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习题讲义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文档:第1部分 第3单元 高考讲座1 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文档:第1部分 第3单元 高考讲座1 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14244f40a32d7375a4178079.png)
高考讲座(一)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对应学生用书第60页)环节一高考第40 题规范答题讲评1.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2.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即材料的第一句,或材料的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3.答案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高考示例](2014·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
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板块一 阶段知识扩充课件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板块一 阶段知识扩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dcf957dd36a32d737581dc.png)
3.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最为鲜明的结构特征:家是国的缩小, 国是家的放大,家国同构的结构性同一,导致了对于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 质要求的同一,即“忠、孝”相通。
二、中国古代的“姓”与“氏” “姓”源于母系氏族,并为后来的父系氏族所承袭,最早的姓多带“女”旁, 如: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姒、姜、赢、、。汉朝许慎《说 文》:“姓,从女旁,生亦声”。“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支,或居住地区、 职业,如早期的萧氏,就因其先代封于萧地而得氏。氏是姓的分支,姓、氏 与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分封宗法制崩溃,姓与氏界限逐渐被打破。秦统 一后,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姓氏合而为一,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 同时,普通平民,也由原来依附领主姓氏或不知姓氏,逐步独立出来,获得自 己的姓,中国的姓氏数量迅速增加。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 “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
阶段知识扩充
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定势 西周的宗法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定势,尽管严格意义上的宗法 制度在西周末年已经瓦解,但是从总体上宗法制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国 社会。这突出表现在: 1.父系单亲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从政治权力的继承看,不仅不允许母系 成员染指,而且绝不传于本系女性的后裔。在家庭财产的继承方面,也没有 女性的地位。
六、孔孟之道 “孔孟”并提,是取其思想的一致性。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强调 “仁者爱人”,引申到政治领域就是“为政以德”,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则 是“仁政”,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由于二 者核心思想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南宋大儒朱熹在编注儒家经典时将《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章句集注》,认为它们 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理念。后来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 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孔孟之道”也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代名 词。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答案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8c567177232f60dccca103.png)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阶段知识扩充课件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阶段知识扩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5e077b9b6648d7c1c746a8.png)
和“八议”的规定等,许多法律内容都是以儒学的等级伦理关系作为定罪
或赦免的标准,并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奉。
3.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 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西周法律 有“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的规定;汉代有“先请”之制,对犯罪的贵 族官僚的审理,要先奏请皇帝。魏律根据《周礼》的“八辟”规定了“八 议 ” 。 至 隋、 唐 , 封 建 特权 法 相 因 沿袭 又 不 断 发展 ,《唐 律 》规 定 的 “议”“请”“减”“赎”“官当”等按品级减免罪刑的法律制度是集 中的表现。唐之后,宋、元、明各代法典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肯定。
二、关于外戚、豪强与皇权矛盾的研究 研究外戚、豪强与皇权的矛盾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弱变化,是近20年 来秦汉政治史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课题。有学者认为,外戚专政是皇 权专制的一种形式,外戚与皇权虽有矛盾,但不能抵消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何 兹全认为,外戚代表世家豪强,宦官代表皇权。还有人提出,宦者代表皇权,外 戚代表后权,官僚代表相权。他们之间的斗争,是三股政治势力的角逐。宦者 是极端腐朽的势力,而党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4.诸法合体、并用,司法隶属于行政,无独立审判权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从战
国李悝著《法经》始,至秦、汉、唐、宋、明、清诸律,都是以刑法为主, 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
于封建社会各朝代。
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直接控制司法大权。地方的审 判权完全归属行政机关,中央虽设有专门审判机关,但其活动为皇帝所左右,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人走村空”问题愈演
愈烈
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每年新增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高考讲座1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高考讲座1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https://img.taocdn.com/s3/m/11278255bceb19e8b9f6bac0.png)
高考讲座(一)中国古代史高考第H卷非选择题突破环节一高考第40题规范答题讲评技巧1 “三读”"三找三界定”破解高考非选择题▼1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2•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即材料的第一句,或材料的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3•答案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 “提示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 “变化”“有无”等)。
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高考示例](2014 •全国卷n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
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精品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882024cd5ef7ba0d4a733bd3.png)
◆读史指导
(1)史料1是图片史料,为周代世系略图。解读史料时要把握图片中不同
身份之间的关系以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等信息。 (2)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武则天和狄仁杰主要围绕王位继承进行争论,因 此理解“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 庙不祔姑”是关键。①是指新死者附祭于先祖。 (3)史料3属于现代评论史料。②说明了宗法制虽然不存在了,但其对后 世的影响还很大。③中“亲贵合一”强调国家政权与血缘家族组织紧
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④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柳宗元《封建论》
◆读史指导 (1)史料1属于文献史料,主要论述分封制的特点。①强调诸侯要定期派
使臣或亲自朝见天子。②说明分封制下等级森严,要尊卑、长幼、上下
有序。 (2)史料2是评论性史料,强调分封制的目的和对其发展的认识。③说明 诸侯国集结在周天子的周围,维护周朝的统治。④体现了东周时出现了 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
第1讲
考纲要求
先秦时期的政世袭制;②王权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①分封制;②宗法制
(3)商鞅变法△
本讲考点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2 商鞅变法△
考点1
1.商朝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代贵族以① 血缘关系 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 实体。 (2)② 神权 和王权紧密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专题概览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 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政治 (1)夏商时期,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代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表现为神 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2)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 经济 (1)生产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 (2)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发展,小农经济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3)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 (4)手工业和商业上“工商食官”的限制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得到发 展,“抑商”政策确立 思想 (1)“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文化 (2)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https://img.taocdn.com/s3/m/bd0afea56bec0975f465e27c.png)
第1单元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秦统一后确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而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秦朝经济、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
(1)从经济折射点来看: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2)从思想折射点来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十中国现代史综合课件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十中国现代史综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552105ff00bed5b9f31da8.png)
古今贯通 中西对比
古今贯通
1.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
专题连线·纵向梳理
(1)资产阶级民主构想阶段: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 虽然没有付诸实践,但其政治主张直接影响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 (2)资产阶级民主实践阶段
①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实践的开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三、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人走村空”问题愈演
愈烈
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每年新增
900-1000万。
四川抽样调查: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转变
时期 项目
新中国成立初到 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前 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 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 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实 现工业化 实行中央领导,强化计划经 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片 面追求工业化 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 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 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 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农 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
陕西抽样调查:
72%
55岁
“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 务农农民平均年龄 妇女
63%
四川抽样调查: 务农农民 50 岁以上 54% , 60 岁以上 30%,70岁以上13%; 妇女60%; 初中及以下90%。
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到20世纪 90年代初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 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 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 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 实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 外开放的政策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四阶段知识扩充课件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四阶段知识扩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b0470da2161479171128a8.png)
(4)实行“更戍法”:从中央派禁军来守边境——禁军以500人为单位、以
半年到一年为通常期限,轮流守边。
2.为防止地方割据,从中央到地方,权力分割、互相制约、互不统属 (1)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 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宋朝的 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 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在宋朝中央,还设有两个非常重 要的机构 ——御史台和谏院 , 前者负责行政监察 ,后者专司舆论 , 皇帝的错 误、朝政的缺失,御史台和谏官都可以提出批评。御史台和谏官的活跃让 宋朝政治一度呈现出积极的状态,这是一种宝贵的自我纠错机制。 (2)从地方上来看,宋朝的地方政府比较固定的设置是州县两级。宋朝政府 从中央派出文官去管理州政。文官知州,手里又没兵,当然不会形成割据隐 患。知州还有一个新设的副手叫做“通判”。知州有什么重要文件,需要 跟通判联署,所以,通判对知州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制约。
宋代土地租佃契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田亩坐落所在、四至和数量;(二)
田亩的类别,如水田、陆地、滩涂地、桑田、柴地、芦荡等;(三)田亩的亩租 数量,有的地区还表明量租时所用斗器的大小;(四)租佃者和出租者的姓名。
一般地说,不仅国有土地,即使是庙产、地主土地,也只书写租佃者的姓名,因
而所谓租佃契约关系,实际上是租佃者——无地少地农民按照契约的规定,承 担耕作地主及国家的土地,以及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罢了。否则,官府便要 干预,强迫租佃者按契约办事,并以法律制裁作为执行契约的手段。这也是租 佃关系同庄园制的一个重要区别,成为租佃制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在租佃制下,客户已经有了迁移的自由,这是宋代租佃关系的又一特征。租佃制 下客户有了迁移的自由,身份地位就同的关系时,总是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同一性——相互依存,即客 户离不开主户,主户离不开客户。客户在生产中的地位既然提高,他们的社会身份、 地位在法律上也必然有所变化。 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路以及江南东路和福建路的一些州县,是宋代生产最发 达的地方。在这些地区,租佃关系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土地的所有权、佃权和使 用权分离了。“佃”和“种”是有明显区别的,是两个概念。所谓“佃”只是把 这块土地从土地所有者手中佃过来,取得这块田的佃权,或称所有权。真正耕种这 块田的是另一人,他拥有使用这块田的权利。这是一种全新的土地经营方式,昭示 着后来明清时代土地关系方面的更大发展。 总之,唐宋之际,旧的土地关系和土地经营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变,随着均田制的逐 渐破坏,庄园经济的衰落,地主土地私有制成为生产关系的主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 便是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文档:第1部分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精品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文档:第1部分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5d7b3088d1f34693daef3eb2.png)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对应学生用书第12页)考点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
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②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5)秦律:细密、严苛。
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选修融会]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选修4)1.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
(2)修筑长城①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
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3)大兴土木:仿建六国王室宫殿、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五阶段知识扩充课件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五阶段知识扩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76da01a76e58fafab003a8.png)
格局发生了变化,男子将大量的业余时间投入纺织当中。
五、白银流通的合法化 明朝中期,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终于取代了明朝政府原来法定的“大明宝钞”, 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市场上的商品,无论大小都以银两作为计价的标准。从此白 银与秦汉以来一直沿用的铜钱一起,充当市场的通货。大宗商品的交易,用白银支 付;小额交易,则用铜钱支付。铜钱和白银的比价,明清两朝,政府规定为铜钱一千准 白银一两。但在实际流通中,钱贱银贵往往要一千数百钱才等于白银一两。 白银之所以成为主要通货,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 的远距离贩销的结果。反之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
六、明清时期钱庄的兴起 明清之际,钱铺业发展出了以存放款和汇兑为主要业务的钱庄。钱庄主要 分布于长江流域,尤以开埠通商以后的上海为盛。上海的钱庄业,是由绍兴 人于乾隆时开设的煤炭肆(店)兼营存放款业务发展而来。乾隆时,上海沙 船业务发达,从辽东营口等地运来的豆麦、杂粮、油饼,从闽广则运来土货, 交换上海一带出产的棉布,交易额增加,需要现款周转,钱庄的存放款、汇 划与交割业务便日益发展起来。上海开埠以后,钱庄更趋发达。全国以及 世界各国商船直接开入上海,进出口贸易日益递增,钱庄也越来越多。咸丰
三、明代宦官权力提升的原因
明太祖把宦官不得干预朝政的规定不仅定为祖训,还被制成铁牌立于宫门 外,其用意就在于永远地告诫子子孙孙,谨防大权旁落宦官之手,但明代后
期宦官专权现象却非常严重。
1.政治需要。明成祖朱棣任用宦官,委以权力,完全是因为当年在靖难之役 中,尚为燕王的朱棣就是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太监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 向,此后又在其围攻南京时,与宫内的太监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 帝的宝座。因此,朱棣上台后,也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 卖自己,故而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阶段知识扩充课件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阶段知识扩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c7f311ed630b1c59eeb56c.png)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这一时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融不仅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也加速
了汉族自身的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经过吸收、改造,融汇创新为
唐宋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在思想、哲学和宗教方面,儒释道虽然互有
消道长家,思但想基相本互上融处合于而并形用E成的v的a状l一态u个。a佛禅t教i宗o流是n派佛。教o是n传l中入y国中.固国有之思后想,与对中外国来固宗有教的 ith的一As种p改o造s。e.在S艺l术i方de面s也呈f现or出兼.容N的ET状态3,唐.5太宗C时l设ie立n了t十部Pr乐o,其file
二、三省制的演变 三省制是三省首长制、三省并重制和三省分权制三个内涵因素构成的一 种施政机构宰相制。魏晋南北朝是其酝酿时期,中经隋代,至唐正式建立。 唐初三省长官集体议政于政事堂,三省首长制成熟;三省借设在门下省的政
事堂平衡地位,内轻外重Ev各a有l优ua势t,三i省on并重o制nl成y熟.;三省分掌出令、封驳、 ith执也行有As之观p职点o,指三s出e省.,分从S权唐li制睿d成宗e熟起s。,三f三省o省长r地官位.相N的权E平旁T衡落是3,表.这5现一为制C低l度级i得e官以n员存t入在P相的r,难基o以础fi。l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 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 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 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 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 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②当监察官员地位较低,并代表中央巡查地方时,能较 好地履行监察职能;而当监察官员演变为地方行政官员后, 必然会失去其监察作用。
线索 1 农业
规律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技 术积累和资金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 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 荡。
线索 3 商业
规律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 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 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 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 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 多,规模不断扩大。
(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 易向对外贸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具有和谐意识。②具有忧患意 识。③崇尚道德。④强调力行。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 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属于 封建糟粕的思想。
(5)宋元:北宋重文轻武,随着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 民阶层壮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 的作品,如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年画、话本和词的兴 起。南宋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作家救亡图存的社会 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科举无 望,转向杂剧创作,促使杂剧繁荣。
部分 中国古代史
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 机——明清(1368~1840年前)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线索 1 中央体制的演变
(趋势:君主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 相)
线索 2 地方体制的演变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线索 3 选官制度的演变
(趋势:世袭走向考试,渐趋公平,后期僵化)
线索 4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1)机构设置:秦—御史大夫、监御史;汉—御史大夫、 刺史;唐—御史台;宋—御史台、通判;元—御史台、行御 史台;明、清—都察院。 (2)历史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 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 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 目和工具。
线索 2 科技成就
(趋势:从领先世界到迟滞落后)
线索 3 文学艺术
规律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鲜明的时代特征 (1)先秦: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处于萌芽时期;春秋战 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孔子编《诗经》作为 德行教化的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操。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 加强,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汉赋 华丽的辞藻表现出恢宏气势的时代特色。
(3)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 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 向往;追求个性的文人画兴起;书法逐渐进入自觉状态。
(4)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 面繁荣,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社会的需要,盛 唐的诗、书法、绘画都体现了这一特征。中唐以后,政治黑 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统治的作品。
线索 2 手工业
规律 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 商品的需求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 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 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 往对其冲击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