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传统的借自然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3 —20 14 学年第Ⅱ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改卷教师:
学号:126020290 姓名:杨业奇得分:
谈中国传统的“借自然之势”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所有的行为习惯,所有的思想和逻辑方式,国家政治生活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总有那么一种东西是我们遵循或者是想要遵循的。这种东西被称为“道”,是几千年来数亿万炎黄子孙所追求的的。而对于追求“道”,则离不开一个“借”字,借自然自力,顺天得道。这个“借”字,老祖宗理解,我们作为后人更应有深刻的理解。
诸葛亮借东风——对自然之力的深刻领悟
公元208年11月,三国时期。曹操率兵50万,号称80万,进攻孙权。孙权兵弱,他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兵力也不过几万,只得凭借长江天险,据守在大江南岸。双方经过遭遇,在赤壁对峙开来,然而曹军多为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很多人得了疾病,士气低迷。两军刚一接触,曹操就吃了小的败仗。为了减轻战舰被风浪颠簸,曹操命令工匠把战船连接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船身稳定多了,人可以在上面往来行走,甚至可以骑马。这就是所谓的“联合战船”,曹操认为这是一个渡江的好方法。
但是,连环战船目标大,行动不便。所以,有人提醒曹操防备吴军乘机火攻。曹操认为:“凡用火攻,必借东风,方令隆冬之际,但
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阳春之时,吾早已提被已。”周瑜耶看到了这个问题,只是由于气候条件不利于火攻,急的他“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刘备军师诸葛亮用“天有不测风云”一语,点破了周瑜病因,并密书16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此可知,对于火攻的条件,曹操、周瑜、诸葛亮三人都有着共同的认识。
然而,诸葛亮由于家住在离赤壁不远的南阳,对这一带的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加深刻。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当时诸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准确的预报出出现偏东风的时间。
十一月的一个夜晚,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锋利很大。周瑜派出黄盖,带领一支火攻船队,直驶曹军水寨,假装去投降。穿上转满了饱浸油类的芦苇和干柴,外面围着布幔加以伪装。等行至理曹军只有二里路时,黄盖放火令下,所有战船一齐烧起来,直冲曹军水寨。东南风愈刮愈猛,火借风力,曹军水寨全部起火。几十万大军,樯橹灰飞烟灭。
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了解自然天气变化的规律,借自然之力,而化用自然,顺应天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可谓快哉。
都江堰——借自然之力,顺自然之势的典范之作
我国古代有不少的治水佳作,细观古人治水,成功的多懂的“依高卑之宜。趋自然之势”的道理。从古代的大禹治水道李冰修建都江
堰,再到王景治黄河,都是借自然之势,行水之质。
公元前272年,30岁的秦国人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一路艰险来到蜀郡担任郡守。按照秦国更低文化和司马错的军事思想,这位青年郡守要把自己的属地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
上任后的李冰沿岷江而上,直抵岷江源头,形成七百余里,开始了水情勘探工作。怎样让岷江水持续而稳定的经过成都,使航道畅。同时又在洪水季节控制水,不能危害城市人民,修建一个引水和控水的水利工程,成为李冰的思考重点。
经过长达三年的时间,公元前270年,一部精妙的治水方案终于出炉。秦昭王当时拨银十万,批准李冰计划。
发源于甘肃与四川交界处雪山的岷江,是长江最大最长的支流。它如同脱缰的野马,任意塑造出不稳定的河床和时分时合的岔道,不仅水势凶猛,而且全年水量不稳定。经过考察,李冰选择在山丘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
李冰在岷江河岸边动工,工人们用竹片编成笼,笼内塞满卵石,然后通过渡船运输到江心。用了整整四年时间,在岷江江心建立起了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当江水流至鱼嘴时,自然分为了内外两江。其中内江为引水河,也是岷江改道通往成都的工程。在完成此项工程之后,岷江水如何引入成都平原又成了一大难题。李冰通过开山辟水路,让江水流入平原。时光荏苒,历经八年,才将虎头岩的山体,分出一条宽20米的水路。后人把这个开辟出来的入水口成为“宝瓶口”。从此,汨汨清流从宝瓶口奔涌而出,永久的灌溉着成都平原。公元前
256年,历经14年,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都江堰建成竣工,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都江堰历经沧桑的朴素外貌与沉着流淌的汨汨清流。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依旧发挥着其分洪减灾和灌溉兴利的作用,向世人展示它不可思议的水利哲学和灵动悠远的灿烂文明。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的设计,从鱼嘴的无坝引水到整个平原的方式,都采用了有口无闸的方式。水以自然地行进方式,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在广袤的平原上,形成了密如织网的自然渠系。
李冰分清了“高卑之宜”,懂的“趋自然之势”。他亲自到实地考察,从源头到入口,为了“辟沫水之害”而去了解四季、气候引起的水量变化,何时为害,为害时江水量和洪涝现象。李冰对这些因素一一考虑,这是对自然地极大尊重。借自然之力,顺自然之势的都江堰工程缔造出一个”蜀千里沃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春水绕蜀城,江村事事幽”的天府之国。
苏州园林——借景自然,天人合一
自古有诗句称“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究竟因何备受称赞,成为其城市的精髓,为世界所瞩目?我认为,究源掘底,苏州园林不仅仅代表了风景优美,风格独特的景区,更代表的是一种:“天人同源,和谐一致”的哲学内涵以及“有若自然,融汇自然”的园林设计。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深深地影响了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无论
是在造园思想、造园宗旨上,抑或是在园林设计上,还是在园林意境风格上,都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人天同源、天人一体”的自然观的浸润和濡染。由此,直接影响到苏州古典园林的有若自然、融会自然、自由生动、秀逸闲静的造园风格,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另外,苏州古典园林的园主人的心态、意趣、地位、身份也决定了苏州古典园林有若自然、融会自然、享受自然的造园风格。回顾历史,苏州古典园林的主人,大多在朝任官,或退休,或因故退隐,回归故里造园,也有一部分是历经风雨,沉浮江湖而欲归隐去享受清闲的商人。这些苏州园林的主人的共同特征是:他们都厌倦了官场或都市的喧嚣与人性的复杂,想寻找自由的乐土,寄情山水、回归自然,以安度晚年的安详清闲的岁月。由此,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脱离规整严密的布局,而转向自由活泼的章法,以适应苏州园林的主人的“自由坦荡”的心情和“人天和谐”的追求。
从根本上来说,苏州古典园林设计对“人天同源、和谐一致”造园设计风格的追求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正是由于中国几千年传统哲学中的人和自然的大生命观,才孕育了苏州古典园林“人天同源、和谐一致”的设计精髓,才有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林石掩映,池水幽深,亭榭错落,廊桥曲折”的“有若自然”的设计风格。借景自然,一山一水即文章;顺应地势,浑然天成苏州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自然之浑浑,无君子之乾乾,然欲守而立之,终须君子自悟其道,善其身也。”这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