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课时 练习课 教案-2019最新整理
第4课时 练习课-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电子教案
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电子教案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2、减法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
【教学目标】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计算下列各题。
124+456=345+892=456-234=860-668=二、基础练习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一起来看看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
学生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
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892-265+403=1030(位)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892+403=1295(位)三、巩固练习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
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
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362+123+25=510(件)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学生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2.笔算乘法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第4~5、7~10,12~15*题。
【教学目的】1.经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知识的回忆,再现知识的构成进程,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熟练地处置效果。
2.停止观察、剖析、判别、设计等数学活动,培育先生观察才干、信息处置才干,以及提出效果和处置效果的才干。
【重点难点】重点: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难点:笔算进位乘法中进位效果的计算方法。
【教学进程】一、说话导入教员:前面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明天我们就经过一些练习继续来处置一些与笔算乘法有关的效果。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师生互动,处置效果1.稳固练习。
课件展现小明的作业。
教员:这是小明的三道作业题,教员都给他打了〝〞,可是他找不出自己存在的效果。
请剖析错误的缘由,并协助小明矫正。
63×3=189142×3=32616×8=848〔1〕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现汇报。
〔2〕教员:在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留意哪些效果?2.知识运用。
〔1〕练习十三第4题。
〔独立完成,反应交流〕〔2〕练习十三第5题。
教员:你能找出其中的效果吗?3.处置效果。
〔1〕练习十三第7题。
让先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三第8题。
先生尝试列式,讲明算理。
〔3〕练习十三第9、10题。
组织先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4〕练习十三第12~14题。
先独立完成,后反应交流。
4.拓展练习。
练习十三第15题。
〔1〕教员:请同窗们细心观察,计算下面各题,猜一猜乘积和乘数有什么关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99×1=99 99×2=19899×3=29799×4=396〔2〕组织团体交流。
〔3〕你能运用发现的规律很快填出下面的数吗?99×6=〔〕 99×7=〔〕 99×〔〕=891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效果?【教学反思】经过练习让先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乘法的格式和方法,留意培育先生良好的数学表述才干,并有所拓展和提高,经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会让先生学有所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巩固和深化对数的认识,能够熟练地进行数的读写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数的读写和计算方法的复习。
2. 对数的排序、比较大小和求和的练习。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读写和计算,数的排序、比较大小和求和。
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计算器、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数的读写和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新课:讲解数的排序、比较大小和求和的方法,通过例题进行示范。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2. 板书内容:数的读写和计算、数的排序、比较大小和求和、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题目。
2. 提高练习: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回答问题。
2. 部分学生对数的读写和计算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数的读写和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这个环节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2. 新课:教师讲解数的排序、比较大小和求和的方法,通过例题进行示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或者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这个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步骤,教师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练习中,对于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课时笔算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课时笔算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加法与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2.能够熟练运用笔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3.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加法与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2.笔算方法解决加减法计算;
3.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投影仪;
2.数学练习册;
3.纸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环节
教师出示几道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让学生口算计算并核对答案,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规则。
2. 讲解加法与减法运算规则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引导学生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
3. 带领学生进行笔算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打开练习册,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笔算练习,重点训练学生加减法运算的技能和策略。
4. 分组练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提高了笔算运算的精准度和速度,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布置作业
布置相应的数学笔算练习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和规则完成,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对数学加减法运算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新课标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2.笔算乘法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第4~5、7~10,12~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知识的回顾,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熟练地解决问题。
2.进行观察、分析、判断、设计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难点:笔算进位乘法中进位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继续来解决一些与笔算乘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1.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小明的作业。
教师:这是小明的三道作业题,老师都给他打了“”,可是他找不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请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帮助小明改正。
63×3=189142×3=32616×8=848(1)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汇报。
(2)教师:在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知识应用。
(1)练习十三第4题。
(独立完成,反馈交流)(2)练习十三第5题。
教师:你能找出其中的问题吗?3.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三第8题。
学生尝试列式,讲明算理。
(3)练习十三第9、10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4)练习十三第12~14题。
先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4.拓展练习。
练习十三第15题。
(1)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计算下面各题,猜一猜乘积和乘数有什么关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99×1=99 99×2=19899×3=29799×4=396(2)组织集体交流。
(3)你能运用发现的规律很快填出下面的数吗?99×6=() 99×7=() 99×()=891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教学反思】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乘法的格式和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述能力,并有所拓展和提高,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会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课时笔算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课时笔算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课时笔算练习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整数加减法笔算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加减法笔算的计算法则、计算步骤以及一些典型例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笔算,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笔算过程中,仍然存在运算速度慢、错误率高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整数加减法笔算的计算法则,提高笔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数加减法笔算的计算法则。
2.难点:笔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笔算,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挑战题。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笔算出购买物品的总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整数加减法笔算的计算法则,并结合具体例题进行讲解。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笔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等。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笔算练习。
首先,让学生完成基础题,巩固所学知识;然后,让学生尝试提高题,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最后,让学生挑战挑战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课时,即“练习课”进行。
教学内容涵盖基本的数学运算和概念,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和简单的几何图形。
通过练习课,学生将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并培养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基础数学运算和概念的掌握。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1. 分数和小数的理解和运算。
2. 几何图形的识别和计算。
3. 数学问题的抽象和解决。
教具学具准备1. 数学教材和练习册。
2. 白板和白板笔。
3. 几何图形模型。
4. 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数学知识,为练习课做好准备。
2. 例题解析: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了解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数学练习,鼓励他们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
4.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2. 重点内容:列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解题技巧。
3. 例题:展示一些典型的例题和解题步骤。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2. 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数学应用,如计算家庭开支、测量物品长度等。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数学运算和概念的理解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
同时,我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
---总字数:约500字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如何通过例题解析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分组练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4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1.估算方法引入: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估算的方法,并讲解估算的基本步骤。
2.估算方法讲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理解估算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估算方法巩固: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问题提出:给出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解决方法。
3.讨论分享: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归纳
1.估算方法归纳:引导学生总结估算方法,明确估算的基本步骤。
2.解决问题策略归纳:让学生归纳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分享:让学生小组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3.小组评价: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2.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关注同伴的优点和进步,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4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教学案例围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进行设计,旨在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估算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花园里的花”为情境载体,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3.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难点:1.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老师出示一些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讲解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课堂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老师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讲解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合作交流1. 老师出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 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答案,并讲解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和合作交流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练习本单元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交流环节详细补充和说明:合作交流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复习回顾:对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
2. 练习提高:通过练习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探究:通过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数学技能的提高。
2.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PPT,数学模型,教学视频。
2. 学具:数学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
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通过PPT展示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
2. 练习提高:分组进行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拓展探究:通过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2.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
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选做题:完成拓展探究的相关题目。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练习课,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同时,对于拓展探究的部分,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复习回顾练习提高练习提高阶段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从基础到提高,让学生逐步适应并挑战更高的难度。
练习题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多种形式,以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练习课进行教学,重点复习和巩固人教版新课标中第一至三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内容涵盖基础的加减乘除运算、简单的几何图形识别以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于基础算术运算的掌握,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识图和画图的能力,增强空间想象力。
3. 通过练习题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1. 加减乘除运算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2. 对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分类。
3. 逻辑思维题中的信息提取和问题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练习题纸、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利用PPT回顾前三章的知识点,以提问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2. 例题解析: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特别是针对教学难点进行深入剖析。
3. 课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期间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4. 互动讨论:针对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
5. 成果展示: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集体评价和讨论。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易错点,提出改进建议。
板书设计板书将按照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 知识回顾:列出前三章的主要知识点。
2. 例题解析:展示典型例题及其解题步骤。
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三种类型的题目:1. 基础题:巩固加减乘除运算和几何图形基础。
2. 提高题:训练逻辑思维和解题技巧。
3. 挑战题:拓展思维,鼓励创新解法。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
3. 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的变化。
4. 对教学难点的处理和学生的理解程度。
5. 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学生的完成情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配套教案:第4课时_练习课【精品】
第3单元测量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6000米=()千米1千米=()米+400米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7—10题。
2、完成“练习六”第1—
3、5、9、11题。
3、完成“练习五”第6及练习六”第6、7、12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调查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及应用
三、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配套教案:第4课时_练习课(1)【精品】
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2、减法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
【教学目标】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计算下列各题。
124+456=345+892=456-234=860-668=二、基础练习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今天我们就练习一下,一起看看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
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892-265+403=1030(位)园内全天了多少位游客?892+403=1295(位)三、巩固练习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
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
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362+123+25=510(件)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是针对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练习课,旨在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巩固和加深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有逻辑的数学思维。
教学内容1. 乘除法的基本运算。
2. 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和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乘除法的基本运算。
2. 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和性质。
教学难点1. 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和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练习题、乘除法运算卡片、PPT。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乘除法的基本运算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强调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二、合作探究1. 教师分发乘除法运算卡片,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和性质。
三、实际应用1. 教师通过PPT展示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强调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板书设计1. 乘除法的基本运算。
2. 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和性质。
3. 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乘除法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乘除法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巩固了学生已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和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同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配套教案:第4课时_练习课【精品】
第3单元测量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6000米=()千米1千米=()米+400米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7—10题。
2、完成“练习六”第1—
3、5、9、11题。
3、完成“练习五”第6及练习六”第6、7、12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调查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及应用
三、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课时 练习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关注本店铺,下次再找不迷路1、分数的初步认识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二十第7、8题【教学目标】1.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1.练习二十第7题。
(1)出示第7题的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图意,然后说说爸爸、妈妈、女儿分别吃了一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剩下几分之几?(2)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想法。
2.练习二十第8*题。
(1)尝试完成。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移”“拼”的方法将几个分数图形连接起来,再观察就很清楚了。
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你还有什么问题?【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分、折、涂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体会比较方法,并在多个实例中尝试概括比大小的规律。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和游戏情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交流解决。
【素材积累】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
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
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第3单元测量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 10毫米=()厘米1分米=()厘米 10厘米=()分米1米=()分米 10分米=()米6000米=()千米 1千米=()米+400米二、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4、7—10题。
2、完成“练习六”第1—3、5、9、11题。
3、完成“练习五”第6及练习六”第6、7、12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调查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及应用三、课堂小结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以下为赠送文档:第5单元圆确定起跑线【教学内容】确定起跑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课时练习课教案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1米=()分米 10分米=()米
6000米=()千米 1千米=()米+400米二、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4、7—10题。
2、完成“练习六”第1—3、5、9、11题。
3、完成“练习五”第6及练习六”第6、7、12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调查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及应用三、课堂小结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