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中医中药治疗阳明病分为两种情况:一.阳明...
中医中药治疗阳明病分为两种情况:一.阳明...
中医中药治疗阳明病分为两种情况:
一.阳明经热—白虎汤
如果你的病进入阳明的时候,有阳明经热和腑热两种情形发生。
经热就是全身发热,阳明无寒症,全是热症。
这时候有两种,一种是便秘,一种是没有便秘。
只有发热,没有便秘,就用白虎汤。
二、阳明腑证
1.堵在胃里—大黄甘草汤
再者阳明有腑症,如果便秘,第一种叫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是在胃的下方有屯积东西的时候,便秘,肚子痛,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早上吃进的烧饼油条,到了傍晚吐出来还是烧饼油条,就代表说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大黄甘草两味药就可以治好。
2.堵在十二指肠—调味承气汤
如果是堵在十二指肠的时候,我们就用调味承气汤,就是炙甘草,大黄,芒硝,堵在十二指肠,病人会便秘,恶心,排气很多,肚子中间的地方会痛。
3.堵在小肠—小承气
再来是小承气(厚朴,枳实,大黄),是堵在小肠,我现在讲的病人小便都是黄的,因为堵在小肠,大肠里面没有东西,所以不断的放
屁,只有放屁,没有大便出来,就用小承气把小肠清干净。
4.堵在大肠—大承气
进入大承气,就是堵在大肠里面,此时会连屁都不放出一个,因为大肠里面都是大便,就用厚朴,枳实,大黄,再加上芒硝,就便成了大承气。
芒硝能够攻坚,把干燥的大便都打散排出来。
#快问中医超能团#。
中医学“六经病证”——阳明腑证
中医学“六经病证”——阳明腑证
一、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而致,多系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
其特点是阳热炽盛,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故将其主要病机简要概括为“胃家实”。
由于其邪热内实的病机不同,临床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二、阳明腑证
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日潮热,手足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多因阳明经证江多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以致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而成。
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实热弥漫于经,邪正相争更剧,故潮热日晡尤甚;故四肢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互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战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邪热炽盛,上扰心神,轻则不得眠,重则见谵语,甚至狂乱不了;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芒刺,甚则焦黑燥裂;邪热与燥屎内结于肠,脉道壅滞,故见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急,结而不甚,亦可见脉滑数。
辨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
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均为里实执证,但邪入阳明,弥漫全身,往往先出现阳明经证,邪热持续亢盛,消烁津液,继而导致肠燥便结,最终形成阳明腑证。
故阳明腑证的病情较阳明经证为重。
一般临床所见阳明病腑证多于经证,因为经邪弥漫不能久留,腑邪内结则聚而不行,故张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正病。
同学们,上课啦!阳明病提纲开讲!
同学们,上课啦!阳明病提纲开讲!阳明病是里证、实证、热证(阳明病有里实热证,还有里虚热证。
比如竹叶石膏汤,竹皮大丸都是属于阳明里虚热证),也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与太阴病互为表里(太阴为里证、虚证、寒证)。
一、必要条件1、胃家:不仅包括西医解剖中的胃,还包括整个胃肠系统,甚至包括脑和神经系统,因为肠内燥屎内结引起高热,严重的高热可引起狂躁、脑神经错乱,出现精神失常的表现。
2、实证:相对于虚证的状态(实证:腹胀拒按、烦躁、高热、谵语等症状)。
二、补充条件1、寒与热:不恶寒但发热或是高热(阳明外证之白虎汤有背微恶寒)。
2、汗:爱出汗,多汗,大汗(尤其阳明外证→白虎汤)。
3、头身:一般无症状,或是烦痛。
4、二便:大便干、干燥不通,大便难下;小便淡黄、浓黄或黄赤。
5、舌质舌苔:舌质红或是淡红,舌苔薄黄→干黄→黄燥→舌苔焦黑。
6、饮食:饮食正常或亢进。
7、口味:燥或苦(阳明湿热)或口气臭秽,口不仁。
8、口渴:口渴或大渴,喜饮冷水,饮水量大,饮水能解渴;太阴病不喜饮水或饮热水,饮热不多,不想下咽,饮水不能解渴,这是阳明与太阴病的鉴别点。
9、脉象:洪大、洪数、洪滑。
三、体质辨证阳明证,多见于石膏体质(烦躁,发热,高热)或大黄体质(肌肉丰满、食欲旺盛大便秘结、口唇红、舌苔多厚,黄腻)或黄连体质(干瘦多火,目光有神,言多,舌红少苔)。
四、分类1、阳明内证:各类承气汤,烦躁、腹胀不通、潮热、大便不通、谵语、狂躁。
2、阳明外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表现为高热、发烧、出汗,背恶寒、大烦渴、大饮。
3、阳明湿热证: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胸肋苦满,口苦、面黄,身黄,小便黄、大便不通,人困倦,皮肤油腻,舌质红舌苔黄腻。
4、阳明瘀热证: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抵当汤等方子:面黑,舌苔紫暗,胸满,脉涩,疼痛处固定不移,月经紫暗有块,言胸满。
5、阳明中风证:白虎汤。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水,脉洪滑。
五、代表药物石膏、大黄、知母、防己、黄芩、黄连、黄柏、芒硝、连翘、茵陈。
中医~阳明病发热,发热加燥,也是高热
中医~阳明病发热,发热加燥,也是高热
阳明病
阳明叫两阳合明,能量是很足的。
阳明经是人体很热的一条经,它一旦发起了热,往往就是高热。
它也是一种主动的发热,阳明四大证就是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和脉洪大,一派的热象。
阳明病还牵扯到一个什么问题呢?
阳明病往往还兼燥。
我们说它是主动发的热,也就是里边儿比较热,但如果津液还很虚的话,就会因为津液虚产生一种高热,这叫阳明兼燥证。
我们这时需要在阳明病的方子里边加什么?
加一些润燥的药来补充津液,一方面把阳明病的热给它去掉;另一方面把津液给他添上,也叫去热存阴。
所以说阳明病一方面大几率存在主动发热;另一方面当兼燥时,就是津液虚损的话,也存在被动发热。
你看,那种被动的发热都和津液损有关系。
六经病中的三阳病几乎都是主动发热占主导地位,而被动发热占小比例。
我们只要把主动发热的这部分给他解决了,稍微加一点生津液的药就够了,如知母、栝蒌根都可以。
大家记住,经方里润燥效果最好的是栝蒌根。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嗯嗯,今天是三阳病最后一篇,阳明病篇,不知道你看完了三阳病之后,有什么收获没,可以在文章最下方写留言,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回顾: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阳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阳明篇一、阳明病大旨阳明为病胃家实。
原文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此条乃阳明病之纲领。
热实邪盛在胃肠。
胃家实者,邪热实盛也,不仅指燥屎大便硬一点,惟燥屎便坚亦括在其中耳。
正阳阳明乃自发。
原文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此一条分别甚清,以胃家实属正阳阳明,且与脾约大便难鼎立而言,可知胃家实不仅指腑有燥屎便坚一点明矣。
自发势炽病鸱张。
凡阳明病自发之症,即所谓伏邪从肠胃蕴发是也,其来骤,其势炽,观其症象自可明瞭。
如桂枝汤服后,骤现大渴引饮,烦躁壮热之白虎汤证,即伏邪蕴郁自发者。
再如原文:“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此系阳明自发证候。
玩其中“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两句,便可见是自动而发者,引此二条,以明所谓正阳阳明自发之症,亦有先见太阳病者,勿误会见过太阳病便是太阳阳明也。
须知所指太阳阳明者,其范围甚狭,仅指因发汗利小便而致胃中干燥,大便难属脾约者一证耳。
若概以先见太阳症续见阳明症者,统属之太阳阳明,如舒驰远、喻嘉言所云则谬矣。
少阳阳明亦如此,观其原文甚明显也。
太少余波成内实。
发汗若下津液亡。
胃中干燥大便秘。
燥实无邪脾约当。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脾约一症,但不更衣,余无所苦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干燥大便难是也。
二者名虽异而实相同,盖同是因发汗利小便而亡津液,以致胃中燥实,大便艰约也。
原文又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按此条即太阳阳明脾约之注脚,以此条与上述少阳阳明条合参,更为名异实同之证据,无论由太阳或由少阳而来,其为亡津液、胃燥便艰内实则一也。
阳明病的证治
阳明病的证治
一、阳明病正治法:
阳明清法
内热亢盛伤津、耗气证:白虎堂。
热盛伤阴水热内结证:猪苓汤。
2.阳明下法:
阳明内结偏燥证:调胃承气汤。
阳明内结偏满证:小承气汤。
阳明内结大实满证:大承气汤。
肠燥便秘证:麻子仁丸。
燥屎结聚直肠证:蜜煎、猪胆汁、土瓜根。
3.阳明病并病证治:太阳+阳明合病,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
4.阳明病禁下证:
阳明病有面部赤色者,为热欲外解;呕多者,为热在上焦;心下硬满者,为邪未入府。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
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5.阳明变治法
阳明发黄证:①里热夹实:茵陈蒿汤;②热邪偏重:栀子柏皮汤。
兼夹表邪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胃肠道疾病阳明病和太阴病,它们是...
伤寒论胃肠道疾病阳明病和太阴病,它们是...
伤寒论/胃肠道疾病
阳明病和太阴病,它们是胃肠道中两种性质不同的症候群。
阳明机能亢奋,太阴机能衰减,故阳明为实为热,太阴为虚为寒。
阳明病
[证]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伤寒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系指肠胃而言。
“实指病体为实,实有其物,并有一系列之实热症状,故'胃家实是本病的核心症状。
“发潮热'是实有其物(包括食、水、痰、血)积而不去,其中会有热源物质,经肠粘膜吸收入血液后,引起刺激性发热。
“自汗出”,是内部郁热,热蒸皮肤,腠理开泄,津液外泄的表现。
汗出伤津,致使大便干结不下,而出现'大便难”。
这些症状,均导源于“胃家实”,是胃家实的必然结果。
故将“胃家实”列为核心症。
[治疗原则]急下存阴。
[主方及主药]主方:大承气汤
#健康排位赛#。
第四章:阳明病(1)
4.太阳或太阴转属阳明的征象(185,187,188) 4.太阳或太阴转属阳明的征象(185,187,188)
[原文]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 明者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 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 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188) [词解] (1) 然:汗出连绵不断。
2.阳明病的病理特点 [原文]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释义] 手阳明大肠(经、腑) 胃家{ 足阳明胃(经、腑) 无形实邪:邪热未与燥屎相结(阳明经证,热证) 实{ 有形实邪:邪热与燥屎相结(阳明腑证,实证)
3.阳明病的证候特点 3.阳明病的证候特点
(1)阳明病外证 [原文]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 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 [词解] 外证:阳明病反映外表的证候叫“阳明病外证”。 [释义]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机理:邪热充斥于阳明经。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 说 (1)阳明的含义 手阳明大肠(经、腑) 阳明{ 足阳明胃(经、腑) (2)阳明病的特点 胃家实:胃肠邪气实。 (3)阳明病主要证型 阳明热证(经证):燥热亢盛,胃肠无燥屎相结(四大症:汗渴热脉大) 阳明实证(腑证):燥热与屎相结(痞满燥实) (4)阳明病的治则 阳明热证:清法,白虎汤为代表 阳明实证:下法,三承气汤为代表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 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 屎也,乃可攻之。 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 可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 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阳明病中真正的里,实,热
阳明病中真正的里,实,热《伤寒论》中,阳明病是外感病病程中,邪入阳明经,腑,正邪相争剧烈,邪热极盛的阶段,以内热亢盛,津伤化燥成实为主要特点。
所以阳明病的性质为里,热,实。
但是你真的理解这几个字的真正含义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郝万山教授的见解吧。
01关于“里”我们都知道,经脉循行于体表,风寒邪气侵袭阳明经脉,阳明经的阳气被郁,就会出现经表之证。
但由于阳明的阳气主要作用部位在胃肠道,而不在阳明经脉,所以正邪相争在阳明经表的时间往往只有一天,邪气便很快循经入里化热。
正如《伤寒论》中第184条说:“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正因为阳明经表之症存在的时间很短,所以在临床上很少遇到。
也就把它归为“里”。
02关于“热”由于阳明经脉循于胸腹,故大多传统注家们把“阳明病篇”涉及到的上,中,下之热证归属于阳明病。
也有人认为,阳明热证只是指胃热弥漫证和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而热在上焦和热在下焦的证候,是阳明经脉有热的证候误治以后的变证。
其实这只是一个分类的观念不同,并不影响临床的辨证论治。
03关于“实”一般来说,人们常常认为,凡是邪气盛就叫实证,这是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的“邪气盛则实”的说法而来的。
然而,阳明病无形邪热内炽,胃热弥漫的阳明热证,为邪气盛,属“实';阳明病有形燥热内结,腑气不畅的阳明实证,为邪气盛,也属“实”。
正如《伤寒论本旨》所说:“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
实者,受邪之谓。
”故“实”字概括了以上两种情况。
但据我的看法,这里的“实”字,仅指阳明有形邪气内结的实证而言。
因此,“胃家实”当专指阳明之热和阳明糟粕相结的有形邪气阻结的实证而言。
亦如《伤寒贯珠集》所说:“胃家实者,邪热人胃,与糟粕相结而成实,非胃气自盛也。
”综上所述,邪入阳明以后,多易化热化燥,因此阳明病的主要证候是盛阳感热邪,两阳相合,机体调动了全身的抗病能力,正邪斗争激烈,而表现出一派大热大实的证候。
于是就可以把阳明病的主要证候看成是外感病阳证的极期阶段。
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名词解释
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名词解释阳明气分热盛证(以下简称阳明热)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也被称为热毒病。
它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疾病分类,主要指体内的阳明气分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病变。
在中医学中,阳明指的是人体的一个经络系统,气分指的是体内的气血和津液。
当阳明气分失调时,体内的热能不能正常排泄,而导致热盛,进而引发各种病症。
阳明热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症状: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尿黄、体温升高、心情烦躁、面红目赤、口渴多饮等。
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存在。
除了这些明显的体征外,阳明热还可能导致身体其他方面的不适,如失眠、多梦、腹胀、咳嗽等。
在中医学中,阳明热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风热、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定等。
外感风热是指身体受到外界环境中的热气或病邪侵袭,导致体内热盛。
饮食不当指的是过量的辛辣食物和酒精摄入,使得体内的阳明气分无法正常代谢。
情绪不稳定则是指长时间的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体内的气分紊乱,从而引发阳明热。
为了治疗阳明热,中医学通常采用整体调理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调整。
药物治疗中,常使用清热解毒、清暑解表的中药,如黄连、连翘、板蓝根等。
这些药物能够帮助体内阳明气分排泄体外,从而缓解症状。
此外,应避免辛辣食物和酒精,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清凉体内热盛之气。
同时,还应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有助于平衡体内的气分。
除了治疗阳明热,预防阳明热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吃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
其次,要注意合理的运动,适当锻炼身体,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体内阳明气分的平衡。
此外,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长时间的压力和烦恼。
总之,阳明气分热盛证是中医学的一种常见病症,它是体内阳明气分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病变。
主要表现为口渴、大便干燥、心情烦躁等症状。
在治疗中,药物治疗和生活调整常常结合使用,以帮助体内热盛之气的排泄。
六经辨证:阳明病
六经辨证:阳明病
阳明病症是外感热病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病邪已由寒化热,病位也由表入里,主要在阳明经及肠胃,主要临床表现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不大便,腹胀痛等。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阳明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阳明腑证:本证是里热炽盛,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所致的病症。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尤以日哺潮热,大便不通为主要见症。
阳明病为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随着病程的进展,若正气出现不足,病邪亦逐步消退,可向少阳病发展。
2)阳明经证:本证是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脉洪大,舌红,苔薄白或薄黄。
也有归纳为“四大症”的,即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病机分析:本证以热邪充斥阳明经为特征。
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故壮热;热盛迫津外泄则汗出;病邪已由寒化热,由表入里且里热炽盛,故不恶寒反恶热,不恶寒是区别太阳表证与阳明里证的主要标志;热盛伤津则烦渴;里热炽盛,邪正斗争激烈,故脉洪大,表示病还在继续发展;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均为邪在气分,里热炽盛的征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
本证当与太阳中风证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汗出等症状,其主要区别是有无恶寒这一症状,恶寒者为表证未解属太阳中风证,不恶寒而反恶热者为本证。
辨证注意点:本证属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四大症”,在排除表证的前提下即可诊断。
里有实热的阳明病
里有实热的阳明病《伤寒论》中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阳明病的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的能量是阳,病位在里,是病位在里的阳证。
阳明病的特征是肠胃里有实的淤堵,身体发热,因为感觉热所以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热。
如果得了太阳病发汗过多,津液是来源于肠胃的,肠胃里面就干燥了,容易大便干结;如果是病人胃弱,同时有上热,发汗后身体的津液更虚了,身体上下不通,肠胃更容易淤滞有热,便秘或腹泻,这是大柴胡汤证。
阳明病的特征有:1.肠实;2.身体热;3.汗出;4.不怕冷反而怕热。
因为肠道里面实了,有淤堵,气血就会向里调集来排淤堵,里面的能量多了就会身体发热,人会热得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热。
临证中阳明病的病人会发热汗出,不怕冷,穿得衣服少,大便干硬,小便黄赤,口干口渴,想喝水,舌体红、舌苔黄,脉滑或脉数有力。
因为肠道中的燥屎排不出去,牵制消耗了身体的大量津液能量,津液不足,大便就干硬,小便黄赤;身体缺水还有热就感觉很口渴;身体整体热的时候,舌体是红的,这说明身体有热,舌苔黄;因为身体能量过盛,脉滑,或者脉跳得非常快,而且非常有力,这些都是阳明病的临证表现。
阳明病的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和白虎汤。
大承气汤证脉实盛,腹部胀满疼痛,不按就痛,人有潮热、谵语,便秘或腹泻,大便恶臭,大局是里有实热,里实达到了坚结的程度。
大承气汤里有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大黄疏通身体的淤堵,能够排肠道的实;大便硬结,用芒硝,芒硝味咸性寒,软坚散结;厚朴苦温气厚,下气除胸部腹部胀满;枳实味香烈苦辛,破气,上可以除胸部气满,中消痞导滞,下破大肠的气闭气结。
小承气汤证脉实盛,腹部胀满,腹部按压才会疼痛,同样也是便秘或腹泻,大便臭味大,病的程度弱于大承气汤证。
小承气汤比大承气汤少了芒硝,因为肠道里的淤堵还没有达到硬结的程度,所以不用芒硝软坚散结。
调胃承气汤证脉盛而津液略虚,便秘或腹泻,大便臭味大,里有热,腹部没有大小承气汤证那么腹满,心烦有热。
阳明燥金中医名词解释
阳明燥金中医名词解释阳明燥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名词,是指一种病理机理,也是一种病证类型。
在中医理论中,阳明燥金与人体的脾胃功能紊乱以及热病等疾病有关。
下面将详细解释阳明燥金的含义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医名词。
阳明燥金的概念阳明燥金是中医理论中对于脾胃湿热、湿热病证类型的称谓之一。
阳明指的是人体的六经之一,是指肠胃经,主要涉及脾胃的功能和病理变化。
燥金是指湿热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包括湿热内蕴、炽盛燥热以及热病等。
阳明燥金的病因病机阳明燥金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1. 饮食不节:饮食过度、暴饮暴食、偏食油腻食物等会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
2. 情绪不良:长期的精神紧张、孤独寂寞、情绪波动等都可能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使湿热内蕴。
3. 外邪入侵:外邪如湿邪、热邪等侵入人体,也可导致脾胃湿热。
阳明燥金的临床表现阳明燥金的临床表现常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口渴不欲饮:口干咽燥,渴而不欲饮水,并且口苦、咳嗽、喉痛。
2. 大便秘结:大便少而干燥,甚至有便秘、大便色黄或有燥结。
3. 腹胀腹痛:脘腹胀满,不欲按压,甚至有腹胀腹痛、胃脘胀痛。
4. 尿赤便黄:尿色黄,小便量少,便色黄,有时伴有尿频、尿急、便秘。
阳明燥金的中医治疗针对阳明燥金的病因病机特点,中医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 清泄湿热:通过清热解毒、利湿降火的中药组方,如菊花、黄连、黄芩等,以清热泻火、疏利湿热,达到滋脾养胃、解毒清热的效果。
2. 叶需调整脾胃功能: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通过调整脾胃的功能,可以增强机体的吸收能力、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阳明燥金的康复。
3. 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与脾胃有密切关系,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影响脾胃的功能。
因此,中医治疗阳明燥金时也会注重调节情绪,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减轻情绪压力,缓解脾胃功能紊乱。
4.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调养是阳明燥金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适当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油腻、辛辣等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保持适当的饮食量,可以起到滋养脾胃、调理湿热的作用。
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案例欣赏(分析)
本案属冷积便秘。该患者平素有习惯便秘,初用健脾温通之剂,药轻病重,无济于事。然面色不华,脉软,也反映 出脾之功能受到影响。用温脾汤以攻逐冷积,温补脾阳,使阴寒得去,积滞得出,此方证响应,其疗效章显,方治 颇有精义。
适用病证: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第三节 润下
麻子仁丸(脾约丸) 《伤寒论》
热 厥
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能布达 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
以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痉 病
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
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发 狂
大承气汤 ---治法 邪入阳明之腑,入里化热 峻下热结、急下存阴
大承气汤方义分析
君 大黄四两12克
苦寒通降 泻下实热积滞
臣 芒硝三合9克
温脾汤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 苔白,脉弦。
苔白
思考题: • 本方用大黄目的何在?如何理解“去性存用”法?
便秘
案例欣赏
高某,女。平素有习惯性便秘,此番有六日未大便。大凡暴秘可泻,久秘不可泻。泻药只能取决于一时,停药则其秘 如故。面色不华,脉软,用药以振奋肠机能。方药:全当归、杭白芍、生麦芽个12克 生白术、薤白头、生鸡金各9克 广木香6克炙草3克。 二诊:服上方无效,余千金温脾饮,方药:党参、熟大黄、元明粉(分冲)各9克 干姜、炙草各3克 熟附块(先煎)6 克 当归12克。服后3小时即效。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大黄牡丹汤方义分析
君 大黄
泻下逐瘀 除湿热
臣 芒硝
助
泻热导滞
软坚散结
丹皮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桃仁
助
活血破瘀
佐
冬瓜子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抱朴⾔:⾄美中医、⾄朴之⾔
阳明病证是⼀组邪热亢盛、胃肠的津液被热邪灼伤⽽燥热的证侯,是⼤实⼤热之证。
阳明病的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已经概括性的指出了阳明病的病机为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肠;“实”,指邪⽓亢盛,正盛邪实。
问⽈:何缘得阳明病。
答⽈: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便、此亡津液。
胃中⼲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内实、⼤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这段条⽂指出了阳明病的成因以及症状。
它的成因是治疗失当,本想通过汗法、下法、利⼩便的治法祛邪,结果却损伤了胃肠的津液,⽽造成了胃中⼲燥。
胃肠中的糟粕于是燥结停滞,⽆法正常导下排出。
由于古⼈有登厕必更⾐的习惯,因此条⽂中的不更⾐是不能⼊厕的意思。
胃中本⽆津液,加之不能⼊厕,⽔⾕糟粕必燥结于肠胃形成⼤热⼤实之证。
阳明经从头⾄⾜,络脾属胃,是多⽓多⾎之经。
且阳明经的⾎⽓作⽤于消化道,⽤来腐熟⽔⾕。
如果阳明经受邪,必然导致消化道不能正常腐熟、转输、排泄糟粕。
初得阳明病时,邪⽓先侵犯阳明经络,与正⽓相博,由于阳明经⾎⽓充盈。
故邪⽓开始就与正⽓激烈交争,正邪搏结化热,并弥漫全⾝。
表现为⾝⼤热、⼼烦⼝渴之状。
经脉之邪若不能及时祛除,就会进⼀步灼伤肠胃的津液,并于胃肠间的糟粕搏结⽽燥屎内结、涩滞肠道。
表现为⼤便秘结不通。
阳明经证可以⽤⽩虎汤清热⽣津,阳明腑证可以⽤承⽓汤峻下热结。
/完/。
倪海厦《伤寒论》二一六:阳明病本来就是津液不足了,肠胃太热
倪海厦《伤寒论》二一六:阳明病本来就是津液不足了,肠胃
太热
倪海厦经方学堂 2021-12-25 20:30
二一六:「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本来就是中焦过热,燥实,如果被火,就是用火去烤,可能被灸或遇到火灾。
阳明病本来就是津液不足了,肠胃太热,一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本来就是燥热的病,再用火去竭汗,病人就会有这现象,像这种黄大多是因为津液少了,血里面的水不足了,隔着皮肤看到血液的颜色。
可利用竹叶石膏汤,把血里面的津液补回去,热就会退掉,小便也会正常。
小便不利就是根本没有津液了,头上还有一点微汗,表示胃里面还有一点津液,都从头上跑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虚者不宜使 用。
舌 苔 黄 腻
肠痈
案例欣赏
初诊:痛在脐右斜下一寸,西医所谓阑尾炎 脉大而实,当下之,用仲景法。生军五钱, 芒硝三钱,桃仁五钱,冬瓜仁一两丹皮一两。 二诊:痛已略减,右足拘急,不得屈伸,伸则牵中 通,宜芍药甘草汤。赤白芍各五钱,生甘草 三钱,炙乳没各三钱。 三诊:右足已伸,腹中剧痛如故,仍宜大黄牡丹汤 以下之。生川军一两,芒硝七钱(冲)桃仁 五钱,冬瓜仁一两,丹皮一两。
使用注意
体虚慎用。 中病即止。
舌 苔 黄 燥 起 刺
舌 苔 焦 黑 燥 裂
附方:1、小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 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 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案例欣赏(分析)
本案属冷积便秘。该患者平素有习惯 便秘,初用健脾温通之剂,药轻病重, 无济于事。然面色不华,脉软,也反 映出脾之功能受到影响。用温脾汤以 攻逐冷积,温补脾阳,使阴寒得去, 积滞得出,此方证响应,其疗效章显, 方治颇有精义。
大承气汤 ---治法
邪入阳明之腑,入里化热
峻下热结、急下存阴
大承气汤方义分析
君 佐
大黄四两12克
臣
苦寒通降 泻下实热积滞
厚朴半斤24克
下气除满
芒硝三合9克
咸寒润降 泻热通便 软坚润燥
枳实五枚12克
行气消痞
大承气汤煎服法:
先煎枳朴 后下大黄
芒硝溶服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
大承气汤方名释义
本品味多性猛,泻下力强,可 承顺胃气下行,故名大承气汤。
峻下
熱结,
大 者:柯韵伯曰;“味多性猛,制大其服,
因名越大。”
承
者:汪昂曰:“承,顺也,十剂曰通可 去滞,泄可 去闭,使滞者利而闭者通, 正气得舒,故曰承气”
大承气汤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痞满燥实四症俱全。 寒下法的代表方。
舌苔黄燥起刺 舌苔焦黑燥裂
大承气汤(《伤寒论》)
阳明腑实证
热结旁流
热厥
痉病
发狂
大承气汤(《伤寒论》)
阳明主里,统属胃肠,运化水谷,排泄糟粕, 位脐腹,主四肢,为中土旁诸脏,其经气旺于 申酉之时。
大承气汤(《伤寒论》)
主证病机分析
阳 明 腑 实 证
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痞
满 燥 实
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 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实有力
热 结 旁 流 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 其气臭秽,脐腹疼 痛,按之坚硬有块, 口舌干燥,脉滑实
热结为本质,旁流为假象。以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
属“
通因通用”治法
热 厥
系由实热内结,阻 滞气机,阳气不能 布达四肢所致,为
真热假寒证。
以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
痉 病
发 狂
为胃肠实热上 扰心神所致 系由热盛伤津, 筋脉失养而挛急 所致
思考题:
• 本方主治何证,病机为何? • 三承气汤如何鉴别使用?
案例欣赏
痉厥
孟河金奎官,发热,有汗不解,脘痞作痛,神昏 谵语,时常惊厥,口干苔黄,中心灰黑厚腻。医 皆束手无策,请余诊之,脉来沉实而滑,此阳明 内热,非急下存阴,不能挽救。酒炒大黄五钱, 芒硝三钱,枳实一钱,厚朴一钱,一剂,大便畅 行二次,热退神清,惊厥皆止。以粳米熬粥,缓 缓与服。约两日,即知饥而愈。
孟河四家医集,费绳甫医话医案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主治证侯病机分析:
肠 痈 初 起 , 湿 热 郁 滞 证 湿热搏结气血
郁结成痈,右少腹疼痛拒按, 甚则肿痞。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自汗恶寒。 (肠痈已成)
湿热郁滞肠中,不涉膀胱 气血郁滞,营卫失和 湿热郁蒸
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大黄牡丹汤 ---治法
第二章 泻下剂
教学大纲 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 注意事项。 2.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温脾汤、十枣汤(服用方法) 3.熟悉: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 黄龙汤、济川煎、大陷胸汤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主证病机分析 邪 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 入 阳 积滞内结,迫肠中津液从旁而下 明 之 阳气受遏,不达四肢 腑 , 伤津劫液,筋脉失养 入 里 化 热扰神明,心神浮越 热
肠痈初起,湿热郁滞证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大黄牡丹汤方义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君 臣
大 黄
泻下逐瘀 除湿热
助
芒 硝
泻热导滞 软坚散结
丹 皮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佐
桃 仁
助
活血破瘀
冬瓜子 清热利湿
消痈排脓
大黄牡丹汤配伍特点
本方合三法于一方
泻下
清利
破瘀
大黄 芒硝
冬瓜仁
丹皮 桃仁
大黄牡丹汤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
组成: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
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痛,或
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
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3、
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黄 芒硝
组成:厚朴 炒莱菔子 枳壳 桃仁 赤芍 大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 较明显者。
案例欣赏
西医之阑尾炎属于中医之肠痈范围。本案 患者痛在脐右斜下一寸,脉大而实。医者 用仲景之大黄牡丹汤以下之,可谓用意颇 深。曹颖甫曰:肠痈一证舍大黄牡丹汤以 外,别无良法。本案曹氏抓住患者脉证俱 实,故敢放胆施治,获得痊愈。
第二节
温下
适用病证:里寒积滞实证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汤主治病机
阳 虚 寒 积 证
寒积阻于肠道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
绕胶不止。
脾阳不足
手足不温,苔白不渴 脉沉弦而迟。
温脾汤 ---治法
阳虚寒积证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温脾汤方义分析
君
大黄 附子
臣
助
泻下 “去性存用” 助
芒硝 干姜
泻下
温阳
佐
温阳
使
人参 当归 甘草
补气 补血 调和
温脾汤配伍特点:
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
寓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
寒,攻下不伤正。
温脾汤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 苔白,脉弦。
苔 白
思考题:
• 本方用大黄目的何在?如何理解 “去性存用”法?
案例欣赏
便秘
高某,女。平素有习惯性便秘,此番有六日未大便。 大凡暴秘可泻,久秘不可泻。泻药只能取决于一时, 停药则其秘如故。面色不华,脉软,用药以振奋肠机 能。方药:全当归、杭白芍、生麦芽个12克 生白术、 薤白头、生鸡金各9克 广木香6克炙草3克。 二诊:服上方无效,余千金温脾饮,方药:党参、熟 大黄、元明粉(分冲)各9克 干姜、炙草各3克 熟附 块(先煎)6克 当归12克。服后3小时即效。 (章次公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