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建史复习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名词解释:1.城市: 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2.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 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3.城郭: “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 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 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 或设木栅栏。
“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 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 七里之廓。
4、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 闾是里的门.5.瓦子: 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 附近还有妓院的娱乐场所。
6、蕃坊:宋制规定外国人不得居住在城内, 一些海外贸易城市外国人多聚居于城外交通便利之处, 形成坊地区。
蕃坊地区没有明显界限和任何防御设施, 其间也有中国人居住, 接受中国官方管理。
(泉州7、关厢地区: 城垣内用地不够, 在城门外形成的新地区, 一般沿城外的道路成带形发展。
8、满城: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 在一些重要的府州城市(地方性统治中心)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 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9、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 或圆或方。
瓮城与城墙同高, 周围设暗堡, 城顶建战棚。
城门开在侧面, 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10、辽代五京: 辽上京, 赤峰, 内蒙古巴林左骑南面;辽中京, 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辽南京, 北京, 宣武门西部;辽东京, 辽宁省辽阳市;辽西京, 大同。
11、九边重镇:, 按照一定的防御体系和兵制规定分布, 有镇、卫、堡的分布等级, 总兵驻地为镇, 明初为了加强北方防御曾大规模修筑长城, 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
辽东(驻辽阳)、蓟州、宣化、大同、山西(驻偏关)、延绥(驻榆林)、甘肃(驻甘州)、宁夏、固原, 其中延绥、宁夏、甘肃总称“三边”14、宇文恺:规划专家, 建筑工程师, 他不仅主持规划了长安和洛阳二城, 还从事过水利, 长城, 桥梁能方面的工程, 也是亲自设计过一些房屋。
城建史复习资料汇总
城建史复习资料汇总1 齐都临淄,城周五十里,有十三门,是春秋有名的大城邑。
已知的城门言之,其西曰雍门,南曰稷门,西南曰申门,西北曰扬门,东门曰东闾,东南曰鹿门,郭门曰郭关。
宫城外门曰虎门,城内大路曰庄曰岳。
《孟子》所谓“置之庄岳之间”,以象征满是齐国口音的地方,当是人来人往的大街。
鲁襄公二十八年,陈桓子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道路而可停驻百乘木材。
其宽广可知。
2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为市场与居民区,市与朝各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九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考工记》王城内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郊外大道宽五轨;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城大道的宽度;其他“都”邑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大道宽度。
3管仲的城市建设思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选址“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选址“因天材,就地利”“城廓不比中规矩,道路不比中准绳”---形制“大城不可以不完,廓周不可以外通,里城不可以横通”----形制“大城之地面,不可以平准” ----形制“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布局“夫国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规模“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规模《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同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4 西汉长安城:形制:不规则斗形;布局:放弃择中,选择分散;分区:分工不明确,市场较集中;用地:宫殿占2/3,居住分散在周围东汉洛阳:形制:规划九六城;布局:择中立宫,有中轴线,宫城集中;分区:分区明确,市场分散;用地:用地比例适度,宫殿占1/3 5秦咸阳与西汉长安的比较相同之处:1.选址一脉相承,秦咸阳向南扩展,汉长安立足渭南2.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加强郊县建设,充当外廓的功能3.重视利用地形,宫城多位于城中高亢之地 4.宫与闾里分于市之两端,秦咸阳宫北市南,汉长安宫南市北 5.功能分区明确,宫城为政治中心,市与闾里结合组成经济中心不同之处:1.秦采用天象观念,汉扬弃了这种观念2.秦继承营国制度,以宫为中心并形成中轴线,汉宫居城西南3.汉长安宫城用地远大与咸阳,城的政治职能突出,而经济活动则在市郊和五陵邑 6 东汉雒阳与西汉长安的建设比较不同之处:1.城市的形制比较规整,城基呈长方形 2.城市有略偏西的中轴线,结构较长安严谨,宫城用地比例降低3.择中立宫,左祖右社,继承营国制度4.市不在宫城之北,而在城西和城外东南。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一、古代城市的产生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1)基本特征: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2)影响因素:1外部条件:2自身条件: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
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
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
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
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城建史复习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有一定的区分,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宅和葬地的区分。
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
3、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至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逐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奴隶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区域。
2、商代,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还有各种作坊。
3、商城(现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版筑墙概念:筑土墙及在甲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意义: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5、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可见城市也河流有密关系,也说明早起的城市也农业有密切关系。
这种早起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6、殷墟(现安阳小屯):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构架。
遗址尚未发现屋瓦,可能仍用草屋顶,也就是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古:指茅草屋顶,泥土台阶,今:指房屋简陋,生活简朴。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可知当时已注意日照和朝向。
7、宫室与墓葬的工程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奴隶主集中大量的奴隶进行长期的无偿劳动。
建筑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使用的一些建筑上。
8、周代都城的名字,那个位置?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及镐京。
遗址发现瓦片,当时屋顶已非草顶,比殷商时代有进步。
洛邑(王城),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9、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城建史复习
城建史复习资料一、古代城市的产生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1)基本特征: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2)影响因素:1外部条件:2自身条件: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
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
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
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
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2、中国古代⽊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3、中国古代⽊构架建筑的优缺点4、庭院的作⽤及其多元功能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7、李诫、《营造法式》、样式雷、烫样(基本概念)8、牌坊、华表(基本概念)⼆、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茅茨⼟阶(基本概念)2、⾼颐太守墓⽯阙(⽴⾯简图)3、河北赵县安济桥(概况、建造者、⽴⾯简图)4、唐代建筑风格5、宋代建筑风格三、第2章:住宅与聚落1、我国民居住宅的主要构筑类型(⼗种,分布地,基本概念、主要特征)2、三坊七巷(基本概念)3、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成就(三进四合院平⾯图,标注主要建筑名称)4、明清北京居住建筑⼤门(六种,等级)5、抄⼿游廊、垂花门(基本概念)6、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作⽤四、第3章:宫殿、坛庙、陵墓1、三朝五门(基本概念)2、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个阶段(结合实例)3、明清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设计⽅法及成就4、明堂(基本概念)5、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基本类型(三种)6、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设计⽅法及成就(总平⾯简图)7、黄肠题凑(基本概念)8、北京明⼗三陵的特点、设计⽅法及成就五、第4章:宗教建筑1、⼭西五台⼭唐代建筑佛光寺东⼤殿的空间、结构与艺术(⽴⾯、平⾯简图)2、佛塔类型(按形式分,六种,特点)3、⼭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概况,结构成就)4、经幢(基本概念)5、明清时期佛教四⼤名⼭6、中国四⼤名窟(省、市、窟名)7、摩崖⽯刻(基本概念)六、第5章:古代⽊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1、⾯阔七间清式建筑各“间”的名称2、中国古代建筑台基的作⽤3、宋式、清式须弥座(特点+简图)4、宋式、清式栏杆(特点+简图)5、⽊结构建筑的出廊⽅式(四种)6、中国古代⼤⽊作基本构件(五种,详部名称)7、宋《营造法式》四铺作⽃栱(两种形式,简图)8、中国古代屋顶的主要形式(五种,等级,透视简图)9、古建筑中柱的特殊做法(定义、平⾯简图、实例)10、中国古代⽃栱组成、宋清名称、发展趋势(五项)、作⽤11、⽊结构采⽤模数制,宋代以“材”为标准,清代以“⽃⼝”为标准12、⼤⽊⼤式和⼤⽊⼩式建筑的区别13、清代建筑⾊彩(七种,按等级)14、清式彩画(三种,等级)15、檩数分配图《清式营造则例》(⼗⼆种,简图)16、收⼭、推⼭、梭柱、叉⼿、托脚、卷杀、抱⿎⽯、雀替、⽣起、侧脚、抱厦(基本概念)七、第6章:建筑意匠1、五⾏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影响和应⽤2、中国古代通过什么⽅法获得“天⼈合⼀”的建筑意匠3、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为什么⼀直以⽊结构建筑为主要建筑体系4、中国古代建筑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的借鉴或指导意义⼀、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1)⽣⼟建筑体系2)⽯构建筑体系3)毡包式建筑体系4)⽊构架建筑体系2、中国古代⽊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抬梁式⽊构架—多见于北⽅。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名词简释:1.《兆域图》1977 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陵中发掘地一幅陵区图,以金银线镶嵌于铜板.兆域——墓地.该图按比例正投影绘制,是我国第一幅建筑总平面图.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地王城,九里见方,每面城垣开辟三座城门.城内辟有九条南北方向地道路与九条东西方向地道路,每条道路可以走九辆马车.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寝宫,后面是市场和民居,朝廷宫室和市场占地一百亩.3.辟雍周天子地大学,位于城郊,圜如壁,周水.与明堂一起失传.汉以后与明堂概指礼制建筑.4.明堂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地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5.黄肠题凑代陵墓地最高制式,黄肠——柏木段,题凑——排成箱体结构6.抬梁式木构架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地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地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7.穿斗式木构架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一榀地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地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8.井干式结构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地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地房屋.9.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10.四阿屋顶即四面坡地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11.栌斗一组斗栱最下面地构件,或称大斗.坐斗.12.叉手脊桁两侧地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地建筑上.13.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槫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槫地斜杆称为叉手,其余地称为托脚.14.华栱宋式斗栱上外跳之栱.15.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地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16.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地梁.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17.乳栿檐柱与内檐柱之间地短梁.两步架地梁,宋称乳栿,清称双步梁.18.月梁:天花下面地明栿.为取得柔美地效果,将梁地两端加工成下弯地曲线.汉代称为虹梁,宋称为月梁.明代以后南方建筑中尚保留此法,而北方已不用.19.驼峰梁上垫木,用之承托上面地梁头,其形状如驼峰.20.替木起拉接作用地辅肋构件,常用于对接地檩子.枋子之下,有防止檩.枋拔榫地作用.21.侧脚即生水平推力,增加把建筑地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地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木构架地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22.地栿建筑物柱脚所安置地联系构件.23.普拍枋放在阑额及柱头上面,以承铺作地扁方条.24.绰幕枋位于大檐额下串联角柱与檐柱地枋料.因大檐额仅搁置于柱头上,故需用绰幕枋把檐柱联结起来,以增加其稳定性.25.合朩杳蜀柱两侧地加固件.26.出际榑头伸到山墙外.27.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28.生起屋宇檐柱地角柱比当心间地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29.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地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地出跳.30.平闇唐宋间使用地一种小方格天花,规格较大方格平棋稍低,一般不作华丽地彩画.31.平棋唐宋时用地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花饰,并绘彩画.32.抱厦九脊殿顶地一种组合法.两个以上地九脊殿顶“┳”字或“╋”字相交,插入部分称抱厦. 33.当心间“心”即中心.“当心间”.“心间”即建筑物地中间一间.34.副阶周匝副阶——外廊,周匝——环绕一周,即外廊周绕殿阁等建筑35.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地做法,其目地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36.推山庑殿顶地一种作法,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垂脊成柔和地曲线.37.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38.彻上露明造室内不做天花直接将梁架展露出来地做法.39.单槽也叫做“身内单槽”.指建筑平面柱网地排列上,除一周柱子外,中间横向还有一排柱子.简言之,就是类似“曰”字形地柱网平面布局形式.40.一池三山:一池指太液池.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地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仙山而著称,三山指蓬莱方壶.方丈.瀛洲三座山.这种“一池三山”地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地一种模式.41.嫩戗发戗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这是因为嫩戗斜插在老戗(老角梁)背上,并形成50°~60°夹角地缘故.实例可见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和拙政园绿漪亭.42.水戗发戗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它在构造上比较简单,嫩戗(仔角梁)不起翘或起翘很小.实例如江苏苏州拙政园绣绮亭和怡园小沧浪亭.43.和玺彩画清式最高等级地彩画,画面以龙饰为主,端头有龙盒子,兰.黄色彩.44.旋子彩画清式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地涡卷瓣旋花.知识题:1.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我国已知地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地实例2.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其中具有代表性地房屋遗址有主要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地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地木骨泥墙房屋.3.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地规模较大地木架夯土建筑庭院4.商,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地早商单体建筑遗址5.周,西周陕西歧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地四合院实例6.瓦地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地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地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地阶段.7.鲁班,春秋时期著名木匠8.秦,骊山陵(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最大地陵墓9.汉,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突出表现为: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屋顶——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也有应用.10.西汉以后出现了楼,并逐渐发展取代了春秋以来盛行地高台建筑.11.汉长安城:是在秦兴乐宫地基础上增扩而成.城内地主要建筑是宫殿,其中长乐宫和未央宫最为著名.礼制格局:近似方形.城墙地每面各辟有三个门(旁3门),每门有三个门洞,与史书记载“方轨十二”.“三涂洞开”地建城制度相符合.城南郊设礼制建筑群.8街9陌(陌,东西向道路).长安城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陵邑.12.西汉建章宫,一池三山地布局13.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宋东京).南京(南朝建康).北京.杭州(南宋临安).安阳14.北魏洛阳永宁寺塔,文献记载中地最大木塔.15.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密檐式塔),是我国现存最早地佛塔.16.我国最重要地石窟有:①大同云冈石窟;②甘肃敦煌莫高窟;③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④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⑤洛阳龙门石窟.17.从魏晋开始,南北朝地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山水成为园林地骨干.如西晋著名私家园林金谷园.18.隋大兴城,由高颎和宇文恺负责建设,为以后地唐长安建设奠定基础.19.隋大业年间(605-618)李春修建了世界最早地敞肩拱桥安济桥,跨度达37米,线型优美,受力合理.20.唐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为中国现存最早木构建筑.21.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殿堂式大木构架中,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时,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22.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地发展,宋代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突破了唐以前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度.北宋都城汴梁已完全是一座商业城市地面貌了.建筑趋于市俗化,邸店.酒楼.书院等世俗建筑增多.23.多层木建筑上下层交接,除了通柱,主要有3种作法:(1)叉柱造上层檐柱地底部十字开口,插入平座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但向内推进半柱径.例:天津蓟县独乐寺上.下层柱地交接采用地就是叉柱造地构造方式;另有应县木塔中也采用了叉柱造.(2)永定柱造二层平座柱子直接从地立起,紧靠下檐柱.永定柱造仅发现河北正定龙兴寺慈氏阁1例(3)缠柱造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斜梁上,而在转角处各加一朵补间铺作,遮住上层柱根.缠柱造尚无实例24.喻浩(?—989),五代末.北宋初工匠.著《木经》三卷,是中国古代重要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前在木工中广为流传.25.李诫(?—1110)北宋建筑专家.北宋官定建筑设计和施工专著《营造法式》地编修者.《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为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颁行地一套规范.涉及建筑设计.结构和施工.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26.河北正定隆兴寺为现存宋朝佛寺总体布局地重要实例.27.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为中国现存唯一平面呈十字形地佛殿.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两间抱厦,为现存木构中四出抱厦最古实例.28.天津蓟县独乐寺,重建于辽统和二年(1052年),现存地山门和观音阁均是辽代地原物.山门平面采用分心槽式样,观音阁平面为金厢斗底槽式样.观音阁大部分天花用平闇,仅当心间中央用八角形藻井.29.山西大同善化寺,其中大雄宝殿是辽代建筑,山门.三圣殿.普贤阁均为金代重修.大雄宝殿平面采用了减柱造.30.山西大同华严下寺地薄伽教藏殿内部墙排列藏经地壁藏38间仿重楼式样,忠实地反映了辽代建筑地风格,是辽代小木作地重要遗物,也是海内唯一孤例.华严上寺大雄宝殿为现存单檐建筑体量之冠.31.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中国现存唯一地木塔.塔平面八角形,高九层,其中有四个暗层,体形庞大.各层屋檐上配以外挑地平座与廊.木塔采用了分层叠合地明暗层结构,各暗层在内柱与内外角柱之间加设不同方向地斜撑,塔地柱网和构件组合采用内外槽制度.32.泉州开元寺双塔是中国现存地最高石构古塔.33.山西太原晋祠圣母庙是一组带有园林风味地祠庙建筑.现有建筑除圣母殿.飞梁是北宋,献殿是金代以外,都建于明清.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间(1023—1031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正面朝东,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加副阶周匝,是典型地单槽副阶周匝式建筑,也是现存宋代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地建筑实例.重檐九脊殿顶,室内采用彻上露明造,前檐副阶柱身施蟠龙.飞梁是位于圣母殿前方形水池上地十字形桥梁;结构:先在水中立石柱,柱上置斗拱.梁木,再覆以砖.34.楼阁式石(砖)塔实例:唐·西安兴教寺玄奘塔.唐·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五代末至宋初建造地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宋·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35.密檐式塔实例:唐·西安荐福寺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五代南唐时期南京栖霞寺舍利塔…36.单层塔实例:隋·济南历城神通寺四门塔…37.中国古代几种基本地屋顶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斗栱地类型: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转角铺作(清称角科).平坐铺作.天花铺作38.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有哪几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槽.单槽.双槽间在平面中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39.刘秉忠与阿拉伯人也黑迭儿,主持营建元大都.它在规划和建设上,继承了宋以前地城市规划经验,是自唐长安以来又一规模巨大.完整地都市.40.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基本是元代所建,又以其中地正殿最为典型.下寺正殿采用了减柱法.移柱法.41.山西芮城永乐宫建于元中统三年(1262年),为保存最为完整地元代建筑群,是元朝道教建筑地典型.42.北京妙应寺白塔,喇嘛塔,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是我国中原地区现存最大最早地喇嘛塔.白塔分塔基.塔身.相轮和塔刹四部分.识图:唐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剖面图唐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剖面图唐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图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杪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绘图:1.唐代,南禅寺大殿立面图2.元代,妙应寺白塔立面图论述题1.论述北京故宫地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总体布局: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武英殿.文华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于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建筑特点:1.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城市地中轴线就是宫城地中轴线)2.采用千步廊在序曲部分做文章(大清门北面以500余米长地“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地前院)3.采用三朝五门制(南京宫殿仿“三朝五门”作三殿,并在殿前做门五重,永乐迁都北京,宫殿布局和南京保持一致)4.采用前朝后寝制(宫城内部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5.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在中轴线地最后,有一御花园,殿阁亭台作对称布置)6.午门采用宫阙制(午门以其丰富地轮廓和宏伟地体量形成第二高潮)艺术成就:1、中轴线地艺术,宫殿地中轴线与城市地中轴线合二为一,突出了宫殿在都城中地核心地位.2、空间地处理a.以门为中介b.以廊庑为中介c.以屋顶为中介d.形体地大小,空间地开阖对比反衬.3.象征手法a.小品陈设,强调中央集权立法地意义(例:日晷.神龟.仙鹤)b.文字地象征(“乾清宫”.“坤宁宫”中“乾”“坤”象征天地)4.建筑单体a.建筑数字采用奇数,称为天数,通过一系列最高等级数字地创造至高无上地皇权气氛b.建筑图案采用龙凤图案c.建筑色彩:黄.红.金。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古代史篇(1—8章)第一章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P2)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P7)第二章1、名词解释: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
(P14)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
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P15)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1、曹魏邺城的规划(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复原图特点:(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城建史复习
中国古代城建史复习中国古代城建史复习一、原始社会居民点及殷周时代的城市1、《周礼》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将国家制度中严格的等级观念运用的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封建制度中君臣、父子、上下的尊卑,导致古代城市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制度的建立:本质即是城市的物质环境的创造要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的建立而服务。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序,故群物皆别;和,故白物皆化)2、《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选址、定朝向方位: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築以县,以景为规,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潮汐。
规划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规划: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轨,野涂以为都经轨。
城邑建设体制: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封国国都、宗室和卿大夫采邑在城市规模、城市道路和城市门阿之制上的等级观念。
礼制营建制度:城邑规划制度:典型案例: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城与廊的概念:城郭均为防御性的构筑物。
(筑城以卫君,造城以守民)(三里之城,七里之廊)廊一般比城大或城一般在廊内。
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成。
市:日中为市,招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与国:防御性构筑物。
周代的第一次建城高峰原因:政治举措——分封诸侯,便于统治。
第二讲: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1、周代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原因:春秋晚年战国初年,各路诸侯因为政治、军事需要及满足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旧城,营建新城,并调整城市的分布布局等城市建设活动。
重大成果:1、扩大城市规模,除保留城继续提供政治活动之外,更加建广阔的外廊以为经济活动场所。
2、改造依附于宫的后市,发展成为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作为外廊的主体,以供城市各阶层之需。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古代城市体系1、都(京,陪都)、州(府)、邑、镇(关镇,集镇)、村落等概念辨析都:邑与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二者区别“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州:多为省下一级的行政管理区划的中心,规模较大,为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官府衙门也较多,一般均有设防的城垣。
邑: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是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是小邑。
镇:关镇,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供驻军或屯戍之用。
集镇,一般是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交通条件较好、商业和工业的发达而扩展,从农村居民点中分离出来的。
有的为不定期或定期的集市贸易中心,设有一些一般居民点所没有的商业服务设施,或一些政府、税务等机构。
镇是城乡的联系纽带。
村落:一般的农村居民点村落2、城与市的功能、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
“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
“市”是商品交换之地。
有的城不一定全是市,有的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3、北方城市与南方城市有何异同?同:1、都是在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产生的。
2、异:南方城市特点:1)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2)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3)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北方城市的特点1)2)平原地区,城市形状布局方正3)有严格的坊里制,多为规则的街巷4、中国古代都城,秦汉、隋唐都城、两宋、明代都城建设(1)○秦朝都城咸阳咸阳的城址在今咸阳以东约20 公里处,长陵车站附近的渭水北岸;孝公初建咸阳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渭南部分于昭王时开始拓展,建兴乐宫,始皇时又建了信宫,阿房宫,诸庙、章台,上林也位于渭南,渭北咸阳主要向东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秦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
(2)○西汉都城长安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固中央集权服务,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长安城墙是在宫殿等已造成后,在惠帝时三次发动民工在冬闲时修筑,汉武帝时又在城西修建章宫,还修城内桂宫,明光宫. 为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
中国城建史-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原始居民点的特点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二级阶地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3)形式:1)木骨泥墙建筑2 )干阑式桩上建筑4)功能分区:功能简单生——居住死——墓葬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防御、市场)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a)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b)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
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c)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城与廓的概念P14“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管子•度地篇》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城防御性阶级分化城与市的概念P14 市指交易场所,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城指防御城垣,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的主要内容a)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家由王畿、诸侯封国、卿大夫采邑城(都)。
b)城(国)的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i. 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3000 米),各开三座城门。
城内有九条枞街,九条横街,每街宽都可容三辆车子并行(车轨的9 倍,约18 米);(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社稷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ii. 宫为城的中心:一夫即一个农夫(农户)一年可耕作的面积一百亩,为井田制的计量单位,也用于城的建设计量之中。
c)礼制营建制度: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定,严格控制各级城邑的大小规模。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城市产生的过程;●《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郑州商城、殷墟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本特征;●秦汉时期城市的居住形式;●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汉长安的布局特点;●理解汉代军市、陵城;●秦都外围的规划思想;●西安附近都城变迁情况(秦汉及以前);●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大迁移与大融合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曹魏邺城及邺南城规划概况及其规划影响?●唐长安城市布局。
●南建康的城市建设特征。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分布有何变化?●三国至隋唐时期城镇等级体系发展有何变化?●唐代洛阳、扬州的城市格局;●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唐代商业城市发展概况;●三国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概况(高昌城、统万城、交河城、龙泉府等);●隋唐时期一般地方城市新绛布局特征;●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征。
●理解三横四直、瓦子、“行中书省”制?●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的特点;●南宋临安与前朝都城的格局有何不同?为什么?●后周世宗柴荣颁布的汴梁改建诏书的主要内容?●北宋都城汴梁城市布局的特点;●汴梁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理解宋代城市面貌发生重要变化的原因。
●理解“蕃坊”地区、翼城。
●泉州城兴衰的原因?●泉州的基本格局;●宋代和元代的城市建设特点;●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特点;●辽代的五京制以及辽上京的建设概况。
●明代南京城总体布局的基本特征;●明清时期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的原因;●明代中都风阳的建设概况;●明代城市建设的显著特点;●明清代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明清时期北京的发展概况及建设特点;●南通的基本格局;●明清时期一般府州城市的特点;●明清时期的保宁府、甘肃天水的城市布局特征;●明清时期的淮安、保定、安阳等布局概况。
●满城、九边重镇、关厢地区的含义;●明清时期的大同城市基本情况;●明清时期成都格局;●明代防御体系镇、卫、堡的基本职能。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四水贯都:指城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镇这就是“九边重镇”——辽东、蓟、宣府、、、、、、。
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意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填空题1.夏代对后世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是。
3.清朝时期城市建设反面的、停滞不前,但园林和民居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4.唐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和秉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80 个坊,设八厢来管理。
7.地区曾多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11、“形胜”的含义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
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发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
13、明初定都,明成祖(朱棣)时迁都。
14.代城市建设主要受到象天法地影响。
15.中国古代城市中被多次定都的有长安、、、、。
16近代是由民族资本家謇规划的。
17、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公共园林是曲江。
18.战国时期按照《管子》思想修建的主要有哪三个城市齐临淄、楚郢、吴阖闾。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建史复习一、原始社会居民点及殷周时代的城市1、《周礼》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将国家制度中严格的等级观念运用的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封建制度中君臣、父子、上下的尊卑,导致古代城市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制度的建立:本质即是城市的物质环境的创造要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的建立而服务。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序,故群物皆别;和,故白物皆化)2、《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选址、定朝向方位: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築以县,以景为规,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潮汐。
规划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规划: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轨,野涂以为都经轨。
城邑建设体制: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封国国都、宗室和卿大夫采邑在城市规模、城市道路和城市门阿之制上的等级观念。
礼制营建制度:城邑规划制度:典型案例: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城与廊的概念:城郭均为防御性的构筑物。
(筑城以卫君,造城以守民)(三里之城,七里之廊)廊一般比城大或城一般在廊内。
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成。
市:日中为市,招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与国:防御性构筑物。
周代的第一次建城高峰原因:政治举措——分封诸侯,便于统治。
第二讲: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1、周代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原因:春秋晚年战国初年,各路诸侯因为政治、军事需要及满足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旧城,营建新城,并调整城市的分布布局等城市建设活动。
重大成果:1、扩大城市规模,除保留城继续提供政治活动之外,更加建广阔的外廊以为经济活动场所。
2、改造依附于宫的后市,发展成为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作为外廊的主体,以供城市各阶层之需。
3、改革官府手工业区的同时,并增辟民间手工作坊区,扩大工商业者的闾里。
调整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压缩城内公室用地,增加工商业及居民用地,为积极繁荣城市经济创造条件。
4、城市规划格局也不为旧制所约束,主张“城郭不必中规”“道路不必中准绳”5、以往强调的礼制规划秩序,也渐为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求,适当兼顾礼制的新规划秩序所替代。
2、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咬合、环套、分离、并联)3、《商君书》的规划思想: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讨论;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和山岭邱谷之间比例合理分配的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4、《管子》思想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极为重要的著作。
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
1、最早阐释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提出“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
3、创立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5、明堂辟雍: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6、西汉都城长安:区域规划结构:长安城——陵邑——郊县1、继承京畿制2、城内无陵区,帝陵多建陵邑,成为长安郊区的重要县邑。
3、充实郊区县以为屏障,积极发展近郊区,解决居民用地问题。
城市建设: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规格布局,但无“左庙右社”和“前殿后寝”2、九市布局由城中东西两市延伸至渭北。
3、城市扩展方向:北——经济;西、南——政治4、宫殿在城市中占主体地位,体现封建礼制等级观念。
5、城内规划用地明确,以安大门为主轴,划分有政治用地、经济用地和居民用地7、东汉都城洛阳与长安的比较:长安:汉初秉承法家先驱的城市规划理论,确有继秦进一步革新营国制度传统的企图洛阳:改建扩建规划回归崇尚礼制的儒家思想。
三、三国时期的城市建设1、都城建设特点:1、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称的严谨对称的空间形态。
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
3、道路网演变为十分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形成封闭的城市里坊组织。
4、集中市制,位置从城北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
5、城市物质要素集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庙建筑大量增加。
2、戚里:王室贵族的居住区3、六朝都城建康的影响:为发展东汉洛阳所倡导的城市规划发展主流做出了新的探索4、隋唐长安城:总体布局: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坊里:109坊,不对称,坊内有十字或一字道路道路交通:经纬制道路网,疏密有致,符合功能需要;朱雀大道为南北中轴线,东西向横街为辅轴线商业市场:隋都会市——唐东市隋利人市——唐西市规划特点:1、宫苑区和官署区集中在城北部2、以宫门南出的朱雀大道作为全城的中轴线3、城中、南部设置居民区,实行里坊制度4、设立专门的商业区影响:中国历史名城,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宏大的规模、棋盘式的道路、规整的坊里、左右严谨的轴线布置,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当时其他临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平城京、平安京)缺点:1、面积太大,道路宽度、坊里面积太大2、南北道路宽度不均衡,不符合东西向的主要对外方向3、政治中心的迁移导致交通紧张和居住拥挤5、北魏洛阳:改建要旨:1、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规划洛都,显示以洛都为象征的北魏政权的正统2、突出洛都作为全国政权中心的指导地位3、提高经济能力,推动北魏经济的发展贯彻手段——李冲:1、以《周礼》的王城规范为蓝本,大胆体现2、强调雄伟壮观,以宫为中心的主体规划结构形式3、建成经济交换中心,加建外廊,扩大经济工商业区改动:1、二室合一,唯一的中轴线,内部功能的调整2、坊墙防卫设置,外廊的规模扩大3、改三市场:大小市、四通市——国际贸易4、四夷里、四夷馆:规划用地,用来安置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年少数民族6、坊里:最早的“里”(西周)是一种具有耕地的聚落,是以土地为中心的祭祀共同体而发生发展起来的东周——城市里的基本居住区秦汉——里有垣墙;有里门;里中的人家院墙;宅旁有树坊与“防通用,指四周有围墙的区域,北魏后里坊互用。
隋唐时代是坊市制城市形态达到巅峰的时期第四讲:宋元时代的城市1、市坊制度的改革:第一次:春秋战国性质:为奴隶主服务的宫市——为各阶层服务的公共交换场所作用:确定封建城市市制,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制度的体现:依附于宫的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扩大规模,改变位置影响:对城市总体布局未造成较大影响第二次:北宋末南宋初性质:集中市制(独立功能区)——城市商业网络体系作用:革新发展封建城市市制,使商品经济深层次演进影响:革新城市总体规划格局,城市风貌发生显著变化坊制的变化:里坊制的消亡,建立新型坊巷制,由封闭转为开放2、北宋东京(开封):后周世宗的改建诏书: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外加筑罗城2、改善旧城,扩宽道路3、疏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意义:是第一个城市规划文本总体布局: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平面不规则宫城(皇城、紫禁城、大内):四面开门,前朝后寝里城(内城——唐汴州):有瓮城,城壕;有官署、衙署、贵族平民住宅、商业街罗城(新城)道路:井字形方格网,四条主干道河道系统:四水灌都——沿河布置有商业街和市场;桥梁众多,形成城市景观市肆街道面貌:市分布全城,沿河沿街,与住宅混合管理机构开始分散金银交易开始发达码头区开始发展集中的交易的相国寺出现晓市和夜市瓦子、酒楼开始出现居住区:坊里制度被废弃,坊墙被拆,按街巷组织居住,院落式的街巷制,设厢制,规划特点:1、自发建设的倾向2、市民阶层的抬头与城市布局3、三套城、宫城居中、井字型道路3、南宋临安(杭州、腰鼓城)最具有代表的南方山水文化城市规划杰作结构与街市:1、坐南向北的特殊布局2、居住的巷坊分布排列3、热闹繁华的御街景象(由南向北)4、沿河近桥的街市特点5、市、行、团、作的组织和作用(商业组织)6、分布各处街市的酒楼、茶坊和歌馆7、以勾栏为中心的瓦子的大发展8、民间社会的组织和活动4、《平江图》(宋平江今苏州)的价值:1、中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古代城市碑刻地图2、在古代城市地图传统画法上加以创新,采取了平面立面相结合的方式3、建筑物位置相对准确,按一定比例绘制,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4、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依据,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5、元大都:设计者:刘秉忠三套城方案:外城:防御性构筑物(瓮城、角楼、马面、护城河)、皇城、宫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积水潭沿岸发展成市场;皇城外东西两侧分别修建太庙和社稷坛中轴线:以高粱河为城市水源,在湖泊东岸确定全城几何中心中心阁,中心阁向南穿过海子桥,形成全城的南北中轴线街道:棋盘式道路系统——大街通向城门,大街间安排东西向平行的胡同居住:50个坊区,无坊墙坊门,坊内有小巷及胡同宫苑: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水系:漕运系统——高粱河、海子、通惠河宫苑用水系统——金水河、太液池规划特点:1、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2、继续发展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3、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与优美的自然自然景物紧密结合;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结合;北京的气候特点与街巷划分结合4、周密的建设程序:选址-测量-总规-基础设施-建造6、市里:古代城市中的商业贸易,常集中于城中某一坊里内进行7、戚里:王室贵族的居住区8、勾栏: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宋元戏曲在城中主要表演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剧院9、瓦子:也做”勾栏“”瓦舍“”瓦肆“,为表演场所或单指游艺场,宋代后广为兴起10、厢坊制:宋开封城市管理采用厢坊制;厢为城市管理的基层政权;坊仅仅为厢属下的城市街区11、番坊:外国人居留地,一般出现在沿海港口城市(泉州、广州),一般靠近港口及市场第五讲明清时期的城市1、明北京的改建:总体布局:京城(内城、外城)、皇城、宫城改建:1、北部收缩5里,南部延长1里,开拓南城2、开辟天安门前宫廷广场3、景山、钟鼓楼的建设规划特点:1、城市布局两重性2、宗法礼制的恢复3、布局重点突出分明4、街道拓展5、居住区长条形,四合院形成6、商业正阳门明北京城墙的三次南移:明初,徐达占领元大都,为便于防守1416年,明成祖将首度从南京迁往北京,仿南京皇宫形制1553年,加筑外郭城抵御蒙古侵犯,加强防守原因:将原来最热闹的居民区围入城中,同时也把最重要的礼制建筑天坛、山川坛等一并围入清代北京的变化:1、部分宫殿重建2、离宫及园林的建设(三山五园)3、居住地段的调整(内城一般居民迁出,“贵西城,富东城”)4、商业区的变迁5、宗教建筑发达(喇叭教)2、明南京:我国典型的不规则形都城,四城环套(外城(防御),应天府城(防御),皇城(左祖右社,左文右武),宫城(前朝后寝)3、明代军事防卫城市:军事职能突出:登州、镇海、蕸州九边重镇:辽东、蕲州、宣化、大同、山西、延绥、甘肃、宁夏和固原卫所城市:在边境不设民政机构的地区,为解决军户安置问题外三关:偏关、宁武、雁门内三关:居庸、倒马、紫荆三边:延绥、甘肃、宁夏第六讲: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总结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管仲2、都城:代表城市: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特点:规模大、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按规划营建3、城市与水体:宋东京(四水贯都,三道护城河)、元大都平江府:河道是城市主要的交通运输线,住宅和商店都前临街后临河阆中(保宁府):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川北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常熟:历史文化名城、道路结合水道周庄(消费型市镇):江南水乡古镇典型代表,对外交通不便,街市临三条河济南:一城山色半城湖4、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周代的闾里——唐代的坊里——宋代后的街巷5、中轴线: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形式)——隋唐长安(更完善的中轴对称)——宋东京(正对宫城门的御道)——元大都、明清北京(更高艺术水平的中轴线):以门、廊庑、屋顶为中介;形体大小与空间开阖的对比反衬第七讲:中国近代城市建设1、城市性质的转变:a、受帝国主义直接控制的城市:香港、澳门、青岛、威海特点:1、无基础或基础差2、地理位置重要3、有明确侵略意图4、通过规划进行建设5、布置手法和建筑形式显示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b、租借城市:上海、天津、汉口、厦门、广州、福州特点:1、原是较大工商业和交通中心2、城市人口规模急剧膨胀3、旧城区与租借呈现强烈对比4、各租界间互不联系互不统一,城市不协调c、约开商埠城市:宁波、烟台、南京、沙市、重庆特点:1、在水陆交通方便处形成畸形繁荣的商业区2、出现港口、码头、车站、仓库等基础设施3、与旧城形成截然不同的格局及面貌2、外国独占城市特征:1、规划意图冥想:军事、商业、工业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与差异3、外国的建筑形式的引进4、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特征5、规划早期构图主义,后期功能主义6优点:建筑与道路充分结合、建筑形式色彩与环境结合、城市轮廓线的处理、市政工程的先进性3、因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起来的城市:郑州、石家庄铁路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分布与发展的重要原因4、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民族资本主义城市设计者:张謇建设内容:1、发展实业2、建设新城镇,扩展新城区3、兴建区域基础设施4、致力发展农村社会学意义:社会整体改良(具有空想主义乌托邦色彩)一城三镇:西郊工业区,长江边港口区,南郊花园私宅与风景去,以老城为中心区域整体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