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的内容。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在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殖发育”和“人类的生殖发育”的基础上来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
”生物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遗传使得物种相对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这就使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和第二节“性状的遗传”基础上,运用前两节知识,从染色体层次上描述了遗传物质的传递以及性别决定的机理。
从而解释了学生关注的人类性别遗传的问题,可以说是性状的遗传的拓展。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而言,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心目中总有一种神秘感,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同时,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
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科学的理解和正确的对待生男、生女问题。
另外,性别决定过程比较抽象,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及其他类似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将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内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类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2.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二)能力目标:通过模拟人类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和性别决定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比例合理的重要性,感悟人体和谐之美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但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能够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爱质疑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并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已经具有了基本的遗传学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用学生积极并能全员参与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再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而掌握本节内容。
测评分析:测评结果:准确率为92℅,第一大题为98℅,第一大题准确率最低。
评测练习分为三种答题形式,填写表格、选择题和填空题,共涉及8个小的知识点,共20个空,用时10分钟。
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学生对当堂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后要多进行练习。
教材分析:本节在鲁教版(五.四制)中位于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四节,为落实课标要求“解释人的性别决定”,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男女染色体的差别”、“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两部分。
性别对学生而言本就有一种神秘感,教材就利用这种特殊的性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如何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并科学理解正确对待生男生女问题,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解释生男生女的原理,阐明生男生女机会的原因,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应该在一节课内完成授课,课型为新授课。
【评测练习】一、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填写表格:体细胞生殖细胞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组成男女二、选择题:1.如图为某人一个体细胞及其染色体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B.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C.此人为女性D.此人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组成是22+XX或22+XY2.如图某男性体细胞中染色体排序图,分析该图,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A.该男性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B.该男性可产生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C.该男性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决定了后代的性别D.该男性产生的正常生殖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为XY3.我国“两孩”的计生政策已经出台.一对夫妇已生一个男孩,若他们想再生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几率为()A.25% B.50% C.75% D.100%4.如图是我国近几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情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男女比例失调是因为男性产生的含Y染色体的精子远多于含X染色体的精子B.在自然情况下含X染色体精子更易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C.人工筛选胎儿性别是造成男女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D.含XY染色体的胚泡比含XX染色体的胚泡更容易着床5.下列有关人类性别遗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男生女取决于母亲卵细胞的类型B.生男生女取决于夫妇产生生殖细胞的数量C.人类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D.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女孩,下一胎肯定是男孩三、填空题:如图是某夫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请回答:(1)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和.(2)从染色体的形态和组成看,图甲表示(填“男”或“女”)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其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为.(3)理论上推算,这对夫妇生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可能性为.甲乙课后反思:新课程倡导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本着这一理念,我打造开放的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1.导课紧扣课题,巧妙新颖。
初中生物_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Ⅰ.知识与技能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通过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模拟实验,说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
Ⅱ.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掌握生男生女的奥秘。
Ⅲ.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交流、汇报信息的能力。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难点:通过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模拟实验,说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三、教学环节1、情景导入由漫画引入新课;由探究引出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2、知识新授讲述男女染色体的差别;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3、探究实践:学生参与探究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4、知识拓展:人的性别与基因有关;双胞胎的区别。
四、盘点收获五、巩固总结学情分析总的来说,对于八年级的学生,一方面由于环境已熟悉,另一方面随着年龄逐渐增大,青春期的到来,因此会更叛逆更爱玩儿,更加叛逆贪玩。
我认为,要了解学生,必须与学生进行沟通,而且沟通也要讲究方法,教师应以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教师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而不仅仅只停留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在课余时间,老师与学生交流,谈谈自己的学习状况。
作为老师,我们要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花点时间跟学生讲一下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告诉他们适当的课外活动,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有助于更好的学习;但是一味的贪玩就会造成学习松懈,耽误学习,这是不对的,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要努力不断的探究,摸索做好学情分析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效果分析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都以课标为教学依据,用好教材,激发兴趣,加强探究,开展合作,回归生活。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确存在着神秘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初中生物_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
他们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来表现他们的活力。
如果能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所以,在授课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授课的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但不能忽视的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通过让学生参与模拟探究生男生女几率的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更利用于学生掌握。
效果分析1、新课讲解学生与老师积极配合,根据老师提示能快速反应,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学生对课堂讲解充满好奇心,有很高的兴致。
小组合作积极有效,学生善于表达。
并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2、课后练习通过学生的当堂检测情况,学生准确率达到80%以上。
有一个选择题学生出现思维误区。
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B.性染色体仅存在于生殖细胞中C.性染色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中D.男性的性染色体用X和Y表示正确答案是B,学生大多选择C。
教材分析一、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确存在着神秘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本节教学内容虽不难,但较抽象,通过安排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解释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控制的,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2. 能力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模拟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能够对性别歧视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大胆思考和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生物_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从染色体层次上描述了染色体的传递以及性别决定的机理。
教材以历史史料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接着教材利用图片等突出人类染色体的传递规律。
然后通过探究活动介绍人类性别决定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科学的对待生男生女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心目中总有一种神秘感,所以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还可以让学生科学地理解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所以,在授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授课的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但不能忽视的是八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或课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辨别男女体细胞染色体异同,明确男、女染色体的差异;通过“棋子”游戏,学生自主探究,模拟生男生女几率相等的道理;通过性别决定填图,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及浓郁的趣味性;通过对男女比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体染色体的特点,知道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区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掌握性染色体的表示方法。
2.解释人的性别决定方式,理解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原理。
3.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看图,观察男女体细胞染色体示意图,了解人体染色体的特点并区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区分男女染色体的异同。
2.通过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性别决定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对图片信息的观察分析,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初中生物_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2、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3、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人类的性别决定和生男生女的比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从实际生活、实践过程和理论上论证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著名国际运动员照片,让学生判断性别。
2、【过渡】在此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其实这是一名女性运动员。
为了维护竞赛的公平,在国际奥运会上,组委会通过观察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差异,来准确的判定运动员性别。
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一)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阅读。
学生读完后,【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学习目标,开启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二)首先进入第一站:观察思考1、出示人体染色体图谱,通过观察,结合课本104页,思考两个问题:①、人类染色体由什么组成?②、男女染色体有什么异同?大部分学生说是男性,少数学生说是女性。
学生读学习目标。
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事情的真相感觉不可思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明确学习目的通过染色体图谱的观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2、教师巡视。
3、【总结】老师总结人类染色体的书写方法。
4、看看谁最棒?接着进行小练习,让学生做三个小题。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而我们的生命来自于父母,父母是怎样把他们的染色体传给我们的呢?由此进入第二站,(三)第二站:我会自学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3--104页染色体的传递,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学生填完后,让学生同位互相核对答案。
初中生物_《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睿智拓展】把握解决此题的及时与旧知识进【我会算】正常情况下,从一位健康成年男性体关键点(红细胞、行衔接,通过“我内获得了一个精子、口腔上皮细胞和二种成熟的血细血小板没有细胞会算”培养学生的胞各一个,这五个细胞中含有的Y染色体数目最少可核,无染色体)推理能力。
能是多少?【建智应用一一跟踪训练一】自主完成,核对答及时巩固所学知案,评析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过渡】什么样的受精卵可以发育成男孩,什么样的受精卵可以发育成女孩?发育成男孩或女孩的概率有多大,探究一: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启智探究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学案导学】1 .就性染色体而言,精于有儿种?卵细胞有儿1.阅读课本,独立培养学生的自主种?完成导学案中预学习、分析解决问2.什么样的受精卵发育成女孩?什么样的受精卵习问题,如有疑问题的能力,小组合发育成男孩?标注卜来。
作能力。
3.填写图解(只写性染色体)来证明生男生女的2.小组之间进行机会均等。
在这个过程中能形成一种受精卵,男女交流,尝试解疑。
比例为_____________ 。
生女取决于什么?4. 生男5.性染色体是否有与性别有关的基因呢?性染色体上只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吗?【育智点拨】1 .观看视频,思考:生男生女取决于什么?2 .利用图解分析:子代的性别是由父母共同决定 的,以父亲为主;取决于哪一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问:宋丹丹:“生男生女老爷们是关键”,有科 学道理吗?【积智提升】【理论上】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比例为 1: 1;概 率各为50%。
【建智应用一一直击中考】 一个男子把Y 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女儿的概率是()A. 0 B . 100% C , 25% D . 50%【点拨】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看男子通过精子传 给儿子或女儿的性染色体是含 X 的染色体还是含 丫染色体。
【建智应用一一跟踪练习二】【过渡】理论上生男生女机会也是均等的,而实 际上是不是这样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 探究生男生女机会是否均等。
初中生物_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人的性别】学情分析在前面三节内容学习了性状、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等遗传学方面的知识后,自然过度到一个特殊的性状遗传,即性别遗传。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确存在着神秘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
虽然大多学生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初步知道了生男生女的责任并不在母亲,但更渴望从理论上弄清楚生男生女的道理。
【人的性别遗传】效果分析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利用视听技术,通过播放反串名角李玉刚女性扮相的图片和学生耳熟能详的“新贵妃醉酒”的歌曲作为背景的方式,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
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去感受、发现、质疑、思考、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从而使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通过学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揭开性别遗传的奥秘。
在全班的交流汇中,把握学生能够讲清楚的,老师尽量不要包办的原则,鼓励学生完成的表述,质疑,评价,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另外,还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验设计的活动简单但充满乐趣,而且能道出规律,比说理论课的效果好很多。
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达到“会学”、“乐学”的目的。
人的性别遗传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前三节介绍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以及基因传递和显隐性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人的性别遗传》,这节课主要是运用前三节的知识,解释学生关注的人的性别遗传问题,可以说是遗传知识的扩展。
初中生物_第三节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
2、能够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模拟实验,模拟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
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合理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利用染色体的传递规律,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因。
探究一:人类染色体的传递1、男女体细胞染色体组成(1)、观察人类的染色体图谱,找出男、女体细胞内染色体有何异同,并尝试对染色体进行分类。
(2)、用数学式子表示出人类染色体组成男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女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2、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写出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用数学式子表示: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3、观察染色体传递过程示意图,讨论并回答父亲(__对染色体)×母亲(__对染色体)↓↓精子(__条染色体)卵细胞(__条染色体)子女(__对染色体)4、讨论回答: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意义探究二:人类的性别决定1、自主预习,明确自然状态下生男生女的比例,并解释原因数字汇总,算出男女比例:思考: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1:1吗?如果不是的话接近1:1吗?如果都不是的话分析原因.并给出解决措施。
请问:孩子的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如果一对夫妇生了一个男孩,那么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一定是女孩吗?为什么?得出结论:生男生女是____ _的,而且机会是___________。
生男生女取决于 .3、观察性别决定示意图,自己动手写出性别决定遗传图解: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题目)1、在有些偏僻的农村,人们喜欢男孩排斥女孩,弃国家有关制度于不顾,有些家长千方百计想通过B超知道胎儿的性别,以便保留男胎、堕掉女胎;有一种在孕妇圈内广为流传的,噱头十足的中药———转胎药,只要怀孕没超过60天,服用后肚子里的女孩就能变男孩。
初中生物_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2、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3、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人类的性别决定和生男生女的比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从实际生活、实践过程和理论上论证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著名国际运动员照片,让学生判断性别。
2、【过渡】在此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其实这是一名女性运动员。
为了维护竞赛的公平,在国际奥运会上,组委会通过观察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差异,来准确的判定运动员性别。
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一)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阅读。
学生读完后,【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学习目标,开启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二)首先进入第一站:观察思考1、出示人体染色体图谱,通过观察,结合课本104页,思考两个问题:①、人类染色体由什么组成?②、男女染色体有什么异同?大部分学生说是男性,少数学生说是女性。
学生读学习目标。
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事情的真相感觉不可思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明确学习目的通过染色体图谱的观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2、教师巡视。
3、【总结】老师总结人类染色体的书写方法。
4、看看谁最棒?接着进行小练习,让学生做三个小题。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而我们的生命来自于父母,父母是怎样把他们的染色体传给我们的呢?由此进入第二站,(三)第二站:我会自学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3--104页染色体的传递,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学生填完后,让学生同位互相核对答案。
初中生物_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物八上济南版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人类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人类染色体的组成和传递规律,解释人的性别决定的原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2、能力与方法:能正确写出生男生女的遗传图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能够对性别歧视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
大致了解性别比例失调对社会和国家潜在的危害。
【重点难点】重点: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难点:从实际生活、实践过程和理论上三方面论证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学法指导】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讲授法。
A.23条、23对 B. 23对、23对C. 23条、23条D. 23对、23条2.下列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A. 男性体细胞 B. 女性体细胞C. 人的卵细胞D. 人的精子3.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正常来源是()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 一半以上来自父亲,一半以下来自母亲C.一半以下来自父亲,一半以上来自母亲D.与父亲相似,则来自父亲的多,与母亲相似,则来自母亲的多4.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孩,那么第二胎生男孩的可能性为()。
A.25% B. 50% C. 75% D. 100%5.子女的性别决定于()A.孩子是母亲生的,由母亲决定B. 父亲的精子有两种类型,由父亲决定C. 父母共同决定,父亲为主D. 父母共同决定,母亲为主6.正常情况下,人类精子中的染色体组成是()A.都是22条+X B.都是22条+YC. 22条+X或22条+YD. 22对+X或22对+Y7.人类的性染色体()A.只存在于精子中 B. 只存在于卵细胞中C. 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D. 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有8.右图表示人的生殖发育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根据图回答:(1)a、b分别表示父母的体细胞,它们的染色体数均为。
(2)A表示父母分别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生殖细胞c、d分别叫和。
初中生物_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课题:第四章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有对夫妻老想生个儿子,在生第二个女儿时,便把她取名“招弟”。
第二年又生下一个女儿,便取名“再招”。
第三年生的仍是个女儿,仍不死心,取名“还招”。
第四年还是生个女儿.夫妻俩只好认命将这个最小的女儿取名为“绝招”。
提出问题: 1、如果这对夫妇再要一个孩子,一定还是女孩吗? 2、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生男、生女的比例是多少呢?二、讲授新课(一)人类染色体的传递1.通过蕴藏人体奥秘的图片复习回顾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等,引出在人体内染色体是如何存在,又是怎样传递的?2.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3.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出它们在人体细胞内是如何存在的?数量是多少?4.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完毕,由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生:总结得出: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23对。
5.师:大胆猜想:回忆人的生殖过程,推测在产生生殖细胞时染色体会出现什么变化?展示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总结规律。
生:在产生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由23对分成23条。
6.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呢?带着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交流自己小组收获,完成下图。
23 23父亲 23对 母亲23对精子?卵细胞? 受精卵?下一代?7.师生共同总结:后代的体细胞中具有来自父母双方的染色体,保持了子代和亲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实现了人类遗传信息的传递。
(二)人类的性别决定1.师:再次观察人类染色体图谱,找出它们的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生: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差不多,只有一对明显不同。
2.师:是的。
人的体细胞中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能决定性别的,被称为性染色体,其余22对为常染色体。
这些染色体我们怎样来表示呢?3.学生展示自己的表示结果。
4.师生总结:男性:22对+XY 女性:22对+XX5.联系前面所学有关人类生殖的过程,结合人类染色体的传递规律,猜想男性和女性分别会产生几种类型的生殖细胞?6.学生合作思考,表达、交流。
初中生物_《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解释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控制的,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技能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模拟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能够对性别歧视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大胆思考和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者分析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
他们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自己动手做实验等来表现他们的活力。
如果能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重点及难点1: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男女染色体的图片,阐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通过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力量,解决问题。
重点及难点2:通过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模拟实验,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通过希沃白板5的画图、克隆、拖拉功能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糖模拟不同种类的精子与卵细胞,学生乐于动手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视频展台展示学生实验结果丙分析比较,结果也更直观,更易理解。
《人的性别遗传》学情分析学情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某内容前的真是状态或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分析的过程。
教学的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落实在学生学习的效果上,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只有充分把握住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景响,才能使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身上。
因而,分析学生学习的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是备好课的又一重要内容。
也就是说,学情分析是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潜在性、主动性、差异性出发,找准新知识的增长点等。
1)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之上的;2)学生不是张白纸,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解题策略走进教室的;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现状,是教学准备的基础;4)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明确学情,且弄清当前的学所需的经验、知识、方法、策略,学生是否拥有?拥有的广度和深度怎样?只有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在该课题学习的真实现状及已有经验,并以此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教学才有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才能省时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_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课题: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
(重、难点)②.能够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
(重、难点)2.能力目标③.通过模拟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合理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内容是从染色体层次描述遗传物质的传递及性别控制的机理。
重点是利用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来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因。
本节采取任务驱动模式,首先给学生出示两幅对比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激发兴趣,从而勾起探究的欲望,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提供的图片、资料(或课件中出示的图片、资料)仔细自学、观察,将抽象的理论结合动画、图示直观展现给学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知与理解,引导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讨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更好的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然后通过联系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讨论社会中男女比例状况,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原因,进一步对国家有关政策加深认识和理解。
课前准备:准备探究活动材料(红色纸袋10只、白色纸袋10只、黑色围棋子300枚、白色围棋子100枚);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预习工作。
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2、我国权威的运动医学专家陈佩杰教授:判定一个人的性别,不能依靠肉眼下结论,目前最权威的科学手段是染色体检测。
问:人类的染色体具有怎样奥秘?它又是怎样决定一个人的性别的呢?识记、了解思考比图片,(布鲁斯将参加今年的全美经典女子组健美赛,引起了女子组其他健美运动员的强烈反对。
)引发学生对于如何界定性别的问题的思考兴趣。
展示目标2分钟引导学生自读目标,了解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的内容。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在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殖发育”和“人类的生殖发育”的基础上来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
”生物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遗传使得物种相对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这就使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和第二节“性状的遗传”基础上,运用前两节知识,从染色体层次上描述了遗传物质的传递以及性别决定的机理。
从而解释了学生关注的人类性别遗传的问题,可以说是性状的遗传的拓展。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而言,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心目中总有一种神秘感,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同时,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
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科学的理解和正确的对待生男、生女问题。
另外,性别决定过程比较抽象,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及其他类似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将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内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类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2.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二)能力目标:通过模拟人类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和性别决定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比例合理的重要性,感悟人体和谐之美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但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结合以上特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人类染色体的传递规律难点: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五、教法教具材料的准备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主构建认知结构。
所以,为了探究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传递规律准备了模拟人类染色体的两种颜色的纸片共46张;为了探究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准备了代表精子和卵细胞的卡片共11张。
并广泛收集有关人类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辅以多媒体课件和学案。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围绕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以“西游记—女儿国”片段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故事导入:教师演唱“女儿国”插曲“女儿情”后,提问: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女儿国?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追问: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有时发育成男孩?有时发育成女孩?人类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从而引出本节课题“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这样的导入寓情于景,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了课堂,从学生熟悉的故事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增长点。
(二)讲授新课1.人类染色体人类的性别作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由此引导学生观察人类的染色体图谱。
观察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收获的信息,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类染色体的特点:人类体细胞中共有23对染色体;其中男女相同的有22对,称为常染色体,男女不同的有1对,称为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用XY表示,女性的性染色体用XX表示;所以男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表示为22对+XY,女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表示为22对+XX。
最后再简单介绍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人类体细胞中共24种染色体。
这种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表达的方式,颠覆了以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发现的传统模式,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提供了可能。
这样就让让学生走在了老师的前面,自学走在了教学的前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人类生育后代,必须形成生殖细胞。
那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为了使人类亲子代中染色体数目保持稳定,所以体细胞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必须两两分离,分别进入两个生殖细胞中,这就使得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变为23条。
也就是说,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要平均分成两份。
然后进一步提问:体细胞中的23对染色体怎样平均分配?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传递规律。
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知识。
而受该年龄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的制约,这一知识点也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为此,我设计了模拟染色体传递规律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将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红蓝两色纸片共46张平均分成两份(46张纸片代表人类体细胞中46条染色体;两种颜色的纸片各23张代表了来自父母双方的各23条染色体;纸片上的24个字则模拟了人类24种染色体所蕴含的遗传信息)。
学生基本能够先按照颜色不同分成两份,再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汉字顺序将纸片排列整齐。
然后再让学生将排列好的纸片翻过来,两种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就跃然纸上了。
最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方式展现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染色体两两分离的过程。
并引导学生总结出父亲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一种染色体组成为22条+X,一种染色体组成为22条+Y。
而且这两种精子数量相等;母亲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2条+X。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可见体验过的活动,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同时,让学生排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还能够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了先育人后教书,育人重于教书,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传道、授业、解惑。
3.人类的性别决定(1)理论数据—推理生男、生女原理展示两张精子的卡片(代表父亲产生的两种精子)和一张卵细胞的卡片(代表母亲产生的一种卵细胞),找学生上台模拟精子卵细胞相互结合的受精过程,并请学生介绍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组成及发育成婴儿的性别。
活动过程中应注意提醒学生哪种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不受人为控制而是随机的。
展示活动结束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当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组成为22对+XX,将来发育成女孩;当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组成为22对+XY,将来发育成男孩;男女比例为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占50%。
而且形成的受精卵以及发育成的子女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为23对(其中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从而保证了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的稳定。
进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学案中性别决定的染色体传递图。
精子和卵细胞的出现一下子打破了生殖细胞的神秘,学生群情激奋。
而且通过亲眼观察到受精过程这一体验,也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实现了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更容易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同时的大大发展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去体验、去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习型课堂。
(2)实验数据—探究生男、生女比例假设唐僧又一次来到了女儿国,但是这次他没有继续西行,而是与女儿国国王组成一对眷侣,不久后女儿国国王完怀孕了,请同学们按照个人意愿选择唐僧后代的性别。
经过统计发现,同学们选择的男女比例不是1:1,进而提问:为什么统计的数据跟理论数据不一致?并引导学生明确生男生女是随机的,不是由人为意愿决定。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男女比例的兴趣。
利用父亲纸袋中10张精子的卡片(5张写有22条+X,5张写有22条+Y)和母亲纸袋中1张卵细胞卡片(写有22条+X)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学生四人一组,每人操作一次,每次分别从父亲和母亲纸袋中各摸取一张卡片,放在一起,完成一次组合。
活动进行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有的小组摸取完精子之后,将精子拿出来,然后进行下次实验;有的小组摸取完精子之后,将精子放回纸袋,再进行下次实验。
活动结束后提问:如何能保证每次摸取前实验条件是一致的?如何能模拟随机的效果?通过同学们讨论,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法是:每次摸取之后应将精子放回纸袋中,而且摸取之前应将父亲的纸袋充分摇晃。
然后让学生按照正确的实验方法再次进行探究活动,一人摸取,一人记录,重复十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最后教师统计全班实验结果,发现摸取的男女比例接近1:1。
用印有染色体组成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卡片代替围棋子进行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受精过程以及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组成,从而将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通俗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而且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能够得到其他同学的指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这样做就既重视了探究过程,又兼顾了探究结果。
因为探究活动的开展、探究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观察现成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关键是学生动脑、动手,更重要的是这一探究过程对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方面的影响可能是终生难忘的、意义巨大的。
(3)实际数据—调查男女比例带领学生依次调查本班,本级部及本学校男女生人数及比例,可以发现调查范围越大,男女比例越接近1:1。
然后再了解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的情况,男女比例均接近1:1。
但是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新生婴儿的男女比例为118.06:100,进而让学生分析这种实际数据与理论数据不相符的原因。
学生的观点为:受“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影响,夫妇会在生育前进行胎儿性别鉴定,从而通过人为因素影响新生婴儿的男女性别比。
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到2020年我国处于婚龄的男性将比女性多2400万,这就会造成诸如买卖婚姻、贩卖妇女儿童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比例合理的重要性,感悟人体和谐之美。
并告诫学生长大后不要在生育之前鉴定胎儿性别,将生男生女这一问题交给自然去决定。
最后让学生通过摸取的方式再次测定唐僧后代的性别,统计全班数据后发现男女比例接近1:1。
通过展现不同的数据,让学生自主去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从获得知识迁移到灵活运用,将这节课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习题训练以唐朝优秀才子与女儿国女官相亲时的能力测试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完成本节习题,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教育学生比房比车不如比知识比头脑,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一).以情景催生情感——唤起学生学习欲望本节教学在学生主体参与即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参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有效参与(独立学习机会多、思维活跃、获得学习策略、表现机会充分)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