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

202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

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2、掌握解答高考中景色(意境)类题目的鉴赏教学重点: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教学难点:鉴赏题的语言表述。

教学方法:悟导结合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两多媒体片断:一是春光烂漫,一是风雨凄凄。

让生谈感受。

小结:这是被动的感受,见烟花三月而心喜,见梧桐叶落而悲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我们察已可以知人,我们才可以推知作者写诗的心境。

但有时候不是这样,汪国真说“有时候外面下着雨,心里却晴着,有时候外面晴着,心里却下着雨”,看到含着露珠的花瓣,我们的感觉是清新,史铁生的感觉是“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杜甫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何在景色描写中看出作者不同的心境,是我们这节课的首要任务。

二、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几种关系:1、铺陈意象,有语涉旨。

投影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Q: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它与诗中的景物描写是什么关系?可以先回忆一下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结投影:铺陈意象,有语涉旨。

2、通篇铺陈,融情入景。

投影苏舜钦的《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Q: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闲适宁静。

“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染”,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

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

3、乐景哀情,倍增其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Q:分析这首诗中蕴含的感情。

鉴赏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

万水千山总是情——“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提高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合作讨论,探寻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热爱母语的审美情怀。

[教学重点] 探讨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写景的文字分析出隐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而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通过PPT再现几张图片,让学生思考景与情的关系,并归纳出答案)二、概述景与情的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三、牛刀小试: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答:(1)、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渺小脆弱(写出诗人的“孤独”形象)——哀景衬哀情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乐景衬哀情·运用衬托手法。

(2)、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2、本诗属于“按处理情与景的方式”中的哪一类?答:触景生情。

3、师提示情景类诗歌解题步骤?学生按此步骤小结本诗?(1)解题步骤: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列举景物(意象)——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本诗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细草、微风、危墙、独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6)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6)

《再别康桥》教案课题《再别康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反复品味诗歌的语言;2、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绘画美;3、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绘画美教学难点挖掘诗歌中意象的内涵作用,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具多媒体课件环节及时间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3’我们海湾高中有一片美丽的荷花池,也许当你三年后,离开海湾的时候,它会是你记忆最深的地方,因为你曾在那里徘徊、驻足。

在英国剑桥大学却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空灵动人;当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候,就有了这样一首诗,风致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桥、认识徐志摩、品读这首《再别康桥》,感受康桥留给徐志摩的独家记忆!朗读本节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1’(投影)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听讲、掌握文学常识(投影)1920年,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

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留学生活,对他影响深远,在这里他遇见了爱,遇见了林徽因;遇见了泰戈尔;遇见听讲背景简介2分钟了罗素和狄更斯。

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

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初读10 分钟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2.纠正读音3.观看视频,范读感受品读鉴赏3分钟徐志摩尊崇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诗歌要具有音乐美(押韵、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有色彩的词语) ,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分别是怎么体现的?1、音乐美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2、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3、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小组合作研究探讨这首诗,每一节都是一幅油画,浓墨重彩,请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幅画进行赏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重点:情与景在古诗词中的关系,高考中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

难点:学生对于古诗词晦涩含蓄、复杂多变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讲授、分组讨论、课堂演练、课外阅读、高考真题分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歌中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情与景在诗歌中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

二、讲解情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关系(15分钟)从情景交融、反衬等方面,讲解情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关系,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分组讨论高考情与景题目(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历年高考情与景题目进行讨论,探究高考中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同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四、课堂演练(20分钟)选取几道高考情与景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练,同时进行点评和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情与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课外阅读(10分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篇古代诗歌进行阅读,并结合情与景进行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高考真题分析(10分钟)通过分析历年高考情与景题目,总结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七、总结(5分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高考中,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难点。

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常常相互作用,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

因此,学生需要掌握情与景的概念和作用。

在导入部分,我们先介绍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强调了中国人情感表达的含蓄性和复杂性,以及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接着,我们系统地讲解了“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相关知识。

情与景是诗歌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景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写的,情是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写景是为了抒情。

我们引用了胡应麟的话:“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和范希文的话:“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自-202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

自-202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

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2、掌握解答高考中景色(意境)类题目的鉴赏教学重点: 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教学难点:鉴赏题的语言表述。

教学方法:悟导结合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两多媒体片断:一是春光烂漫,一是风雨凄凄。

让生谈感受。

小结:这是被动的感受,见烟花三月而心喜,见梧桐叶落而悲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我们察已可以知人,我们才可以推知作者写诗的心境。

但有时候不是这样,汪国真说“有时候外面下着雨,心里却晴着,有时候外面晴着,心里却下着雨”,看到含着露珠的花瓣,我们的感觉是清新,史铁生的感觉是“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杜甫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何在景色描写中看出作者不同的心境,是我们这节课的首要任务。

二、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几种关系:1、铺陈意象,有语涉旨。

投影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Q: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它与诗中的景物描写是什么关系?可以先回忆一下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结投影:铺陈意象,有语涉旨。

2、通篇铺陈,融情入景。

投影苏舜钦的《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Q: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闲适宁静。

“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染”,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

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

3、乐景哀情,倍增其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Q:分析这首诗中蕴含的感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1)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导语设计
宋代才子柳永在离别时曾吟唱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诗句,离情别绪在诗歌当中并不鲜见。古代如此,现今亦然。就在1928年秋,当徐自摩重返英国,再别剑桥大学时,亦有所感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康桥,走进诗人徐志摩。
4、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教师小结
六、作业、背诵课文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3、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再别康桥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日期
周、节
授课内容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体会,小组合作探究把握诗人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流露出的情感。
三、诵读,感知诗意、体味诗情
【思考】
1、就结构而言,诗歌的最鲜明的特点是:
2、开头和结尾两节,诗歌所流露出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2、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意象的?
3、意象的选择有什么特点 ?
4、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

景为情生情因景浓诗歌意境教案

景为情生情因景浓诗歌意境教案

景为情生,情因景浓——诗歌意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意境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意境的定义与特点2. 诗歌意境的表现手法3. 诗歌意境的欣赏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诗歌意境的内涵与外延2. 诗歌意境的表现手法及运用3. 诗歌意境的欣赏与分析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意境的基本概念、特点及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意境。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和理解。

4. 创作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具有意境的诗歌。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诗歌意境的基本概念、特点、表现手法等要点。

2. 教学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学生作业:收集学生创作的诗歌,用于评价和反馈。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歌意境?2. 简要介绍诗歌意境的定义与特点。

二、诗歌意境的定义与特点(10分钟)1. 讲解诗歌意境的基本概念。

2. 分析诗歌意境的特点,如情景交融、含蓄、跳跃性等。

三、诗歌意境的表现手法(10分钟)1. 介绍诗歌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2. 分析具体诗歌,示例讲解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诗歌意境的欣赏与分析(10分钟)1. 讲解诗歌意境的欣赏方法,如关注意象、感受情感、品味语言等。

2. 分析具体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意境。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2.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意境及表现手法,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尝试创作一首具有意境的诗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诗歌意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诗歌意境的基本概念和欣赏方法。

通过创作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

“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

“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我见青山多妩媚——“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江苏省滨海中学丁爱华[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提高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合作讨论,探寻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热爱母语的审美情怀。

[教学重点] 探讨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写景的文字分析出隐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景物和情感1、古诗中常见的景物(1)自然景色,如春景、秋景,边塞之景、山水田园之景,某一具体景物等。

(2)人文景观,主要指历史古迹。

2、古诗中常见的情感(1)伤己之情①伤春悲秋青春易逝②仕途失意苦闷抑郁前途渺茫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④颠沛流离孤苦伶仃哀苦无告⑤羁旅哀愁思乡念亲闺中怀人边关怀乡⑥离别伤怀留恋关切殷切勉励知交零落孤独惆怅等(2)忧国之情①反映时局动荡、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状况②反映离乱的痛苦、统治者的穷兵黩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⑤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⑥表达昔盛今衰、国势衰微的感慨等⑦表达对国土沦丧、难以收复失地的痛心之情(3)其他情感①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②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③告慰平生的喜悦④生活哲理的阐释等二、请用“景”、“情”二字组词,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1、融合关系: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等2、衬托关系:正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三、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我们通过分析高考的取材特点来证实一下,说出下列各诗中景与情的关系:1、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景为情生情因景浓诗歌意境教案

景为情生情因景浓诗歌意境教案

景为情生,情因景浓——诗歌意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意境的基本概念,认识诗歌意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意境的定义与特点2. 诗歌意境的欣赏与分析3. 诗歌意境在写作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意境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欣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引导学生体验意境之美。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运用诗歌意境表达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诗歌作品选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具有鲜明意境的诗歌开场,引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兴趣。

2. 诗歌意境的基本概念与特点:讲解诗歌意境的定义,阐述其基本特点,如形象性、抒情性、哲理性和审美性等。

3. 诗歌意境的欣赏与分析:通过具体诗歌案例,教授欣赏和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意境之美。

4. 诗歌意境在写作中的应用:讲解如何运用诗歌意境进行写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具有意境的诗歌。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诗歌意境的了解和欣赏。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小组合作:分组让学生分析不同诗歌的意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创作具有意境的诗歌,提高创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参与度。

2. 诗歌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诗歌意境的分析能力。

3. 诗歌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八、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抽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抽象特点,提高欣赏能力。

2. 诗歌创作的技巧:指导学生掌握创作具有意境诗歌的技巧。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讲解诗歌意境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 第二周:欣赏与分析诗歌意境。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中诗歌鉴赏教案:景情关系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中诗歌鉴赏教案:景情关系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中诗歌鉴赏教案:景情关系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教学目标 1. 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2. 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教学目标1.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2.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3.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教学重点与难点1.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2.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

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1、想一想(1)(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总结)分三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2)举例辨析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教案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教案

一、知识卡片:(一)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 五看、三抓五看:看题干、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题材三抓:抓意象、抓诗眼(表现力的词语)、抓情语(二)情景各自的特点(融合关系、衬托关系、虚实关系)•情景相融:“景情”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的的意境创造。

•借景抒情: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见“情”不见“景”,情在景之先)•(即)触景生情:(先有景后有情)由眼前景象触发某种情绪,是景引发情(情在景之后)。

•(融)寓景于情:(又称融情于景)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见“景”不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主客移位,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以景喻情:即用比喻的手法,化抽象无形的情感为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事物,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鲜明深刻。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以情结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

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

•以景衬情:以景物衬托所抒之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指作者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观察和描写景物,客观景物的描写完全取决于作者主观的心情, 描写的客观景物无不染上其主观感情的色彩。

作者的写景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与作者当时的感情有关系,即缘情写景;同时,景色也会随着人的情感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移情于物、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三)情景关系中几组相近概念的区分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

《诗歌中的景与情—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学设计

《诗歌中的景与情—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学设计

《诗歌中的景与情—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风景图片。

我们生活在世上,也可说生活在“景”中,四时变化,雨雪风云,
草木荣枯,鱼虫出没,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情感。

秋风
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
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入中国古典诗歌,感受诗歌中的情中景,景中情。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经典诗歌回顾。

展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1、学生齐读一遍诗歌,思考:这首词里选用了哪些景物?用你的
语言把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画面描绘出来?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给
你什么感觉?
明确: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描绘: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
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景与情的结构顺序及关系。

2、提高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写景抒情的一般方法
2、探究此类题的答题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较低,而第一单元教学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学生学习后做题困难,本课旨在让学生知道怎么考,怎么做题,切入角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

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典型剖析,探究规律
1、了解景与情的结构顺序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首联和颔联以登高临望起兴,勾勒了有声有色的画面般的境界,属于写景;颈联与尾联即景道情,内蕴于前面景物中的悲凉情绪便滚滚而出。

登临而感慨,诗人完成了一个由景及情的心理历程。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时旅人又增加了新愁。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这首诗开篇点出了诗人羁旅在外,黄昏泊船,蓦然而生思乡之愁,接着描写景物,由情及情,浑然一体会。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

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诗人的感情完全融于此景中。

总结:刚才,我们从形式上探讨了诗歌中的景与情的结构顺序,诗歌可以由景及情,也可以缘情写景,还可以情寓景中,讨论中我们也初步感知了王国维的评论: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诗歌中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分析景与情的和谐与反差
(1)、景与情的和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几幅图画。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

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

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小结:同是写秋,张继写得清冷,王维写得恬静,也有写得热烈的“霜叶红
于二月花”。

诗人的眼睛是摄像机,而内心感情是编辑器,他会过滤掉他所不需要的,来求得景与情的和谐。

“喜景衬喜情,哀景与衬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古人往往借肃秋之杀表现孤独、寂寞、或怀才不遇或思乡离别等;以春之生机写青春年少、壮志抱负等欢娱;以壮阔浩淼写豪情;以淡雅写闲适等。

但也有特殊情况。

(2)景与情的反差
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绚丽,令人赏心悦目。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就是借梦境回忆往日在江南畅游的欢乐。

身为国主,游赏皇家园林时,那真是快乐逍遥。

臣子嫔妃前呼后拥,随从车马四周环卫。

他时而骑马逐猎,时而挥笔赋诗,一展才情,说不尽的得意,写不完的威风。

“花月正春风”不仅仅是写季节,写风光,主要是表现一种欢娱得意的精神状态。

哪知这一切,尽成梦境。

“多少恨”三字,咬趱切齿般地吐出,包含了多少遗憾、多少悔恨和多少无奈!乐景写哀情。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诗经》
注:如晦:昏暗如夜也。

已:止也。

在这个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的时候,这位女子正在思念她的“君子”。

那飘零的风雨宛如她纷乱的思绪,那晦暗的天色就象是她惨淡的心境,而那杂乱的鸡叫更增添了心头的烦闷……正在这时候,她的“君子”来到了。

这怎
能不令她欣喜万分呢?哀景写乐情。

小结:
四、总结、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