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相关论文与著作研究
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王向远
平行研究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①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
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③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其中的类同研究模式被使用最多,但不少文章流于生硬比附,结论平庸。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流行的A与B两项式的平行比较,不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同类的和相关的事项,不能在多个事项中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有价值的结论也就无从得出。为此,在方平先生总结并提倡的A∶B→C的公式的启发下,提出了X1∶X2∶X3∶X4……→Y的新模式,主张突破A与B的两项比较,变A与B两极两项的比较为多极多项、平行交叉、上下贯通的比较。
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
季先生认为在他读过的文章来看,肤浅者居多。往往读了等于没读,毫无所获。作者勉强得出来的总论,也多是八股调,说了等于没说。然后举例一个外国学者写了一本长达数百页的专著,通过各种复杂方式论证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最后的结论是: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就是使它甜。
接着提到了比较语言学与比较文学中为什么比较文学有了“危机”,因为比较语言学中所比较的语言同属一个语系,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一经揭开,豁然开朗。而比较文学中各国个民族文学缺乏共同的基础,所以强调,要作这样的比较研究,必须更加刻苦钻研,更加深入到中西文学的深层,分析入微,联类贯通,才能发前人未发之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要把比较文学看得难一点,更难一点,越看得难,收获就越大。
3. 《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吕超
本文从破旧、立新、融合三方面论述这场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范式。
美籍捷克裔学者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突出标志是“未能确定清晰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人为限制。第二,研究方法上的机械主义。第三,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帐式的研究动机。韦勒克提出了初步的改革设想:比较文学和一般文学之间人为的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是一门不受语言限制的科学;比较文学研究者则应当摒弃毫无生气的事实,努力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使文学文本成为研究的中心。
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两部没有必然联系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及观念上所表现出的类同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平行研究,可以对不同文学中的主题、文类、技巧、文学史等问题进行对照考察,还可以将文学与其他学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比较文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单纯地把不同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而在于该学科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跨越性的视野和方法,这样就彰显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和本体论特质。
4.《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美国学派提倡的平行比较方法研究,提倡文学跨国界“共时性”研究,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在运用平行比较方法时,对比研究注重在某类现象的比较中寻找差异时,较多采用演绎思维方式,如对中西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比较研究;类同研究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时,则更多使用归纳思维方式,从个别中见一般,分析文学的社会、历史土壤和文化条件的研究,如《〈莫
须有先生传〉与〈堂吉坷德〉之比较研究》。平行比较研究方法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在更广大的空间中来研究文学,是大有裨益的。
5. 《平行研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开始了。但作为具有明确而相对统一的理论主张的美国学派,其出现则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作为美国学派极力倡导的研究方法,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所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的意义。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只有在认真的从文本出发,找到出现相似性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进而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做更深入的了解。平行研究在文学方面可以是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文体风格、艺术手法及其他形式问题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作家作品、文学类型、思潮流派等的比较研究,而表现在学科之间的比较,则更能发现人类心理、审美等普遍的艺术因素。
当然平行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为跨文化的文学现象的比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对它缺乏深刻的理解,对“可比性”的认识模糊不清,从而导致简单比附等,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否认平行研究的理由。因此,在从事平行研究时,要大胆假设的同时更要小心求证,既要注重文本的阐发,同时也要避免简单的比附,从而达到科学且具有美学意义的比较,使平行研究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平行研究的案例分析
11世纪初(相当于北宋景德年间)日本女作家初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与18世纪中期中国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常被拿来作平行研究的案例,近20年,对两部作品进行异同比较的论文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总体上的比较分析,二是分别从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或创作方法、艺术特色、美学、结构的角度作比较论述。这次我选择了张铜学和龙菊英所做的《<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比较研究》。
论文的作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在“情”的世界,“欲”的海洋,“悲”的色彩,“奇”的结构中将两部巨著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述,把大观园的男欢女爱、平安王朝的物哀审美意向、赋予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塑造了历久不衰的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本篇论文最突出的特点即是通过四个小主题将两部著作进行比较分析,所谓“情”的世界、“欲”的海洋是从题材及内容上进行分析:《红》与《源》皆是以情出发,以情写情,《红》中将大观园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描绘成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情”的世界,既有封建家长对晚辈的溺爱之情,有代表家庭王权的贾政对老母的孝奉之情,有宝玉对大观园中钟秀女子的爱恋之情,更有对黛玉的爱情,还有宝钗、湘云、晴雯等人对宝玉的爱慕之情;而男女恋爱的欢悦和精神意趣两不离的情爱的《源》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该书主要写了源氏的爱情生活,他的一生是追求情爱的一生,与其有关的各个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也是为情所困从而展现了一个“情”的世界。继而往深处剖析,这些“情”更多的是出于“欲”的愿望。《红》中贾政对贾母的孝奉不仅出于封建礼教的规范,更因为他深知贾母代表了封建家庭的最高权力,违背她就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设下障碍,而宝玉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建立在两情相悦趣味相投的私语之上,黛玉对宝玉的爱情又是建立在认为宝玉是知音是可以托付终身的本能的欲望之上,种种都显示了“欲海”这一深层比喻;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