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体观和防病治病
中医药 科普
中医药科普
中医药科普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将中医药基础理论、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传授给百姓,从而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卫生健康素养。
其科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普及: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之道,以及
整体观和辩证施治等。
2.中医药治病防病知识的传播:例如让大众更好地了解中医药,
增加对中医治疗效果的信任,并普及可操作性强的中医药技能,教会老百姓一些简便廉验的自我保健治疗养生方法和药膳知识。
3.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
作用的宣传。
4.中药材及其功效的介绍:如常见的祛风药、祛热药、祛湿药、
祛燥药等。
请注意,中医药科普知识的传播应以严谨客观的态度进行,不能夸大、歪曲和杜撰。
盘点中医的五大养生观
盘点中医的五大养生观*导读:中医养生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以下就是中医的五大养生观:*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
《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和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精华。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
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
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
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
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
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
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擦亮中医文化瑰宝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擦亮中医文化瑰宝作者:商陆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9年第11期商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医药博大精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未病观”,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与统一。
助力飞天,航天英雄用中医保健;拔罐走红,奥运冠军青睐中医疗法。
植根于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应用平和模式对抗疾病,走的是“坚盾”的路子。
伴随五千年的文化,中国始终把中医药事业摆在发展的战略位置。
2016年2月,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绘制了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路线图。
2016年12月25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中医药法诞生。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医药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中医药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也占一席之地。
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150条疾病和196条证候条目纳入传统医学章节。
前不久,国际权威期刊《肿瘤学前沿》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研究成果,中医传统的针刺疗法可以为肿瘤化疗药导航,促进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提升,针刺治疗肿瘤取得新进展。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既证明了中医药的价值,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增添了最新的注脚。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于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
每个脏腑各自协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
经络系统则起着联系作用,它把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精气神学说则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中医学还通过“阴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
五千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则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相反相成、制约互用的整体关系。
这种动态平衡观、恒动观、制约观,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发展生理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整体观念与病理: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
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更强调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有关系,并根据生克制化理论来揭示脏腑间的疾病传变规律。
用阴阳学说来综合分析和概括整体机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反应。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失调是中医学对病理的高度概括。
在病因学和发病学上,中医学十分强调机体正气对于疾病发生与否的决定作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柩·百病始生》)。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歌诀
中药基础理论歌诀一、诸论中医唯物整体观,天人合一互相参。
辩证施治妙无穷,防病治病追其源。
中医基础内容宽,阴阳五行脏象篇。
气血津液与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全。
二、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物质说,宇宙万物皆概括。
医学运用阐明理,互资互制变化多。
阴阳天地之道为阴阳,基本规律万物纲。
互相转化极则反,互根互用靠对方。
对立制约又消长,天人证治方药祥。
阴阳失调发病理,诊断治疗有用场。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各有特性要分明。
曲直曰木火炎上,土爱稼蔷从革金。
水曰润下涵意广,基本法则须记清。
生克乘侮有联系,整体调节持平衡。
1曲直:指具有生长、升发、条达其作用的物质。
2炎上:指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物质。
3稼蔷:指具有生物、受纳作用的物质。
4从革:指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物质。
5润下:指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
1、五行归类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季春夏长秋冬。
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志怒喜忧悲恐。
五体筋脉皮肉骨,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音角微宫商羽,千变万化此归类。
2、生克乘侮阐释事物用五行,生克乘侮说得明。
相生相长资生意,抑制制约相克称。
木土水火金相克,木火土金水相生。
生我为母我生子,我克克我胜不胜。
生克制化遭破坏,相乘相侮乃现形。
反克又名为反侮,相克太过为相乘。
三、藏象藏象六腑与五脏,人体生理病理详。
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肠焦膀。
脑髓骨脉女胞胆,奇恒之腑异于常。
六腑受盛化水谷,五脏化生精气藏。
(1)肠:系指大肠与小肠。
心与小肠心志为喜藏神明,液汗窍舌笑为声。
主血合脉华在面,外膜包络名中。
君主之官主宰命,小肠与心表里称。
小肠主液化食物,受盛之官泌浊清。
肺与大肠肺朝百脉主诸气,合皮华毛司呼吸。
宣发肃降通水道,志忧窍鼻液为涕。
相傅之官治节意,大肠与肺相表里。
大肠主液相络属,传导之官糟粕去。
脾与胃脾和肌肉主四肢,运化水谷与水湿。
统血荣唇开窍口,流涎升清志为思。
综合自己实际论述中医气功思维模式对学习生活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1.综合自己实际论述中医气功思维模式对学习生活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考试题)中医气功文化是我国古代的第一大文化,它的应用和价值对社会的贡献要高于四大发明。
特别对世界人民的身心健康又是重大贡献,被世界各国公认为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首先方法,是人类的福星。
中医气功大致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
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因传统的治疗医学模式,等有病了才想治疗,治不好了,在想调理,在调理中注重养生,在养生中注重锻炼。
这样的医学模式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了以至目前慢性病多、疑难病多、综合症多、肿瘤和癌症多、药物带来的医原性疾病多、手术造成的后遗症多,致使病因诊断不明、病机病症诊断不清、治疗无从下手。
给家庭和社会及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痛苦。
我们要彻底的扭转现代思维观念,改变以预防为主。
大力发展预防医学方法,先炼在养、炼养结合、后调治。
中医空劲气功是人类预防医学的首选方法,它注重了炼中养、养中调、调中治的科学方法。
据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教组织调查统计,关于人类生命健康和长寿因素情况,有15%是遗传因素、17%是环境因素、8%是治疗因素、剩下的60%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可想而知,人类的生命健康和长寿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气功治病强身是根据传统中医治病原理发展而来的,气功的锻炼对象是人体的内部机能。
它以防治疾病的指导原则为依据,着重以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来防治疾病,即通过气功锻炼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气功可以治疗以下几方面疾病。
1、神经系统疾病。
气功锻炼是在意识主导下进行的,当入静时,大脑皮层的功能表现为抑制过程增强,但这种抑制不是睡眠或药物睡眠时的抑制,它是一种主动性的自我锻炼。
依靠这种抑制过程的保护,可使大脑皮层由于过度兴奋所引起的机能紊乱得以纠正。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经典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复制★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中医整体护理的特色
咳, 可选桑 菊饮 加减 , 意气 温调节 , 被不宜 过厚 , 注 衣 高热 的宜盖
薄被或毯 , 汗出时尤当避免吹风受冷 , 闭塞 毛窍加重病情 , 注意患 者 咳嗽的声音 、 痰的颜色 、 详细 观察病情 变化及 时了解 卫 、 、 气 营 血不 同阶段 的证候变化 , 可用银花 、 甘草溶液漱 口, 若伴 有 口腔破
辩证 特色来护理病人 , 咳嗽是肺气上逆作声 、 如 咳吐痰液而言 , 本 病的发生有外 感和 内伤两大类 : 外感 咳嗽包括 : 风寒咳嗽 : ① 咳嗽 声重有力 , 咳痰 稀薄 色 白常伴 有鼻 塞流 清涕 、 痛身楚 、 头 恶寒 发
热、 无汗 、 舌苔薄 白、 脉浮或 浮紧 , 可采用辛温解表 , 保持室 内空气 清新 , 防风保 暖 , 水药热服 , 盖被发 汗 以助 汗 出达 邪 , 高热无汗 不 可冷敷 以防毛巧闭塞 , 邪无 出路 忌生冷 水果 、 菜及肥 甘油腻 食 腌 品; 风热 咳嗽 : ② 咳嗽频剧 、 咳痰不 爽 、 粘稠而黄 、 咽痛 口渴伴有头 痛 、 热、 身 恶风 、 出、 苔 薄黄 脉 浮数 。治 宜 : 风清热 肃肺 止 汗 舌 疏
损, 可用冰硼散涂擦局部 , 初期 应进素 、 半流 质饮食 , 高热 期进 流 质多吃水 果等 ; 恢复期可 普食 , 但禁肥 甘辛辣 食品。 因而要求 护 理诊 断和计划 随证 候变化做 相应 的调 整 , 以确保措施的准确性 和
可行性。
2 重 视 三 因制 宜 护 理
腑经络 为核心 , 以阴阳五行 、 天人 相应 、 形神统一 的整体 , 独特性 即整体观 、 辩证观与现代 生命 、 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相一致 , 创建 了具有中医特 色的整体 护理 。
l 整体 观念 和辩证施 护 “ 整体 观念 ” 中医学 的基 本特 点 之一 , 是 形神 统一 是 中 医整 体观 的重要体现 , 以整体观念 为原则 , 辩证 施护为特 点 的中 医护 理, 始终贯穿在病人的全程 护理 中, 其理论 认为人体 是一个 以脏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中医是传承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智慧,更是中国的文化。
中医的智慧数千年来为我们的千万华夏儿女治病救人,防病养生,离不开中医的三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一、中医的整体观所谓整体认识观,就是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小世界,外边是一个大世界,小世界要适应大世界,小世界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中医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还可以头上的病从脚上下功夫,脚上的病从头上下功夫,因为人的精气神是通过气血、经络和生理构成的。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其整体性与统一性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反映出来。
(1)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随意分割人体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成,相互之间由经络和组织进行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机体。
对于整体来说,任何一部分都是整体中的局部,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不可随意分割的。
(2)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有着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在整体的协调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中医学从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出发,以五脏为中心,把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
各系统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谈谈对中医护理学的认识
谈谈对中医护理学的认识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各科疾病护理技术的一门独立学科。
它既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又是护理学的组成部分。
与西医护理学不同的是,它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等中医学基本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辨证施护作为中医护理学的精髓。
主要内容包括中医治则和护理、各种中医疗法和护理、中医给药方法和护理、中医病房管理、常用中药中毒的解救和护理、中医各科常见疾病和护理等。
中医护理有其自己的特色和内容,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和技术操作,形成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的依据1.扶正祛邪2.标本同护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4.正护与反护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6.预防为主中医护理特色内容情志护理:利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调节情志的异常变化,以情胜情的方法是中医的独特护理方法。
饮食护理: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中医饮食护理强调辨证配膳,应用食疗。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食同用,药食同理,中药和食物有着难解之缘,有防病治病的重要功能。
独特的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有一套异于现代护理学独特的技术方法,运用于临床,经济实用,效果好,受到患者欢迎。
(如:隔物灸技术、拔罐技术、刮痧技术、推拿技术、中药熏洗技术等等。
) 如何做好中医护理工作?1.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的有机整体,是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二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护理工作中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全面进行分析评估,不仅要从某一脏器器官这一局部去考虑病症进行对症处理,而且要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概括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及经络的病理变化、患者的个体情况、所处环境及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全面分析评估,即对局部病变进行护理,还要从相应的脏腑经络了解病情施行护理。
2.辨证施护:辨证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证候定性;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症候,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的方法。
中医学防治原则及治则
《素问•上古天真论》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
调摄情志
坚持锻炼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顺应自然
生活起居有规律
防止邪气侵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二)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既病防变
控制传变
注重疾病传变规律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清脏腑热 邪热入于脏腑
大黄泻心汤、龙胆泻肝汤
清热除湿 湿邪为患
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
清热解毒 时疫温病、热毒疮溃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施护要点
1.辨别真寒假热 2. 清、寒护理 3.煎服药护理 4.病情观察 5.饮食护理
第四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1)正治 虚者补之
是指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法治疗。
阳气虚证—温阳益气法 阴血虚证—滋阴养血法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1)正治
实者泻之
指实证出现实象,用攻逐法治疗。
食滞证—消导法 水饮停聚证—逐水法 血瘀证—活血化瘀法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2)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又称“从治”。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 用”、“通因通用”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2)反治 寒因寒用
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症,适用于 “假寒真热”证的治疗。
如:内热过盛 阳盛于内,格阴于外 急性热病高热不退 四肢厥冷
中医心理学
1.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 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特点是:整体性、实践性、边缘性、辩证性2.(论述):中医心理学的两大理论特点答:(1)整体观:中医心理学具有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认识心理活动活动规律的特点,从而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心理与社会、心理与自然环境、,以及心理活动本身都处于整体联系中。
(2)形神合一观:是整体恒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为中医心理学生理心理统一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3.《内经》对中医心理学的贡献答:(1)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2)九气、五志理论为后世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加深了人们对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4)丰富并发展了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实践。
4.中医最早的心理疗法一一祝由: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初也。
即通过解说分析疾病的起因,然后加以明言开导和行为诱导,来解除病患的心理压力,调节情绪和精神活动,以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
特点:原始朴素、治以祝由。
5.历代医家的贡献答:先秦:《左传》、《五十二偏方》、《内经》(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体系,首提脏躁,首创甘麦大枣汤治疗之。
(2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注重针灸的心理效应,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一脉学专著介绍了情志变化在脉象上的反映。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对中医心理学思想进行系统整理,体现在调节情志养神对五志的阐述(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记载心理症状。
(4)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方》中具体介绍了运用“内视法”、“调气法”、“呼音法” 等气功养性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
(5)宋代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各种致病因素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统称为“三因”。
陈氏在论述三因致病时,特别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所创立的“七气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等方剂,为中医诊治情志病作出了贡献。
中医四诊行为规范标准
• 2、问小便 总的原则:
小便量短少、色黄而热感-----多属实热证 小便量多、色清淡而频数-----多属虚寒证 • 清白:寒证 • 黄赤:热证 • 浑浊,不爽利:湿重 • 频数:虚证 • 溲时淋沥,茎中刺痛:淋证(热淋,石淋,劳 淋)
• 小便不通,腹内胀急:癃闭
四、切 诊
• 切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的体表部位进行触、 摸、按、压, 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包括脉诊、按诊。
弦脉
脉象特点 轻取即得,重取稍弱而不空。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虚脉 实脉
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三部举按均有力。
主病 主表证 主里证 主寒证 主热证 主气血两虚、湿证
主肝胆病、痛证、 痰 饮、疟疾 主虚证
34
(二)、问 汗
• 汗液是阳气蒸腾阴液出于腠理而成。 可辨邪正盛衰、腠理疏密、气血盈亏。
• 无汗— 风寒表实证 • 有汗----表虚证 • 自汗---气虚证、阳虚证
盗汗---阴虚证 绝汗(脱汗)---大汗不止为亡阳证、亡阴证
(三)、问 疼 痛
• 1、疼痛的部位 • 2、疼痛的机理
不通则痛-----实证 不荣则痛-----虚证 • 3、疼痛的性质 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而拒按者--实证 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而喜按者--虚证
中医四诊概念
• 望、闻、问、切诊四种方法。 • 是诊察疾病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诊中医理论
1、整体观 “自身为一个整体””、 “盖 有诸内 者,必行之于诸外” 、“天人合一”
2、四诊合参
一、望诊
•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神、色、形、态 ,以推断体内变化。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中医养生外文名Medicine,Health专业中医学/养生拼音zhong yi yang sheng解释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现代发展1、中西医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
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医学发展。
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
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
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
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
2、中医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
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
影响了一代学者。
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
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此外,某些科研机构在对中医进行客观化研究的基础上,融合了大量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众多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成功研发了各类中医诊断仪器。
有些功能强的可提供中医诊断信息客观采集与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健康状态辨识、健康状态干预调整建议、疗效评估、慢病管理等,其中的健康干预调整建议包括饮食养生、运动锻炼、足浴养生等。
中医的治病理念和原则
中医的治病理念和原则中医的治病理念和原则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哦!说到中医,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些草药、针灸,还有那些看似神秘的经络理论。
中医治病的理念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智慧,真的是有其独到之处。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也就是说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像一台精密的钟表,哪个地方出问题,整台机器都可能受到影响。
就像我们说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把健康看成一个大工程,从整体上去把握,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再说到“阴阳五行”,这可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
阴阳就像是黑白的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想象一下,阴阳就像是你我之间的关系,有时候需要静静待着,有时候又要活力四射。
五行则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平衡,每种元素都跟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就像一道菜,调味料放多了少了都不好,五行的失衡就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简直就是“没事找事”,要是调皮了,身体就会发出警报。
中医的治病原则里,还有个大大的“辨证论治”。
听起来挺高深,其实就是要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症状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绝对不是“千人一方”的那种套路。
这就好比烹饪,面对不同的食材,做出的菜式自然也得各有千秋。
比如,有的人身体虚弱,适合补,给点滋补的东西;而有的人则是湿气重,那就得去湿,给点轻快的。
中医非常强调个性化治疗,因人而异,灵活应变。
再来聊聊中医的“治未病”理念,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能在生病之前就把问题解决,那得多省心啊。
中医鼓励大家关注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像是平时多锻炼,饮食均衡,这就像是给身体做了一次“保养”。
不管是忙工作还是玩乐,照顾好自己才是王道,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中医还特别强调情绪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你看看,我们的情绪跟身体健康可真是紧密相连。
高兴的时候,身体自然也会跟着好,心情不好的时候,身体也会发出抗议。
这就像“笑一笑,十年少”,保持愉快的心情,对健康可是一剂良药。
中医整体观与防病治病
中医整体观与防病治病
卫生部长的讲话
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 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 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 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 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
LOGO
中医与现代医学
中医
• 强调"阴阳平衡" • 强调"天人合一" • 强调"辨证施治" • 复方理论
▪以人为本
•注重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调节。
LOGO
五.中 医 治 病
▪综合治疗
• 针灸、推拿、药物、熏洗、食疗、运动 (五禽戏,太级拳)、情志调养。
LOGO
六.中 医 用 药
▪取材天然
•植物、动物、矿物 •以脏补脏。
LOGO
六.中 医 用 药
▪复方配伍
•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君药:针对病因或疾病本质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协助君药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药物。 •佐药:治疗兼证,或监制君药,以消除某些药物的毒性和烈性,
LOGO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天人合一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
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LOGO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LOGO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心 ——小肠
以五脏为中心 以心为主导
内脏
肝—— 胆 脾 —— 胃
中医食疗的指导思想
中医食疗的指导思想中医食疗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利用食物来促进机体健康,防病治病。
中医食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安全有效,寓防治于日常饮食之中,是中国营养学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备受世人青睐,那么中医食疗具体有哪些指导思想呢?看看下面的中医食疗的指导思想吧!一、整体观念1.天人相应整体观中医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饮食当顺应四时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易患疾病。
春季阳气升发,万物生机勃勃,为了顺应这种变化,可食用一些辛散之品,如葱、姜、蒜、香菜、豆豉等,以振奋身体的阳气夏季天气炎热,宜食苦寒清热之品,如苦瓜、绿茶、绿豆等三伏天暑湿较重,宜食健脾化湿之物,如冬瓜、薏苡仁、白菜等秋季气候干燥,宜食甘润之品,如百合、枇杷、蜂蜜等冬季气候寒冷,又逢身体休养生机之时,宜予温补之品,如羊肉、狗肉等。
2.人体自身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
它体现在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各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各个方面。
在临诊过程中可以根据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变化,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以及正邪的消长,从而确定治疗原则。
如老年人常见腰酸腿软、眼花耳聋等证,考虑到目与肝有关,肾与骨、耳有关,可知上述症状为肝肾不足所致,治疗原则宜补益肝肾,经常食用枸杞子、桑椹、羊肉、黑芝麻、核桃仁等,从而达到聪耳明目、坚骨延年的效果。
二、平衡阴阳中国古代认为阴阳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就人体而言,也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
身体失健患有疾病,究其原因,无一不是阴阳失调所致,如阴阳之偏盛偏衰。
因此饮食治疗应以调整阴阳平衡为基本指导思想。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论中医康复医学之整体观
中 医 康 复 医学 以天 人 相 应 观 为 指 导 , 调 天 强 地 自然 的规 律对 人体 康 复 进程 的影 响 , 顺应 自然 , 囚 时 囚地 制宜 也 是 中 医康复 医学 的重 要 法 则 。 素 《
问 ・ 常政 大 论 》 : 圣 人 治 病 , 知 天 地 阴 阳 , 五 说 “ 必 四 时 经 纪 。 《 问 ・四气 调 神论 》 门论 述 了“ ”素 专 春
获得 较 好 的效 果 。
夏 养 阳 , 冬 养 阴 ” 顺 时 养 生 康 复 规 律 , 出对 秋 的 指
慢 性 阳虚 者 , 借 助 春 夏 自然 界 阳气 升发 之 际 以 当
不 同地 域 的形 势 差 异 , 候 区别 都 能 直 接 或 气 间接 地 影 响疾 病 的康 复 。 因此 , 疾 病 的 康复 医疗 对 往 往 要 因地 制 宜 , 取不 同的 康 复措 施 。正 如《 采 素 问 ・异法 方 宜论 》 所说 : 医之 治病 也 , “ 一病 而 治 各
病 的康 复 治疗 、 生 康 复 以及 病 后 的摄 生 调 养 都 养 主 张从 整 体 出发 。整 体 观 在 中 医康 复学 中的 指导 作 用 反 映 在 中 医康 复 学 之 “ 面 康 复 ” 思 想 , 全 的 即 利 用综 合 性 治疗 的方 法达 到 人 体 形神 功 能和 社 会 活 动 能力 的恢 复 。具 体体 现 在 : 与 自然 一 体 观 , 人
复 , 对 许 多 种疾 病 的 发 作 或 加 重 在 时 间 上 有 规 针
律 性 变 化 的特 性 , 药也 可 以“ 用 因时 制宜 ” 能 动 地 ,
顺 应 这 种时 间 变化 的 规律 。 人有 鉴 于 此 , 出 了 古 提 “ 温 肾阳 , 早 晚补 脾 气 ” 的药 物 时 间康 复 法 , 即根 据 人体 内生 物 钟 的 节 律 而 定 时 给 药 , 临 床 中 常 能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质
形
神为主宰
与 神
俱
形与神
形为神舍藏之处,有形才有神, 形健则神旺。
形是神的体现,神主宰形体
形神统一 是生命存 在的保证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脏腑相关
• 脏与脏之间的整体联系 • 脏与腑之间的整体联系 • 腑与腑之间的整体联系 • 心的主导作用
脂肪肝性肝炎
代谢综合症
血脂异常 多囊卵巢
一.中 医 整 体 观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妇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 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地方区域
东南 气候湿热 西北 气候燥寒
人体腠理
稀疏 致密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春
季节性多发病
夏秋冬多温 Nhomakorabea 多泄泻 多疟疾 多伤寒
自然界 对病理 的影响
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旦慧 、昼安 夕加、夜甚
一般白天病情较轻, 夜晚较重
地方区域:地方不同多发病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 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 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 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病案举例1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涉及:内分泌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 消化科、呼吸科、眼科、外科或骨科
糖尿病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 音
五 味
五 色
五 化
五 气
五 方
五 季
行
五 脏
五腑
五 官
形 体
情 志
五 声
变 动
角 酸青生风东春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
肉思
歌哕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卫生部长的讲话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 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 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 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 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
中医与现代医学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外
外
合
一
精、气、血、津液为构成人体和维持各种生理机能的物质基础
三.中 医 诊 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整体审查
• 《十问歌》 • 对局部的症状进行详细的询问、检查,通过寒热、
一.中 医 整 体 观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国传统文化
▪核心内容
•宇宙是个整体不可分 •“宇”(无限的空间)和“宙”(无限的时间)不可分 •宇宙是有层次的 •人与不同层次的宇宙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人体生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开放的耗散结构”
一.中 医 整 体 观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
• 强调"阴阳平衡" • 强调"天人合一" • 强调"辨证施治" • 复方理论
现代医学
• 系统生物学 • 健康环境因素 • 药物遗传学 • 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中 医 的 优 势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现代医学在专业化还原的策略下分工越来越细,致使 整个医疗系统和疾病治疗的实施过程逐渐趋于"破碎化"。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心 ——小肠
以五脏为中心 以心为主导
内脏
肝—— 胆 脾 —— 胃
舌、面、脉等 有
目、爪、筋等 体表 口、唇、肉等
诸 内 必
内 以经络为联系
肺 —— 大肠 肾 —— 膀胱
鼻、毛、皮等 形 耳、发、骨等 诸
自然界 与疾病 防治
养生防病
“法于四时” “四气调神”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避其毒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因时制宜 治疗
因地制宜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子午流注针法 西北燥寒 ---- 少用寒凉之品 东南湿热 ---- 少用辛热之品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形神合一
形体和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形体 状况可以影响精神状态,精神意识的改变反过来又 可以影响到形体。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含义: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观点。
精是构成形体的最基本物质
精为基础
物质 基础
精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 三宝 气为动力
形神体观
▪中医学的整体观
•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从这一观点来认识 和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人与自然界、社会(即外在环境)也保持着统一的整 体关系。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天人合一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
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季节气候对
气血 津液 脉象
影响
春温 夏热 秋凉 冬寒
阳气发泄 气血趋表 阳气收敛 气血趋里
多汗少尿 脉多浮大 多尿少汗 脉多浮小
自然界 对生理 的影响
昼日晨昏:阳气呈生、隆、虚、收的变化
平旦 收 日中 长 日西 收 夜半 藏
冠心病
高脂血症
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 并发症
肾功能不全 眼底病变
脂肪肝 高血压病 胃轻瘫
糖尿病坏疽
病案举例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涉及:传染科、内分泌科、外科、妇科
甲状腺囊肿 乳腺增生
肝病
盆腔炎
病案举例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涉及:内分泌科、妇科、心内科、消化内科
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 冠心病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内外合一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 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把六腑、五体、五 官、九窍、四肢百骸,全身内外连成一个统一的整 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 统一的机能活动。脏腑有病,会影响官窍功能;通 过外在的变化,可以观察脏腑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