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的理解
我对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的理解
一、相关论文与著作研究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王向远平行研究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①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③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
其中的类同研究模式被使用最多,但不少文章流于生硬比附,结论平庸。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流行的A与B两项式的平行比较,不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同类的和相关的事项,不能在多个事项中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有价值的结论也就无从得出。
为此,在方平先生总结并提倡的A∶B→C的公式的启发下,提出了X1∶X2∶X3∶X4……→Y的新模式,主张突破A与B的两项比较,变A与B两极两项的比较为多极多项、平行交叉、上下贯通的比较。
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季先生认为在他读过的文章来看,肤浅者居多。
往往读了等于没读,毫无所获。
作者勉强得出来的总论,也多是八股调,说了等于没说。
然后举例一个外国学者写了一本长达数百页的专著,通过各种复杂方式论证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最后的结论是: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就是使它甜。
接着提到了比较语言学与比较文学中为什么比较文学有了“危机”,因为比较语言学中所比较的语言同属一个语系,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一经揭开,豁然开朗。
而比较文学中各国个民族文学缺乏共同的基础,所以强调,要作这样的比较研究,必须更加刻苦钻研,更加深入到中西文学的深层,分析入微,联类贯通,才能发前人未发之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要把比较文学看得难一点,更难一点,越看得难,收获就越大。
3. 《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吕超本文从破旧、立新、融合三方面论述这场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范式。
美籍捷克裔学者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突出标志是“未能确定清晰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人为限制。
第二,研究方法上的机械主义。
第三,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帐式的研究动机。
韦勒克提出了初步的改革设想:比较文学和一般文学之间人为的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是一门不受语言限制的科学;比较文学研究者则应当摒弃毫无生气的事实,努力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使文学文本成为研究的中心。
《比较文学概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与兴起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不同国家或民族同一类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间的异同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
其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
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重点就在于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类同现象,也可以说重点是研究文学类型学。
但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是俄国学者。
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试图把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之上。
在他看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
他认为找出相似点更有价值,因为正是这些相似的东西表现着某种共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更容易接近事物的规律性。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世界各民族没有直接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内容题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现象。
例子:“二母共争一儿”。
《圣经》、《古兰经》中有相应的记载,元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唯一不同的是前二者中,智者提出把小孩砍成两半,而后者中包公提出画圈,能拽出者即为其母。
(二)人物形象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美国学者詹姆斯·A·哈维的《不通形象的普罗米修斯》对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和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恶魔”两个形象的比较(二者基本上没有文学渊源传承的可能)。
哈维得出如下结论:“两首诗歌都包含与神奋力抗争的成分,不过雪莱比莱蒙托夫更与自己的主人公心心相印,但作为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来看,雪莱怀着满心的喜悦幻想有一个摆脱上帝困扰的新人类,而莱蒙托夫却认为任何用激烈手段改变宇宙间权力结构的企图终将失败,而且使具有这种企图的人们进一步异化。
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社会、 政治和经济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现象。
局限性:可能会受到文化偏见和文化误解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不准确。
局限性:可能会受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导致研究难度加大。
平行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的互补性
平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性 跨文化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其相互影响和交流 互补性:平行研究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视角,跨文化研究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探讨 结合: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推动比较文学的发展
较研究。
跨文化研究旨 在增进不同文 化之间的理解 和交流,促进 文化的多样性
和包容性。
跨文化研究可 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人类 文化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提 高我们的文化 素养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
平行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的关系
平行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 品,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性
跨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 作品,探讨其相互影响和交流
平行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创作背 景、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 方面的异同。
平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 作品,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跨文化研究的定义
跨文化研究是 指比较不同文 化之间的异同, 探讨文化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
互动关系。
跨文化研究包 括对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语言、 文学、艺术、 历史、哲学、 宗教、社会制 度等方面的比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1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19 世纪 30 年代,繁荣于二战以后,尤其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注重事实考据的影响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但这种只注重事实考据的比较文学研究在 20 世纪中期受到越来越多严重的质疑。
于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以韦勒克、雷马克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强调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但是学界一直没有对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原理做出明确的界定,使得可比性原理呈现出“众说纷纭”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状态。
但是,对可比性原理的界定不应单从外延对其做过多的限制,而应由可比性本身出发对其内涵做出原则性解释。
即平行研究的相对性、异质性、“异”和“同”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原则。
一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以美国学派为代表,他们强调关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学科联系,注重作品的美学比较,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平行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的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并使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美国学者重视平等研究建设为中心的阶段。
但是,学界对发生“类同”、“对比”和可比性的条件、提前以及范围并未做出明确的界定,例如究竟什么可以比,什么不可比,有何规律。
“人文学科研究同自然学科研究的不同之处,是需要先有一个主观的学理假设,及研究者现有一种认识观点,包括了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考察、分析标准、方法和角度(也叫切入点)等的假设构想。
” 孙景尧教授认为,比较文学“更强调世界文学和总体知识视野,并将之贯串于认识理念和方法视角中去,从而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理假设内容,使之自觉自由地进行跨国界、跨语言界和学科界的相互参照和研究探索”[1]P125.因此,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实质上就是使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得以研究证实事实联系',彼此关系和作用功能及其内在规律认识的、具世界文学视野的学理逻辑假设”[1]P127,而平行研究“在研究其异同与探求其原因规律时就更注重关系的可比性,也就是说,对平行研究的文学对象,要确立一定的标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研究其问题,以获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相似相应新识,或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相存相衬新见。
比较文学_曹顺庆_平行研究
《风俗通义》
“颖川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妇俱怀妊
赚灰阑记》(梗概)
妓女张海棠从良家给马员外为妾,生子寿
2、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相类似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莱蒙托夫:《恶魔》
这些全是我的王国。它比你打从 你无人羡妒的宝座上所俯瞰的一切 要光荣得多,啊,你这威猛的天帝: 普罗米修斯 一切仙神妖魔的君王呀,所有那 你可不是万能,因为我不肯低头 聚集在各个光亮和转动的世界上的 来分担你那种凶暴统治的罪孽, 精灵,除了一个以外,全部由你主宰! 宁愿吊了起来钉在这飞鸟难越的 可是亿兆生灵中就只你我两个人 万丈悬崖上,四处是黑暗、寒冷和死静; 睁着夜不交睫的眼睛对它们了望。 没有花草、昆虫、野兽,或生命的音容。 且看这大地,上面繁殖着你的奴隶, 啊,我呀,永远是痛苦,永远是痛苦! 你竟然拿恐怖、怨艾和绝望 无变、无休,也无望!我却依然存在。 去酬报他们的顶礼、祈祷和赞美、 我问大地,千山万岳有否感知? 艰苦的劳动以及大规模伤心的牺牲。 我问上天,那无所不睹的太阳 至于我,你的仇人,恨得你两眼发黑, 有否看见?再有那茫茫的大海, 你却让我在我的痛苦和你的迫害中, 有的时候汹涌、有的时候平静—— 取得了权威和胜利,丧尽了你的威风。 这是上天千变万化的影子, 啊,三千年不眠不睡的时辰, 散落在下界——我不知道它那些 每一刻全由刺心的创痛来划分, 澎湃的浪涛可曾听得我的哀号? 啊,我呀,永远是痛苦,永远是痛苦!
、主题学 (一)、主题学定义
法国著名学者梵· 第根认为,主题学是研究“各国文学互 美国学者佛里特里希和马龙合编的《比较文学大纲》写 法国1978年版的《拉罗斯百科全书》为主题学下的定义
主题学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从影响研究出发,首先强调的是相同主题的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
文学平行研究是指对两个或多个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异同点,揭示其中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加深对文学现象的认识。
文学平行研究的一种常见方式是对比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
例如,可以比较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表达情感和探索人性,强调诗情画意;而西方文学则更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强调理性和逻辑。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传统和特点。
另一种方式是对比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
例如,可以比较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的差异。
现代文学更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思想的反思,写作风格更为自由和开放;而古代文学则更注重道德规范和社会关系的描写,写作风格更为庄重和古典。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文学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文学平行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宽了研究的视野,打破了传统文学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同点和联系,从而加深对文学史和文学现象的认识。
此外,文学平行研究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推动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和发展。
总之,文学平行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研究,可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异同点,揭示其中的共性和特殊
性,从而加深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并促进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和发展。
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异同
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相对于比较文学的学科目标所隐含的潜在可能性或研究成果所达到水平的一个程度量,是界定比较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内在尺度.这种尺度具有主客观相统一的性质,并因时代的变迁、学派的不同而有所变动.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原则,是在进行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为实现比较文学的学科目标和确保研究成果的可比性水准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二、三、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而在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其繁荣则是在二战以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四、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是研究文学及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如文学与诸种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的关系,文学与诸种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等等)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把一国的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的文学作比较的研究,以及把文学与其他表现方式作比较的研究。
如此,照任麦的看法,比较文学有二范畴。
其一是诸国文学间的比较研究,其二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美国派是承认这二范畴,但法国派仅承认第一范畴虽感兴趣,然却反对把第二范畴归入比较文学。
最大理由是:第一范畴与第二范畴的研究是截然不同的,没有什么有力的逻辑把两者连为一体而置于一名目下。
后者的研究,与其名之为比较文学,倒不如名之为比较艺术或和科际的比较研究。
把两者分开,才能眉目地见出比较文学的特质,才能使比较文学在大学院中成为一界定清晰富有尊严的学科,而非混杂不清的。
就比较文学的二大范畴而言,笔者是服膺于法国派。
比较文学有法国学派,有美国学派。
法国学派重影响研究:1歌德对法国文学的影响,西方是怎么发现和接受Dostoevski的,中国诗歌对日本和歌的影响如何,Whitman对郭沫若,英国浪漫派对徐志摩,法国象征派对戴望舒,或者T.S.Eliot等英国现代派对三十年代诗人的影响。
这个学派重事实源流,寻求各国文学间的相互联系。
影响研究务实,平行研究务虚。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比较,以
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两者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比 较结果是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具有的规律
性的东西。
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
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 风格、技巧 ,甚至意象、象征、格律等方面进行比较,同中见
收为养女,朝夕相伴,以寄托对藤壶的思慕。几年后紫姬出落得亭亭玉立,才艺超众。源氏便把她据为己有。
被选入宫中做了皇后。由于天降异兆,朱雀帝又重病在身,朝政不稳。源氏奉召回京辅佐朝廷。不久,朱雀帝
让位给冷泉帝。源氏升任太政大臣 。源氏建造了集四季景物为一体、蔚为壮观的六条院寓所,将昔日恋人统 统接到院里来住。源氏近40岁时,将朱雀帝之女三公主纳为正妻,紫姬病卧在床。早已凯觎三公主美貌的头
中将之柏木趁源氏探病的机会,与三公主幽会被发现。柏木惧悔交加,英年夭折。三公主生下容貌与柏木毫
无二致的私生子薰后,落发为尼。源氏深感自己和藤壶乱伦之罪的报应临头,心如死灰。恰巧紫姬不久又逝, 源氏失去了精神支柱,了断尘缘,隐遁出家。几年后死去。 源氏之子薰生性严谨。20岁来到宇治山庄爱上
了庄主八亲王的大女公子,不料遭到拒绝。大女公子病故后,他寻回外貌酷肖大女公子的八亲王的私生女浮
湘云、晴雯等人对宝玉的爱慕之情;而男女恋爱的欢悦和精神意趣两不离的情爱的《源》 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该书主要写了源氏的爱情生活,他的一生是追求情爱的一生,
与其有关的各个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也是为情所困从而展现了一个“情”的世界。继而往深 处剖析,这些“情”更多的是出于“欲”的愿望。《红》中贾政对贾母的孝奉不仅出于封建礼教 的规范,更因为他深知贾母代表了封建家庭的最高权力,违背她就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设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
与影响研究相比,平行研究的范围更广,它可以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加以研究;同时,平行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
平行研究的提出是美国学派的贡献。
一、平行研究的可行性:平行研究比较的是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对象,它不可能像影响研究那样可以拿出确凿的证据。
那么,平行研究何以能够存在呢?下面,我们通过探讨文化和文学的普适性与差异性,以论证平行研究的可行性。
1.文化的普适性与差异性:自19世纪以来,人类文化的某些共同性质越来越受到关注。
人们逐渐摆脱孤立、割裂的思维方式而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一种宏观的综合的研究。
这种研究突出表现在对社会发展和人性的综合研究上。
就社会发展的同步性而言,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在他们的著作中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宏观地勾画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从而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尽管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或大或小的差异,但大致都需要经过这些阶段。
20世纪以来,人们不断修正和补充社会发展的理论。
如比利时学者曼德尔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早期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这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的补充和修正,但这些修正并没有否定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关系的类同。
法国社会学家德鲁兹则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共性。
德鲁兹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分为五个阶段。
起初是“无符号”阶段,这是一个无符号、无沟通,与动物相差无几的蒙昧时代;第二个阶段是“符号化”阶段,人类开始认识周围的环境,赋予客观世界以名称和形式,如可吃与不可吃、生吃与熟吃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超符号化”阶段,随着人类对符号的运用,产生了系统的语言,符号的意义开始固定并被“神圣化”,人只能改变自己以适应僵化的符号;第四个阶段是“解符号化’’阶段,所有神圣的名目不再有意义,一切用符号结构起来的“系统”已经分崩离析、“零散化”,人们甚至怀疑语言系统能否真正具体表现人类复杂多样、变幻无穷的感受。
比较文学之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之平行研究彭恋2011308047 11级广电二班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
与影响研究相比,平行研究的范围更广,它可以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加以研究;同时,平行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
平行研究的提出是美国学派的贡献。
一、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类:类比和对比。
类比指研究“两部没有必然关联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上所表现的类同现象”(奥尔德里奇语),即考察相互间没有关联的作家作品间的相似之处,以期发现其共同性。
就作家而言,我们可以考察作家相似的经历和思想观念等。
例如,屈原和但丁的比较研究,萧红与伍尔芙的比较研究。
就作品而言,不同民族文学间在相互隔绝的状况下也会出现惊人的类似。
如“人与非人”这一题材就出现在中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促织》(人变蟋蟀),卡夫卡的《变形记》(人变甲虫),尤里斯库的剧作《犀牛》,这些类似的故事都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旨——社会压迫所引起的人的异化。
又如吝啬冷酷、贪得无厌的艺术形象,不仅出现在英国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与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杰作《悭吝人》中,同样也出现在我国卓绝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这些类同为作品的比较提供了可比性的前提。
对比指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学体系的特点,从而使两者的特征相形突出。
这是一种求异研究。
例如中西神话比较研究,同是神话,它们都产生于人类的童年,都表现为与现实相异的想象世界,这是可比性的条件。
但中国的神话人物大多是开天辟地的英雄,具有献身精神,且大多不食人间烟火,极少情欲,形体上往往是人兽结合,如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西王母“豹尾虎齿而善啸”(《山海经》);西方神话则多人神同形,这些神有人的弱点和局限,他们有的偷情(如天帝宙斯追逐欧罗巴),有的嫉妒(如天后赫拉),有的爱争吵等,由此形成中西神话的不同特点。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法国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平行研究?08汉教一班20080510316 向采清 20080510299唐小琴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出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个学术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
又把法国学派简化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简化为平行研究。
法国、美国两大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的共同点是双方都赞同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但落在实际研究中各自强调的重点却大不相同。
在研究对象上,美国学派不局限于将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之中,于是对作品内在美学价值的“平行研究”得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同时,还将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形式的比较也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从对文学外在关系历史实证转向了文学内在结构的美学分析。
其实从上面的两点就可以看出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毕竟发展就是一种潜在的完善,因此我觉得可以这样说,美国平行研究应时而生,虽有缺点但是却是对法国影响研究的完善与拓展。
首先,比较两者还是离不开比较文学的大前提,比较文学包括两个方面:一它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二它是有关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在这儿美国学者强调的是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而法国学者强调的是依靠事实凭据来解决问题的影响研究,并且将文学批评排除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第二点更是法国学者所激烈反对的,美国学者雷马克认为应该将文学同人类的知识、人类的其他活动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还十分强调综合研究。
大家知道比较文学既是求同又求异的,比较就是求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不管哪种方法研究基础都是求同,具体来说影响研究求的是同源性,即渊源的统一性;平行研究求的是类同性,即不同国家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类同。
这样一来法国影响研究的缺点就暴露在了眼前: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候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潭;对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研究考察范围之外;忽略文学的审美价值。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
“平行贯通法”三重含义
上述的两种模式是一般的平行研究中的两种模 式,而“平行贯通法”是在“A:B→C”的基 础上进一步深化的方法,具体有三重含义:
第一:X1:X2:X3:X4……→Y,这里的X1: X2:X3:X4……表示跨文化的同类文学现象, 它们可以是作家作品,可以是文学概念,术语 或命题;Y则表示研究者的新见解。这里针对 的是A:B→C,认为两项式比较难以得出科学 结论,只有尽可能多的同类材料支撑,才能保 证科学性。
伊·涅乌波科耶娃《世界文学史——系统分析 和比较分析问题》把世界文学历史进程看作一 个动态系统。
包括三个类型系统: 时间类型——文学时代发展的各个时期; 历史文化类型——文学之民族的地区的大区域
的系统; 艺术类型系统——文学思潮、文学风格、文学
作品系统。
“文学时代”类型学
帕·格林采尔提出“文学时代”类型学; 把整个世界文学历史进程分为三种时代: 远古时代,艺术意识是神话类型; 恪守规范时代,属拘泥传统型; 历史主义时代,是个性化创作型。 认为类型学相似应在文学时代中去寻觅才可靠。
平行研究常见论证模式有两种。
A:B=A+B模式
1)A:B=A+B模式
这是很多人反对的模式。主平先生曾说:“假如有一 篇文章,《红楼梦》与《呼啸山庄》,很好的题目。 是中外两部古典文学名著的比较,两者之间也确定存 在某种程度的可比性,例如,这一对东方怨偶是叛逆 型,那一对西方情侣同样是叛逆型的,但如果只论证 到此为止,而并没有进一步的发隐显微,那也会令人 失望,因为你所做的,无非把两个国家在各自的文学 史研究范围内可以做出的论断串联在一起罢了。A: B=A+B,这其实是拿罗列代替比较了”。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
与影响研究相比,平行研究的范围更广,它可以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加以研究;同时,平行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
平行研究的提出是美国学派的贡献。
一、平行研究的可行性:平行研究比较的是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对象,它不可能像影响研究那样可以拿出确凿的证据。
那么,平行研究何以能够存在呢?下面,我们通过探讨文化和文学的普适性与差异性,以论证平行研究的可行性。
1.文化的普适性与差异性:自19世纪以来,人类文化的某些共同性质越来越受到关注。
人们逐渐摆脱孤立、割裂的思维方式而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一种宏观的综合的研究。
这种研究突出表现在对社会发展和人性的综合研究上。
就社会发展的同步性而言,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在他们的著作中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宏观地勾画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从而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尽管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或大或小的差异,但大致都需要经过这些阶段。
20世纪以来,人们不断修正和补充社会发展的理论。
如比利时学者曼德尔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早期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这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的补充和修正,但这些修正并没有否定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关系的类同。
法国社会学家德鲁兹则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共性。
德鲁兹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分为五个阶段。
起初是“无符号”阶段,这是一个无符号、无沟通,与动物相差无几的蒙昧时代;第二个阶段是“符号化”阶段,人类开始认识周围的环境,赋予客观世界以名称和形式,如可吃与不可吃、生吃与熟吃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超符号化”阶段,随着人类对符号的运用,产生了系统的语言,符号的意义开始固定并被“神圣化”,人只能改变自己以适应僵化的符号;第四个阶段是“解符号化’’阶段,所有神圣的名目不再有意义,一切用符号结构起来的“系统”已经分崩离析、“零散化”,人们甚至怀疑语言系统能否真正具体表现人类复杂多样、变幻无穷的感受。
平行研究
宫廷内外争夺权利的斗争 皇室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 地方贵族追逐名利的丑态
-
10
《源》主要讲述了平安时代里日本贵族的生活,以光源氏 的故事为核心,带出了众多与之关系暧昧的女性。或因偶 遇生情,或有宿世之缘,书中大量写实的白描让贵族们糜 烂而又出奇优雅美丽的生活横陈在读者眼前,相隔千年却 始终魅力不减。
同中见异 ,异中见同,发现文学自身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亚 里士多德和李渔的戏剧理论。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和跨学科
研究。
-
4
p109
平行研究的领域——“跨国家与跨学科”
平行研究的方法——“审美主义”
平行研究的目标——“世界主义”
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学科领域,使比较 文学在方法论上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也使学科进一步体制化。。
-
7
陶潜的《闲情赋》描写了一位作者日夜悬想的绝色佳人, 作者幻想与她日夜相处,形影不离,甚至想变成各种器物, 附着在这位美人身上。其中一句:“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 而不分”,“美目传言”的诗句与国外的马利诺、奥维德、 塔索等人十分相似。
-
8
2010年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在贺岁档热卖,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 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戏剧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案 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长大后为家族报仇的故事。《赵氏孤儿》漂洋 过海传到了欧洲。它首先由耶稣会士马若瑟译成法文。伏尔泰对中国悲剧《赵氏孤儿》,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将之改成了一部法国式的悲剧。伏尔泰对原作进行了大量改动, 仅仅保持了它的基本情节,十三世纪的成吉思汗时代,成吉思汗攻占北京,将皇族赶尽 杀绝,只留下一个孩子,朝臣张惕和他的妻子竭尽全力挽救帝国继承人,用自己的孩子 代替了皇子,依靠伊达梅救活了两个孩子。在中国原剧中没有女角色,但是在伏尔泰改 编的剧目中女主角却是一个重要角色,她的爱情也是一个主线,导向剧终。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技巧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相遇并存。
多元共生、相互对话、相互交融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需要一个更为广阔与充满活力的、跨文化的"世界文学'视野。
同时,许多语文教材不同程度所体现出的比较文学的思维框架和思维特质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需求,有着较大的比较空间。
再者,就是教学对象的自发需求。
通过培养比较文学意识,引导学生用比较思维去观照世界,用更宏大的人文情怀去创造和感悟生活。
尽管现有体制下的语文课程一定程度融会了比较思维,如有的版本教材在单元的组合上已经显示出学科整合的倾向,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提升和更大范畴的比较文学视野。
鉴于此,将语文教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在语文课程中开拓比较文学视野,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研究方法(一)影响研究法影响研究法是比较文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由法国学派所提倡。
其目的在于考察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之间互相接触、渗透和影响的"实际联系'。
注重材料,讲求考据,实证法是其核心操作手段。
它综合运用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方法,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影响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题材、主题、文类、形象、风格、技巧等文学因素。
影响的类型分为正影响、负影响、反影响、回返影响、虚假影响、超越影响。
(二)平行研究法由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法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的比较研究,主要包括对作家、文体、主题、题材、情节、人物、风格、艺术手法、思潮流派的类比或对比研究。
求同变异,经由对于精神契合的探寻和对于异质元素的离析,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沟通寻找平台,达到互证、互识。
(三)跨学科研究法(四)跨文明研究法二、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一)拓展思维,培养自觉的比较意识和批判鉴别能力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等。
其中雷马克在1962年发表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中全面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者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艾德礼在196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论文选集》,书中更是清晰地提出了“平行研究”的主张。
美国学派的观点打破了法国学派的局限,是对法国学派只注重影响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平行研究是一种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但它与影响研究不同,他不强调研究的放送、流传、媒介等问题,他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同样,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等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也算是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比较,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两者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比较结果是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和跨学科研究。
类型学研究的目标主要是研究世界文学发展中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对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者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进行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有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它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主题学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主题学研究范畴主要是母题研究、情境研究和意象研究。
平行研究名词解释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名词解释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是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作品或文学传统中的相似主题、题材、风格、形式等因素,以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平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和共通性。
在平行研究中,研究者会选择一组相关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或者是同一时代或地域内的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作品等。
然后,研究者会对这些作品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和差异之处。
平行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是主题和题材的比较。
研究者会比较不同作品中共同出现的主题或题材,例如爱情、友谊、自然、战争等,以了解它们在不同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通过比较,研究者可以发现不同文学作品对于相同主题的不同解读和呈现方式,从而拓展对主题的理解。
此外,平行研究还可以比较文学作品的风格和形式。
研究者会关注不同作品中的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通过比较,研究者可以揭示出不同文学传统中的共同特征和独特风格,进一步加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总之,平行研究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或文学传统来揭示其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背后的文化、历史等因素,进一步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
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
美国比较学者约瑟夫.T.肖说:"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他还认为,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比较学者们对影响所作的界定大都是强调它的外来性和隐含性,认为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以欧洲为例,历史上各国之间大规模的文学交流就至少有三次: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就中国文学来看,它的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如果说中国文学在古代主要更多受到印度文学影响的话,近代以来则置身于欧美文学的广泛影响之中.而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对周边民族文学的深刻影响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拿中国古代小说来说,唐以前的小说,像六朝的志人志怪故事,一般都是很短的,每篇只讲一个故事,从头到尾平铺直叙.但是到了唐初,却出现了像王度<古镜记>这样的小说,许多小故事由一个主要故事穿在一起.这种体裁对中国来说是陌生的.根据季羡林的考察,王度很可能是受到了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和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等的影响.而20世纪初,中国文坛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反映争取恋爱自由,个性独立,妇女解放,反对传统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小说,如胡适的<终生大事>,鲁迅的<伤逝>,茅盾的<创造>等,这些小说在题材上均受到过挪威戏剧家易普生<玩偶之家>的影响.中国文学对周边民族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那里窥见一些.研究者发现,芥川龙之介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借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题材――<肚子春>扩展了唐人李复言的<杜子春传>,<奇遇>改编自<剪灯新话>中的<渭塘奇遇记>,<仙人>源于<聊斋志异>卷四的<鼠戏>一篇.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学间的交流和影响首先表现为一种事实上的联系.影响的产生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只有从事实出发,才能进一步探讨深入的影响.而这样的一种"影响",我们也可以将它看成是一种"模仿".实际上,任何作家在创作中都存在着模仿.模仿是作家在学习创作时的必然阶段.正是幼稚,机械的模仿导致作家在不断吸收外来影响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但是,这种模仿与被模仿,影响与被影响之间,并没有自然科学中那样单纯的因果关系.在文学研究中试图用一件作品去解释另一件作品,把它们的关系化成单纯的因果关系既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文学影响发生作用的过程是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因此,完全从自然科学的因果论来解释文学间的影响是不科学的.人类社会虽然千差万别,但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情感,心理和思维结构等等却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得反映与表现它们的文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相似性.因此,所谓的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科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平行研究从一开始就比较异同,然后进行价值判断和审美思考,最终导出结论.平行研究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和强度方面的限制.这就是说,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和作品都可以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作平行的比较研究.如杜甫和歌德,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契诃夫和莫泊桑,高乃依和莎士比亚.平行研究通常包括了对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技巧,甚至意象,象征,格律等的比较,此外还包括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的比较,自然也就包括对作家,作品的全面比较.虽然平行研究的比较范围非常的广泛,但是它并不是可以漫无边际的将不同民族的任何作品拿来比较,也不是将各种文学中任何现象毫无选择的拿来作比较.作为平行研究的对象的文学现象,往往同时相同与相异的两重关系.它们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在这种异同关系中显示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别,如一只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相似的历史文化环境里,不同的氏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与类似现象.这样的重合与类似是自成系统的.通过类同研究,在毫无时空联系与接触的文学现象里,考察作家之间,作品之间,文类之间,潮流之间,流派之间的类同和亲和点,可以加深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归纳出文学的某种内在的规律.文学中的"异",主要表现在文化传统与民族个性方面.换句话说,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性上,每一个民族文学都有自己不可移易,不可取代,不可合并的独特性格.总之,在进行平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既要善于发现明显的异同,也要留心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相关论文与著作研究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王向远平行研究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①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③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
其中的类同研究模式被使用最多,但不少文章流于生硬比附,结论平庸。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流行的A与B两项式的平行比较,不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同类的和相关的事项,不能在多个事项中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有价值的结论也就无从得出。
为此,在方平先生总结并提倡的A∶B→C的公式的启发下,提出了X1∶X2∶X3∶X4……→Y的新模式,主张突破A与B的两项比较,变A与B两极两项的比较为多极多项、平行交叉、上下贯通的比较。
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季先生认为在他读过的文章来看,肤浅者居多。
往往读了等于没读,毫无所获。
作者勉强得出来的总论,也多是八股调,说了等于没说。
然后举例一个外国学者写了一本长达数百页的专著,通过各种复杂方式论证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最后的结论是: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就是使它甜。
接着提到了比较语言学与比较文学中为什么比较文学有了“危机”,因为比较语言学中所比较的语言同属一个语系,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一经揭开,豁然开朗。
而比较文学中各国个民族文学缺乏共同的基础,所以强调,要作这样的比较研究,必须更加刻苦钻研,更加深入到中西文学的深层,分析入微,联类贯通,才能发前人未发之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要把比较文学看得难一点,更难一点,越看得难,收获就越大。
3. 《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吕超本文从破旧、立新、融合三方面论述这场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范式。
美籍捷克裔学者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突出标志是“未能确定清晰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人为限制。
第二,研究方法上的机械主义。
第三,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帐式的研究动机。
韦勒克提出了初步的改革设想:比较文学和一般文学之间人为的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是一门不受语言限制的科学;比较文学研究者则应当摒弃毫无生气的事实,努力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使文学文本成为研究的中心。
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两部没有必然联系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及观念上所表现出的类同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平行研究,可以对不同文学中的主题、文类、技巧、文学史等问题进行对照考察,还可以将文学与其他学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比较文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单纯地把不同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而在于该学科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跨越性的视野和方法,这样就彰显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和本体论特质。
4.《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美国学派提倡的平行比较方法研究,提倡文学跨国界“共时性”研究,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在运用平行比较方法时,对比研究注重在某类现象的比较中寻找差异时,较多采用演绎思维方式,如对中西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比较研究;类同研究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时,则更多使用归纳思维方式,从个别中见一般,分析文学的社会、历史土壤和文化条件的研究,如《〈莫须有先生传〉与〈堂吉坷德〉之比较研究》。
平行比较研究方法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在更广大的空间中来研究文学,是大有裨益的。
5. 《平行研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开始了。
但作为具有明确而相对统一的理论主张的美国学派,其出现则是在20世纪50-60年代。
作为美国学派极力倡导的研究方法,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所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的意义。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只有在认真的从文本出发,找到出现相似性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进而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做更深入的了解。
平行研究在文学方面可以是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文体风格、艺术手法及其他形式问题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作家作品、文学类型、思潮流派等的比较研究,而表现在学科之间的比较,则更能发现人类心理、审美等普遍的艺术因素。
当然平行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为跨文化的文学现象的比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对它缺乏深刻的理解,对“可比性”的认识模糊不清,从而导致简单比附等,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否认平行研究的理由。
因此,在从事平行研究时,要大胆假设的同时更要小心求证,既要注重文本的阐发,同时也要避免简单的比附,从而达到科学且具有美学意义的比较,使平行研究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平行研究的案例分析11世纪初(相当于北宋景德年间)日本女作家初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与18世纪中期中国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常被拿来作平行研究的案例,近20年,对两部作品进行异同比较的论文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总体上的比较分析,二是分别从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或创作方法、艺术特色、美学、结构的角度作比较论述。
这次我选择了张铜学和龙菊英所做的《<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比较研究》。
论文的作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在“情”的世界,“欲”的海洋,“悲”的色彩,“奇”的结构中将两部巨著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述,把大观园的男欢女爱、平安王朝的物哀审美意向、赋予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塑造了历久不衰的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
本篇论文最突出的特点即是通过四个小主题将两部著作进行比较分析,所谓“情”的世界、“欲”的海洋是从题材及内容上进行分析:《红》与《源》皆是以情出发,以情写情,《红》中将大观园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描绘成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情”的世界,既有封建家长对晚辈的溺爱之情,有代表家庭王权的贾政对老母的孝奉之情,有宝玉对大观园中钟秀女子的爱恋之情,更有对黛玉的爱情,还有宝钗、湘云、晴雯等人对宝玉的爱慕之情;而男女恋爱的欢悦和精神意趣两不离的情爱的《源》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该书主要写了源氏的爱情生活,他的一生是追求情爱的一生,与其有关的各个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也是为情所困从而展现了一个“情”的世界。
继而往深处剖析,这些“情”更多的是出于“欲”的愿望。
《红》中贾政对贾母的孝奉不仅出于封建礼教的规范,更因为他深知贾母代表了封建家庭的最高权力,违背她就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设下障碍,而宝玉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建立在两情相悦趣味相投的私语之上,黛玉对宝玉的爱情又是建立在认为宝玉是知音是可以托付终身的本能的欲望之上,种种都显示了“欲海”这一深层比喻;在《源》中的男男女女之间的情更是以满足情欲开始,其生活的本质是痛苦与欲望的海洋。
“悲”的色彩又是从两部著作的大主题进行比较:爱情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态的凄惨炎凉,人生的悲苦不幸,这种充满困惑和悲剧的色彩牢牢锁住《红》和《源》中的男男女女。
《红》的悲剧有那种对痛苦命运的奋力而壮烈的抗争,《源》中的悲剧建立在佛教悲观、虚无主义之上。
最后从结构上即“奇”的结构出发:《红》与《源》在组织结构上各有特色,《红》摈弃以往中国古典小说的单线结构,而采用了多线结构,以贾宝玉为主人公,并以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为贯穿全书的主要故事情节,同时又穿插了以贾府为线索的四大家族衰亡过程。
《源》采用的则是“并列式”结构全书没有逻辑的交叉和相互关联,每一回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没有环环相扣的情节张力。
该论文从题材和主题以及结构上深入而精彩的比较了两部著作,但是缺憾的是没有从具体的人物形象进行对应的比较。
比如光源氏和宝玉,紫姬和宝钗,紫姬和黛玉等,都可以进行人物形象的比较。
三、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由美国学派提出。
是美国学派推崇的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技巧,甚至意象、象征、格律等方面进行比较,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发现文学自身规律性的东西。
平行研究格外重视作品的文学性问题,尤其强调文学艺术的本质问题。
中国学者的界定是:在比较文学中,所谓“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陈惇、刘向愚本)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学派论》平行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是指在对没有事实联系的跨文化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时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新论)目前在平行研究的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有:1、选题随意。
仅仅对两个不同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主观臆想把一些很可能游异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
2、结论缺乏学术含量。
就像A:B= A+B,研究没有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只是比较对象各自特点的简单相加,在研究中对两个研究对象的理解都没有达到专门研究一方的专家的水平。
最后引用季羡林先生《对于X与Y这种比较文学模式的几点意见》中的几句话:比较文学中各国个民族文学缺乏共同的基础,所以强调,要作这样的比较研究,必须更加刻苦钻研,更加深入到中西文学的深层,分析入微,联类贯通,才能发前人未发之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要把比较文学看得难一点,更难一点,越看得难,收获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