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的“三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的“三大关系”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与能力、觉悟的关系,并且抓住正确处理三大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理论和实际;教与学;知识;能力;觉悟
中学思想政治课,一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二要提倡启发式教学,三要使学生在学识、能力、觉悟几方面全面发展。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在实际中要正确处理“三大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与能力、觉悟的关系。正确处理“三大关系”的关键在哪里呢?下面谈一些粗浅之见。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包括联系实际阐明理论和运用理论说明实际问题两方面。应该说,这两方面大多数教师都是重视的,一点也不结合实际的教学确实已很少见,问题在于结合的程度还存在较大差距。
有些教师的课,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水乳交融,自然、亲切。而有些教师的课,尽管也引进了实际事例,却未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诸多原因中关键是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能否吃透学生。举例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有些例子,科学性上并无问题,但学生领会不了或不感兴趣。举这种例子,无法唤起学生的联想,使之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教材,失去了举例的本来意义。在教学中应注意选用学生已知或虽“未知”却“力所能及”的实例,
和那些与中学生心理特征相适应的生动有趣的实例。尤其是那些为学生普遍了解,但在学生看来与思想政治课所学理论有“矛盾”的实际材料,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要舍得花力气帮助学生搞清楚。
教与学的关系,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它体现了教与学的辩证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如何推进启发式教学?我认为,我们固然需要在启发式的具体方法上作不懈的努力,但根据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状况,首先要在教学结构上有一个根本性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为启发式教学的采用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开辟广阔的天地。要变“教师一讲到底”为“读、讲、议、练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新教材可读性较强,要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读”。“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再是带着耳朵,而是带着问题来听教师讲。在“读”的基础上教师精讲,主要讲教材的内在联系和重点、难点,讲学生未能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这类“悬念”的讲解,学生一般都给予较大的关注。教师讲过之后,学生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还有什么不同看法,还有什么深化性意见,应使之有发表讨论的机会。在这种“议”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既使学生积极思维,增强能力,当堂巩固知识,又使教师
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实践证明,“读、讲、议、练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对推进启发式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要变“只抓课堂教学”为“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课外活动不容忽视。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作为主人他们必然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已经开展起来的社会调查、小论文竞赛、小记者招待会、名人名言鉴赏会、“家务劳动一日”等活动,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在“家务劳动一日”活动中,所有学生的兴趣都非常高,他们自己买菜,自己做菜,请家长、教师品尝。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学到了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培养了劳动观念。要变“一块黑板一张嘴”为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结构。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电影以及师生自编、自演诗歌朗诵、戏剧、小品等,都能设置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染,激发起学习政治课欲望与兴趣。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知识,轻视能力,忽视觉悟”的现象,相当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学到了知识就必然会增强能力,提高觉悟”,所以,确认知识向能力、知识向觉悟转化的必要性,研究如何实现这两个转化,就成为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觉悟之间关系的关键所在。
知识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活动的成果。能力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某项活动的本领。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增强能力的过程。但是,知识和能力并不同步发展,一个人知识多并不一定能力强,这里有着一个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问题。怎样
实现这一转化?根本的办法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地进行能力培养,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像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的那样,把认识看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要使学生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觉悟的认识,必须是人们自己的认识、比较稳定的认识、能够外化为行动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和觉悟的区别和联系。如果学生自觉接受了所学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的信念,并用以支配或影响自己的行动,那么知识就转化为觉悟。如若不然,知识和觉悟就分离了。有些学生能熟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但实际上并不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有些学生讲得出任何劳动都光荣的道理,但实际上看不起某些行业,这些都反映了两者分离的存在。
我们要努力克服这种分离,实现知识向觉悟的转化。实现这一转化,说到底是要使书本知识真正被学生所接受。有些理论学生为什么难以接受?据调查,主要原因是他们感到用所学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思想上的这些“疙瘩”,我们决不能回避,必须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尤其要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只要把这些“疙瘩”逐步解开,理论是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能够转化为觉悟的。
参考文献:
1.《政治课教学》
2.《科学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