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课件(经典、完美)

合作探究
1.这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有哪些?
①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②作者生平: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③诗中形象: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④思想情感:体现了深沉的忧时忧民的爱国情感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 诗,探究两诗在所选取景物的特征、歌颂 诸葛亮功绩的侧重点、诗人情感、表现手 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整体感知:
《蜀相》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景色。后四句议 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忠心,歌颂其丰功伟绩以及出师未 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书愤》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
开头前四句回顾了青年时的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诗的五、 六句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豪情壮志付诸东流,抒发 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诸葛亮自况,表明至 死不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诗歌 写诸葛亮的诗句
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侧重点
杜甫 《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看重诸葛亮的济世之才、历 史功劳、报国的忠忱以及君 主的重用(以诸葛写自己不 得重用的痛苦)
陆游 《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Hale Waihona Puke 侧重写《出师表》彰显的精 神品质,看重诸葛亮“北定 中原”“兴复汉室”的建功 立业之志(以诸葛写自己渴 望北伐复国的志向)
谁怜爱国千行泪 巧借蜀相书愤慨
——《蜀相》《书愤》比较鉴赏
自主学习
蜀相
杜甫
初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读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诗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 ppt课件

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 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 忧民的文人。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 的诗人。他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 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在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之后, 他的政治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 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 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 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 敬重。同时感慨万千,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 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上”,可是安史 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
ppt课件
24
拓展延伸
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
对两首诗不同之处进行了深刻解读,同时 也不难发现,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 还是陆游沙场杀敌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 我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 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爱国诗人由此 也彰显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 在爱国诗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
诸葛亮
水中取
面军西
偏帐蜀
能里,
用,定
火变南
攻金蛮
。木,
土东
爻和
神北
卦拒
ppt课件
,,
一五收 心丈二 只原川 为前, 酬,排 三点八 顾四阵 ;十,
九六 盏出 明七 灯擒 , ,1
《蜀相》 《书愤》
ppt课件
2
教学目标
1、运用 “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 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并背诵这两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ppt课件
24
拓展延伸
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
对两首诗不同之处进行了深刻解读,同时 也不难发现,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 还是陆游沙场杀敌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 我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 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爱国诗人由此 也彰显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 在爱国诗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
诸葛亮
水中取
面军西
偏帐蜀
能里,
用,定
火变南
攻金蛮
。木,
土东
爻和
神北
卦拒
ppt课件
,,
一五收 心丈二 只原川 为前, 酬,排 三点八 顾四阵 ;十,
九六 盏出 明七 灯擒 , ,1
《蜀相》 《书愤》
ppt课件
2
教学目标
1、运用 “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 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并背诵这两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1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⑴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⑵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
情。 ⑶客:客居。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 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旳巷道。⑹明朝:明日上 午。 ⑺矮纸:短纸、小纸。⑻斜行:倾斜旳行列。 ⑼草: 指草书。 ⑽晴窗:明亮旳窗户。⑾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 旳小泡沫。⑿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 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⒀素衣:原指白色旳衣服,这里 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旳谦称(类似于“素士” ⒁风尘叹: 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紧张京城旳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旳品 质。
3、怎样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 仲间"两句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 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 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 复汉室"旳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白他至死 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阅读陆游旳《书愤》一诗,完毕背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阅读陆游旳《书愤》一诗,完毕背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5、试分析本诗中旳对比手法艺术。 答诗中旳“愤”,主要经过两个对比体现出
来(1)理想和现实旳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 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 被现实击得粉碎。 (2)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旳对比。早年气 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 年华空老!而这一切旳根远就是朝廷旳主和派, 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ppt课件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理想彻底落空。
PPT课件
6
知人论世
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 堂-飘泊夔州-客死湘江。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载浮载沉-绝恋沈园-临 终示儿。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 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境中的豪情壮志。
答题思 路方法
1.画面 2.特点 3.表达 思想情 感的作 用
PPT课件
18
6、《蜀相》《书愤》比较之用典
用典
《蜀相》 诸葛亮事
《书愤》 诸葛亮事
内容 计、心、 侧重 未捷先死
《出师表》:北伐 复国、鞠躬尽瘁
同 赞颂敬仰
赞颂敬仰
思 事业未成之痛 想 惜; 感 异 不为所用、不 情 能实现安邦兴
PPT课件
1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
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
忧国忧民,责任担当, 正直无私,自强不息。
11
3、在表现手法上
A、《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 空好音”, 融情于景中,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 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感 慨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B、《书愤》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对比。先回忆自 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一诸葛亮自况,全诗着 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这句在表现手法 上叫——用典明志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鉴赏ppt课件

(唐
元缜)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唐 白居易)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出师表/前出师表
[ 魏晋 ]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
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
忠谏之路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
想起仕途、官场、国家, 春天也没有了春意。
从意象出发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比较二者不同
对南宋苟且偷安的不满
。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 中原、山、楼船、夜雪、 深巷、杏花、矮纸、晴窗、
、铁马、大散关、塞上长城 细乳、茶、素衣、
恢复中原(收复失地)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用典: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元缜)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唐 白居易)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出师表/前出师表
[ 魏晋 ]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
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
忠谏之路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
想起仕途、官场、国家, 春天也没有了春意。
从意象出发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比较二者不同
对南宋苟且偷安的不满
。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 中原、山、楼船、夜雪、 深巷、杏花、矮纸、晴窗、
、铁马、大散关、塞上长城 细乳、茶、素衣、
恢复中原(收复失地)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用典: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蜀相》《书愤》精品PPT课件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七律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 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悲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渡口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 其时诗人61岁。
“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
悲愤: 年岁已老,但壮志未酬。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小结
本诗回顾了青年时 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 斗生活,直面现实,抒 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 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 派的强烈愤慨。
对比阅读.
临安春雨初霁
•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书愤》感情基调把握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 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 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 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 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 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 “隔叶黄鹂”描绘出一 幅春景,但对盎然春景,作者却有独特 的感受:祠堂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 影只、孤寂伤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悲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渡口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 其时诗人61岁。
“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
悲愤: 年岁已老,但壮志未酬。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小结
本诗回顾了青年时 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 斗生活,直面现实,抒 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 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 派的强烈愤慨。
对比阅读.
临安春雨初霁
•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书愤》感情基调把握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 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 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 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 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 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 “隔叶黄鹂”描绘出一 幅春景,但对盎然春景,作者却有独特 的感受:祠堂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 影只、孤寂伤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比较阅读+课件2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让视野更宽 与梦想更近
肆
总结全诗 概括主旨
诗歌主旨
两首诗情感相同,都表达不能报国立功,收复中原的忧愤。 无论是壮志难酬的悲愤,还是雨过天晴后的闲适,透过文字, 我们都能看到陆游满腔爱国心。
伍
当堂巩固 加强记忆
《书愤》理解性默写
• 1.《书愤》在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____塞__上__长__城__空_自__许___,__镜__中__衰__鬓__已__先__斑_________________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代的悲剧 愤
英雄的悲
学习“列锦”手法
“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 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 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 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商山早行》)
分析诗意
思考2:分析所抒何愤?
国家(义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国土沦陷
所“愤”之二:空自许 自身(悲愤) “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鬓先斑 年老体衰 “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朝政(忧愤“) 愤”收复无望
奸臣当道
比较阅读
思考3:两首诗是陆游同年所做,抒发的情感也相似,认真 阅读这两首诗,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导学案上表格的填写。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
--辛弃疾《永遇乐》
使行人到此,忠愤 气填膺,有泪如倾。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ppt课件

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
自己要“致君尧舜上”,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只好寓居成都。
6
• 陆游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称颂诸葛亮 的出师北伐:
•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
书台》) •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秋感》) • 陆游喜欢写诸葛亮的原因: •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
的诗人。他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
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诗人流落蜀地,寄
人篱下,困厄穷途。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
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同时感慨万千,一
• 合作探究的要求 • 一、立足于诗文,揣摩字句,有概括有论据。 • 二、 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比较阅读。 • 三、(1)、学习小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探究; • (2)、小组长做好文书的记录工作; • (3)、选派一个代表发言,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可
做补充发言。 • ……(交流时间5-6分钟)
3
• 1、 引用诸葛亮事迹的角度: • 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
9
• 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是陆游沙场杀敌 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我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 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 亡时,爱国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发放异彩,爱国诗 人由此也彰显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 在爱国诗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
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
《蜀相》与《书愤》的比较阅读资料PPT课件

-
42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空好音,无人聆听
情 景 交 融 寄寓
寂寞和感伤
-
43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
象,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
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
等凄凉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
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
-
12
•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 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 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 限仰慕,备加敬重。
•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 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 名的一首。
-
13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蜀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 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 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 媒介.
-
16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 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 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 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 发挥。
相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起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承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转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合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14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2、起承转合,笔路清晰,结构严谨
3、以动衬静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课件

《蜀相》和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臣相祠堂哪里找寻?锦官城外的柏树葱茏高深。
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掩映石阶的碧草独自呈现着春色,隔着树叶
的黄鹂唱着动听的歌声。 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备三顾茅庐为访求统一天下大计,辅助 两朝创业治国,竭尽了老臣的耿耿忠心。 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A、《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 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 壮志未酬的痛苦。
B、《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 立功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 业未成的愤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 不同点:
1.情感: 《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
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 陆游的《书愤》 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 的愤懑。 2.写作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 ”; 《书愤》以典明志、借古讽今+ 对比手法(两个对比) 3.作品风格:
知 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人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
论 世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 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
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 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
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 诗时,才以朝奉大夫、
一系列仕途打击,其 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理想彻底落空。
3、在表现手法上
A、《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 好音”, 融情于景中,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 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感慨自 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掩映石阶的碧草独自呈现着春色,隔着树叶
的黄鹂唱着动听的歌声。 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备三顾茅庐为访求统一天下大计,辅助 两朝创业治国,竭尽了老臣的耿耿忠心。 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A、《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 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 壮志未酬的痛苦。
B、《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 立功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 业未成的愤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 不同点:
1.情感: 《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
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 陆游的《书愤》 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 的愤懑。 2.写作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 ”; 《书愤》以典明志、借古讽今+ 对比手法(两个对比) 3.作品风格:
知 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人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
论 世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 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
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 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
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 诗时,才以朝奉大夫、
一系列仕途打击,其 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理想彻底落空。
3、在表现手法上
A、《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 好音”, 融情于景中,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 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感慨自 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上课版PPT教学课件

风春雨也无法给人喜悦。“一夜”听春雨是实,
“明朝”卖杏花是虚,一实一虚写出了一个无
眠长夜诗人的愁绪。结尾对“家”的想念更表
达了对官场弥漫的衰朽邪恶空气的厌弃,陆游
感2觉020/1的2/10 是一个没有春意的春夜。
8
2020/12/10
9
1、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B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 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 情郁积如山。 B、 《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 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 “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 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 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 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 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 “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 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纱”是紧紧呼应的,真是绝妙的章法。
2020/12/10
7
都是表现“隐”与“仕”的诗。这两首一
写秋一写春,一写隐,一写仕,写隐的自得其
乐,写仕的意兴阑珊,对照阅读十分有趣。
《山》处处紧扣秋景落笔,一反前人悲秋情怀,
全无萧瑟冷清之色,而是澄彻鲜活一派生机,
令人信服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临》中
“世味”变坏,使得人的心情也变坏,所以春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比较阅读课件22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知人论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 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 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 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 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 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知人论世
【书愤·背景】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 中,已是62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载,挂着一个空衔在 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 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临安春雨初霁·背景】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这一年春天,陆游 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 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补 充: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 适。”显然是不想重用他。迫于“皇命”,碍于生计,只好接受。)
同:两首诗均抒发不能报国立功,收复中原的忧愤之情。
异:《书愤》尾联表明渴望效法诸葛亮北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悲愤而 不绝望。《临安春雨初霁》尾联抒发自己因不受重用而意欲辞官回乡的忧愤, 内心极为失望。
拓展提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示儿(85岁)
陆游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死去元知万事空,
尚思为国戍轮台。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镜中衰鬓:苍茫边塞、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巍峨长城,横刀立马,收复山河,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PPT优选课件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20时20/10节/18 回到家。
9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 《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 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 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 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 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 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 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
两首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
地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
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自己年已
垂暮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
后已,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 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 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 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 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 而2只020/说10/18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11
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2020/10/18
5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 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 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 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两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书》:严肃而愤激。 《临》:表面诙谐调侃,实际忧愤沉重。以 轻松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对官场的冷淡,对黑 暗政治的讽刺。
2、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B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
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
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
解析: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着这首《临安春雨 初霁》,也许谁也想不到它会出自“铁马金戈”“气吞 万里如虎”的陆游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 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 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和高唱着“为国戍轮 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的最 大区别。
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这是点出临安城里不顾亡国
危险的“太平盛世”景象。
来到京城,诗人不去 矮纸斜行闲作草, 结交权贵,却独自呆 晴窗细乳戏分茶。 在客邸里以“作
草”“分茶”消磨时 光,闲居无聊,志不 素衣莫起风尘叹, 得伸,于是诗人自我 犹及清明可到家。 解嘲:“我”不会受 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 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 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 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 出来的。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 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 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背景: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 用,宋孝宗任命他代理严州(今浙江建德)。
陆游在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杭州) 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皇帝召见时对 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 自适。”可见,皇帝并非想重用他。之后,陆 游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
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
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
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 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 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 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 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 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 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 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 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 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 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5.试分析最后一联表达的情感,“犹及清明 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诗人反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的含意,告白家人,也是告白世人,自己的品格 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从而表明自己不会 苟同世俗的坚贞品格。
最后一句,表明京城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 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坚守节操而不 想沾染京城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 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4、试分析第三联的描写方法。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出 诗人为排遣胸中郁闷而随意写字、悠闲分茶的生 活细节,特别是“闲”“细”二字,寄托了诗人 心情的无聊,貌似轻松的情调中寄寓了沉重的郁 闷。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 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 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 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 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 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 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5、试分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艺术。 答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
来(1)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 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 被现实击得粉碎。 (2)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 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 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 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⑴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⑵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
情。 ⑶客:客居。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 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的巷道。⑹明朝:明日早 晨。 ⑺矮纸:短纸、小纸。⑻斜行:倾斜的行列。 ⑼草: 指草书。 ⑽晴窗:明亮的窗户。⑾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 的小泡沫。⑿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 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 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⒁风尘叹: 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 质。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 立业之愿。
《书愤》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 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 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 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 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 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 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 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3、有人说,阅读诗中颔联,对“一夜”二字不 可轻轻放过,为什么?
“一夜”意为整夜,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 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并不愿与明媚的春 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 已了。
临安春雨初霁
一开始即用一个独具匠心的 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
世味年来薄似沙, 像半透明的纱。是谁让“我” 谁令骑马客京华? 到京城来做官的呢?流露出
不得已来京的意思。只身住
在小楼之上,彻夜听着春雨
的淅沥。这是写诗人心情不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安,彻夜不眠。次日清晨, 深幽的小巷传来叫卖杏花的
书 愤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世味年来薄似沙,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 仲间"两句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 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 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 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 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语文资源共享,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这首诗和陆游其他的描写战争场面的诗相比,最 大的区别是什么?
“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的婉约代替了 以往“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还以闲适 的心情、细致的手法传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情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 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 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书》:严肃而愤激。 《临》:表面诙谐调侃,实际忧愤沉重。以 轻松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对官场的冷淡,对黑 暗政治的讽刺。
2、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B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
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
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
解析: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着这首《临安春雨 初霁》,也许谁也想不到它会出自“铁马金戈”“气吞 万里如虎”的陆游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 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 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和高唱着“为国戍轮 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的最 大区别。
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这是点出临安城里不顾亡国
危险的“太平盛世”景象。
来到京城,诗人不去 矮纸斜行闲作草, 结交权贵,却独自呆 晴窗细乳戏分茶。 在客邸里以“作
草”“分茶”消磨时 光,闲居无聊,志不 素衣莫起风尘叹, 得伸,于是诗人自我 犹及清明可到家。 解嘲:“我”不会受 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 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 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 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 出来的。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 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 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背景: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 用,宋孝宗任命他代理严州(今浙江建德)。
陆游在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杭州) 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皇帝召见时对 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 自适。”可见,皇帝并非想重用他。之后,陆 游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
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
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
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 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 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 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 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 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 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 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 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 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 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5.试分析最后一联表达的情感,“犹及清明 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诗人反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的含意,告白家人,也是告白世人,自己的品格 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从而表明自己不会 苟同世俗的坚贞品格。
最后一句,表明京城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 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坚守节操而不 想沾染京城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 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4、试分析第三联的描写方法。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出 诗人为排遣胸中郁闷而随意写字、悠闲分茶的生 活细节,特别是“闲”“细”二字,寄托了诗人 心情的无聊,貌似轻松的情调中寄寓了沉重的郁 闷。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 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 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 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 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 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 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5、试分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艺术。 答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
来(1)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 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 被现实击得粉碎。 (2)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 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 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 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⑴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⑵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
情。 ⑶客:客居。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 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的巷道。⑹明朝:明日早 晨。 ⑺矮纸:短纸、小纸。⑻斜行:倾斜的行列。 ⑼草: 指草书。 ⑽晴窗:明亮的窗户。⑾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 的小泡沫。⑿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 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 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⒁风尘叹: 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 质。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 立业之愿。
《书愤》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 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 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 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 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 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 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 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3、有人说,阅读诗中颔联,对“一夜”二字不 可轻轻放过,为什么?
“一夜”意为整夜,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 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并不愿与明媚的春 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 已了。
临安春雨初霁
一开始即用一个独具匠心的 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
世味年来薄似沙, 像半透明的纱。是谁让“我” 谁令骑马客京华? 到京城来做官的呢?流露出
不得已来京的意思。只身住
在小楼之上,彻夜听着春雨
的淅沥。这是写诗人心情不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安,彻夜不眠。次日清晨, 深幽的小巷传来叫卖杏花的
书 愤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世味年来薄似沙,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 仲间"两句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 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 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 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 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语文资源共享,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这首诗和陆游其他的描写战争场面的诗相比,最 大的区别是什么?
“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的婉约代替了 以往“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还以闲适 的心情、细致的手法传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情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 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 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