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苏轼与黄州

合集下载

黄州苏词群文阅读

黄州苏词群文阅读

“我”眼中的苏轼——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之黄州苏词群文阅读湖北省京山市第一中学全荣教学目标:1、赏析三组词,体会黄州期间苏轼的情怀。

2、品读两篇文章,探究苏轼心态转变的原因。

3、激发学生阅读苏轼作品的兴趣,了解苏轼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黄州期间苏轼的心境,探究其心态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设计学案教法与学法:教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周国平说:“在人世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幸福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有一个人,哪怕风雨弥漫,他也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般轻盈;哪怕道路曲折,他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哪怕一贬再贬,他也保持着忠贞和道义,在坎坷中徐行,在困苦中吟啸,从容的归去。

他,在人生最低的境遇,活出了最高的境界。

他,就是苏东坡。

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州,走近词作,走近他的内心。

二、走进苏轼,体会苏轼的情怀1、学生讨论交流,体会苏轼的心境变化。

第一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第二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赋(节选)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苏轼与黄州”专题学案

“苏轼与黄州”专题学案

一、专题名称:宦海多沉浮山水聆清音——“苏东坡的黄州五年”专题学习二、专题内容:本专题学习由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中苏轼的《赤壁赋》延展而来,定位截取苏东坡波澜跌宕的一生中最关键的五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五年(公元1080——1085年),这是苏东坡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人生打击,也是他由痛苦、矛盾、孤独逐渐走出,走向成熟、旷达的五年。

本专题选取苏轼在这五年当中重能体现他的心路历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散文作品,及后世作者一些助读文章,通过阅读、赏析、改写、推断、思考、写作论文,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写作能力,将思与写的能力训练统一到一个专题学习当中。

三、专题准备一)学情分析1、执教学段:本专题针对首铁卫校2016级本护专业的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

而本专题是本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三个专题学习内容——前二个专题分别是毛泽东诗词专题和“《诗经》中的爱情诗”专题;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三单元是古代散文,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经过了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实践,又有了古代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与实践,在此阶段做这样一个综合的专题学习,积累的时机和学生的心智发展都是比较适合的。

2、学前测试:本专题教学之前,高中阶段尚未接触苏轼的作品,学生在初中阶段仅仅是读过苏轼的几首诗词。

故而在专题进入之前,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做了关于苏轼既有知识的前测。

前测问题只有一个:当听到苏轼这个名字的时候,将你所能想到的任何与之相关的信息写出来。

前测的结果,苏轼在06本护二个班的学生头脑中的所有信息,按照写出的人数多少排列是这样的:东坡肘子—东坡肉—眉州东坡酒楼—宋朝人—写过《明月几时有》—豪放派词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小妹的哥哥—读过《江城子.悼亡妻》(一个学生)。

所有的认知,没有超出这些之外。

3、教学价值——为什么以“苏东坡黄州五年”为核心一是从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来看: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诸多方面都有较高造诣,其词别具一格,不仅有宋代豪放派代表作,也有婉约等其他风格的诸多作品;其诗别有洞天,咏物怀古哲理等不拘一格;其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杰作,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耀千古的巨星。

《<定风波>:苏轼与黄州——<苏东坡传>导读》教学设计

《<定风波>:苏轼与黄州——<苏东坡传>导读》教学设计

《<定风波>:苏轼与黄州——<苏东坡传>导读》教学设计作者:樊宝玲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8期教材分析:《定风波》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作品。

在学习了《念奴娇》,领悟了苏轼借古人、古迹来浇胸中块垒之后,再看《定风波》,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泰然处之的态度便很好理解了。

黄州既是苏轼生命的转折点,亦是其文才的爆发点,更是其心境的沉淀之地。

在这里,苏轼实现了精神突围,“苏轼”成为了“苏东坡”。

本课通过学习《定风波》,连缀《念奴娇》《卜算子》和《东坡》,以此窥探黄州期间苏轼心境的转变,从而进入对《苏东坡传》的整体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命题,整本书阅读如何操作,课标并没有给出具体方法。

研究不同文本的整本书阅读值得探究。

本课希望引导学生学会传记文体的阅读,找到解读传主精神品质的抓手。

学情分析:在必修一至必修三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许多首古典及现代诗歌作品,对于诗歌的鉴赏方法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

《苏东坡传》的整本书阅读粗读业已结束,但是读人物传记,要深入文本,从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当中去分析传主的精神品质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素养,这才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①赏析苏轼形象;②体会双关手法的运用及其深刻含义;③结合《苏东坡传》,体会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

教学重点:结合《苏东坡传》,体会苏轼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体会本词中双关手法的运用及其深刻含义。

教学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梳理探究法。

一、导入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定风波》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

二、自学小序1.默读小序,口头翻译。

小序讲了什么内容?明确:小序交代了作者写作本词的背景。

2.小序当中哪些句子令你很有感触?有何感触?明确:“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苏轼笑对风雨的乐观洒脱。

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以苏轼诗词作品为例

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以苏轼诗词作品为例

图1“群文阅读”苏轼诗词作品议题的选定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为议题。

苏轼在逝世之前写过一首自题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适的文本,帮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领悟诗词的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创新门去欣赏雨景,然而看到的却是满湖月色,波光粼粼。

这里是借助想象的比喻,以雨声比喻风吹菰蒲的声音,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在“声”,但诗中未加点明,而是需要借助读者的想象才充分展现比喻之效果。

如果没有教师的详细讲解,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过于深奥了,学生很难透彻理解。

只有选择难易适中、高质量的文本引导学生阅读,才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学习,进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问题”设计,品味诗词魅力“问题”是群文阅读的升华。

通过问题,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诗词,表达自己的观点,升华对诗词的认识。

教师在通过议题、文本的选择,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后,要通过问题检验学生阅读的效果。

其中,问题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要注重问题与议题、文本的联系性,注重问题间的联系性和结构性。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要有主次之分,其中主问题对应群文阅读的任务,次问题起辅助性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如以“黄州的苏轼”为议题,笔者选择了《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针对此议题,笔者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分别是“诗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感从何而来?”“你对苏轼有怎样的认识?”,并设计一些辅助性问题(如表1所示)。

通过主问题的引领,教师带领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索,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诗词,感受苏轼的内心情感,参与苏轼的生活体验,在探索中品味苏轼诗词的魅力,从而体会一个多元化的苏轼,深入地了解苏轼。

二、多元操作,走进群文“群文阅读”还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教师要运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诗词,通过以一联多、内外互联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了解诗人,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探究——以苏轼作品为例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探究——以苏轼作品为例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探究——以苏轼作品为例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对古诗词教材的讲解大多采用单篇精讲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苏轼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学作品的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本文以苏轼作品为例,筛选多个文本,使之相互联系牵引,为学生全面理解苏轼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文学价值做好铺垫,并以此教学案例为原型,延伸更多创新性教学模式,全面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一、整体设计(一)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群文阅读”是指教师将相关联的多个文本进行整合,在规定的单元时间内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通过文本之间的求同、比异、整合、判断,围绕议题展开师生交流,使学生得到不一样的读书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学习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

苏轼作品“群文阅读”的主题为“师生共同完成苏轼的人物形象侧写”,补充学生对苏轼相关知识点的漏洞,完善相关知识体系。

(二)确定教材选文笔者筛选整理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作品,选出《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密州出猎》几个文本,为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整体设计思路按照苏轼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整合,梳理苏轼的生平经历,便于学生基于创作背景多角度了解苏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按照教学思路抛出问题,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1.熟读苏轼的作品,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2.体会苏轼的创作风格及作品的文学价值,深入分析探究苏轼作品的深层意义;3.体悟苏轼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走近苏轼1. 课堂导入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光亮》的戏腔部分。

)请同学们仔细听歌词。

生:莫听穿林打叶声……师:是的,当然这是改编之后的歌词,从中可以感受到古诗词与戏曲的完美融合。

苏轼群文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苏轼群文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希望通过散文的学习,构建学生在散文学习过程中景、理、哲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学习相关的创作方法,学生们感受作者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倾注的个人情感和志趣。

《赤壁赋》是苏轼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的文章,让高一学生理解这篇哲理性的散文,略有难度,所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苏轼,了解文本。

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的高峰时期,四分之一的词作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而且经典作品也十分的多,此时的词作不论豪放还是婉约,抒情还是写景,都可以用“前所未有”这一个词语来评价,在此以苏轼在黄州的心境由人生困境走向超然为主旨,串联起被贬黄州前后的三首作品,做一个比较联系,建立群文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对黄州的苏轼的形象有更加丰满深刻的认知。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文言文散文,而且是带有哲理性的散文,理解起来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深对苏轼的理解,于是选择以形象为抓手,结合文本,以被贬黄州前后的三首诗为内容,拓展联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但是学生对苏轼的诗词阅读面有限,鉴赏能力不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品质,调动学生深入文本,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和挑战。

【教学目标】1、通过对苏轼人物形象的回顾与分析,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分析文章。

2、比较赏析三首词,大概了解黄州前后的苏轼。

3、明确苏轼称谓变化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被贬黄州前后苏轼的形象特点。

难点:明确苏轼称谓变化的含义。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设计评价案【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朗读法。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以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时】1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曾经有一位读者,非常喜欢钱钟书的作品,就打电话想要去登门拜访,可是钱老接到电话后思考了片刻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鸡蛋味道不错,你何必去找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他是在婉拒,但是也反映出来大部分人读书的心态,读到好作品就可以,不必去探究作者,但是有的人的人生是比诗文更精彩的,只有读懂了作者,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比如《赤壁赋》的作者苏轼,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轼。

基于群文阅读的初中语文苏轼作品整合教学设计

基于群文阅读的初中语文苏轼作品整合教学设计

I案"I!"#$%&'(上/202I/&'145基于群文阅读的初中语文苏轼作品整合教学设计◎刘素琴周书伟刘素琴,周书伟,广东省中山市南朗云衢中学教师6【整体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传统优秀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不少,苏轼作品有以下被选入:《卜算子•黄州定慧作》《》《(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

文•《江城子•密州出猎》外,其他苏轼被黄州后所作,《卜算子•黄州定慧作》《i》《定风》,文以出苏轼有个的化程,初的中的的了悟人生。

作品比,不形成个的系,,有在一起,有关的课,形成一个“阅读群”,在作品进中苏轼“出人、入”的人生态度。

学生形成的成,他们学过不少文,定的传统文化养,苏轼的作品以,不以苏轼的认识,提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使从古典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吟诵苏轼入选初中教材的经典作品,并补充课外资料,以群文的形式,了解苏轼在坎坷命运中的程。

2.通过苏轼已选和补充作品的分析、提练、表述,理解苏轼“以出世之道人、以入之道”的人生智慧。

3.通过情景话,学习苏轼“以出世之道做人,以入之道”的人生,提高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搜集和专著,了解苏轼的生平迹。

第一课时:以出世之道做人一、聆听古风歌曲,解释“出世入世”1.播放风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吟诵该词,引出苏轼。

2.解释:“出入”【预设答案】:“出入世”本是佛教用语,“世”指凡尘俗。

“出世”指对世俗之事不关注;这里指抛开俗杂事、欲望,一切,与周围的人、事没有矛盾,达到精神超脱。

“入”就步入社;在这里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146I案例I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用群文阅读衔接起初高中古诗文教学——以“黄州贬官苏轼诗词群文阅读”为例

用群文阅读衔接起初高中古诗文教学——以“黄州贬官苏轼诗词群文阅读”为例

111[课题选萃用禅丈讯養侪接起初宙中古诗丈表孕——以“黄州贬官苏轼诗词群文阅读”为例■叶玉红到高中阶段,容量有限的语文教材单篇课文已无法满足高中生的阅读需求,初高中古诗文衔接教学中群文阅读以其特有的构群灵动性,能充分调动教师备课自主性,激活高一新生的阅读兴趣,为衔接教学插上有力的翅膀,稳步地提升新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已为初高中古诗文衔接教学组建群文奠定了基础,利用群文阅读教学能有效弓I导高一新生顺利开展阅读活动。

为让学生获得共同体悟,初中语文每个单元选录同主题的课文。

这样的单元设计启发了我在衔接教学中釆用群文阅读的新思路,例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本课设计用知人策略,从不同视角发现“黄州贬官苏轼”诗文中流露出的黄州苏轼的形象。

为避免大段文字灌输,我组织了如下小群:从苏轼的胸襟气度看:历典八州仍觉“此心安处是吾乡”“载歌载舞,深得其乐”;被中伤下狱却道“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被贬杭州高唱“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析在近年的高考中已不常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测评与考试目的”有如下阐释:考试“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

无论是在共时平面还是在历时平面认识“此、是、然”,都反映了考生各自的认知能力与思维发展的状况,体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真实水平。

检测核心素养,聚焦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有效区分核心素养发展的不同水平,2018的“语言”、2019的“物性”都是不错的尝试。

还以2018年“语言”为例。

“生活中处处有语言”是典型任务中的话题,“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立意的三个方向,丰富的语言世界取材的多个角度,这些让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考试这个独立的情境中可以激活个人生活体验完成作文。

但仅限于此则难以摆脱材料作文泛角度的问题。

从“语言”的功能、作用、意义三个层次建构逻辑联系,以“沟通”引领思维方向,开放中有限制,多元中有聚焦,较好地58下黄州享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惠州喜欢“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儈州无畏“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苏轼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苏轼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苏轼群文阅读是指通过阅读一系列和主题相关的文本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其中,苏轼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对于中小学生的阅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群文阅读的理念,设计一节适合中小学生的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对苏轼的了解。

一、活动目标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学生能够: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代表作品;2.理解苏轼的作品主题和重要的文学技巧;3.对苏轼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批判性思考;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准备苏轼的相关作品文本,如《东篱诗稿》、《念奴娇·赤壁怀古》等;2.准备与苏轼生平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3.准备群组活动所需的分组材料和讨论问题。

三、教学步骤1.导入(约10分钟)首先,通过展示苏轼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鼓励学生提问并分享他们对苏轼的了解。

2.文本阅读(约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篇苏轼的诗歌或散文。

学生可以轮流朗读,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文本的主题、写作意图以及使用的文学技巧。

鼓励学生彼此交流观点,并指导他们寻找文本中的关键词和诗意。

3.群组讨论(约15分钟)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群组由不同的小组成员组成。

每个群组可以选择一个苏轼的作品进行深入讨论。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提出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认为这首诗/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苏轼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

4.资源分享(约15分钟)每个群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讨论的作品,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思考。

通过集体探讨,全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苏轼的作品。

5.个人写作(约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苏轼作品,写一篇与之相关的自由作文。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个人的思考和情感。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话题,如“你觉得苏轼的作品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你对苏轼的作品有什么新的理解?”等。

苏轼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将能够:1. 熟悉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辞章等;3. 掌握解读苏轼作品的关键技巧和方法;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性写作。

二、教学内容1. 生平介绍:了解苏轼的出生背景、主要经历和重要成就;2. 作品鉴赏:选取苏轼的代表作进行解读,包括《赤壁赋》、《东坡赋》等;3. 解读技巧:教授学生解读苏轼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如对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4.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在阅读苏轼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性写作,如仿写、扩展或创作新作品。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与预告: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引入苏轼的生平与作品,并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2. 生平介绍: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介绍苏轼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官职变迁等;3. 作品鉴赏:选择《赤壁赋》作为重点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典故、修辞手法以及情感表达等;4. 解读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解读诗歌的基本技巧,包括注重词句的理解、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等;5. 创意写作:以苏轼的作品为创作素材,布置创意写作任务,如仿写、创作新作品、扩展故事等;6. 展示与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展示与分享,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展示苏轼的生平、作品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创意写作任务,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4. 个性化辅导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满足个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2. 创意写作评价:对学生的创意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意性、表达能力、语言运用等方面;3. 学习反思: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包括对苏轼作品的理解,以及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文学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具有独特的教育与启迪作用。

其中,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与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丰富多样,具有深刻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本篇文章将设计一节关于苏轼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苏轼的作品,领略其文学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阅读能力。

二、活动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熟悉苏轼的文学作品的特点与风格;3.分析苏轼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4.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与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苏轼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2.文本阅读(15分钟)分发苏轼的选作给学生,让学生默读苏轼作品,通过独立阅读,感受苏轼文学的独特魅力。

3.小组合作探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篇苏轼的作品,并讨论作品中所彰显的主题与情感。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例证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发现。

4.整合讨论(15分钟)请学生回到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他们在小组探讨中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建议与补充,以促进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更全面理解与分析。

5.文学创作(25分钟)鼓励学生仿照苏轼的风格和主题,创作自己的一篇短文或诗歌。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通过模仿苏轼的表达方式,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6.分享与点评(15分钟)学生将他们的文学创作分享给全班同学,并进行点评。

教师鼓励同学们给予积极的反馈与建议,以促进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反思与改进。

四、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以及文学创作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苏轼群文的阅读程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文学作品展示与点评,评估学生对苏轼文学风格的理解与模仿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在阅读苏轼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仅了解了苏轼的生平与文学成就,还培养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学表达能力。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词的特点和创作背景;2.掌握苏轼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通过阅读苏轼词群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展示苏轼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教导学生苏轼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阅读法:以阅读苏轼词群文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体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5.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苏轼词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对苏轼词感兴趣;2.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苏轼词有了解吗?你们喜欢听苏轼词吗?为什么?第二步:讲授(15分钟)1.给学生介绍苏轼词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如:(1)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2)苏轼词句简练,意境深邃,表达了思想情感;(3)苏轼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给学生讲解苏轼词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技巧,如:(1)苏轼生活在宋代文人的士大夫阶层,他的词多表达了士人的思想情感;(2)苏轼词的音韵丰富,凡字音谐和句首、句尾韵味十足;(3)苏轼词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景、对偶等。

第三步:阅读(20分钟)1.给学生分发苏轼词群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词意;2.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师辅助解读词句的含义和艺术效果;3.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苏轼词的特点和意义。

第四步:讨论(15分钟)1.以小组讨论或全体讨论的方式,学生讨论苏轼词的特点、艺术效果等;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苏轼词有什么优点?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五步:写作(20分钟)1.让学生选择一首苏轼词进行仿作,要求学生按照苏轼词的特点和风格进行创作;2.学生交换作品,互相欣赏并进行评价。

第六步:总结与展示(5分钟)1.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苏轼词的知识和技巧;2.教师鼓励学生自愿展示他们写的苏轼词仿作,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

《黄州词教案》

《黄州词教案》

《黄州词教案》word版第一章:苏轼与黄州1.1 教学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黄州在苏轼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理解黄州对苏轼词作风格的影响1.2 教学内容苏轼的生平简介黄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苏轼在黄州的词作创作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和对黄州的描述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黄州对苏轼词作风格的影响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苏轼和黄州的理解程度词作分析:评估学生对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词作的欣赏能力第二章:苏轼词作的特点2.1 教学目标理解苏轼词作的基本特点分析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词作风格的变化掌握苏轼词作中的情感表达2.2 教学内容苏轼词作的基本特点:豪放、婉约、清新、含蓄等苏轼在黄州的词作风格变化:由豪放到婉约,再到清新苏轼词作中的情感表达:忧国忧民、自我解脱、思乡怀人等2.3 教学方法比较法:对比分析苏轼不期的词作风格情感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苏轼词作中的情感2.4 教学评估词作分析:评估学生对苏轼词作风格的理解程度情感分析:评估学生对苏轼词作中情感表达的把握能力第三章:黄州词作的代表作3.1 教学目标熟悉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词作代表作品分析黄州词作的特点和风格理解黄州词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3.2 教学内容苏轼在黄州的词作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黄州词作的特点和风格:豪放、婉约、清新、含蓄等黄州词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对后世词坛的影响和地位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苏轼在黄州的词作代表作品比较法:对比分析黄州词作的特点和风格3.4 教学评估词作分析:评估学生对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词作代表作品的欣赏能力文学评价:评估学生对黄州词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理解程度第四章:黄州词作的传承与影响4.1 教学目标了解黄州词作在后世的影响和传承掌握后世词人对黄州词作的评价和借鉴理解黄州词作在中国词坛的重要地位4.2 教学内容黄州词作在后世的传承:词人的引用、词派的形成等后世词人对黄州词作的评价:赞誉和借鉴的情况黄州词作在中国词坛的重要地位:对词坛发展的影响和贡献4.3 教学方法文献研究法:介绍后世词人对黄州词作的评价和借鉴情况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黄州词作在中国词坛的重要地位4.4 教学评估文献分析:评估学生对后世词人对黄州词作的评价和借鉴情况的了解程度词坛地位评价:评估学生对黄州词作在中国词坛重要地位的理解能力第五章:黄州词作的欣赏与创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黄州词作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黄州词作的创作实践提高学生对中国词坛的认知和创作水平5.2 教学内容黄州词作的欣赏:分析和解读黄州词作的技巧和情感黄州词作的创作实践:创作自己的黄州词作词坛创作指导:介绍词坛的创作技巧和风格特点5.3 教学方法欣赏分析法:分析和解读黄州词作的技巧和情感创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黄州词作的创作实践词坛创作讲座:介绍词坛的创作技巧和风格特点5.4 教学评估词作欣赏:评估学生对黄州词作的欣赏能力词作创作:评估学生对黄州词作创作实践的掌握程度词坛认知:评估学生对中国词第六章:苏轼黄州词作的文化背景6.1 教学目标了解苏轼黄州词作产生的文化背景掌握当时的社会环境对黄州词作的影响理解黄州词作中的文化内涵6.2 教学内容宋代词坛的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苏轼黄州词作与社会环境的关联黄州词作中的文化内涵:如山水文化、禅宗文化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宋代词坛的背景及黄州词作产生的文化背景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文化背景对黄州词作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苏轼黄州词作文化背景的理解程度词作分析:评估学生对黄州词作中文化内涵的把握能力第七章:苏轼黄州词作的艺术特色7.1 教学目标掌握苏轼黄州词作的艺术特色分析黄州词作中的艺术手法理解黄州词作在艺术上的创新7.2 教学内容苏轼黄州词作的语言特色:如豪放、清新等黄州词作中的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拟人等黄州词作在艺术上的创新:如结构、韵律等7.3 教学方法比较法:分析苏轼黄州词作在艺术上的特点和创新讲授法:讲解黄州词作中的艺术手法及其运用7.4 教学评估词作分析:评估学生对苏轼黄州词作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艺术手法分析:评估学生对黄州词作中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第八章:苏轼黄州词作在文学史的地位与影响8.1 教学目标理解苏轼黄州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黄州词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掌握黄州词作在文学史的发展脉络8.2 教学内容苏轼黄州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豪放派的代表等黄州词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词风的传承、词人的借鉴等黄州词作在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从宋代到现代的评价与演变8.3 教学方法文献研究法:介绍黄州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黄州词作在文学史的发展脉络8.4 教学评估文献分析:评估学生对黄州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的了解程度文学史认知:评估学生对黄州词作在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的理解能力第九章:苏轼黄州词作的现实意义9.1 教学目标理解苏轼黄州词作的现实意义分析黄州词作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掌握黄州词作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9.2 教学内容苏轼黄州词作的现实意义:如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等黄州词作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如审美观念、价值观等黄州词作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创作热情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黄州词作的现实意义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案例分析法:分析黄州词作在文化传承中的具体作用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苏轼黄州词作现实意义的理解程度社会意义分析:评估学生对黄州词作在文化传承中作用的理解能力第十章:黄州词作的鉴赏与批评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黄州词作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黄州词作的批评实践提高学生对中国词坛的认知和批评水平10.2 教学内容黄州词作的鉴赏:分析和解读黄州词作的技巧和情感词坛批评指导:介绍词坛的批评方法和风格特点10.3 教学方法鉴赏分析法:分析和解读黄州词作的技巧和情感批评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黄州词作的批评实践词坛批评讲座:介绍词坛的批评方法和风格特点10.4 教学评估词作鉴赏:评估学生对黄州词作的鉴赏能力词重点解析本教案《黄州词教案》word版,涵盖了十个章节,系统地介绍了苏轼与黄州的关系、苏轼词作的特点、黄州词作的代表作、黄州词作的传承与影响、黄州词作的欣赏与创作、黄州词作的文化背景、黄州词作的艺术特色、黄州词作在文学史的地位与影响、黄州词作的现实意义以及黄州词作的鉴赏与批评。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苏轼与黄州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苏轼与黄州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苏轼与黄州群文阅读:走近黄州寻访苏轼教案设计一、教材依据本课依托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必修4,进行了新的教材生成,即课外选取了苏轼黄州期间的五首词作《卜算子》《西江月》《临江仙》《满庭芳》《水调歌头》作为教学材料,连同教材中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共同完成对苏轼黄州贬官期间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探究。

二、设计思想1、指导思想:旨在将新课程理念不断引向深入,推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

2、设计理念: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研究,注重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此,我将本课设计定位为研究性专题课,借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相互合作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以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成果架设桥梁。

3、教材分析:教材原有篇目《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是苏轼诗词中的代表,集中体现了苏轼豪放词作的风格及其旷达豪迈的人生态度。

但是,由于教材篇目所限,学生对于苏轼的创作与思想,认识尚且零散、肤浅,缺乏深入系统的把握。

依托教材而发展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可以弥补原有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认识,并成为探究苏轼黄州不同阶段思想变化、心路历程的依据。

4、学情分析:步入高中阶段,课程的信息容量、思想深度及探索难度都要求较从前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就需要对于苏轼作品的教学具有更进一步的梯度。

尤其高一学生,刚刚走进高中,刚刚接触新课程改革,要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就必须既抓好切入的契机,找准恰当的角度,又得把握住合适的深度与难度。

与此同时,还需要采用与之匹配的教学手段。

本课正是在落实新课标教学思想的同时,针对高一学生的学习现状所设计的研究性专题课。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丰富对于苏轼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认识。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以“大江东去倚杖听——苏轼在黄州”课堂教学为例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以“大江东去倚杖听——苏轼在黄州”课堂教学为例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以“大江东去倚杖听——苏轼在黄州”课堂教学为例发布时间:2021-05-13T13:12:06.68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4期作者:任薇[导读] 笔者希望以本课为例,探索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方式。

任薇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 519000本课运用“共时集群”的方式,选取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诗词作品——《定风波》、《初到黄州》、《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临江仙?夜归临皋》作为教学材料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师生共同完成对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认知。

笔者希望以本课为例,探索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方式。

一、基于四个核心素养维度的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从课内延伸至课外,通过“品读关键词句”的方式,揣摩诗人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比较鉴赏”的思维方式,把握苏轼贬官黄州期间作品流露的情感态度,了解其心路历程,训练“同中比异、整合判断”的思维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知人论世”及“抓意象,品意境”的诗歌鉴赏方法,了解苦难对人生的意义,感悟作者是怎样把磨难变为财富的。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在逆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准确把握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一)结缘黄州——背景导入,初步揣摩心境: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对自己的一生做出了这样概括——“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荒草凄凄、鸦鹊翔集的小地方,却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思考:“苏轼为何来到黄州?”“黄州对苏轼的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围绕这一问题,由学生结合已有知识介绍“乌台诗案”背景,启发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即结合诗人的自身遭遇理解诗歌作品情感,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做铺垫。

(二)寓居黄州——合作探究,梳理心路历程1、解读《定风波》问题1:有感情地诵读《定风波》,思考: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问题2: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当苏轼变成苏东坡——苏轼黄州期间群词阅读教学设计

当苏轼变成苏东坡——苏轼黄州期间群词阅读教学设计

当苏轼变成苏东坡——苏轼黄州期间群词阅读教学设计吴小清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教学》
【年(卷),期】2023()1
【摘要】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八篇诗词,其中就有苏轼在黄州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引入了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定风波》进行群词组合,比较鉴赏。

学生从中虽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乐观,但对苏轼在黄州前中后期的作品缺乏横向比较感知。

基于这种学情,我以苏轼由人生困境走向超然为主线,串联了他在黄州不同时期的三首作品,进行了一个比较,让学生对黄州的苏轼有更加丰满的认知。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吴小清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实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苏轼贬居黄州期间词多诗少探因
2.苏东坡黄州《浣溪沙五首》墨迹辨疑――读凌天明《苏轼词五首笺注之"墨迹"说辨误》
3.苏轼记梦词作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4.从苏轼到苏东坡--苏东坡黄州诗文群文学习设计
5.脚步声中的突围--苏轼黄州作品群文阅读教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苦难中成就旷达——苏轼词群诗教学设计

在苦难中成就旷达——苏轼词群诗教学设计

在苦难中成就旷达——《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诗词群诗阅读(部编版八上第三单元,八下第六单元和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材分析我选择了苏轼同在黄州所作的的三篇诗文《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它们分别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上第三单元,八下第六单元和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创作背景分析: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乌台诗案”,发生在1079年,当时的苏轼被关进监狱一百多天,经历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面临死亡的威胁。

在众人的帮助下,这样的苦难最终没有把苏轼逼上绝境,在1080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免于一死。

初到黄州,苏轼时忐忑的、窘迫的,且当时的他作者有职无权的闲官,更没有所谓的“薪资待遇”,更像是一个犯人被囚禁在黄州。

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随着时间的流逝,苏轼逐渐在窘迫中寻得了一份宁静,拥有了一份淡然。

在这里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他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的关系,他开始在苦难中进行自我调节,逐渐完成他经历苦难之后的蜕变。

3.《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是苏轼黄州文学的精品,也是其谪居生涯的精神结晶。

这首词由事及情、由景及情,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我们能从文中真切地感受到苏轼的自解、自慰与自我排遣,最终在那个月夜里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从此坦然豁达、傲然明亮地活着。

二、学情分析1、初三下学期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文理解与基础赏析能力,思维较为活跃,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初中阶段要学习的古诗词、文言文特别多,学生在记忆和理解上难免会出现混乱,所以我们依据群文教学“万文互联”的选文整合特点——找准角度,微点聚焦,深度融通,指挥文本,将零散的诗篇串联起来,重新建构和聚焦,通过资料助读、多媒介阅读,深度融通,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使苏轼的形象更立体、丰满,从而实现教师育人的导向。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苏轼词是一篇重点的群文阅读,其阅读理解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科学规划,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苏轼和他的创作背景。

以下是一份针对苏轼词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群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苏轼词的文学特征。

3. 分析苏轼词的语言、意境和思想内涵。

4.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苏轼词的深度阅读和理解。

5. 提高吸收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2. 教学难点:解读和体会苏轼词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内容1. 苏轼简介及其词的特点。

2. 从苏轼的词中读出人生之道。

3. 苏轼词选解析。

四、教学方法1. 讲述与案例结合法。

2. 示范与指导法。

3. 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并讨论自己喜欢的文学类型和作家。

2.苏轼简介让学生先自习苏轼的生平和作品背景,然后教师共享板书苏轼简介,同时简述苏轼的诗词创作特点:突破传统,词意深奥,用典独到,情感真挚,形式新颖,风格卓越。

通过老师的导述,让学生了解苏轼词的特点,例如“以词宽露为主”,“巧绞词藻”,“兼用兴、景、情、意”,“情思遒丽,言简意赅”,“清新脱俗,自然优美”。

同时,分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作家的词牌选择为何发生变化。

4. 小结把课堂内容归纳总结,并提醒学生写下重要笔记。

老师以《如梦令》为例,讲述了苏轼词中“读出人生之道”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苏轼词的文化背景及其不同之处。

2. 学习案例分组让学生以“The feelings expressed in the poem ‘red beans cry’ from Su Shi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insights of life”为题,小组合作阅读学习这首词,讨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和对人生的理解。

3. 分享讨论组长展示小组思考结论和感想,并分享到大屏幕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走近黄州寻访苏轼教案设计
一、教材依据
本课依托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必修4,进行了新的教材生成,即课外选取了苏轼黄州期间的五首词作《卜算子》《西江月》《临江仙》《满庭芳》《水调歌头》作为教学材料,连同教材中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共同完成对苏轼黄州贬官期间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探究。

二、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旨在将新课程理念不断引向深入,推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

2、设计理念: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研究,注重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此,我将本课设计定位为研究性专题课,借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相互合作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以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成果架设桥梁。

3、教材分析:
教材原有篇目《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是苏轼诗词中的代表,集中体现了苏轼豪放词作的风格及其旷达豪迈的人生态度。

但是,由于教材篇目所限,学生对于苏轼的创作与思想,认识尚且零散、肤浅,缺乏深入系统的把握。

依托教材而发展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可以弥补原有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认识,并成为探究苏轼黄州不同阶段思想变化、心路历程的依据。

4、学情分析:
步入高中阶段,课程的信息容量、思想深度及探索难度都要求较从前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就需要对于苏轼作品的教学具有更进一步的梯度。

尤其高一学生,刚刚走进高中,刚刚接触新课程改革,要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就必须既抓好切入的契机,找准恰当的角度,又得把握住合适的深度与难度。

与此同时,还需要采用与之匹配的教学手段。

本课正是在落实新课标教学思想的同时,针对高一学生的学习现状所设计的研究性专题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丰富对于苏轼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
认识。

2、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他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搜集与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开展研究性学习。

阅读与寻找、收集与整理、表达与交流、评价与总结
情感、态度、
价值观1、把握苏轼黄州期间作品流露的情感态度,了解其心路历程。

2、引导学生在逆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ppt.,融文字、图片、音频于一炉,充分优化教学效果。

四、教学重点:赏析苏轼黄州期间的作品,了解苏轼的心路历程,把握其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和情感态度。

五、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

六、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资源收集用苏轼、余光中的诗歌《自题金山画像》《寻李白》评价苏轼一生,图片《古城黄州》引领课题,教材以外苏轼黄州期间的五首诗词作为鉴赏材料,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的对联作为小结,傅雷语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及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收束。

课件制作在上述资源的基础上,以原创为性质,以教学各环节要点为对象,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丰富课堂、优化效果为宗旨,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活动准备1、分析学情,布置预习,指导学生分组——搜集——整理——讨论等。

2、分析教材,确立课型,设置目标,构建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案等。

七、教学过程:
(一)、出示投影,导入课堂:
1、由苏轼的诗歌《自题金山画像》引领,对他的一生做出概括。

2、由余光中的《寻李白》引领,对苏轼的成就作以评价。

3、黄州与苏轼。

无论失意的一生还是丰盈的一生,我们都不能不提到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

黄州,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荒草凄凄、鸦鹊翔集的小地方,然而,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

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州,寻访苏轼当年的足迹。

板书:黄州●苏轼
出示投影:
探究要点:赏析苏轼黄州期间的作品,了解苏轼的心路历程,把握他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和情感态度。

(二)、品评作品,解读苏轼:
1、回顾苏轼作品,品评东坡印象。

出示投影:环节一:作品之精神气质篇
精神气质:诗意理想的苏轼,清醒现实的苏轼。

多愁善感的苏轼,豪迈旷达的苏轼。

2、梳理苏轼人生,探寻心路历程。

出示投影:环节二:人生之情感态度篇
1、明确:初到黄州——苦闷自伤缥缈孤鸿影(投影)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搜集的作品筛选出典型代表并加以解说评点。

(《卜算子》《西江月》)
2、明确:黄州中期——平和淡泊江海度余生(投影)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搜集的作品筛选出典型代表并加以解说评点。

(《临江仙》《满庭芳》)
3、明确:黄州后期——豪放旷达烟雨任平生(投影)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搜集的作品筛选出典型代表并加以解说评点。

(《定风波》《水调歌头》)
4、小结:由初到黄州的苦闷自伤,到黄州中期的平和淡泊,最后变为豪迈旷达,苏轼完成了心灵的蜕变和精神的升华,以超然、淡定、豪迈、放达,给人们展示出一个永远朗笑着吟啸徐行的可敬的东坡居士。

(三)分析比较探究,把握苏轼的旷达。

1、比较李白、杜甫、辛弃疾的人生态度。

2、明确与把握苏轼的旷达。

3、小结: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有一副对联:荣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

这是对苏轼旷达的最好诠释:一种淡泊与悠远,一种豁达与平和,一种洒脱与从容。

(三)、个性解读,思维训练:
1、设问:
在余秋雨眼中,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亲切、最高贵、最有魅力的文人,我们前面的研讨印证了这一点。

那么,在座的同学是不是都认同他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呢?对苏轼,我们有没有新的、别样的看法?
2、引导学生作逆向思维,以《定风波》为例,说说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3、教师归纳,引入人生观教育。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自己的事,只要热爱生活,一方静夜的星空,也能读出缠绵的诗意。

但是,更绚丽的人生则告诉我们: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雷语)
(四)、总结收束,思索感悟。

结束语:
黄州虽然是这位巨人政治生涯的低谷,却也成为苏轼文学的圣地、东坡精神的丰碑。

经历了反思、成熟和超脱三个阶段的变化,在黄州这样一个僻陋贫瘠的寂寞之乡,苏轼抚平了青年时代的激情和傲气,驱散了乌台诗案的阴云与瘴气,达到了他做人和为文的最高境界。

人事代谢,宦海沉浮,苏轼把对历史与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上的这座小城,随着滚滚东去的长江之水,发出他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东坡的精神和人格也如滔滔江水在时间的长河中奔腾不息。

让我们随着这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感受来自他的旷达与豪迈,沛然与不朽。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请结合这节课探讨的内容,自选题目,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

参考角度:1、一蓑烟雨任平生——我看苏轼与黄州作品。

2、苏轼的黄州心态之我见。

3、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在黄州
(附)板书设计:黄州苏轼
前期——苦闷自伤(缥缈孤鸿影)
中期——平和淡泊(江海寄余生)
后期——豪迈旷达(烟雨任平生)
附件:
课外选编的黄州五年苏轼不同思想阶段的作品
1、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1080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西江月中秋(1080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3、满庭芳(1082年)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4、临江仙夜归临皋(1082年)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5、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1084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