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历史意义地球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发展的行星,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景象在地质中反映出来。
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和外部的地貌形态一直是地质学家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而作为地球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学的研究,对于揭示地壳的演化历程和构造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历史意义做一些探讨。
一、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大地的构造演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涉及深部的地球内部构造演化,还涉及到地表的地形变迁和沉积作用等多个方面。
大约40亿年前,中国大陆就开始了自己的演化历程。
在这个演化历程中,随着各种地质作用的不断发生,中国的大地构造发生了不同阶段的变化和演化,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和构造特征。
11亿年前,中国北部地壳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撕裂,形成了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超大型地堑。
在地壳的运动作用下,中国大陆逐渐分裂为南北两个板块,形成了华北和华南两大地块。
然后,在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中国地壳的变迁更为显著。
在早古生代,震旦纪时期的海洋切断了华北和华南两块大陆,形成了红色岩石和磨皮岩。
中古生代以后,若干个地质事件的发生,包括关键期的海退和地壳的抬升、太平洋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等,更是促进了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并导致了新的地质景观的形成。
二、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意义中国大地的构造演化显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演化的现象,它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地质演化的历程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和掌握自然地理知识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需要对地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利用地质资源和处理各种地质灾害,对于地质知识的掌握广泛应用于人类的各个领域。
其次,中国大地的演化历程对于我国的能源保障和资源开发具有极大的影响。
中国地质资源的种类繁多,对现代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应用地质知识可以使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变得更为高效和科学。
最后,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研究还对于理解全球变化和促进国家科技发展意义重大。
地球的地质历史和构造演化
地球的地质历史和构造演化地球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奇迹的行星,它的演化经历了亿万年的时间。
地球的地质历史可以通过不同的岩石记录和化石化石来追溯,这些迹象揭示了地球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地球的地质历史和构造演化,并探讨其中的重要事件和过程。
1、地球的形成和早期演化地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6亿年前,当时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坍缩形成了一个原始的行星。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形态和构造演化。
最初的几百万年里,地球表面被熔岩所覆盖,这些熔岩源自于地球内部的火山喷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的温度下降,表面开始结晶,并形成了地壳。
2、地球的地壳演化及板块构造理论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的演化主要包括克拉通、造山带形成以及板块构造的产生。
地球上最古老的地壳构成了大陆核心部分,被称为克拉通。
而造山带形成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挤压作用,形成了山脉和地震带。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上地壳演化的重要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几个大型板块,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板块构造理论为解释地球地壳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地球不仅在地壳上具有复杂的构造,它的内部也有着不同的层次和结构。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地核、外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核心,由铁和镍组成,是地球内部最热的部分。
外核是地核外部的一层,主要由液态金属组成。
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壳层。
4、地球的构造演化过程地球的构造演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主要由内部热传导和地壳板块运动驱动。
热传导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通过传导和对流的方式向外传递。
地壳板块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壳板块在不断移动、碰撞和分离。
这些过程不仅导致了山脉的形成,还引发了地震和火山活动。
在地球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有一系列重要事件的发生。
例如,古老的大陆核心形成是地球构造演化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地球的构造与地质演化历程
地球的构造与地质演化历程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有着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程。
在漫长而悠久的岁月中,地球的大气、水体和陆地逐渐形成,呈现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面貌。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索地球的构造和地质演化历程。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内到外依次分为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个主要层次。
其中内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则主要由液态铁组成。
地幔是地球体积最大的部分,由固态岩石和高温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它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2. 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分割成多个大大小小的板块。
这些板块可以漂浮在地幔的上方,它们的运动是由地壳下面的岩石和热对流驱动的。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和山脉形成。
3. 大洋地壳的生成与消失大洋地壳主要分布在世界的海洋中。
大洋地壳的生成是通过海底扩张的过程实现的。
在中洋脊处,地壳从地幔中上涌,使岩石融化并逐渐冷却,形成新的地壳。
而在大洋洋沟处,地壳向下沉入地幔,这被称为俯冲作用。
这种过程导致了大洋地壳的形成和消失。
4. 大陆地壳的演化与大洋地壳不同,大陆地壳是由多种岩石组成的较厚的地壳层。
大陆地壳形成的过程主要有两种:造山带的形成和地壳拼合。
造山带形成于两个板块之间的碰撞,产生了许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
地壳拼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岛屿或大陆碰撞并合并为一个较大的陆地。
5. 地球的地质时间尺度地球的地质演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其时间尺度被分为了多个阶段和纪元。
最常用的时间划分是地质年代表,它将地质时间分为了不同的时期,如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每个时期又细分为相应的纪、世和阶。
通过研究地球上的岩石和化石,科学家能够了解不同时期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变化。
6. 地球的演化历程地球的演化历程可以追溯到约46亿年前,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多个重要的事件。
最早的是地球的形成阶段,通过宇宙早期尘埃云的重力坍缩,形成了太阳系以及地球。
辽东半岛地质构造演化发展简史
辽东半岛地质构造演化发展简史摘要:通过对辽东半岛地质构造、沉积相建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条件分析,将本区地质构造演化发展史划分为四大阶段。
进一步根据四大阶段形成与演化的各个具体时期,阐明了辽东半岛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辽东半岛;构造演化;克拉通基底;陆块盖层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edimentary Facies formation、magmatism、metamorphism in Liaodong Peninsula, The present paper divides that the direc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evolu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t clarifi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Liaodong Peninsula according to each concrete period of four stage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Key words: Liaodong Peninsula; evolution development; craton basement;the cover ofland mass0、引言根据建造与后期改造,辽东半岛地质构造演化发展史可划分为四大阶段:新太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古—中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新元古代—古生代陆块盖层发展阶段以及中—新生代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化带发展阶段。
1、克拉通基底形成与演化1.1新太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新太古代为华北陆块结晶基底形成与演化重要时期,由于该时期构造岩浆侵入作用,在辽东半岛形成了大量的TTG岩系和CA岩系,构成了重要岩浆弧,并在弧后盆地内,沉积了鞍山群含铁建造。
地质演化过程
地质演化过程地质演化是指地球表面形成和改变的过程,涵盖了数十亿年的时间跨度。
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地球经历了多个阶段和事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各种地貌地形和自然环境。
本文将介绍地质演化的基本过程和一些重要事件。
地质演化的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地壳的形成和改变。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体,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它分为地壳板块和地壳地形两个层次,地壳板块是相对固定的板块,而地壳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地形。
地壳板块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地球的地壳板块是通过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的,该理论认为地壳板块是由地壳的运动而形成的。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板块可以分为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特征。
海洋板块的形成和演化主要是通过海洋地壳的扩张和收缩。
在地球表面,海洋地壳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它由火山岩和玄武岩组成。
海洋地壳主要是通过地壳下面的岩石熔融形成的,这种熔融岩称为岩浆。
岩浆会从地壳下面向上涌出,冷却并凝固形成新的地壳。
这个过程称为海底扩张。
在海底扩张过程中,新形成的地壳会把已有的地壳推向两侧,形成了海洋板块的运动。
大陆板块的形成和演化主要是通过地壳的碰撞和隆起。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它比海洋地壳更厚更稳定。
当两个大陆地壳板块相向运动时,它们会发生碰撞。
碰撞过程中,地壳板块的边界会变形,形成了山脉和高原。
隆起是指在碰撞过程中,地壳板块抬升形成的高地,通常是由地震和火山活动形成的。
除了地壳板块的形成和演化外,地壳地形的形成也是地质演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地质地形是地壳表面的特征,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湖泊、河流等。
这些地形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地壳的变形和侵蚀。
地壳的变形是指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的地皮变形,主要包括地震、地裂缝和地山脉的形成。
地壳的侵蚀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和土壤被风、水和冰等因素侵蚀和运移的过程,主要包括风蚀、水蚀和冰蚀。
这些侵蚀作用导致岩石的破碎和搬运,形成了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地貌地形。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地质演变是指地球上地壳、岩石和地貌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从古至今,地质演变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地球面貌。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地质演变的主要过程和影响。
一、古代地质演变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活动频繁,地壳表面皮层不稳定,大量岩浆活动导致陆地的构造变动,陆地的形成也才刚刚开始。
地球的整体气候非常炎热,大气成分也与现在有很大不同,温室效应非常严重,导致地球温度持续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运动导致了板块的形成和漂移。
板块运动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同时也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形成了山脉、河流和湖泊等地理特征。
地质学家认为,当时的大陆一个又一个地形出现变动,形成了世界各大洲的雏形。
二、中古地质演变中古时期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地质演变过程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地质活动相对较为平静,板块运动速度较慢,不再像古代那样频频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在中古时期,全球开始出现了冰川时期,大量的水分被冻结在极地地区形成巨大的冰层,海平面降低。
这导致了大量的陆地暴露出来,海岸线大幅后退。
同时,长期的冰川活动和冻融作用也导致了大规模的物质破碎和侵蚀作用,形成了广泛的沉积盆地。
三、近现代地质演变近现代时期是地质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大的时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近现代地质演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海平面的升高。
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冰川融化加速,大量的冰层消失,融水流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对于沿海城市和岛屿来说,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另外,人类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地表的水土流失、洪涝、干旱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不断加剧,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质演变是地球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
从古代到现代,地球的地壳、岩石和地貌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区域构造特征与构造构造演化分析
区域构造特征与构造构造演化分析区域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分析在地质学中,区域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是研究地球地壳构造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内容。
区域构造特征是指某一地区地壳构造的整体形态以及地质构造线aments的分布规律,而构造演化则是指地壳构造进行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基于已有的地质知识,通过对实例地区的分析,探讨区域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的一些常见模式和原因。
首先,我们以地震带为例进行分析。
地震带是指在某一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发生大量地震的带状区域。
这种带状的集中性地震活动往往与板块运动有关。
板块是构成地球外壳并相对运动的大块状结构。
当板块之间产生相互挤压、拉张或剪切等应力作用时,就会产生地震。
因此,通过分析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可以揭示出区域构造特征和板块边界的演化历程。
其次,我们来分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
断裂带是指地壳中断裂构造发育密集的带状区域。
断裂构造是地球地壳中断层或断裂面的结果,常常伴随着地壳的破裂和错动。
断裂带的形成多与地壳的拉张、压缩、走滑等作用有关。
例如,我国的东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断裂带,发生了许多断裂活动和地震。
通过对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该地区因受到塔里木板块向东受力的压迫而产生了断裂活动,并有可能会继续演化的结论。
此外,火山带也是研究区域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火山带是指地壳中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通常与板块的汇聚和俯冲有关。
当两个板块碰撞迫使地幔岩石上升到地壳中时,形成了岩浆室,并进一步导致火山活动。
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带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带之一,它是由太平洋板块碰撞及俯冲引起的。
通过对火山带的构造特征和岩浆成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区域的板块运动和地壳演化的差异。
最后,我们来考察地壳变形特征和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
地壳变形是指地壳岩石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过程。
地壳变形可以通过测量地壳上的地面变形、断层错动和地壳运动速度等指标进行研究。
通过对变形特征的分析,可以了解地壳变形与板块运动、构造构造的关系。
地质演化年表
地质演化年表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过程中。
在这个时期内,原始的星云逐渐凝聚成行星,地球作为其中的一个行星逐渐形成。
约45亿年前:火山活动开始约4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火山活动,地壳不断地喷发出岩浆,并逐渐形成了地球表面的第一层岩石地壳。
约42亿年前:原始海洋形成约42亿年前,地球上的温度逐渐下降,使得岩浆凝固成岩石地壳,形成了地球上的第一片陆地,并在地表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约38亿年前:大氧化事件约38亿年前,地球上的最早生命形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这些氧气与地表的铁元素发生反应,形成了地球上大量的铁锈。
这次大氧化事件导致了地球气候和地壳成分的重大改变。
约35亿年前:第一个超大陆形成约35亿年前,地球上的第一个超大陆形成,大量的陆地从原始海洋中升起,形成了超大陆“尼斯陆”。
约30亿年前:第一个生命形式出现约30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最早的生命形式。
这些生命形式主要为微生物,其存在表明地球上已经具备了生命的基本条件。
约24亿年前:地球上的光合作用演化约24亿年前,地球上的光合作用开始出现演化,之前的光合作用只是以细菌为主,而在这个时期光合作用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植物。
约16亿年前:第一座高山形成约16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地壳产生变化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地球上首座高山的形成,这也标志着地球地质构造的重大转变。
约6亿年前:地球上的大规模冰川期约6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规模的冰川期,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扩大,同时也对生物进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约2.6亿年前:地球上的大灭绝事件约2.6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造成了大量的生物物种灭绝,但也为新生物种的进化和繁衍提供了机会。
约2亿年前:恐龙时代的兴起约2亿年前,地球上恐龙开始兴起,成为当时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物种。
约6千万年前:第三纪火山活动达到高峰约6千万年前,地球上的第三纪火山活动达到高峰,造成了一系列的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地震等。
构造地质学与地质构造演化
构造地质学与地质构造演化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成分和演化过程的学科,而构造地质学则更侧重于研究地球上的各种构造和它们形成的原因。
地质构造演化是指地球上各种构造的形成、演化和变化的过程。
本文将从构造地质学角度,介绍地质构造演化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实例。
一、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表面和地下各种构造的形成、特征、演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造地质学主要关注地球内外部构造的形成与变动原因,分析构造对地理环境和自然地质灾害的影响。
构造地质学主要包括构造地貌学、构造地球物理学、构造地球化学和构造地史等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些学科的综合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构造演化的规律,为理解地球的形成和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地质构造演化的主要原理地质构造演化是地球构造和地质活动的结果,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地质构造演化的主要原理:1. 板块构造原理板块构造原理是描述地球上不断移动的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根据板块构造原理,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地壳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并由板块边界处的构造活动引发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2. 构造应力和应变原理构造应力是导致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构造变动的力量,而构造应变则是形成构造变动的结果。
构造应力和应变的作用导致断裂、褶皱、隆升等构造现象的形成。
3. 热对流原理地球内部的热对流是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内部的热量不均匀分布,导致岩石的融化和流动,从而影响地球表面的构造变动。
三、地质构造演化的实例地质构造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
下面以几个实例来说明地质构造演化的过程。
1.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和最高的山脉之一,它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和挤压引起的。
这个过程中,地壳发生了弯曲、褶皱和断裂,最终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巍峨景观。
中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中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中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洲板块东缘,这一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悠久且复杂。
在数亿年的形成过程中,西南地区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动,形成了独特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早期地壳运动是中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的起点。
在大约10亿年前,康古印度板块与南满洲里海洋板块的碰撞导致了板块运动,形成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基底构造,如松辽-辽西-长白山构造带和太平洋洋壳的微块。
这一地壳运动在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期间持续发生,逐渐将西南地区变为陆地。
中生代是中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
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中国西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构造事件。
这些事件包括扬子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碰撞,以及雅鲁藏布江古大陆边缘的凹陷和演化。
这一期间,受到构造力的影响,西南地区的地壳发生了翻转和断裂,形成了大面积的高山和深沟谷。
另外,特提斯洋在中生代时代的闭合也在西南地区留下了明显的构造痕迹。
晚中生代至新生代是中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亚洲板块的东北方向俯冲,西南地区的地壳变动加剧。
这导致了西南地区的隆升和剥蚀,形成了长江和雅鲁藏布江的流域。
一些地质构造特征也在这一时期形成,比如滇西地块的裂谷拗陷以及川西坳陷。
近几百万年来,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期。
但在新生代晚期,西南地区再次受到了构造力的影响,形成了新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显著的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剥蚀,导致了珠穆朗玛峰的形成。
除此之外,西南地区还遭受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一些地震带和断层,如汶川地震带和滇池断裂带。
总而言之,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数亿年的变动。
早期地壳运动、中生代的碰撞和凹陷、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持续变动以及近百万年来的相对稳定期,共同塑造了今天西南地区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地壳运动的力量,也为西南地区的地貌和资源提供了丰富的背景。
随着地质科学的不断发展,对中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的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地球演化和自然资源的认识。
地质演化过程顺序
地质演化过程顺序1.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地球的地质演化始于大约45亿年前的地球形成阶段,地球的地壳开始逐渐形成。
约3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第一个超大陆,邪马台超大陆。
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是地球地质演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超大陆的形成是指陆地板块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大陆,而裂解则是指超大陆分裂成若干小块陆地板块。
2.地质运动的频繁活动地球地质演化的历史上,地球的地壳板块发生过多次运动。
这些地质运动种类繁多,包括构造运动、火山运动、地震等。
构造运动主要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各种构造地貌;火山运动是指地球深部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岩等;地震则是地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壳震动。
3.地球气候的变化地球地质演化的过程中,地球气候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随着地球气温、大气成分、降水量等的不断变化,地球气候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其中,最显著的是冰河时期和间冰河时期的交替出现。
冰河时期是指地球气候寒冷,极地和高山上积雪积累,形成冰川,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深远影响。
4.地质结构的演化地质结构的演化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地质结构的不断变化。
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这三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地质结构。
地球地质演化的过程中,地球内部地质结构也在不断演化,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如地质褶皱、断裂带、盆地等。
5.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是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华缪尔·凡登贝尔提出的一种地球演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是在地球表面进行漂移运动的,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大陆形态。
板块构造理论则是在大陆漂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地球上的地幔是一层流体,地球的地壳板块是在地幔上漂移运动的,导致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些构造地形。
6.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最初的微生物生活在海洋中。
随着地球气候、地质结构等的变化,生命在地球上逐渐演化出了各种生物种类,形成了文化。
地球地质演化的过程中,地球生命也在不断演化,导致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地质学中的构造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地质学中的构造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各种物质、结构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构造演化。
构造演化是指地球表层和地壳的各种变形、破裂、遗留下来的地貌形态、岩石形成和分布的历史过程。
研究构造演化是地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地球科学领域里深刻理解地球演化规律的必经之路。
地球的构造演化是由各种地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而呈现出来的。
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无疑是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主要包括了地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等层次结构,每一层的构成、性质和状况都不同,互相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这些地球内部的因素,往往会在地面上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地形和地貌,如火山、地震、地层抬升等。
其中地震和火山爆发则可以说是地球内部构造变化的最直接表现形式。
地震是地壳破裂的结果,它的出现,意味着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变化。
而火山则是地幔物质上升,穿过地壳、向地表喷发排出的结果,火山的形成也是地球内部构造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带有强烈的环境和生态效应的地质事件。
除了地球内部构造变化外,外部因素对构造演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些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了大气、水、风和植被等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虽然作用于地球表层,但是它们的存在和变化会对地球表层地质环境和地貌形态产生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气圈和水圈都是地球表面最为常见的因素。
大气圈的强度变化会影响到气候变化从而影响岩石的化学组成。
而水圈则通过侵蚀作用,直接改变岩石和地形的性质和形态。
例如,在雪水、雨水和河流的长期作用下,坚硬的石头可以被侵蚀成各种形态的岩石。
而在陆地河流汇集成海洋时,海水的大浪和潮汐会以极其巨大的作用力,形成着各种不同形态的海岸线、海床等。
其次,风也是地球表层变化的重要因素。
风可以吹走表层的轻石头和沙子,这往往会造成沙尘暴等地质灾害。
另外,山脉的形成也与微风和大风有关。
在沙漠地形下,微风通过穿过沉积岩层,汇聚成岩沙,并沉积到沉积岩层上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沙子逐渐在大气和水的作用下形成了地质结构,形成了沙漠中的山脉。
地质学中的地质演化
地质学中的地质演化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而地质演化则是指地球在长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各种变化和演化过程。
地质演化是地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关注地球的起源、构造运动、地貌变化以及岩石的形成和变质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地质演化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过程。
1.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起源是地质演化的基础。
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早期。
地球的演化经历了长时间的冷却和凝聚过程,最终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地球。
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了地壳的形成、大气的演化以及生命的起源等。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的现状。
2. 构造运动和地质变化构造运动是地质演化中的重要过程之一。
地球的地壳由若干个构造板块组成,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移动着。
构造运动包括了地壳的隆起、下沉以及地震等现象。
这些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质变化,如山脉的形成、地震带的形成等。
构造运动也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它与地球的热力学演化密切相关。
3. 地貌变化和侵蚀作用地貌变化是地质演化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是地质过程和侵蚀作用的结果。
侵蚀作用包括了风蚀、水蚀、冰蚀等多种形式,它们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
地球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都是地质演化的产物。
地貌变化也会导致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影响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4. 岩石的形成和变质岩石是地质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下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压实和胶结形成的,如砂岩、泥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的,如片麻岩、大理岩等。
岩石的形成和变质过程是地质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们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变化。
5. 地球的生命演化地球的生命演化也是地质演化中的重要方面。
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是地球上最神秘和复杂的问题之一。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和生物遗传学的分析,揭示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演变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演变地球科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各种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其中地质学是其重要分支之一。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物态结构、岩石组成、地貌变化、地质历史、地球内部运动等方面,属于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演变。
一、地球的演化历程地球的演化历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形成阶段、原始地壳形成阶段、后生地壳形成阶段、现在地壳形成阶段。
1.形成阶段据目前学术界的认知,地球形成的时间应该在46亿年前,形成的原因是太阳系内一颗较大的恒星发生爆炸,迫使原始物质聚集并形成地球。
2.原始地壳形成阶段在这个时候,地球表面已经开始形成一个岩石地壳。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表面温度高、气氛稀薄,没有水。
当地表温度达到足够低的程度后,水蒸气开始凝结,形成水、氮气和二氧化碳。
接下来,都市陆地开启了反复的化学反应,使得最终的地壳形成产生了两个阶段,即生命前的前寒武纪和生命前的寒武纪。
3.后生地壳形成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演化进一步深入。
地壳开始不断变化,新的岩石类型逐渐出现。
于是就有了板块运动论、地球动力学和大陆漂移论等一系列论题。
就在这个时候,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生命,也就是单细胞微生物。
4.现在地壳形成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的岩石不断变化,形成新的构造地貌。
此时,地球的磁极开始变化,北极和南极开始翻转。
地球上生命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再到有脊椎的动物,终于到了人类。
二、地球中的地质演变地球的演变历程中,地质演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地质演变是指地球地质形态和构造、学说中各自的变化过程。
它是地球形态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生命演变的重要推动力。
1.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大陆的相对位置和形态随时间的推移而变换的过程。
早期,大陆漂移是指整个大陆板块在空间中移动的过程。
直到今天,地球上仍然有板块漂移的现象存在。
大陆漂移是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
2.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物质在不断运动的过程。
地质变迁阶段及环境演化过程分析
地质变迁阶段及环境演化过程分析概述:地质变迁阶段及环境演化是地球历史长河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地质历史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探寻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以及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
本文将以地质变迁阶段及环境演化过程为主题,分析地球历史中的几个重要地质变迁阶段,并探讨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一、原始地质时期原始地质时期是地球形成后的最初时期,大约距今45亿年至35亿年之间。
这个时期的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岩石,包括基性岩、火成岩和沉积岩。
地球表面的温度高、大气稀薄,没有大规模的植被覆盖。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生物非常简单,只有少量的微生物存在。
环境条件极不稳定,海洋中没有富含氧气的生命,但是这个时期的地质活动为今后的地质变迁奠定了基础。
二、元古代地质时期元古代地质时期大约从35亿年前开始,持续到25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大规模的板块构造活动开始进行,形成了最早的大陆和洋壳。
同时,海洋中也有了最早的多细胞有机物,包括浮游生物和藻类。
古生物的进化演变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生了丰富的海洋生物和陆地植物。
三、古生代地质时期古生代地质时期大约从25亿年前持续到2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等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陆地的变化非常剧烈,森林覆盖率逐步增加,多种多样的植被开始出现。
同时,古生代地球环境中的生物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包括了无脊椎动物的大发展和硬骨鱼的出现。
同时,地球上开始出现了最早的爬行动物和昆虫。
四、中生代地质时期中生代地质时期大约从2亿年前持续到6500万年前,包括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主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出现了巨大的飞跃,恐龙统治了陆地,同时形成了最早的哺乳动物和鸟类。
此外,地球上出现了陆地之间分离和重组的现象,形成了现代大陆的雏形。
五、新生代地质时期新生代地质时期大约从6500万年前开始至今,包括了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主要的时期。
地质学中的构造演化过程分析
地质学中的构造演化过程分析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形成、结构、构造和演化的学科。
其中,构造演化过程是地质学家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对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壳和地球内部的变化规律,深入探讨地球各个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构造演化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不同构造演化过程的特点和机制。
构造演化是指地壳和地球内部岩石体系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构造形变两个方面。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中岩石体系产生位移并产生地震等现象的过程。
而构造形变则是指岩石体系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形态改变。
这两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的演化。
一种常见的构造演化过程是板块构造演化。
板块构造演化是指地球上由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组成的板块在地球运动中相互碰撞、俯冲和拗断的过程。
这种构造演化过程是地球表面变化最明显的现象之一。
板块构造演化的机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板块运动,另一个是构造变形。
板块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对流驱动的,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运动。
而构造变形则是由板块碰撞、俯冲和拗断引起的,其中拗断是指岩石体系在外力作用下出现断裂和伸展的过程。
在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的构造单元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性质。
例如,构造板块的边界处常常容易发生碰撞和俯冲,从而形成山脉和岛弧。
而板块内部则可能出现断裂和伸展,形成裂谷和断层。
这些形态的形成与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有关。
例如,在碰撞和俯冲过程中,构造板块的两侧会产生巨大的挤压力和伸展力,导致岩石体系发生断裂和伸展。
而在拗断过程中,则主要受到剪切力的影响,导致岩石体系出现断层和伸展。
另一种重要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通过断裂和裂隙从地壳下升到地表的过程。
这种构造演化过程不仅可以形成火山和火山岩,还可以带来热液和矿产资源。
岩浆活动的机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岩浆的生成和上升,另一个是岩浆与地壳相互作用。
岩浆的生成和上升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岩石熔融引起的。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大陆的裂解与重组是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已有资料表明,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大陆岩石圈的裂解与重组,使得在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超级大陆。
超大陆的裂解,形成新的洋陆格局。
这些裂解的古超大陆的块体,经过了离散和汇聚的演化过程,重新组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超大陆。
这新的构造旋回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我们见到的地壳中的构造现象。
我们研究大陆的地质历史或重建形成过程,首先就要恢复这些大陆形成演化的裂解与重组的构造旋回。
(1)前南华纪演化阶段中国太古宇—古元古代(18亿年以前)大地构造中国中元古代—新元古早期(18Ga~820Ma)大地构造(2)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Ma)演化阶段中国南华纪—震旦纪(820~541Ma)大地构造期中国寒武纪—中奥陶世(541~458Ma)大地构造期中国晚奥陶世—志留纪(458~419Ma)大地构造期中国泥盆纪—早二叠世大地构造期中国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9~227Ma)大地构造期(3)晚三叠世—新近纪(227~2.6Ma)演化阶段中国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7~176Ma)大地构造期中国中侏罗世—白垩纪(174~65Ma)大地构造期中国古近纪—新近纪(65~2.6Ma)大地构造期一、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1800Ma以前)大地构造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1800Ma以前,习称早前寒武纪)的地质记录主要保存在于华北陆块区,在扬子和塔里木陆块区和泛大洋众多的地块中也有零星出露。
依据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中国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构造单元进行了初步划分。
划分的主要原则和依据是:①前新太古代陆核特点;②具有弧盆系性质的岩石构造组合(划分早前寒武纪陆块边界的标志),如绿岩带和由侵入岩构成的岩浆弧(TTG和DMG组合)、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带等;③变质和变形作用特点(P-T-t轨迹的差异);④关键地质事件(Keyevents)的性质、序列和特点;⑤上覆的晚前寒武纪沉积盖层特点;⑥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及其对地壳变形的影响
地质构造演化及其对地壳变形的影响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岩石圈中构造活动的总和。
地质构造的演化是指地球上各种构造形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板块运动、地壳内部的热力作用、地球上的物质循环等。
地质构造的演化对地壳变形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质构造演化造成了地壳的抬升和沉降。
地球的岩石圈以晶体岩石层为基础,它由一块块不断运动的灵活“地壳板块”组成。
当地壳板块在构造活动中发生碰撞或剪切时,会导致地壳的形变和变形。
这种形变和变形可能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沉降,形成山脉、盆地或海洋的形态。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导致的地壳抬升。
其次,地质构造演化还会引起地壳的断裂和地震活动。
当地壳板块在构造活动中发生剪切或拉伸运动时,会对地壳内部的岩石施加巨大的应力。
当这种应力超过岩石的承载极限时,地壳就会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是地壳变形的一种表现,它不仅对地层造成破坏,还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研究地质构造演化对地震的影响,对于提高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质构造演化还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在构造活动过程中,由于地壳的变形,地球表面可能会出现各种地质结构,如断层、褶皱、火山等。
这些地质结构会影响地层的连续性,改变地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研究地质构造演化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地质构造演化对地壳岩石的形成和变质有着重要影响。
在地球上的构造活动过程中,地板板块的相互碰撞和运动会导致大量的岩石形成和变质。
例如,两个板块的碰撞可能会形成一座火山,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地表凝固形成火山岩;而当地壳板块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褶皱时,地壳中的岩石会发生变形和变质,形成变质岩。
岩石的形成和变质对于揭示地球历史的演化和研究地质资源非常重要。
地区构造演化与地质构造地貌特征
地区构造演化与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的各种构造形态和结构特征,它是地球长期以来构造演化过程的遗留痕迹。
地壳的构造演化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质作用两个方面,它们是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形成和演化的基础。
1.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主要有地壳的抬升、下沉、水平推移和扭曲等。
其中,地壳的抬升和下沉是最常见的运动类型。
地壳的抬升常常伴随着造山运动,形成了许多山脉地貌和高原地貌。
例如,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势高度突兀,山峦连绵起伏,正是因为长江三峡地区曾经历了构造抬升的过程。
地壳的下沉则形成了很多盆地地貌和平原地貌,如松花江平原和太平洋沿岸洼地等。
2.构造地貌特征与地壳构造运动的关系地貌特征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它反映了地壳内部构造和构造运动的活动过程。
例如,喀喇昆仑山脉的南麓是新疆巴音布鲁克断裂,具有断谷、断崖、断壁等典型的断裂地貌。
这些构造地貌特征表明喀喇昆仑山脉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了巨大的构造运动,形成了这一独特的地貌景观。
3.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地质作用包括岩浆活动、构造断裂、地壳运动等,它们对地貌的形成和改造具有重要的作用。
岩浆活动可以通过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貌,如我国的长途火山群。
构造断裂会引发地震和地表破裂,形成断裂地貌,如鄂尔多斯地区的沙河地震溃塘。
地壳运动可以抬升和崩塌地表,改变地貌特征,如巴尔喀什湖地区的地壳凹陷。
4.地震活动和地壳形变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的最直接表现,它能引发地壳的形变和地表地貌特征的改变。
地震产生的地壳形变和地表破裂可以导致山脊的抬升、地面的下陷、断裂的形成等。
例如,我国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形成了大量的地面破裂地貌和滑坡地貌。
5.地壳构造演化与地质灾害地壳构造演化对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地壳的抬升可以导致山体岩石的破坏和滑坡的形成,增加山地地质灾害的风险。
地壳的下沉会改变河流的水文特征,增加洪涝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因此,了解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造地质学与构造演化
构造地质学与构造演化引言:地球作为一个复杂而神秘的大自然系统,其构造演化是地质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对地球表面形态、岩石、矿物以及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综合研究,人们逐渐建立起了构造地质学这一学科,揭示了地质演化的奥秘。
本文将从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入手,探究构造演化的主要过程和形态,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及其表面构造形态是否在时空上与构造过程相关联的学科。
它以岩石学、构造地貌学和地球物理学为基础,综合运用地层学、古生物学、矿物学、年代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揭示地壳构造的演化史和地球动力学的本质。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1. 原则性原理:地球构造是自然界基本组成要素之一,地球上的地质现象和现象之间都具有普遍性和基本规律性。
2. 演替性原理:地质构造与地壳的演替和地球演化密切相关,构造演化是长期历史过程的结果。
3. 关联性原理:地球体系内各界与构造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构造环境的变化与生态、地理等环境因素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构造演化的主要过程和形态构造演化主要分为构造形成和构造变形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壳内部的构造。
1. 构造形成构造形成指地壳构造体系最初的形成和发展。
它包括板块构造形成、火山构造形成、剥蚀构造形成等。
其中,板块构造形成是构造地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构造力量超过岩石的强度限度时,岩石就会发生变形,形成断裂、褶皱、岩浆侵入等构造体,这些构造体以一定的空间规模出现在地壳上。
2. 构造变形构造变形是由构造力量作用于地壳岩石,使之发生变形以适应力学平衡的过程。
构造变形包括挤压、拉伸、剪切等各种力学变形模式。
这些变形会造成地壳的各种裂隙、断层、褶皱、隆起和洼陷的形成。
例如,由于地壳挤压,构造活动形成了珠穆朗玛峰这样的高山,而拉伸则使地壳发生断裂,形成了裂谷和深海槽。
三、相关研究方法和应用为了解构造地质演化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观测和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表5-2)。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关于这场运动的发生演化,在华南研究较详。
在四堡(晋宁Ⅰ)运动留下的区域不整合面之下的浙西双溪坞群章村组锆石SHRIMP年龄887±188Ma,该不整合面之上的青白口纪晚世的板溪群、丹洲群底部或下部SHRIMP年龄分别为8148Ma、8198Ma(王剑,2000),赣东北蓝闪片岩Ar-Ar同位素年龄866±148Ma (舒良树等,1995)。
同造山期的皖南许村、赣北九岭花岗岩锆石SHRIMP8U-Pb年龄分别为823±88Ma、819±98Ma(李献华,1998)。
由此推断造山时间约在850 Ma前后,也可能是Ridinia超大陆聚合之时。
Ridinia 超大陆开成不久,旋即伸展解体,进入强烈的火山—裂谷期,出现了劳亚、古中华、冈瓦纳三大陆块群。
中国古陆块分解成大大小小的碎块,并使陆块边缘复杂化。
根据前述的青白口纪晚世板溪群等一套火山—裂谷相地层的SHRIMP年龄值,说明裂谷活动开始于820 Ma前后,即古中国陆块和Ridinia 超大陆解体之时。
这一时期在裂谷海盆形成了巨厚的火山—浊流沉积,在陆块边缘则形成一套厚度不一的火山—磨拉面堆积。
约在810 Ma前后在陆块边缘地带有一次强度不一的地壳抬升,赣东北广丰地区有地层不整合出现。
大约在800 Ma 或稍后陆壳又一次隆升造陆,即青白口纪末的晋宁运动(Ⅱ),导致扬子陆块增生和进一步固化。
南华纪-三叠纪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这一时期为古板块活动最活跃时期,出现了多岛洋的古构造格局。
根据此次汇集的我国大量蛇绿岩带的分布表明,古生代蛇绿岩主要出现于中西部,自北向南天山至康西瓦—昆中蛇绿岩带时代为加里东、华力西期,喀拉昆仑—松潘甘孜主要为华力西—印支期,班—怒带及其以南的藏南地区为三叠纪—白垩纪,而中国东部除完达山、台湾一带蛇绿岩为中新生代外,仅有的3条蛇绿岩带属四堡—兴凯期。
这种时空分布特点,反映我国陆海“开”“合”的总趋势,即大陆东部古板块可能拼接较早,而西部在南华纪—三叠纪“开”“ 合”频繁。
块、弧、盆结构复杂,秦、祁、昆阿尔金一带成为枝杈状小洋盆。
历经兴凯(泛非)、加里东、华力西、印支运动用,最终镶嵌成了欧亚大陆。
兴凯/泛非期1 南华-震旦纪裂谷期形成不久的中国古陆块,这时解体成大大小小的陆块,并使陆块边缘复杂化。
由于古亚洲洋扩张,从塔里木、华北陆块中分离出准噶尔-伊犁、佳木斯-松嫩微陆块群。
华北、扬子陆块间也为海盆所隔,北秦岭-北祁连山、阿尔金一带由于强裂离散形成枝杈状小洋盆。
阿尔金小洋盆北通古亚洲洋,使塔里木、华北陆块分离。
这时塔里木陆块、柴达木、祁连微陆块与扬子陆块很可能相拼或相近,沉积特征相似,南华纪冰碛物主要分布于扬子、塔里木陆块,而华北陆块仅在西部的贺兰山区有少量出露,震旦纪含磷层和早寒武世黑色页岩也主要发育于上述地区。
2 兴凯/泛非运动兴凯运动主要见于阿尔泰和蒙、吉、黑地区。
阿尔泰地区的震旦—寒武系喀拉斯群与奥陶系不整合,有可能为兴凯运动的表现。
额尔古纳微板块与松嫩、佳木斯微板块可能于这一时期在新林与呼玛一带对接,形成了额尔古纳断裂带震旦纪末的上库力蓝片岩带和震旦纪末或寒武纪初的新林蛇绿岩带。
伊兰—牡丹江Ar-Ar年龄值为664.9 Ma、599 Ma的蓝片岩带,以及张广才岭、佳木斯地区年龄为638 Ma、614 Ma(程裕淇等,1994)的花岗岩类都可能为兴凯运动的产物。
泛非运动与兴凯运动的时间相近,藏南地区的变质基底,初步认为形成于寒武纪早中世的泛非运动,但它们的构造活动特点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加里东期早古生代地壳继续沉降,除冈底斯、喜马拉雅等地区外,寒武纪时海平面上升达于高峰,同时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生物孕育时期,导致寒武纪初生物大爆炸。
至奥陶-志留纪开始了加里东运动,这是我国又一场波及范围很广的造山运动,各板块又一次发生汇聚。
天山—兴蒙造山系西东两端聚合造山作用相当明显。
西部活动地带主要是在阿尔泰至北天山一带。
北疆和内蒙额尔齐纳旗奥陶—志留系属活动陆缘沉积的碎屑岩、火山岩夹放射虫硅质岩。
中、南天山则为塔里木北缘夹杂小型碳酸盐台地的深水沉积,仅局部夹火山岩。
与上覆的泥盆系在阿尔泰—天山为不整合接触,在南天山则为整合接触。
其间有多条下古生界蛇绿混杂岩带,中天山南缘有加里东期蓝片岩、榴辉岩带,表明北天山—中天山一带于志留纪末曾发生块体汇聚,阿尔泰—天山一带曾发生广泛的加里东期造山。
在造山系东端额尔古纳与喜桂图一带发生加里东期造山,其中有伊敏河蓝片岩带。
伊兰—牡丹江蓝片岩带第二次运动的变质事件时间为445~414 Ma(Ar-Ar);另据赵春荆研究(1996),佳木斯微地块与华北板块也在这一时期拼合。
经过这次汇聚作用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与其间隔的佳木斯、松嫩等微陆块、地块群至此有可能已联为一体。
经加里东运动阿尔金、祁连—西秦岭洋已封闭,塔里木、华北、扬子板块相联。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间的华南裂谷海盆这时形成了一条重要的造山带。
据地层记录,华南海盆在寒武纪早世裂陷加剧,海水突然变深,扬子陆缘台地边缘向NW大距离后退,在其东南斜坡带形成非补偿性深水黑色硅泥质沉积。
奥陶纪时两个古板块开始汇聚,扬子陆块内部隆起,出现了黔中古陆,陆块边缘斜坡带都逐步向ES方扩展或迁移。
这时华夏陆缘的华南造山带开始造山,造山带花岗岩的年龄值集中在410 Ma~460 Ma,即为早奥陶世—志留纪,上奥陶统含大量的砾岩楔。
赣南鹅婆钾长花岗岩等造山后花岗岩的测年多为380 Ma~410 Ma,即顶志留世—早泥盆世。
大部地区不复有志留纪沉积,仅在造山带前缘的赣西南地区发现有可能属上志留统的灰色磨拉石堆积。
在华南加里东造山时期,处于前陆盆地的江南地区,扬子陆缘斜坡带在早志留世又转回来向NW方移动,下志留统向黔中古陆上超,约在中志留世末最终使两个板块拼为一体,华南绝大部分(钦州海槽、滇东曲靖、丽江—金平一带除外)在中晚志留世上升为陆。
华力西-印支期1 泥盆纪-中二叠世华力西期早期表现为古亚洲洋中西部和中国西南部古特提斯洋的强烈扩张,全国处于“西开东合”态势。
约在石炭—二叠纪时昆南、金沙江、澜沧江洋盆打开,扬子陆块西南缘大范围裂解,包括与冈瓦纳古大陆间的班公错—怒江洋,中国西南部出现4个中小型洋盆。
但西伯利亚板块佳木斯、松嫩微板块与华北、扬子、华夏等古板块的东部仍连为一体。
全国地势总体西低东高、海水向东浸漫,但洋壳未能扩及额尔古纳、喜桂图和东秦岭、大别地区。
天山—兴蒙造山带是我国华力西运动的主要场所,西部阿尔泰—天山地区的华力西运动具有多幕的特点,大部分地区泥盆系与石炭系均为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火山岩,厚度在万米左右。
二叠纪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
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间均为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力西Ⅰ、Ⅱ幕。
在南天山运动较弱的泥盆系至二叠系下统间均以碳酸盐岩为主,二叠系中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仅泥盆系、石炭系间为不整合接触。
在伊犁盆地见二叠系上统含煤地层与中统陆相碎屑岩、火山岩间为不整合。
该区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有10余条之多,内部微陆块、小洋盆、岛弧演化关系甚为复杂。
根据南北生物群落的差异,洋盆于中二叠世末(华力西主幕)消亡于依林哈别尔尕-西拉木伦一线,此后该区即入陆盆时期。
古特提斯洋约在中晚二叠世时已开始萎缩,昆南洋盆于中二叠世末先行消亡。
根据龙木错-澜沧江结合带的晚古生代蛇绿岩、蓝片岩带推测,澜沧江古特提斯洋也可能于这时闭合造山,冈底斯—印度板块与扬子陆块靠拢,冈底斯中二叠世浅海相碳酸盐岩,含煤地层与扬子区地层特点已十分相近。
华南钦州残留海槽也于中二叠世末造山,并有同期花岗岩分布。
2 晚二叠世-三叠纪印支期扬子西南陆缘的松潘—甘孜、右江地区自晚古生代始一直是离散边缘盆地、小型碳酸盐岩台地与深水槽盆硅泥质沉积并存。
中二叠世晚期扩张加剧,形成了著名的川滇玄武岩流。
三叠纪时印支运动开始活动,松潘—甘孜、右江一带转变为汇聚边缘。
印支陆块由SW而NE的聚合作用,在右江地区留下完整的运动记录,早三叠纪世盆地容纳空间突然加大,形成较薄的非补偿性灰泥质沉积,同时扬子陆块上碳酸盐岩台地边缘从黔南迅速撤退到黔中;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安尼期表现为盆地沉降幅度显著增大,形成了超补偿型巨厚砂泥质浊流沉积,川南—黔北出现盆缘隆起;从安尼—拉丁末期,盆地沉降中心由广西移入黔南,而盆缘隆起中心却从川南移到黔中;中三叠世末,扬子陆块碳酸盐岩台地南缘下沉,形成深水瘤状灰岩、铁锰质灰岩和泥砂质浊流沉积。
至此右江盆地基本被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