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2022年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2022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7ce20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c.png)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口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口僻(TCD编码:A07.01.01.04)西医病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编码:G51.003)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具体如下:1、发病突然,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病前常有面部受凉、受风史。
3、病初可以有一侧耳后,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颜面不适等前驱症状。
4、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征。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漏气。
咀嚼夹食。
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的,偶见双侧。
5、部分可出现同侧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还可以有患侧乳突部的疼痛、耳廓和外耳道的感觉减退、外耳道和鼓膜出现疱疹。
6、部分病损严重的患者或失治、误治的患者可能出现倒错、鳄鱼泪、面肌痉挛、面肌萎缩等后遗症。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可在数小时,或1到3天内达到高峰。
2、病初可以有一侧耳后,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表现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征。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漏气。
咀嚼夹食。
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的,偶见双侧。
3、Hunt性面瘫: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丧失或障碍、听觉过敏,患侧乳突部的疼痛、耳廓和外耳道的感觉减退、外耳道和鼓膜出现疱疹。
4、后遗症期部分病人出现鳄鱼泪、倒错、口眼联动、面肌痉挛。
5、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及颅内占位。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a61deb1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1.png)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 引言面神经麻痹是指由于面神经的损伤或疾病而导致的面部肌肉的麻痹。
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变,可引起面部表情的异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要点。
2. 临床表现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面部麻痹面部麻痹是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患者面部肌肉群对侧或双侧出现不同程度的麻痹,表情失常,例如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脸部表情僵硬等。
2.2 唇齿运动和言语障碍面神经麻痹还可导致唇齿运动和言语障碍。
患者口角歪斜,并且出现说话不清晰的情况,这是由于面部肌肉的麻痹导致嘴唇和舌头的活动受限。
2.3 触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部触觉异常,例如对侧或双侧面部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
3. 诊断方法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3.1 病史采集详细的病史采集对于面神经麻痹的诊断非常重要。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面部麻痹的程度和范围、疾病的发展过程等。
3.2 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面神经麻痹的基础。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测试面部肌肉力量和功能等来评估面神经的受损程度。
3.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面神经麻痹的原因。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MRI(磁共振成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3.4 实验室检查一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和鉴别诊断。
例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病毒学检测等。
4. 鉴别诊断要点面神经麻痹的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引起面部麻痹的疾病进行区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鉴别诊断要点:4.1 贝尔麻痹贝尔麻痹是面神经麻痹的一种常见病因。
与面神经麻痹不同的是,贝尔麻痹通常是单侧的,而且症状发生较急,通常在数日内达到高峰。
4.2 中枢性面麻痹中枢性面麻痹是由于脑部损伤或疾病引起的面部麻痹。
与周围性面麻痹不同的是,中枢性面麻痹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例如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标准版)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标准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eba28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f.png)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概述】面神经炎又称贝尔(Bell)麻痹。
它是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为单侧、偶见双侧,病因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因头面部受凉或病毒感染后发病。
【诊断要点】1.症状:发病较急,多晨起洗漱时发现口角漏水,口眼歪斜,眼闭不紧,流泪,进食齿颊间隙内积食,患侧可有耳后、耳内、乳突区轻度疼痛。
2.体征:患侧耳前或乳突区有压痛点,患侧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不能皱额蹙眉,眼睑闭合不良或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鼓颊或吹哨时漏气,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康复评定】1.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共分6级。
I级:正常(100%)。
Ⅱ级:轻度功能障碍(99%〜75%),仔细检查才发现患侧轻度无力,并可觉察到轻微的联合运动。
Ⅲ级:轻、中度功能障碍(74%〜50%),面部两侧有明显差别,患侧额运动轻微受限,用力可闭眼,但两侧明显不对称。
IV级:中、重度功能障碍(49%〜25%),患侧明显肌无力,双侧不对称,额运动轻微受限,用力也不能完全闭眼,用力时口角有不对称运动。
V级:重度功能障碍(24%〜1%),静息时出现口角歪斜,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额无运动,不能闭眼(或最大用力时只有轻微的眼睑运动),口角只有轻微的运动。
VI级:全瘫(0%),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肌张力消失,不对称,无运动,无连带运动或患侧面部痉挛。
2.肌力检查0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0%。
嘱患者用力使面部表情肌收缩,但检查者看不到表情肌收缩,用手触表情肌也无肌紧张感。
1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10%。
让患者主动运动(如:皱眉、闭眼、示齿等动作),仅见患侧肌肉微动。
2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25%。
面部表情肌做各种运动时虽有困难,但主动运动表情肌有少许动作。
3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50%。
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运动,但比健侧差,如皱眉比健侧眉纹少或抬额时额纹比健侧少。
4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75%。
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运动,皱眉、闭眼等基本与健侧一致。
面瘫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
![面瘫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f2e0793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d.png)
• (2)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 •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 (八)治疗方案 • 1.普通针刺治疗: • 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刺治疗。 •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 风寒袭络证: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 风热袭络证: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 风痰阻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 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面神经功能、中医症状评分。 • 患者进入路径第 30 天、60 天分别评定面部残障(FDI)评分。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临床路径
•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 • 一、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 (一)适用对象 •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ICD编码:BNV12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编码:G51.003)。 • (二)诊断依据 • 1.疾病诊断 •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 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 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 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
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针灸学》(石学敏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社,2007 年)
•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 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cc1d4cae168884868762d6d9.png)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一)概念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这个也是面瘫中相对较轻的一个类型,预后良好。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
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二)病因病机1、正气不足、脉络空虚2、风邪乘虚而入面部经络3、气血痹阻,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三)辨证分型将面瘫的症状分为2种,一个是它的主症,另一个则是它的兼症。
1、主症(1)急性发病,常于睡醒发现(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3)患侧额纹、不能作蹙额、皱眉等动作(4)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人中沟偏歪(5)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
患侧眼睛无法完全闭合,会露出一条缝隙,同时这只眼睛会出现流泪比较多的症状,不自主的泪多,又叫做鳄鱼泪。
(6)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作露齿、鼓腮等动作为什么口角歪斜是偏向健侧呢?因为两侧面神经本是同时协调肌肉作运动,一侧瘫痪后不受本体控制,只有健侧肌肉收缩并牵拉,故偏健侧。
2、兼症(1)部分患侧初起耳后、耳下疼痛。
(2)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病变波及鼓索神经)(3)听觉过敏(镫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
202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全文)
![202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490e0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6.png)
202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全文)周围性面瘫是指发生在面神经核及核以下部位损伤导致的面神经麻痹,致同侧面神经所支配的上、下面部表情肌瘫痪。
临床表现为睑裂增宽、鼻唇沟及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支配味觉及泪腺分泌的纤维受损时,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泪液分泌障碍。
成人周围性面瘫发病率约每年17/100000-35/100000。
周围性面瘫病因众多,以急性起病多见,特发性面瘫最多,其次为亨特综合征(RHS)。
在未处理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患者面神经功能可有好转,但预后仍主要取决于具体病因、治疗方案及时机。
目前对周围性面瘫的处理仍存在争议,本文依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的接诊、处理进行阐述。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接诊后,首先需鉴别患者是否为周围性面瘫。
由于前额肌肉受双侧运动皮质束支配,中枢性面瘫前额通常不受累,可通过嘱皱额、观察额纹是否变浅或消失来进行判断。
当脑桥病变损伤面神经核时,患者表现为周围性面瘫。
本型常伴临近颅神经麻痹,需与核下型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后,应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Sunnybrook面部分级系统等进一步评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判断面瘫严重程度,以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及随访、疗效评价。
2、周围性面瘫病因鉴别周围性面瘫常见疾病鉴别见表2。
肿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常有其他伴发症状,如听神经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表现为面瘫伴听力丧失、耳鸣、不稳定步态等。
部分表现为贝尔麻痹的患者为莱姆病所致,病史询问应侧重于莱姆病高危因素,如流行病学区域、流行高峰季节、游走性红斑、双侧面瘫、前驱发热史;面瘫也可能是莱姆病的首发表现。
近期有学者报道了仅表现为单侧孤立性周围性面瘫的中央前回梗死,故应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脑血管事件进行鉴别。
另外,Avellis综合征伴脑桥受损、梅罗综合征也可表现为周围性面瘫,需加以鉴别。
3、相关检查通常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可诊断贝尔麻痹,无需实验室检查。
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https://img.taocdn.com/s3/m/575752269ec3d5bbfc0a7436.png)
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定义:面瘫,也叫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面部肌肉瘫痪。
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
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努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单侧。
主要表现是面部运动功能障碍,如:口角流涎、口眼歪斜、面部表情怪异、僵硬等。
病因: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分为两种:中枢性面瘫: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或称中枢性面瘫。
常见中风、脑梗死、脑出血、脑膜炎、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等的病人。
其特点是: 1、病损对侧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 2、常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偏瘫; 3、无味觉和涎液分泌障碍。
周围性面瘫: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瘫。
其特点是: 1、病变同侧所有的面肌均瘫痪; 2、如有肢体瘫痪,常为面瘫对侧的肢体受累,例如,脑干病变而引起的交叉性瘫痪; 3、可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涎液分泌障碍。
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并发症面瘫面瘫恢复后或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面部症状,主要有:1、面肌纤维性痉挛:变性的神经再生重新支配肌肉后,患侧表情肌常有不同程度的挛缩,表现为患侧眼裂缩小,鼻唇沟过深。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https://img.taocdn.com/s3/m/787764c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b.png)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面瘫,也称为口眼斜,主要表现为口和眼向一侧歪斜。
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发病速度较快,多发生在一侧面部。
手和足的阳明经都上升到头和面部,当病邪阻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就会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认为,如果劳累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就会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去约束,从而出现口眼斜。
在西医学中,面瘫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诊断面瘫的依据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资料。
病史方面,患者通常会有受凉吹风的经历,或者有病毒感染的历史。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会在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体征方面,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辅助检查资料方面,脑CT检查通常正常。
在鉴别诊断方面,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方法。
中医鉴别诊断主要是针对中风病和口僻两种病,而西医鉴别诊断主要是与中枢性面瘫进行区分。
为了进行中医证候分型,需要考虑风寒袭络和风热袭络两种不同的情况。
对于前者,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初期突然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同时伴有面部受寒的历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对于后者,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初期突然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面瘫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面瘫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6fae56b3c1ec5da51e2702b.png)
2017年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要点]:(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第15天;2.中期(恢复期):第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病因病机]:1 风邪外袭:本病多由风寒之邪侵犯阳明、少阳经络,邪气壅塞,经气阻滞,以致经筋失养,面部肌肉纵缓不收,发为本病。
2 正气内虚:思虑过多,劳役过度,久病之后,人体气血内虚,经气不足,营卫失调,经络空虚,而致风邪乘虚侵入经络、经筋,发为本病。
[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
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别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74926f6e27d3240c8447eff6.png)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
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常根据此点与周围性神经麻痹相鉴别。
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之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
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来鉴别:一靠表情运动,中枢性者哭笑不表现瘫痪,周围性者则瘫痪更加明显,二靠掌颊反射,中枢性瘫痪有或亢进,周围性瘫痪无或减弱,但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他体征联系起来判定,此法最为可靠。
例如,当患者之面神经瘫不易判定其为中枢性或周围性时,如患者合并一侧上下肢轻瘫,瘫痪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经瘫痪之对侧,则其面神经瘫痪必为周围性;如瘫痪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经瘫痪之同侧,其面神经瘫痪必为中枢性;和眼肌瘫痪联系起来也与此相类似。
轻度面神经麻痹(中枢性和周围性)的症征有哪些?中枢性或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明显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并非典型,尤其是起病慢、呈潜行性缓渐性者,如不仔细检查,容易贻误诊断。
因而,轻度面神经麻痹症的识别与早期发现是极为重要的,一般常用的检查法有下列诸项:睫毛征嘱患者强力闭眼,正常人在强力闭眼时,睫毛多埋在上下眼睑之中;当面神经麻痹时,则睫毛外露。
特别在轻度麻痹的情况下,用力闭双眼,开始时睫毛不对称现象并不明显,但经过很短时间之后,轻度麻痹侧的睫毛即慢慢显露出来,称为睫毛征阳性。
眼睑震颤现象强力闭双眼,检查者用力扳其闭合的上睑,此时感到一侧上睑有微细的肌肉挛缩性颤动现象,另一侧则没有。
这种现象存在,说明有轻度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见。
瞬目运动可见,双侧瞬目运动不对称,此种现象意义较大。
如嘱作瞬目运动时,轻度麻痹侧,瞬目运动缓慢且不完全。
斜卵圆口征嘱患者大张口。
轻度面神经麻痹时,患侧口角下垂呈斜的卵圆形口。
此与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的斜卵圆形口之不同点,在于无下颌偏斜。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此现象轻。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有哪些症状?(1)贝尔征此征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重要体征。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https://img.taocdn.com/s3/m/8f12e17b58fb770bf78a55be.png)
1定义: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Bel麻痹,为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讲话漏风、流涎、前额皱纹消失和鼻唇沟变浅,无法完成闭眼、抬眉、鼓嘴等动作,部分患者起病前2 d有患侧后、耳内和面部轻度疼痛。
它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不受年龄限制,绝大多数为-侧,且右侧多见。
大多数患者常于清晨漱口、洗脸时,突然发现一侧口角歪斜、面颊动作不灵。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喝斜”"口僻”吊斜风”等。
1.1分类(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神经病学》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称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脸闭合无力,肋闭眼时眼珠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bel)征,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易残留于颊部与齿龈之间。
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聒部剧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 ,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面神经管内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为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如伴有听觉过敏则病变多在锁骨肌神经以上。
(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针灸治疗学》的诊断标准: -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
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1.2医病因病机西医学认为此病与受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有关,导致面部神经及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压迫面神经,神经营养缺乏而发病。
面神经为较为狭窄的骨性管道,受到风寒侵袭时,导致其痉挛、炎症,从而导致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等[1]。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10113e6ba26925c52cc5bfc0.png)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杨万章(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
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Bell's Palsy》。
[1]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
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痹的95%以上。
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多数BP 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 或HSV- 2 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 与HSV 感染相关[2,3,4,5,6,7,8]。
莱姆病[9,10]、麻风、脑干炎、吉兰--巴雷综合症[11]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 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
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2,1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ff5a2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f.png)
4、影像学检查:对于病因不明 的患者
1、痊愈: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任何后遗症。
2、显效:面部肌肉功能大部分恢复,但仍存在轻微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 影响不大。
3、有效:面部肌肉功能部分恢复,但仍存在明显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有 一定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疗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影响细胞因 子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缓解面部肌肉痉挛。
结论
本研究表明,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显著优势, 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 同时探讨联合治疗的机制及优化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无效:面部肌肉功能无改善,甚至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3、晚期治疗:对于遗留后遗症 的患者
1、完全恢复: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无任何后遗症,预后良好。 2、部分恢复:面部肌肉功能部分恢复,但仍存在明显功能障碍,预后较好。
3、无改善:面部肌肉功能无改善,甚至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预后较 差。
引言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口眼 歪斜等症状。针灸和中频脉冲电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针灸通过刺激穴位 调节气血、舒缓筋络,中频脉冲电疗则通过物理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 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 痹具有更好的疗效。因此,本次演示旨在深入探讨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治疗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二、中西医结合疗效标准的制定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哪些?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e1030cdeaef8941ea76e0529.png)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哪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那么该病的病因和机理是什么呢?一、病因与机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不明,多见于极度疲劳后受凉后,与寒冷、缺血、免疫力下降有关。
面神经从颅内穿出必须经历一个狭窄的骨性管道,也叫面神经管,狭窄的面神经管是面神经容易受累的内在因素;另外,因面神经在面部所处的位置浅表且与咽部相处甚近,故易受冷风侵袭,面神经周围软组织增生粘连硬化,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缺氧及水肿,成为面神经容易受累的外在因素。
具体病理变化是: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缺血,导致面神经水肿、脱髓鞘,早期多为可逆性的神经病变,严重者轴突变性或神经完全性损伤。
二、临床表现为同侧上、下部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
当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暴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
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吃饭时食物存于颊部与牙龈之间。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伴发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
1、面神经核损害:除表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外,常伴有外展神经麻痹,对侧锥体束征,病变在脑桥。
常见于脑干肿瘤及血管病。
2、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时有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称亨特综合征(Huntsyndrome)。
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3、面神经管内损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为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如还伴有听觉过敏,则病变多在镫骨神经以上。
4、茎乳孔以外病变:只表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的定位诊断,首先要区别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是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如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要区分是脑干内还是脑干外。
明确疾病位置才能有效治疗。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草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草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7d36220b4c2e3f57276373.png)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草案)[摘要]目的:建立并完善周围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和疗效判定标准。
方法:参照相关的评价标准,结合中医学的自身特点和面神经的功能特性,通过临床反复观察与对比评价,提出周围性面神经的评分量化表、面神经分级标准、辨证分型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
结果:经临床初步测定,评估内容具有参照合理、简便易行、客观精细的特征。
结论:该方案可以作为临床评估和疗效判定的标准,但仍需临床效度、信度的测定及多中心研究的支持。
[主题词]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面神经麻痹/诊断;治疗效果参照House—Brackmann(H—B)与Sunnybtook(Toronto)等评价标准,结合临床实际和中医学的自身特点,制定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草案)。
该方案分为面神经评分标准、面神经分级标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4个方面的内容。
目的是指导面神经功能评价、面神经分级评定、机能状态评估及疗效的判定。
该方案适用于中医针灸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和疗效判定。
神经内科、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也可以参照使用。
方案内容如下。
1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包括面神经静态观评分表、并发症评分表和面神经动态观评分表3个部分。
在面神经静态观评分表中,眼睑部、口部项可以选择2个级别,其他各项只能选择1个级别;并发症评分表中,除面肌抽搐项外,其他各项可以选择1~3个级别;面神经动态观评分表中,每状态项仅可以选择1个级别,但不同的状态项可以选择不同的级别。
在面神经静态观评分表中,人中沟部位表现“正常”的含义是指人中沟“居中”,其他各部位“正常”的含义是指与健侧比较结果“对称/对等”。
面神经静态观评分与并发症评分的分值越低,表示面神经功能越好;面神经动态观评分表中的分值越高,表示面神经功能越好。
面神经功能评价总分=面神经动态观分一面神经静态观分一并发症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路径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5d7ecdf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b.png)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路径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G51.0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突发一侧面神经麻痹;2.体征:一侧周围性面瘫;3.辅助检查:无特殊。
(三)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药物治疗2.辅助治疗(四)标准治疗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G51.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⑵神经系统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 或 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 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七)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⑴皮质类固醇有减轻神经水肿和减轻疼痛的功效。
50~60mg/d,一般选用泼尼松,连续5~6天,然后逐渐减量,每天递减5~l0mg,5~6天减完停药。
⑵抗病毒治疗:疑由病毒感染所致的贝耳麻痹,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
⑶其他药物包括维生素B组药物(VitB12、VitB l)、地巴唑等也可酌情选用。
2.辅助治疗: ⑴眼保护注意眼部卫生,应给予消炎眼药水或眼膏,滴眼或涂眼保护性眼罩,以预防暴露性角膜炎。
⑵物理治疗方法的选择宜个体化。
⑶运动疗法包括增进病侧面肌运动,限制健侧面肌牵拉,可采用增强肌力训练、自我模仿训练和按摩疗法等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神经麻痹医学上又称为面瘫,而根据病变部位例外,大凡将
面神经麻痹分为两种:
(1)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中央前回下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或称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2)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通常会有以下症状: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引起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肉瘫痪,也就是说,上下不面肌都发生瘫痪,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脸不能充分闭合。
闭眼的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贝尔氏征)。
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懈,故口角下垂,船帆征阳性。
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脸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有时外溢。
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口呈斜卵形,健侧颈阔肌能收缩,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侧阔肌不能收缩。
说话时,发唇音不清晰。
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将食物掏出。
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
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
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
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疾病有很多,通常诊断有以下几方面:(1)脑桥内面神经核性损害的最多见的病因为血管性、肿瘤及炎症,其次为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伴有外直肌麻痹者,称Moebius氏综合征)。
(2)面神经穿出脑桥后,在颅底处可由各种类型的脑膜炎、颅底骨折、基底动脉瘤及硬膜外脓肿的侵犯而发生麻痹,听神经瘤患者常伴有面神经受损,其他小脑脑桥角及颅底肿瘤(脑膜瘤、脊索瘤及转移性肿瘤等)也可损害面神经;颈静脉球肿瘤常很早侵犯面神经。
(3)在面神经管内,也可由多种病变引起面神经损害,膝状神经节的炎症,如带状疱疹病毒,可以引起膝状神经节综合征(即Ramsay hunt氏综合征),很多没有疱疹的面神经麻痹,可能是由于嗜神经病毒感染;在很多感染性病变(如腮腺
炎、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中毒和代谢障碍(如糖尿病、酒精中毒及维生素缺乏等),以及血管机能不全等,都可能损害面神经。
由于面神经管与中耳及乳突等密切相邻,因此,面神经麻痹时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及颞骨化脓性炎的并发症,统称为耳源性面神经麻痹。
(4)面神经出茎乳后的分支麻痹,可以由于腮腺的疾病,或肿瘤以及面部外伤等引起。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人体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患病时会影响患者的神经,因此,如果疾病及时治疗的话,很简易引发身体其他疾病对身体的损害。
本病是由于大脑中枢神经发生问题而引起,在神经科中属于多见病和多发病,它虽然治愈率高,但也有少数恢复不完全,遗留面肌痉挛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不仅是容貌上的危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力,所以发现有此类患病时,必须及早治疗,尽快控制病情,以免迁延其它病变从而导致危机。
大凡而言,不论中医或西医,内服或外治,本病初起多疗效佳,病程迁延日久,则治疗效果不甚明明,须内外结合,综合论治。
目前服药、针灸、贴药等常规治疗对急性发作时,虽然有缓解作用,但达不到治愈的目的。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骑士医院疑难病专家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明了“穴位介入-经络疏通疗法”,此疗法属于综合型疗法,对机体起到平均阴阳、通畅经络、通格镇痛、调和气血、协调脏腑的作用,其功能效穿透血脑屏障、直达病灶、境加脑血流量、双向调节神经和血管、改善微循环、通畅头面部神经通道、消除传导阻滞、再建面部神经网、彻底恢复神经与肌肉间的传递功能,让头面部神经、血管得到抵抗、防御功能,彻底恢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得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