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竹林七贤资料

合集下载

竹林七贤是谁

竹林七贤是谁

竹林七贤是谁阅读精选(1):?竹林七贤简介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公元241~249年以来,魏齐王曹芳在位。

此时,曹氏宗室势力日微,大权渐落到司马氏手中。

司马氏为了巩固、扩大自我的势力,一面大肆诛戮曹氏王室,一面屠杀倾向曹氏集团的文人,造成了极端恐怖、黑暗的政治局面。

曹芳当时的年号为“正始”,正始作家就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其中以阮籍、嵇康的成就为最高。

阮籍(公元210~260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人。

因为当过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

阮籍崇尚老庄哲学,蔑弃礼教,行为佯狂放诞,对当时的现实极为不满。

他曾用沉醉六十日的方法逃避司马昭的联姻要求,以酣醉对付司马师兄弟所宠信的钟会对他的陷害。

他平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最后保全了自我,幸免于难。

他留下来的作品主要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诗的资料主要是写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的嗟叹,多用比兴,托意深远。

对虚伪的礼教表示了极大的厌恶,对统治者的荒淫腐朽也有所揭露。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谯国轾人。

少孤,有奇才,美词气。

与魏宗室联姻,拜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

他与阮籍一样,崇尚老庄哲学,蔑弃礼教。

但是,嵇康性情刚直,锋芒外露,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直接与司马氏集团对抗,最后被司马昭以“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

他主要的文学成就是散文,鲁迅辑有《嵇康集》,较为完善。

山涛(公元205~283年)也是河南人,字巨源。

在崇尚老庄哲学方面,与阮、嵇同道。

他与司马懿有亲戚关系,见到懿与曹爽争权,就隐居不问世事,司马师继位时才出仕做官。

做官后,又欲拉嵇康出仕,嵇康就跟他绝了交往。

向秀(约公元227~272年)也是河南人,字子期。

曾为《庄子》作注,未成而卒。

他的《思旧赋》情辞沉痛,很有名。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与阮籍并称“大小阮”。

善弹琵琶。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也是一个不拘旧礼法的文人。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诗词讲解: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含答案)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诗词讲解: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含答案)全国通用

第 22 节.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一、本集提到的知识点:1、魏晋风度:又称魏晋风流(魏晋风骨)。

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的行为风格。

2、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后世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3、《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

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其来源有两种说法:(1)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

韩王召唤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2)《广陵散》的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

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二、课后练习:1、“竹林七贤”是指。

2、魏晋名士都有什么特点?三、练习答案:1、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2、率直、任诞、洒脱、自由(意思对即可)。

竹林七贤人物介绍

竹林七贤人物介绍

竹林七贤人物介绍“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风采出众的一个文学群体,即嵇康、阮籍、刘伶、向秀、山涛、王戎和阮咸七人。

他们这些文人墨客,有的不拘礼法、我行我素,有的逍遥山林、终身不仕,更有谈玄醉酒、长歌当哭。

《世说新语》曾有这样一段记录:“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

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更有竹林笑傲的典故,指“竹林七贤”独立于世俗之外的放浪不羁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在古代历史上,“竹林七贤”是隐士的代表他们以远离官场,淡薄名利而被后人传诵。

“竹林七贤”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三国末期魏晋交替的这个时代,政治黑暗且战争不断,著名的“曹马之争”直接促使竹林七贤走到了一起。

大约1700年前,曹睿驾崩后的正始年间,朝廷危机重重,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为争夺皇位的争斗已暗中涌动。

据说,7位名士为了躲避这一场迟早都会到来的腥风血雨,先后来到了云台山的一片幽静的竹林中聚会。

他们在竹林中开怀畅饮、放歌长啸、抚琴赋诗、谈玄论道,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

随着时光推移,他们被视为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一个象征,为后人纷纷效仿和津津乐道。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虽继承建安文学的精神,但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却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其中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作品主要以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为主。

“竹林七贤”作为魏晋时期最为之关注的文学群体,其影响是巨大的。

“竹林七贤”大都精文学通音律,倡自由,崇自然,并在哲学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 局外人——不是说他不入局,而是说他看的最 为清楚。向秀是明白那些林中之日不可长存的。 当嵇康孩子一般惹尽麻烦时,他是看得很清楚 的,几次欲言又止,一方面他太了解嵇康,知 道劝说无用且会使两人横生隔阂,另一方面他 自己也不愿意以这些俗世之语坏了竹林的清泠。 他不愿意打破那些林间把盏、交心、挥琴、长 啸的美好日子,那是竹林七贤共同的快乐和美 丽的梦。向秀是比任何一个都要珍惜这场梦的, 因为他最清楚地知道这梦有多易碎。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最喜女色的一位, 几已达无酒不欢,无美不眠的境界。 看到夫人是黄脸婆,自然更没兴趣了, 于是在外寻花问柳,踏遍魏晋最有名 的青楼妓院,在妓女中也有特喜欢刘 伶的,那女的芳龄十八,也不嫌刘伶 老牛吃嫩草,甘愿倒贴,养着刘伶, 成为魏晋时期一段风月佳话。
• 最经典的就是一次逛妓院花光了钱,把衣 服裤子全当了还不够,内裤也被人扒了, 裸奔回家,才发现家里的衣服也早当了, 这时正好山涛来找他,刘伶就死要面子活 受罪的充门面,一上来就说自己以天地为 屋,以屋为衣裤,教训山涛是断袖癖,居 然跑到他的衣裤来干什么?还不把衣裤也 脱了?气得山涛直乐,其实人家山涛是听 说他的衣裤被妓院扒了,为了竹林七贤的 名声不被砸了,去赎了衣裤来送还刘伶, 被他这么一数落,山涛当时也没说什么, 心里却对刘伶起了不满,以后就想逮机会 整他。
• 王戎想要嵇康死,先开始挑拨嵇康和山涛之间的 关系,在嵇康面前把所有的坏事都算在山涛头上, 而在山涛面前,又把竹林声誉受损的责任全推给 了嵇康,认为是嵇康揭露了竹林的黑幕,让竹林 经营亏损,更造谣说嵇康隐居的湾泉是攻击竹林 的幕后黑手。山涛信以为真,果然大骂嵇康和湾 泉,甚至还骂到了湾泉背后的魏国朝廷。而卑鄙 的“烂的儿”王戎偷偷记下了山涛的骂句,故意 断章取义泄露给嵇康,嵇康虽然早就归隐,却心 系竹林的清誉,不忍毁于山涛、王戎二人之手,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愤而写下当时名噪一时的 《与山巨源绝交书》,而王戎又找到了当时魏国 主管宣传文化的尚书郎钟会,开始不断说山涛和 嵇康的坏话,想借钟会之手干掉嵇康和山涛。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

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嵇康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字叔夜。

谯国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

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

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

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

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

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

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幽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

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答: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向秀、阮咸这七个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不媚权贵、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豪爽之士。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1、嵇康嵇康,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嵇康虽然家世儒学,但却崇尚老庄,追求自然之道。

他最擅长鼓琴,一曲《广陵散》天下闻名。

他本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所以与后来的司马氏政权格格不入。

嵇康的朋友山涛为司马氏的大官,离职时推荐他,嵇康就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绝交。

后最终被司马昭寻找接口杀掉。

2、阮籍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本有意于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但当时政治风云变幻,于是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有时闭门不出,有时四处游玩,有时也做出些放荡的举动。

但他对司马氏政权并不做直接对抗,故一生平安无祸。

3、山涛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山涛以其风神气度闻名于当时,世人说他像璞玉浑金,修养深厚而不外露,对他评价很高。

与嵇康、阮籍不同,山涛的政治生涯比较顺利,先是在曹氏集团中任职,后又很得司马氏的重用,管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

4、向秀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向秀本愿做一个笑傲山林的隐士,但嵇康被杀后,他迫于压力不得不出来做官,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向秀对老庄之学有深入的研究,曾注《庄子》一书,影响非常大。

今日流传的郭象的《庄子注》,其实就是在向秀的基础上完成的。

5、刘伶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

他对司马氏政权深恶痛绝,就行为狂放,以做掩饰。

有次他在屋里裸体,来客责问他,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舍,以屋室为裤,你干嘛钻到我的裤子中?”他以嗜酒留名于后世,出外时经常带着酒壶,边走边饮,还曾作《酒德颂》一篇。

6、阮咸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阮籍之侄,二人合称为“大小阮”。

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懂音律,以善弹琵琶而闻名。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指的是中国魏晋时期七个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

他们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因此得名。

竹林七贤的故事有很多,比如:
1.嵇康与钟会:嵇康与钟会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两人互相欣赏。

但后来钟会造谣嵇康坏话,导致嵇康被司马昭所杀。

2.阮籍与司马懿:阮籍和司马懿是好友,但阮籍发现司马懿有夺权之心后,便与他疏远了。

3.刘伶与阮籍:刘伶和阮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喝酒、唱歌。

有一次,他们去竹林里喝酒,阮籍喝醉了,刘伶就把他背回家。

4.山涛与王戎:山涛和王戎都是竹林七贤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有才华,而且有很高的道德操守。

有一次,山涛的妻子生病了,王戎亲自去照顾她,直到她康复。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竹林七贤的性格特点:他们追求自由、豁达、不受拘束;同时又有着高尚的道德操守和才华。

竹林七贤简介

竹林七贤简介

向秀之“竹林精神”
他是以自己的渊博学问、“无为而无 不为”的精神来驾驭他自己的,这正 是“竹林之性”在他身上的体现。“ 竹林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把道家的 思想精髓体会入微,这是“竹林七贤 ”与那些貌似放达不羁、实际并无其 他理想追求的人的重要区别.
简介
刘伶(约221年-300年),魏晋时期沛 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字伯 伦。 “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将 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 。晋武帝泰始初, 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 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 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 传统“ 礼法”表示蔑视。是竹林七贤 社会9),嵇康、阮籍、 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 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 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 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 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 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 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 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 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对五言诗的影响
阮籍啸台
阮籍嗜烈酒、善弹琴,喝酒弹琴往往复长啸,得意时忽 忘形骸,甚至即刻睡去,可谓“我今欲眠君且去,明朝 有意抱琴来”。
简介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年龄 最大的一位,一生历经几起朝政 变故。他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 :39岁以前山野布衣;40岁始 入仕途.与司马氏的关系甚融洽 ,且任职又极勤勉(嵇康曾因此 与他绝交),似乎是与“竹林七 贤精神”背道而驰的。
山涛之品格
他为人含而不露,自持 而不高傲,正直而不轻 狂,他在出任官职之前 就由于雅好老庄之学, 遂确立了以老庄哲学为 主的人生态度。正是在 这段时间里,他结交了 阮籍、嵇康、吕安等名 士,作竹林之游,通过 实践加强了他的哲学信 念。
简介
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 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 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 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 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 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 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 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 善。向秀喜谈老庄之学,著《思旧赋》、 《难嵇叔夜养生论》。

竹林七贤七个人的典故

竹林七贤七个人的典故

竹林七贤七个人的典故竹林七贤七个人的典故 1魏末晋初的竹林七贤七个人的典故 1,分别是阮籍(ruǎn jí)、嵇康(jī kāng)、山涛、刘伶(líng)、阮咸、向秀、王戎。

这七个人是当时的七位名士,同时这七个人也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具体如下:1、嵇康(jī kāng)公元224年-263年,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从小就十分的聪明好学,而且长相也十分的俊秀,因此后来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不过后来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夺取,而嵇康不愿意出任司马家族的官,后被司马昭杀死,死的时候只有40岁。

2、阮籍(ruǎn jí)公元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阮籍十分信奉老庄之学,相对于嵇康而言,阮籍则在政治上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也正是因为这样,阮籍最后可以善终,享年五十三岁去世。

3、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三国至西晋时期大臣。

山涛的出身并不是很好,早年的时候十分的贫困,后来在司马师执政的时候被推举为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山涛成为了太子少傅,可以说是竹林七贤中官职比较高的存在了。

4、刘伶(líng)221年-300年,魏晋时期名士。

刘伶一向以喜好喝酒著称,每次和朋友见面或者自己单独在家的时候都是大醉。

刘伶一生都爱好自由,不喜欢束缚,因此刘伶也没有当过什么大官,但是刘伶一生倒也过得舒适。

5、阮咸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

他与阮籍并称“大小阮”。

他的叔叔也是前面提到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

阮咸也爱好喝酒,并且十分精通音律,但是也正是因为后来质疑荀勖的音律而被贬官。

6、向秀约227年-272年,魏晋时期的文学家。

向秀年轻的时候就十分喜欢读书,也喜欢谈论老庄之学。

向秀早年和嵇康等人交好,后来嵇康被杀害,向秀就隐居起来了。

后来又收到司马昭的接见担任散骑常侍。

7、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三国西晋时期名士。

王戎的出身十分好,是琅玡王氏家族的一员,大家都知道琅玡王氏在魏晋时期是天下第一大家族。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分别是谁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分别是谁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分别是谁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分别是谁你知道竹林七贤是谁吗?他们在当时的社会里有什么影响呢?下面跟yjbys店铺来看看吧!竹林七贤及其影响竹林七贤即魏晋时期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名士的总称,而嵇康为七贤中的实际领袖和灵魂人物。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贤哲群体,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他们的个性精神和人生追求,对当时的社会和世风,对魏晋文化的形成,对其后的文士阶层,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贤之称最早见于东晋孙盛《魏氏春秋》。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附《嵇康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云:“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阮籍、嵇康等人同游于竹林,人数恰好和孔子所说的“贤者七人”相吻合,故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虽然不是同郡同里,但因他们“皆豪尚虚无,轻蔑礼法”,有相同或相似的志趣爱好,对当时的社会有大体相同的感受,故能慕名相访,一见如故,“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把身外的险恶、世事的龌龊忘了个一干二净。

同时,他们七人的`个人性情和政治立场也不是完全一致,有的甚至相互冲突矛盾,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他们各自迥异的炫目形象。

在个人性情上,因七人的思想和品味各不相同,故而行为举止也表现得迥然不同。

嵇康旷迈不群,刚肠嫉恶,不事权贵,洁身自好,关键时刻敢于拍案而起,显示了一代名士的铮铮铁骨;阮籍志气弘放,任性不羁,爱憎分明,但他总是处在一种矛盾与苦闷的心境中,导致他言语癫狂,行止放浪;山涛知人善任,举荐贤才,廉洁清正,生活节俭,不贪荣华;王戎不拘礼教,反感浮华,善于品鉴人物,颇多佳言隽语,以致使言简意赅、言约旨远成了魏晋时清谈的极佳境界;阮咸狂荡放诞,蔑视名教,无视礼法,常有惊人之举,而其对音律琴艺造诣之高深,令人不能望其项背;刘伶玩世不恭,肆意放任,嗜酒如命,是位名副其实的酒徒狂士;向秀秀外慧中,平和中庸,达观超脱,淡泊宁静,深得老庄玄学真谛。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 (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1、山涛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西晋大臣。

好老庄之学,与嵇康、阮籍等结交。

年四十始出仕,官至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领吏部10余年。

选用官吏,皆亲作评论,以供皇帝选择,时称《山公启事》。

太康四年(283)卒,年七十九岁。

卒,谥曰康。

涛著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作五卷。

此依《隋书志》)《山公启事》三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山涛2、嵇康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字叔夜。

谯国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

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

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3、阮籍阮籍(210-263),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

小陈乡阮庄村人,阮瑀之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

竹林七贤的介绍

竹林七贤的介绍

竹林七贤的介绍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1、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

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

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主要成就: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开创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主要作品:《嵇中散集》。

2、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3、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

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

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

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

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

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

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

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4、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

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

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
• 背景:魏齐王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春,司马懿发动高 平陵之变,捕杀了执政的曹爽,魏国皇帝曹芳形同傀儡 ,大权尽归司马父子三人所有。这期间,属于曹氏阵营 的正始玄学名士何晏、夏侯玄相继遇害。
• 在当时的时局下,士人主要有两个选择,一是归附司马 父子,一是以不合作的方式默默对抗。其中,不合作的 方式,又包括隐逸山林,拒而不出,竹林之游有着以上 大的背景。
《世说新语·任诞》
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 刘伶时代的一升,大概相当 于现在的0.4升。一升酒的 重量大约就是0.4斤。
“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 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 刘伶三年整。”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唯一流传至今的 作品就是《酒德颂》。这有点让人不能服气,他 凭什么被破格评为七贤?有什么特殊本领?七贤 的标准是什么?
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代的名士恭曾说过:“名士不必 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 名士。” 闻一多先生更是把它改为“痛饮酒,熟读《离 骚》,方得为真名士”(《闻一多全集·年谱》)。
在可见成为名士的最基本条件有二:一是能喝酒,二是 会读书。而且这书不是散文体的《老子》、《庄子》,而 是诗歌体的《离骚》,说明诗与酒,是那个时代的主流。
各自结局:
• 嵇康被司马昭所杀;
• 阮籍放纵不羁,但未与司马氏公然作对,其行为被司马 昭所容,昭为晋王,加九锡,请阮籍写劝进文,后得以 善终;
• 刘伶和阮咸,一个纯酒鬼,一个酒鬼兼音乐家,后不知 所终;
• 向秀一度为官,但终于无为,后来的事迹也不甚清楚, 但为我们留下了《庄子注》;
• 王戎和山涛为仕途最显赫者,都官至丞相级别的三公, 成为西晋重臣。
• 《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jiong牖you,

竹林七贤故事简介

竹林七贤故事简介

竹林七贤故事简介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七位名士,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聚会,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其中,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

他们或者恃才傲物、或者淡泊名利、或者忠贞报国,表现出风骨翩翩的文人雅士气度。

然而,他们也不得不面对政治场的黑暗和险恶,并且在这个领域里面遭受了不可避免的挫折和磨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嵇康拒绝了司马氏集团的拉拢,最终被司马昭所杀。

阮籍则选择了醉酒狂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山涛则选择了投靠司马氏集团,但他却能够保持自己的气节和风骨。

向秀则选择了隐居不仕,但却被山涛推荐给司马氏集团。

刘伶则选择了纵酒放达的生活方式,不问世事。

王戎则选择了明哲保身的方式,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态度。

阮咸则选择了与当时朝廷的权贵进行斗争,最终遭受了贬谪和放逐。

竹林七贤的故事充满了悲壮和豪迈的情感。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风骨和精神,对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1、嵇康---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和阮籍等人称为“竹林七贤”,嵇康是精神领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也就是什么规矩、传统啊,都不要了,人活着就是潇洒、快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喝酒、吟诗、弹琴、嗑药,醉生梦死。

实际上凡是放浪形骸的人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外表风光,内心沧桑。

嵇绍的父亲是嵇康,但他的性格和父亲完全相反。

嵇康喜欢无拘无束,类似于微博上的大V,粉丝众多,但口没遮拦,愤世嫉俗;而嵇绍忠心报国,一生在宣传正能量。

两个人都死于非命,嵇康被政府所杀,死得悲壮,临死前弹奏一曲的画面震撼千古;嵇康为保护皇帝死于乱军刀下,死得悲惨,临死前曾说的一句话流芳百世。

嵇康是官二代,从小聪明,博览群书,长大后成标准的“高富帅”,娶的夫人是曹操曾孙女。

他担任过曹魏的中散大夫(皇帝从官,有时承担传达圣旨的任务),世称嵇中散。

等到司马氏掌权,他几乎远离官场,躲进山林。

他和阮籍等人称为“竹林七贤”,他是精神领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也就是什么规矩、传统啊,都不要了,人活着就是潇洒、快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喝酒、吟诗、弹琴、嗑药,醉生梦死。

实际上凡是放浪形骸的人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外表风光,内心沧桑。

因为他们反对司马氏,又无力抵抗。

只能在微博、朋友圈晒美酒、晒诗词,彼此点赞,纵情声色。

但不是所有人都躲得掉的,谁让你名气太大呢?大将军司马昭请嵇康出来做官,其实就是逼着这个大V表态,你到底站到哪一边。

他不肯出山,因此种下祸根。

钟会还没有成名时,写了一本书《四本论》,想让嵇康点评。

又害怕嵇康看不上,在墙外面把书扔了进去,然后跑了。

等到钟会显赫后,胆气已壮,再次拜访嵇康。

嵇康不理他,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打铁。

钟会悻悻离开。

临走时,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钟会随即向司马昭进谗言,嵇康被处死刑。

当天,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被官方拒绝。

临刑前,嵇康神色如常,在刑场上抚弹一曲《广陵散》。

魏晋风流之竹林七贤

魏晋风流之竹林七贤

魏晋风流之竹林七贤何谓竹林七贤?竹林会集,主要活动时间在嘉平年间。

此时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魏国朝野重新洗牌,时局异常混乱。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

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却在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一起,他们啸聚竹林(今河南焦作云台山地区),索琴饮酒,纵情不羁,口言老庄,心怀玄远,以老庄之道慰藉当世情怀。

相视一“啸”啸,一种歌吟方式,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魏晋时期多有名士之啸。

史上记载,阮籍善啸,百步之外,都能清楚地听到。

相传,阮籍曾在苏门山遇到隐士孙登,和他谈论上古玄远之道、修身养性之术,孙登寂然无语,只是呆呆地看着阮籍。

后来,阮籍不再说话,也与那人对视。

良久,阮籍忽有所悟,长啸了一声,兴尽而返。

行至半山腰,忽闻山上传来一声长啸,如鸾凤之音,响彻山林,回头望去,那啸者正是孙登。

后,阮籍写下《大人先生传》。

阮籍还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泛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

司隶何曾(司隶:即司隶校尉。

何曾:三国魏人,字颖考,曾任司隶校尉、尚书、镇北将军,入晋后官至太宰。

)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文王曰:“嗣宗毁顿(【毁顿】指居丧过哀而导致极度疲惫。

)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据《礼记·曲礼》中说,居丧时如身体疲乏不舒适可以饮酒食肉,这也合于丧礼;)如居丧不能坚持到底才是最大的不孝……”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得名由来】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

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

《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背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淡、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特点】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嵇康(223~262)】嵇康,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国侄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

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魏晋风度:竹林七贤

魏晋风度:竹林七贤

魏晋风度: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於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

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

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冯远《竹林七贤》最早把嵇康、阮籍等人称为竹林七贤的,是西晋左将军阴澹。

他在《魏纪》中写道:“谯郡嵇康,与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友善,号竹林七贤,皆豪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由于竹林七贤中最后去世的王戎卒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与阴澹生活的时代约略相同,而之后紧接着便是“永嘉之乱”。

所以,竹林七贤的说法在西晋时期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

到了东晋,竹林七贤之称才广为流行。

王宏喜《竹林七贤》嵇康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

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

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

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和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交界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扩展资料
“竹林七贤”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竹林七贤”代表魏晋时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可以说,七贤代表了魏晋时代精神,他们藐视礼法、崇尚自然、率性而为,有着魏晋鲜明的个性与特点。

“竹林七贤”应该是当时引领时代的人士,在中国政治上最不稳固,社会上苦不堪言的时代,他们涂脂抹粉,服药行散,弹琴咏诗,饮酒长啸,举止惊世骇俗,后人称这种行为为“魏晋风度”。

可以说,“竹林七贤”给我们奉献了一种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风度”,也就是“七贤”在文化上为我们今天创造了一种非凡的美学——生活乐趣、充满文人意蕴的生活乐趣。

竹林七贤总结

竹林七贤总结

竹林七贤一、人物七贤的人物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刘玲、阮咸、向秀、王戎二、历史背景魏末晋初期。

始于曹氏和司马氏的相争时期,高平陵事变后,司马家族把持朝政但并未篡位,先后经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时期,直到司马炎才成立“晋”朝。

司马氏统治时期以“孝”治理天下。

三、人物简介(一)嵇康嵇康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被当时称为人中龙凤,尤为七贤中其他人物尊重。

家贫、早孤,与吕安、向秀交好,其中常与向秀一同打铁。

史书记载嵇康是当时的美男子,曹操的孙女(史书记载不详且存有争议)见后嫁之。

政治倾向曹魏,后又得罪于钟会,因吕安事件被杀,死时演奏《广陵散》被称为绝唱,后小说《笑傲江湖》的歌曲笑傲江湖讲得就是《广陵散》。

因政治见解不同曾做《与山巨源绝交书》,但死时又把子女托付与山涛。

死时年方40岁,也是竹林七贤中唯一被害者。

(二)阮籍阮籍的父亲就是“建安七子”的阮瑀,阮瑀是当时的一位隐士,后被曹操烧山逼出,无奈出山为官,与司马懿在同一部门当差,文采出众,曾马上作文曹不能改,不幸早逝,时阮籍尚年幼。

阮籍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七贤中最先被司马氏注重。

阮籍好女、好酒、好哭。

常通过“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对礼法表达自己的对当时政治黑暗等的反对。

先后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招用,被司马昭称为当时最谨慎的人,讲话非常谨慎当形体语言非常丰富,以善“青白眼”著名。

好“醉驾”无路痛哭而返,司马昭曾想让其子(司马炎)娶阮籍的女儿,被阮籍以醉酒60天推脱。

(三)山涛竹林七贤年长者,后官拜“三公”,司马氏的远亲,少年曾怀有大志,早期为官,以“审时度势”闻名。

高平陵事变后出山,时年已四十岁。

与嵇康、阮籍交好,后留下“隔墙有耳”的典故,其妻曾表扬其胸怀宽广。

为人重友情,做事较沉稳,有劝嵇康不造反的传说,儒家思想较浓厚。

为官廉明,是真正的实干家。

(四)刘伶好酒,无明确政治倾向,文采出众,与嵇康、阮籍交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作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其诗今存50 余首,以四言律诗为多,占一半以上。 嵇康著作,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又别有15卷本,宋 代原集散失,仅存10卷本。明代诸本卷数与宋本同, 但篇数减少。明本常见的有汪士贤刻《嵇中散集》 (收入《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张溥刻《嵇中散 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1924年, 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 社出版,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 评论材料。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 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 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但据后来学者陈寅恪先生 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 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 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 贤”,所以才有与典故相悖,“竹林”既 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之说的观点。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 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 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简介
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字叔夜。谯国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 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 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 之一。《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 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 刘伶相与友善,游 于竹林,号为七贤。”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 司马氏 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 《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因“非汤武而薄周孔”, 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 所杀。
简介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 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 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 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 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 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 等。
对五言诗的影响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其《咏怀诗》把八十二首五言诗连 在一起,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并塑造了一个悲愤诗人的艺术形象,这本身就是 一个极有意义的创举,一个显著的成就,阮籍狂饮图 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 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晋左思、张载、陶潜(《饮酒》),南北朝刘宋的鲍照, 北周的庾信,唐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等人诗篇都是以抒情言 志,广泛涉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思想内容的五言长诗,无不是对阮籍《咏怀诗》 的继承和发展。 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 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悟。阮籍 的诗形象得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 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造了抒 情组诗的阮籍的《咏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调出现在中国诗坛上, 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阮籍之后,诗人争先仿效其作,影响极为深广。后人给 予“忧时悯乱,兴寄无端,而骏放之致,沉挚之词,诚足以睥睨八荒,牢笼万有” 的极高评价,是当之无愧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 组诗的先河。
阮籍啸台
阮籍嗜烈酒、善弹琴,喝酒弹琴往往复长啸, 得意时忽忘形骸,甚至即刻睡去,可谓“我今 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简介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一生历经几起朝政变故。他的一生可分为 两个阶段:39岁以前,只是一个山野布衣 ;40岁始入仕途,虽有几次辞官,但后半 生几乎都在官场度过。史书对山涛的记载 与评价,大多针对他后半生事迹而言,对 他的前半生只有极少的一点记载。从他后 半生的材料看,山涛长期居官场,与司马 氏的关系甚融洽,且任职又极勤勉(嵇康 曾因此与他绝交),似乎是与“竹林七贤 精神”的一种人格 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 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其清 谈之风从东汉末年开始,前后分为五期,即建 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 园陶令
产生背景
•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曹操杀了孔融 ,司马昭杀了嵇康,司马懿宰了何晏,司马师宰了夏侯 玄,魏晋风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风采。 • 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压抑的恐怖,致使魏晋文人一边 精心避祸,一边强行理解,仓猝之间行为乖张,出现了 种种独特的风度。 •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宗白华《美学散步》
书法与音乐
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 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 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 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 《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又作《长清》、 《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 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 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其墨迹“精光照 人,气格凌云”[6],被列为草书妙品。唐张 彦远《法书要录》品为草书第二。又善丹青,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巢 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俱已失佚。
山涛之品格
• 他为人含而不露,自持而不高傲, 正直而不轻狂,其他竹林名士那种 不拘礼法、清高自傲、轻时傲世、 狂放、任诞等外在表现,在他身上 表现得不很明显。《世说新语》中 “任诞”、“简傲”诸篇中对七贤 中的其他人皆有许多记载,而对于 山涛却一条也没有,相反对他的记 载都是沉稳、持重、朴拙、含蓄。 他在出任官职之前就由于雅好老庄 之学,遂确立了以老庄哲学为主的 人生态度。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 结交了阮籍、嵇康、吕安等名士, 作竹林之游,通过实践加强了他的 哲学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