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合集下载

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补益中气、调和脾胃、益精生津的功效。

在临床应用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加味,以增强药方的疗效。

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广泛且有效,下面将对其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补中益气汤加味在治疗脾胃虚弱方面表现突出。

脾胃虚弱是现代人常见的肠胃疾病,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通过加味补中益气汤,可以加强治疗脾胃虚弱的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加入熟地黄、黄芪、党参等药材,可以增强药方的滋补作用,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其次,补中益气汤加味在调理气血不足方面也有显著功效。

气血不足是中医常见的体质问题,会导致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

通过加味补中益气汤,可以有效调理气血,增强患者的体质。

加入当归、熟地、川芎等药材,可以活血调经、补益气血,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气血不足的症状,提高患者的身体抵抗力。

此外,补中益气汤加味在调理情绪失衡、神经衰弱等方面也有一定疗效。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易导致情绪失衡、神经紧张等问题。

通过加味补中益气汤,可以调理气机,平复情绪,缓解神经衰弱的症状。

加入酸枣仁、枸杞子、佛手等药材,可以安神补脑、调理心气,提高患者的心情、改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广泛,不仅可以治疗脾胃虚弱、调理气血不足,还可以缓解情绪失衡、神经衰弱等问题。

医师在应用该药方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配,以达到最佳疗效。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补中益气汤加味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福祉。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浅谈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浅谈

35u o L 西医诊 断 : . ml 。 6 / 二型糖尿病 , 高脂血症 ; 中医辨证 : 气
3 益气升 阳 ,可 助血行 有人经过研究分析提 出 :气虚血 “ 瘀倾 向是现代人群一个突出的体质病理学特征 。 @在气血 ” 关 系中 , 气为主导 ,气为血帅 ”气 旺则血充 ,气虚则血少 , “ , , 则血行 涩滞 , 日久成瘀 , 而补中益气汤贵在补气并可升清通 达血脉。
的不足是 由于元气渐 衰, 鼓动乏力 , 血行瘀滞 。结合脉舌之 象, 以补 中益气汤加红花 , 桃仁 , 虫等活血通络之品 , 全 多有 效验。
状态 的情况增多 。 临床表现抑郁心境 , 郁郁寡欢 , 情绪低落 ,
兴趣丧失 , 食欲不振 , 倦怠懒言 , 面色不华 , 多有忧思伤脾的
鼓 动乏力 , 升降出入失调 , 阳不 能升达温养脏腑 , 阴不 清 浊
降聚而或成湿 , 成痰 , 成瘀 , 日久阻滞血脉为毒为 害, 以补中
益气汤补气升 阳治本 , 根据兼痰 , , 的偏重不 同, 以化 湿 瘀 佐 痰, 化湿 , 行瘀 , 通络 , 使清 阳得升 , 阴得 降 , 浊 气血 冲和 , 阴
补 中益 气 汤 临床 应 用 浅 谈
郑薇 ( 西安市新城 区中医医院 , 陕西 西安 , 10 4 700 )
【 摘要 】 补中益气汤不仅是治疗脾 胃病 的经典方 , 其意义更在益气升阳 : 助阳气的生发 , 元气 的通 达 , 以维持机体阴阳气
机的升降出入 , 气充血 畅, 使 改善气虚血瘀病理状态。
6 m oL . m l ,餐 后 98 o L 服 药 三 个 月 时 查 血 糖 空 腹 6 / . mm l 。 / 6O m l , 后 85 o L甘 油 三 酯 1 2 m l , 经 如 月 来 .m o L餐 / . mm l , / . u o L月 6 /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中的5大应用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中的5大应用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中的5大应用1 气分病变是气虚下陷本身反映出来的证象。

气虚生热:中气下陷,阳气内郁,可以呈现身热、自汗、渴喜热饮、脉大而虚等假热证。

用此法升举下陷之阳,使清阳上升,阳气外达,则热象可除,此即甘温除热的道理之一。

反复感冒:卫气有固护体表,防御邪侵的功能。

卫阳既虚且陷,不能卫外,所以常患感冒。

通过益气升阳,可使阳气外达,表卫得固,自无反复感冒之忧。

眩晕、耳鸣:气虚下陷,清阳不能上头,津血也就不能濡养清空(实际是因心气不足,无力输送阴血上头,西医称为低血压),空窍失其温煦和濡养,所以出现耳鸣。

故《灵枢·口问》说:“人之耳鸣者,何气使然?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如果测其血压低下,可用此方。

便秘腹胀:中气下陷,胃肠传导乏力而致便秘;或因无力推动气行,因虚而滞,因滞而呈腹胀,用此方可使脾气健运,传导正常。

此种阻塞不通证候,而用补法治疗,体现塞因塞用的治疗方法。

四肢不用或十指与面部麻木:有脾虚证象的,可用本方补中益气,气充则四肢得荣、面部得养。

但应与湿浊鉴别,无湿方可投之。

2 血分病变气能摄血,气虚且陷,血失气摄,可见便血、尿血、血崩、肌衄。

此方因有益气升陷、实卫固表之功,所以易于下窍及体表出血。

3 津液病变津随气行,气充则津液内守,气虚则津液外泄;气升则津随气升,气陷则津液下流。

设若气虚下陷,可呈津液外泄和下流证象。

自汗:《张氏医通》谓:脾虚而自汗者,壮其中气,可以使用本方。

俾卫气充盛,则津为气固而不外泄。

小便不通、淋涩:是气虚下陷,湿浊随气下流,引起水液失调的病理改变。

可在此法的基础上加茯苓、泽泻、木通、车前之类,成为升清降浊双管齐下、升降并调的配伍形式。

小便频数失禁:是气虚不能摄水与阳虚不能化气所致。

可用本方加温阳化气的附子,固精敛气的山药、五味子,或与缩泉丸同用。

久泻:《张氏医通》谓:“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乃元气下陷,大肠不行收令而然,补中益气加诃子、肉果、五味、乌梅肉为丸。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与实践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与实践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与实践补中益气汤源于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用于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后世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症,如胃黏膜脱垂,遗尿症,子宫脱垂,脱肛,久泻,久痢,妇女血崩证,眩晕,自汗,低血压等。

笔者运用本方治疗胃黏膜脱垂,遗尿,崩漏,低血压,子宫脱垂等疾患,获得满意疗效。

例1王某,男,46岁。

于2006年3月5日就诊,患者感觉进食不舒服,进食后胃即胀痛,身体日渐消瘦,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

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治以调胃补中益气,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党参15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黄芪30克,升麻10克,陈皮10克,甘草5克,川楝子15克,元胡10克,枳壳10克。

服药10剂后痛减,继服20剂,胃不胀痛,食欲增进,后改为补中益气丸,每日3次,连服2个月,胃黏膜脱垂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胃黏膜脱垂多由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素体虚弱,或营养不良损伤脾胃引起,脾胃受损则脾气不足,进而气虚下陷,升举无力故脱垂。

例2张某,女,40岁。

于2006年9月4日初诊,患者面色黄白,小便不能自控,腰膝酸软,周身乏力,肢凉,脉沉细,苔薄白,证属肾气不固,膀胱气化失职而致,治以益气升阳,健脾宣肺,补肾固摄,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黄芪30克,柴胡10克,党参15克,陈皮10克,甘草6克,升麻15克,当归20克,白术15克,益智仁15克,桑螵蛸10克,覆盆子15克,巴几15克,补骨脂10克,服药7剂,患者面色转正常,遗尿症状减轻,脉仍弱,嘱上方继服10剂,患者面色红润,精神振作。

按;《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肺脾肾三脏尤为重要,劳倦过度,耗伤脾肺,二脏气虚,日久及肾,肾失固摄,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开合主宰于肾,赖肾的气化,称“肾司二便”,肾气充实,气化功能正常,膀胱开合正常,病标在肺脾,病本在肾,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采用补益肾气,温补肾阳的法则,肾气恢复,肾阳得补,膀胱失约自愈。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关键词】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乃金元时期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的杰出方剂之一,方由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甘草等药物所组成,具有调补中气、增益脾气之功效,为升阳补气的代表方剂,后世医家极为推崇,很多补气升陷之剂多由此转变而来。

笔者应用其方于临床,多获良效,试举验案如下。

1 肺炎杨某,女,36岁,小海镇服装厂工人。

2005年4月26日初诊。

患者平素易患伤风,1个月前劳累受凉而致咳嗽、发烧,体温℃,伴有咯吐黄痰,夹有淡红色血丝,右边胸痛,无气喘,纳可,便调。

曾在某医院摄片示:右中肺炎,白细胞×10 9 .L,分叶%,青霉素、先锋霉素皮试阳性,予左克、阿奇霉素及丁卡、磷霉素等医治3周余,热退。

再次胸片复查均与前片相较无异,遂来本院求治。

刻诊:患者形寒肢冷,无发烧,咳嗽痰白,胸痹不顺畅,无胸痛,动那么稍觉气短,易于汗出,面色少华,神疲惫力,大便日行2次,质溏薄,舌苔薄白,脉细弦。

白细胞×10 9 .L,分叶%。

证属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卫表不固,治以培土生金,益气固表。

方选补中益气汤化裁。

处方:党参12g,黄芪30g,炒白术12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炒防风10g,山药12g,当归10g,甘草6g,茯苓10g,白扁豆15g。

每日1剂,水煎服。

7剂药后,形寒肢冷、气短汗出均减,大便转实,精神好转,但仍咳,痰少,苔脉如前,效不更章,上方加桔梗10g又进7剂,药后症情向安,咳嗽偶作,无痰,胸片复查右中肺炎与前片部份吸收,脉细,苔薄白。

原方出入,调治半月后,再查胸片,肺炎病灶全数吸收。

按: 该患者素体虚弱,易患伤风,乃正气不足,御防能力低下,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感邪后,正气不能与之抗争,以致邪毒内舍于肺,缠绵难愈。

综观脉证,属气虚、阳虚,本虚是其发病之实质,邪气仅为其发病之诱因。

治以调补脾胃,益气助阳,正气恢复,邪气不攻自祛。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沈一祥,田彩玲,高登学【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补中益气汤出自金·李东垣《脾胃论》一书,由黄芪、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是补中气的代表方。

现代药理研究以为,补中益气汤具有调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泌尿系统作用。

增强躯体抗击力,能够抗菌、抗病毒等。

笔者以此方加减普遍地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的成效。

兹就临床应用及浅薄体会以飨同仁。

1 沉寒痼冷案患者,女,年50岁余。

盐池县制药厂工人,患周身发冷连年,经多方医治不效,现病势愈来愈甚。

见状:时值盛夏,天气酷热,却头裹围巾,身穿棉衣,脚着暖鞋,胸腹及背部又衬托于皮毛类。

如此患者仍感不热,伴有腰酸腿困,手足麻木,夜间时发痉挛症。

稍有着“凉”,其症更剧,苦不堪言。

另外左右膝关节有豆大坚硬结节数枚,本地医者疑为“骨增生”。

曾中断服用附子理中丸等药物嘱咐其中断服用以期医治,病症虽稍减,但身冷病症未能除。

近10余天,身冷病症明显加重,恶风恶寒,手足麻木甚,夜间频发痉挛症。

伴有面色无华,头晕乏力,口淡食少,平素白带量多,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证属脾胃素虚,又因劳累、饮食失节,重伤脾胃,脾虚清阳不升,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停服附子理中丸,治拟补益脾胃,升发清阳。

处方:黄芪30g,白术12g,党参15g,升麻9g,柴胡9g,砂仁6g,当归6g,防风9g,羌活12g,干姜9g,炙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服完12剂后,穿着如常人,再也不畏寒;手足再也不麻木痉挛;所谓“骨增生”已自行消失。

身冷病症亦不复存在,加减调理月余,诸症消失。

按:李东垣曰:“内伤饮食不节或后劳役所伤……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肝肾,次痿厥气逆之渐也……即下流,其心肺无所秉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营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

”清阳本应发腠理,而反下流肝肾之分野,就会皮肤无阳,因此恶风恶寒。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嘿,同行们或者对中医感兴趣的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在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补中益气汤啊,那可是中医方剂里的一个经典之作。

从我的经验来看,它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很多病症的治疗之门呢。

我刚接触这个方剂的时候,说实话,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

只是照着书上的病症范围去使用,什么脾胃气虚啦,中气下陷之类的。

但是呢,随着临床经验越来越多,我发现这个方子可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比如说,在治疗一些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时,我一开始有些犹豫要不要用补中益气汤。

毕竟传统上好像没有直接把这个方子和慢性疲劳综合征联系起来。

可是呢,当我仔细辨证后发现,这些患者大多存在着脾胃气虚的症状,像食欲不振、精神疲倦,而且脉象也显示出中气不足。

于是我大胆地用了补中益气汤,结果还真的有效果!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方剂运用不能太死板,要根据具体的症状灵活辨证。

在写关于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的医案或者总结经验的时候,我觉得一定要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写清楚。

你想啊,如果只是简单地说用了这个方子,病人好了,那别人看了能有啥收获呢?就像我刚刚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那个例子,我要是只写“用补中益气汤治好了一个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这多没意思呀。

我得把我怎么想到要用这个方子的,病人有哪些症状符合这个方子的证型,都写出来才行。

这才是真正有用的经验分享呢,你们说是不是?还有啊,补中益气汤在配伍加减方面也大有学问。

有时候,一味药的加减可能就会让整个方子的功效产生很大的变化。

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患者,除了有脾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明显的失眠症状。

我就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了些炒酸枣仁。

哎,这一加效果就更好了。

这就说明我们在运用这个经典方剂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兼症进行合理的配伍加减。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啊!我在写这方面内容的时候,通常会先把基本的方剂组成和主治病症简单提一下,然后重点放在自己的临床实例和用药思路上。

这样的结构真的很常见,也非常有效,几乎每篇文章我都会用这个技巧。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出于《脾胃论》,为李东垣所创。

李氏处于金元异族入侵时代,战乱频繁,天灾人祸交集,名不聊生,饥寒交迫,故患脾胃虚弱病者殊多。

李氏根据长期医疗实践观察,创《脾胃论》学说,得出“胃土为本”之结论,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活人无算,对祖国医学贡献甚巨。

补中益气汤:炙黄芪、人参、柴胡、当归、炙甘草、升麻、姜枣。

水煎服。

主治:虚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或疟痢脾虚,久而不愈。

凡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脉虚或脉洪大而虚者皆宜之。

方中黄芪固卫气而实腠理;人参培忠儿补元气;甘草补脾和中;三味合用,非但补益中气,且能除虚烦、解虚热;白术健脾;陈皮理气;当归和血养阴;升、柴引清阳;姜、枣调和荣卫。

以甘温之品,配升清之味,乃补气升阳安中之主剂,治脾胃虚弱之良方也。

余临床常用本方,然病有所偏胜,益见其效。

兹分述如下。

一、关于内科1.食滞人有脾胃素虚,偶尔饮食过量,以致积滞不行,肚腹胀满,甚有痛感,时而暧气吞酸,精神不振,余于本方加山楂、麦芽、谷芽、焦楂,消补兼施,使中气振奋,食滞内消,积宿自行也。

2.大便燥结若因中气匮乏而不能转运者,其证气息不足,面黄口和,脉微弱(与阳明燥结不同)。

余于本方加胡麻仁、火麻仁,使中气足,转运有力,更稍佐滑润之品,则其结便自开。

若见下焦虚寒,手足冰冷、脉微者,则加附子、肉桂,即可温而润之。

3.头痛若症见头痛,面色苍白,短气,昼轻夜重,遇寒益甚,时自汗,形体倦怠,不欲食,脉微弱者,此中气匮乏,清阳不能上荣,浊气不能下行故也。

余多用本方加蔓荆子、薄荷、生姜、茯苓治之。

盖本方补益脾胃,脾胃温和自能摄食以生气血,得升柴引清气上行;蔓荆、薄荷上清头目;茯苓导湿下走,故有补中气、升清阳、降浊阴之功,治气虚头痛甚效。

4.虚劳凡四肢无力、腰困背酸,面色苍白,步履困难,脉虚者,乃脾肾两虚也。

余用本方加鹿茸、枸杞、山萸、补骨脂、杜仲,助阳滋阴,病自能除也。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补中益气汤来自于《脾胃论》,它是由黄芪、人参、甘草、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生姜、大枣组成。

其中黄芪补气固表为主,人参益气补脾为辅,白术健脾,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为引,全方合而共奏补脾胃、益气升阳之效,笔者在临床上灵活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在此仅举2例,报告如下。

1 产后癃闭患者,女,26岁。

因“娩后3日小便不通”于2000年2月21日初诊。

3天前患者在医院产一足月女婴,因产妇本身体质较差,生产时宫缩乏力,体力消耗比较大,产后出血量亦比较大,因此分娩后膀胱麻痹,小便无法排出,当时医院采用热敷、穴位药物封闭等措施,但小便依然不通,所以只得采取保留导尿的方法。

患者体质消瘦,面容倦怠,面色苍白,语声低怯,不思饮食,自汗,大便数日未行,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气虚下陷,血虚津亏。

治宜:升举中气,补气养血。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党参20g,当归36g,白术6g,陈皮6g,防风10g,升麻3g,柴胡6g,益母草24g,桃仁6g,甘草3g,每日1剂,连服3天,服完2剂后,大小便可以自解。

体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

此癃闭是由于素体气虚所引起。

气虚,推动无力,而致水液停留,形成癃闭。

此处,施以补中益气汤借之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气的温煦推动能力,此外加益母草收缩子宫,并兼有利尿作用;加防风与黄芪、白术组成玉屏风散,起固表作用。

2 面神经麻痹患者,男,48岁。

患者因“面神经麻痹1周”于2005年6月20日初诊。

患者曾在村医疗站服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

患者形体瘦小,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倦怠少言,左侧面部肌肉平坦呆滞,口鼻歪向健侧,眼睑不能闭拢,流泪不能自控,鼻唇沟平坦。

当时采用针灸治疗:取百会、风池、翳风、印堂、攒竹、太阳、下关、颊车透地仓、承浆、外关、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

1周后患者恢复不理想,自觉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左侧面部麻木,感觉迟钝,舌质淡,苔白,脉细。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补中益气汤出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作者用之加减治疗内、妇科杂症,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1 神经性头痛阿某某,女,48岁,维吾尔族。

2005年4月8日初诊。

患者头痛病史8年,每因劳累,受寒或精神刺激而发,发作时需服用大量止痛药并卧床休息方得缓解。

曾在城区多家医院检查,诊为“神经性头痛”。

此次发作,经用西药数月不愈。

症见:头闷痛,以前额及两侧太阳穴为甚,有时痛如锥刺,头目昏晕,倦怠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脉虚细弱。

证属中虚清阳不升,气虚血滞。

治以益气升清,通络止痛。

处方:黄芪、党参各25 g,川芎18 g,白芍15 g,白术12 g,白芷、当归各10 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 g,3剂后,头痛大减。

原方再进6剂,头痛止。

继以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旧恙未发。

按:头为清阳之府,气虚鼓动无力,清阳不升,血行涩滞,不通则痛,故头痛如刺。

方中补中益气汤为主,补虚益气,升清举阳,另加川芎,自芷通络止痛,且引清阳之气上行,当归、白芍养血缓急而获效。

2 自汗杨某,男,47岁。

于2007年3月15日初诊。

主诉:自汗已逾一年,汗出多于常人,活动后汗出尤甚,畏风,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每日2~3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虚弱。

证属脾肾阳虚,阳不敛阴所致。

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处方:黄芪20 g,党参15 g,白术10 g,当归10 g,陈皮10 g,柴胡6 g,升麻6 g,熟附片10 g,肉桂3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五味子10 g,煅龙牡各30 g(先煎),金樱子10 g。

6剂。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汗已止,惟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前方收效,在原方加怀山药20 g,茯苓12 g,桑寄生15 g。

6剂后,诸症基本消失,续服8剂,诸症悉除,随诊半年未复发。

按:本症属于阳虚自汗,主要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在外,阴之使也”,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本法宜补脾益气温阳敛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配以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涩敛阴之品而获效。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一)先大致总结一下我所理解的李东垣的学术思想。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最著名的处方,其有名是因为该处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是临床常用处方。

但我觉得最能代表东垣学术特色的,不是这首方子,而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该方由柴胡、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等组成。

说此方最能代表东垣的学术特色,是因为此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三法具备,而补中益气汤仅有补脾胃、升阳两法。

当然也有升阳、泻阴火两法同用的处方,比如《兰室秘藏》的固真汤。

而枳实消痞丸可以算是补脾胃、泻阴火同用的处方。

东垣强调中焦脾胃的重要作用,不仅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的枢纽,而且脾胃一虚则百病丛生。

因为脾为至阴,为五脏提供精微物质。

所以有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脾胃本脏偏虚,肺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的详细划分,并给出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所以东垣之后的温补派医家有提出阴虚即是脾虚的说法。

在虚损的治法上,与丹溪主降不同,东垣主升。

脾胃升发不足,则上焦心肺之气则不足,就会出现心之脾胃虚、肺之脾胃虚。

如果脾胃清气升发不足而下陷,就会出现湿随气陷克肾侮肝的问题。

补中益气汤强调升发少阳胆气与脾胃清气,但研究东垣的其他处方会发现,东垣不仅仅是用升麻、柴胡升阳,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白芷、麻黄、细辛、苍术等辛温解表药皆为其升阳之药。

东垣有些处方强调大升大举,所以会发现一个方剂里有很多的辛温的风药。

就泻阴火而言,黄芩、黄连、大黄、黄柏、石膏都多所常见。

所以东垣之升阳、泻阴火就是伤寒里解利三阳的治法,而补脾胃就是内固太阴。

所以东垣的治法,就是内固太阴基础上,随证解利三阳。

这是对脾胃本虚,或它脏病变,病本在脾胃的治法。

从这个角度看,景岳的很多处方,就是内固少阴基础上的治法。

就象东垣有五脏脾胃的划分一样,景岳也有阳中之阴虚,阳中之阳虚;阴中之阴虚,阴中之阳虚的划分。

仲景之后的大家,基本都是对伤寒有深刻理解,而就仲景的精神化裁出适合那个时代的处方。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辩证要点。

治疗气虚发热,气虚下陷的主方,笔者在临床应用中,辩证施治,随证裁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气虚发热,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在35~60 岁之间,主证,低热、动则汗自出身倦乏力,纳差,属超常人劳作而耗伤脾胃元气的病人。

1.2 气虚下陷,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主证,面色晄白,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属脾胃气虚,无力举陷而致内脏下垂的病人。

2 治疗方法常用剂量:黄芪25g、白术15g、陈皮12g、柴胡l0g、升麻6g、党参15g、当归12g、甘草l0g、生姜4g、大枣5枚,属气虚发热,在本方中加青蒿、知母、党参改用太子参,柴胡改银柴胡,气虚下陷,在本方中加用枳壳、厚朴。

3 治疗效果气虚发热的病人,主要依据患者就医的时间早晚以体质状况来决定治疗用药的时间,服药5剂后,有8例病人体温正常,继服l0剂全部病人症状消失,气虚下陷的病人,服药半月为一疗程,服药一疗程后,有10例病人肛门痒痛的症状减轻,服药2~3疗程,直肠无脱垂症状。

4 病案举例气虚发热:李某,男,45岁,因个体经营,劳累过度,出现发热,体温在37.5~38.0℃之间,自服抗菌素药后无效,而来我院就诊,查血常规,尿常规,胸透未见异常,查体所见,面色萎黄,表情呆滞疲倦,胃纳不佳,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超常劳累,损伤脾胃元气而致气虚发热,治疗当用益气升阳,甘温除热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用青蒿,知母,党参改用太子参,柴胡改用银柴胡,经服药5剂后,体温正常,继服3剂,诸症全愈。

中气下陷,张某、男53岁,平素胃纳不佳,体倦懒言,半年前因腹泻后出现肛门口有物脱出,初起能自行还纳、近2月症状加重,肛门口脱出物约2cm,伴肛门疼痛,经就医检查,确诊为完全直肠脱垂I度,证属气虚下陷脱垂,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用枳壳,川朴,经服药6剂后,肛门疼痛减轻,继服l月直肠无脱垂症状。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发挥金小燕(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北京1 O14O0)【摘要l补中益气汤为临床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气虚发热、自汗、气短懒言、久泻不止、内脏下垂、舌苔白、舌质淡、脉微无力或脉洪而虚等症“.是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症行之有效的良方.笔者在多年临床中,依照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多种病症,均取得满意疗效.1 癃闭童年体弱、产后气血大伤、久病体虚、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升降犬常,脾气虚不能散v津,水道难以通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化不利、开合失司则致癃闭。

治疗:本方加桂枝、泽兰、王不留行。

2 先兆流产脾胃虚弱、气血生化受阻,无以奉养先天,肾气不足,冲任失养,胎元不固。

治疗以本方加杜仲、川断、寄生、菟丝子,以健脾胃、升清阳、益化源、固冲任。

3 便秘老年体弱、久病、产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运化无力、大便艰难、便后气短乏力。

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升清、助运.用本方加莱菔子。

4 泌尿系结石结石日久,寒凉药克伐,耗伤脾胃、中气受戕,气化不利,结石难化、难移、难出。

用本方加内金、山甲、鱼枕骨.5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心失所奉,致心神不宁。

心悸、气短、自汗、稍劳则发。

治疗用本方加桂枝、龙骨、牡蛎。

6 产后乳汁不足产后气血大伤,乳汁乃气血所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无气则乳无以化,无血则乳无以生。

故益气健脾、滋其化源,则乳汁自下.用本方加通草,合猪蹄汤。

7 闭经思虑过度,耗伤心脾,过度节食、减肥,致使脾胃虚弱。

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今脾胃已伤,气血生化无源,血海不能应时充盈则为闭经.治疗用本方加香附、熟地、白芍。

8 附病例病例1:王××,女,36岁,干部。

初诊日期:1999年5月23日,半年来常发心悸、气短、自汗、头晕乏力、晨起为重、纳差、大便稀散,日二、三次,舌苔白、舌质淡、脉微无力。

Bp:13/8kpa、ECG: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8次/分。

论《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上的运用

论《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上的运用
辨证 : 胃虚 寒 , 脾 中气 下陷 。
刻诊 : 面色白光白, 肢体乏力, 倦怠, 形寒肢冷 , 动则气短 , 舌质淡,
体 胖 , 白, 弱无 力。 苔 脉
辨证 : 中气虚 陷 , 营卫 失和 。
治法 : 益 气 , 和营 卫 , 健脾 调 兼以 敛阴 。 处方 : 炙黄芪 3g 党 参 2g O、 0 、白术 lg 陈皮 6 、 O、 g 升麻 6 、当归 g
飧读者 。
1 盗汗
化; 气血两 虚 , 气虚失 密则统摄无 权 , 阴血不能 内守 ,  ̄/ 外溢 , 以 故 Li - 治
补中益气汤加味。 本方重用黄芪益气, 党参健脾 , 当归、 熟地、 白芍养 血滋阴柔肝; 白术 、 甘草健脾补中, 麸炒枳壳, 宽胸理气; 五味子、 芡实
固精 止 涩 , 药合 用共 奏补 气 固涩敛乳 之效 。 诸
暖眶猛
中 医 中 药
论 补 中益 气 汤 在 临 床 上 的运 用
陈保 安
( 四川省仁寿县钟祥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仁寿 6 09 ) 25 3
【 摘要l目的
观察补中益气汤对脾 胃虚弱,中气下陷等症侯的疗效。方法
分别针对临床症状盗汗, 乳汁自溢, 脱肛, 岳娠小便不
通 ,内伤发热 ,口疮 予 以补 中益 气汤进 行 治疗 。结果 经过一段 时 间的 治疗取得 了很 好 疗效 。结 论 补 中益 气汤对 于脾 胃虚 弱、 中气下陷有很好 的良疗效 。 【 关键 词 l补 中益 气汤 脾 胃虚 弱 中 气下陷 【 图分类 号 】R 8 中 2 7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编 号 】1 7 -0 4 ( 0 90 () 0 6 2 4 7 22 0 ) 2e-0 9 —0 6 补 中益 气汤 , 载 于 胃论 》 该 方 由黄 芪 、人 参 、 白术 、柴 始 脾 , 胡、 麻、 升 陈皮 、 归、 当 甘草八 位药组合 而成 , 胃气虚 , 下陷 , 为脾 中气 所致之证 而设 , 义 : 、 炙甘草 , 益气为 臣 ; 以收补 中 其方 人参 白术 健脾 共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摘要】根据中医学“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异病同治”的理论,运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等)治疗内、外、妇、儿各科不同疾病,但病因病机相同——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养的证候疗效显著。

提示:在临床各科,凡有中虚为主的证候均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关键词】脾胃虚弱中医药疗法补气药治疗应用调补脾胃剂治疗应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是临床常用的著名方剂之一。

该方由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八味药组成,其功能是调补脾胃,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所致的发热,自汗出,渴喜热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晄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或气虚下陷导致的久泻,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证。

笔者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加减得当,本方在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皆可应用,兹举典型病例介绍于下:病案一:气虚感冒陈某,男,36岁,农民。

2008年2月23日就诊。

素体瘦弱,易感冒,近日因劳累,感受寒邪而见恶寒、头痛、鼻塞、周身关节痛,少气无力,动则汗出,曾在其他医院经西医治疗未愈,转来我科治疗。

就诊时患者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自汗出,伴轻微咳嗽,舌红苔薄白,脉虚无力。

此属体质瘦弱,阳虚卫气不固,腠理空虚,感受风寒之证。

治疗补中益气,固表祛邪。

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15g、人参9g、白术9g、当归10g、升麻8g、柴胡12g、陈皮10g、灸甘草6g、羌活9g、苏叶9g,水煎服,连服三剂。

服药后告愈。

嘱其继服补中益气丸调理脾胃,半年后随访,已很少发生感冒。

病案二:经前发热宋某,女,23岁,干部。

2008年9月8日就诊。

主诉:月经周期正常,但一年来每次行经前均有发热,伴全身乏力,下肢酸软,小腹疼痛,月经色红有块,经市县医院妇科西医治疗无效,转入我院治疗,就诊时查体温37.5℃~38.8℃,面红,唇干,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濡。

辨证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血脉运行不畅,阴阳失调之证。

试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试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试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创制,为《脾胃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它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

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虚发热,脾虚下陷,中气不足等症奏效甚捷,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兹就临床实践,略陈管见,就正于同仁。

1 长期发热男,52岁。

患者午后发热1年,1985.12赴汉就诊,经拍片、造影、cT等项检查,诊断为“后肺中段肺不张”(不排除)“肺癌”,并请在汉访问的英国医生会诊,建议作肺叶切除术或用大剂量抗生素的治疗,1986年元月回当地某医院住院,用青霉素、链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药治疗3个月无效,改由中药治疗,先投化湿和营,养阴清热等法症情无好转。

5月初组织会诊症见:发热体温波动在37.4℃左右,午后热势较为明显。

面如重枣,形体消瘦,长期卧床不起,动则眩晕,纳差,失眼,口渴不饮,大便溏泻,3~4次/d,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濡。

根据证情分析似属脾胃气衰,湿困中阳,相火乘其土位。

《内经》指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气既虚,水谷精微不能上归于肺,可能与“肺不张”有关。

同时少阳升发之气,每因中气下陷,郁而不伸,导致营卫不和,又是低热长期存在的原因。

甘温除热,古有成法可循。

治拟补其中,升其阳,调其枢机,则升降自如,气血和而热自去。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百合、红枣。

服5剂热势减轻,续服15剂体温恢复正常。

坚守原方3个月,诸证消除,精神饮食如常人。

2癃闭(前列腺肥大)男,70岁,患者原有前列腺肥大病史,经常小便不通,每次发作,须持续导尿加用激素治疗,病情暂可缓解。

此次以“癃闭”入院,症见小便不通,一日排尿数十次,5—10滴/次,伴咳嗽,喘气,汗出,少腹胀病,精神差,食欲欠佳,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沉滑,先投宣肺化气、利水之剂效果不佳。

根据脉舌形证分析,上喘下胀,显然清阳之道窒塞,且年高体弱,脾肾双亏,更可想见。

《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又日:“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与体会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与体会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与体会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当归、陈皮、白术、升麻、柴胡等组成,具有益气声阳、调补脾胃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症。

笔者临床中发现老年患者常见脾胃虚弱症,故常加减应用补中益气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以典型病例浅谈其应用体会。

病历资料例1:患者,女,73岁。

因腹痛腹泻、发热汗出3年,以慢性肠炎经多方治疗无效,于2006年8月13日试诊。

症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饮食稍不慎即腹泻。

时发热汗出,小便频数疼痛,口干喜热饮,饮不解渴。

体温正常,全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无包块,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血常规检查无异常。

尿常规示:尿糖(+++),白细胞少数,其他项均呈阴性。

大便常规示:黄色软便,白细胞少数,其他项均呈阴性。

空腹血糖108mmol/L。

观其以前用药,多为抗生素及清热泻火解毒类药,或调和营卫、敛阴止汗药。

诊断:泄泻并消渴,证属气阴两虚。

治宜补中益气合生脉散加减。

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2g,陈皮9g,升麻6g,柴胡6g,麦冬12g,五味子12g,白芍12g,甘草6g。

4剂,水煎服,日1剂。

8月18日二诊,服药后全身舒服,诸症恶减,食欲增,脉舌如前。

上方继服4剂。

8月24日三诊,腹不痛,食欲可,脉舌如前。

尿糖阴性,空腹血糖74mmol/L。

连诊6次,共服药30余剂,诸症消失。

例2:患者,男,76岁。

因腰腿痛,以腰椎退行性病、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入院。

治疗以青霉素、氟美松加液体静滴以缓解坐骨神经根炎。

但治疗期间发现,患者因登厕不及致二便失禁,遂追问其病史,近2年来患者二便频数,日渐重,大便每日2~3次略稀,腹不痛,小便频数,常因咳嗽致二便失禁。

发病以来,食欲尚好,偶烦热汗出,头晕耳鸣,舌红苔薄白。

脉沉细。

血常规检查无异常。

大便软,镜检无异常。

症属脾气下陷,治宜益气升提。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24g,党参18g,白术12g,陈皮9g,茯苓12g,泽泻12g,升麻9g,柴胡9g,麦冬12g,甘草6g。

浅谈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浅谈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恐再复发 , 故用丸剂善后。
( 收稿 日 期: 2 0 1 l - 0 5 — 2 7 )
基层 医学论坛 2 0 1 1 年第 1 5 卷1 2 月上旬刊
1 1 5 9
服药 1 4剂后 , 患者神疲乏力好转 , 食后无 明显腹胀 , 但 口渴 欲 饮依然 , 夜尿 2次 , 腑行 通畅 , 舌淡 , 边有齿 痕 , 脉细弱 。继以上 方加葛根 9 g 、 枸 杞子 1 2 g . 1 4剂后 患者神疲乏 力好转 , 食后无 明显腹 胀 , 再 以上方续 治 2个月后 , 诸 证消失 。 复 查空腹血糖
益气。 处方 : 黄芪 1 5 g 、 党参 1 5 g 、 当归 1 5 g 、 白术 1 5 g 、 陈皮 1 0 g 、
柴胡 1 0 g 、 升麻 1 0 g 、 防风 1 5 g 、 炙甘草 3 g . 上方服 6剂后 , 肺部 体征正常 ,续服原方 1 O剂后复查胸部 x线 片示 右下肺 炎症已
厥1 次, 经输液后好转。患者面色苍 白少华 , 声低气弱 , 舌质淡
患者受凉后 即头痛 、 鼻塞流涕 、 少咳, 继之为寒 战、 高热 , 体温达 4 0 ℃, 咳嗽加剧 , 咳黄稠痰 , 右胸 隐痛 , 经退 热 、 消炎 、 止 咳药物 后, 热稍退 , 但余证依然。 胸部 x线片示 : 右下肺 炎。 中医诊为 :
1 慢 性 结肠 炎
灭病 茵 的作 用 。 3 糖 尿病
患者 : 男, 6 2岁 。主诉 : 口渴 欲饮 复作 1个月 , 患者 原有 2型糖尿病史 1 0年 , 平素血糖波动于 7 . 5 — 1 0 mm o V L , 长期肌注 胰 岛素 , 但血糖控制不理想 。1 个月前 患者无 明显诱 因口渴又 作, 纳呆 , 尿多 , 遂来就诊 。 患者形体消瘦 , 口渴欲饮 , 神疲乏力 , 食入腹胀 , 夜尿频多 , 舌淡 , 边有齿痕 , 脉细弱 。 中医诊为 : 消渴 。 证为脾气虚弱 , 津液失布 , 治 当益气健 脾生津 。 处方 : 黄芪 1 2 g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创制,为《脾胃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它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

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虚发热,脾虚下陷,中气不足等症奏效甚捷,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兹就临床实践,略陈管见,就正于同仁。

1 长期发热
男,52岁。

患者午后发热1年,1985.12赴汉就诊,经拍片、造影、cT等项检查,诊断为“后肺中段肺不张”(不排除)“肺癌”,并请在汉访问的英国医生会诊,建议作肺叶切除术或用大剂量抗生素的治疗,1986年元月回当地某医院住院,用青霉素、链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药治疗3个月无效,改由中药治疗,先投化湿和营,养阴清热等法症情无好转。

5月初组织会诊症见:发热体温波动在37.4℃左右,午后热势较为明显。

面如重枣,形体消瘦,长期卧床不起,动则眩晕,纳差,失眼,口渴不饮,大便溏泻,3~4次/d,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濡。

根据证情分析似属脾胃气衰,湿困中阳,相火乘其土位。

《内经》指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气既虚,水谷精微不能上归于肺,可能与“肺不张”有关。

同时少阳升发之气,
每因中气下陷,郁而不伸,导致营卫不和,又是低热长期存在的原因。

甘温除热,古有成法可循。

治拟补其中,升其阳,调其枢机,则升降自如,气血和而热自去。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百合、红枣。

服5剂热势减轻,续服15剂体温恢复正常。

坚守原方3个月,诸证消除,精神饮食如常人。

2
癃闭(前列腺肥大)
男,70岁,患者原有前列腺肥大病史,经常小便不通,每次发作,须持续导尿加用激素治疗,病情暂可缓解。

此次以“癃闭”入院,症见小便不通,一日排尿数十次,5—10滴/次,伴咳嗽,喘气,汗出,少腹胀病,精神差,食欲欠佳,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沉滑,先投宣肺化气、利水之剂效果不佳。

根据脉舌形证分析,上喘下胀,显然清阳之道窒塞,且年高体弱,脾肾双亏,更可想见。

《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又日:“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由于脾气虚弱,运化无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交混,下注膀胱,且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必然决渎失司而成癃闭,治宜补脾土以生清阳,温命门以助气化,补中益气汤加肉桂通草,服后两剂而尿通,5剂痊愈,调理数日出院。

6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3
虚劳
女,40岁,营业员。

患者体素虚弱,近5年来胃脘不适,时或疼痛,纳呆,面色无华,形瘦神倦,动则喘气,自汗患风,四肢不温,大便溏泻或完谷不化。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脾胃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位居中州,灌输四旁,是气血生化之源,清浊升降之路。

今脾阳困惫,运化失常,必然化源不足而气血俱虚。

气虚则外不能温润肌肤,血虚则内不能滋养百骸。

综观脉舌形症,乃内伤虚劳之候,根据《内经》“虚者补之,劳者温之”的原则,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干姜连续服6个月,诸症转愈,恢复工作。

4 脱发
男,30岁。

患者两年前因胃穿孔作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纳较差,营养不良,近半年头发脱落,曾用胱胺酸、首乌片等药无效。

现症发秃,面色白光白,纳谷不香,神疲乏力,自汗,四肢欠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厚,脉缓。

《内经》云:“发乃血之余”,说明发之荣枯标志着气血盛衰。

气血生化之源又在于水谷之海化生精微。

所以又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

今因术后胃气受损,脾气亦虚,受纳转输,两失其常,少阳升发之气,亦不能独自升降旋转。

形成枢机愈窒,气血愈虚,无以“薰肤,充身,泽毛”,故见
症如上。

古人指出:“有形之血不易速生,无形之气所宜急固”,故采用健脾益气之法。

补中益气汤加熟地、首鸟。

连服1个月饮食增加,逐渐长满白发,坚持原方续服6个月后,发始变黑,荣润如常。

5 带下
女,30岁。

患者近月来腰痛,自带绵绵,质黏稠,伴头昏胸闷,动则汗出,纳呆,大便溏,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缓,证属脾虚带下。

脾虚,肝郁,湿侵,热迫,是带下的基本原因。

按症情分析,头昏胸闷,是湿阻清阳之证,自汗,纳呆又是中阳疲困之候,且带下与便溏并见,说明“湿胜则泻”。

肝郁而脾弱,且中气下陷,必然累及冲任而导致带脉失约,此所以腰痛而带下绵绵。

投以升阳益气,健脾祛湿,补中益气汤加苍术、萆薜,5剂即愈。

6 胃痛
男,34岁。

患者素有胃脘痛病史,经武汉某医院镜检确诊为“浅表性胃炎”。

曾用维生素u、乐得胃等药无效。

症见胃脘痛,喜按,午后及晚上尤甚,并见胸闷及两胁胀痛,嗳气,口苦,大便溏泻,舌苔白厚腻,脉弦缓,投理中、化肝、泻心等方仍然疗效不显。

按: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升而胃主降,今胃弱脾壅,纳运两失其常。

清浊升降之枢机,变为湿热之渊薮,湿遏中洲,阻滞脉络,此为痛为胀之病因所在。

治宜升阳和中法,
阳升则气行,中和则脾运。

拟用补中益气汤加佛手、香附、神曲、生姜。

服5剂而症情缓解,10剂疼痛若失。

原方续服一月,以资巩固,随访多次未见复发。

7 头痛
男,3岁。

患者素有头痛,经常发作。

近1周因阴雨连绵旧疾复发。

并伴胸闷,纳呆,多寐,恶风,倦卧,大便溏泻,小便混浊等症候,舌胖大质淡苔白厚,脉缓。

按:头为诸阳之会,胸为清旷之区,有形之邪不易干犯。

由于平时湿聚太阴,清阳不展。

更因气候变化,外湿入侵,同气相求,内外相搏,以致氤氲之气,阻滞中洲,薰蒸清道,充斥三焦。

下注膀胱则气化不行,水道不利,上犯清阳,则首如裹神如蒙,正叶氏所谓“浊邪害清”之候,治宜升阳益气,健脾祛湿,选用补中益气汤加苍术、葛根、白芷。

3剂痛减,6剂而症状如失。

8胁痛(慢性肝炎活动期)
男,28岁。

患者有慢肝病多年,近月余两胁疼痛,恶心,纳少,精神疲乏,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厚,脉弦缓,查GPr
89单位,超声波提示密集微小波。

按:肝主疏泄而喜升,胃主受纳而喜降。

然肝胆升降,必借脾胃为道路。

今肝气横逆,胃失和降,湿热阻壅清道,少阳升发之机受困,由是形成土壅木郁之候。

治宜升清达郁以
调解,辛开苦降以治胃,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干姜、郁金。

连服一月诸证消失,GPT正常。

9 体会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创制,以甘温为主的培中举陷之方。

组成方义是参芪为君,术草为臣,佐以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微妙还在于参、芪、术、草得升、柴升举,补而不壅;升、柴得参、芪驾驭,则升提有制。

既补脾胃之不足,又可益元气之健行。

正如柯韵伯日:“胃中清气下陷,用升麻柴胡之清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又日:“求东垣治脾胃之法,莫过于升降,而升降的关键又在于升清,升清降浊非升、柴莫属”,所以王士雄主张改名“补中升气汤”。

临床实践证明,除真阴不足,上盛下虚者慎用外,凡脾虚气弱宜于升清举陷者,辨证准确,用之辙效。

上述“长期发热”案中,肺不张用本方补土生金,配以百合补益肺气,调其治节。

“癃闭”案中,命门火衰,气化不利,用补中、峻下,升清降浊之法,佐以肉桂、通草,一温一通,启其下闸。

“虚劳”案中,纯系内伤劳损加用干姜,守而不走,配参、术、草,取理中汤之意,温中散寒。

“脱发”案中,全然气不摄血,在补气的基础上加熟地、首乌,滋养阴液,助当归甘温养血,使补气而有资生……。

配伍灵活,相得益彰,从而发挥事半
功倍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