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宽带通信系统

合集下载

宽带卫星通信介绍

宽带卫星通信介绍

宽带卫星通信一、基本概念宽带卫星通信是指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面站之间转发高速率通信业务,是宽带业务需求与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前卫星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是与互联网技术相联系的,运行TCP/IP 协议族的卫星通信系统。

它是数字多媒体、卫星广播、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为一系列新的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服务平台,是卫星通信宽带化的一个方向。

宽带卫星通信网络结构是地面宽带IP 技术在通信领域内的演变和应用,是适应卫星分组业务和降低系统复杂性的一种尝试,目的在于廉价地提供用户满意的大流量分组数据业务,而无须ATM的干预。

它以卫星系统为基础,以IP 为网络服务平台,以Internet 应用为服务对象。

宽带是通信的发展方向,卫星通信在卫星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宽带卫星通信对卫星应用产业来讲可为举足轻重。

Internet 的结构决定其不对称性。

而卫星通信网具有广播特性,上、下行链路也不对称,且具有空间跨越大、覆盖面积大、远程连接、直接一次投送到户、实时传输等优点,而这正是目前Internet 网所需求的。

卫星通信是Internet 网的重要补充,两者的结合是一种技术上的必然结果。

二、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进行如下分类:1. 根据用途可分为中继型和面向用户型两类。

中继型卫星可作为中继链路为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宽带网络提供互连的能力,即所谓的“宽带岛互连”;面向用户型卫星通过用户网络接口(UNI)直接为大量的终端用户(尤其是对移动用户)提供B- ISDN 网的接入链路,即是面向用户的“空中交换机”。

2. 根据轨道情况可分为静止(高)轨道(GEO,高度约为36000km 的赤道轨道)、中高度轨道(MEO,高度为10000- 20000km 范围内)和低高度轨道(LEO,卫星高度在1500km 以下)。

采用静止轨道需用卫星数量少、星座结构简单;而低轨道卫星信道传输延时小、适合实时业务。

Linkway培训资料(MF-TDM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学习资料

Linkway培训资料(MF-TDM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学习资料
端站傻瓜式操作, 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某些TDMA产品的网管设备采用工控机或PC机, 网管功能弱, 主控站和
端站操作复杂
支持海事/移动功能
自动获取地理位置信息, 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某些TDMA产品需要人工设置才能实现地理位置信息更新,不便于应急
通信使用
终端体积小, 唯一型号
高度仅1U, 适合车载安装; 其它同类产品的终端体积较大(>2U) 网内所有站点均使用同型号终端; (注:其它同类产品通常有多种型号
Linkway功能
采用先进的IP PVC (IP专用虚拟链路)定义 小站间通信链路
CIR,BOD
中心站
固定站
车载站
车载站
车载站
车载站
ViaSat Brings Your Network To Life
车载站
Linkway功能
带宽用户组(User Group)
定义用户组包括一群小站和一组载波 可定义该组小站累计最大发射带宽
卫星系统 组网示意图
网管主站 LinkWay NCC
地市级固定站
LINKWAY
视频 话音
数据
双向 单跳
车载站
车载站
车载站
ViaSat Brings Your Network To Life
卫星通信平台-”LINKWAY”最新宽带全网状TDMA产品(续)
网管设备的硬件配置为Sun工作站(高度仅1U), 网管功 能强大,端站的操作管理更为简便
大使馆驻外机构、企业工厂分支机构联网
银行金融行业、远程医疗、GSM骨干网、军事网络 电视会议应用 互联网接入
ViaSat Brings Your Network To Life

VSAT卫星通信系统是双向、带宽按需分配的宽带系统

VSAT卫星通信系统是双向、带宽按需分配的宽带系统

VSAT卫星通信系统是双向、带宽按需分配的宽带系统,其设计兼顾网络速率和效率。

该系统将宽带前向信道和高速回传信道相结合,满足基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宽带IP数据通信需求。

系统支持DVB-S、DVB-S2等DVB开放标准。

DVB-S2技术中包括先进的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方式,具有逼近香农理论极限的超低译码门限,同时采用8PSK、16APSK或32APSK调制方式,可比传统编码节省高达30%的带宽。

自适应编码(ACM)和调制技术能够补偿雨衰的影响。

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下行速率70Mbps,上行速率可达2Mbps,可应用于数据通信、互联网接入、交互式远程教育、视频会议、应急通信及数据采集等场合。

主要优势:•国防科工委唯一支持的卫星通信项目,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专为宽带卫星IP接入网络设计的VSAT 系统,符合DVB-RCS标准。

•国内首个大规模的完整VSAT系统。

•完全自主开发,采用先进保密加密技术,具备与中办机要局指定的网络加密设备互联互通能力,不存在信息安全隐患。

•中文网管系统,采用个性化设计,可依据需求定制,使用、维护方便。

•提供本地化售后服务,性价比高。

功能介绍基于标准的平台可实现与基于IP的设备、网络等的互联互通。

是支持DVB-S和DVB-S2协议的标准化系统,可兼容标准的第三方单收设备(DVB机顶盒或卡)。

室外单元1U机箱式室内单元宽带连接提供70Mbps的下行载波速率和2Mbps的上行载波速率。

先进的IP路由功能支持单播和组播、RIP、IGMP、UDP、TCP等协议。

系统规模单个节点最大支持4000个终端,可扩展。

多种入境信道访问机制带宽按需分配(BoD):根据用户业务量需求和传输时间,系统实现动态按需分配带宽。

BoD 适用于多用户企业网访问和互联网应用,以及大文件的传输。

信息速率保证(CIR):为用户提供类似专线的固定资源分配,以保证传输带宽,适用于VoIP 和电视会议等。

CIR再分配:CIR只在用户需要时才提供。

卫星移动通信的分类

卫星移动通信的分类

卫星移动通信的分类第一点:卫星移动通信的概述卫星移动通信是一种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来实现移动通信的技术。

它主要由卫星、地球站、移动终端和传输链路等组成。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提供全球覆盖,尤其适合海洋、沙漠、极地等偏远地区的通信需求。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分为两类:卫星电话系统和卫星宽带系统。

卫星电话系统主要提供语音通信服务,而卫星宽带系统则提供数据、语音和视频等多种通信服务。

卫星移动通信的优点在于其覆盖范围广泛,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

此外,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通信质量。

然而,卫星移动通信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传输延迟较大、信号传输衰减较大等。

第二点:卫星移动通信的分类卫星移动通信可以根据卫星类型、频段、传输方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卫星类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分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系统(GEO)和低地球轨道卫星系统(LEO)。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系统具有较高的覆盖范围和通信质量,但建设成本较高。

低地球轨道卫星系统建设成本较低,但覆盖范围较小,通信质量相对较差。

按照频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分为L频段、C频段、X频段、Ku频段和Ka频段等。

不同频段的通信能力、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按照传输方式,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分为单向传输和双向传输两种。

单向传输系统只能实现从一个地球站向多个移动终端的通信,而双向传输系统则可以实现双向通信。

此外,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还可以根据应用领域进行分类,如民用、军事、航空航天等。

不同应用领域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技术要求、通信质量、安全性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总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多种分类方式,不同类型的系统在覆盖范围、通信质量、建设成本等方面有所差异。

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点:卫星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实现涉及到多种关键技术,其中包括卫星通信技术、多址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

卫星通信技术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卫星传输链路的设计与优化、信号调制与解调、信号编码与解码等。

宽带卫星通信技术【日本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WINDS”技术详解】

宽带卫星通信技术【日本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WINDS”技术详解】

宽带卫星通信技术【日本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WINDS”技术详解】系统概述及用途21世纪初,日本政府制定了名为“e-Japan Strategy”信息化发展战略,“WINDS”项目是“e-Japan Strategy”中的一部分,旨在解决基于卫星高速数据传输中的关键技术,该系统是由日本宇航局(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JAXA)和国家信息及通信技术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ICT)共同开发。

该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实现星上ATM交换的宽带卫星,第一次实现了卫星吉比特通信,第一次采用了收发Ka频段的相控阵天线,独具特色的综合采用了弯管式、再生式、混合式三种工作模式,各项技术都堪称卫星通信技术的里程碑。

在该通信系统中,普通用户通过口径为45cm的小型天线便可达到上行1.5/6Mbps、下行155Mbps的传输速率,企业用户通过口径5m的天线,可实现高达1.2Gbps的点对点传输,可广泛应用干线网、接入网、组播等多种网络模式。

空间段的组成及关键技术1. 卫星星体“WINDS”系统使用“KIZUNA”卫星,该卫星星体为三轴稳定的洛克希德-马丁标准星体如图1。

表1显示了该通信系统中“KIZUNA”卫星星体的主要指标。

2. 通信有效载荷“WINDS”系统的有效载荷由星上再生式交换子系统(ABS)、中频交换子系统、两种天线系统(APAA和MBA)以及多端口放大器(MPA)等组成如图2。

其中,“WINDS”系统的星上再生式交换子系统由NICT 负责研发,可与地面ATM交换系统兼容。

星上再生式交换子系统(ABS)可高速高效地在多个波束之间建立连接,有效地统计复用无线链路资源。

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数字信号处理解调器(DDEM)、模拟信号处理调制器(MOD)以及ATM 基带交换系统(ATMS)“WINDS”系统为星上再生式交换子系统(ABS)配备3个数字信号处理解调器(DDEM)、3个模拟信号处理调制器(MOD)以及2个ATM基带交换系统单元如图3所示。

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高度适中,适用于导航、移动通信等应 用。
低地球轨道
卫星高度较低,适用于对地观测、短报文通 信等应用。
高椭圆轨道
卫星运行轨道呈高度椭圆状,适用于侦察、 导弹预警等应用。
通信链路
射频链路
负责传输信号,包括上行链路(地面站到卫星)和下行链路(卫星到地面站) 。
信令链路
负责控制和管理信号传输,确保通信过程的正常进行。
固定安装在地面上,提供稳定 的通信服务。
移动地面站
安装在车辆、船舶或飞机上, 实现移动通信。
个人地面站
便携式地面站,便于个人随身 携带和使用。
网关地面站
负责将卫星信号接入传统通信 网络,实现卫星与地面网络的
互联互通。
空间段
地球同步轨道
卫星运行与地球自转同步,覆盖范围广,适 用于通信、气象等应用。
中地球轨道
卫星定位服务
利用卫星信号提供定位服务,广泛应用于导航、物流等领域。
互联网接入
卫星宽带
通过卫星为偏远地区和海洋区域提供 互联网接入服务,满足用户上网需求 。
卫星数据中继
为飞机、船舶等移动平台提供数据中 继服务,保障实时通信。
军事通信
战略通信
为军事战略指挥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星上处理与星间通信
要点一
总结词
未来的卫星通信系统将更加依赖星上处理和星间通信技术 ,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星上处理技术将数据处理的任务从地面站转移到了卫星上 ,使得卫星能够实时处理和转发数据,减少了地面站的压 力。星间通信技术则通过卫星之间的直接通信,实现了更 加灵活的路由和更高的数据传输效率。
启了卫星通信的历史。

卫星宽带网络系统

卫星宽带网络系统

2012.446卫星宽带网络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薛中伟92941部队 辽宁 125000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卫星宽带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发展现状和应用趋势,通过研究和分析,证明了卫星宽带网络在信息通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卫星宽带网络;无线通信;无线ATM0 前言卫星宽带网络系统是将卫星通信技术和Internet 宽带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的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输系统,也称为卫星因特网系统。

卫星宽带网络系统通过卫星进行语音、数据、图像以及视频信息的处理和传送。

由于卫星通信系统的带宽远小于光纤线路,因此几十兆比特每秒就称为宽带通信。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能力不受各种地区条件限制的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无线宽带网络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通过卫星宽带网络可以实现和城市一样共享互联网资源。

1 卫星宽带网络的基本原理 1.1 系统建设卫星宽带网络系统的构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一种是专门研制、发射专用的宽带卫星,利用宽带卫星转发器进行信息传递,用它运行宽带业务;另一种是利用通信或广播卫星现有的透明转发器,在地球站建设宽带终端来实现宽带网络业务。

可以看出,前者是专门的卫星宽带网络系统,具有带宽大、速率高的优点,但是前期需要很大的投资,市场风险较高。

另一种做法是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开展卫星宽带服务,即开发适合卫星宽带服务的技术、技术产品(系统设备),用它建设卫星宽带网络,具有系统建设简单、技术基础完善的优点,但是在使用中带宽容易受到限制。

1.2 工作模式由于人们在宽带网络上接收数据量远远大于发送数据量,因而卫星宽带网络系统是一种非对称的卫星高速数据接入系统。

采用卫星高速下载和地面反馈的外交互的工作模式,即采用卫星链路作为下行数据链路,将其他通信网络如电话拨号、局域网等作为上行数据链路,从而降低整个系统的带宽成本。

用户在电脑上安装一块卫星网络PCI 卡和卫星接收天线相连,所有低带宽的网络业务可以通过MODEM 从电话网络上传送出去。

浅谈支持IPv6的下一代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体系结构

浅谈支持IPv6的下一代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体系结构
1 概述
m 胪 +
… 路由器应 … 换机一
— —— —-
由于发射卫星的高成本和与地面网络相 比受限的可用带宽,目 前的 宽带卫星业务要想争取更多的市场, 需要找到低成本的方案, 提供高效的 多媒体应用,并将卫星系统整合到下—代网络中。这里讨论了一种支持 I P v 6 , 并将各种卫星系统与无线本地环路( wi F i 和 wi M A x) 相结合的新型 卫星系统体系结构, 该结构以卫星 I P ( I P o s ) 协议中独立于卫星的服务接 人 ( S I — S A P } 考模型为出发 , 能够支持低成本的全球宽带接人。 本文 着重探讨了 I P v 6网络层, Q o S , 和移动性的问题。 2系统体 系结构 未来的卫星通信网络将具有如图 l 所示的网络结构,在该结构中卫 星网络与无线网络通过卫星终茹 连接 , 与互联网通过网关实现互联。 在卫 星终端和网关分另 没置了Y A" 处理模块来解决系统移动陛、 组播等 图 1系统 网 络 结构 图 问题。 该网络具有下列物理模块。R C S T : 返回信道卫星终端。它是 里 系统和外部用户 / 网络( 如 Wi F i 和 wi MA x) 的接口, 提t 鲢 j 函 过卫星 1 ! ! 竺l ! ] . ~ 网络的双向业务。卫星 : 在R C S T和集线器或其他 R C S T 集线器之 鎏 堑 可 … - 矗 ] . ] . 一 三 三 口 _ 一 …一 r ’ — ’ 坚竺 卜 h一 ! ! ! 卜 f = 二 间提 供 回程 链路 。可 以是 透 明卫 星或 具有 星 上处 理功 能 的卫 星。 . [ ! ~ 五亘 ] - 一 圈 匝 自 ・ ' [ 三 ' N C C : 网络控制中心 . 主要提供会话控制 , 路 由和资源分配 , 管理星 上处理配置。网关 : 提供与地面网络 ( I s D N / P 0 1 、 s , 互联 网和 I n — q : : 望! 卜 ¨ 毋 t r a n e t ) 的互 联 。网关主要包 括下 面子系统 : f 1 帔 人路 由器 / 交换 机 : = ] . 一 I L 墨 ^ 殚 曼 兰 L l ! L J 百 一 是与地面网络的接入点 ; ( 2 ) Wi F i 接入点 ( Wi F i A P ) :无线接人点 十 0 赣 椎 露 * ( A P ) 是—个硬件设备 , 作为无线设备用户的通信集线器 , 连接到有 图 2 系统 功能 结 构 图 线局域网。A P 对于提高无线安全l 生, 扩展服务于无线用户的物理范围都 非常重要 。 O ) Wi F i 用户 ( wi F i U s e r ) : 通过 Wi F i 连接接入 网络 的终端或端 在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中,移动性主要在网络层和应用层进行设 用户。( 4 Wi M A X基站( wi MA x B S ) : 将地面网络与 Wi M A X用户站进行 计 , 体系结构和协议主要集中在解决终端移动 问题上。 这里不讨论终端 连接。( 5 Wi M A X用户站( wi M A x s s ) : 为端用户提供通过无线连接 的接 的移动陛, 只讨论连接于卫星终端的用户终端的移动陛。 / 艮 务。 移动 I P 协议是网络层的标准移动性机制 , 它利用了 I P v 6 协议的一 与图 l 的 网络结构 相对应 , 整 个系统 的功能结构 如图 2 所示 。 其 中的 些特陛, 如地址自动配置和邻居发现等。当利用 M I P v 6 及其对 T C P连接 R C S T侧用户终端是通过 R C S T 连接的无线本地环路用户 , 代理服务器设 的优 化 方法处 理 网络 移 动性 问题 时 , 会话 发起 协 议 ( S I P ) 用 于处 理基 于 置在无线本 地环路的路 由器 / 交换机 中。 U D P的实 时应用的移动 I 生。 S I P和应用的移动 } 生 是 对诸如 V o I P 、 即} 晰肖 息 该结构综合了 Q o S , 组播, 移动陛和传输功能。其主要原理是 : 和多媒体会议等大部分应用在网络层移动 性上的补充。 ( 1 ) 该功能框架不仅支持端到端 Q o S , 而且支持根据应用和用户需求 在通常连接到卫星终端的 L A N中,为降低本地移动 中在卫星链 的动态 Q o S 。为支持网络层的端到端 Q o S , 卫星段能与 I n t e ac r t 中区分模 路上的切换时延和信令开销 , 将利用两个 MI P v 6 的增强协议, 层次型移动 式的 Q o S ( D i g S e r v ) 实现互操作, 这是通过终端模块在信令和 Q o S 参数映 I P v 6( HMI P v 6 )和快速切换移动 I P v 6( F M I P v 6 )或者将二者结合使用 射方面的功能实现的。( 2 渤 能框架可以为 I P v 4和 I P v 6提供最新的组 ( F — HM I P v 6 ) 。H MI P v 6 的 目的是通 过引人一 渐 的网络成员移动 定位锚 播管理。R C S T 应作为—个 ML D v 2 组播路由代理, 在监听者和 N C C的远 节点( MA P ) 减少在区域内和本地移动过程中的信令消息数量。 F MI P v 6 则 端组播路由器之I ’ 日 J 转发 ML D v 2 消息。( 3 ) 该功能框架利用移动 I P v 6 增强 主要用 于降低切换时延 。 了卫星通信 系统 中的标准 I P v 6 移动 性。移 动锚 节点 ( M A P ) 位 于R C S T内 5 结论 部, 归属代理( H A ) 位于网关内。 这种设计能够降低区域内部移动和切换过 本文讨论了一种新的网络体系结构 , 该结构支持 I P v 6 , 并能使各种 程中的信令负荷 , 支挣 动切换。( 4 ) 该功能框架支持 P E P 性能增强 卫星和无线本地环路进行结合, 提供低成本的全球宽带接入。 这里包括了

卫星移动通信与卫星宽带通信——发展及现状

卫星移动通信与卫星宽带通信——发展及现状

铱星的技术概况
66颗星在6个轨道面上排列运行(原计划77颗星,有如元素 “铱”) 铱星系统的复杂、先进之处在于采用了星上处理和星间链路技术, 相当于把地面蜂窝网倒置在空中,使地面实现无缝隙通讯。 另外一个先进之处是铱星系统解决了卫星网与地面蜂窝网之间的 跨协议漫游。铱星系统由空间段和地面段组成:空间段即星座, 地面段包括系统控制中心、关口站和用户终端。 铱星系统开创了全球个人通信的新时代,被认为是现代通信的一 个里程碑,使人类在地球上任何"能见到 的地方"都可以相互联络。 其最大特点就是通信终端手持化,个人通信全球化,实现了5个 “任何”(5W),即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地点 (Wherever)、任何时间(Whenever)与任何人(Whomever) 采取任何方式 (Whatever)进行通信。
2011-11
卫星通信的发展及现状
主要内容
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 卫星通信系统的相关知识 VSAT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宽带通信系统
定义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 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卫星通信工作在微波频段。
简史
1945年,英国《Extra-Terrestrial Relays》一文中提出利用3颗静止 卫星覆盖全球的设想。 1945年到1964年间,曾经先后利用月球、气球、铜针偶极子带作 为中继,进行电话电视传输试验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1颗LEO卫星-Sputnic(美苏太空竞赛 的导火索) 1962年,美国第1次发射了真正实用通信卫星(Telstar/MEO) 1965年,第1颗商业通信卫星(INTELSAT-1)进入静止轨道 1990-2000年,引入卫星直接广播语言(DAB)业务 2000-2005年,引入宽带个人通信;Ka频段系统得到迅速;多个 LEO和MEO卫星系统投入运行

宽带卫星通信 铱星系统

宽带卫星通信  铱星系统
45
6、铱星系统失败的分析
二、项目论证失误
预测的市场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无法保证资金的正常回收而正常运行。
◆ 预计 5年内用户达到3600-4200万 ◆ 要求 300-400万用户可保证运行 ◆ 实际 系统运行10个月用户仅2万人 ◆ 结果 实际情况与预期值相差甚远
46
6、铱星系统失败的分析
业务计划
二、铱星系统的组成
1、铱星系统-示意图 2、铱星系统-空间部分 3、铱星系统-地面部分 4、铱星系统-通话过程 5、铱星系统-通话费用

11
1、铱星系统示意图
天上的铱星和地面的终端
铱星系统的信号覆盖
12
2、铱星系统-空间部分
空中结构

“铱”星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低轨道卫星网 络,共计72颗通信卫星(66颗组网和6颗在轨 备用),运行在780公里高的轨道上,构成了 6个极地轨道面,每条轨道上有11颗星,卫星 在轨道上绕地球运行的周期是100分钟又28秒。 卫星689千克,1200W, 设计寿命是5~7年。 每颗卫星上有48个发射点用来传送通讯信号。
16
铱星网络控制中心(1)
中心位置
铱星系统的卫星网络控制中心,在华盛顿 西北部45公里左右弗吉尼亚州的丘陵地带。
中心任务

控制66颗铱星在轨道的运行位置和星体状 态,使每一颗星都保证飞行在自己应在的 轨道和位置,每一颗星都保证是正确的姿 态。从而保证星与星、星与地之间的正常 通信联络。
8
4、铱星系统的目标

通信范围

凡是铱系统内的用户终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铱星系统, 进行包括南极和北极在内的全球范围内的电话、传真、寻呼 和数据通信,成为全球的数字化的卫星个人通信系统。 能够同所有符合规定的其他卫星定位系统组合在一起,提供 全球无线电卫星定位业务。Biblioteka 卫星定位9

恒星宽带系统原理介绍

恒星宽带系统原理介绍

恒星宽带系统主站
业务应用:
星状、网状话音 MAPC(多目的站单载波)电视会 议 远端数据库数据复制 Internet接入,DVB-SCPC SCPC点对点和点对多点 SCADA数据监控 专用VSAT网络 应急移动通信
技术优势:
星状、网状业务联接 多星网络 通道效率最高 响应时间快 支持DVB-S/S2载波
SpaceGateway关口终端
SpaceWay和 SpaceNet网状网终端
点对点、星状、网状应用 一发二收(SpaceWay)和一发四收(SpaceNet)终端 最高支持8Mbps速率 支持IP数据的DAMA/BoD功能 支持IP VLAN和Multicast等多种功能 全IP接口,内置IP路由、QoS等功能 L-Band中频接口,可供24V直流和10MHz参考 QPSK/8PSK调制、0.72/0.793Turbo编码
灵活可靠的服务质量保证功能QoS 灵活可靠的服务质量保证功能QoS
● 建立服务业务的优先等级,在每个通道 里使用虚拟电路来区分业务的应用和种 类 ● 针对VoIP话音业务提供专用的压缩和处 理技术,提高信道利用率
可编程分组子网结构 PGNT
● 支持由若干独立的共享主站的子网络 合成的网中网结构
异地网管热备份
IP特性和路由功能 IP特性和路由功能
Intranet/Internet, VLAN & Multicast 标准定制的QoS业务优先协议:TCP, 标准定制的QoS业务优先协议:TCP,UDP, RIP, ARP, DHCP, ICMP, IGMP, Telnet, PPP, 内置TCP协议加速功能,采用ISO和NASA的SCPS协议标准 内置TCP协议加速功能,采用ISO和NASA的SCPS协议标准

卫星通信应用新领域——机载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应用介绍

卫星通信应用新领域——机载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应用介绍
切换。 卫星数据链路由前向链路和回传链路组成示意图6。
。弩…,,掣 电秘一/:,o‘‘‰
’/
0,。
卫星数据链路由前向链路和回传链路组成。前向链路——由地面关口站射频系统发射,经由
转发器传输给卫星覆盖范围内所有正在飞行的飞机。在单个转发器上前向链路最高速率可逃 40Wops。前向链路容量可通过增加转发器轻松扩展。
上的日益完善,其Biblioteka 展速度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快。2机载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组成和技术特点
机载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主要由机载卫星通信分系统、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空间段分系统
以及地面关13站分系统组成。机载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项目采用的都是成熟同步轨道卫星技术
(FSS卫星Ku频段)’,利用现有在轨Ku频段卫星信道资源,建立一个统一的卫星机载通信平台 来提供整体的宽带多媒体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将这些成熟技术按照航空飞行要求进行整合, 卫星空间段无需另外投资,系统组网灵活,扩展能力强。机载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提供的服务支 持乘客便携式电脑、PAD和智能手机为终端的互联网宽频接入服务和电信增值服务。
通信应用系统领域。这个系统不会对民航空管和飞机导航系统造成影响,在为公众乘客提供多媒
体通信服务的同时,也可为空中交通管制和飞机导航系统及应急通信提供备份使用,为飞行管理
驾舱数据、客舱乘客状态信息传输提供宽带接入服务。宽带多媒体通信和无线网络还能支持机组 人员的日常工作,并可节省在机内布设有线网的费用。 机载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将开创卫星通信应用新发展空间领域。同时,也为地面固网运营商 提高用户业务使用量,开展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随着该领域发展的逐步成熟,技术与商业模式
中国卫通是国内唯一卫星通信运营商,中国卫通希望成为机载卫星通信服务提供商和运营

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的基本特点及应用

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的基本特点及应用

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的基本特点及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通信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海事领域。

传统的通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海事领域的需求,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应运而生。

它具有高速、稳定、全球覆盖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海事领域的通信联系、数据传输、应急救援等方面。

一、基本特点1.高速: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具有高速传输的特点。

海上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实现高速互联网接入,进行视频会议、数据传输等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沟通效果。

2.稳定:在海上环境中,传统的通信系统容易受到天气、海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信号不稳定或中断。

而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可以稳定地提供通信服务,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保证了海上通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3.全球覆盖: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具有全球覆盖的特点。

无论船只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卫星信号实现通信联系,大大方便了海上工作人员的通讯需求。

4.多样化应用: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支持语音通信、短信通信、数据传输、视频监控等多种应用,满足了海事工作中的多样化通讯需求。

二、应用场景1.通信联系:船只与陆地的通信联系是海事领域最基本的需求,而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可以为船只提供稳定、高速的通信服务,保障海上通讯的畅通。

2.数据传输:海事领域需要大量的数据传输,如海图、气象资料、航行数据等。

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可以实现大容量数据传输,满足海事工作中的数据需求。

3.视频监控:船只上配备摄像头,可以通过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实现远程视频监控,提高船舶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4.应急救援:海上遇险时,需要及时的求助和救援。

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可以为遇险船只提供及时的通讯和定位服务,保障海上人员的生命安全。

5.船舶管理:船舶管理涉及到船舶位置追踪、船员管理、货物监控等方面,而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可以为船舶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发展趋势随着航运业的发展和对通信要求的不断提高,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在海事领域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

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的基本特点及应用

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的基本特点及应用

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的基本特点及应用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是指利用卫星通信技术,为海上船舶和海洋平台提供通信服务的系统。

它通过卫星与地面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能够实现海事信息的广域覆盖和实时传输,极大地提高了海上通信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的基本特点及应用进行介绍。

一、基本特点1. 宽带高速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采用的是卫星通信技术,能够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

传统的海上通信系统受制于地面基础设施的限制,传输速度较慢,而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能够提供高达几百兆甚至更高的带宽,满足海上通信对于大容量数据传输的需求。

2. 全球覆盖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卫星进行数据传输,能够实现全球范围的覆盖,无论船只身处何处,都能够使用卫星通信系统进行通信。

这使得海上船舶和海洋平台能够实现与陆地的实时通信,及时获取和传输信息,为航行安全和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可靠性高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采用卫星通信技术,不受地面基础设施的限制,不会因为地域条件或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造成通信中断。

现代卫星通信技术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确保海上通信的畅通和安全。

5. 多样化应用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不仅可以用于语音通信和短信传输,还可以传输图像、视频、数据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这为海上船舶和海洋平台提供了丰富的通信方式和多样的信息表达方式,满足了海上通信的多样化需求。

二、应用领域1. 海上航行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在海上航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船舶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时获取航行信息、天气预报、海图更新等数据,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船舶之间和船舶与岸基通信中心之间也可以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实现快速便捷的通讯联系。

2. 水产养殖在海洋平台上,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产养殖场可以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实时获取水质监测数据、养殖情况、市场信息等,对养殖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3. 海上救援在海上遇险时,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发挥出色的救援作用。

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的基本特点及应用

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的基本特点及应用

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的基本特点及应用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它主要是以海事卫星为基础建立一种宽带行业特定通信形式,它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高速宽带功能: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支持高速宽带传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卫星通信信号可以被加速传输,以达到高速宽带传输要求。

2、多媒体通信: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支持多媒体通信,从单一的文件传输到多媒体的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的传输,都将大大提高传输的效率和质量。

3、智能定制: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将提供定制的通信场景,比如实时海上作业、海洋应用、搜救以及数据挖掘等,从而使用户可以更加灵活地应用宽带通信技术。

4、丰富的应用场景: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不仅支持国外广播电台运营,同时也支持复杂的远程商务通信,可用于海上航行、搜救、视频通话、视频会议等。

1、海洋管理: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可用于海洋管理,实时监控海洋水质和环境,行政管理数据的获取以及各种海洋安全作业的监督等。

2、船舶导航: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可用于船舶导航,它可为船舶用户提供实时海图数据和良好的通信环境,可以帮助船舶安全顺利航行。

3、船舶安全: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非常适合于船舶安全,不仅可以为可疑的船舶提供实时的监测,而且还可以通过卫星广播系统实现基于卫星的可视电视警务通信。

4、海洋应急救援: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通过提供多种应用场景,可以为受灾的船舶提供快速的信息传输和应急救援,以确保海上船只的安全。

总之,宽带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具有高速宽带功能、多媒体通信、内容定制等优点,可以为海洋管理、船舶导航、船舶安全以及海洋应急救援等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

可以说,它将为海洋研究和人员海洋行动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通信服务,从而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

卫星宽带与卫星移动

卫星宽带与卫星移动

二、宽带卫星通信终端一、中星16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三、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四、卫星移动通信终端五、卫星移动通信研究热点中星16卫星通信地面应用系统主要为个人用户和企业集团用户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并可支持传统的话音业务和线路租用业务;系统同时还可为机动用户终端提供通信服务,支持特殊场景下的应急通信;另外系统还可用于环境信息采集和减灾防灾信息分发。

1、系统应用背景(3)企业应用:集团用户或虚拟运营商利用卫星网络组建虚拟私有网络,并具有相应管理权限;(2)应急应用:作为地面网络的备份,为特定用户点对点通信提供保证性带宽;(1)个人应用:终端用户通过卫星网络接入互联网;用户可以局域网形式共享带宽;(4)行业应用:新闻采访、数据采集应用信关站Internet企业应用个人应用SOHO 行业应用:新闻采访应急应用2、系统应用场景2、系统应用场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星16 号Ka 宽带卫星具有26 个用户波束、3 个馈电波束,在北京、成都和喀什三地设置了三个关口站。

与目前国际先进的卫星相比,中星16 号Ka 宽带卫星的系统容量、区域覆盖等还相对有限,随后建设的中星18 号Ka 宽带卫星将对此进行全面的补充和完善。

届时,除了我国陆地、北海、东海、南海都可以全部覆盖之外,还有几个海洋移动波束可以用于机动应用。

这将为我国应急通信提供大范围、全时空的系统保障。

3、波束覆盖情况-中星16卫星配置26个用户波束及相应的3个信关波束,覆盖中国部分区域。

每用户波束覆盖区域约为20万平方公里。

右/左旋圆极化,八色复用,前向340MHz,返向120MHz。

3、波束覆盖情况-大平台设计容量大约在120G~150G,该指标与国际高端Ka多点波束卫星容量相当。

机载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机载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 75•机载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构建,是促进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有利于提升通信便捷性的同时,保障信号的良好传输质量,促进覆盖范围的扩增。

机载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及运行原理具有一定复杂性,因此在系统运行中需要加强相关技术的优化,以实现业务拓展,满足未来发展要求。

本文将对机载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索机载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信道特性及关键技术,研究系统设计方案,为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近年来,机载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尤其是随着多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其通信容量得到扩增,在实践工作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为了能够满足机载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运行需求,必须加强新技术手段的引进与应用。

尤其是在军用飞机和大型喷气机当中,对于卫星通信设备的运行性能要求较高,应该充分发挥宽带卫星通信的优势,保障良好的传输效率与质量。

1 机载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信道特性1.1 损耗传输在自由空间当中往往出现损耗传输的现象,单位增益存在于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当中,根据相关公式对损耗传输量进行计算。

虽然在大气层中的损耗相对不高,但是也会存在较大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包括了云、雾、降雪、降雨等等,导致损耗量上升。

尤其是会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导致通信中断的问题出现。

由于天气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于损耗的估计也会存在较大难度。

在损耗传输中,降雨的影响相对较大,尤其是在降雨天气下会导致电磁波的传输强度出现下降。

在系统应用当中,应该综合考量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做好降雨时间的有效预测,保障数据服务的可靠性。

1.2 电离层闪烁和大气闪烁卫星信号的强度会产生不规律的变化,这主要是受到折射率的影响,进而引发大气闪烁的现象。

无线电相位和振幅等,会受到不均匀电子游动的影响,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进而导致电离层闪烁的现象。

为了能够对电离层闪烁和大气闪烁的问题进行处理,可以应用时间分集、编码分集和添加余量等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1
按照图7-6所示的慢启动-拥塞避免算法, 假设TCP在一条往返延时为100ms的移动卫 星链路上传输一个400KB的文件。如果TCP 发送的报文段大小为1KB,则: (1)发送完该文件需要用多少RTT? (2)此次传输的有效吞吐量是多少?
70
超时
60
临界值
拥塞窗口CWND(KB)
50 40 30 20 10 0 0 5 10
功能
为用户或用户群提供Internet骨干网的高速接入 作为骨干传输网络,连接不同地理区欧卫星转发器(36MHz)数目的供求情况
转发器需求 1995 业务 传统语音和数据 Internet中继 Internet接入 电视和视频 177 0 0 527 223 0 0.4 528 298 17.1 9.9 585 204 147 13 964 163 200 143 1207 1997 1999 2004 2009
1、滑动窗口协议
► 接收端公告窗口即是发送滑动窗口,是接收端通告 发送端的窗口大小数值
接收端公告窗口 可用窗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发出并已确认
发出但未确认
可立即发送
窗口滑动前无法发送
2、拥塞控制机制
► TCP拥塞控制策略是在20世 纪80年代后期由Van Jacobson 提出 ► TCP的拥塞控制机制随TCP 协议版本的不同而不同,在目 前常见的TCP-Reno中,拥塞控 制机制由慢启动算法、拥塞避 免算法、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 算法构成
快速恢复
慢启动
拥塞避免
超时? 快速重传 是 否 接收到n个 重复确认

3、慢启动/拥塞避免机制
70
超时
60
临界值
拥塞窗口CWND(KB)
50 40 30 20 10 0 0 5 10
临界值 临界值 超时
15 20 25 归一化时间(RTT)
30
35
图7-6 慢启动-拥塞避免算法中CWND变化示意图
特点
传输速率高,如吉莱特(Gilat)公司与微软等合作推 出的利用双向VSAT实现的Internet接入服务,能提供下 行40Mb/s,上行153.6Kb/s的数据速率(但个人用户只 能获得下行400Kb/s、上行56~100Kb/s的速率) 为了独立于地面网络,多数卫星宽带通信系统使用微 波或激光星间链路实现卫星互连,构成空间骨干传输 网络 由于卫星链路的传输损耗大,在高速传输情况下,要 求用户使用具有较大口径的天线。因此,短时间内卫 星宽带系统将无法支持手持终端移动中的高速通信。
临界值 临界值 超时
15 20 25 归一化时间(RTT)
30
35
解:(1)传输完400KB大小的文件,需要用RTT数为24 (2)此次传输的有效吞吐量为: (400×8)/(24×0.1)=133.3 (Kbps)
例题2
假设TCP在卫星通信链路上实现一个扩展:允许窗 口大小远大于64KB。假设你正用这个扩展TCP在一 条往返延时为100ms的1Gbps移动卫星链路上传送 一个10MB的文件,而且TCP接收窗口为1MB。如果 TCP发送的报文段大小为1KB,在网络无拥塞、无 分组丢失的情况下: (1)当慢启动打开发送窗口达到1MB时,用了多 少RTT? (2)发送该文件用了多少RTT? (3)如果发送文件的时间由所需的RTT的数量与 链路延迟的乘积给出,这次传输的有效吞吐量是 多少?链路带宽的利用率是多少?
一、概述
• 随着人类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对 Internet网络依赖性的不断提高,Internet业 务和宽带综合业务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低速话 音和数据通信,成为通信网络中的主要业务
• Internet业务和宽带综合业务也自然地成为了 卫星通信当前迅速发展的应用领域
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的特点及功能
二、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结构
• 交互式卫星宽带Internet 接入系统结构
直接接入用户 系统 信关站 用户站
LAN
用户群
ISP
Internet骨干网
• 非对称卫星宽带接入系统结构
高速前向链路 系统 信关站 ISP
高速前向链路 系统 信关站 ISP
低速反向链路
地面网络 低速反向链路
Internet骨干网 (a) (b)
(一)TCP概述
• TCP协议特点
► 面向连接的、端对端、进程对进程的可靠传输协议,为用
户提供字节流传输服务
► 基于不可靠的IP服务来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采用了端对 端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差错控制机制来保证服务的可靠性
► 使用滑动窗口协议来实现端对端流量控制
► 使用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算法来完成 拥塞控制 ► 使用确认信息包、定时器和重传机制来实现差错控制
Internet骨干网
• 卫星宽带骨干传输系统结构
系统 信关站 ISP
系统 信关站 ISP
Internet骨干网
Internet骨干网
三、卫星TCP技术
几个概念:
(1)往返延时RTT 发送端从开始发送数据到它收到来自接收端的应答,所需时 间为信息传输的往返延时。 (2)连接容量(或带宽延时乘积) 发送端在接收到返回的应答信息之前所能发送的最大数据量, 它受到接收窗口( 接收窗口为带宽延时乘积)的限制。 连接容量=带宽RTT (3)长粗管道 对于给定的最大窗口尺寸(带宽延时乘积) ,大的往返延时将 限制连接带宽(即传输速率),通常把带宽延时乘积较大的数据 连接称为“长粗管道”。
卫星宽带通信系统
目录
一、概述 二、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结构 三、卫星TCP技术 四、卫星IP技术 五、国外卫星宽带通信系统
参考文献
Zhili Sun. Satellite Networking Principle and Protocols. John Wiley & Sons,Ltd., 2005 陈振国等. 卫星通信系统与技术.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 版社,2003 DOUGLAS E. COMER著,林瑶等译. 用TCP/IP进行网际互连.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Chotikapong, Y.; Sun, Z.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for TCP/IP via Satellite Links. Satellite Services and the Internet, IEE Seminar on 17 Feb. 2000, Page(s):4/1 –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