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波动程度(1)》参考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波动程度(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2. 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3. 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利用中位数可以更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有时候中位数也不能够更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教师:和中位数比较,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能更好地反映其集中趋势.学生:什么是众数呢?教师: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如果应聘公司的普通员工一职,这个众数能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例如,上述问题中公司员工月收入的众数为 3 000,这说明公司中月收入3 000元的员工人数最多.我们看看这则例题.教师: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为这家鞋店提供进货建议吗?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一般来讲,鞋店比较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量最大,也就是关心卖出的鞋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的众数.一段时间内卖出的30双女鞋的尺码组成一个样本数据,通过分析样本数据可以找出样本数据的众数.进而可以估计这家鞋店销售哪种尺码的鞋最多.首先你们说说,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学生:由上表可以看出,在鞋的尺码组成的数据中,23.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23.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民主说明什么呢?学生:说明23.5 cm 的鞋销售量最大.教师:我们应该为这家鞋店提供什么进货建议呢?学生:可以建议鞋店多进23.5 cm的鞋.教师:说的很好.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下面我们就以具体事例来说明.例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销售目标,商场服装部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单位:万元),数据如下:17 18 16 13 24 15 28 26 18 1922 17 16 19 32 30 16 14 15 2615 32 23 17 15 15 28 28 16 19(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比较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少?平均月销售额是多少?(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教师:我们先要解决一个问题,这就是整理上面的数据进行列表或作图.这样才能通过分析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估计总体的情况,从而解决问题.整理上面的数据得到下表和图.教师:从表和图中看出样本数据的众数是多少:学生:样本数据的众数是15.教师:中位数是多少呢?学生:中位数是18.教师:平均数呢?学生:利用计算器求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0.教师:这能说明什么情况吗?学生:可以推测,这个服装部营业员的月销售额为15万元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18万元,平均月销售额大约是20万元.教师: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定为多少呢?学生:这个目标可以定为每月20万元(平均数).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从样本数据看,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平均数最大.可以估计,月销售额定为每月20万元是一个较高目标,大约会有三分之一的营业员获得奖励.教师:说的好.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能够达到销售目标,月销售额可以定为多少呢?学生:月销售额可以定为每月18万元(中位数).教师:能说明理由吗?学生:从样本情况看,月销售额在18万元以上(含18万元)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可以估计,如果月销售额定为18万元,将有一半左右的营业员获得奖励.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刻画了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们各有特点,你能说说吗?学生1:平均数的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受极端值(一组数据中与其余数据差异很大的数据)的影响较大.学生2: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学生3:中位数只需要很少的计算,它也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三、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四、布置作业:习题20.1第5、6、7题.教学反思:。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下册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波动程度的基本概念,包括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等统计量。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这些统计量在描述数据分布和变化规律中的作用,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概念描述数据的波动程度。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
同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准备一些实际数据案例或模拟数据,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练习。
此外,还需准备一些评估工具,如小测验、作业等,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接下来的实践操作和练习中,应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具体的实践操作和练习活动。
例如,在科学实验中,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操作以验证理论知识;在数学学习中,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准备评估工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小测验和作业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设计小测验时,应注意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作业的设计则要注重实际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操作和练习,以及有效的评估工具,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与热身本节课我们将开启一段有关“数据的波动程度”的数学之旅。
首先,我们会从大家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让大家初步感受到“波动”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比如,老师可以先引用一段股票走势图的分析,展示不同日期的股票价格波动情况,并询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些价格波动大还是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波动?”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 教学设计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类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后,学习刻画数据波动(离散)程度的量,即方差。
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相近时,为了更好地作出选择,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可以画图的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图的方法会不够准确,这就需要一个新的量来刻画,自然引入方差。
方差是刻画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统计量,方差与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方差的概念和意义,学会方差的计算公式和具体应用。
2)了解方差的求法。
用方差对实际问题作出判断。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数据的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的处理能力。
2)通过方差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统计的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方差的概念和意义。
2、从方差的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决策。
难点:理解方差的意义。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计算器。
学生准备:练习本、三角板、直尺、计算器。
六、教学过程设计活动1:创设情境,以趣激情要从甲、乙两名同学中选出一名代表班级参加射击比赛,两人最近7次射击训练成绩如下表所示:序号一二三四五六七78869810甲命中的环数(环)5106781010乙命中的环数(环)(1)请你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2)根据这些数据统计,你认为最佳的人选是谁?师生行为:先上学生独立思考3—4分钟,然后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解释、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可以参与到某个或几个小组中倾听。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需要选择什么样的统计量加以比较呢?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解释、交流,动手操作(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1)
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小结提升。
五、作业。
教材练习题。
六、目标检测设计。
1.某班期末英语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5分,方差为225,如果每个学生都多考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方差不变,平均分不变B.平均分变大,方差不变
C.平均分不变,方差变大D.平均分变大,方差变大
2.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农作物的长势,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随机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
9
10
11
12
7
13
10
8
12
8
乙
8
13
12
11
10
12
7
7
9
11
问: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甲较整齐。
甲
74
74
75
74
76
73
76
73
76
75
78
77
74
72
73
乙
75
73
79
72
76
71
73
72
78
74
77
78
80
71
75
(4)分析样本数据就能帮助快餐公司做出合理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准确掌握方差的计算步骤,是否懂得用方差衡量数据的波动大小,能否结合实际理解“样本估计总体”统计思想的合理性。
师生活动:教师分步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举例时,教师应指出“样本估计总体”这种统计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关注学生参与思考的活动状态。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数据的波动程度》是统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主要让学生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描述数据波动程度方面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于数据描述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对于新的知识点有较强的接受能力。
然而,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来描述数据的波动程度。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理解它们在描述数据波动程度方面的作用。
2.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3.能够运用方差和标准差来分析数据的波动程度,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难点:方差、标准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引入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采用讲解法,讲解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4.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方差、标准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引入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准备PPT,用于讲解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4.准备小组讨论题,用于引导学生讨论方差、标准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引入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例如,比较两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让学生观察到数据的波动程度,从而引出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并结合PPT进行演示。
让学生明确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以及它们在描述数据波动程度方面的作用。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1课时)》教案 人教数学八年级下册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方差的概念及统计学意义.2.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3.能够运用方差判断数据的波动程度,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的方差的求法,积累统计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认识数据处理的实际意义.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方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教学难点】运用方差判断数据的波动程度,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练习本.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3)教练的烦恼甲,乙两名射击选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现要从甲,乙两名射击选手中挑选一名射击选手参加比赛.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合适?(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5-8,探究方差的概念教师问:农科院计划为某地选择合适的甜玉米种子.选择种子时,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甲、乙两种甜玉米种子的相关情况,农科院各用10 块自然条件相同的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单位:t)如下表:根据这些数据估计,农科院应该选择哪种甜玉米种子呢?学生答:产量高的玉米种子教师问:甜玉米的产量可用什么量来描述?请计算后说明. 学生1答:x 甲̅̅̅̅=7.537.学生1答:x 乙̅̅̅̅=7.515.教师总结:x 甲̅̅̅̅=7.537,x 乙̅̅̅̅=7.515.说明在试验田中,甲、乙两种甜玉米的平均产量相差不大. 可估计这个地区种植这两种甜玉米的平均产量相差不大. 教师问:那么如何选择呢?学生答:可以选择产量稳定的.教师问:如何考察一种甜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呢?师生一起解答:①设计统计图直观地反映出甜玉米产量的分布情况.教师依次展示学生答案:甲种甜玉米的产量 乙种甜玉米的产量产量波动较大 产量波动较小总结点拨:(出示课件9-10)1.方差的概念:设有n 个数据x 1,x 2,…,x n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 1-x̅)2, (x 2-x̅)2,……(x n -x̅)2,我们用这些值的平均数,即用S 2=1n [(x 1-x̅)2+(x 2-x̅)2+……+(x n -x̅)2 ]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作这组数据的方差.2.方差的意义方差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即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教师问:②请利用方差公式分析甲、乙两种甜玉米的波动程度. 师生一起解答:两组数据的方差分别是:S 甲2=(7.65−7.537)2+(7.50−7.537)2+⋯+(7.41−7.537)210≈0.010, S 乙2=(7.55−7.515)2+(7.56−7.515)2+⋯+(7.49−7.515)210≈0.002, 显然 S 甲2>S 乙2 ,即说明甲种甜玉米产量的波动较大,这与我们从产量分布图看到的结果一致.根据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种植乙种甜玉米产量较稳定. 出示课件12,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考点1:利用加权平均数方差解答实际问题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表演了同一舞剧,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cm )分别是: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出示课件13)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方法一:甲、乙两团女演员的平均身高分别是x 甲̅̅̅̅=163+164×2+165×3+166+1678≈165, x 乙̅̅̅̅=163+164×2+165+166+167×2+1688≈166, 两组数据的方差分别是:S 甲2=(163−165)2+(164−165)2+⋯+(167−165)210=1.5, S 乙2=(163−166)2+(165−166)2+⋯+(168−166)210=2.5,显然,由 S 甲2<S 乙2可以知道 ,甲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方法二:取 a = 165甲芭蕾舞团数据为: -2,-1, -1, 0,0,1,1,2乙芭蕾舞团数据为: -2,0,0,1,1,2,3,3求两组新数据方差.S 甲2=(−2−0)2+(−1−0)2+⋯+(2−0)210=1.5, S 乙2=(−2−0.8)2+(0−0.8)2+⋯+(3−0.8)210=2.5,教师问:数据较大时如何求方差呢?教师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6)求一组较大数据的方差,有如下简便计算方法:1.任取一个基准数a;2.将原数据减去a,得到一组新数据;3.求新数据的方差.教师问:如何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呢?(出示课件17-18)师生一起解答:使用计算器说明:1.不同品牌的计算器的操作步骤有所不同,操作时需要参阅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2.通常需要先按动有关键,使计算器进入统计状态;然后依次输入数据x1,x2,…,x n键),计算器便会求出方差S2=1n[(x1-x̅)2+(x2-x̅)2+……+(x n-x̅)2 ] 的值.观看课件求方差示例(出示课件18)出示课件19,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0-28)练习课件第20-28页题目,约用时20分钟.(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9)(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0.2第2课时)的相关内容.会利用方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分析实际问题七、课后作业1、教材第126页练习第1,2题.2、七彩课堂第174-175页第1、3、7题.八、板书设计数据的波动程度第1课时1.方差的概念考点12.例题讲解九、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补救措施:学生在求方差时,由于计算量大,容易出现计算错误,这是上课时忽视的地方,需要让学生多做练习,总结技巧.。
数据的波动程度 教案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教案标题: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的波动程度是指数据集合中数值的变化范围和稳定程度。
2. 掌握计算数据的波动程度的常用方法,如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数据,并对数据的波动程度进行评价和比较。
教学重点:1. 数据的波动程度的概念和意义。
2. 计算数据的波动程度的方法和步骤。
3. 实际数据的波动程度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标准差和方差的计算和理解。
2. 数据波动程度的实际案例分析和比较。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举例引入数据的波动程度概念,如温度、成绩等实际数据的变化情况,引发学生对数据波动程度的思考和讨论。
二、概念讲解1. 数据的波动程度是指数据集合中数值的变化范围和稳定程度。
2. 常用的数据波动程度计算方法包括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3. 极差是数据集合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反映了数据的整体波动范围。
4. 标准差和方差是衡量数据集合中数值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反映了数据的稳定程度。
三、计算方法讲解1. 极差的计算方法和实例演示。
2. 标准差和方差的计算公式和步骤讲解,并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加深理解。
四、实例分析结合实际数据,进行数据波动程度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数据的波动程度评价和比较。
五、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加深对数据波动程度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数据的波动程度的概念和意义,掌握计算数据波动程度的常用方法,以及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数据的波动程度分析和评价。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加深对数据波动程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案)数据的波动程度参考教案
数据的波动程度参考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方差的概念和意义,学会方差的计算工式和具体应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方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1.方差的概念。
2.方差的意义.
教学难点
方差的公式和应用.
教法
引导、观察、分析、讨论、归纳、识记法。
学法
讨论法、小组课前自学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
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内容
设计
意图。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学历案-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下册
《数据的波动程度》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数据的波动程度”。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通过统计数据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波动性。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如何通过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指标来衡量数据的波动程度。
二、学习目标1. 理解数据波动程度的概念,并能解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指标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指标来分析数据的波动程度。
3. 学会通过实例分析,培养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提问和互动,评价学生对数据波动程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准确性和速度,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学生完成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数据波动程度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数据波动程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指标的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数据的波动程度。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和计算方法。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作业来检测学生对数据波动程度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和计算方法。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回答问题、课堂练习等方面,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改进。
2. 学生应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和计算方法,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数据的波动程度_教案1
归纳:(1)数据的方差都是非负数。 (2)当且仅当每个数据都相等时,方差为零,反过 来,若
2/5
s
2
0,则 x1 xBiblioteka 2x
n
.
下面我们利用方差来分析甲、乙两种甜玉米的波动 程序。 两组数据的方差分别是:
2 s甲
7.65 7.542 7.50 7.542 7.41 7.542
2 163 165) 164 165 167 165 2 ( s甲 1.5 8 2 2 2 163 166) 165 166 168 166 2 ( s乙 2.5 8 2 2
数学来源 于生活, 激发学生 学数学的 兴趣.师 生共同参 与合作, 完成几个 问题的探 讨.体现 了以学生 为主体,
乙 7 . 55 . 56
(1) 请分别计算两种甜玉米种子的每公顷的平均 产量; (2) 请根据两种甜玉米种子的每公顷的平均产量 在 本上画出折线统计图; (3) 现要挑哪种甜玉米种子比较合适,你认为该 怎样挑比较适宜?为什么?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用各偏差平方的平均数来衡量数 据的稳定性----就是方差 Ⅱ.导入新课 1.方差的概念:设一组数据 领会 和掌握方 差的概念 和意义, 培养学生 的分析、 归纳能 力,注重 引导学生 观察、讨 论、概 括.
归纳 小结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实例能用到方差? 谈谈学完本节课的感受和体会?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一课时)
板书 设计
一、方差的概念 二、方差的意义 三、方差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5/5
3/5
解决 生活中的 数学问 题,为的 是进一步 理方差的 公式和意 义,引导 学生主动 参与学习 过程,从 而培养合 作交流能 力. 以实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设计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1)》教学设计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教师说明,平方是为了在表示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时,防止正偏差与负偏差的相互抵消.取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也是一种衡量数据波动情况统计量,但方差应用更广泛.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问题4 利用方差公式分析甲、乙两种甜玉米的波动程度.师生活动:教师示范:;.关注学生是否会代值到公式中,从结果中能否知道哪种玉米的波动较大.追问:农科院应该选择哪种甜玉米种子呢?(三)运用新知例1 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cm)分别是:甲163 164 164 165 165 166乙163 165 165 166 166 167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身高的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即求方差.(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平均组数据的波动?让学生明白方差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并从方差公式中得到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类比用样本的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用方差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方差计算公式板书设计课题问题版面例1解题过程练习版面机动版面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0.2数据的波动程度(第一课时)
备课教
师
张素红单位梅河口市杏岭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方差的概念和意义,学会方差的计算工式和具体应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方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
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1.方差的概念。
2.方差的意义.
教学难
点
方差的公式和应用.
教法引导、观察、分析、讨论、归纳、识记法。
学法讨论法、小组课前自学法教具小黑板、
教学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内容
设计
意图
修改和补
充内容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农科院的烦恼?
农科院计划为某地选择合适的甜玉米种子,选择种子时,甜
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所关心的问题。
为了解甲、
乙两种甜玉米的种子的相关情况,农科院各用10块自然条件相同
的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单位:t)如表
下表所示。
甲7.6
5
7.5
7.6
2
7.5
9
7.6
5
7.6
4
7.5
7.4
7.4
1
7.4
1
乙7.5
5
7.5
6
7.5
3
7.4
4
7.4
9
7.5
2
7.5
8
7.4
6
7.5
3
7.4
9
⑴请分别计算两种甜玉米种子的每公顷的平均产量;
⑵请根据两种甜玉米种子的每公顷的平均产量在本上
画出折线统计图;
⑶现要挑哪种甜玉米种子比较合适,你认为该怎样挑比较
适宜?为什么?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用各偏差平方的平均数来衡量数据的稳
定性----就是方差
Ⅱ.导入新课
1、方差的概念:设一组数据
n
x
x
x,
,
,
2
1
⋯中,各
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2
2
2
2
1
,
,
,x
x
x
x
x
x
n
-
⋯
-
-,那么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
挖掘和
利用现实
生活中与
方差有关
的背景,让
学生在背
景中认识、
理解方差
的重要性。
领会和
掌握方差
的概念和
意义,培养
学生的分
析、归纳能
力,注重引
导学生观
察、讨论、
概括.
用(
)()(
)[]2
22212
1
x x x x x x n
s n -+⋯+-+-=
归纳:(1)数据的方差都是非负数。
(2)当且仅当每个数据都相等时,方差为零,反过来,若
下面我们利用方差来分析甲、乙两种甜玉米的波动程序。
两组数据的方差分别是:
()()()01.010
54.741.754.750.754.765.72
222≈-+⋯+-+-=
甲
s
()()()002
.010
52.749.752.756.752.755.72
222≈-+⋯+-+-=
乙
s
显然2
2乙
甲s s >,即甲种甜玉米的波动较大,这与我们从图20.2-1和图20.2-2看动的结果一致。
2、方差的意义: 根据(
)()(
)[]2
22212
1
x x x x x x n
s n -+⋯+-+-=
讨论下列问
题:
(1)数据比较分散(即数据在平均数附近波动较大)时,方差值怎样?
(2)数据比较集中(即数据在平均数附近波动较小)时,方差值怎样?
(3)方差的大小与数据的波动性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
(1)方差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即这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2)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方差越小,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小,越稳定。
3、方差的应用:
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cm )分别是 甲团 163 164 164 165 165 165 166 167 乙团 163
164
164
165
166
167
167
168
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为整齐? 解:甲、乙两团演员的身高平均数是
1658
167
216621652164163=+⨯+⨯+⨯+=
甲x
1668216816721662165163=⨯++⨯+⨯+=乙x
方差分别是
()()5.18
1651671651641651632
2
2
2=-+⋯+-+-=)(甲
s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的是进一步理方差的公式和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以实际生活问题为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几个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问题解决的
.0212
x
x x s n ==== ,则
()()5.28
1661681661651661632
2
2
2=-+⋯+-+-=)(乙s
由22乙
甲s s <可知,甲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
归纳方差应用的过程:
(1) 求每组数据的平均数。
(2) 求方差。
(3) 比较方差的大小,确定稳定性。
Ⅲ、巩固练习:
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毫米的零件10件测量,结果如下(单位:毫米):
你认为甲、乙两机床性能哪个好?为什么?
分析:计算它们的平均数相等,但是它们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不同,所以两台机床的性能不同,只能用方差来衡量两台机床的性能好坏。
归纳:这反映出,对一组数据,除需要了解它们的平均水平以外,还常常需要了解它们的波动大小(即偏离平均数的大小也就是与其平均值离散程度的大小).
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 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
归纳小
结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实例能用到方差? 谈谈学完本节课的感受和体会?
作业布置
课本P126习题1、2题. 板 书 设 计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第一课时)
一、方差的概念 二、方差的意义 三、方差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