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7
三、 逆牵引现象
• 地质上的逆牵引现 象一般发育在古隆 起周围大型断层的 下降盘。 • 当地层岩性具有一 定的弹性时,受断 层上下盘错动的引 力影响,往往在下 降盘产生这样的逆 牵引的现象。
逆牵引构造在剖面上识别的主要依据
• 相似性好,无论在纵向或横向剖面 上,相邻剖面都有较明显的反映。 • 断层两盘产状不协调; • 构造高点深、浅层有偏移,构造高 点的连线与断层线平行; • 构造幅度深层小、中层大; • 断层落差大小与构造幅度成正比。
二、 超覆、退覆和尖灭
• 超覆和退覆一般发育于盆地边缘和斜 坡带; • 超覆是水进时新地层依次超越老地层, 沉积范围扩大所造成的; • 退覆则是在水退时新地层的沉积范围 依次缩小而形成的。
超覆和退覆的剖面特征 • 超覆:不整合面之上的地震反射波依次被
不整合面的反射波同相轴所代替;
• 退覆:则是不整合面以上的上覆地层内部,
较新地层的反射依次被下伏较老地层反 射所代替。 • 时间剖面上超覆与退覆点附近常有同相 轴分叉合并现象。
上 超
T1’
T1 T2 Tr
退 覆
上 超
上 超
T3 T4
上 超
④下第三系地层不整合圈闭
尖灭岩性尖灭,超覆尖灭,退覆 尖灭,不整合尖灭等。 时间剖面上总的表现形式是反射同 相轴往某一方向合并靠拢,相位减少。
我国一些油田的典型牵引地质模型
逆牵引地震剖面
四、古潜山
古潜山是指不整合面以下的古地 形高。在重、磁、电等普通物探资料 上表现为明显的异常。在一定条件下 能形成圈闭,如我国的华北油田就是 以古潜山为主体的油气藏。
1. 地震剖面上识别古潜山的标志
• 古潜山的顶面是一个不整合面,物性差 异大且变化也大,反射能量强,具有不 整合面反射波特点; • 低频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 • 水平叠加剖面上常伴有大量的绕射波、 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异常波的出 现,剖面特征比较复杂; • 大部分地区古潜山内部难得追踪到品质 较好的反射同相轴。
第6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第6课
王英民
2010年
3 地震构造解释
• 3.1 概述 • 3.2 复杂构造形态的特殊地震响应 • 3.3 断层解释 •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 3.5 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3.1 概述
• 3.1.1 • 3.1.2 • 3.1.3 地震构造解释的主要任务 地震构造形态解释的核心内容 地震构造解释流程
3.2.5 偏移剖面在构造解释中的意义
• (1)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 • (2)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 (3)闭合问题
(1)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
四川盆地二维水平叠加地震剖面
(2)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四川盆地二维偏移地震剖面
(3)偏移剖面的闭合问题
3.2.6 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假 象——上提或下拉
n n
震源
S(t)
海面 ξ = −1
H
τH =
2H V0
海底 ξ = R
反射界面
x1 (t ) = s (t ) + ( −1) Rs (t − τ ) + (−1) 2 R 2 s (t − 2τ ) + L + (−1) R s (t − nτ ) + L = ∑ (−1) n R n s (t − nτ )
3.2.3 地层倾斜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偏移效应
BD为一反射界面(倾斜层),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自激自收。BD界面 的反射同相轴 B∗D∗ 。BD和 B∗D∗ 分别定义在目标空间和象空间。 通过 h = vt / 2 将时间转化为深度,则时间剖面(象空间)和地质 界面(目标空间)就可以统一在一张图上,但BD和 B∗D∗ 并不重 合。这种不一致就叫做地震数据的偏移效应。 ∗ 将反射 B ∗归位到B处, D 归位到D处的过程叫做偏移处理。
地震讲义2-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解读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第四节弯曲界面反射波
一、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二、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1)平缓向斜型
(2)聚集型
(3)回转型
图2-19 凸界面地质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2-20 水平叠加的凸界面时间剖面
地质模型 地震模型 图2-21 凹界面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a .在地层水平的简单情况下,绕射波同相轴极小点位置指
示断点位置;绕射波极小点与反射波相切;地层倾斜时,切点 不在极小点。 b.剖面线与断层走向斜交时,绕射波变缓。 c.绕射同相轴对应地下岩性尖灭点,断点,经偏移处理 后绕射波收敛于一点。用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极小点的特征,可 准确的确定地下断点,尖灭点或不整合面突起点的真实位置。 d.绕射波较强时,有时在地震记录上严重的掩盖和干扰 真反射 波,可以通过组合、多次覆盖和叠加消除。
图2-22 凹界面地质模型与理论地震记录剖面
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
盐构造的速度变化:刺穿盐体引起的速度上拱假背形构造
图2-24 深部盐体引起的速度下拉假向形构造
图2-25 泥构造引起的假象
图2-26 逆冲片体引起假象: 高速地层逆掩产生假背形构造
第三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一、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概论
图2-3 岩性、地震子波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
图2-4 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地层对比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 和对比标记
Txy,
x—反射界面编号或层位
Y –层位内次一级细分层好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1.相位相同 2.波形相似3.振幅增强 4.连续性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实用文档
13
地震资料解释
收集基础资料 地震剖面解释(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实用文档
14
地震剖面
实用文档
15
T0 T1
T2’ T2
T3
T6
地震剖面上为强弱不同的同相轴,解释工作就是通过地质
资 料
准
目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备
标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空
发育史研究
间
时-深转换
解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释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实用流文程档 图
综合解释 12
收集基础资料
测线位置资料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
地震正演、测井约束反演、分频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算法,不能很好
断块圈闭评价
实用文档
70
2、上第三系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地质分析
立体显示
构造解释
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评价
实用文档
71
桩106井区上第三系河道砂体立体透视图
实用文档
72
河道砂振幅图
实用文档
73
3、火成岩油气藏
地震相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识别火成岩
吸收系数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实用文档
74
实用文档
3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根据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从标 定的过井剖面开始,建立起全区大的解释 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4(线)×4(道) 网格初步解释,最终加密测网。
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
196地震勘探作业属于能源开发过程中了解地质构造的重要基础,地震勘探作业开展将会得到充足的地震资料,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内部复杂结构至关重要,地球的内部不仅包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还存在着各种地质构造,如断裂带、隆升带等[1]。
通过精细的三维解释,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空间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地球深部结构的详细解释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准确预测地下资源的分布,包括石油、天然气等,这对于有效开发和管理地球资源具有战略性意义,有助于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2]。
研究主要是对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全三维自动追踪解释层位以及变速做图等技术进行研究,为推动我国地质勘探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 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1.1 相干数据体的技术原理在进行油气资源勘探作业时,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是一项关键的技术任务,断层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重要构造,它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主要是通过地震勘探仪器获取地下反射波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地下结构的变化,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校正、剖面叠加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质量[3]。
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深度域,以获取地下结构的深度信息,通过速度分析,建立地下的速度模型,这对于后续的图像重建和解释非常关键。
利用地震道集数据,计算相干体来衡量不同深度层之间的相干性,相干体表示在多个地震剖面上,同一位置的地下结构信息的一致性程度,对相干体进行阈值处理,提取出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李潇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1100摘要:针对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问题,首先对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三维自动追踪解释断层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对变速做图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结构解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相干数据体以此实现断层的自动和半自动解释,可以理清目标区域中的断层系统,在引入全三维追踪层位技术以后,可以对目标层进行全面解释,对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而言,其将会随着岩性横向或者纵向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将T0图转化为深度构造图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变速做图技术,进而可以得到准确的地质构造信息,为井位的合理部署奠定基础。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1
2.3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3.1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 (3)同相性。同一个反射波的相 同相位在相邻道上的射线路径或 到达时间相近,振动图也相似, 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延续长 度的同相轴。它是一条圆滑的曲 线或直线,而来自同一界面的反 射波,其不同相位的同相轴应彼 此平行,即波的相干性。 (4)时差规律变化。同一界面的 反射波,相邻道的时差变化规律 应该是相同(水平界面)或规律 变化的。
1) 去伪存真;
2) 解译同相轴,并 赋予地质含义;
3) 对地质层位给予
立体空间的完整 的描述。
T1—上第三系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东营组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底界反射 T3—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段底界反射 T6—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中部第二套油页岩反射 T7—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底界反射
基干测线对比——解决大套构造层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 基干剖面的选择原则:(a)地层最全;(b)构造要简单,但 要突出主要构造;(c)接触关系要最丰富典型;(d)选择剖 面网,闭合追踪。 全区测线对比——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 复杂剖面对比——对于重点地区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挠曲、 尖灭、不整合、岩性变化等)以及有兴趣的现象(如平点、亮 点等),需要进一步解释。
2.2 合成地震记录与层位标定
2.2.4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小结
1)合成地震记录的目的是得到正确的时深关系,以便将 深度域的各种测井曲线与时间域的地震剖面进行对 比,建立地质层位与反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 2)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一致性是判断时深关系 是否正确的手段,两者的一致性并不是合成地震记录 的目的,因此在合成地震记录过程中应该很好地处理 “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合成地震记录基于反射系数和子波的褶积,地震子波 对合成地震记录有着重要影响。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2.1 层位标定
建立地震反射与地质层位间的联系。标定方法有:
–①深-时转换法、②VSP测井法、③合成地震记录法;
Depth z1 z2 z3 z4 z5 z6 z7 z8 z9 …… zn
Time t1 t2 t3 t4 t5 t6 t7 t/平均速度标定
转换等现象; 5. 异常波(如断面波、绕射波等)的出现 。
(华东)
断层反射特征1
✓ 反射波同相轴错断,但两侧波组关系稳定,波组特征 清楚。
剖面上表现为反射标准层的错断和波 组、波系的错断。这一般是中、小型 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距离不大,延 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华东)
断层反射特征2
✓ 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变。
(华东)
§2.3 断层解释
• 断层是指地层错断、断层面两侧不同时代的地层相 接触,并可能产生破碎带,沿断层面的岩性结构发 生很大变化。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
• 我国各大含油气盆地里,断层均相当发育,对油气 的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藏的形 成、分布和富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 因此正确解释断层是地震资料解释(特别是构造解 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华东)
波组对比
• 横向稳定的地层所产生的地震反射波组也是横向稳 定的,可以将这样一组反射整体做对比。必要的情 况下,可以将大套地层对应的波系做横向对比。
波系
波组
波组 波系
(华东)
相邻剖面解释的相似原则
• 由于相邻地质剖面中所显示的构造特征是相似的, 因此相邻的地震剖面中的构造解释也应该遵循相似 原则,即:
•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 –同相性; –时差变化规律;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 对等深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划一根等深线。对 t0时间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毫秒划一根等时线。
等值线距越小,反映得越精细。因此等值线距 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并 照顾到图面的清晰度。 一般来说应考虑到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 的陡缓。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构造图的精度反映在作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 大小上。
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 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的疏密,地质任务 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资料的质量好坏等 因素考虑。 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情况下,应选用较大 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或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宜 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1.构造图的分类 根据等值线参数的不同,地震构造图可分 为两大类:等t0图和等深度构造图。 等t0图可由时间剖面的数据直接绘制,在 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反映构造的基 本形态。但其位置有偏移。 由于地震勘探中界面的深度有法线深度、 视铅直深度和真深度的区别,所以深度构造图 也相应有三种。
(3)标数据。把所取的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 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 同样,尖灭超覆等数据也要标注齐全。
1000ms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2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4)标注断点。在断 距不大的情况下一般只标注 断层上盘位置(但也有上、 下盘位置都标注的,特别是 在断距较大时)。除标出断 点位置外,还应注明落差大 小。(落差即为上下盘间的 垂直距离,如右图则是A与B 两点的垂直距离)。应注在 断点符号的上角,此外还需 标注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 标法见右图。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具体的工作流程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具体的工作流程
1、首先要对地质任务进行理解,确定解释方案
2、收集研究区块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基础资料包括:研究区块的老的解释成果、
所有井的分层数据,岩芯类型、试油成果以及测井数据等
3、然后进行层位标定、分析、做VSP.
4、进行过井剖面的对比。
如果研究区块内从来没有勘探过的话,就只有使用穿衣戴帽或
戴帽穿衣法了。
5、在研究区块内拉大剖面(每20或其它数据都行)进行层位追踪对比、分析。
6、进行加密层位追踪对比。
7、进行断层组合。
8、时深转换。
(建立构造、速度模型)
9、进行研究区块的平面圈定、勾绘等值线图(T0图)。
10、进行综合的地质构造分析和含油气性评价。
以上纯为个人观点,如有遗漏和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多多指出。
谢谢。
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原理
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原理随着地球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在油气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作为地震勘探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原理对于准确解释地下构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叠后偏移的概念、地震资料构造及解释的基本原理入手,深入探讨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原理。
一、概念叠后偏移是地震勘探中的一种重要处理手段,它通过将地震记录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叠加,来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解释质量。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叠后偏移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能够帮助勘探人员更加清晰地观察地下构造,从而为油气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地震资料构造原理1. 时间叠加时间叠加是叠后偏移的关键步骤之一,它通过将不同时间的地震信号叠加在一起,来增强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在地震资料构造中,时间叠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细节,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质量。
2. 空间叠加空间叠加是叠后偏移的另一个重要步骤,它通过将不同空间位置的地震记录叠加在一起,来增强地震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在地震资料构造中,空间叠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分布情况,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质量。
3. 叠后偏移叠后偏移是地震资料构造的最终步骤,它通过将经过时间和空间叠加处理的地震记录进行偏移校正,来获得更加准确的地震资料。
在地震勘探中,叠后偏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几何形态,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质量。
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1. 反射波分析反射波分析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之一,它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特征,来推断地下构造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反射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界面和变化情况,从而提高解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折射波分析折射波分析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特征,来推断地下构造的速度和密度情况。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构造: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解除关系等。
2. 地震地层学:根地震政剖面特征、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
3. 地震岩性学: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提取一系列地震属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研究特定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
4. 垂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者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地震勘探上的垂向分辨率一般在1/4波长到1/8波长之间。
5. 横向分辨率:是指在地震记录或者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够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通常由第一菲涅尔(Fresnel )带的大小来确定,其半径R 为:6. 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标反射层。
它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的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是生、储油层。
7. 波组:是指三四个数目不等的同相轴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反射波组合,或指比较靠近的若干界面所产生的反射波组合。
8. 波系: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系列成为波系。
9. 标定:广泛意义来说,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如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10. 层位标定: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意义,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等,并把这些已知的地质含义向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延伸的过程。
11. 全三维解释:使用自动拾取,体元追踪、层面切片等分析和解释手段,并以垂直剖面和水平切片的解释为辅助方法,在与三维相干体等不连续性分析相结合,结果用三维可视化等的一整套解释流程,也有人称之为地震数据体的“真”三维解释。
12. 三维相干体技术:利用相邻道数据间的相思程度,实际上就是利用相邻道间不连续性来判断、分辨断层级油气藏的一种方法。
地震相解释和构造解释
设计的内容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并标识断层,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并且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根据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
地震相解释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实验一、地震构造解释一、实验目的学会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
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和断层解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以及根据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
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地质意义和盆地内生储盖组合。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以Discovery软件为解释平台进行以下实验:1 利用Discovery 中模块建立中国的工区和Seisvision模块加载数据。
2断层的剖面解释并结合相干体切片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
根据断层的识别标志进行断层的识别,并结合相干体提高断层识别准度(期间常见的问题: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方向断层往往不闭合,解决办法是要根据两个方向综合判断断层。
)3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的识别及追踪对比。
4 等T0构造图的绘制。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5)断面波、绕射波。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1)单一同相轴的基本追踪对比方法★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相邻记录道同一界面反射波同相轴波形特征相似,即振幅、周期、相位数等相似,它们在空间上是逐渐地变化的。
(2)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同相轴的组合。
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二、 构造解释的一般流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
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 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 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语言变成地质语言。得 到的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 造特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 论进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 间剖面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地震语言--时间剖面
地质语言---地质剖面图
地质语言---地质构,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连续性
四、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1)连续追踪标准层或强波的同相轴
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T06
T1 T1' T2
(1)反射标志层能反映 盆地内构造 —— 地层 格架 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 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 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 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 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 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 的统一解释。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2精选全文
①在R点产生的绕射波时距 曲线与在R’点激发,深度为 h/2的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 曲线在形状上是一样的,此 时,绕射点R相当于这个水 平界面在R’点激发时的虚震 源。由此可,绕射波时距曲 线也是双曲线。
②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
在绕射点正上方,其x坐标
和极小时间是:
xmin L
tmin
L2 h2 h V
一、地震剖面中倾斜界面偏离真实位置的问题
地层实际倾角 计算公式
sin (t0A t0B ) V
2AB
0
A'' A' 自激自收的概念
A
B
φ
B'' B'
真实位置
A''
A'
剖面位置
偏移的概念:水平叠加剖面上反 射点位置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地层 的真实位置,而且倾角变小、同相轴 拉长,这种现象称为偏移。
• 多相位对比 在断裂发育地区或地质结构比较
复杂或岩性变化较明显的地区,波形中将无明 显的可供连续追踪的强相位,在这样的情况下, 可采用多相位对比,对比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相位,必要时甚至对比整个波组的所有相位, 以避免对比解释上的错误。
河口连片三维南北向775测线
T1 T6 Tg1
Tr Tp
Tg2
地震剖面上的波组对比
夏90
夏
103
商 商54 商
商
547
541
64
临19
商51 商53
5. 研究异常波(主要针对水平叠加资料)
• 绕射波: 与地下地层岩性的物性突变有关, 往往是地下反射层断裂点和岩性尖灭点 在地震上的反映;
• 断面反射波: 断层面上产生的反射波 • 回转波: 地下凹界面上产生的反射波。这
地震勘探原理09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17:33:39
21
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8.2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8.2.3 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 5、对比时应注意的问题 ⑵认准波的性质,搞清波的来源。在构造复杂地区, 各种不同的地质现象会产生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 等异常波,这就使剖面的面貌非常复杂,出现波的各 种交叉现象。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对比,认准波的性质, 搞清波的来源。
目前,在资料中使用最多的最基本的仍然是水平迭 加时间剖面(3D资料用经过3D偏移的3D数据体)。
17:33:39
9
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8.2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8.2.3 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 水平迭加时间剖面的形成及其特点 经水平迭加后剖面,已相当于地面各点自己的自激自收 剖面。一般情况下(地层倾角小,构造简单),能直观 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征,同时也保留了各种地震波的 现象和特点,为我们进行地质计算提供了直观的丰富的 资料。 时间剖面与地质面之间有许多重要的差别。
17:33:39
10
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8.2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8.2.3 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 水平迭加时间剖面的形成及其特点 特点: ①在测线上同一点,由钻井资料得到的地剖面上地层界 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在数量上,常常不是一一 对应。 另外,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 t0 ,不是深度,( v 随深度 面变化)所以,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 面形态有假象。要引入速度函数,把t0变换成h后,才能 与钻井剖面或测井曲线对比。
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以研究工区的区域构造背景、局 部构造特征、地层分别和接触关系、断裂特征、沉积环 境等。
地震讲义4-典型构造解释
4)利用地面剖面判定地震解释剖面的合理性,由
于受偏移归位过量和速度陷阱的影响,地震剖面褶皱脊点 往往向陡翼方向偏离实际脊点,而实际脊点却是在地震脊 点的下倾方向。借助于地面剖面作好地震构造精细解释, 将地面剖面、地震深度剖面及综合解释剖面(以地震剖面 为基本格架,综合钻井、地震及测井资料所解释的剖面, 简称为综合剖面,与前两种剖面比较,它更逼近地下实际 形态)套叠在一起,就能清楚地看到三者的异同,即地面 剖面与后两者的密切关系,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住地下褶皱 实际高点位置。
第四节 典型构造解释
一、披覆构造:1)隆起型披盖构造;2)断块型披覆构造,
3-27 隆起型披覆构造典型地震反射剖面特征
3-28 断块型披覆构造典型反射特征剖面
2、古潜山的识别
1)古潜山顶面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特点,即波阻抗差大,能 量强,频率低,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等特点;常伴有大量的 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异常波出现。由于反射波特 征较明显,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逐条追踪,是易于识别的。 如果古潜山内部地层稳定,分布面积广,其反射波特征也较明显, 与一般剖面解释相同。大部分古潜山内幕由于不整合面的屏蔽难 以得到较好反射同相轴。
3) 利用地面剖面选择合适的偏移方法。对于岩层出露 的构造顶(轴)部因激发接收条件变差和反射能量发散等因素 的影响,有效反射波的能量微弱,在叠加剖面上表现为一个低 信噪比区,即反射空白区。当参照地面剖面地层产状,设计出 结构与地质物理模型基本相同的偏移模型,对叠加剖面进行偏 移归位时,突出与地质物理模型地层产状相吻合的波(有效 波),压制其它波(视为干扰波),可使构造顶(轴)部偏移 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图3-29(上图)为四 川东部的高陡构造,属 于不对称褶皱逆冲构造, 陡翼倾角大,牵引凹曲 的回转波、拱曲的正向 弧形波与上盘反射波、 绕射波相交干涉,拱曲 的反射波较弱,回转波 较强,错误地将下盘向 斜凹曲的回转波处理或 解释为背斜翼部。结合 地质物理模型的建立与 偏移成像的合理性研究 处理后的结果(图329下图)真实的反映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6
平行不整合、 一、不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超覆、 二、超覆、退覆和尖灭 三、逆牵引 四、古潜山 五、碳酸岩盐礁块和底辟构造
不整合( 一、 不整合(Unconformity) )
• 不整合面是由地壳的 升降运动产生的沉积 间断引起的。 间断引起的。它与油 气聚集有着密切的关 系,如不整合遮挡油 气藏。此外,查明不 气藏。此外, 整合现象对研究沉积 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 不整合可以分为平行 不整合可以分为平行 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两种。 两种。
不整合、超覆、 不整合、超覆、退覆和尖灭示意图
地震反射终端的基本模式
水平5井地震剖面 过 水平 井地震剖面
水平5 水平
不整合 面
Tg2
Tg1
Tp
578.1地震剖面(不整合面) 578.1地震剖面(不整合面) 地震剖面
不整合 面
1. 平行不整合 其特点是上下构造层之间存在侵蚀面, 其特点是上下构造层之间存在侵蚀面,但产 状一致,这种不整合不易识别。 状一致,这种不整合不易识别。但是由于不整合 面受长期风化剥蚀而凹凸不平, 面受长期风化剥蚀而凹凸不平,往往产生一些弯 曲界面反射波和绕射波。又因不整合面上下其波 曲界面反射波和绕射波。又因不整合面上下其波 阻抗差较大且变化也较大, 阻抗差较大且变化也较大,产生的反射波振幅较 强且变化较大。这些特点可用来识别平行不整合。 强且变化较大。这些特点可用来识别平行不整合。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反射波 同相轴逐渐靠拢合并。 同相轴逐渐靠拢合并。同一期形成的地层依次超 覆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尖灭处常出现绕射波, 覆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尖灭处常出现绕射波, 不整合面的振幅由于受上下岩性变化的控制, 不整合面的振幅由于受上下岩性变化的控制,往 往是不稳定的。 往是不稳定的。
03-地震勘资料处理与解释_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四、特殊地质现象的解释
1.不整合面 不整合面(如图2-2-9所示)是地壳升降运动引起 的沉积间断。它与油气聚集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不整合 遮挡圈闭就是一种地层圈闭油气藏。不整合分为平行不 整合与角度不整合两种:(1)平行不整合其特点是: 上、下构造层之间存在侵蚀面,但产状一致,这种不整合 不易识别。但是由于不整合面受长期风化剥蚀而凹凸不 平,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往往产生一些弯曲界面反射波或 绕射波。又因不整合面上下波阻抗差较大,产生的反射 波振幅较强。这些特点可用来识别平行不整合。(2)角 度不整合表现为两组或两组以上视速度有明显差异的反 射波同时存在。这些波沿水平方向逐渐靠拢合并。不整 合面以下的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以上的反射波相 位代替,以致形成不整合面下的地层尖灭。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时差变化规律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3.重点对比标准层。 4.相位对比。 5.波组和波系对比。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在正交测线的交 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8.研究特殊波。 9.剖面间的对比。
第三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第一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 第三节 地震资料的三维解释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主要包括三大环节,即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数字处理和资料解释。地震资料的野外 采集和室内处理涉及到基础资料的操作,而地震资料解释就是 把这些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 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 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很显然, 这种转化和转化的质量是每个解释人员的能力、想象力的综合 表现,最终的成果体现在地质解释的合理性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8 构造图的绘制 .
5
(华东)
§2.1 层位标定
建立地震反射与地质层位间的联系。标定方法有:
–①深-时转换法、②VSP测井法、③合成地震记录法;
Depth Time
z1
t1
z2
t2
z3
t3
z4
t4
z5
t5
z6
t6
z7
t7
z8
t8
z9
t9
…… ……
zn
tn
.
6
(华东)
深-时转换/平均速度标定
– 绕射波与地下地层岩性的物性突变有关,往往是地 下反射层断裂点和岩性尖灭点在地震上的反映;
– 断面反射波则是断层面上产生的反射波;
– 回转波是地下凹界面上产生的反射波。
• 这些异常波可以被用来研究断层、尖灭、挠曲等地 质现象。
• 在叠加资料中,绕射波和回转波是明显的,在偏移 资料中,这两种波都已经归位到产生它们的界面位 置了。
.
1
(华东)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的任务是:
① 确定标准反射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研究地层的 厚度变化及其接触关系;
② 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 ③ 确定断层的存在及其性质、断距和断面产状; ④ 了解盆地基底的埋藏深度、即沉积岩的厚度; ⑤ 划分盆地内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局部构造;
Depth 3600 3700 3800 3900 4000 4100 4200 4300 4400 4500
Time 2703 2758 2811 2865 2917 2969 3020 3071 3121 3170
简单易行, 精度偏低。
7
(华东)
深-时转换/平均速度标定
.
8
(华东)
VSP资料标定
① 深时转换公式 t=t(d),如:t 4 0 9 1 .6 5 ( ln ( 0 .0 0 0 2 6 z ) 1 ) ② 深时转换表:
Depth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Time Depth 0 1200
105 1300 207 1400 307 1500 405 1600 500 1700 593 1800 684 1900 773 2000 860 2100 946 2200 1029 2300
.
4
(华东)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构造解释需要先确定待解释的地震反射波同相轴, 然后追踪其在研究区的分布,解释成果是构造图。
• 内容提要:
– §2.1 层位标定
– §2.2 反射波对比
– §2.3 断层解释
– §2.4 特殊地质现象
– §2.5 地震资料中的假象
– §2.6 切片解释
– §2.7 相干体技术
确定了井点上
待解释地质界
T2
面对应的地震
T3
反射,根据资
料的多少,至
T4
少是一个点,
也可以是多个
点。
T2
T2
T6
• 下一步的任务是在地震资料范围内对比追踪该反射
波同相轴,确定其分布,也就是确定待解释地质界
面的分布。 .
17
(华东)
§2.2 反射波对比
• 反射波对比就是在地震资料(一般是剖面)内对比 解释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
.
11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AC
地震
SP ILD 子波
反射系数 贡献分析
-+
合成地 震记录
井旁 地震道
TI
气
TII
油
.
12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13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14
(华东)
密度 波速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15
(华东)
多井的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16
(华东)
层位标定的结果
• 通过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的基本资料是地震剖面。
.
2
(华东)
同相轴(lineups )
• 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 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
• 在解释地震资料时,一般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出 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 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
3
(华东)
地震资料中的异常波
• 地震资料中的异常波主要有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和 凹界面的回转波三种:
4录上,相同的相位(波峰
或波谷)构成同相轴。
.
19
(华东)
地震反射标准层
• 具有较强振幅和稳定波形的反射波(组)称为标准 层或特征层,这些标准层往往在工区内皆可追踪对 比。
• 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地质意义:通常是主要的地层或 岩性分界面,且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 本身就是生储油层。
• 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有利于借此研究地震剖面的 结构,构造特点。
.
20
(华东)
典型地震剖面
标准层
标准层
标准层
.
21
(华东)
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地质规律(1)
• 海相灰质岩地层由于其沉积条件稳定,表现出最好 的地震反射标准层。
• 对比原则: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界面或薄层组的反射 波在相邻地震道上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 –同相性; –时差变化规律;
.
18
(华东)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1. 振幅显著增强
识别反射的基本标志;
2. 波形相似
同一界面/地层的反 射波波形相似;
3. 同相性 相同反射波具有相 同的相位特征;
Time Depth 1111 2400 1191 2500 1270 2600 1347 2700 1423 2800 1498 2900 1571 3000 1643 3100 1713 3200 1783 3300 1851 3400 1918 3500
.
Time 1984 2049 2113 2176 2238 2299 2359 2419 2477 2535 2592 2648
第2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就是利用地震波的反射时间、 同相性、波速等运动学信息,研究地层界面的分布 范围和起伏形态、断层发育情况,并把地震时间剖 面中的旅行时间转变成地层界面的深度,绘制地质 构造图,为寻找构造油气藏提供资料。
•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本身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质意义,同时又是下一步地层学 解释和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
• VSP资料与地震剖面中 的地震信号有相似的初 始波形和传播经历,因 此二者非常相似,标定 效果好。
• VSP资料花费大,因而 资料少。
.
9
(华东)
VSP资料标定
• 将VSP曲线嵌入过井地震剖面,确定地质界面的地 震反射。地质界面->VSP波->剖面反射。
.
10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资料普遍,花费 很少,可以灵活 调整,实现较好 的标定效果,因 此最为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