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对《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的一点意见
一、翻译研究的范畴
⼀、翻译研究的范畴⼀、翻译研究的范畴1.名称问题在我国,⼈们已经习惯于⽤“翻译学”⼀词来指称翻译研究整个领域。
翻译学作为⼀门研究翻译现象的⼈⽂学科,其学术地位已得到越来越⼴泛的认可。
然⽽,该学科的名称(尤其是英⽂名称)却⼀直有争议。
20世纪60年代之前,很多⼈称之为“翻译艺术”(the Art/Craft of Translation);60年代后有⼈使⽤“翻译科学”(Science of Translation),也有⼈视之与“翻译理论”(Translation Theory)同义。
西⽅翻译⼯作者对“翻译学”(Translatology)⼀词⽐较抗拒,主要原因是,英⽂translatology和德⽂translatologie显得太⾼调,太学术化。
1972年,美籍荷兰学者霍姆斯(J.Holmes)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应⽤语⾔学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论⽂,⽂中建议⽤“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来称呼该领域,这样可以摒除⼤多数的纷争与误解。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这⼀名称逐渐得到西⽅学界的认可,很多学者都以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著作的名称,例如苏珊·巴斯纳特(S.Bassnet)著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980),书名就是源于霍姆斯的建议。
此后,⽤“翻译研究”作书名的数不胜数(如Snell-Hornby 1988;Baker 1998;Munday 2001)。
不过,“翻译研究”在汉语中听来不像是⼀门学科,⽽“翻译学”⼀词在我国已被⼴泛接受与使⽤,并且已经进⼈不少书籍词典之中。
因此本书作者⼒图⽤“翻译学”指称整个领域及其所包含的⼀切,“翻译研究”则主要指研究途径及其相关的活动。
但是要绝对区分这两个术语是⾮常困难的,因为“翻译研究”⼀词也已⼴泛⽤来指称整个领域。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摘要】英汉互译涉及到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平衡。
在互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的处理,同时考虑翻译策略的运用,以保持语境和语气的准确呈现。
艺术性体现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和表现力,科学性则体现在对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的准确把握。
最终目标是使翻译具备语言的韵味和文化的独特性。
英汉互译需要同时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只有不断提升翻译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英汉互译、艺术性、科学性、语言特点、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语境、语气、跨文化交流、提升翻译水平1. 引言1.1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在英汉互译中,艺术性和科学性是同样重要的因素。
艺术性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能够使译文更具文学品质和语言美感;而科学性则包括对语言规律和翻译原则的遵循,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意。
在实际翻译中,艺术性和科学性需要相互结合,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艺术性的体现在于翻译过程中的词语选择、句式调整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译者可以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生动性,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美感和情感。
艺术性并不意味着胡乱发挥,译者仍需遵循翻译规范和原文语境,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2. 正文2.1 英汉互译的艺术性英汉互译的艺术性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性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和转化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使译文更具有文学和审美价值。
在英汉互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风格、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以保持译文的原汁原味和表达力。
艺术性还包括译者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把握能力。
译者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能够准确捕捉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艺术性还表现在译者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和独特见解,能够为译文增添新的意义和内涵,让读者感受到独特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翻译美学初探
翻译美学初探作者:郭天博胥瑾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2期摘要: 本文旨在从美学的视角探讨翻译问题,论述美学分析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外翻译理论史的考察表明,美学与翻译的交汇早已存在。
翻译美学在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科学。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证明了翻译中美学分析的必要性。
关键词: 翻译美学必要性音韵美形式美意境美翻译的历史悠久,《礼记·王制》篇中记载,中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北方曰译”。
现代译界也从不同角度出发,给翻译下了不同定义。
季羡林、许国璋认为“翻译是把已说出或写出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
乔海清则认为“翻译是对同一事物再认识和使用另一文字的再表达”。
这些定义虽更为细致严密,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翻译仍未有定论。
美国人奈达给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将文体或风格列为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我们应有所启发。
1.翻译和美学是如何联系起来的透过古今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对翻译不同的解释和定义,我认为,翻译的作用与意义已经由最初的为了相互理解,消除差异,力求统一,即交际需要,逐渐发展为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以美的形式所进行的艺术创造。
我认为翻译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翻译是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活动。
在翻译中,为了创造出更美的译文,译者必须为其审美活动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将对美的感知与创造纳入相对科学的翻译程序和方法之中,以融科学分析与美学审视于一体。
由此,翻译与美学产生了交汇,翻译美学的诞生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译学的美学渊源回顾中外译论漫长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译学与美学的携手其实由来已久。
毛荣贵教授甚至认为“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
三国时期支谦撰述的《法句经序》相传是我国最早的译论。
其中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援自老子的道德经,是当时的翻译家们遵循的审美主张。
文学翻译理论
当抑制表现欲望,“时刻小心翼翼地忠实于 原著…使自己的个性服从于原著的风格。”
*举例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译一:If she but turned her head and
smiled ,there were cast a hundred spells, And the power and paint of the six palaces faded into nothing.
许渊冲译 I tremble (in my heart) as I draw near home, And dare not ask what news you bring.
translated by Giles
*四、文学翻译中的风格性
*福楼拜说:“风格不但就是其人,而且还是
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Along each empty path no footprint seen.
In his lone skiff his bamboo garments screen
An aged fisher from the snowstorm chill.
Fletcher
_____Translated by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
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风格体现在文艺作 品内容和形式的各要素中。”
*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关系
第一种境界 第二种境界 第三种境界 第四种境界 第五种境界
作者风格+零
作者风格+译者风格
作者风格+译者风格
零
+译者风格
零
+零
*译者要善于抑制自己的风格,以再现作者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倪娜关于翻译到底是科学,技巧,还是艺术的争论可谓旷日持久。
近些年来,机器翻译代替人工翻译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于机器翻译的质疑之声也从未减少。
2018年博鳌论坛上的AI同传的现场效果并不完美,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同声传译,机器翻译是否能代替笔译译员耗费无数心血完成的译文,这个问题又再次被人们热议。
如果机器翻译成功了,那么证明翻译的科学性起主导作用。
但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翻译经验是基石。
语言是有生命的,是不断变化的。
就目前的实践看来,机器翻译虽然一直在不断完善,但并未达到我们要求的水平。
由此证明翻译并不完全是一门科学,还需要技巧与艺术加工。
翻译到底是科学?技巧?还是艺术?这个话题一直没有定论。
但毋庸置疑的是,翻译之初就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以达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随着不同语言的种族之间交流的增多,人们对于翻译的要求才随之越来越高。
从传统上看,人们似乎将‘翻译’仅仅视为一种技艺,并没有将它提到‘学科’的高度。
帮助我们认识‘翻译是一门经验科学’的是哲学家,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科学哲学家。
科学哲学家使翻译研究者获得了充分的理据,提出‘翻译理论’。
1 翻译的科学性翻译出现之初,一定是经验学。
只是不同语种的人们出于交流的目的进行的两种语言上的转换。
但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规律,制定翻译规则,归纳翻译方法。
翻译就逐渐上升到科学的高度,用于指导实践。
但翻译学又不同于其他科学学科,有具体可以量化,精确到数字的标准。
翻译学其实可以认为是社会学与人文学科的综合体,在这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
翻译现象不是一种简单的两种或者多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心智现象、精神现象与语言现象的结合。
翻译进行时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宗教、政治、文化、教育背景等多个领域的问题,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文化产品。
可以说, 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开放性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论翻译中的科学与艺术
ScienceofTranslation:ProblemsandMethods.ShanghaiForeignEduca-
tion
Press. 【5】黄振定.简论现代西文译论的艺术观与科学观.外国语.1998
(5).
【6】吕俊.从文本出发一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外国语.1998(3). 【7】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见舒展选编钱钟书论学文选第6卷,花城 出版杜. 18】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中国翻译.1999(2). 【9】袁筱一.翻译的语言学情结.外国语.1997(4).
翻译的事实.我们只要看看那许许多多的重译,尤其是诗歌
的重译。就能明白这一点。翻译的过程浸透了译者的主观因 素,自始至终贯串着艺术。试图在语言学基础上去创立翻译 学,“不仅限于找出翻译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规律,而且要为翻 译工作者提供某些规范或规定”,那只能是一场迷梦! 翻译的科学论之所以陷入矛盾,其根源在于翻译对象所
论翻译中的科学与艺术
◎朱小改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83)
摘要人们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争论不休,是因为人们在考察和研究翻译的时候,割裂了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只注意 到了翻译的一方面,而忽视了翻译的另一方面.本文试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只运用科学或只运用艺术都无法完成翻译 的全过程,至少不会是一个完美的过程.翻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关键词翻译科学艺术
J-
【2]Steiner,George.1975.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3 Venuti。Lawrence(ed.)1992.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 cour¥e・Subjectivity and ideology.London&New York:Routledge. 【4]Wilss,Wolfram.2001.London&New York:Routledge.The
中国文学翻译的高峰——许渊冲及其翻译思想述评
了一个“ 字; 之” “ 艺术” 翻译是艺术 , 即“ 不是科学” 来源于朱光潜在 《 , 诗 论》 中所说 的“ 心所欲 , 从 不逾 距 , 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 ” 。总结 起来 说 “ 美化之艺术” 就是 “ 三美 ”“ 、三化” “ 、三之” 的艺术 。“ 是把郭沫若的 创”
“ 文学翻译等于创作” 提高为再创论 ;优” “ 是傅雷的神似说 ;竞赛 ” “ 即文
国际文化教授, 年起在 清华 大学讲授 《 9 9 中国古代诗歌翻译与赏析》 课 程。许 老是我 国著名的翻译 家, 被称为将 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 的
唯一专家。曾被提名为诺见尔文学奖候选人。许老 的名片上写着 “ 诗译 英法唯一人 ” “ 、不是院士胜院士 ” 。他倡导 学要敢为天下先”被人视 译 , 为译界 狂才 。“ 我过去喜欢一 个人走 自己的路 , 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 自 己的路, 来还是喜欢一个人走 自己的路 。” 将 这是许 老最后对大家所说 的话 。 一
国 企 鹅 出版 公 司 出版 列 入 其 “ 鹅 丛 书 ” 企 。在 这 家世 界 著 名 的 出 版社 出 版译 著的中国人, 许渊冲先生是第 个 。 2“ .美化 之 艺 术 ” — 主 要 思想 介 绍 — 许渊 冲教授 将文学 翻译概括 为十个字 :美 化之艺 术 ,创优似竞 “ 赛” 。他从鲁迅的“ 三美” 论中选了一个“ 字; 美” 从钱书的“ 化境” 中取 说 了一个“ 字; 孔子的“ 化” 从 知之者不 如好 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中选
Me t r a t l e o i, e r, i rd e o p v W e’ ema eo t y u a d I v d ah o n .
.
许先生的 4 部著作 , 2 除了一部 回忆 录《 追忆逝 水年华》 和三部有关 翻译理论的著作《 翻译的艺术》 《 、 中诗英韵探 》 《 、文学翻译谈》 以外, 其 余的都是译作 。这些译作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 中译英, 包括《 中国古诗词 六百首》 《 国不朽诗 三百首》 《 、中 、诗经》 《 、西厢记 》 《 、 毛泽东诗词选》 等 2 种; 2 第二类是 中译 法, 唐宋诗 10 、唐宋 词选 一百首》 4 有《 5 首》 《 等 部; 第三类是英译 中, 有德莱顿的《 一切为 了爱情》 司各特 的《 、 昆廷 ・ 杜沃德》 等 4部; 第四类则 是法译 中 括《 包 雨果戏剧选 》 司汤达的《 、 红与黑》 8 等
论翻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 ] 回建 . 生 态 文明发 展 之路 . 3 走 内蒙 古政 策 研 究 室r ] 2 0 . J.0 4 4 E3 高 德 明 . 4 坚持 科 学发 展 观 , 生 态 文 明 的 走 发 展 之路[ ] 北京 : 华 文摘 , 0 5 5 J. 新 2 0. [ ] 田启 波 . 球 化 进程 中 的生 态 文 明. 会 5 全 社
生 中 形 成 保 护 生 态 光 荣 , 坏 生 态 可 耻 的 态 文 化 活 动 , 力 弘 扬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相 处 破 大
21年 论 0热 I1 0点 坛 期 |
为 夺 取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新 胜 利 而 奋 斗—— 在 中 国共 产 党 第 十 七 次 全 国代 表
态
Ab t a t: h spa e x or st a ur ftan lton:s ta s inc r a t I lrfe ia’ “s inc r nsa in“, sr c T i p re pl e he n t e o r sa i i i ce e o n ar? tca iis N d S ce e ofta l to
中 国 教 育 与 社 会 科 学 … … … …
圾 ” 回 收 废 电 池 等 : 到 参 加 保 护 好 森 生态 文 明 的 核 心 是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相 处 。 、 大 林、 原、 地、 草 湿 沙漠 等 生态 系统 建 设 。 在 通 过 学 习、 与 森林 文 化 、 原 文 化 、 文 参 草 花
科 学版 [ . 京 : 学 出版 社 。2 0 M] 北 科 04
[ ] 胡锦 涛. 1 高举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伟 大 旗 帜
[ ] 潘岳 . 境 友好 型城 市 [ . 京 : 6 环 M] 北 中国 环译 是 科 学 与 艺 术 的 统 一
浅析许渊冲翻译思想——优化论
浅析许渊冲翻译思想——优化论摘要继严复、傅雷的翻译思想给中国翻译理论带来重大的发展之后,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则给中国传统译论带来了第二次飞跃。
许渊冲在中国译论界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引发了长久的争论, 但是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这种创新精神。
许渊冲译论中最富有特色的就是他的优势竞赛论。
发挥译文语言优势,可以说是他整个译论核心, 要达到三美必须发挥优势,可以运用三化的方法,发挥了优势的译文, 可以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和原作竞赛甚至胜过原作。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也许不够严密,但整体上是正确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许渊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创新精神。
随着国翻译界对许渊冲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研究, 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所体现的价值终会得到译界人士广泛的认可。
关键词:许渊冲;优化论;翻译1.引言许渊冲最早在1981 年《翻译的标准》一文中提出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
他说:“翻译首先要忠实准确,主要是忠实于原文的容,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其次是要求通顺流畅,符合译文语言的习惯用法;最后还要注重修辞,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古今中外,文学翻译的理论很多。
许渊沖提出了“信达优”三原则。
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理解原文的容,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容再现出来。
文学翻译的三个标准:忠实于原文的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语的优势。
许渊冲说“翻译时找不到对等词,译文不是优于原文,就是劣于原文,劣不如优,所以应该发挥译语的优势,也就是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这可以简称作优化法。
”许渊冲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许渊冲的优化论可以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
2.许渊冲简介许渊冲,大学教授,翻译家。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术” 的人 是1 7 世纪英 国 的德 莱顿
( J o h n D r y d e n ) , 其 后 他 的 同 乡 著名 学者 斯坦 纳 ( G e o r g e S t e i n e r ) 也 曾 论 述 过 翻译 “ 是一 门不 折 不 扣 的 艺 术” 。然 而 ,经 过 无 数 翻 译 实 践 的 检验 , 真正 的翻 译, 或 者 说 优 质 的 翻 译 是 科 学 与艺 术 的完 美 结 合 , 即 在 科 学 的 指 导 下 的 能 动 的语 言 创 造 的 艺 术 活 动 ,二 者 是 辩 证 统 一
我们在翻译 的过程 中既要有理性 的科 学精神 , 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艺术加工 , 努力将二者 完美 结合 , 才能创造
出高 水 平 的 翻译 作 品 。 关键 词 : 翻译 科 学 艺 术 文 学翻 译 科 技 翻译
自二 十 世 纪 中 叶起 , 许 多 语 言 翻译 家都 认 为 “ 翻 译 是 一 门科 学 ” , 如法 国的穆 南 ( G e o r g e M o u n i n ) , 我国的董秋斯 、王东风等 。然而 , 有 人说 翻译 不 是 科 学 ,它 是 艺 术 , 好 的 翻译 需 要 的 是 译 者 主 动 的艺 术 创 造 活动 。较 早认 为 “ 翻 译 是艺
学 教 育
翻 译 是 科 学 还 是 艺 术
圈杨 欢
内容 摘 要 : 自古 代 有 翻译 实践 以来 , 关于 翻 译 的思 考 与研 究 层 出 不 穷。其 中 , 针 对 翻译 是 科 学 还 是 艺术 的探 讨 也 不 绝 于 耳 。理 清 翻 译 与 科 学 艺 术 的关 系 , 有助 于 了解 翻 译 的基 本 原 则 、 理论和基本方法, 对 于 进 一 步提 高 翻 译 水 平 有 着 不 可 忽视 的影 响 。本 文 指 出翻 译 既 是科 学也 是 艺术 , 是 科 学 与艺 术 的 结 合体 , 二 者 不 可 分 割 。 因此 ,
关于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思考
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将进 一步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学术 研究的深入发展。
翻译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个人见解
01
作为翻译从业者,我认为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相互融合的,好的翻译应该 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02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深 入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同时结合自己的审美和文化背景进行创造 性翻译。
科学性向艺术性转化
翻译的科学性可以向艺术性转化,因为 翻译的实践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实 现,而这种艺术性也可以逐渐转化为科 学性的理论和方法。
VS
艺术性向科学性转化
翻译的艺术性也可以向科学性转化,因为 翻译的实践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作为支撑 ,而这种科学性也可以逐渐转化为艺术性 的技巧和方法。
04
关于翻译的科学 性与艺术性的思 考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翻译科学性 • 翻译艺术性 • 翻译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 翻译实践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 结论
01
CATALOGUE
翻译科学性
翻译的准确性
词汇选择
01
在翻译过程中,应选择与原文对应的词汇,避免歧义
和误解。
语法正确性
02 翻译时应注意语法的正确性,包括句子结构、时态、
文化的艺术
文化背景的转换
翻译过程中需要准确理解和 传达原文中的文化背景信息 ,这涉及到对目标语言文化
背景的了解和运用。
文化意象的处理
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相同的 意象但含义却大相径庭,因 此翻译时需要谨慎处理这些 文化意象,避免产生误解。
文化风格的再现
原文可能包含某种特定的文 化风格,如口语化、正式化 等,翻译时需要尽量再现这 种风格,使读者能够感受到 原文的文化氛围。
浅议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议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摘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翻译的科学性包括准确传达原意、语言准确性、专业水平等要素;而艺术性则体现在灵活应用语言技巧、创造性传达文化内涵等方面。
在语言和文化的挑战下,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创意和灵活性也是不可或缺的素质。
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翻译工作的核心,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科技与艺术相结合,提升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全球化进程。
【关键词】关键词:翻译、科学性、艺术性、语言、文化、挑战、专业水平、创意、灵活性、跨文化交流、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翻译的定义和重要性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沟通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
翻译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观念。
翻译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文学、艺术、传媒等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跨越语言障碍,分享知识和信息,推动全球化进程。
翻译的定义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包括对语言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达。
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翻译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语言和文化环境。
翻译是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工作,对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有着深远的意义。
1.2 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翻译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科学性指的是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处理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翻译的科学性中,包含了词语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正确性、语境的合理性等要素。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需要借助语言学、语言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与科学性相对应的是翻译的艺术性,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翻译并非机械性的替换文字,而是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恰当的再现和表达。
论翻译的本质
2018年18期总第406期ENGLISH ON CAMPUS论翻译的本质文/侯利颖【摘要】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翻译本质的阐述,而讨论的焦点往往集中于翻译本质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
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对这一问题的合理阐释是理解翻译本质的根本和关键。
本文对翻译本质的不同理解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论证深化了“翻译学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这一学术观点,指出翻译是一项具有艺术和科学双重属性的活动,并探讨了该观点对于翻译的意义与指导。
【关键词】翻译本质;艺术性;科学性;统一【作者简介】侯利颖(1988- ),女,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英语翻译。
一、引言古今中外,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从来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尤其是对于翻译本质是艺术性还是科学性的认识,几乎成了翻译方面“第一性”的问题。
中国向来侧重综合体验,自古有着翻译文艺美学的传统,直至当代才出现语言科学论,而侧重分析推理的西方,文艺美学观与语言科学观一直是并驾齐驱。
理论发展至今,关于翻译性质的争论: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抑或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仍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
二、从既有译言看翻译本质的艺术论与科学论翻译译言,尤其翻译定义,是对翻译活动的界定说明,反映了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见解、认识。
翻译活动是涉及多门综合学科的双语转换活动,包括文化学、交际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美学等等,每门学科下又还有许多分支,并且各学科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 不断更新,因此大家对翻译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一层不变的,而是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的界说定义。
以下就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些译言进行评述,探究他们对翻译本质的艺术论与科学论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西塞罗即提出,译者是“解释者(interpreter)”,是“演说者(orater)”。
这种翻译,强调的是修辞强辩的演说风格,译者不必贴合原文,以此树立了旗帜鲜明的文艺美学观。
国内翻译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翻译研究现状综述作者:穆琳洁沈倩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7期摘要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但在理论建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了国内翻译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以期能对以后的译学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标准多元化视角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0 引言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精神桥梁正在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更为广泛的联系。
近十多年来,中国的翻译研究艰难但迅速地跨越了从对“信达雅”无休止的争论,乃达、纽马克、卡特福德等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引入,到对巴斯特等的多元系统、操纵理论、女性主义等翻译思想或流派的评价和接收过程。
研究著作不断涌现,翻译理论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视角也日趋多元化,方法与手段也更为客观、科学。
1 科学观与艺术观的统一长期以来,翻译研究都陷于诸如形与神,直意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经验主义的二元对立中,而近十多年来引起翻译界激烈争论的当数有关翻译性质的科学观与艺术观。
在《中国翻译》杂志上,劳陇(1996)声称“翻译活动是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所以翻译活动不可能成为科学。
” 而唯一正确的道路是:“我们必须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集中力量,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即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和How(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广泛的研究,达到共同的、一致的、正确的认识,然后在这个可靠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来。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年,林璋(1996)对翻译和翻译学、科学与艺术等基本概念作了论证,并争论说翻译是一种行为,“翻译始终都在处理聚合关系,对聚合关系的处理贯穿翻译的全过程”,进而得出翻译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科学,只是一种技能,而研究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翻译学毋庸置疑是一门科学。
相关科学,特别是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沿着科学方向深入探索,但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是凭借他人或自身的经验进行翻译,大多数论著也不过是经验的总结。
论诗歌翻译“三美”论、“三化”论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论诗歌翻译 “ 三 美”论 、 “ 三化"论 的艺术性 与科学性
廖传丽
( 桂林理工 大学高等职业技 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1 )
摘 要:许 渊冲强调翻译是一 门艺术 ,并在 《 翻译的 艺术 》一 书中较全面地介绍 了他的译诗理论 。本文从他的诗歌译例分析研 究发现 , 他 的诗歌翻译理论 ,尤其
离别意”则被译 出了其深层 的意义 “ 离情别
绪 ”使用 了 “ 深化”的译法 。另外 ,原诗第
六句 “ 天涯若 比论”译作 “ 世界的尽头”属 “ 等化 ” 的译法。 许渊冲先生在 《 再谈意美 、 音美 、 形美 》中指出,译此诗所运用的 “ 三 化 ”译法都是为 了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意美 , 并且对使用 “ 三化” 译法作了方法指导 :“ 当 原 文的表层 和深层一致 , 译文和原文 ‘ 意似’ 能传达原文 ‘ 意美 ’的时候 , 可 以采用 ‘ 等 化 ’的译法。如果原文的表层和深层之间有 距离 , 或是译文和原文 ‘ 意似 ’ 并不能传达 原文 ‘ 意美 ’的 ,那就可 以采用 ‘ 浅化 ’或 ‘ 深化 ’的译法 。 ” 由此可 见 ,“ 三化 ”论也是用来指导译
分解为 “ 深化… ‘ 等化… ‘ 浅化 ” , 称之为 “ 三 化论 ” ;总起来说,“ 美化之艺 术 译 的艺术 性与科 学 性 刘宓庆 一 关于科学性 与艺术性 问题有一 段十分精辟 的论述, “ 翻译学 具有 明显的综 合性 : 它既 是科学 , 又是 艺术 ; 它既 重实践 , 又 重理论; 它 既需要感性经验 , 又需要理性 概括 和提升。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 就翻译学而言, 科学性 是其第一位 的属性 , 艺术性 是第二 位 的属性 。 ”诗歌翻译作为文学 翻译的 一种 , 是艺术 性与科学性统一 。 三、 许渊 冲的 诗歌翻 译理 论是 艺 术性 与科 学性统 一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脉络易经;谢楚【摘要】中国的翻译研究经过古代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基本的理论雏形。
到鸦片战争以后,在翻译实践广泛开展的背景下,翻译理论研究也不断拓展、深化。
近代中国的翻译研究表现为两条较为清晰的主线:翻译“科学论”的萌生与翻译“艺术论”的确立。
从此,中国翻译研究者初步认识到翻译活动的两大基本属性,触及翻译活动的本质,翻译学在中国开始逐渐具备较为完整的轮廓。
%Some rudimentary theoretical models of translation had come into being after ancient timesin China. After 1840, when the Opium War broke out, with translation practice expanding tremendously, people in China stud- ied translation more 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In moder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re were two obvious themes:"sci- entific approach" and "artistic approach". For the first tim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sts realized thetwo basic char- acters of translation, thus getting close to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 discipline, began to show its own bluenrint.【期刊名称】《武陵学刊》【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5页(P126-130)【关键词】中国近代;翻译学;发展脉络;“科学论”;“艺术论”【作者】易经;谢楚【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大门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轰开。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
5青春岁月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是这种英语文学的风格美,也是其美学价值的最大体现。
其次,趋势,随着文化的融合,在中国这篇古老的大地上,也开始融入在风格没的基础上应该着重的去体现他们创作中的情感,也即是了许多欧洲的浪漫情怀,其中尤以英语系文化为甚,如何的将英感情的形式美,下面就以英语文学的代表人物培根先生的作品语文化恰当的翻译成为中文,这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家和翻译家共《读书论》为例,简单的分析探讨:同的任务。
实际上,不论是在美术界还是在英语的文学翻译中,在佛朗西斯培根的散文《读书论》中,我们来着重的选取翻译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准确,而是将英语文学的美学价值最大的其中的一段原文“Studies serv e for delight ,for o rnament ,and for 体现,显示出英语文学的艺术特性。
这种指导思想的翻译不仅仅ability.T heir chief use fo r delig ht ,is intric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是对英语文学原著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一种负责任。
因此,如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 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 ent ,and 何最大程度上的体现出英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显示出英语dispo sition of business.”进行分析,在这段原文中,培根先生在风文学的艺术特性已经成为英语文学翻译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对此格方面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细腻,在情感方面显示的是一种淡然,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希望能够对我国的英语文学翻译工作有所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应该着重的体现这一点,就目前的多种翻译帮助。
版本来看,我国的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的译本在这两方面体现得最好,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他的美学价值,其译文如下:读书一、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的含义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鲁迅与翻译——精选推荐
鲁迅与翻译摘要:鲁迅的翻译工作从来就不曾间断过,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
本文从鲁迅翻译的思想、翻译的作品、翻译的方法等几个角度出发,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与价值进行了剖析,鲁迅从事文学翻译早于文学创作,分析鲁迅的翻译标准。
鲁迅的翻译特色是明显的,从投身文学到生命的终点,与其他译者相比,其翻译模式对后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鲁迅所以“直译”、“硬译”和“宁信而不顺”,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作,同时也是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
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文学翻译;翻译思想;翻译的标准一、引言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
鲁迅是一位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常常把他尊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又是一名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
他的著述与思想影响至深,成为我们民族珍贵的世纪文化遗产,不断激发后人新的思考和创作。
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的与现代的”作家,他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中国。
众所周知,在一些人眼中,他嫉恶如仇,是旗手,是导师,是人道的标本,正义的光源;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鲁迅在许多人眼中依旧代表着“中国人的脊梁和咽喉”。
事实上,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而又是以翻译告终的。
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共翻译介绍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印成了对个单行本,总字数达300多万字,数量与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被称为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经他翻译作品的国家,包括俄国和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
荷兰、西班牙、芬兰、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其中俄国和前苏联的作品又占一半以上。
翻译作品的类型,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他在杂文、书信和日记中涉及到的外国作家,据初步统计,共有25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达380人之多。
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与他在文学翻译上的丰硕成果密不可分,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作者:杨欣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1期内容摘要:自古代有翻译实践以来,关于翻译的思考与研究层出不穷。
其中,针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探讨也不绝于耳。
理清翻译与科学艺术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翻译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于进一步提高翻译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指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二者不可分割。
因此,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有理性的科学精神,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努力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翻译作品。
关键词:翻译科学艺术文学翻译科技翻译自二十世纪中叶起,许多语言翻译家都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如法国的穆南(George Mounin),我国的董秋斯、王东风等。
然而,有人说翻译不是科学,它是艺术,好的翻译需要的是译者主动的艺术创造活动。
较早认为“翻译是艺术”的人是17世纪英国的德莱顿(John Dryden),其后他的同乡著名学者斯坦纳(George Steiner)也曾论述过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
然而,经过无数翻译实践的检验,真正的翻译,或者说优质的翻译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即在科学的指导下的能动的语言创造的艺术活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1.翻译需要科学精神1.1翻译要求信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他将信放在了这一标准的第一位,则是强调了翻译的科学性的重要。
作为译者,最大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将原作者的愿意图让读者了解并明白。
1.2.翻译要求真翻译是一项有规律可循的活动。
如果不遵循科学的方法和规则,就难以译出准确的译文。
比如说,直译法和意译法,归化与异化;把握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找出规律。
以汉法两种语言为例,法译汉通常会省略,而汉译法则通常需要补充说明。
比如对原文的理解,可通过掌握原文及文化来获得;可通过在词汇、语法、语音、句法、语义、惯用语、体裁、风格等方面寻找互译语言的的对等关系。
国内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
国内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国内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 1吴献书认为,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
2张培基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刘宓庆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蔡毅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5王克非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6李运兴认为,翻译就是用译语语篇传达源语语篇及译者的交际目的。
7汪涛和黄新渠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利用一种语言文字将另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确切而完善地重新表达出来的实践。
8王宏印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所谓翻译,就是把见诸于一种语言的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造出来,使译作获得与原作相当的文献价值或文学价值。
9冯庆华认为,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
10陈宏薇认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是科学,是艺术,是技能。
国外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1泰特勒认为,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2费道罗夫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3英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中的篇章材料加以代替。
4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贴切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5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第9期总第137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0,№9
Serial№137“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
———对《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的一点意见
劳 陇
(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91)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09-0056-02
黄振定博士的《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是一部浩瀚的,综合性的翻译理论巨著,其覆盖面之广博,内容之丰富,理论之精辟,哲学思维之深邃,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翻译论坛上所仅见。
读之启发良多,使人感到衷心钦佩。
在这里,我只想对书中揭示的两个主要问题,提一点浅薄的意见,以供商榷。
在本书的“引言”中,作者指出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两个问题,“质而言之,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翻译学是艺术论还是科学论?”(见本书“引言”第1页)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书中指出:“翻译实践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102页),“翻译学是科学论与艺术论的统一”(200页)。
以上解答的主要依据是辩证法的矛盾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毛选》301页),“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
”(《毛选》303页)。
根据这一论点,所以书中指出:
“辩证的方法,无疑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即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尤其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转化和统一,具体说来,在实践方面,就是翻译的艺术性中内在地包含科学性,科学性中内在地包含艺术性;在翻译理论方面,就是考证艺术论的主张内在地蕴含着科学论,科学论的主张内在地蕴含着艺术论。
”(本书“引言”第2页)
这就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统一的论点的主要依据。
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根据辩证法的原理,矛盾的两方面既有统一性,而又有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毛选》307页)因此,“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
……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
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毛选》297页)“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随着起变化”。
(《毛选》298页)
因此,我们要确定翻译的性质,就不仅要认识矛盾的双方的统一性,还必须要认识矛盾的双方的斗争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否则,翻译的性质是无法确定的。
如前文所说,翻译实践是艺术性与科学性两方面的矛盾的统一。
所谓艺术性的主要特征就是主观创造性;科学性的主要特征就是客观规律性(200页)。
在这矛盾的两方面中,究竟哪一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的作用呢?这是首先必须要明确的,否则,就无法确定翻译的性质。
在现阶段的翻译实践中,显然,主观创造性(艺术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实践证明,任何翻译活动都必须经过(1)理解和(2)表达的程序。
在这个程序中,主观创造性思维起决定的作用,而不受客观规律的约束。
因为主观创造性(艺术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它决定翻译的性质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将来有朝一日,机器翻译如果成功了,客观规律性(科学性)就转而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的作用,而主观创造性就不起什么作用;翻译的性质也就随着而起变化,就可以成为科学了。
所以,对于前面所提的第一个问题:“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我们的回答是:在现阶段,翻译活动(实践)是艺术,不是科学。
将来如果机器翻译成功了,翻译活动(实践)就可以成为科学了。
但是,那是渺茫而不可知的事,似乎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对于前面所提的第二个问题:“翻译学是艺术论还是科学论?”我们首先必须要认识翻译学或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作者简介:劳陇(1914—),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的关系。
在本书“引言”中说:“无论称之为翻译理论还是称之为翻译学———理论的性质当然应该由相应的实践性质来决定。
”(本书“引言”1页)这说明:翻译学或翻译理论的性质取决于翻译实践的性质。
如果翻译实践是科学性的(如机器翻译),翻译学当然可以成为科学。
在现阶段,因为翻译实践是艺术性的,所以翻译学只能是艺术论,而不可能是科学论,也不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翻译实践是艺术,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翻译学是艺术论,不是科学论,也不是科学论与艺术论的统一。
翻译的性质———科学或艺术———的问题,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必须要做出明确的决定,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了事的。
因为,翻译的性质决定翻译理论研究的道路和方向。
如果翻译是科学,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要研究语际转换的客观规律。
(几十年来,还没有哪一位译论家探索到那个客观规律)。
如果翻译是艺术,那就不需要研究翻译的客观规律。
只要研究翻译的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How (怎么办)———这也是古今中外的翻译家研究翻译的共同的道路。
所以,翻译理论研究的这两条道路的分歧是明确的,其关键就在于要不要研究客观规律?这两条道路的取舍,主要取决于翻译的性质:科学?还是艺术?本书提出“翻译(实践)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的论点,这就使翻译的性质模糊不清,也就无法确定翻译理论研究的道路和方向:究竟要不要研究翻译的客观规律呢?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翻译理论研究工作就无法推进,只能永久地陷于“沉寂期”中了。
这是最最可悲的。
所以,当前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翻译的性质———科学或艺术———,然后才能明确翻译理论研究的道路和方向。
否则,翻译理论研究是没有前途可言的。
参考文献: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274—312页)
(上接第41页) he belongs to...”中不定式结构to feel that 目的,将此句意思表达得清晰、了然。
又如第3空,填But“这个青年想参加团体活动,诸如舞会、却不会跳舞,因此对……敏感,担心……”空白处连接两部分(已知与未知信息)的关系通过语篇手段及逻辑关系分析可知,此处为转折关系。
第14空,根据后面的提示“but fear the threat of unem2 ployment”关键词“unemployment”暗示前部分大意为“他可能不喜欢其职业”,故此处填相关职业/工作的词都可以。
从而出现答案的多样性。
同时也不难看出,这些词并没有影响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多样性的答案必须遵循一个前提:不违背语法规则。
第20空,“than”是前面“more to the relief of...”前后呼应,组成固定搭配more...than句型,不可分开,此处答案是单一的。
将所有空白处填好后,进行第四步骤的检查核校,看全文已知信息与新信息之间是否融会贯通,浑然一体。
诚然,英语知识运用部分的考题对考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考生必须具有敏捷的头脑及扎实的语言知识及灵活应变能力,判断及分析能力,把握全局才可能在这部分中获优良成绩。
41考生应注意的问题
为取得较好成绩,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扩大词汇量,掌握大量词组、成语、惯用语的固定搭配。
第二、培养清晰的语法概念,对语法细则有明确的认识。
第三、了解文体特点,具备初步的修辞能力,才能在不同的体裁及内容的试题中,根据特点对症下药。
如英文原著、小说及ESP型要求考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作业。
总之,对于英语知识运用部分这样的新题型,要在短期内适应并寻求到捷径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总结出适应自己的最佳途径,其宗旨是相同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有出色表现。
参考文献:
[1]桂诗春1实验心理语言学[M]1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
[2]程世禄等著,胡春洞等主编1ESP的理论与实践[C]1南宁:广西
教育出版社,19961
[3]胡壮麟1语篇衔接与连贯[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1
[4]桂诗春1语言学方法论[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1
[5]束定芳1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1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
[6]教育部考试中心1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第五级)考试大纲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
[7]Finocchiaro,M.,and Brumfit,C1The Functional2Notional A p2
proach:f rom Theory to Practice[M],New Y ork:Oxford Universi2 ty Press.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