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在免疫荧光快速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在 xma的作 用下 形成 交联 纤 维 蛋 白单 体 。交 联 纤 维 蛋 白单体 被 纤 溶 酶 ( bioeae P ) 解 为包 括 D i n f r gns,L 降 一 二 聚体 在 内的一系列 特异 性降解 物 。近年 来 随着研 究
的不断 深入 , 一 聚体 在 临床上 的应 用越 来越 广泛 , D二 并 且 在恶性 肿瘤 、 肝脏 疾病 、 尿病 血 管 性 病 变 、 高症 糖 妊
年龄 ≥6 O岁的患者 检测 V E 其 特异性为 2. % ~ T, 46
4 .% , 09 较年 龄 < 0岁 的患 者 ( 敏 感 性 为 4 . % ~ 6 其 26 5. % ) 15 敏感 性低 。 当临界 值 在 0 7 m / .5 gL时 , 特 异 其 性 分别 为 4. % ( T Laet 、6 .% ( iaq at 、 85 SA i s) 06 Tn un) t 4 . % (noac)2。这 说 明 可 以通 过 提 高 临界 值 92 Invne t J 来 提高 诊 断老年人 的 Vr r E的 特异 性 。 Lgai enn C等 I 3 ]

l 2・ 56
四川医学 2 1 0 0年 l 0月第 3 卷 ( l ) Scu nMei l o ra 2 0, t 31 No 1 1 第 O期 i a dc unl 01 Oc. , . 0 h aJ

D- 聚 体 检 测 及 临床 应 用 研 究 进 展 二
罗 莉
50是 一 种 全 自动 、 胶 颗 粒 增 强 免 疫 比浊 法 , 以 0 乳 它
A LT P系列 系 统 作 为 运 行 平 台。其 所 用 的检 测 波 C O 长 为 6 1 m, 7 n 可有效 地避 免 内风湿 因子 的影 响 , 大 降 大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

单克隆抗体技术(monoclonal antibody technique):一种免疫学技术,将产生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同骨髓肿瘤细胞杂交,获得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种细胞,并以此生产抗体。

是仅由一种类型的细胞制造出来的抗体,对应于多克隆抗体、多株抗体——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制造出来的一种抗体。

1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与局限性:1.1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1)杂交瘤可以在体外“永久”地存活并传代,只要不发生细胞株的基因突变,就可以不断地生产高特异性、高均一性的抗体。

(2)可以用相对不纯的抗原,获得大量高度特异的、均一的抗体。

(3)由于可能得到“无限量”的均一性抗体,所以适用于以标记抗体为特点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如IRMA和ELISA等。

(4)由于单克隆抗体的高特异性和单一生物学功能,可用于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和免疫导向治疗。

总体来说,即:高特异性、高纯度、重复性好、敏感性强、成本低和可大量生产等。

1.2 单克隆抗体的局限性:(1)单克隆抗体固有的亲和性和局限的生物活性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由于单克隆抗体不能进行沉淀和凝集反应,所以很多检测方法不能用单克隆抗体完成。

(2)单克隆抗体的反应强度不如多克隆抗体。

(3)制备技术复杂,而且费时费工,所以单克隆抗体的价格也较高。

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

这种杂种细胞继承两种亲代细胞的特性,它既具有B淋巴细胞合成专一抗体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用这种来源于单个融合细胞培养增殖的细胞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抗原准备、动物的选择与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细胞及抗体检测、杂交瘤的克隆化、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单克隆抗体的纯化等步骤。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二聚体是指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分子通过非共价键(如氢键、范德华力等)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

在生物学中,二聚体广泛存在于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中,具有重要的结构和功能特性。

常用的二聚体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生物物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一、生物物理学方法1.X射线晶体学:通过晶体学方法可以解析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从而确定其是否形成二聚体。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纯化蛋白质并生长合适的晶体,然后利用X射线进行结构解析。

X射线晶体学方法在发现和研究二聚体相关的蛋白质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

2.核磁共振(NMR):NMR方法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对样品进行谱学分析,可以获得蛋白质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信息。

通过对蛋白质NMR谱图的分析,可以确定蛋白质是否为二聚体。

二、生物化学方法1.凝胶过滤色谱:凝胶过滤色谱是常用的二聚体检测方法之一、通过调整凝胶孔径大小,可以将不同大小的蛋白质分离开来。

如果目标蛋白质是二聚体结构,则它将形成相对较大的峰,可以通过检测这些峰来确定是否为二聚体。

2.蛋白质交联:蛋白质交联是利用交联剂将蛋白质分子中的两个或多个结合位点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

通过蛋白质交联反应可以直接观察到蛋白质是否发生了二聚化。

三、生物学方法1.免疫共沉淀:免疫共沉淀是通过抗体特异性地与目标蛋白质结合,然后利用沉淀方法从混合物中沉淀出来。

如果目标蛋白质是二聚体结构,可以通过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一起被沉淀下来,从而证明其为二聚体。

2.双杂交法:双杂交法是一种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来检测蛋白质二聚体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目标蛋白质与一个报告基因(如荧光素酶)的两个部分连接起来,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时,可以观察到荧光素酶活性的改变。

这种方法常用于筛选新的蛋白质二聚体对。

在临床应用方面,二聚体检测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聚体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二聚体的检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全

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全
D-Dimer的产生

概 述
D-二聚体的特点 1 敏感性高: 92%-100% 当血浆D-二聚体低于某一临界值时(通常为0.5mg/L),可基本除外急性PTE(肺血栓栓塞症 ),其阴性预测值大于90%。 2 D-Dimer特异性低:老年、孕妇、外周血管疾病、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可增高。
各类疾病D-D升高的阳性率
D-二聚体局限性
既往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新近发生血栓的患者水平 小血栓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大血栓。因此,有一些时间较长的小血栓会出现亚临床表现或阴性的D-D结果 D-D对远端血栓的敏感性低,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D-D也可能出现假阴性 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雌激素治疗、卵巢癌肿瘤标志物CA125等可引起D-二聚体水平假性升高
2、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
DIC 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
探 讨
一、不同试剂检测结果不可比性 1.单克隆抗体不同 2.报告结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单位(FEU、DDU) 3.参考区间不同 4.校准品不同 二、参考区间与cutoff值 1.CLSI建议,在报告检测结果时,如果只用于排查DVT和PE,只报cutoff值,如果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就报参考区间; 2.应对“特殊人群”重新建立参考区间和cutoff值
谢谢!
4、妊高症、先兆子痫的监测
妊娠期间血液系统中的凝血因子活性和浓度会发生改变,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表明孕妇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机体正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 有研究表明,正常孕产妇的孕早期D-二聚体含量略高于非孕成年人的疾病界定值。随着孕期的增长,其含量也会有明显的上升,孕晚的含量为孕早期的1.53—5.7倍。在产后第一天浓度会急剧上升到达一个峰值,三天之内恢复至较低水平。

D-二聚体(D-Dimer)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D-二聚体(D-Dimer)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D-二聚体(D-Dimer)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检验原理:本试剂采用单克隆抗体和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人血浆中D -二聚体的含量。

血浆中的D-D抗原与试剂中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浊度变化,乳胶试剂可以特异的增大该浊度变化,增大试剂的灵敏度。

该浊度变化的高低与样本中D-D的含量成正比。

测定该浊度,与标准血浆比较,即能得出样本血浆中D-D含量。

2.试剂主要组成成分:R1:PBS缓冲液、表面活性剂R2:PBS缓冲液、表面活性剂、鼠抗人D-D的致敏乳胶颗粒悬液。

3.样本要求:采集静脉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mol/L枸橼酸钠采血管中,通过离心管收集上层血浆,应避免溶血;当天采集当天测试,如当天采集样本不能及时测定应保存于-20℃(建议1个月内使用),测定前37摄氏度快速融化,切忌反复冻融。

4.检验方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详见雷杜RAC-1830标准操作规程)5.参考区间:0-0.5mg/L6.检验结果的解释:专业人员负责检验结果的审核。

检验结果的分析,受年龄、性别、饮食、地域影响,通常在参考区间内认为正常,如超出范围,应重新测定进行确认。

检测结果仅反应采样当时状态,需临床医生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测指标进行相关判断。

检查结果如出现与临床不符甚至相悖的情况,应分析查找原因。

7.检验方法的局限性7.1本试剂线性范围为0.2—20mg/mL(37℃),超出线性范围的样本应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重测。

7.2本法受许多测试前因素的影响,包括样本采集及保存、技术人员熟练程度、感染物质等,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这些因素。

8.产品性能指标:8.1线性范围:在0.2—20.00mg/mL(37℃)范围,相关系数(r)应≧0.9908.2重复性:CV≦10%8.3批间差:≦15%。

8.4准确度:相对偏差不超过±15%9.4临床意义DIC时,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呈阳性反应,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D -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此外,各型白血病,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肺脏疾病、外科手术等均可见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

免疫比浊法和免疫荧光定量法测定D—二聚体的研究比较

免疫比浊法和免疫荧光定量法测定D—二聚体的研究比较

免疫比浊法和免疫荧光定量法测定D—二聚体的研究比较作者:卢俊婉程聪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探讨免疫比浊法和免疫荧光定量法测定D-二聚体的可行性以及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在STAGO血凝分析仪上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在美国博适Triage检测仪上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法测定D-二聚体,对两种不同方法测定D-二聚体进行比较。

试验数据表明: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的重复性好于免疫荧光定量法;两种方法测定D-二聚体在线性范围、灵敏度、抗干扰能力接近,试剂稳定性均能保存一年;美国博适Triage检测仪的免疫荧光定量法使用方便,是一种准确、简捷的测定方法,适用于临床的急诊心肺功能五联检验;STAGO血凝分析仪的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含量方便、快捷,敏感性高,易在大多数医院普遍推广【关键词】二聚体;血栓形成;免疫荧光定量法【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74—02D-二聚体(D-Dimer,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

其对静脉血栓形成高度敏感,在排除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另外,D-D在心血管疾病、DIC、恶性肿瘤等疾病也有明显变化,足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疗效和预后的有用指标[1-2]在全血或血浆中,利用D-D的抗体可以很容易的检测到D-D含量。

已建立了多种有价值的D-D的检测方法[3]。

但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取样简单、操作方便、时间节约、结果准确的D-D测定方法。

其中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方法是免疫比浊法。

笔者采用丽水中心医院检验科2种测定D-D的方法并加以对照分析,为临床采用正确的D-D检测方法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样本来源于丽水中心医院门诊患者和病房患者2012年6月至12月收集的80例血清标本(其中无溶血、黄疸、乳糜的正常人血浆60例,无溶血、黄疸、乳糜的D-二聚体高值血20例,浓度在8~16μg/mL之间)。

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2.Liatest定量试验 可在20分钟内完成。临界值为500ng/ml时,其对VTE的敏感性和NPV分别为35% 和96%。如果仅对近端DVT而言,其NPV可达100%。 Liatest 与经典ELISA法有很好的相关性(r=0.98)。 (二) 快速ELISA法
1.VIDAS DD(Biomerieux,France)是一种定量全自动ELISA法,在VIDAS免疫分析仪上进行。它 将两步的免疫夹心法与最后的荧光检测结合起来。利用现成的单剂量试剂和分析仪中储存的校准系统, 对单份样本进行检测。现成试剂由包被了鼠抗D-D单抗的固相移液装置和一试剂条组成)、洗涤剂、样品稀释剂和底物。将200ul血浆
3.Nycocard D-dimer Nycomed本法在多孔薄膜上经免疫过滤后,由单抗偶朕金抗体,后者的结合 剂所产牛的红色强度由Nycocard显示,强度与血浆中D-D水平(500-8000ng/ml)成比例,可定量检测。 几分钟内即可完成。敏感性和NPv在不同报道中差别较大,并且厂商和实验室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可能的原因是被研究的人群不同,如门诊患者以及近端DVT患者的比例等。然而,无论如何解释,这种 实验室之间结果的不可重复性不可避免将影响其临床应用。 (三) 方法学的局限性
二、D-D的检测方法 D-D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主要是基于胶乳凝集原理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以及基于ELISA原
理的定量测定,也有—些方法采用免疫浊度原理或免疫荧光原理。胶乳法灵敏度较低,而经典ELISA 法操作费时,都不适合急诊使用。现在已经发展了数种快速的、叮检测单份标本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 其中应用最广泛、得到临床研究认可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全血小进行的,只需2分钟 就可得到定性结果的试验(自身红细胞凝集,SimpliRed, Agen;金标法Simplify,Agen);另一种是 快速ELISA(VIDASD-D,Biomerieux)。两种快速D-D检测方法与经典检测方法的比较见表1。其他一些 快速检测法,无论是基于ELISA原理或是胶乳凝集原理,在推荐用于诊断可疑VTE或其他血栓性疾病前, 应进行全面的临床应用评估。

d2聚体定量

d2聚体定量

d2聚体定量D2聚体定量是一种用于定量表征蛋白质聚集状态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基于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

此文将着重阐述D2聚体定量方法及其在蛋白质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1.D2聚体定量原理D2聚体定量的原理可以用如下图所示来描述:首先将需要研究的蛋白质样品经过高压下冷却,使其形成原初的单体状态。

然后将样品加热,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样品中的聚体开始分解,随着温度的升高,单体不断分解,直到最后形成所有单体的状态。

这一过程中,样品中的热量变化会被DSC仪器监测到,因此可以通过绘制出热量变化随温度的曲线(称为DSC曲线),来判断样品中聚体分解的状态。

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是通过在蛋白质分子中构造荧光探针来实现的。

具体地,将一个荧光标记放置在蛋白质的一个位置,同时在另一个位置放置一个荧光标记,这两个标记中心之间距离越近,荧光共振越强;反之,距离越远,共振越弱。

因此,在分析蛋白质的聚集状态时,可以根据共振能量转移的强度和距离之间的关系来推断蛋白质分子中的聚体状态。

2.D2聚体定量的应用D2聚体定量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是在药物研发领域。

人们常常使用D2聚体定量来研究药物的药效,因为药物分子的聚集状态往往会影响药物的药效。

例如,一些药物的分子结构与天然物质相似,它们往往将会在体内聚集成大颗粒,这会导致药物不能在体内充分发挥药效。

因此,如果研究者能够在药物开发和优化的过程中了解药物的聚合行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D2聚体定量还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聚集行为。

当蛋白质在体内受到多种不同信号的刺激时,往往会发生聚集。

例如,一些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发生与脑中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的聚集有关。

因此,通过研究这些蛋白质的聚集机制,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些疾病。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1.检测原理概述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存在反映了体内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检测D-二聚体的原理主要基于其抗原-抗体反应,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血浆中的D-二聚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通过比色法、免疫比浊法或荧光免疫法等手段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2.检测方法介绍目前,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免疫比浊法:最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检测反应体系中浊度的变化来推算D-二聚体的浓度,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

乳胶凝集法:利用乳胶颗粒与D-二聚体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发生凝集反应,通过观察凝集程度来判断D-二聚体的存在与否,适用于快速筛查。

ELISA(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通过酶促反应放大信号,定量检测D-二聚体浓度,适用于科研及特定临床需求。

3.正常参考值范围D-二聚体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因检测方法、实验室条件及人群差异而略有不同,一般健康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小于0.5mg/L(酶具体 值需参照各实验室标准)。

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正常范围可能会有所调整。

4.临床应用领域D-二聚体检测广泛应用于多个临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酶DIC):早期识别与病情监测。

妊娠并发症:如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风险的评估。

溶栓治疗监测:评估溶栓药物的效果及安全性。

5.(疾病诊断价值D-二聚体升高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对于上述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其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6.(治疗监测指标在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溶栓、抗凝治疗疗效的监测指标之一。

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通常会逐渐下降,若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治疗无效或存在新的血栓形成风险。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正常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可将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再激活凝血因子ⅩⅢ,催化纤维蛋白单体发生交联,最后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

D-二聚体(D-D)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后生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活动性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二、检测方法1、血浆D-D检测方法较多,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荧光试验、全血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免疫比浊法等。

2、较为理想的 D-D检测方法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可以定量检测;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③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④结果处于临界值水平时的变异系数低;⑤方法简便,快速。

目前临床多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定量检测。

三、参考值1、定性:凝集法:阴性。

2、定量:D-D检测试剂品种繁多,在试剂检测的线性范围,参考区间等性能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D-D的正常阈值为0.5mg/L,随年龄增长,D-D有升高趋势。

四、临床意义1、D-D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D-D是临床检测血栓形成的敏感标志物,但缺乏特异性。

因此,依据正常阈值范围内的D-D水平有助于排除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诊断,D-D对VTE有高敏感度(82%~100%)、低特异度(40%~43%)和高阴性预测值(95%)的特点。

健康人血液中D-D含量很低,而在血栓形成与继发性纤溶时 D-D浓度显著增高,常大2~3 mg/L。

当D-D<0.5mg/L 时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较小,但如临床上已有明显的血栓形成所致的症状与体征时, D-D仍<0.5mg/L,则应考虑患者有无纤溶活性低下的可能。

2、D-D与妊娠健康妊娠人群血浆D-D水平生理性升高,目前尚无统一的正常妊娠妇女血浆D-D的参考范围。

D-D随孕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可高至基础值的3~4倍,妊娠晚期达到高峰,分娩后D-D水平降至正常。

3、D-D与DICDIC是凝血酶生成增加和纤溶增强导致的消耗性凝血病。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
[ 关键 词 ] D . 二 聚体 ; 实 验 室 技 术 和方 法 ; 临 床 应 用 [ 中 国 图 书 资料 分 类 号 ] R 4 4 6 . 1 1 2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1 4 0 X( 2 0 1 3 ) 0 5 。 0 0 8 0 0 4
光度值 与待 测 血 浆 D 一 二 聚体 含 量 成 正 比 。F r e y —
b u r g e r 等 研 究 表 明 , 该 方法 对 血 栓 栓塞 有 较 高 的
敏感性 和 阴性 预测值 以及 中等 不适用 于急诊 快速 检测 。 2 . 3 乳 胶增强 型 免疫 比浊 法 当混 合 标本 中含 有
测 定标 本 中 D - 二聚体 含量 。熊 志刚 等 研 究表 明 ,
胶 乳凝集 法检 测 D 一 二 聚体具 有操 作 简单 、 快 速 的 特
过程 中水平 确定 和监测 时机选 择 问题一 直未能 有 明
确且统 一 的标 准 j 。本 文就 D 一 二 聚体形 成 的原 理 、 检测方 法及 临床应 用 的进展综 述如 下 。
[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1 4 0 X . 2 0 1 3 . 0 5 . 0 2 2
D 一 二 聚体 ( D . d i m e r ) 是 凝 血 过 程 中纤 溶 系 统 产
生 的交联 纤维 蛋 白 的特 异性 降 解 产 物 , 可作 为 体 内
2 检 测方 法
高凝状 态 和 纤 溶 亢 进 的 分 子 标 志 物 。 它 是 继 发 性 纤溶 特有 的代谢 物 , 是 目前 鉴别 原 发 性 和继 发 性 纤 溶酶 溶解 以及监 测纤 溶酶 溶解治 疗等方 面 的重 要

d二聚体检测引用指南

d二聚体检测引用指南

d二聚体检测引用指南二聚体检测引用指南引言:二聚体是指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蛋白质单体组成的复合物。

它在维持细胞功能和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和检测二聚体在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中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文将总结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并提供二聚体检测的引用指南。

一、方法和技术二聚体的检测涉及到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蛋白相互作用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结晶学、冷冻电镜法等。

下面将介绍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 蛋白相互作用法蛋白相互作用法是最常用的二聚体检测方法之一。

它主要通过蛋白质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来检测二聚体的形成。

常见的蛋白相互作用法包括酵母双杂交、GST pull-down、共免疫共沉淀等。

这些方法对于研究二聚体的形成机制和鉴定相互作用蛋白质具有重要意义。

2.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通量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序列。

在二聚体检测中,质谱法可以通过检测蛋白质的质荷比来确定二聚体形成的情况。

常用的质谱法包括MALDI-TOF质谱和ESI质谱等。

3. 核磁共振法核磁共振法是一种用于分析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高分辨率技术。

在二聚体检测中,核磁共振法可以通过观察分子的特定核自旋来确定二聚体结构。

这种方法对于研究二聚体的三维结构和动力学性质非常有价值。

4. 结晶学结晶学是一种用于蛋白质结构研究的重要技术。

在二聚体检测中,结晶学可以通过将蛋白质单体或二聚体结晶,并通过X 射线衍射技术获取蛋白质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对于确定二聚体的空间结构和功能非常重要。

5. 冷冻电镜法冷冻电镜法是一种用于分析生物大分子结构的重要技术。

在二聚体检测中,冷冻电镜法可以通过观察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态和形貌来确定二聚体的结构。

这种方法对于研究二聚体的超分子组织和相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二聚体检测的引用指南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选择合适的二聚体检测方法和技术至关重要。

在进行二聚体检测时,可以参考以下的引用指南:1. 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技术: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二聚体检测方法和技术。

D二聚体检测与应用(共48张PPT)全

D二聚体检测与应用(共48张PPT)全
26
不同疾病溶栓治疗D二聚体峰值变化
不同疾病的溶栓治疗,D-二聚体峰值变化的时间有所不同。 ▲ 在急性心梗、脑梗溶栓后1~6h D-二聚体达到峰值,24h降至 溶栓治疗前水平; ▲ 在DVT溶栓治疗时,D-二聚体峰值常出现在24h或以后。 ▲ 慢性期DVT患者,溶栓前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而溶栓后D-二
聚体含量不升高,或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说明此时仅有少量新鲜血栓 形成,大部分为机化的陈旧血栓,溶栓常不能收到满意效果。
27
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常规的 DVT/PE排除的cutoff值并不适用 于孕妇,如图显示:正常孕妇随
着孕期的增长,D二聚体水平逐 渐升高,直至产后D二聚体才开
始下降。该文章建议:应建立适合
19
深静脉血栓(DVT)验前概率评估规则
变量
-- 活动性癌症(治疗至少6个月 或缓解 -- 瘫痪、麻痹或下肢石膏固定
-- 最近卧床3天以上或大手术4个星期内 -- 沿深静脉分布局部压痛 -- 整个腿水肿
-- 单侧小腿肿胀大于3cm -- 单侧有凹陷性水肿
-- 仅在腿部浅静脉处有症状
-- 有DVT既往病史 -- 比DVT更有可能诊断为其他疾病
文中建议INNOVANCE D-Dimer对于孕妇的排除诊断DVT的cutoff值为。
妊娠20周D-二聚体与FDP的变化
29
妊娠36周D-二聚体与FDP的变化
30
随着年龄的升高,D二聚体 作为DVT排除的cutoff值需要 逐渐提高
•来源:Potential ofanageadjusted D-dimercut-offvalue to improve the exclus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in older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ree large cohorts. Rene´e A Douma, physician,1 Gre´goire le Gal, physician,2 Maaike So¨hne, physician,1 Marc Righini, physician,3 Pieter W Kamphuisen, physician,1 Arnaud Perrier, professor,4 Marieke J H A Kruip, physician,5 Henri Bounameaux, professor,3 Harry R Bu¨ller, professor,1 Pierre-Marie Roy, professor6

快速定量检测D-二聚体在筛查急性胸痛疾病中的意义

快速定量检测D-二聚体在筛查急性胸痛疾病中的意义

快速定量检测D-二聚体在筛查急性胸痛疾病中的意义李春来;林锐波【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年(卷),期】2016(22)1【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的定量检查在筛查常规急性胸痛病变中的意义.方法取自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院就诊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人150例,均进行D-二聚体检查,将相关检查结果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再与患者最后确诊诊断进行对比分析,得出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相关疾病的关联大小.结果 D-二聚体定量值与常见血管病,例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急性心肌梗死D-二聚体定量值最低,主动脉夹层次之,肺动脉栓塞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在常规的急性胸痛患者中,急查D-二聚体对初步筛查常见血管病变有一定预测价值.%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rapid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D-dimer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chest pain.Methods 150 cases of acute chest pai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4 received D-dimertest.Analyzed test results, and compared it with clinical diagnosis.Obser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dimer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pulmonary embolism (PE), aortic dissection.Results D-dimer quantitative value had some correlation with AMI, PE and aortic dissection.The median value of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AMI was the lowest, followed by aortic dissection, PE,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4).Conclusion D-dimer may has a clinical value in the initial diagnosis of acute chest pain.【总页数】3页(P47-49)【作者】李春来;林锐波【作者单位】521000 潮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521000 潮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在免疫荧光快速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J], 康可人;吴培钿;卢艳华;张健;唐时幸;王继华2.巨磁阻微流体免疫传感器快速定量检测D-二聚体 [J], 高宇哲;张磊;霍卫松;石西增;廉洁;高云华3.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栓塞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J], 李馨4.胶体金渗滤法与快速ELISA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对比分析 [J], 曾伟宏;肖洪广;曹晓君5.免疫比浊法和快速ELISA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的相关性探讨 [J], 李翊泉;魏小平;廖伟娇;张东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二聚体突变荧光引物定量检测沙眼衣原体

新型二聚体突变荧光引物定量检测沙眼衣原体

新型二聚体突变荧光引物定量检测沙眼衣原体夏乾峰;覃西;钱士匀;涂植光【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1(29)4【摘要】目的以二聚体突变荧光引物技术为基础建立对沙眼衣原体进行定量检测的新方法.方法以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OMP)基因构建重组质粒作为DNA 标准品,设计二聚体突变荧光引物,优化定量PCR体系并进行性能评价;同时对148例临床生殖道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建立的二聚体突变荧光引物的定量PCR方法,其线性范围为101~109copies/μL,灵敏度为10 copies/μL;低浓度样品的批内变异系数(CV)为4.71%,批间CV为5.57%;高浓度样品的批内CV为3.20%,批间CV为3.66%;常见生殖道病原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确诊的148例患者标本检测准确率为90.32%.结论建立的沙眼衣原体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结果可靠等特点,可为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诊断、治疗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总页数】3页(P241-243)【作者】夏乾峰;覃西;钱士匀;涂植光【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重庆400016;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海口570102;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海口570102;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相关文献】1.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在免疫荧光快速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J], 康可人;吴培钿;卢艳华;张健;唐时幸;王继华2.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中引物二聚体的优化 [J], 闻新棉;陈英剑;胡成进;李云龙;刘泽军3.荧光免疫层析法D-二聚体定量检测试剂盒性能评价 [J], 唐喜军;肖羡禹;田文芳;易素芬;金涛4.分子信标-TaqMan 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 PCR 新型探针及引物 [J], 姜文灿;岳素文;江洪;葛素君;王成彬5.基于荧光自淬灭引物的沙门氏菌新型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开发 [J], 丰敏;李舒婷;张洋子;粟元;朱龙佼;曹际娟;刘海燕;许文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荧光免疫层析法D-二聚体定量检测试剂盒性能评价

荧光免疫层析法D-二聚体定量检测试剂盒性能评价

荧光免疫层析法D-二聚体定量检测试剂盒性能评价唐喜军;肖羡禹;田文芳;易素芬;金涛【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27)003【摘要】目的评价荧光免疫层析法D--聚体定量检测试剂盒的方法学性能.方法使用被评价D--聚体试剂盒及配套的KNG-YM-Ⅰ型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对高、中、低各1份标本连续检测20次进行批内精密度测定,对高、低各1份标本分5天每天检测4次进行批间精密度测定,对1份高值标本稀释后进行线性测定,与CA1500凝血分析仪连续5天对8份标本平行检测进行可比性评估,使用TBIL为201.6 μmol/L及TG为32.40 mmol/L的乳糜标本进行系列稀释后加入临床标本中评估抗干扰能力.结果被评价D-二聚体试剂盒检测高、中、低值血浆样本的批内精密度(CV值)分别为2.5%,3.4%和4.1%,检测高值和低值的批间精密度分别为6.4%和7.3%;对1份D二聚体为12.5 mg/L的全血样品用0.9 g/dl NaCl溶液按100%,80%,60%,40%,20%,10%,5%,2.5%和0%稀释后检测,结果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线性实验方程为Y=0.995 9X-0.105 1,相关系数r=0.999 4;对比实验表明与希森美康CA1500凝血分析仪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r=0.977),t=0.9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黄疸和乳糜干扰物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度分别为0~-3.8%和o~-1.9%.结论该试剂盒具有操作简单、报告快捷、重复性好、可比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适用于医院门诊、急诊、病房床旁以及社区医疗点.【总页数】3页(P109-110,112)【作者】唐喜军;肖羡禹;田文芳;易素芬;金涛【作者单位】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珠海519000;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珠海519020;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珠海519000;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珠海519000;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珠海51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03【相关文献】1.VIDAS定量检测D-二聚体的性能评价2.荧光免疫层析法定量检测CHI3L1的性能评价及其在肝纤维诊断中的应用3.D-二聚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定量检测试剂盒性能评价4.D-二聚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定量检测试剂盒性能评价5.循环增强荧光分析仪及配套降钙素原定量检测试剂盒的分析性能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二聚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周永列;刘建栋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年(卷),期】1996(017)001
【摘要】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形成r-r链的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为纤维蛋白降角产物中的最小片段。

本文综述了胶乳凝集法,ELISA及免疫金标法检测D-二聚体的方法和特点以及临床应用价值。

【总页数】3页(P4-6)
【作者】周永列;刘建栋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
【相关文献】
1.D-二聚体浓度测定对孕产妇DIC诊断的临床意义 [J], 利小斌;利燕波;彭堪广;李福兴;梁惠爱
2.降钙素原联合D-二聚体测定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J], 李守艳;段希栋
3.胃癌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与临床意义 [J], 卜爱;杜姗
4.胎盘早剥新生儿凝血功能、D二聚体测定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麦纪红
5.新余市孕产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 [J], 李红梅; 简春平; 周海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4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2 年 6 月第 7 卷第 3 期 Chin Med Biotechnol, June 2012, Vol. 7, No. 3
DOI: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2.03.013
·技术与方法·
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制备
及其在免疫荧光快速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康可人,吴培钿,卢艳华,张健,唐时幸,王继华
D-二聚体(r,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 子 XIII 作用后形成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再经纤溶酶水解 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医学应用上将它作为一个特 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1]。与纤维 蛋白破坏有关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 (PE)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均可导致体内 D-D 水平升高[2-6]。近年来 D-D 的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 了以上提及的疾病外,在恶性肿瘤、糖尿病、肝脏疾病、脓 毒血症的诊断以及溶栓治疗监测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7-9]。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2 年 6 月第 7 卷第 3 期 Chin Med Biotechnol, June 2012, Vol. 7, No. 3
225
1.2.3 mAb 特异性鉴定 1.2.3.1 抗体交叉反应性研究 用间接 ELISA 法测定。 将 D-D、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物、D 片段、E 片 段包被于 ELISA 微孔板,加入抗体,再加入二抗 HRP 标 记的羊抗鼠-IgG,进行显色反应。 1.2.3.2 免疫印迹法测定单抗特异性 天然状态的 D-D 为二聚体,且与纤维蛋白原有同源性,故采用非还原蛋白、 还原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片段进行检测。D-D 分子 量约为 200 kD,纤维蛋白原分子量约为 340 kD,降解后片 段约 47 ~ 150 kD 不等。因此,为确保纤维蛋白原各片段均 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经预实验,选取 5% 浓缩胶,8% 分离胶进行 SDS-PAGE 电泳,上样量 1 μg,并以预染 marker 作示踪。待 50 kD 条带达到分离胶下缘约 3 cm 左 右处,停止电泳,进行湿转印。转印条件为 300 mA,4 ℃, 恒流转印 2 h,于转印后用丽春红 S 染色,确认转印效果。 以 3% BSA 封闭,放置 4 ℃ 封闭过夜。室温下加一抗孵 育 1 h,一抗浓度为 1 μg/ml,用 PBST 洗涤 4 次,每次 10 min;室温下加二抗,二抗稀释比例为 1:20 000,用 PBST 洗涤 4 次,每次 10 min,以增强型化学发光(ECL)为底 物,进行显影。 1.2.3.3 mAb 亲和力测定 采用非竞争酶免疫试验,参照 David Beatty 方法[13],按公式 Ka = (n-1)/2(n[Ab′]t - [Ab]t) 计算亲和常数 Ka 值。分别以每孔 0.5、0.25、0.125 μg/ml 的 D-D 蛋白包被 ELISA 板,加入倍比稀释的 mAb,37 ℃ 作用 30 min 后,加入 1:20 000 稀释的 HRP 标记羊抗 鼠-IgG,37 ℃ 反应 30 min,TMB 显色,测 450 nm OD 值。 以 mAb 浓度对数为横坐标,以 OD 值为纵坐标,得到 OD 值对抗体浓度的对数作图,以每条曲线上部平坦段的 OD 值作为 100%,在曲线上查出 50% 的 OD 值所对应的 mAb 浓度,然后按公式计算出亲和常数。n = [Ag′]t/[Ag]t, [Ag′]t 和 [Ag]t 为不同包被抗原的浓度;[Ab′]t、[Ab]t 是 对应不同包被抗原的浓度条件下,将抗体梯度稀释得到最大 吸光度一半处的抗体浓度。 1.2.4 免疫荧光定量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1.2.4.1 标准曲线建立 将 D-D 蛋白稀释到 10、5、1、 0.5、0.2 和 0.1 μg/ml 浓度,以血凝仪检测各定标点得到实 际浓度,使用定值后的系列梯度蛋白溶液作为实验标准品。 根据检测标准品的定标浓度及测得的荧光值确定数据处理 方法,绘制标准曲线,得到方程。 1.2.4.2 临床初步应用 使用筛选到的抗 D-D 配对抗体 建立双抗体夹心法,利用“飞测”免疫荧光定量检测仪检测 临床样本荧光信号,将测得的荧光值代入方程,反求出样本 实际浓度,并将样本测得的浓度与医院检测浓度对比,计算 相关系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直线相关与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 Pearson 乘 积矩相关系数定量表述线性相关的程度。P < 0.05 为差异 显著。
2 结果
2.1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经过 4 次细胞融合,采用间接 ELISA 法进行反复筛
选,3 ~ 5 次亚克隆,最终获得 7 株稳定分泌特异性抗 D-D 抗体的细胞株,对其进行亚克隆建株保存。后经 ELISA 抗 体配对实验,筛选出 2 株配对效果好的抗体,命名为 2-6D、 4-4C,进行以下抗体鉴定分析及临床应用评价。 2.2 抗 D-二聚体单抗的鉴定 2.2.1 效价测定 mAb 的效价采用间接 ELISA 法测定。 结果显示,2 株抗体 2-6D 和 4-4C 的效价分别为 0.321 × 10-6 和 0.372 × 10-6。效价均大于 1:105。 2.2.2 Ig 类和亚类的鉴定 经小鼠 mAb 分型试剂盒测 定,所获得的两株抗 D-D mAb 为 IgG2a 亚类。 2.2.3 mAb 特异性鉴定 2.2.3.1 抗体交叉反应性研究 结果显示,两株单克隆抗 体与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物,D 片段和 E 片段不发生反 应,与 D 单体有反应。 2.2.3.2 免疫印迹法测定单抗特异性。如图 1A、图 1B 所 示,两株 mAb 与非还原的 D-D 蛋白呈阳性反应,与其他 蛋白包括还原 D-D 均不反应。
基金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9506-001) 作者单位:510640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康可人、 卢艳华);510663 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家地方联合自检型快速 检测工程实验室(康可人、吴培钿、张健、唐时幸、王继华) 通讯作者:康可人,Email:keren_kang@ 收稿日期:2012-02-16
目前 D-D 蛋白检测方法主要有胶体金法、酶联免疫吸 附法(ELISA)和第二代胶乳凝集法(免疫比浊法)[10]。胶 体金法快速简单,但无法实现定量检测;ELISA 法可精确 定量,但操作步骤繁琐;免疫比浊法敏感性高,检测结果准 确,但试剂以进口为主[11]。荧光免疫定量检测技术,属于即 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12]领域的新兴技术, 能快速、灵敏、简便地实现指标的定量检测,免疫荧光定量 检测技术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目前主要在感染性指标(如 C 反应蛋白)和心脏标志物指标的应用上较为多见,厂家 以欧美、韩为主。本研究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筛选能稳定分 泌特异性抗 D-D 抗体的细胞株,初步应用于免疫荧光定量 检测平台,实现对 D-D 快速定量检测,为临床相关疾病的 诊断、治疗、监测提供有效工具与手段。
1234
1 2 3 4 M kD
118 90
50
A
B
M:Marker;1:纤维蛋白原降解物;2:纤维蛋白原;3:D-D 还原蛋
白;4:D-D 非还原蛋白
图 1 4-4C(A)与 2-6D(B)抗体免疫印迹分析
2.2.4 mAb 亲和力测定 采用非竞争酶免疫试验,参照 David Beatty 方法测定。两株单抗与 3 个不同包被浓度的 D-D 蛋白均特异性结合,经 Beatty 推导公式,计算亲和常 数,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 2-6D 和 4-4C 的亲和常数分别为 9.84 × 10-7 和 1.46 × 10-6。结果见图 2。 2.3 免疫荧光定量方法的建立及临床样本检测结果 2.3.1 标准曲线建立 将 D-D 蛋白稀释到 10、5、1、0.5、 0.2、0.1 μg/ml 浓度,血凝仪检测各定标点,得到实际浓度 分别为 10、5.03、1.03、0.53、0.32、0.11 μg/ml。以此系列 梯度蛋白溶液作为实验标准品,D-D 浓度值为横坐标,荧 光检测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由标准曲线可以得出, 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在 0. 1 ~ 10 μg/ml,荧光信号强度与浓 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表达式是 y = 0.0016x3 - 0.0367x2 + 0.5177x + 0.7892(y 表示荧光信号强度,x 表示 D-D 浓 度)。根据公式计算 r² = 0.9996。结果见图 3。
箱为美国 Thermo 公司产品;SDS-PAGE 电泳仪购自北京 六一公司;飞测免疫荧光定量检测仪由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 限公司研制;高速冷冻离心机为日本 Hitachi 公司产品; ACL TOP 血凝分析仪为美国 Beckman 公司仪器,D-D 检 测试剂为西班牙 Werfen Group 产品。 1.1.3 临床样品来源 自 2011 年 1 月至 6 月期间,收 集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门诊病人血浆(枸橼酸钠抗凝血,离心 收集血浆),共 106 例。D-二聚体含量均经血凝仪定值。 1.2 方法 1.2.1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取 6 ~ 8 周龄的 BALB/c 小鼠,首次免疫将福氏完全佐剂与等体积的 D-D 蛋白乳化 后于小鼠皮下、足垫处注射,50 μg/只,经 3 次加强免疫后, 尾静脉采血,间接 ELISA 法检测小鼠血清效价,效价大于 104 的小鼠,腹腔冲击免疫 1 次,3 d 后取其脾细胞制备杂 交瘤。细胞融合按照常规半固体法进行。将离心好的融合细 胞,依次加入 FBS、饲养细胞、HAT 溶液、半固体培养基, 定容至 40 ml,置于混匀仪上混匀 30 min 后,分别倒入 30 个培养皿中,确保半固体均匀贴皿底,装入湿盒,37 ℃, 5% CO2 培养箱中培养。5 ~ 7 d 后,挑选大小适中的单集 落克隆,转入 96 孔板培养,细胞长至培养孔面积 50% 后, 用间接法检测细胞上清,筛选高效价的细胞株进行多次亚克 隆,确保细胞株在体外连续传代 3 个月和多次冻存后再复 苏仍能稳定分泌抗体。经定株后常规制备腹水,采用小鼠体 内诱生法制备腹水,经正辛酸-饱和硫酸铵法进行腹水纯化, 制备单克隆抗体。 1.2.2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1.2.2.1 效价测定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采用间接 ELISA 法测定。用 D-二聚体蛋白(1 μg/ml)包被 ELISA 板,将 抗体稀释到 1 mg/ml 后,从 1:1000 浓度开始做 10 倍稀 释,加入板中,37 ℃ 孵育 1 h,洗涤后加二抗 HRP 标记 的羊抗鼠-IgG 反应,洗涤后加入 TMB 底物显色,设阴性 (N)、阳性(P)对照。效价以 P/N > 2.1 为阳性标准。 1.2.2.2 Ig 类和亚类的鉴定 采用小鼠 mAb 分型试剂 盒测定抗 D-D 单抗的 Ig 亚类。依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