <12是m ≤14的必要条件,故选A.。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复习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fcf6cfe9e314332396893c2.png)
自身条件:
①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
地表平均气温为15度,温度变化不过分剧烈
②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充足的液态水
体积、质量适中,漫长的演化过程
大气厚度、密度适中,大气成分合适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 地球重力收缩、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
内部水汽释放,冷却、凝结、降水、汇聚,形成原始海洋
【练习】
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夏至 (1)该图表示的是每年_____(节气)日的 情况,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_______________。 23°26′N,180° (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 的____线上,乙地日出时刻是___点钟。 晨 4 (3)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____ 8 点钟,中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的黑夜长 ____小时。 24 (4)按图中所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中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___。 B A.北京 B.广州 C.甲地 D.乙地
【练习】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1)此图所示日期为 3月21日或9月23日左右, 北半球的节气为 春分日或秋分日。 (2)此时全球昼、夜长短如何? 全球昼夜等长 (3)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4)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 此刻的太阳高度为 0° , b点的昼长为 12小时 。 b S a N
A
B 75° N C
D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直射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越远越小。
春秋分: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53b00cf6c175f0e7dd13791.png)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4.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重要)(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很重要)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
(重要)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必修一第一章基础知识点巩固
![必修一第一章基础知识点巩固](https://img.taocdn.com/s3/m/49588fc0770bf78a652954bd.png)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基础知识点巩固一.天体和天体系统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
、 、行星、卫星、 、 、其他星际物质等。
2.判断是否为天体的依据:1.2.3.二.天体系统的层次三.太阳系及其成员1.组成:太阳系由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物质等组成。
2.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3.八大行星公转特点: (自西向东)、 、 。
4.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海王星 (2)地内行星: 、金星地外行星:火星、 、 、天王星、海王星5.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的原因是6.月球的 ,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地球与月球的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月地距离为 千米 日地距离 千米银河系直径 光年一.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太阳辐射波长范围:紫外线微米可见光微米红外光微米。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②太阳辐射是地球、水循环主要能源。
③直接提供资源二.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2.太阳活动: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3.太阳黑子:耀斑:磁暴:太阳风: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主要是气温和降水;②影响地球(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的变化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规律①莫霍面:大陆地下 33km处,横波、纵波速度明显(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②古登堡面:地下 2900km 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4.三个圈层结构①软流层位于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高中数学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数学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152da869e31433239689391.png)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Ⅰ)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Ⅱ)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 ∈R| x-3>2}或{x| x-3>2} (3)图示法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 R 5、“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6、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两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注意: 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部分,;(2)A 与B 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 或B ⊄ A 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子集个数为2n .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实例:设 A={x|x 2-1=0} B={-1,1} “元素相同”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即:A=B A B B A ⇔⊆⊆且 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高中地理湘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高中地理湘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10ca227cfd0a79563c1e72d4.png)
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如下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①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②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③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左右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水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3.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较小)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4.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湘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d080e277cd184254b35354d.png)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14034567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河外银其他太其他行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91日珥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2)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3、太阳大气的分层结构由于光球层的亮度最大,我们平时看到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呈玫瑰色。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41234: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赤移动。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二、地球自转的意义(一)地方时、区时与时区1、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要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引起的时间不同称为地方时。
(1)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20范序号×15°已知某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区时=已知区时±相隔的时区数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3、日界线日期界线包括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
⑴自然界线:即零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⑵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的、大体上沿180°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24时。
(三)地转偏向力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34、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湘教版必修1复习提纲)
![(湘教版必修1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5c7ccd160c22590103029d57.png)
(湘教版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学案导学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①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图示( c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
读图要求(必修ⅠP8图1-3):识别地球在八大绕日行星中的位置、运动方向、相邻行星的名称。
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b)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1)地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2)距日远近适宜,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3)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中的大气层,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4)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及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的存在。
3.太阳辐射与地球①太阳辐射的特点(a)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b)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4.太阳活动与地球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a)②昼夜更替现象(b)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现象。
向着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小时。
[拓展提示]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自西向东运动。
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太阳高度。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a)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17f922bf18583d049645987.png)
日珥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
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
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5、 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的层次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地球与月球的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源源不断地提供太阳能 运行轨道安全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0C有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有液态的水地球内能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 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巩固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
判断物质是否为天体的依据:①
②
③
(陨星流星体流星)
2.天体系统:
3.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4.太阳系
恒星:A 特点:
行星:B C D E F G H 特点:
卫星:月球特点:
小行星带:介于和之间
矮行星:特点:
哈雷彗星:绕运行,周期76年。
彗尾始终太阳
八大行星分类:
河外星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直径光年)
(半径光年)
(月地距离千米)
(日地距离千米)
(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光年)可观测宇宙
( )
( )
( ) ( )
5.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八大行星绕日轨道特点: 、 、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八大行星的共同特点 普通性): ① ②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内部条件(寻找太阳系地外生命需要参照的 特殊性): ① 原因: 适中,地球公转、自转周期适中
② 原因:地球自身的体积、质量适中
③ 原因: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致热,使水汽从内部逸
出;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波段A ,波长范围
波段B ,波长范围
波段C ,波长范围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 ,维持着地
表 ;是地球上 、
运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经光合作用转化
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 等化石燃
料。
核能、 、 并非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纬度:纬度越高,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
天气:天气晴朗,云层少,大气削弱作用弱,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
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
昼夜长短:白昼时间越长,光照时间长,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
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高值中心的原因(图册P15):
4.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由内而外分别为 层, 层,
层。
正常情况下,肉眼看到的是 层,
太阳黑子:图中 层的表面黑斑点,主要是由于
它的温度比 层表面温度低,显得暗淡。
太阳黑
子数目变化的周期为 年,黑子数目多的年份为太
阳活动 ,少的年份为太阳活动 。
是太阳活
动强弱的标志。
寻找太阳
系外生命
需要参考
的
耀斑:层的某些区域,会出现短时间内突然的现象。
周期年,耀斑爆发会
以
和粒子喷发的方式放出辐射能。
引起地球强烈的
电子扰动——,会影响,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太空中宇航器安全。
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表现。
日珥:层中,有时会向外喷射出高达几万千米至几十万千米的红色火焰的现象。
太阳风:层中,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形成的带电粒子流。
到达地球时,收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上空,轰击高层大气,使,产生发光现象——极光。
一般出现在地区。
耀斑爆发时会增强太阳风,太阳风也会影响。
5.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
太阳活动峰年,激烈天气出现的概率,全球农业倾向于。
三.地球圈层结构
1.地震与地震波
地震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大小用______表示。
地震释放出来的_______越大,______越高。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______的_________ ,用_______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_____个震级,可以有_____个烈度。
分类特点
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点感受
纵波(P波)______、_____和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经
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
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横波
(S波)
固态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地壳(A)
范围:地面以下、a__________ 以上的固体外壳。
厚度变化规律:地壳平均厚度为_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_______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________千米。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________;海拔越低,地壳___________。
(二)地幔(B)
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a____________与b____________之间。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__________的主要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____________以上)是由________组成的,合称_________。
(三)地核(C)
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b____________包围的球体。
C1是_______,高温高压下呈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状态,可能是___________产生的主要原因;C2是_______,一般认为呈_______________。
3.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______。
一般认为____________千米高度是大气圈的上界。
陆地水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_____及其 __________的总称,渗透于__________的底部、___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___的上部。
四、地球的演化
1.地球的年龄约为______________。
2.地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_________,如贝壳、骨骼等;少数是_________,如足印、粪便等。
4.生物的进化规律:从_________向______、从_______向_____不断地进化。
5.研究地层和化石的意义:
①确定地层的_______和________;含三叶虫和__________化石的,为_________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__________地层。
②追溯地层_______时的_________。
例如,红色岩层指示______________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_______________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______________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__________________环境。
6.地质历史上,两个重要的造煤时期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铁矿形成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
7.造山运动发生于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现代地貌格局及_______________。
8.地质历史时期,有两次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一是____________,60%以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脊椎动物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也全部灭绝。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恐龙从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_____________种类也灭绝了。
9.蕨类植物于_______________出现,于______________繁生,于______________明显衰退。
10.古生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前繁盛;中期,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期,_________逐渐演化为__________,动物从___________向__________发展。
11.大冰期: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经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次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相隔__________年,为_____________。
12.据图推测古生代末期的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
中生代末期的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古生代寒武纪早期的一个短暂时期内,地球海洋中
的生物快速发展,进化出大量不同种类的生物。
古物学家
称这个事件为“寒武纪大爆发”。
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