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的内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在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殖发育”和“人类的生殖发育”的基础上来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生物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使得物种相对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这就使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和第二节“性状的遗传”基础上,运用前两节知识,从染色体层次上描述了遗传物质的传递以及性别决定的机理。从而解释了学生关注的人类性别遗传的问题,可以说是性状的遗传的拓展。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而言,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心目中总有一种神秘感,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同时,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科学的理解和正确的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另外,性别决定过程比较抽象,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及其他类似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
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将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内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类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
2.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模拟人类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和性别决定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比例合理的重要性,感悟人体和谐之美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但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结合以上特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人类染色体的传递规律
难点: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准备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主构建认知结构。所以,为了探究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传递规律准备了模拟人类染色体的两种颜色的纸片共46张;为了探究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准备了代表精子和卵细胞的卡片共11张。并广泛收集有关人类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辅以多媒体课件和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围绕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以“西游记—女儿国”片段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故事导入:教师演唱“女儿国”插曲“女儿情”后,提问: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女儿国?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追问: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有时发育成男孩?有时发育成女孩?人类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从而引出本节课题“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这样的导入寓情于景,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了课堂,从学生熟悉的故事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增长点。(二)讲授新课
1.人类染色体
人类的性别作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而基因位于染色
体上。由此引导学生观察人类的染色体图谱。观察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收获的信息,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类染色体的特点:人类体细胞中共有23对染色体;其中男女相同的有22对,称为常染色体,男女不同的有1对,称为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用XY表示,女性的性染色体用XX表示;所以男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表示为22对+XY,女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表示为22对+XX。最后再简单介绍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人类体细胞中共24种染色体。
这种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表达的方式,颠覆了以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发现的传统模式,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提供了可能。这样就让让学生走在了老师的前面,自学走在了教学的前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
人类生育后代,必须形成生殖细胞。那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为了使人类亲子代中染色体数目保持稳定,所以体细胞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必须两两分离,分别进入两个生殖细胞中,这就使得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变为23条。也就是说,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要平均分成两份。然后进一步提问:体细胞中的23对染色体怎样平均分配?
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知识。而受该年龄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的制约,这一知识点也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此,我设计了模拟染色体传递规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将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红蓝两色纸
片共46张平均分成两份(46张纸片代表人类体细胞中46条染色体;两种颜色的纸片各23张代表了来自父母双方的各23条染色体;纸片上的24个字则模拟了人类24种染色体所蕴含的遗传信息)。学生基本能够先按照颜色不同分成两份,再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汉字顺序将纸片排列整齐。然后再让学生将排列好的纸片翻过来,两种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就跃然纸上了。最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方式展现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染色体两两分离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总结出父亲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一种染色体组成为22条+X,一种染色体组成为22条+Y。而且这两种精子数量相等;母亲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2条+X。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可见体验过的活动,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让学生排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还能够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了先育人后教书,育人重于教书,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传道、授业、解惑。
3.人类的性别决定
(1)理论数据—推理生男、生女原理
展示两张精子的卡片(代表父亲产生的两种精子)和一张卵细胞的卡片(代表母亲产生的一种卵细胞),找学生上台模拟精子卵细胞相互结合的受精过程,并请学生介绍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组成及发育成婴儿的性别。活动过程中应注意提醒学生哪种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不受人为控制而是随机的。展示活动结束之后,引导学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