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弱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眼科 视瞻昏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眼科 视瞻昏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视瞻昏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第二版)(曾庆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自觉眼前灰黄暗影遮挡,视物不清、变形。

(2)视力下降,但常不低于0.2。

(3)眼底黄斑部视网膜水肿呈圆形反光轮,中心凹反光消失,或伴有黄白色点状渗出。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等检查有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

(1)临床表现:症状:眼前中央暗影遮挡,视物不清、视物变形。

眼部检查:检眼镜下黄斑区局限性盘状浆液性脱离,中心凹反光消失。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①Amsler表检查:可见中心暗点、方格变形。

②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黄斑区出现荧光渗漏点、渐呈喷射状、墨渍样扩大。

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后极部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或伴有浆液性RPE脱离。

(二)证候诊断1.水湿上泛证:视物模糊,眼前出现有色阴影,视物变形或变小;眼底见黄斑部水肿,视网膜呈圆形反光晕轮,中心凹反射消失;兼见胸闷不舒,胁肋胀痛,大便稀溏。

舌苔滑腻,脉濡。

2.痰浊内蕴证:多见于病情缠绵迁延,视物模糊,眼前暗影,视物变形;眼底见黄斑部水肿减轻,出现黄白色渗出,中心凹反射消失或减弱;兼见胸闷纳呆,食少便溏。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

3.肝肾亏虚证:病属后期,视物仍模糊,或有视物变形、易色;眼底见黄斑区色素紊乱,少许黄白色渗出,中心凹反射仍未见;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舌质红,舌苔少,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水湿上泛证治法:利水渗湿,调和肝脾。

推荐方药:五苓散合逍遥散加减。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包)、当归、赤芍、柴胡、生甘草等。

中成药:五苓散、逍遥丸等。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弱视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弱视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脾胃虚弱型
治以健脾和胃、益气明目 归脾汤加减。
2023
PART 03
弱视的预防与保健
REPORTING
弱视的预防
定期检查
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眼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 和干预弱视。
关注发育情况
留意孩子的视觉和眼部发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 及时就医。
弱视的中医辨证分型
肝肾亏虚型
视物模糊,头晕目眩,腰 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 无力。
脾胃虚弱型
视物模糊,面色萎黄,神 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 苔白,脉缓无力。
心脾两虚型
视物模糊,心悸怔忡,失 眠多梦,头晕目眩,舌淡 苔白,脉细无力。
弱视的中医治疗方法
肝肾亏虚型
治以滋补肝肾、养血明目。方用 杞菊地黄丸加减。
弱视治疗的最新进展
光学矫正技术的应用
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光学矫正如眼镜、隐形眼镜等已广泛 应用于弱视的治疗,能够改善屈光异常,提高视力。
视觉训练方法的改进
针对弱视患者的个体差异,现代医学发展出多种视觉训练方 法,如对比度训练、立体视觉训练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视 觉功能。
2023
PART 05
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
中医眼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 着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眼科作为 其分支逐渐独立出来。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兴起 ,中医眼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 创新,与现代医学相互融合。
宋元明清时期的进步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眼科的理论和实 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许多 著名的中医眼科书籍问世。
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
03
04
中药调理
针对弱视患者的不同情况,采 用中药调理的方法,改善眼部 血液循环,促进视神经发育。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引言眼科疾病是指与眼睛相关的各种病症,如近视、远视、散光、弱视、眼睑炎等。

传统中医在眼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擅长运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疗法,以改善眼睛的功能和缓解眼部不适。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眼科中医诊疗方案,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眼科疾病的方法。

近视防治方案方案一:中药治疗针对近视患者,中医推荐使用如下中药:•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降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近视引起的眼部疲劳和充血。

•眉豆:可用来制作眉豆粥,具有明目、滋润眼睛的作用。

•玫瑰花:具有活血化淤、舒经止痛的特性,可用于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近视引起的眼睛酸涩疼痛。

方案二: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之一,可用于改善近视患者的视力。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睛明穴:位于眼球外侧眼角与眼外侧尾的交点,通过针灸刺激可以增强视力,减轻近视的程度。

•支离穴:位于眼睑下方,针灸该穴位可以缓解眼疲劳和眼压,改善近视。

方案三:眼保健操眼保健操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眼部锻炼方式,适用于近视患者。

以下为一组常用的眼保健操:1.闭目保眼操:闭上眼睛,用掌心轻轻按压眼窝,做着闭目养神的动作,可以缓解眼部疲劳。

2.轻揉太阳穴:用双手的食指、无名指轻轻按摩太阳穴,有助于舒缓眼部不适。

3.远近视眼操:目视远处,再突然转向看近处的物体,重复几次,可锻炼眼睛的调节能力。

散光防治方案方案一:中药治疗散光是指眼球屈光不正,导致近距离视觉模糊的疾病。

中医建议使用以下中药进行治疗:•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退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散光引起的视觉模糊。

•独活: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特性,可用于调理散光患者的眼部循环,缓解眼疲劳,改善视力。

方案二:针灸疗法以下是几个常用的针灸穴位,用于治疗散光:•四白穴:位于眉毛外侧眼角与脑门发际交点,针灸刺激该穴位可以增强眼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散光患者视力。

•眼窝穴:位于眼眶下缘的凹陷处,针灸刺激该穴位可以调和眼睛的阴阳气血,缓解散光引起的眼睛干涩不适。

2012眼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012眼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高风雀目病(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近视病(近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聚星障病(病毒性角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高风雀目病(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5-94)(1)夜盲,入暮及暗处不辨人物,暗适应检查阈值升高。

(2)视野缩小,视野检查早期可见环状暗点,逐渐向内外两侧扩大,晚期呈管状视野,进而影响黄斑,中心视力减退可致失明。

(3)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血管显著变细,早期在赤道部散布骨细胞样色素,随病情进展,视乳头呈蜡黄色,色素向周边和后极部扩展,可覆盖于视网膜血管上。

视网膜呈青灰色可透见硬化的脉络膜血管。

极少数患者可无色素。

(4)ERG a波、b波振幅降低,峰时延迟,甚至消失呈熄灭型。

(5)常有家族史,有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伴性连锁隐性及散发性四种遗传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眼科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双眼受累。

(2)周边视觉丧失。

(3)杆体功能障碍:表现为暗适应杆体终阈值升高及(或)ERG杆体反应振幅降低,峰时延长或反应不能记录。

(4)进行性感光细胞功能丧失。

(二)证候诊断1.肾阳不足证:夜盲,视野缩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耳鸣耳聋,阳萎早泄,女子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2.肝肾阴虚证:夜盲,视野缩小,眼干涩,头晕耳鸣,失眠梦扰,口干,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脾虚气弱证:夜盲,视野缩小,面乏华泽,肢体乏力,纳食不馨,口淡无味,视物疲劳,不能久视,或有便溏泄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4.气虚血瘀证:夜盲,视野狭窄,视力模糊,病程日久,视神经乳头蜡黄色,视网膜血管纤细,脉络膜血管硬化;舌质暗,苔薄,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肾阳不足证治法:温补肾阳。

中医弱视治疗的诊疗指南

中医弱视治疗的诊疗指南
常用手法
揉、捏、推、按等,注意力度适中, 避免过度刺激。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包括耳穴压豆、拔罐、艾灸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需个性化定制,患者需遵医嘱进行治疗,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和饮食调理。
04
中医弱视治疗的临床 研究与案例
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
中医对弱视的辨证施治原则
整体调理
中医治疗弱视需从整体出发,调 理全身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目
的。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明病因病 机,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
三因制宜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 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03
中医弱视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
通过口服或外敷中药,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弱 视症状。
中医弱视治疗的诊 疗指南
contents
目录
• 弱视概述 • 中医对弱视的认识 • 中医弱视治疗方法 • 中医弱视治疗的临床研究与案例 • 中医弱视治疗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01
弱视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障碍,表现 为视力低下,但眼部检查无器质 性病变。
分类
根据病因,弱视可分为斜视性弱 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 性弱视等。
配合医生指导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 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
复训练。
预防与保健建议
01
02
03
04
早期筛查
对于新生儿和幼儿,家长应定 期带他们进行眼科检查,以便
早期发现和治疗弱视。
均衡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取足够的 营养素,特别是维生素A和D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防治指南与疗养建议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防治指南与疗养建议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防治指南与疗养建议
目录
contents
弱视概述中医对弱视的认识弱视的中医防治方法弱视的疗养建议弱视的预防措施
01
弱视概述
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相关的眼科疾病,表现为视力低下,无法通过配戴眼镜或隐形眼镜矫正。
定义
根据病因,弱视可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等。
05
弱视的预防措施
01
02
眼科医生会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底等,以确定是否存在弱视或其他眼病。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以便早期发现弱视等视力问题。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以维持眼部健康。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以减轻眼睛疲劳和干涩。
如果患有眼部疾病,如斜视、上睑下垂等,应积极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导致弱视。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确保眼部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应适时休息,如闭眼、远眺等。
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避免光线不足或过强,以及长时间盯着书本或手机屏幕。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耳穴压豆、穴位贴敷、艾灸等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04
弱视的疗养建议
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眼睛疲劳,提高弱视治疗效果。
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每隔一段时间应休息一下,如看看远处、做做眼保健操等。
适度用眼
阅读、写字时保持正确的姿势,以减轻眼睛负担。
分类
视力减退、无法清晰看到细节、视觉疲劳、对比度感知障碍等。
症状
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严重者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眼科近视病(近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眼科近视病(近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眼科近视病(近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近视病(近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5-94)。

(1)近视力正常,裸眼远视力低于1.0,但能用凹球透镜矫正;(2)屈光度≤-3.00D为轻度近视;(3)青少年裸眼远视力在短期内下降,休息后视力又有提高,使用阿托品麻痹睫状肌后,检影近视度数消失或小于-0.50D,为假性近视;(4)年龄6~18岁。

2.西医诊断:参考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眼科学》(赵堪兴、杨培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近视力正常,裸眼远视力低于1.0,但能用凹球透镜矫正;(2)轻度近视:≤-3.00D;(3)青少年裸眼远视力在短期内下降,休息后视力又有提高,使用阿托品麻痹睫状肌后,检影近视度数消失或小于-0.50D,为假性近视;(4)年龄6~18岁。

(二)证候诊断1.心阳不足证:视近清楚,视远模糊。

全身证见面色晄白,心悸神疲,健忘乏力,多梦,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口燥咽干,目涩少泪,舌淡脉弱。

2.肝肾两虚证:近视日久,眼前渐生黑花,眼部检查可见玻璃体混浊,眼底可见近视弧形斑,网膜呈豹纹状改变,全身可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脾气亏虚证:视近清晰,视远模糊,视疲劳,喜垂闭。

或病后体虚,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舌淡红,舌边齿痕,苔薄白,脉弱。

4.气滞血瘀证:近视清晰,远视模糊,久视则眼球酸胀,干涩疼痛,目眶紫暗,眉棱骨疼,或见情志不舒、头晕、耳鸣、视疲劳,舌暗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针刺治疗(针灸可采用梅花针或针灸手法仪)主穴:精明、承泣、风池、攒竹。

配穴:肝肾亏虚配光明、养老、肝俞;心肾不交配肾俞、神门。

穴位也可选百会、神庭、头维、合谷、太阳等。

方法:毫针针刺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精明穴除外)。

(二)温灸疗法将中药配方桂枝、丹参、高良姜、藿香、小茴香、麝香、艾绒制成艾条,放到温灸治疗仪内点燃,将温灸治疗仪戴在头部,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

眼科弱视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眼科弱视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眼科弱视中医临床路径(试⾏版)弱视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于西医诊断为弱视的门诊患者。

⼀、弱视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适⽤对象中医诊断:第⼀诊断为弱视。

西医诊断:第⼀诊断为弱视(ICD-10编码:H20.004)。

(⼆)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眼科学》第9版(彭清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眼科学》第2版(葛坚主编,⼈民卫⽣出版社,2010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弱视协作组制定的“弱视中医诊疗⽅案”。

弱视临床常见证候:禀赋不⾜证脾胃虚弱证⽓⾎亏虚证(三)治疗⽅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弱视协作组制定的“弱视中医诊疗⽅案”。

1.诊断明确,第⼀诊断为弱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五)进⼊路径标准1.第⼀诊断必须符合弱视的患者。

2.由于屈光参差或⾼度屈光不正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下降,或两眼最佳矫正视⼒相差两⾏及以上,眼部检查⽆器质性病变,视⼒≤0.8的3~12岁⼉童可进⼊本路径。

3.斜视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或患有其他眼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不进⼊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1.必需的检查项⽬(1)远近视⼒检查;(2)散瞳验光、矫正视⼒;(3)裂隙灯检查;(4)眼底镜检查;(5)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6)视功能检查(双眼单视、调节和聚散功能、⽴体视觉)。

2.可选择的检查项⽬: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视功能检查、视觉诱发电位(VEP)等。

(⼋)治疗⽅法1.针刺治疗2.推拿疗法3.梅花针叩刺4.⽿⽳5.辨证选择⼝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禀赋不⾜证:补益肝肾。

(2)脾胃虚弱证:健脾益⽓。

眼科弱视中医诊疗方案

眼科弱视中医诊疗方案

眼科弱视中医诊疗方案一、中医思路中医认为,弱视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足、肝肾阴虚、脾胃失调等原因导致眼睛功能失调而引起的。

因此,治疗弱视应从调理气血、滋养肝肾、健脾胃等方面入手,以促进眼球血液循环,提高眼睛的营养供给能力和自愈能力。

二、辨证论治(一)肝肾阴虚型症状:视力模糊、夜盲、眼干、视物眩晕、视物虚浮。

治疗方法:滋肝肾阴,通络明目。

方剂:六味地黄丸(改良版),由熟地、黄精、山药、山茱萸、桑螵蛸、川牛膝等组成。

可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二)气血不足型症状:视物模糊、眼睛干涩、视物昏花、容易疲劳。

治疗方法: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剂:四物汤,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组成。

可口服,每次10g,每日2次。

(三)脾胃失调型症状:视物不清、眼睛疲劳、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泻。

治疗方法:调理脾胃,补益脾气。

方剂:理中丸,由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等组成。

可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三、养生保健(一)眼保健操:定期做眼保健操,以促进眼球血液循环,增加眼睛的营养供给能力和自愈能力。

(二)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盯着电脑、手机等电子屏幕,适当休息和放松眼球。

(三)合理膳食:保证摄入富含维生素A、C和E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如胡萝卜、柠檬、橙子、草莓等。

(四)适当运动:定期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加眼球运动量,促进血液循环。

四、临床研究目前,中医对于弱视的临床疗效尚未有明确的统计数据支持。

中医治疗弱视的方案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大样本的临床验证。

五、注意事项使用中医诊疗方案治疗弱视时,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病情的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同时,患者还需遵守医生的用药、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指导,以加快康复进程。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一、眼科中医常见病的诊断1.丹毒:主要症状为眼睑红肿、疼痛,眼球充血;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数。

辨证要点为热毒内郁,治宜清热解毒。

2.翳:主要症状为视物模糊,眼睛有异物感;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辨证要点为肝火妄行,治宜疏肝明目。

3.眼跳:主要症状为眼球随意抽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要点为肝风内动,治宜疏肝养血。

二、眼科中医疾病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选择清热解毒、疏肝明目、疏肝养血等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黄连、黄芩、金银花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丹毒。

柴胡、丹参、酸枣仁等药物可以疏肝明目,适用于治疗翳。

柴胡、赤芍、当归等药物可以疏肝养血,适用于治疗眼跳。

2.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例如,丹毒可选择穴位大迎、人迎、印堂等;翳可选择穴位太阳、睛明、阳白等;眼跳可选择穴位太冲、液门、章门等。

3.推拿按摩: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按摩手法。

例如,对于丹毒,可采用拿捏按揉的方法;对于翳,可采用来复按摩的方法;对于眼跳,可采用舒经按摩的方法。

4.饮食调理: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情进行饮食调理。

例如,丹毒可以建议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热解毒的食品;翳可以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眼跳可以建议少食寒凉性食物,多吃补肝明目的食材。

5.药膳疗法: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药膳调理。

例如,丹毒可以使用薏苡仁、菊花入药膳;翳可以使用白芍、黄芪入药膳;眼跳可以使用龙眼肉、红枣入药膳。

6.心理调节: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病痛的影响。

采用清静宜心、调解情志的方法,例如听音乐、读书等。

以上是一个眼科中医诊疗方案的示例,其中包括常见眼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都不同,所以在实际治疗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此外,眼科中医诊疗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也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弱视中医治疗

弱视中医治疗

弱视中医治疗第一篇弱视中医治疗:弱视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眼球无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低于0.9者为弱视。

弱视的治疗除对因治疗外,对中心凝视性弱视传统遮盖法是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今日我整理的是弱视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供大家参考。

弱视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肝肾不足:眼目干涩昏花,头晕耳鸣,腰酸乏力,健忘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以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方选四物五子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枸杞子、女贞子、车前子、菟丝子、五味子等。

气血亏损:视物昏朦,眼位偏斜,头晕神疲,少气乏力,食纳不佳,面色淡白,舌嫩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以补益气血,方选八珍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焦三仙等。

脾胃虚弱:视物不清或举睑无力,面色微黄无华,肌肉消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便溏,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

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汤: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扁豆、焦三仙等。

气虚血瘀:视物不明,面色微白,身倦乏力,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

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当归、川芎、白芍、党参、黄芪、地龙、红花、桃仁等。

弱视治疗时间长,患者应协作医生治疗。

小儿肺脾肾多不足,心肝多有余,固护肺脾肾将有乐观作用;饮食应合理起居应有常。

弱视的病因1.斜视性弱视发生在单眼,患儿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常见于四岁以下发病的单眼恒定性斜视患儿,其由于大脑皮质主动抑制斜眼的视觉冲动,长期抑制形成弱视,视觉抑制和弱视只是量的差别,一般为斜眼注射时可以解除抑制,而弱视则为持续性视力减退。

斜视发生的年龄越早,产生的抑制越快,弱视的程度越深。

2.屈光参差性弱视因两眼不同视,两眼视网膜成像大小清楚度不同,屈光度较高的一眼黄斑部成像大而模糊,引起两眼融合反射刺激不足,不能形成双眼单视,从而产生被动性抑制,两眼屈光相并300度以上者,屈光度较高常形成弱视和斜视。

以至被动性和主动性抑制同时存在。

弱视的深度不肯定与屈光参差的度数有关,但与凝视性质有关,旁中心凝视者弱视程度较深,这类弱视的性质和斜视性弱视相像,是功能性的和可逆的。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治疗 方法
目录
• 弱视的概述 • 中医对弱视的认识 • 中医治疗方法 • 弱视的预防与保健 • 案例分享
01
弱视的概述
弱视的定义
弱视是指眼球无明显器质性病 变,而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仍 达不到0.8者。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病, 患病率约为2%~4%。
弱视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屈光不正、斜视、屈 光参差、形觉剥夺等有关。
诊断标准
视力低于正常范围
经过多次检查,患者单眼 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 相应年龄的视力正常值下 限。
无器质性病变
通过眼科检查排除其他眼 部器质性病变,如眼底病 变、角膜病变等。
可排除其他眼病
排除屈光不正、先天性白 内障、青光眼等其他眼病 引起的视力下降。
中医治疗的优势
01
02
03
04
整体调理
中医治疗着眼于整体观念,通 过调理脏腑、气血功能,改善 体质,从根本上治疗弱视。
05
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一
患者情况
患者李某,男性,10岁,因视力 下降就诊,诊断为弱视。
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包括针灸、推 拿、中药汤剂等。
治疗效果
经过半年的治疗,患者视力明显提 高,最终达到正常水平。
成功案例二
患者情况
患者张某,女性,8岁,因视力模糊就诊,诊断为 弱视。
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特色疗法,如耳穴压豆、穴位按摩等, 同时配合中药汤剂治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视力筛查
通过视力筛查,可以及时发现视 力异常,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建立视力档案
记录儿童的视力检查结果,以便 追踪视力变化,及时采取干预措

眼科 弱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眼科 弱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弱视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眼科学》(彭清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6月第9版)。

(1)矫正视力:3岁以下儿童低于0.5;4~5岁儿童低于0.6;6~7岁儿童低于0.7;或8以上岁儿童低于0.8;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

视力检查中,对单个字体的辨认能力比对同样大小排列成行字体的辨认能力高(拥挤现象),对比敏感度降低,立体视功能障碍,或眼底检查常有异常固视。

(2)常规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眼科学》(葛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1)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或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两行或更多,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弱视诊断要参考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矫正视力3岁以下儿童低于0.5;4~5岁儿童低于0.6;6~7岁儿童低于0.7;或8以上岁儿童低于0.8;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

(2)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 1.50 DS,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DC,屈光度数较高眼形成的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多发生于未配戴屈光不正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

屈光不正主要为双眼高度远视或散光,且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

(二)证候诊断1.禀赋不足证:先天远视、近视等致视物不清;或有身体瘦弱,头晕耳鸣,盗汗,多动易躁,偏食或厌食。

舌淡,脉弱。

2.脾胃虚弱证:视物不清,或胞睑浮肿,或兼见小儿偏食,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溏。

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弱。

3.气血亏虚证:视物不清,全身兼见面色少华,头晕失眠,气短身疲,食欲不振。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针刺治疗眼部取穴:攒竹、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太阳、瞳子髎。

头部及远端取穴:风池、光明、翳明、百会。

辨证取穴:先天禀赋不足配肝俞、肾俞、三阴交,脾胃虚弱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合谷,气血亏虚配足三里,关元、合谷。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疗养指南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疗养指南

05
CATALOGUE
案例分享与疗效评估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
症状描述
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复视等症状。
诊断与治疗过程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以及具体的治 疗方案和实施过程。
疗效评估标准
01

03
04
治愈标准
视力恢复正常,视物清晰,无 复视等症状。
显效标准
视力明显提高,视物较清晰, 复视等症状明显减轻。
患者眼球位置偏斜,影响视力。
屈光不正
患者存在近视、远视、散光等屈 光不正问题。
中医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
中医治疗弱视需从整体 出发,全面考虑患者的 病情、体质、年龄等因
素。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中药调理、针灸、推
拿等。
综合治疗
中医治疗弱视需采取综 合治疗的方法,结合多 种治疗手段,提高治疗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 视的中医疗养指南
目录
• 弱视概述 • 中医对弱视的认识 • 中医疗养方法 • 日常调护与预防 • 案例分享与疗效评估
01
CATALOGUE
弱视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相关的眼病 ,表现为视力低下,但通过眼镜 或其他矫正方法无法改善。
分类
根据病因,弱视可分为斜视性弱 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 性弱视等。
在中药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中药 ,不得自行更改药量或停药。同时,还需注意中药的副作用 和配伍禁忌,如有不适,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针灸疗法
01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弱视的传统 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眼周穴位, 可以调节眼部气血,促进眼部功 能的恢复。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诊疗指南

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03
肝肾不足
由于肝肾不足,精血亏损 ,目失所养,导致弱视。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 ,目失濡养,导致弱视。
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经络不畅,目 中气血运行受阻,导致弱 视。
证候分型
肝肾不足型
气滞血瘀型
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腰 膝酸软。
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遮挡,眼胀疼痛 ,舌质紫暗。
脾胃虚弱型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体倦乏力,舌 淡苔白。
诊断标准
01
02
03
04
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检查,确定弱视的 程度。
眼底检查
观察眼底病变情况,排除其他 眼病。
眼位检查
检查眼球位置是否正常,排除 斜视等眼病。
其他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其他相关 检查,如视野、眼电生理等。
03
中医诊疗方法
中药治疗
总结词
中药治疗是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口服或外敷中药,调节人体气血、脏腑功能,从而达 到治疗弱视的目的。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常用的穴位包括睛明、 承泣、太阳等眼部穴位,以及合谷、足三里等全身穴位。针灸治疗需遵循一定 的操作规范,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推拿治疗
总结词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辅助治疗弱视。
详细描述
推拿治疗主要针对眼部周围的穴位和经络进行按摩,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和新陈 代谢。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法、按法、推法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 适的推拿方法和力度。
04
弱视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药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采用国际标准视力测试表,定期检查 患儿的视力情况,记录治疗前后视力 的变化。
评估方法
对比治疗前后视力检查结果,分析视 力改善情况,同时观察患儿整体状况 的变化。
病例总结与讨论
总结
通过对多个病例的治疗和评估,发现中医药在治疗弱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改善患儿的视力状况,提高生 活质量。
注意眼部卫生
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感染病菌。
遵循医嘱
接受中医药治疗时,应遵循医生 的建议和指导,按时服药、治疗

05
病例分享与效果评估
病例选择与治疗过程
病例选择
选择年龄在3-12岁之间,符合弱视诊断标准的患儿,排除其 他眼部疾病和全身疾病。
治疗过程
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根据 患儿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治疗周期为3个月至1年 。
全身推拿
通过全身推拿手法,调节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改善整体机能,促进弱视恢复。
04
弱视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
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眼科检 查,以便早期发现弱视问题。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饮食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关注发育情况
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视觉和眼球发 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药治疗
目 录
• 弱视的概述 • 中医对弱视的认识 • 中医药治疗弱视的方法 • 弱视的预防与保健 • 病例分享与效果评估
01
弱视的概述
弱视的定义
弱视:是指眼球无明显器质性 病变,而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 仍达不到0.8者。
弱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功 能的眼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引 起弱视加重,甚至失明。

2022年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2022年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治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条为指导和强化中医医院眼科标准化建设和科学治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治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眼科治理者强化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治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治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眼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治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眼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眼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治理部门应强化对中医医院眼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强化对眼科的标准化建设和治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诊治质量和诊治平安。

二、根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眼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园地、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证眼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独立眼科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中医眼科特色专病门诊、病房和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眼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暗室〕、医治室,各地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利,爱护患者隐私。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治理要求。

中医医院眼科病房应设置医治室,检查室〔暗室〕。

第九条中医医院眼科应依据诊治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眼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根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电针医治仪、艾灸医治仪、针刺手法医治仪、裂隙灯、视野仪等;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应配备眼科A/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仪及激光医治仪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眼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诊治质量及诊治平安。

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眼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应不低于60%,并依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调节指南与药物疗法

中医眼科常见病弱视的中医调节指南与药物疗法

注意眼部卫生
保持眼部清洁,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 ,适当休息。
弱视患者的饮食调理
多摄取富含维生素A、D的食物
控制糖分摄入
如胡萝卜、菠菜、鸡蛋等,有助于保护视 力。
减少糖分的摄入,以降低对视力的影响。
多摄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保持饮食均衡
如鱼、肉、豆类等,有助于眼部组织的修 复。
合理搭配各类食物,保证摄取足够的营养 素。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影响营养吸收, 使眼部得不到足够的营养 ,从而影响视力。
中医调节弱视的原则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 ,调节弱视需要从整体出 发,全面考虑。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调理
中医调节弱视需综合运用 多种方法,如中药、针灸 、推拿等。
中医调节弱视的方法
中药治疗需注意药物 配伍和剂量,避免不 良反应的发生。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 注患者情况,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对未来治疗的展望
进一步研究中医调节方法在弱 视治疗中的应用,提高治疗效 果。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 探索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中 医调节方法在弱视治疗中的疗 效和安全性。
副作用
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若出现不适症 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04
弱视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弱视的预防方法
定期检查视力
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视力检查,以 便早期发现弱视。
鼓励孩子多参与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预防弱视。
保持正确的姿势
孩子在阅读、看电视时,保持正确的姿势,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视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眼科学》(彭清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6月第9版)。

(1)矫正视力:3岁以下儿童低于0.5;4~5岁儿童低于0.6;6~7岁儿童低于0.7;或8以上岁儿童低于0.8;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

视力检查中,对单个字体的辨认能力比对同样大小排列成行字体的辨认能力高(拥挤现象),对比敏感度降低,立体视功能障碍,或眼底检查常有异常固视。

(2)常规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眼科学》(葛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1)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或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两行或更多,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弱视诊断要参考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矫正视力3岁以下儿童低于0.5;4~5岁儿童低于0.6;6~7岁儿童低于0.7;或8以上岁儿童低于0.8;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

(2)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0 DS,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DC,屈光度数较高眼形成的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多发生于未配戴屈光不正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

屈光不正主要为双眼高度远视或散光,且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

(二)证候诊断
1.禀赋不足证:先天远视、近视等致视物不清;或有身体瘦弱,头晕耳鸣,盗汗,多动易躁,偏食或厌食。

舌淡,脉弱。

2.脾胃虚弱证:视物不清,或胞睑浮肿,或兼见小儿偏食,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溏。

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弱。

3.气血亏虚证:视物不清,全身兼见面色少华,头晕失眠,气短身疲,食欲不振。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针刺治疗
眼部取穴:攒竹、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太阳、瞳子髎。

头部及远端取穴:风池、光明、翳明、百会。

辨证取穴:先天禀赋不足配肝俞、肾俞、三阴交,脾胃虚弱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合谷,气血亏虚配足三里,关元、合谷。

方法:每次治疗时,三组穴各取2~3穴,年龄较小的患儿不留针,年龄较大的患儿可留针15~20分钟。

每日或隔日一次,10天为1疗程。

眼部穴位,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也可采用穴位电刺激治疗。

(二)推拿疗法
对于患儿年龄较小,惧怕针刺者,可选以上穴位行局部按摩。

每天按摩1次,每次10~15分钟。

方法:每穴点按或推30~50次,每天按摩1次,每次15~20分钟。

10天为1个疗程。

(三)梅花针叩刺
取穴:百会、翳明、风池、合谷、外关、视区(头皮针)。

方法:局部消毒后进行梅花针局部叩刺,每个治疗穴位或部位叩刺200~300下左右,以局部出现潮红为度。

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四)耳穴贴压
主穴:肝、脾、肾、心。

配穴:眼、目1,目2。

方法:耳廓皮肤用75%乙醇棉球消毒,用胶布把王不留行籽贴压在所选穴位敏感点上,嘱其常按压,以耳廓达到热、胀、酸、痛为度。

每次贴双耳,每日按压4~5次,每次3~5分钟,连续10天为1疗程,后除去,休息2~3天继续治疗。

(注意:耳穴贴压的药丸每天应按照要求按压,不可过多揉搓,以免皮肤溃破造成感染)
(五)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禀赋不足证
治法:补益肝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味。

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白芍、菟丝子、川芎、覆盆子、车前子、枸杞等。

2.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炙甘草、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等。

中成药:健脾丸等。

3.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熟地、赤芍、当归、川芎、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等。

(六)屈光矫正
弱视患儿应首先在睫状肌麻痹后进行医学验光配镜,矫正屈光不正。

(七)遮盖疗法
遮盖疗法:适用于屈光参差性弱视以及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的弱视患儿。

遮盖优势眼,每天遮盖6小时。

(八)其他疗法:对于中心注视性弱视,采取常规遮盖疗法,或压抑疗法,联合视刺激疗法(CAM)和视功能训练;对于旁中心注视性弱视,可先采取后像疗法转变注视性质,待转为中心注视后,再按中心注视性弱视治疗。

(九)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注意用眼卫生。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按时就诊,定期复查。

2.饮食调理: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少食甜食和油腻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指导患儿多食有益于健脾养胃,补益气血的食物。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眼外肌病学》(杨景存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1.治愈:经过3年随访,视力保持正常;并有双眼单视功能。

2.基本治愈:矫正视力提高到≥0.9,或者达到相应年龄的正常视力。

3.进步: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

4.无效:视力退步,不变或仅提高1行。

(二)评价方法
在进入路径当天、治疗2个月、治疗4个月、出路径时分别依据裸眼远近视力、屈光度和矫正视力等指标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