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 家乡的风俗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一. 教材分析《习作“家乡的风俗” 》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作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乡”,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家乡的美好,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本篇作文要求学生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写一篇习作,旨在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家乡的风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和访问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此外,学生在写作方面,可能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条理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家乡的风俗,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访问等方式,搜集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了解家乡的风俗,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搜集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

3.访问法:学生通过访问,了解家乡的风俗。

4.写作指导法: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家乡的风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课件、参考文献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者视频,呈现家乡的风俗,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重点】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教学难点】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同学们,我们来看看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哪些风俗习惯呢?我们来看看图片上又给我们介绍了哪些节日习俗呢?《北京的春节》中的腊八粥《古诗三首》中的寒食节传蜡烛、中秋赏月小结: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家乡的风俗”,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所了解的家乡民风民俗,风土人情。

(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家乡风俗晒一晒1. 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小结:我们选择的风俗要极具家乡代表性的,最好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

2.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请快速阅读,说说你的发现。

(1)两种方式:一种是介绍一种风俗,类似写说明文;一种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那就是写事的记叙文呢小结:是的,知道写什么这是审题第一步,那么怎么写呢?(2)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要思考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方面介绍,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重点介绍什么,还可以适当写写自己的实际体验;如果是第二种,写自己参加活动的亲身经历,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还要穿插风俗的来历和特点。

小结:看来啊,同学们要介绍好家乡的风俗可不容易,首先要想好你选择哪种方式介绍这种风俗,选择的方式不同,介绍的重点也不同。

(3)同学们,你们选好了吗?我们手中有这么多的资料,都该怎么用呢?其实在我们的单元导语中就告诉了我们答案,习作时要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才能吸引人。

(板书: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三、习作引路,巧列提纲1.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一文就是我们第一类作文要着重学习的,老舍先生重点写了腊八节........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这样的好处就是详略得当,突出重点;(板书:详略得当)即便是重点写腊八、正月初一,老舍先生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习作:家乡的风俗》习作指导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习作指导教案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运用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但我也发现,对于写作难点,如如何抓住风俗特点和表达情感,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写作实践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应在小组讨论前明确讨论要求和主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家乡风俗的传承与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家乡风俗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但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以提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在课后,我了解到仍有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应该在课后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并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用来描述人物、事件、场景等的一种文体。它是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范文。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记叙文的方法,生动具体地描绘家乡的风俗以及如何表达个人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抓住风俗特点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运用记叙文方法描绘家乡风俗:本节课的核心是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记叙文的方法,生动具体地描绘家乡的一种风俗。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风俗的特点,通过具体的事例、细腻的描绘和真实的情感,展现家乡的风土人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习俗。

2. 讲述家乡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

4. 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习俗,讲解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习俗的特点。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习俗的感受和认识。

5. 练习: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进行写作练习。

6. 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7.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家乡习俗2. 主体部分:介绍家乡习俗的来历、意义和特点。

3. 结尾部分: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

2. 收集家乡的其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习俗的兴趣?2. 学生对家乡习俗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3.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是否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家乡习俗?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5. 如何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以上是一份关于《家乡习俗》的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3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篇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一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9654;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9654;教学过程板块一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

习作《家乡习俗》教案

习作《家乡习俗》教案
举例:以端午节为例,学生需掌握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如赛龙舟、包粽子等),并在作文中合理安排记叙文的写作结构,通过具体事件和细节描写,展现端午节的独特魅力和个人情感。
2.教学难点
-习俗的文化内涵理解:学生可能对家乡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理解不深,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资料查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写作技巧的运用:如何将观察到的习俗活动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文字,是学生写作时的难点,教师需提供写作技巧指导,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习俗的来历和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将习俗活动转化为生动的文字。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家乡习俗的实际情况。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记叙文写作方法描述一个习俗活动。
还有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和展示机会。我意识到,我可能需要调整课堂节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来。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家乡习俗》这节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家乡的习俗其实有着很深的情感,但在表达时却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能够列举出许多有趣的习俗活动,但在如何将这些活动转化为文字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我尝试通过案例分析、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让他们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描述家乡习俗。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当学生们被鼓励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时,他们的写作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1.谈话引出习作的主题,激发学生谈风俗习惯的兴趣。

导语:所谓风俗,就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

(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民族风俗——苗族民居吊脚楼,节日习俗——重阳节登高、插茱萸,传统礼仪——拱手礼。

)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了民俗风情画卷的冰山一角,它们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同学们,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2.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预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课前搜集的资料,先说一说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再选择其中一种说清楚这个风俗习惯的主要特点。

3.明确写作任务。

(1)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二、合作探究,交流方法过渡: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老师从大家精彩的发言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那么怎样才能将家乡的风俗习惯的独特之处写得清楚明白呢?1.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明确要求。

(1)介绍一种风俗习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重点介绍其最主要的特点,也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2.回顾写法,掌握技巧。

(1)回顾课文,交流写法。

(2)小组归纳,教师板书。

①顺序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方法多样,描写生动,突出特点。

③运用修辞,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④多方面介绍,说明与描写相结合。

三、确定思路,完成初稿1.先确定习作题目,再列出写作提纲。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回顾与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了解不同地区、民族的风俗特点。
2.习作指导: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描述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培养写作兴趣和表达能力。
(2)如何将具体的事例融入文章:学生在写作时容易泛泛而谈,缺乏具体事例的支撑。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家乡风俗通过讲述具体的故事或场景,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3)如何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学生在写作时结构混乱,难以形成清晰的思路。
-突破方法:教授文章结构的基本模式,如总分总、递进等,并让学生通过练习,逐步掌握文章的层次感。
其次,学生们在讨论家乡风俗的实际应用时,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很多有趣的观点。这说明他们对于身边的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多设置一些类似的讨论环节,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兴趣。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逐渐树立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1)了解和传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2)学会用文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提高观察、思考、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强化文化认同:通过了解和描述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家乡的风俗场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创作潜能。
1.教学重点
(1)家乡风俗的描述: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描绘家乡的特色风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以下是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独特的风俗文化。

2. 学习通过介绍风俗、描写场景等方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写出其独特之处。

2. 难点:能够把这种风俗介绍清楚,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有关家乡风俗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家乡风俗的丰富多彩。

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习作就是要求大家写一写自己家乡的风俗。

(二)明确习作要求1.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思考: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2.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三)选材指导1. 小组讨论:你的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与小组成员交流。

2.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风俗进行写作。

(四)写法指导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家乡的风俗写清楚?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2. 教师结合具体例子,讲解介绍风俗的方法,如介绍风俗的起源、传说、发展历程、活动内容、特色等。

3. 指导学生通过描写场景、人物等方法,把家乡的风俗写具体、写生动,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习作练习1.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风俗,进行构思和写作。

2.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习作评改1. 学生完成习作后,先自己检查修改。

2. 同桌互相交换习作,进行评改。

3.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习作。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本次习作的要点和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家乡的风俗文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美好的瞬间。

(八)布置作业1. 继续完善自己的习作。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亲身体验,及查阅资料、问问长辈,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

2.围绕中心句,能从不同方面,将家乡的风俗写清楚,写具体。

习作时,能够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3.学会在叙事中穿插介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将作文写得更加具体。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某一种风俗;欣赏自己参加某种风俗活动的照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畅聊风俗1.(出示本单元课文目录《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寒食》《十五夜望月》)“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课文,了解了不同节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风俗。

2.我们还补充分享了和传统习俗有关的一些诗词。

对不同的风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3.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出示教材中的三幅插图)这三幅图讲了什么习俗呢?4.在《北京的春节》中,老舍先生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哪些方面?重点介绍了什么?5.在我的家乡,大家是怎样过节的呢?如,人们会做些什么?会吃些什么?会玩些什么?这些活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寓意着什么?象征着什么?6.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

(1)做什么?(小年送灶王爷,贴春联,正月初五迎财神爷)(2)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蕴含了一定的文化。

下面根据出示的春节美食图,说说这些美食所蕴含的寓意。

(3)玩什么?(鞭炮、舞龙、迎财神)二、读读要求,学习写法1.大家的分享精彩极了!我们把这些精彩的风俗写出来,整理成一本民俗作品集,一定很有趣。

2.这次习作,我们可以写什么?又怎样写呢?请你先读一读教材中的习作要求。

3.学生读后交流。

4.小结:(1)写什么?①你可以介绍一种风俗,写成介绍性的作文,《北京的春节》就属于这一类,这篇课文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习作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能够描述家乡的风俗习惯,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观察、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一份关于家乡风俗的图片资料或PPT;2.准备一份“我家乡的风俗调查问卷”;3.准备一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教师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资料或PPT,向学生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好奇心。

2.展示调查问卷教师展示“我家乡的风俗调查问卷”,向学生解释调查的目的,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准备。

二、探究(20分钟)1.小组活动学生自主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项风俗习惯(如婚礼习俗、节日习俗、饮食习惯等),并在“我家乡的风俗调查问卷”上进行记录。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位代表回答问题。

2.展示调查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调查的结果,学生共同讨论每种风俗习惯的特点和相似之处,并记录在课堂笔记本上。

三、分享(15分钟)1.学生展示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由展示,彼此观摩和借鉴,可以通过口头描述、图片展示等方式呈现。

2.评价学生可以用5个星星进行评价,每人都要为其他小组展示结果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建议。

四、整合(20分钟)1.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组展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出家乡的主要风俗习惯,并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风俗习惯之间的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五、拓展(15分钟)1.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一种家乡风俗习惯,进行个人写作。

写明喜欢的原因和该风俗习惯的特点。

2.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选择性地进行展示和分享,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了解了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调查、讨论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组织和表达能力。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精选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精选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家乡的风俗”主题。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25课《家乡的节日》和第26课《家乡的美食》。

详细内容如下:1. 第25课《家乡的节日》:介绍我国各地独具特色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

2. 第26课《家乡的美食》:介绍各地特色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早茶等,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和特色美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家乡的风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出各地风俗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各地节日和美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学习:(1)学习第25课《家乡的节日》,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节日风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学习第26课《家乡的美食》,让学生了解各地特色美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 例题讲解:(1)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节日风俗。

(2)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美食。

4.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家乡的节日风俗,并进行展示。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美食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第25课《家乡的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2. 第26课《家乡的美食》: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早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自己的家乡,写一篇关于节日风俗的短文。

(2)以“我喜欢的家乡美食”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家乡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乡的人们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调查、访问、阅读等方式,让学生获取有关家乡风俗的信息。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生动、具体地描绘家乡风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介绍家乡的风俗,突出风俗的特点。

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把风俗写得生动有趣。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使文章富有真情实感。

帮助学生挖掘家乡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家乡风俗的相关知识,包括风俗的定义、种类、特点等。

传授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如何选材、构思、组织语言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自己所了解的家乡风俗,分享交流感受和经验。

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调查访问等活动,获取第一手资料。

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家乡风俗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画面展示的是什么吗?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风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2、知识讲解介绍风俗的概念:风俗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举例说明家乡风俗的种类,如节日风俗、婚丧风俗、饮食风俗等。

分析家乡风俗的特点,如独特性、地域性、传承性等。

3、素材收集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阅读书籍、上网查阅等方式,收集有关家乡风俗的资料。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收集到的素材,互相补充和完善。

4、写作指导指导学生确定写作内容: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家乡风俗进行写作。

引导学生构思文章结构:可以按照风俗的由来、发展、特点、意义等方面来组织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由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玉帝规定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除夕夜,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关于过大年前的除夕你们应该最了解,过年的前一天叫做除夕,主要准备过年的衣服、食物,贴对联、收拾家里,有的家庭还会有守夜的活动,希望岁岁安康。)
教学
重点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
难点
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
准备
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出示课件3】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
♦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出示课件5】习作提纲的要求:
(1)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教师:列提纲的作用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整个框架,先把轮廓搭建起来,再填充细节。这样写文章就方便多了。(板书:编写提纲)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编写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教师可以请各组说说编写提纲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三、尝试完成民俗的写作草稿,并且进行互评、修改。(10分钟)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提纲,完成作文草稿。
2.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找问题、评价。
3.品评写得好的文章,并且教师集中讲解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修改、完善。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描述,学习描述的艺术,并让学生自己实践。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
A.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B.春节 清明 七夕 中秋
C.春节 端午 重阳 腊八D.春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2.春节也叫“过年”,传说和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有关。人们为春节所做的一些准备和活动,据说也和驱赶这种怪兽有关。下列活动和“年”这种传说无关的一项是()
A.元宵B.麦芽糖C.腊八粥D.饺子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B.窗花C.年画D.门槛
9.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在自己家门口的春联经常被人偷偷揭去,令他很是苦恼。后来他在除夕夜又写了一副,但只让家人贴出春联的上半截,春联居然没有被再偷,第二天他再接着贴上下半截。这副春联的下半截分别是“今朝至”和“昨夜行”,请问它的上半截分别写的是()
5.傣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是( )
A.糯米饭B.菜团C.竹筒饭
6.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
A.农事生产B.宗教信仰C.神话传说D.名人故事
7.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 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
家乡的风俗
课题
家乡的风俗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
目标
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三、教师点评并且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介绍,详略以及介绍方式进行简要点评和总结,让学生学习如何明白哪里需要具体介绍,哪里需要简单说说。同时在学生的介绍中了解更多的民俗特色。(板书:详略得当→)
注意事项:简要介绍民俗的名字、由来、寓意、民俗内容。
重点介绍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的细节情况。
请同学尝试写写自己介绍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5)分钟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请同学们说一说从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板书:家乡的风俗)
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新课
教学
(33)分钟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板书:多样性→)
【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4、表达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后,派代表到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对于一种或者两种感兴趣的民俗活动进行介绍,要求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且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
以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表述的欲望和兴趣。
通过交流,探索表述民俗的注意事项,为接下来介绍民俗活动、民俗写作活动提供经验。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
教学
目标
1.学习写作环节,体会介绍一种民俗活动时候的技巧。
2通过写作的方法,加深对于民俗活动的体验和了解。
3.能够合作设计一本民俗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3)分钟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通过回忆上节课的所学,体会介绍民俗活动需要做到的详略得当,为写作环节做铺垫。
建议将不同民俗收集在一起,主要介绍民俗名字、由来、内容。也可以贴上活动的场景照片。
引导学生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
内容
家乡的风俗
多样性→详略得当→编写提纲
教学反思
A.春风春雨 新年新岁B.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C.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D.悠悠乾坤 昭昭日月
10.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
A.压邪驱鬼B.望子成龙C.祝福健康D.招财进宝
【答案】
1-5 DDBAC6-10 BBABA
第二课时
4.写作注意事项:①不少于400字;②最好集中一种民俗活动介绍;③要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④详略得当,不能像是记流水账。
四、完善草稿,正式誊写。(5分钟)
初步学习编写提纲。
通过对于民俗作文活动的交流和修改,感受详略得当的好处,意会写作的技巧,完善自己的作文。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7)分钟
五、鼓励学生完成民俗集的编写部分。
A.放爆竹B.守岁C.贴春联、挂年画D.吃饺子
3.常言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就凸显出节日内容的丰富多彩。除了观灯、猜灯谜、闹社火、划旱船和吃元宵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下列活动中不在元宵节进行的一项是()
A.耍龙灯B.放风筝C.舞狮子D.踩高跷
4.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 )
A.丰收年景的6—9月B.每年秋天C.清明后10天D.端午前
新课
教学
(28)分钟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5-10分钟)
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教师总结:这些呢,都是中国传统民俗,端午吃粽子,重阳插茱萸,还有最让你们开心的就是过大年,对不对,过年不仅仅会有新衣服、好吃的东西,而且还有红包收!老师都很羡慕你们。
2、鼓励学生说说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对哪种民俗最感兴趣?也可以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感受。或者说一说自己家乡的风俗。
【出示课件4】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课前准备,小组交流讨论:你为大家介绍的家乡的风俗是什么?它会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动?你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