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基础化学》第九章

合集下载

卫生化学(人教第七版)(可打印修改)

卫生化学(人教第七版)(可打印修改)

卫生化学第1章绪论1、卫生化学(sanitary chemistry):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2章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1、样品分析的一般程序: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样品的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成分分析、分析数据的处理、分析报告的撰写。

2、样品采集的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3、样品预处理应达到的目的:1将样品中的被测物转变为适合于测定的形式;2除去干扰物质3浓缩富集4、试样分析溶液的制备方法:(1)溶解法(溶剂浸出法):水溶法、酸性、碱性、有机溶剂(2)分解法:高温灰化、低温灰化、湿消化法、微波溶样法(2)水解法5、常用的分离与富集的方法:溶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蒸馏、膜分离法6、溶剂萃取法(1)基本原理: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或微溶)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溶解度)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目的一种操作。

(2)相关概念:①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达到平衡时,A在有机相与水相中的浓度比值为常数,用表示。

②分配比(distribution ratio):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在两项中达到平衡时,A在有机相(o)中各种形式浓度与在水相中(w)的各种形式总浓度之比,即D=Co/Cw。

③萃取效率(extraction efficiency):指物质被萃取到有机相的百分率,即被萃取物质在有机相中的量与被萃取的总物质总量之比,即E%=第3章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质量保证1、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方法误差、仪器与试剂误差、主观误差2、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1)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由于某些确定性、经常性的因素引起的误差,主要来源有方法误差、仪器与试剂误差及主观误差三方面。

特点:误差的方向在实验中有一致性,可重复出现;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答案解析-人民卫生出版社_第七版_基础化学

答案解析-人民卫生出版社_第七版_基础化学

第一章1解 因为现代化学几乎与所有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相关联,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些科学和技术促进了化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化学又反过来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展,而且很多科技进步以化学层面的变革为突破口。

因此,化学是一门中学科学。

化学和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是制药、生物材料、医学材料、医学检验,还是营养、卫生、疾病和环境保护,乃致对疾病、健康、器官组织结构和生命规律的认识,都离不开化学。

2解 国际单位制由SI 单位和SI 单位的倍数单位组成。

其中SI 单位分为SI 基本单位和SI 导出单位两大部分。

SI 单位的倍数单位由SI 词头加SI 单位构成。

例如mg 、nm 、ps 、μmol 、kJ 等等。

3 (1) 2.0321 g (2) 0.0215 L (3) pK HIn =6.30 (4) 0.01﹪ (5) 1.0×10-5 mol 解 (1) 5位,(2) 3位,(3) 2位,(4)1位,(5)2位。

4解%1.0001.01024.00001.01024.01024.01023.0-=-=-=-=RE5解kPa}){}{}({m N 10}){}{}({dm m N }){}{}({ L J }){}{}({K mol K J L mol }){}{}({ ])[][]([}){}{}({][}{][}{][}{2331111-T R c T R c T R c T R c T R c T R c T R c T T R R c c cRT Π⨯⨯=⋅⨯⨯⨯=⋅⋅⨯⨯=⋅⨯⨯=⨯⋅⋅⨯⋅⨯⨯=⨯⨯⋅⨯⨯=⋅⨯⋅⨯⋅==-----式中,花括号代表量的值,方括号代表量的单位。

6解 1 mi 3 = 1.609 3443 km 3 = 4.168 182 km 3,所以水资源的总体积V = (317 000 000 + 7 000 000 + 2 000 000 + 30 000) × 4.168 182 km 3 = 1.3590 ×109 km 37解mol 0.25 kg1g1000 mol g )00.10.160.23(kg 0.010(NaOH)1-=⨯⋅++=n mol1.89 kg 1g 1000 mol g )00.16301.1299.222(21kg 0.100 )CO Na 21(mol4.99 kg 1g1000 mol g 08.4021kg 0.100 )Ca 21(1-321-2=⨯⋅⨯++⨯⨯==⨯⋅⨯=+n n 8解mol 2.57 molg )35.45 239.65(g350 )(ZnCl 1-2=⋅⨯+=n 1-21-2k mol 3.95 kg1g1000 650mol 2.57 )(ZnCl L mol 3.48 L 1mL1000 mL 39.57mol 2.57)(ZnCl g g b c ⋅=⨯=⋅=⨯= 9解1-1--3L mmol 5.1 mol 1mmol1000 L 1L 100mL 1000 mol g 9.13g 10 20 )(K ⋅=⨯⨯⨯⋅⨯=+c1-1--3-L mmol 103 mol1mmol1000 L 1L 100mL 1000 mol g 5.453g 10 366 )(Cl ⋅=⨯⨯⨯⋅⨯=c 10解 设称取含结晶水的葡萄糖(C 6H 12O 6·H 2O)的质量为m,052600. mol g 16.0)1.01g/[(2 50)-(1000 mol 0.28mol0.278 )O H (C L mol 0.278 molg )0.16601.1120.126(L g 0.05 )O H (C g27.5L g 50.0 L.50001g )0.1601.120.16601.1120.126(g)0.16601.1120.126( O)H O H (C 1-61261-1-1-61261-26126=⋅+⨯+=⋅=⋅⨯+⨯+⨯⋅==⋅=⨯+⨯+⨯+⨯+⨯⨯+⨯+⨯⨯=⋅x c m m ρ 11解 L .41 Lg .091g3.02g )5.350.23( g 5.0 (NaCl)1-=⋅⨯+⨯=V 12解 ∵ 10KI + 2KMnO 4 + 8H + = 12K + + 2MnO 2 + 5I 2 + 4H 2O ∴mol 0.004 mol g )9.1262(21g 0.508 )I 21( )KMnO 51 (KI 1-24=⋅⨯⨯==+n n第二章1解 根据BA A A n n n x +=,mo l 56.5mol 18.0g 100g O)(H 1-2=⋅=n mo l 0292.0molg 342g0.10)(1=⋅=-蔗糖n995.0mol0292.0mol 56.5mol56.5)(O)(H O)(H O)(H 222=+=+=蔗糖n n n xkPa 33.2995.0kPa 34.2O)(H 20=⨯==x p p2解 (1)mol 004912.0mol g 342g68.1)(1=⋅=-甲nmol 003551.0molg 690g45.2)(1=⋅=-乙n 1kg mol 2456.0kg0200.0mol004912.0-⋅==(甲)b1kg mol 1775.0kg0200.0mol003551.0-⋅==(乙)b溶液乙的蒸气压下降小,故蒸气压高。

大一基础化学第9章知识点

大一基础化学第9章知识点

大一基础化学第9章知识点第1节: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化学反应物质的消耗量或产生量与时间的比值。

计算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数据的观测或者根据反应物的浓度变化推导得出。

2.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经验上观察到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有直接影响。

一般情况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具体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3. 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方程: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确定出反应级数以及反应级数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反应速率方程通常可以通过反应物浓度的幂函数来表示。

4. 速率常数与反应速率方程:速率常数是一个与温度有关的常数,它描述了在给定反应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快慢。

反应速率方程中的速率常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得,也可以通过动力学理论计算得出。

5.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除了反应物浓度外,温度、催化剂、反应物的物理状态、反应物之间的接触方式等因素也会影响反应速率。

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得到。

第2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以下为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点:1. 平衡常数和平衡表达式:平衡常数是一个与温度有关的常数,它描述了反应在平衡状态下各组分浓度之间的关系。

平衡表达式则是用来表示平衡常数的关系式。

2.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温度、压力(对气相反应)、浓度(对溶液反应)等因素可以影响平衡位置。

根据Le Chatelier定理,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平衡系统会通过移动平衡位置来抵消外界的影响。

3. 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的位置关系:当平衡常数的值大于1时,平衡偏向生成物;当平衡常数的值小于1时,平衡偏向反应物。

这与平衡系统的内能变化和熵变化有关。

4. 平衡浓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平衡浓度是指反应物和产物在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值。

通过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的关系,可以计算出未知浓度的平衡常数。

基础化学

基础化学

《基础化学》部分习题及参考答案详解魏祖期主编,基础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6月第7版第一章 绪论1.下列数据,各包括几位有效数字?⑴ 2.0321 g ⑵ 0.0215 L ⑶ p K HIn = 6.30 ⑷ 0.01% ⑸ 1.0×10-5 mol 解:有效数字位数分别为,⑴ 5位 ⑵ 3位 ⑶ 2位 ⑷ 1位 ⑸ 2位2.某物理量的真实值T = 0.1024,实验测定值X = 0.1023,测定值的相对误差RE 是多少? 解:%1.01024.01024.01023.0-=-=-=T T X RE 3.求0.010 kg NaOH 、0.100 kg (+2Ca 21)、0.100 kg (32CO Na 21)的物质的量。

知已NaOH +2Ca 21、32CO Na 21的摩尔质量分别为40、20、53 g·mol -1 解:、mol 89.1100053100.0)CO Na 21(mol 00.5100020100.0)Ca 21(mol 25.010*******.0)NaOH (322=⨯==⨯==⨯=+n n n 4.20℃,将350 g ZnCl 2溶于650 g 水中,溶液的体积为739.5 mL 。

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摩尔浓度。

ZnCl 2的摩尔质量为136 g·mol -1解:12L mol 48.35.7391361000350)ZnCl (-⋅=⨯⨯=c 12kg mol 95.36501361000350)ZnCl (-⋅=⨯⨯=b 5.每100 mL 血浆含K + 和Cl - 分别为20 mg 和366 mg ,试计算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mmol·L -1。

解:1L mmol 1.5100010051.0)K (mmol 51.03920)K (-++⋅=⨯===c n 1L mmol 10310001003.10)Cl (mmol 3.105.35366)Cl (---⋅=⨯===c n 6.如何用含结晶水的葡萄糖(C 6H 12O 6·H 2O )配制质量浓度为50.0 g·L -1的葡萄糖溶液500 mL ?该溶液密度为1.07.某患者需补充Na + 5.0 g ,如用生理盐水补充[ρ(NaCl) = 9.0 g·L -1],应需多少体积的生理盐水?解:n (Na +) =230.5= 0.22 mol c (NaCl) =5.580.9= 0.15 mol·L -1 V =15.022.0= 1.5 L 0 kg·L -1,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葡萄糖的摩尔分数是多少? 解:n (C 6H 12O 6) =10005001800.50⨯= 0.139 mol m (C 6H 12O 6·H 2O) = 0.139×198 = 27.5 g c (C 6H 12O 6) =1000500139.0⨯= 0.278 mol·L -1 500 mL 溶液中n (H 2O) =182/0.50500-=26.4 mol x (C 6H 12O 6) =4.26139.0139.0+=0.00524 8.An aqueous solution is 8.50% ammonium chloride, NH 4Cl, by mass. The density of the solutionis 1.024 g·mL -1. What are the molality, mole fraction, and amount-of-substance concentration of NH 4Cl in the solution?解:b (NH 4Cl) =50.810010005.5350.8-⨯= 1.74 mol·kg -1 x (NH 4Cl) =08.5159.0159.018/)50.8100(5.53/50.85.53/50.8)()Cl NH (4+=-+=总n n = 0.0303 c (NH 4Cl) =5.53%50.81000024.1⨯⨯= 1.63 mol·L -1 第二章 稀薄溶液的依数性1.将2.80 g 难挥发性物质溶于100 g 水中,该溶液在101.3 kPa 下沸点为100.51℃。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基础化学》第一章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基础化学》第一章

SI导出单位
SI倍数单位
第二节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一.国际单位制 2. SI基本单位 量的名称
长度 质量 时间 电流 热力学温度 物质的量 发光强度
单位 米 千克 秒 安[培] 开[尔文] 摩[尔] 坎[德拉]
符号 m kg s A K mol cd
第二节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一.国际单位制 • SI长度单位—米(meter)
h
10 deka 十
da
10-1 deci 分
d
10-2 centi 厘
c
10-3 milli 毫
m
10-6 micro 微
μ
10-9 nano 纳[诺]
n
10-12 pico 皮[可]
p
10-15 femto飞[姆托]
f
10-18 atto 阿[托]
a
第二节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二.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第二节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一.国际单位制
4. 部分SI词头(常用8个)
因数 词头名称
符号 因数 词头名称
符号
1018 exa 艾[克萨] E
1015 peta 拍[它] P
1012 tera 太[拉]
T
109 giga 吉[咖] G
106 mega 兆
M
103 kilo 千
k
102 hecto 百
O PO O
HOCH O 碱基 CH HC C C OH OH H
腺嘌呤
adenine
H
N
NH
胸腺嘧啶 thymine
H
O
N
O
HN
NH
N
H

基础化学课后答案chapter9_answer 第七版

基础化学课后答案chapter9_answer 第七版

Chapter 9 Structures of Atoms and Periodic Table习题1、电子波是概率波,反映电子在空间区域出现的概率;而电磁波在运动过程中是以一种振动的方式行进。

2、1s 电子高概率出现的区域是在一球形空间界面内。

3、nm m sm kg s m kg m h 0.1100.1107101.910626.6915311234=⨯=⋅⨯⨯⨯⋅⋅⨯==-----νλ 4、m sm kg s m kg m h 35131234106.61000101010626.6-----⨯=⋅⨯⨯⋅⋅⨯==νλ,此子弹的波长很小,仅表现为粒子性。

m sm kg s m kg m h x x 301331234103.5101010410626.64------⨯=⋅⨯⨯⨯⋅⋅⨯=∆≥∆πνπ,子弹的位置不确定性和动量不确定性都很小,其运动服从经典力学规律。

5、n 、l 、m 三个量子数决定一个原子轨道,根据Pauli 不相容原理,在一个原子轨道内电子的第四个量子数即自旋量子数必然不同,而自旋量子数只有两个可能取值,因此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2个电子。

6、(1)2p 轨道;(2)3d 轨道;(3)5f 轨道;(4)沿某一空间方向伸展的2p 轨道;(5)4s 轨道。

7、2,0,0,21+;2,0,0,21-;2,1,-1,21+;2,1,0,21+;2,1,1,21+。

8、(1)2s 亚层有1个轨道;(2)3f 亚层不存在;(3)4p 亚层有3个轨道;(4)5d 亚层有5个轨道。

9、10、(1)[Ar]3d54s2,5个未成对电子;(2)[Ar]3d104s24p6,没有未成对电子;(3)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Kr]5s2,+2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Kr],离子没有未成对电子;(4)[Ar]3d104s24p3,3个未成对电子;11、Ag+:[Kr]4d10;Zn2+:[Ar]3d10;Fe3+:[Ar]3d5;Cu+:[Ar]3d10。

卫生化学(人教第七版)

卫生化学(人教第七版)

卫生化学第一章绪论1、卫生化学(sanitary chemistry):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1、样品分析的一般程序: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样品的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成分分析、分析数据的处理、分析报告的撰写。

2、样品采集的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3、样品预处理应达到的目的:1将样品中的被测物转变为适合于测定的形式;2除去干扰物质3浓缩富集4、试样分析溶液的制备方法:(1)溶解法(溶剂浸出法):水溶法、酸性、碱性、有机溶剂(2)分解法:高温灰化、低温灰化、湿消化法、微波溶样法(2)水解法5、常用的分离与富集的方法:溶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蒸馏、膜分离法6、溶剂萃取法(1)基本原理: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或微溶)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溶解度)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目的一种操作。

(2)相关概念:①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达到平衡时,A在有机相与水相中的浓度比值为常数,用表示。

②分配比(distribution ratio):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在两项中达到平衡时,A在有机相(o)中各种形式浓度与在水相中(w)的各种形式总浓度之比,即D=Co/Cw。

③萃取效率(extraction efficiency):指物质被萃取到有机相的百分率,即被萃取物质在有机相中的量与被萃取的总物质总量之比,即E%=第三章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质量保证1、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方法误差、仪器与试剂误差、主观误差2、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1)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由于某些确定性、经常性的因素引起的误差,主要来源有方法误差、仪器与试剂误差及主观误差三方面。

特点:误差的方向在实验中有一致性,可重复出现;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最终版)

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最终版)

三个量子数的取值限制和物理意义
1. 主量子数 (principal quantum number) — n n = 1, 2, 3… 非零的任意正整数 n 又称为电子层数(electron shell number) 光谱学上:K、L、 M、N、O、P、Q… 物理意义:决定电子能量和离核平均距离 n 它决定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概率最大的 区域离核的远近,并且是决定电子能量高低的 主要因素。
三、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1927海森堡(Heisenberg)提出的著名的 测不准原理。
Δx·Δpx≥h/4π
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并不意味着微观粒子运动无规律可言, 只是说它不符合经典力学的规律,应该用量子 力学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
第二节
二、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particle-wave duality)
1905 年爱因斯坦根 据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 效应,提出了光具有波粒 二象性。
L de Broglie的假设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 布罗意(L.de Brogile) 在研究 电子的运动规律时,受光的 波粒二象性的启发,大胆提 出了电子等实物粒子(微观粒 子:原子、质子、中子)不仅 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 h h 的假设。提出了“物质波” λ p m 公式,称为德布罗意关系式,
氢原子的波函数
一、量子数
Schrö dinger E,奥地利物理学 家,于1926年提出了微观粒子
运动的波动方程,即薛定鄂方 程,通过复杂的求解可得出如 下结论: (1) 波函数 是Schrodinger方程的解,它 不是一个数值,而是一个空间坐标的函数式。
(2) 解 Schrodinger 方程可以获得一系列 合理的解 及其相应的能量 E ,电子的能 量是不连续的(量子化)。每一能量 E 称 为“定态”,能量最小的称为 “基态” , 其余的称为“激发态” 。 (3) 本身的物理意义不明确, 但 ψ 却 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它表示在空间某处电子 出现的概率密度,即在该点周围微单位体积 中电子出现的概率,常用电子云来形象直观 地表示它。如下图: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基础化学》习题第十章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基础化学》习题第十章

第十章共价键与分子间力首页难题解析学生自测题学生自测答案章后习题解答难题解析[TOP]例10-1试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乙烯分子的形成及其构型。

分析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形成乙烯分子时,C原子的价层电子要杂化。

共价键形成时,σ键在成键两原子间能单独存在,且只存在一个; 键在成键两原子间不能单独存在,但可存在多个。

乙烯分子中C原子的4个价电子分别与其它原子形成三个σ键,C、C原子间的双键中有一个是π键。

三个σ键决定分子构型,因此C原子有三个原子轨道参与杂化,形成三个等性杂化轨道。

解乙烯分子C2H4中有2个C原子和4个H原子,每个基态C原子的价层电子组态为2s2 2p2,在形成乙烯分子的过程中,1个2s电子被激发到2p空轨道上,然后1个2s轨道和2个2p轨道杂化形成3个等同的sp2杂化轨道,彼此间夹角为120o。

每个C原子的2个sp2杂化轨道各与1个H原子的1s轨道重叠形成2个C—H σ键;2个C原子间各以1个sp2杂化轨道互相重叠,形成1个σ键。

由于2个C 原子的这6个sp2杂化轨道处于同一平面,未参与杂化的2p z轨道则垂直于该平面,“肩并肩” 重叠形成1个π键,构成C=C双键。

乙烯分子中6个原子在一个平面上,分子呈平面构型。

例10-2 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I的空间构型。

3分析先确定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中心原子提供7个电子,配位提供1个电子,加上负离子的电荷数,得价层电子数的总和再除以2。

然后根据价层电子对构型和孤对电子决定-I的空间构型。

3解-I中有3个I原子,我们可将其中1个I作为中心原子,其余2个作为配位体。

中心原子I有73个价电子,2个配位I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I离子的负电荷数为1,所以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为3(7+2+1)/2=5 。

价层电子对构型为三角双锥,因配位原子数为2,说明价层电子对中有2对成键电子对和3对孤对电子,以3对孤对电子处在三角双锥的三角形平面上排斥能最小,所以-I为直线型。

基础化学(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基础化学(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结合“创新实验基金”突出“个性化”培养。本课程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 和本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无机化学
基础化学之无机化学
1、课程性质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是以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部颁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 根据面向21世纪的培养目标,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精神,依据国家教委颁发的化学专业课程的 知识点,加强基础,删除陈旧的内容,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化学知识,与后续课程协调分工, 减少重复,减少学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化学基础教材可作为化学近源专业类的基础化学课程或普通化学课程的教材,也适用于化学远源专业的 学生(如机、电等)以及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自学。
课程特点
1、本课程具有直观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通过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注意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巩固,为 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是学生进大学后的第一门化学课,它的任务是为学习后续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 学》等课程提供必需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掌握无机化学常见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以及无机化学常见反应类 型和反应规律。教学中既要注意与中学内容相衔接,又力求以近代化学学科基础理论为起点。课程课堂教学时数 为90学时,分上下两学期进行。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自学和多媒体教学为辅。
普通化学
基础化学之普通化学
基础化学
1、课程性质
普通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课。它简明地反映了近代化学学科的一般原理,是化学与工程 技术间的桥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一基础化学第9章知识点

大一基础化学第9章知识点

大一基础化学第9章知识点1. 简介第9章是大一基础化学课程的重要章节,主要涵盖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本文将逐步介绍这些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化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2.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或产物浓度的变化量。

化学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

其中,反应物浓度和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最重要的因素。

•反应物浓度:反应物浓度越高,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就越高,反应速率也越快。

•温度: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的碰撞频率和能量,促使反应更快进行。

3.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的浓度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要点包括反应物和产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反应物和产物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平衡常数大于1表示产物浓度较高,反应向右偏;平衡常数小于1表示反应物浓度较高,反应向左偏。

•平衡位置:平衡位置是指反应物和产物在平衡时的浓度比例。

平衡位置的移动受到温度、压力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4.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除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

这些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催化剂、表面积以及压力等。

•浓度: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温度:温度升高会提高反应速率。

•催化剂: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表面积: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压力:对于气体反应,压力增加会增加反应速率。

5. 总结大一基础化学第9章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以及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我们了解到,化学反应速率受反应物浓度和温度的影响,而化学平衡则与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比例有关。

另外,我们还了解到浓度、温度、催化剂、表面积和压力都是影响化学反应进行的因素。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化学8-10章 人民卫生出版社

基础化学8-10章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八章1 基本要求[TOP]1.1 掌握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电池组成式的书写;根据标准电极电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向;通过标准电动势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电极电位的Nernst方程、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

1.2 熟悉氧化值的概念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熟练计算元素氧化值;熟悉原电池的结构及正负极反应的特征;熟悉标准电极电位概念;熟悉电池电动势与自由能变的关系。

1.3 了解电极类型、电极电位产生的原因;了解电位法测量溶液pH的原理及pH操作定义;了解电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

2 重点难点[TOP]2.1 重点2.1.1 标准电极电位表的应用。

2.1.2 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电池组成式的书写。

2.1.3 通过标准电动势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2.1.4 电极电位的Nernst方程、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

2.2 难点2.2.1 电极电位的产生2.2.2 用设计原电池的方法计算平衡常数2.2.3 Nernst方程的推导3 讲授学时[TOP]建议6学时4 内容提要[TOP]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4.1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4.1.1 氧化值氧化值是某元素原子的表观荷电数,这种荷电数是假设把化学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而求得。

确定元素氧化值的规则:1)单质中原子的氧化值为零。

2)单原子离子中原子的氧化值等于离子的电荷。

3)氧的氧化值在大多数化合物中为-2,但在过氧化物中为-1。

4)氢的氧化值在大多数化合物中为+1,但在金属氢化物中为-1。

5)卤族元素:氟的氧化值在所有化合物中均为-1,其它卤原子的氧化值在二元化合物中为-1,但在卤族的二元化合物中,列周期表靠前的卤原子的氧化数为-1;在含氧化合物中按氧的氧化值为-2决定。

6)电中性化合物中所有原子的氧化值之和为零。

4.1.2 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氧化值发生了变化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可被拆分成两个半反应。

半反应中元素的氧化值升高称为氧化,元素的氧化值降低称为还原。

基础化学第七版课程设计

基础化学第七版课程设计

基础化学第七版课程设计前言基础化学是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学习的核心内容包括化学元素、化学分子和化学反应,为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提供一份基础化学第七版课程设计,旨在为教师依照本教研组所制定的书目、教学大纲,规划并实践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方案。

课程概述本课程采用基础化学第七版(作者:周二刚)作为主要教材,旨在为学习本课程的学生提供全面的基础化学知识,为后续化学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本课程中,学生将深入学习化学元素的基础知识、化学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反应机理等内容。

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实验课程以加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能够:1.掌握化学元素的基础性质,包括基本物理属性、电子布局和原子量的计算方法。

2.熟悉不同类型化学分子的构成和结构,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3.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学会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速率常数等。

4.通过实验学习掌握化学知识,提高科学实验技能。

5.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同时培养提出假设和验证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章化学元素1.1 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 1.2 元素周期表第二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2.1 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2.2 分子结构第三章化学反应3.1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反应机理 3.2 平衡常数和速率常数的计算第四章化学实验4.1 基础实验室技能 4.2 实验数据处理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主要包括黑板讲解、PPT演示和课堂演示等。

实验教学包括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等环节。

课堂互动旨在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作业及评分本课程的主要评分方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期中考试占总评分25%,期末考试占总评分55%。

同时,学生还需完成课内小测验、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多种作业,这些作业占总评分20%。

小结本篇文档详细介绍了基础化学第七版的课程设计,包括了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作业及评分等内容。

《生物化学基础》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基础》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基础》(104010007)(供国家基础药学理科基地班使用)一、说明1、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化学,亦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是当代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它从分子水平来研究和阐述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内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即代谢反应)的规律及其与生理机能关系的一门科学。

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有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无机盐和水分等,此外还有多种含量较少而对生命活动极为重要的维生素、激素和微量元素。

生物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这些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些内容也被称为静态生物化学。

生物体内的各种基本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对立而又统一的,多种多样,复杂而又有规律的化学变化。

这一系列化学变化就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称为新陈代谢。

它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重要环节,代谢一停止,生命也就随之停止,所以生物化学的另一任务就是研究代谢的规律。

这些内容又被称为动态生物化学。

总之,生物化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组成生物体基本物质的性质、结构与功能,以及这些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生理机能的关系,从而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以达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

2、课程的基本要求本大纲要求通过讲授及实验,使学生达到:(1)熟悉生物化学的含义和任务以及本课程在药学者的地位和重要性(2)掌握组成生物体基本物质的性质、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验证这些性质的方法。

(3)掌握生物体内各种基本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进行这的各种合成、分解代谢以及各种物质在代谢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转换的规律。

以及研究这些内容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3、学时安排51学时。

4、教材选用情况《生物化学》,姚文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第7版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3课时】[基本内容]1、生物化学的定义、内容、研究目的及任务2、生物化学与医药卫生及工农业生产的相互关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其在医药工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生物化学的发展概况、成就及其发展前景[基本要求]1、重点掌握生物化学的概念、内容和研究任务。

生物化学(查锡良,人卫七版)

生物化学(查锡良,人卫七版)

生物化学(查锡良,人卫七版)绪论 (2)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3)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5)第三章酶 (7)第四章糖代谢 (9)第五章脂类代谢 (12)第六章生物氧化 (16)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18)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21)第九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22)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 (24)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 (26)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8)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 (31)第十四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34)第十五章细胞信号转导 (36)第十六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39)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42)第十八章维生素与无机物 (43)第十九章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细胞外基质 (45)第二十章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46)第二十一章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48)绪论第一节生物化学发展简史一、叙述生物化学阶段二、动态生物化学阶段三、分子生物学时期1.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2.DNA克隆使基因操作无所不能3.基因组学及其他组学的研究四、我国科学家对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1.协和-吴宪-血液化学分析-血滤液的制备、血糖测定法、蛋白质变性学说2.刘思职-免疫化学-定量分析法研究抗原抗体反应机制3.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解出三方二锌猪胰岛素的晶体结构4.有机合成+酶促→酵母丙氨酰tRNA第二节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调节3.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第三节生物化学与医学一、生物化学已成为生物学各学科之间、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二、生物化学为推动医学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一、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属于L-α-氨基酸二、氨基酸可根据侧链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分类三、20种氨基酸具有相同或特异的理化性质(一)氨基酸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二)含共轭双键的氨基酸具有紫外吸收性质(三)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四、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一)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形成肽(二)体内存在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肽1.谷胱甘肽2.多肽类激素及神经肽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一、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多肽链的局部主链构象为蛋白质二级结构(一)参与肽键形成的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二)α-螺旋结构是常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三)β-折叠使多肽链形成片层结构(四)β-转角和无规卷曲在蛋白质分子中普遍存在(五)模体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六)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对二级结构形成的影响三、在二级结构基础上多肽链进一步折叠形成蛋白质三级结构(一)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二)结构域是三级结构层次上的局部折叠区(三)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折叠分子伴侣可分为3类:①热休克蛋白70(Hsp70)②伴侣蛋白③核质蛋白四、含有两条以上多肽链的蛋白质具有四级结构五、蛋白质的分类六、蛋白质组学(一)蛋白质组学基本概念(二)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平台1.双向电泳分离样品蛋白质2.蛋白质点的定位、切取3.蛋白质点得质谱分析(三)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科学意义第三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蛋白质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一)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的基础(二)一级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高级结构与功能(三)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四)重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可引起疾病二、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一)血红蛋白亚基与肌红蛋白结构相似(二)血红蛋白亚基构象变化可影响亚基与氧结合(三)蛋白质构象改变可引起疾病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一、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二、蛋白质具有胶体性质三、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而引起变性四、蛋白质在紫外光谱区有特征性吸收峰五、应用蛋白质呈色反应可测定蛋白质溶液含量1.茚三酮反应2.双缩脲反应第五节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一、透析及超滤法可去除蛋白质溶液中的小分子化合物二、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是常用的蛋白质沉淀方法三、利用荷电性质可用电泳法将蛋白质分离四、应用相分配或亲和原理可将蛋白质进行层析分离五、利用蛋白质颗粒沉降行为不同可进行超速离心分离六、应用化学或反向遗传学方法可分析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七、应用物理学、生物信息学原理可进行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1.同源模建2.折叠识别3.从无到有表格&示意图1.表格-氨基酸分类(结构式、英文名、三字符、一字符)2.芳香族氨基酸的紫外吸收3.GSH与GSSH之间的转换4.超二级结构与蛋白质模体(αα、βαβ、ββ、锌指结构、钙结合蛋白之螺旋-转角-螺旋)5.β-巯基乙醇及尿素对核糖核酸酶的作用6.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的氧解离曲线7.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8.离子交换层析分离蛋白质9.凝胶过滤分离蛋白质肽的氨基酸末端测定法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一、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二、DNA是脱氧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大分子三、RNA也是具有3’,5’-磷酸二酯键的线性大分子四、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第二节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一、DNA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一)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1.DNA是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的双链结构2.DNA双链之间形成了互补碱基对3.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共同维持着DNA双螺旋结构(三)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四)DNA的多链螺旋结构二、DNA高级结构是超螺旋结构(一)原核生物DNA的环状超螺旋结构(二)真核生物DNA高度有序和高度致密的结构三、DNA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第三节RNA的结构与功能一、mRNA 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1.大部分真核细胞mRNA的5’-末端都以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核苷(m7GpppN)为起始结构2.在真核生物mRNA的3’-末端,有一段由80~250个腺苷酸连接而成的多聚腺苷酸结构,称为多聚腺苷酸尾或多聚A尾3.mRNA依照自身的碱基顺序指导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合成,也就是为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模板4.mRNA的成熟过程是hnRNA 的剪接过程二、t RNA是蛋白合成的氨基酸载体1.t RNA含有多种稀有碱基2.t RNA具有茎环结构3.t RNA的3’-末端连有氨基酸4.t RNA的反密码子能够识别mRNA的密码子三、以rRNA为组分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四、snmRNA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五、核酸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表现了不同的时空特异性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一、核酸分子具有强烈的紫外吸收二、DNA变性是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三、变性的核酸可以复性或形成杂交双链第五节核酸酶结构&流程图1.构成核苷酸的嘌呤和嘧啶的化学结构式2.构成核苷酸的核糖和脱氧核糖的化学结构式3.核苷和脱氧核苷的化学结构式4.核苷酸的化学结构(包括3’,5’-cAMP)5.多聚腺苷酸的化学结构式6.DNA双螺旋结构示意图(数据)7.封闭的环状DNA分子(形成超螺旋)8.真核生物DNA形成核小体的示意图9.双链DNA经历折叠、盘绕形成高度有序和高度致密染色体的示意图10.表格-真核细胞内主要RNA的种类和功能(5+3)11.成熟的真核mRNA的结构示意图12.mRNA的甲基化位点(2点)13.真核生物mRNA的帽结构及加帽过程14.真核生物mRNA多聚A尾结构的形成过程15.鸡卵清蛋白mRNA的成熟过程16.t RNA分子中含有的稀有碱基17.t RNA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18.t RNA的反密码子与m RNA的密码子相互识别示意图19.表格-核糖体的组成(原核、真核)20.由核糖体、mRNA和t RNA形成的复合体2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异性22.DNA在解链过程中表现出得增色效应23.DNA解链温度曲线24.核酸分子复性和杂交的示意图第三章酶第一节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一、酶的分子组成中常含有辅助因子二、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执行其催化功能的部位三、同工酶是催化相同化学反应但一级结构不同的一组酶第二节酶的工作原理一、酶反应特点(一)酶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二)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1.绝对特异性2.相对特异性3.有些酶具有立体异构特异性(三)酶促反应具有可调节性二、酶通过促进底物形成过渡态而提高反应速率(一)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活化能(二)酶和底物的结合有利于底物形成过渡态1.诱导契合作用使酶与底物密切结合2.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使诸底物正确定位于酶的活性中心3.表面效应使底物分子去溶剂化(三)酶的催化机制呈多元催化1.酸碱催化作用:酶是两性电离的蛋白质,活性中心可为质子供体,或质子受体,参与质子转移2.共价催化作用:酶的催化基团通过形成瞬间共价键而将底物激活3.亲核催化作用:中心基团属于亲核基团,可提供电子给带正电荷的过渡态中的中间物,加速产物生成第三节酶促反应动力学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作图呈矩形双曲线(一)米-曼氏方程式揭示单底物反应的动力学特性(二)Km与Vm是最有意义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1.Km值=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2.Km值愈小,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愈大3.Km值是酶特性常数之一,只于酶的结构、底物和反应环境(T Ph 离子强度等)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4.Vmax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呈正比(三)Km值和Vmax值可以通过作图法求取二、底物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四、P H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五、抑制剂可逆地或不可逆地降低酶促反应速率(一)不可逆性抑制剂主要与酶共价结合(二)可逆性抑制剂与酶和(或)酶-底物复合物非共价结合1.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不改变酶对底物的亲和力3.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仅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六、激活剂可加快酶促反应速率第四节酶的调节一、调节酶实现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快调节(一)变构酶通过变构调节酶的活性(二)酶的化学修饰调节是通过某些化学基团与酶共价结合与分离实现的(三)酶原的激活使无活性的酶原转变成有催化活性的酶二、酶含量的调节包括对酶合成与分解速率的调节(一)酶蛋白合成可被诱导或阻遏(二)酶的降解与一般蛋白质降解途径相同第五节酶的分类与命名一、酶可根据其催化的反应类型予以分类:1.氧化还原酶类2.转移酶类3.水解酶类4.裂解酶类(裂合酶类,synthase):合酶属此类5.异构酶类6.合成酶类(连接酶酶,ligases)二、每一种酶均有其系统名称和推荐名称第六节酶与医学的关系一、酶和疾病密切相关(一)酶的质、量与活性的异常均可引起某些疾病(二)酶的测定有助于对许多疾病的诊断1.酶活性测定和酶活性单位是定量酶的基础2.血清酶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价值(三)酶和某些疾病的治疗关系密切二、酶在医学上的应用领域广泛(一)酶作为试剂用于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1.酶法分析是以酶作为工具对化合物和酶活性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2.酶标记测定法是酶学与免疫学相结合的一种测定方法3.工具酶广泛地应用于分子克隆领域(二)酶的分子工程是方兴未艾的酶工程学1.固定化酶是固相酶2.抗体酶是具有酶活性的抗体结构&流程示意图1.表格-某些辅酶(辅基)在催化中的作用2.表格-几种蛋白激酶的共有序列3.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4.对氨基苯甲酸-磺胺类药物5.表格-各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比较第四章糖代谢第一节概述一、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二、糖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进行三、糖代谢的概况第二节糖的无氧代谢一、糖无氧氧化反应过程分为糖酵解途径和乳酸生成两个阶段(一)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1.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2.6-磷酸葡萄糖变为6-磷酸果糖3.6-磷酸果糖转变为1,6-二磷酸果糖4.磷酸己糖裂解为2分子磷酸丙糖5.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6.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7.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8.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9.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形成ATP和丙酮酸(二)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二、糖酵解的调控是对3个关键酶活性的调节(一)6-磷酸果糖激酶-1对调节糖酵解途径的流量最重要(二)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的第二个重要调节点(三)己糖激酶受到反馈调节三、糖酵解的主要生理意义是机体缺氧的情况下快速功能第三节糖的有氧氧化一、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包括糖酵解途径、丙酮酸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一)葡萄糖循糖酵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二)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1.丙酮酸脱羧形成羟乙基-TPP2.由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乙酰硫辛酰胺-E23.生成乙酰CoA,E2二硫键还原为两个巯基4.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脱氢生成FADH2和硫辛酰胺5.FADH2→NADPH+H+二、三羧酸循环是以形成柠檬酸为起始物的循环反应系统(一)TCA循环由8步代谢反应组成1.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2.柠檬酸经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3.异柠檬酸氧化脱羧转变为α-酮戊二酸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5.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7.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8.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二)TCA循环受底物、产物、关键酶活性的调节1.TCA循环中有3个关键酶2.TCA循环与上游和下游的反应相协调3.TCA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三、糖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ATP的主要方式四、糖有氧氧化的调节是基于能量的需求五、巴斯德效应是指糖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第四节葡萄糖的其它代谢途径一、磷酸戊糖途径生成NADPH和磷酸戊糖(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6-磷酸葡萄糖在氧化阶段生成磷酸戊糖和NADPH2.经过基团转移反应进入糖酵解途径(二)磷酸戊糖途径主要受NADPH/NADP+比值调节(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在于生成NADPH和5-磷酸核糖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二、糖醛酸途径可生成葡萄糖醛酸三、多元醇途径可生成木糖醇、山梨醇等第五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一、糖原的合成代谢主要在肝和肌组织中进行二、糖原分解产物—葡萄糖可补充血糖三、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受到彼此相反的调节(一)糖原磷酸化酶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二)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的关键酶四、糖原累积症是由先天性没缺陷所致第六节糖异生一、糖异生途径不完全是糖酵解的逆反应(一)丙酮酸经丙酮酸羧化支路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二)1,6-二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三)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二、糖异生的调节是通过对两个底物循环的调节与糖酵解调节彼此协调(一)第一个底物循环:在6-磷酸果糖和1,6-二磷酸果糖之间进行(二)第二个底物循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丙酮酸之间进行三、糖异生的生理意义主要在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一)维持血糖水平的恒定是糖异生最主要的生理作用(二)糖异生是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三)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四、肌中产生的乳酸运输至肝进行糖异生形成乳酸循环第七节其他单糖的代谢一、果糖被磷酸化后进入糖酵解途径二、半乳糖可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成为糖酵解的中间代谢产物三、甘露糖可转变为6-磷酸果糖进入糖酵解途径第八节血糖及其调节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是相对平衡的二、血糖水平的平衡主要是受激素调节(一)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二)机体在不同状态下有相应的升高血糖的激素1.胰高血糖素2.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血糖升高3.肾上腺素是强有力的升高血糖激素三、血糖水平异常及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紊乱(一)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3.0mmol/L(二)高血糖是指空腹血糖高于6.9 mmol/L(三)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紊乱疾病结构&流程示意图:1.糖酵解的代谢途径2.2,6-二磷酸果糖激酶-1的活性调节3.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作用机制4.三羧酸循环5.表格-葡萄糖有氧氧化生成的ATP6.三羧酸循环的调控7.磷酸戊糖途径8.糖醛酸途径9.分支酶的作用10.脱支酶的作用11.糖原合成、分解的共价修饰调节12.糖异生途径13.乳酸循环14.半乳糖的代谢15.甘露糖的代谢第五章脂类代谢第一节不饱和脂酸的命名及分类一、脂酸的系统命名遵循有机酸命名的原则二、脂酸主要根据其碳链长度和饱和度分类(一)脂酸根据其碳链长度分为短链、中链、长链脂酸(二)脂酸根据其碳链是否存在双键分为饱和脂酸和不饱和脂酸1.饱和脂酸的碳链不含双键2.不饱和脂酸的碳链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双键第二节脂类的消化吸收一、脂类的消化发生在脂-水界面,需要胆汁酸盐参与二、饮食脂肪在小肠被吸收第三节甘油三酯代谢一、甘油三酯是甘油的脂酸酯(一)甘油三酯是脂酸的主要储存形式(二)甘油三酯的主要作用是为机体提供能量1.甘油三酯是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2.甘油三酯是机体主要能量储存形式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主要是脂酸的氧化(一)脂肪动员是甘油三酯分解的起始步骤(二)甘油经糖代谢途径代谢(三)脂酸经β-氧化分解功能1.脂酸的活化形式为脂酰CoA2.脂酰CoA经肉碱转运入线粒体3.脂酸的β-氧化的终产物主要是乙酰CoA(1)脱氢(2)加水(3)再脱氢(4)硫解4.脂酸氧化是体内能量的重要来源(四)脂酸的其他氧化方式1.不饱和脂酸的氧化2.过氧化物酶体的β-氧化3.奇数碳原子脂酸的氧化(五)酮体的生成及利用1.酮体在肝细胞中生成(1)2个乙酰辅酶A→乙酰乙酰辅酶A(2)乙酰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HMG CoA(3)HMGCoA 裂解为乙酰乙酸和乙酰辅酶A2.酮体在肝外组织中利用3.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4.酮体生成的调节(1)饱食及饥饿的影响(2)肝细胞糖原含量及代谢影响(3)丙二酰CoA抑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三、脂酸在脂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合成(一)软脂酸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3.脂酸合成酶系及反应过程(1)丙二酰CoA的合成(2)脂酸合成(二)脂酸碳链的加长1.脂酸碳链在内质网中的延长2.脂酸碳链在线粒体中的延长(三)不饱和脂酸的合成(四)脂酸合成的调节1.代谢物的调节作用2.激素的调节作用四、甘油和脂酸合成甘油三酯(一)合成部位(二)合成原料(三)合成基本过程1.甘油一酯途径2.甘油二酯途径五、几种多不饱和脂酸衍生物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一)前列腺素、血栓烷、白三烯的化学结构和命名(二)PG、TX、LT的合成1.前列腺素及血栓烷的合成2.白三烯的合成(三)PG、TX、LT的生理功能1.PG的主要生理功能2.TX的主要生理功能3.LT的主要生理功能第四节磷脂代谢一、含磷酸的脂类被称为磷脂(一)由甘油构成的磷脂统称为甘油磷脂(二)由鞘氨醇或二氢鞘氨醇构成的磷脂称为鞘磷脂二、磷脂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一)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1.卵磷脂存在于细胞膜中2.心磷脂是线粒体膜的主要脂质(二)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三)缩醛磷脂存在于脑和心组织中(四)神经鞘磷脂和卵磷脂在神经髓鞘中含量较高三、甘油磷脂的合成与降解(一)甘油磷脂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的原料及辅因子3.合成的基本过程(1)甘油二酯合成途径(2)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二)甘油磷脂的降解四、鞘磷脂的代谢(一)鞘氨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3.合成过程(二)神经鞘磷脂的合成(三)神经鞘磷脂的降解第五节胆固醇代谢一、胆固醇的合成原料为乙酰CoA和NADPH(一)合成部位(二)合成原料(三)合成基本过程1.甲羟戊酸的合成2.鲨烯的合成3.胆固醇的合成(四)胆固醇合成受多种因素调节1.限速酶2.饥饿与饱食3.胆固醇4.激素二、转变为胆汁酸及类固醇激素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去路(一)胆固醇可转变为胆汁酸(二)胆固醇可转变为类固醇激素(三)胆固醇可转化为维生素D3前体第六节血浆脂蛋白代谢一、血脂是血浆所含脂类的统称二、不同血浆脂蛋白其组成、结构均不同(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1.电泳法2.超速离心法(二)血浆脂蛋白的组成(三)载脂蛋白(四)脂蛋白结构三、血浆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形式,但代谢和功能各异(一)乳糜微粒(二)极低密度脂蛋白(三)低密度脂蛋白(四)高密度脂蛋白四、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导致血脂异常或高脂血症(一)高脂血症(二)动脉粥样硬化1.LDL和VLDL具有致AS作用2.HDL具有抗AS作用(三)遗传缺陷结构&流程示意图1.常见的脂酸2.甘油一酯途径3.脂肪动员4.长链脂酰CoA进入线粒体5.脂酸的β-氧化6.酮体在干细胞中的生成7.酮体的氧化8.柠檬酸-丙酮酸循环9.软脂酸的生物合成10.表格-体内几种重要的甘油磷脂11.磷脂酶对磷脂的水解12.胆固醇的生物合成13.血浆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示意图14.超速离心分离血浆脂蛋白示意图15.血浆脂蛋白结构示意图16.脂蛋白代谢示意图第六章生物氧化第一节生成ATP的氧化磷酸化体系一、氧化呼吸链是一系列有电子传递功能的氧化还原组分(一)氧化呼吸链由4种具有传递电子能力的复合体组成1.复合体Ⅰ作用是将NADPH+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2.复合体Ⅱ作用是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到泛醌3.复合体Ⅲ作用是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4.复合体Ⅳ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二)氧化呼吸链组分按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二、氧化磷酸化将氧化呼吸链释能与ADP磷酸化生成ATP偶联(一)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在复合体Ⅰ、Ⅲ、Ⅳ内1.P/O比值2.自由能变化(二)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是产生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三)质子顺梯度回流释放能量被ATP合酶利用催化ATP合成三、氧化磷酸化作用可受某些内外源因素影响(一)有3类氧化磷酸化抑制剂1.呼吸链抑制剂阻断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过程2.解偶联剂破坏电子传递建立的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3.ATP合酶抑制剂同时抑制电子传递和ATP的生成(二)ADP是调节正常人体氧化磷酸化速率的主要因素(三)甲状腺激素刺激机体耗氧量和产热同时增加(四)线粒体DNA突变可影响机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四、ATP在能量的生成、利用、转移和储存中起核心作用五、线粒体内膜对各种物质进行选择性转运(一)胞质中NAD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氧化呼吸链1.α-磷酸甘油穿梭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中(二)ATP-ADP转位酶促进ADP进入和ATP移出紧密偶联第二节其他不生成ATP的氧化体系一、抗氧化酶体系有清除反应活性氧类的功能二、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催化底物分子羟基化结构&流程示意图1.表格-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2.电子传递链各复合体位置示意图3.化学渗透假说示意图4.ATP合酶结构和质子的跨内膜流动机制模式图5.ATP合酶的工作机制6.不同底物和抑制剂对线粒体氧耗的影响。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最终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最终版)

(2)
在一定
的轨道上运动的 电子具有一定的 能量 E , E 只能 取某些由量子化 条件决定的数值, 而不能一节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特性
一、氢光谱和氢原子的 Bohr 理论 (一)氢光谱
原子光谱 (线光谱 line spectrum) 氢原子光谱
(二)氢原子的 Bohr 理论
1905年,Ensternd的光子学说 光是由光子组成的粒子流,每个光子的能量 E = hν= hc /λ 1913年,丹麦Bohr的“定态原子模型”
(1) 核外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 在这些轨道
上运动的电子不放出也不吸收能量。电子所处
的状态称为“定态” 。能量最低的定态为“基
态”, 能量较高的定态为“激发态” 。
电子衍射实验
由该实验计算出的电子波的波长与 de Broglie关系式计算出的波长一致。
electron diffraction
[例9-1] (1)电子在1V电压下的速度为5.9×105m· s-1, 电子的质量m = 9.1×10-31kg, h为6.626 ×10-34 J· s, 电子波的波长是多少? (2)质量1.0×10-8kg的沙粒以1.0×10-2m· s-1的 速度运动, 波长是多少? 解: (1) 1J = 1kg· m 2· s-2, h = 6.626×10-34 kg· m 2· s-1 根据德布罗意关系式
34
6.626 10 kg m s 31 5 1 9.1 10 kg 5.9 10 m s
h λ mv 2 1
12 10 m 1200pm
超过了质量数量级 10
6.626 1034 kg m 2 s 1 (2) 6.6 10 24 m 1.0 10 8 kg 1.0 10 2 m s 1

基础化学第七版教学大纲

基础化学第七版教学大纲

基础化学第七版教学大纲一、概述基础化学是大学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元素、分子、化学键、化学反应等,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将从化学的基本概念开始讲解,逐步深入探讨有关化学元素、化学键及化学反应的内容,并介绍重要的有机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分子、原子、化学键等;2.理解化学元素的组成和性质,能够区分化学元素;3.熟悉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其原理;4.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5.建立严密的化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1.化学的定义和分类2.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等3.化学方程式及其应用第二章化学元素1.化学元素的组成和性质2.周期表和元素的周期性3.化学元素的周期性规律4.稀有气体和非金属元素的重要性第三章化学键1.化学键的分类和原理2.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区别和应用3.金属键和氢键的特点第四章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定义2.化学反应的平衡方程式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速率方程式4.电解反应和电极反应的应用第五章有机化学1.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如碳原子的价电子状态和构成原理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重要性3.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合性质4.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反应及其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其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1.讲授法:通过讲述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安排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身实验,体验化学实验的过程,并巩固理论知识。

3.课堂讨论法: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化学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1.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和小测验等。

《基础化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基础化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基础化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І前言基础化学是一门涉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相关内容的学科,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课。

现代医学对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人体内各种物质的变化与生命过程的关系,都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

因此基础化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块基石,是学好医学后续课程的基础。

在基础化学这门课中主要介绍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溶液及其浓度计算、原子结构、氧化还原过程等,以及分析化学的方法。

目的是为后续课程生物化学、药理学等打好基础。

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离、缓冲溶液的配制等一些基本操作技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妇产科学、耳鼻喉科学、医学美容、麻醉学、口腔医学、法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急救医学专业(方向)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8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2.4 :1。

即理论学时48学时,实验20学时。

四教材:《基础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魏祖期,6版,2004年。

Ⅱ正文第一章绪言一教学目的了解基础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溶液组成量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有关浓度的计算,了解学好基础化学课程的一般学习方法,以及了解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二教学要求了解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等法定的量及其单位的定义、表示方法和计算。

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五. 要点 • 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电子波是概率波。 • 电子等微观粒子遵守测不准原理。原子中电子 运动状态体现为在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 • 电子的运动状态用波函数ψ描述。波函数ψ2表 示电子的概率密度。 • 每一ψ对应一确定的能量值,称为定态。电子 的能量具有量子化的特征,是不连续的。基态 时能量最小,比基态能量高的是激发态。
第二节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一. 量子数 量子数组合和原子轨道数
轨道角动 主量子 量量子数 数n l 1 0 0 磁量子 数m 0 0 波函数ψ ψ1s ψ2s 同层轨 道数 (n2) 1 容纳电 子数 (2n2) 2
2 1
0 ±1
ψ2p ψ2p ψ2p
z x
4
y
8
第二节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一. 量子数 量子数组合和原子轨道数
一. 量子数 1. 主量子数(principal quantum number) • 符号 n,可以取任意正整数值,即 n = 1,2,3,… • 它是决定电子能量的主要因素。氢原子只有一 个电子,能量只由n决定
多电子原子存在静电排斥,能量还取决于 l。
RH En 2 n
第二节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第二节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一. 量子数 2. 轨道角动量量子数(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quantum number) • 符号 l ,它只能取小于 n 的正整数和零 l = 0、1、2、3 … (n – 1),共可取n个值 • 它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n 种)。
第二节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一.氢光谱和氢原子的玻尔模型 4. Bohr 的氢原子模型
• Bohr运用量子化观点,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 稳定性和不连续光谱。但未能冲破经典物理学 的束缚,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甚至不能 说明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Bohr理论属于旧 量子论。电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不遵守经典物 理学规律,必须用量子力学方法来描述。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二.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3. Davisson和Germer实验 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Davisson C和Germer L用 电子束代替X射线,用镍晶体薄层作为光栅进 行衍射实验,得到与X射线衍射类似的图像, 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二.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4. 电子波是概率波(probability wave) 电子波是统计性的。让电子穿越晶体,每 次到达底片的位置是随机的,多次重复以后, 底片某个位置上电子到达的概率就显现出来。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二.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2. de Broglie关系式(de Broglie relation) 法国物理学家de Broglie 类比光的波粒二象 性关系式,导出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等,具 有波动性的关系式
h h p mv
p为粒子的动量,m为质量,v为速度;λ为粒子 波波长。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朗 克常量h联系和统一起来。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四. 氢原子的波函数 3. 电子云(electron cloud) 图形a是基态氢原子ψ2的立体图,b是剖面图。 黑色深的地方概率密度大,浅的地方概率密度 小。概率密度的几何图形俗称电子云。
a
b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四. 氢原子的波函数 4. 原子轨道(atomic orbital) 描述原子中单个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ψ 常称作原子轨道。原子轨道仅仅是波函数的代 名词,绝无经典力学中的轨道含义。严格地说 原子轨道在空间是无限扩展的,但一般把电子 出现概率在99%的空间区域的界面作为原子轨 道的大小。
观物体质量大,波长小,难以察觉,仅表现粒子性。 微观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不可忽略。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三.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Heisenberg指出,无法同时确定微观粒子 的位置和动量:
△x· x≥h/4π △p
△x为粒子在x方向的位置误差,△px为动量在x 方向的误差。由于h是极小的量,所以△x越小, △px越大,反之亦然。测不准原理是粒子波动 性的结果,意味着微观粒子运动不存在既确定 位置又有确定速度的运动轨迹。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一.氢光谱和氢原子的玻尔模型
3. Balmer关系式
RH 1 1 2 2 hc n1 n2 1
式中,λ是波长,
n为正整数,且n2大于n1。
RH 1.097 10 7 J ; hc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一. 氢 光 谱 和 氢 原 子 的 玻 尔 模型 4. Bohr 的氢原子模型 ① 电子沿固定轨道绕核运 动,不吸收也不辐射能 量,称为定态。轨道能 量称为能级。 RH E 2 n n=1时能量最低,为基 R = 2.18×10-18 J;
6.626 10 34 kg m 2 s -1 h Δx 1 10 9 m 4mΔv 4 9.1 10 -31 kg 6 10 -4 m

即原子中电子的位置误差比原子半径大10倍, 电子在原子中勿精确的位置可言。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四. 氢原子的波函数 1. 波函数ψ (wave function) 原子中电子具有波动性,奥地利物理学家 Schrö dinger导出Schrö dinger方程,方程的解是 波函数ψ ,用来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 2. ψ的意义 ψ本身物理意义并不明确,但ψ2却有明确 的物理意义。表示在原子核外空间某点处电子 出现的概率密度(probability density),即在 该点处单位体积中电子出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1. 光子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称为波粒二象性 (particle-wave duality)。 • 光作为电磁波,有波长λ或频率ν,能量 E=n hν • 光子作为粒子,又有动量 p=mc • 运用Einstein方程式E=mc2及ν=c/λ,得到 λ=h/mc
第二节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一.量子数
• • • 合理的波函数ψ必须满足一些整数条件,否则 将为零, ψ2也为零,即空间没有电子出现。 这些整数是n、l、m,称为量子数(quantum
number) 。
n、l 和 m 这三个量子数的取值一定时,就确 定了一个原子轨道,即波函数ψn,l,m。
第二节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例 电子在原子核附近运动的速度约6×106 m·-1, s 原子半径约10-10 m。若速度误差为±1%,电子 的位置误差△x有多大? △v = 6×106 m·-1×0.01 = 6×104 m·-1, h = s s 6.626×10-34kg· 2·-1;根据测不准原理: m s
轨道角动 主量子 量量子数 数n l
0 1 3 2 0 ±1 ±2
磁量子 数m
0 0 ±1
波函数ψ
ψ3s ψ3pz ψ3px ψ3py ψ3dz2 ψ3dxz ψ3dyz ψ3dxy ψ3dx2-y2
同层轨 道数 (n2)
容纳电 子数 (2n2)
9
18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例 (1) n = 3的原子轨道可有哪些轨道角动量量子数和磁 量子数?该电子层有多少原子轨道? (2) N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处于3s亚层,试用n、l、 m 、 s 量子数来描述它的运动状态。 (1) 当 n = 3,l = 0,1,2; 当 l = 0,m = 0; 当 l = 1,m = -1,0,+1; 当 l = 2,l = -2,-1,0,+1,+2; 共有9个原子轨道。 (2) 3s亚层的n = 3、l = 0、m = 0,电子的运动状态可表 示为3,0,0,+1/2(或- 1/2 )。
一. 量子数 2. 轨道角动量量子数(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quantum number) • 在多电子原子中 l 还和 n共同决定电子能量高 低。当 n 给定,l 愈大,原子轨道能量越高。l 称为能级或电子亚层(subshell 或sublevel)。 电子亚层用下列符号表示:
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Atomic Structure and Periodic Properties of Elements
内容提要
1. ① ② ③ ④ 2. ① ② ③ 氢原子的结构 氢光谱和氢原子的Bohr模型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测不准原理 氢原子的波函数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量子数 原子轨道的图形 原子轨道的径向分布
内容提要
3. ① ② ③ 4. ① ② ③ 5. 电子组态和元素周期表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原子的电子组态 元素周期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有效核电荷 原子半径 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和人体健康
教学基本要求
• • • • • 了解Bohr的原子结构理论 了解波粒二象性、熟悉波函数和概率密度 掌握4个量子数;熟悉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径向分布函数图的意义和特征 熟悉近似能级;掌握Paili不相容原理、 能量最 低原理、Hund规则和电子组态 掌握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熟悉原子半 径、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了解元素和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一. 量子数 4. 自旋角动量量子数(spin angular momentum quantum number) • 符号 s ,取+1/2和-1/2两个值,表示电子自旋的 两种相反方向,也可用箭头符号↑和↓表示。 • 两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同称为平行自旋,方向相 反称反平行自旋。 • 原子轨道由 n、l 和 m 决定,电子运动状态由 n、 l、m、s 确定。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 旋相反的电子,每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总数 应为2n2。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例 电子质量m = 9.1×10-31kg,在1V电压下的速度为 5.9×105 m·-1,h=6.626×10-34 J· ,电子波的波长是多 s s 少?⑵ 质量1.0×10-8kg的沙粒以1.0×10-2 m·-1速度运 s 动,波长是多少? ⑴ h = 6.626×10-34kg· 2·-1;根据德布罗意关系式 m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