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考察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清山考察报告

2011年05月09日早上8:30,上饶师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09级(2)班全体同学在臧敏老师和李永飞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三清山考察的征程。

三清山概况

。三清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距玉山县城50公里,距上饶市78公里。为怀玉山脉主峰。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山体由花岗岩

构成,山上石峰千姿百态,景观类似黄山,又因为毗邻黄山,所以有黄山的姐妹峰之称。尤以奇峰古松响云彩瀑神光最为奇特。三清山是道教名山,自古素有“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的美誉。

三清山经历了14亿年的地质变化运动,风雨沧桑,形成了举世无双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并称自然四绝。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风光称绝,1997年8月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等访华

团慕名来三清山考察后惊叹道:“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

地质调查

风化地质作用和流水的片流、淋蚀作用是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形成的雕刻刀,主要是这两种地质作用的影响。

一、风化作用

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溶液及生物作用,使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分为三大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物理风化作用中,岩石热膨冷缩,产生风化裂缝,久而久之,几组风化裂隙日益扩大,岩石表皮层层脱落,变成球形、椭球形,这种现象叫球形风化。三清山景观中的葫芦石、神龟探海、玉女开怀等,就是由球形风化而形成的。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在三清山,由于植物生长在岩石裂隙中,随着植物生长,其根系日益发达,植物根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崩解,称为根劈作用。如禹皇顶下的根抱石现象三清山随处可见。

二、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地面流水是促使地壳(地貌)发生变化的强有力的地质动力。地面流水主要来自

大气降水,其次是融雪水,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也可以泉水形成转为地面流水。由无数股细小水流沿着岩石裂隙或节理流动的叫片流。雨水的淋蚀和片流的作用,是构成三清山峰林地貌的主要原因。风化作用与流水作用使三清山形成造型雄伟

的柱状石峰(巨蟒出山)、石林、峰墙(万笏朝天)、悬崖绝壁(九天长城)各种拟人似物的怪石(女神峰、猴王观宝等等),成为引人入胜的风景地貌资源。从地貌学上看,三清山、黄山是花岗岩景区的典型代表

,从美学角度看,其自然景色也是山石景观中最杰出的代表

三三清山地质演变概述

三清山今天所呈现出的神奇壮观的地貌景观,是与地壳运动和地质变迁长期作用分不开的。

(1)三次大规模的海侵

三清山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华夏——扬子古板块结合带。在地质形成过程中,由于受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的相继作用,三清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

14亿年的沧桑巨变,供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

1、第一次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里式海

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

阶段。

2、第二次发生在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岩个碳酸岩类,并含有三叶虫、

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以上两次大海浸,曾使三清山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后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

3、第三次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侵,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部分。直到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

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够景的地质基础。

(2)准地台发展阶段

加里东运动以后,在江西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地台隆起和凹陷,地貌上出现了一系列馒头状丘陵,其顶部多为相当厚的浅薄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盖层。

进入中生代至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强烈碰撞并挤压、抬升,使扬子准地台东部发生构造“活化”,地面盖层继而发生强烈褶皱与断裂(此类断裂在今天三清山依旧可见)。

(3)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体的形成

在燕山运动中,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三清山地区)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其中以中期(中侏罗纪晚期—晚白垩纪早期)活动尤甚。伴随而出现的大量酸性花岗岩侵入活动,地下岩浆强烈涌起,冷凝形成了大面积的“三清山花岗岩体”。从此,奠定了三清山今天构景岩石的地质基础。

(4)新构造运动的隆起抬升

在距今200—3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即新构造运动)中,“三清山花岗岩体”多次受到隆起恶抬升。因新构造运动具有多次、间歇性震荡运动(以上

升运动为主)的特征,因而三清山体被抬升至很高(其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m,是怀玉山脉的最高点)。又因在上升过程中受断裂

带的控制,同时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断裂谷(如西海岸)、断裂线等,所以三清山出现了山脉与盆地相间的整体布局,此后,又沿各类节理形成了万态千姿的花岗岩地貌形态。

(5)多级“剥蚀面”的形成

“三清山花岗岩体”在节节上升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间歇,快速抬升与相对宁静稳定的相互交替,使得外动力的侵蚀作用表现形式亦相应有所不同。快速抬升阶段表现为以切割为主;相对宁静阶段则造成局部平坦地形(如三清福地)。今天从三清山的垂直纵剖面上看,至少可以看出三级“古剥蚀面”:第一级“古

剥蚀面”在海拔650m—800m左右;第二级“古剥蚀面”大约在海拔1650m —1800m左右。第三级剥蚀面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三清山花岗岩体”在间歇

抬升过程中又受到各类外营力(如风化、剥蚀、搬运等)的侵蚀、切割作用,使上覆盖层物质除在个别地段外,基本上都被剥蚀、搬运干净,从而形成了今天高差悬殊的奇峰怪石。

二、三清山地质构成

三清山地质形态是以花岗岩为主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石英、云母。花岗岩质地坚硬,一般是黄色带粉红色的,也有灰白的,难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其主要特征为高硅、富钾和低钙,三清山花岗岩株原始产状形态基本完整,相带发育完全,且岩相主要为中心相——过渡相——边缘相。内部相主要为中粗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过渡相主要为中粒斑状钾长花岗岩,边缘相主要为细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

三、考察准备工作

1、人员组成:2009级(2)班57名学生;指导老师:李永飞

2、考察计划

(1)地点:三清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