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_渡部忠世
水稻课件ppt图片

重要的粮食来源。
传播的意义
水稻的传播对世界农业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提
供了重要的粮食来源。
水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最早的种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 一,长江流域是中国水稻最早的种植 地。
古代文献记载
现代发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在水 稻育种、种植技术和管理方面取得了 重大突破,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 要贡献。
遗传改良
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水稻 品种,提高其抗逆性、产量和品质。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 等,对水稻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和改 良,以创造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新品 种。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节水灌溉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浪费。
水资源保护
水稻课件ppt图片
目录
• 水稻的起源与历史 • 水稻的种植技术 • 水稻的品种与分类 • 水稻的营养价值与食用方法 • 水稻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水稻的起源与历史
水稻的起源
01
02
03
亚洲起源
水稻起源于亚洲,特别是 中国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地 区。
最早的种植证据
在中国湖南的玉蟾岩遗址 发现了约一万年前的栽培 稻植硅石,这是目前世界 上最早的水稻种植证据。
维生素和矿物质
水稻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如维生素B、铁、锌和硒。
膳食纤维
水稻的麸皮和胚芽中富含膳食 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
水稻的食用方法
白米饭
将洗净的米放入电饭煲中,加入适量 的水,煮熟后即可食用。
糙米饭
大米从河姆渡传入日本和北方的历史

从考古发现来看,日本的稻作文化与我国长江流域(包括达蓬山和岱山地区在内),确实有内在的渊源关系。
日本盛产稻谷,日本稻谷的生态与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极其相似,又与岱山隔海想望仅五海里的马岙出土的稻谷相同。
由此可见,我国江南水稻栽培技术最有可能是经舟山传入日本的。
秦渡庵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18年秋),原名“东渡庵”,是徐福后人为纪念徐福东渡而建,历经千年,于清顺治十七年被强盗抢劫后所毁。
相传徐福曾在此命人砍柴割草、搭屋造舍、平整土地,开掘水井,修筑通往海口的道路,作渡海前的练习。
中国著名徐福研究专家罗其湘肯定它是“我国唯一保留下来的徐福东渡的历史遗迹”。
自认为是徐福后裔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亲书“秦渡庵”三个字以示纪念,这座年代久远的被弃的秦渡庵成了徐福成功东渡的历史见证。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上百处,其中90%以上分布在百越民族生活的江淮以南地区,只有不到10%分布在黄河流域,且时代较晚。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及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发现的碳化稻谷,距今也在7000年左右.中国的栽培稻,是南方百越民族最早驯化和传播的。
不要小看这些如今已经炭化变黑的稻谷,它们还曾漂洋过海,到日本等国展出,引起了当地人们的浓厚兴趣。
因为据研究,日本、朝鲜等国的稻米,很可能就是从长江下游一带经由海上传过去的。
有人还将这一条无形的传播路线称为“稻米之路”。
日本一位专门研究水稻起源的专家,曾给我国有关部门写来热情洋溢的信,说他研究水稻起源几十年,哪知日本稻种的“根”竟源出于四明山下的河姆渡。
2000多年以前,我国的先秦时期,一些百越族人为躲避当时的战乱而移居到日本列岛,把稻作技术带到了日本,日本岛国的气候也正好适合种稻,这些人的繁衍和随后移居的人逐步取代了当时日本岛内以采集和渔猎生产活动为生的绳文人(现在是少数民族),这就是弥生时代的日本人。
日本的渡部忠世曾写过一本《稻米之路》的书,作者说,丝绸之路是贵族的,稻米之路是大众的。
中国栽培稻简史

中国栽培稻简史摘要我国栽培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发端,到今天已经有7 000多年的历史。
综合整理各种关于中国稻作的文献资料,以水稻栽培的历史为线索,综述我国水稻起源的各个学说;探索稻作栽培的传播;列表说明我国野生稻资源的分布;记录我国国内种植的主要优良品种以及近、现代水稻引种概况;比较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稻作栽培技术。
关键词水稻;野生稻;稻作起源;栽培技术稻,通常称为水稻,属于禾本科(Poallal)稻亚科(Oryzoideae)稻属(Oryza L.),由林奈(Linnaeus)于1753年命名。
当今稻属有20个种,其中两种为栽培稻种,一种是非洲栽培稻种(Oryza glaberrima steud.),仅存在与非洲尼日尔河中下游及南美圭亚那;另一种是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占据了全球五大洲栽培稻种面积的95%以上。
因此,通常所说的栽培稻即亚洲栽培稻,它可分为籼亚种(O.sativa L.sebsp.hsein Ting)和粳亚种(O.sativa L.sebsp.keng Ting)。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稻,稌也,从禾,舀声”;“饭之美者,南海之秏。
”[1]除此之外,水稻还有许多别称,它细化到了不同稻种有不同的名称的程度。
如:《氾胜之书》:“三月种秫稻,四月种秔稻。
”秔,即为稴稻;据《广雅》,“秫,稬也”,为糯稻。
另有“秜,稻今年落,来年自生,谓之秜。
”由此知之,秜为野生稻,同时野生稻的别称还有稆,旅等。
从古到今,水稻最大的用途是作为粮食作物,且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主要粮食来源,可做米饭、糕点、面和粉等。
再者,《诗经》有云:“十月获稻,为此春酒”;民族历史语言学关于“酒”、“酒具”等语言的研究也表明,南方的“酒”源于“米”,北方的“酒”则源于“黍”[2];早在汉代的湘南湘东,就已生产出高醇度名酒“醁”、“陲”[3],而它们的原料均为稻米。
此外,水稻还可入药,如粳米。
古人有云,粳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经,能和胃气,止烦渴长肌肉。
水稻详细知识

水稻概述一.起源、演化与传播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禾本科稻属Oryza L.,一年生草本植物。
人类食用部分为颖果,俗称大米。
中国稻作面积约占世界稻作总面积的1/4,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1/3,而产量则约为世界上稻谷总产量的37%,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
在谷类作物中稻米所含有的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较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粮食。
起源、演化与传播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
世界上栽培稻有两个种,即亚洲栽培稻,又称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 L.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Steud.。
前者普遍分布于全球各稻区,后者现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
亚洲栽培稻的祖先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多年生宿根性的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W.Grlffith.,二者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同属AA染色体组,可以杂交结实。
国内外文献关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有种种说法。
主张起源于印度的,有H.И.瓦维洛夫、K.雷米(Ramiah)及R.L.M.戈斯(Ghose)、松尾孝岭等。
主张起源于中国的有德堪多(de Condo11e)、R.J.罗舍维兹(Rosche vjez)、T.K.沃尔夫(Wblf)等。
主张起源于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萨姆邦,尼泊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的学者日益增多,有I.H.伯基尔(Burkill)、张德慈、渡部忠世等人。
中川原捷洋还采用酯酶同功酶电泳分析法,研究各地区水稻品种同功酶的基因型,支持了上述观点。
丁颖认为中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中国的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
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栽培稻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等岛屿,演化为籼稻;北路进入中国黄河流域,演化为梗稻,约在公元前300年传到日本。
中国是普通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的依据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中国南方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在东起台湾省,西至云南省南部;南起海南省南端,北至北回归线以北的湖南、江西等省,均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
亚洲水稻驯化的历史

亞洲水稻馴化的歷史屏東科技大學生命科學系江友中副教授達爾文於西元1859年發行「物種原始(The origin of species)」書中第一章節就針對物種馴化進行闡述,在距現今一百五十年前,達爾文在觀察畜養家鴿的變異與相關動植物馴化探討,提出一連串的觀點,其觀測中得知由馴化過程中所產生的變異,與一般自然狀況下產生的變異差距大,對於栽植或是畜養過程有利的變異特徵個體,在人為有意或無意的選擇中進行保留,利用此變異個體再行交配繁殖形成穩定的品系,此類變異特徵若為遺傳變異相關的特性,則在人為畜養或是栽植中留存下來。
但是,馴化作用在人類歷史上的記載並不全然清楚,現今人類所使用的動植物,在古代人類所依據的選擇方式,歸因於馴化過程中人類所需要的馴化性狀或是習性的改變,人為選擇的作用在馴化過程中及扮演了重要的腳色,如玉米的馴化作用而言,在墨西哥原產地野生類蜀黍到現代玉米的馴化過程中,當地居民人為選擇玉米穗的外部特徵,使玉米穗相關基因變異因為人為選擇而留存,導致玉米成為現今人類主要糧食來源之ㄧ。
位於東亞和南亞二地區,印度和中國古文明的發展中,眾多的野生動植物在此區域內,經由各地不同部落與居民的使用,形成人類文明上重要的動植物馴化地理中心,現今在南中國至中南半島和中國東方,已經由人類馴化出約一百種不同的農作物,包括大豆、紅豆、小米、柑橘、茶、稻米和其他現今農業上重要的作物,早期的考古證據顯示,此地區農業作物的馴化歷史大約開始發生在西元前7000-10000年,早期證據發現的馴化物種包括瓜類、黃瓜、杏仁、芒果、根類作物(如芋頭)和稻米。
在中國古文明、西藏地區文化和印度古文明的發展中,醫藥用作物的馴化和利用在文明發展史上站重要地位,依循此藥用作物的發展產生出中藥和藏藥等重要的醫學系統,成為現今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文化資產。
在以東亞和南亞為馴化地理中心所有農業作物中,水稻(Oryza sativa)屬世界上最重要的農作物,以其為碳水化合物來源的人口遠比食用其他作物為主食者還多,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皆以稻米為主要的糧食來源,現今每年共消耗四千多億公噸的稻米,供給世界上20%的總熱量攝取。
《各论章水稻》课件

物理防治
利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物 理方法防治害虫,如利用黑光 灯诱杀稻飞虱等害虫。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使 用井冈霉素、三唑酮等药剂防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促进水稻种植与生态 环境的协调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量,提高水稻的品质和安全性。
土壤保护
粳稻
糯稻
糯稻是水稻的一种,主要用于制作糯 米饭和米糕等食品,具有较高的粘性 和甜度。
粳稻是水稻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亚洲 温带地区,具有较高的品质和口感。
水稻的分类
按生长环境分类
水稻可以分为水田稻和旱田稻,水田稻生长在淹水的田地里,旱田稻生长在排 水良好的旱田里。
按用途分类
水稻可以分为食用稻、饲料稻和工业用稻等,食用稻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和食用 ,饲料稻主要用于养殖业,工业用稻主要用于酿造、造纸等工业生产。
稻飞虱是一种害虫,主要吸食水稻汁液,导致稻株枯黄甚至死 亡。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害虫,幼虫吐丝将水稻叶片卷成筒状,在内 部取食叶片,严重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产量。
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与措施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提高
水稻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等生物资 源进行防治,如利用赤眼蜂、 瓢虫等天敌昆虫防治稻飞虱等 害虫。
农业文明
水稻的驯化标志着农业文 明的开始,为人类提供了 稳定的食物来源。
水稻的传播
传播路线
水稻通过多种路线传播到 世界各地,如东南亚、南 亚、东亚、非洲和欧洲等 地区。
文化交流
水稻的传播也伴随着文化 交流,影响了当地的经济 、文化和生态。
全球影响
水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 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人 口提供了大量的食物。
亚洲栽培稻起源与演化

O rg n e o u i n a d c li a i n d v r ii a i n o sa u tv t d r c i i v l to n u tv to i e sf c t0 f A i n c li a e i e
JANG o y n J Gu — o g,Q1Ja n in mi ,YANG n c i Re u
维普资讯
,
Ju n l fF j n Ag i lu ea uPo e ty Umv r i ( tr lS in eEdt D o r a ui rc t n r sr o a u r e st Nau a ce c i o ) y J
Ke o d 0. a i a L. rg n e o u i nic lia i n d v r i c to y w r s: s tv ;o i i v l t o u t t ie sf a i n v o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0世 纪 发 生 的 3 重 要 事 件 影 响 了 亚 洲 栽 培 稻 的 起 源 与 演 化 研 究 : 是 3 个 一 0年 代 的物 种 起 源 中 心 学 说 , 为 印度是 亚洲栽 培 稻 的起 源 中心 ; 是 6 认 二 O年 代 以 后 对 野 生 稻 的 征 集 与 研 究 确 认 亚 洲 栽 培 稻 起 源 于 多 年 生 野 生 稻 ; 是 9 卜 三 O年 代 来 , 中 国 的 长 江 中下 游 地 区 1 及 淮 河 地 区C -6 现 新 石 器 在 I 以 t t发 4 ] 时 代 的 稻 作 遗 址 以 及 炭 化 古 稻 n 从 而 确 立 了 中 国 作 为 亚 洲 栽 培 稻 起 源 中 心 之 一 的 地 位 . 文 综 述 了亚 , 本 洲栽培 稻 的起源 和演化 研究 .
稻文化发展历史

稻文化发展历史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起源和早期栽培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稻文化发展历史的简要概述:1.稻的起源和早期栽培史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在亚洲地区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早期人类种植和收获稻谷的证据。
例如,在中国浙江省的河姆渡遗址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都发现了距今数千年的稻谷遗存。
这些遗存表明,稻谷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数千年。
2.稻作农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稻作农业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亚地区,稻作文化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根据稻的生长周期和特点,发展出一套与之相关的耕种制度和信仰观念。
例如,在东亚地区,稻作农业与农历历法密切相关,人们根据稻的生长周期来确定耕种的时间和收割的季节。
3.稻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在各地的传播稻米作为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都有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在中国,稻米是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粮食作物。
在日本,稻米也成为了主要的粮食作物,与日本文化密切相关。
在东南亚地区,稻米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当地人们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稻米在宗教仪式和民间传说中的应用在一些宗教仪式和民间传说中,稻米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印度教中,稻米是重要的供品之一,被视为象征着丰收和富饶。
在日本的一些宗教仪式中,也会使用稻米作为祭品,以祈求神灵保佑农作物丰收。
此外,在一些民间传说中,稻米也常常被视为吉祥之物,被用来祝福新婚夫妇或庆祝节日。
5.稻米作为商品和贸易媒介的作用在历史上,稻米也扮演着商品和贸易媒介的角色。
在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和日本,稻米曾经是主要的贸易商品之一。
由于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稻米贸易在这些地区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在国际贸易中,稻米也一直是重要的商品之一,被广泛用于贸易结算和物资交换。
6.稻米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稻米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稻米之路一 文明的种子

稻米之路一文明的种子稻米,人类最主要的食物之一。
在过去数千年里,起源于亚洲的宗教文化和艺术。
都跟随稻米的种子传播到远方。
为人类带来独特的文化景观和社会形态。
稻米的种子,有时候翻越崇山峻岭。
有时候在汪洋里随波飘流。
有时候被严酷的环境扼杀。
有时候,在温暖的角落肆意滋长。
今天,稻米不仅是全球60%人口的主食。
更为人们载入不同的风俗。
信仰,全球贸易。
与民族融合当中。
从史前至今,这些足不角度叙述的故事。
构成了独特的人类文明。
今天,让我们踏上稻米之路。
透过一粒大米,看到平凡食物背后。
未知的人类故事。
中国人为什么要驯化稻米。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是什么原因让远古人类慢慢放弃自由的狩猎生活。
逐渐转变成固守土地的农民。
这个故事,可能要从中国南方的一个岩洞开始。
公元1993年,一是中美联合考古队来到这里。
他们的到来,令这个海拔仅有几十米的山丘。
成为人类文明不可忽视的高峰。
刷新我们认知他。
就是两颗毫不起眼的化石。
这是人类目前发现最早的稻谷颗粒,他们生长在距今一万两千年前。
值得注意的是距离这两颗化石不到10公里的另外一个岩洞。
又发现两颗12万年前的现代人类牙齿。
在华南地区发现东亚最早的现代人牙齿化石。
说明这你可能是东亚现代人类起源演化,扩散的中心。
以及中国古人从华南向华的扩散的可能。
巧合的是在距离湖南永州1000公里外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了距今一万两千年的。
稻米植硅石。
这两处遗址相互佐证一个事实。
最早将稻米作为食物的人类。
就出现在长江领域及其以南地区。
由于这些稻米遗存与其他早期人类活动缺少必要关联证据。
今天的考古学家依然不能确定。
当时人们究竟是有意还是偶然将稻米作为食物。
实际上,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我们都看到了最早的人尝试利用稻作资源的这样一些证据。
所谓的尝试利用,就是我不能够决定是不是这些证据足以证明他发展出了稻作农业,我也不能够决定发现的那些考古学的稻属的遗存,已经全部都是驯化中。
这两个点,现在考古证据都不是完全百分之百认定的。
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与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

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与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关于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的再探讨——兼论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
中国的农业文化从古到今,主要由北方的粟作文化和南方的稻作文化两大体系来构成。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已进行过专题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述有:陈文华先生的《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①;丁颖先生的遗著《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及其演变》②;严文明先生的《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③;游修龄先生的《太湖地区稻作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④;杨式挺先生的《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及其传播》⑤;李江浙先生的《大费育稻考》⑥;童恩正先生的《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⑦。
诸位先生在各自的大作中对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各自都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观点:1、起源于云贵高原;2、起源于华南;3、起源于长江下游;4、起源于黄河下游;5、多中心起源。
笔者在拜读了上述各位先生的大作后,通过对现有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得出了与上述五种观点皆不相同的结论。
故草拟此文,对上述五种观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中国稻作的起源地在长江中游。
一、关于中国稻作起源地五种观点的讨论(一)对于起源于云贵高原说的看法。
中国稻作起源于云贵高原,是国内外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教授曾提出水稻的原产地是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中国云南的椭圆形地区⑧;菲律宾学者张德慈博士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定在北纬20°~23°之间,即西起恒河河谷中部,东至中国南海之地,且认为“可能系自尼泊尔阿萨姆-云南地区经由云南引入黄河流域,且自越南经由海路引入长江下游盆地”⑨。
我国学者则多主张起源于云南或云贵高原,如农学家柳子明教授认为:“根据云南、西江流域、长江流域、海南岛、台湾省等广泛地区,都分布有野生稻的事实和文献记录,可能说明起源于云贵高原的稻种沿着西江、长江及其发源于云贵高原的河流顺流而下,分布于其流域或平原地区各处”(10)。
2021高考作文素材:文慧《稻米传奇》

2021高考作文素材:文慧《稻米传奇》编者寄语经考古论证得出结论,中国是稻米的发源地毋庸置疑。
研究表明,中国人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稻米产量占全世界稻米产量的35%。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的主要生产国有中国、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缅甸、日本、泰国、印度、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和美国等国家。
20世纪晚期,世界稻米年产量平均为4000亿公斤左右,种植面积约1.45亿公顷,所产稻米的95%为人类所食用,形成了整个东方大米的食文化圈。
“柴、米、油、酱、醋、茶”,自古以来就有开门七件事之说,足可见人们对稻米这一主食的重视程度。
披文入情稻米传奇①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
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与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存在因果关系的理由是水稻“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
)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
(“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与“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也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
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是“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的理由之一。
)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
中国水稻和粟作农业的发展源头简述

物种的研究可知其生长的条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而当时 的古代气候条件正好满足了这些要求。 相对于南方稻作农业的复杂性,粟作农业就显得相对简 单一些。由于粟作物对周围的生长条件要求较低,环境较恶 劣的地区也可成为其发展壮大的生存之地,对于石器时期并 不稳定的自然地理因素,这种广泛的可适应性,为粟作农业 的起源及发展带来极为有利的竞争力。因此对于稻作物的起 源晚于粟作物的观点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是随着考古证 据的越见丰富,才认识到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南方和以粟作农 业为主的北方,二者是平行发展且起源时间相差并不太大。 粟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 , 河北 、 山东 、 辽宁 、 黑龙江 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粟。这些地区相对干 旱,气候较冷,植物生长条件较为恶劣。而目前世界上最早 的有关粟作物的遗存,是于1986年到1977年先后进行过的三 次发掘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经过C14的测定,其年代约 为一万年左右,属于可确认的最早的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遗 址,但并未发现确切的粟的遗存和痕迹。除南庄头遗址外, 在距今七 、 八千年前的磁山遗址 、 裴李岗遗址 、 老官台遗 址和北辛遗址等,均发现粟作物遗存,通过检测,这些遗址 的粟作农业应该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学术界对于粟作农业的 起源应该是这一时期的论点被提出。不过前面已经提到了在 这一时期的粟作农业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因此应该和稻作 农业一样,有一个更早的粟作物的起源时期,但不可否认的 是,粟作农业的起源应该是北方地区,只是最早确切的起源 地和起源时间仍然有待考古学界的进一步发掘和探索。 农业的产生使人们从适应自然转变成改变自然,有了相 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就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手 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更加 丰富多彩。人类与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促使农业的产生和发 展,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更是使人类不再完全局限于地 理位置的影响,也不再对于自然界的约束束手无策,这对于 人类的长期的发展又起到了推进作用。
稻米之路:中国与东南亚稻作业的起源和发展

一、东南亚稻作栽培起源问题的探讨 :从植物学到考 古学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东南亚农业尤其是稻作业的
起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并且由于对 1960— 1970 年代泰国北部考古发现的不同解说而引起了广泛的 争议,当时一些考古学家提出了稻作栽培起源于东南亚尤 其是泰国北部的论断,此后一些东南亚史、东亚史著作都采 纳了这一观点。由于新石器时代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在地理 环境上的相似性以及族群关系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探讨 农业尤其是稻作业的起源,如果不联系并充分考虑 1960 年 代以来中国农业考古取得的大量可信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仅就东南亚而言,显然难以对这一问题作出合乎历史实际 的回答。因此,必须把东南亚农业尤其是稻作业的起源,放 在中国—东南亚早期族群和文化联系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中 来探讨。
稻起源和发展于东南亚并且从东南亚传播到中国的观点,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对中国和东南亚大量
农业考古资料的科学研究充分证实,栽培稻和以栽培稻为基础的稻作业在从大约公元前 1 万年到公元前 6000 年在中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并且逐渐得到发展,此后通过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东南亚的海路、江西湖南经广东广西进入中南半岛
以上这些说法还是基于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从植物 学的角度提出的推测,虽然提出了东南亚在栽培作物起源 中所处的地位,基本上还属于一种基于生物学理论的推测 或假设,并没有考古学上的证明。因此,除了在生物学界, 并没有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多大的影响。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过程表示:
籼稻(亚种)
普通栽培稻
晚稻
早、中稻
陆 稻
水 稻
糯 稻
秥 稻
糯 稻
秥 稻
陆 稻
水 稻
糯 稻
秥 稻
糯 稻
秥 稻
晚稻
早、中稻
陆 稻
水 稻
糯 稻
秥 稻
糯 稻
秥 稻
陆 稻
水 稻
秥 稻
秥 稻
糯 稻
秥 稻
粳稻(亚种)
气温高→低
日长短→长
水分 多→少
直链淀粉多→少
水分 多→少
日长短→长
3
感光性强弱大致相同的品种:短日高温生育期长的较迟熟,短的较早熟。
我国水稻品种的光温反应型:
水稻“三性”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感温性强感光性弱的早熟品种,栽培管理上应突出早字,适期早播种、早插、早施肥管理,适当密植,尽量减少生物量不足引起的产量不高; 南方的晚稻类型品种——感光性极强,在热量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出穗期较稳定,早播并不早熟,栽培上要注意培育长龄壮秧和安全齐穗期。
(1) 稻种结构
2.2.3 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第2护颖
第1护颖
内稃 (内颖)
外稃(外颖)
小花梗
糙米
小穗梗
副护颖
稻胚的结构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01
(1.4)水分 (1.5)温度 (1.6)氧气 (1.7)营养
02
(1.1)成熟度 (1.2)休眠 (1.3)储藏条件和时间
(2) 发芽和出苗过程
胚根突破谷壳,生产上称为“破胸”或“露白”; 当胚根与种子等长,胚芽长达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发芽; 之后秧苗开始现绿色,称之为“现青”,现青是水稻“出苗”的标准。
亚洲栽培稻起源与演化

亚洲栽培稻起源与演化
姜国勇;祁建民;杨仁崔
【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2(031)001
【摘要】从考古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稻作文化等方面综述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提出亚洲栽培稻的祖先O.rufipogon是从喜马拉雅山麓起源、分化与传播的.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姜国勇;祁建民;杨仁崔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59021
【相关文献】
1.大规模基因重测序确认亚洲栽培稻起源于中国 [J],
2.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化及亚洲栽培稻的分类 [J], 王象坤;孙传清;李自超
3.美研究显示亚洲栽培稻最早可能起源于中国 [J],
4.从普通野生稻DNA的籼粳分化看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 [J], 孙传清;王象坤;李自超
5.美研究显示亚洲栽培稻起源中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稻米之路》已经翻译出版

《稻米之路》已经翻译出版佚名【期刊名称】《农业考古》【年(卷),期】1983()1【摘要】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渡部忠世博士所著《稻米之路》一书,最近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
作者自1961年以来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南亚各国调查了大量古迹中土基(adobe)里的谷壳,对水稻的起源和传播进行深入的研究,于1977年写成《稻米之路》一书。
在书中提出栽培稻起源于云南和阿萨姆地区,并勾画出稻种传播的主要途径,提出一些独立的见解。
行文生动流畅,宛如优美的游记,实为研究稻作历史的一部佳作,特向本刊读者推荐。
【总页数】1页(P284-284)【关键词】翻译出版;稻米;东南亚研究;栽培稻起源;京都大学;主要途径;水稻;传播;云南人民;土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相关文献】1.翻译出版的嬗变:从合作到众筹--兼议众筹翻译出版与合作翻译出版的异同 [J], 翟香荔2.译著出版精品之路——由《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出版谈起 [J], 王钦仁3.专访《稻米之路》总导演董浩珉稻米之外,是有温度的生命故事 [J], 崔斯4.寻找稻米深处的文化--大型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稻米之路》在京开机 [J], 农夫5.c中军雀鬟霎芋竺雯蓑篙雾装体,无论什么论坛,在探讨中国少儿出版的B,1tL~,都使用了这个词汇,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结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童书出版界更是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在全国580多家出版社中,有530多家出版少儿图书,被称为“举国体制”。
2011年,全国上报图书选题总量206720~~,少儿类图书选题突破4万种,达到41664种,占总量的20%。
现在,少儿图书出版已经成为继教育图书、社科图书之后的第三大图书板块,其拉动图书市场经济规模的作用十分明显。
所以,毫无疑问地说,从数量上看,中国少儿出版已告别“短缺出版”现象,中国已进入童书出版大国的行列 [J], 杨小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小鲁里稻谷

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小鲁里稻谷北京大学 严文明Ξ1997-1998年之交和2001年秋,韩国忠北大学博物馆的李隆助教授等先后两次对忠北小鲁里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进行发掘,在遗址旁的泥炭层中发现了不少古稻谷,测定年代在12500-14800bp之间。
李隆助先生十分重视,先后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水稻遗传学研讨会(2000年10月22-27日)和中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50周年学术讨论会(2002年7月28-31日)上作过报告,同时亲自与许多相关学科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李先生也曾亲自将部分稻谷送到敝舍,使我有机会了解稻谷的一些情况。
这次又专门召开国际研讨会来进行研究,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
对于东道主的盛情和周到安排,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小鲁里位于韩国忠清北道清原郡玉山面的梧仓科学产业团的开发区,北依木岭山,南临锦江的主要支流湖川,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忠清北道的主要粮仓。
在古代想必也是重要的水稻产地。
但年代是否能有那么早?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小鲁里的发现?我个人没有深入的研究,只能结合稻属植物和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基本情况,来对小鲁里的发现谈一点粗浅的看法,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稻属植物的基本情况稻属植物的分类 世界上稻属植物的起源大约有几千万年,种类也相当繁杂,其分布遍及于亚洲、非洲、大洋州和中南美洲。
有人曾经建议提升为亚科,但一般还是放在禾本科中的一个属。
1931年R.J.罗斯契维兹首先将稻属植物分为四个区组19个种,后来许多学者对其分类和命名提出了不少改进的意见,现在公认的是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张德慈1976年提出的方案。
这个方案将稻属植物分为20个种,其中只有两种是栽培稻,即亚洲稻和非洲稻。
非洲稻的分布仅限于西非一个很小的地方,可能是由当地的长雄蕊野稻培育而成。
世界上的稻米主要是亚洲稻,它虽然起源于亚洲,却已分布于全世界,除亚洲的东部和南部(约占产量的90%)以外,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州也都有少量的分布。
”人们对水稻起源地的认知过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水稻与小麦、玉米并列为三大粮食作物。
当今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生,正因如此,人们不仅关注当下水稻生产,也将视线投向水稻的起源。
②西方语言中“稻”的词源来自印度梵语,且印度也是野生水稻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于是印度为水稻起源地的说法就此流行起来。
此后,随着东南亚以及中国发现大量野生水稻,新的观点也相伴而生。
1952年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提出,水稻的初始驯化中心在东南亚。
索尔这一观点问世不久,西方学者随即质疑并加以否定。
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水稻专家丁颖就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提出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的观点,但在长江中下游陆续发现距今7000年的稻作遗址之前,国际学术界始终认为中国水稻是由境外传入的,忽略了丁颖的研究。
③扭转局面的变化得益于考古发现:20世纪50年代湖北京山屈家岭、重庆巫山大溪发现水稻遗址,此后20多年内中国各地陆续发现水稻遗址达90处,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近70处,尤其是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水稻遗址,以及浙江桐乡市罗家角遗址的发现,震动了整个学术界。
面对这些发现,学术界不再否认中国为水稻起源地,但也没有放弃旧有的说法。
国外一些学者又做了一番折中,提出印度奥里萨邦或中国南方的珠江三角洲等低湿平原沼泽地带可能是栽培稻最初的培育地;日本农学家渡部忠世则主张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至中国云南的山丘地带。
④认定水稻起源地为中国,决定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考古发现。
这时原本认为距今7000年的印度、泰国稻作遗址因测年有误,失去了作为水稻起源地的竞争力,而中国境内却陆续发现水稻遗址。
20世纪80年代,我们发现了距今9000~7500年的湖北宜昌城背溪遗址、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且两处遗址均有稻谷遗存;2004年我们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距今1.8万~1.4万年的人工栽培稻,这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稻谷遗存。
“长江中下游说”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共同认定的事实。
⑤水稻起源于中国已成共识,但由于各地稻作遗址的年代不同,一些学者认为起源于长江中游,另一些学者认为起源于长江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