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原卷版)

合集下载

9《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解析版)

9《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错因归纳: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地位和体现的原则区分不开。

释疑解惑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

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代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

延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真题突破1.(2019·北京高考·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政治协商制度④民主集中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由材料“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可知为多党合作,统一战线思想。

《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故①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故②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民主协商的制度,故③正确;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高一历史必修1_《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学案(网络纲要__同步训练)

高一历史必修1_《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学案(网络纲要__同步训练)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学案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网络纲要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特点:参加会议代表的广泛性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内容:A.《共同纲领》具有①的性质;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C.决定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D.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2.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3.意义A.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B.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D.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二、制度创新1.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B.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中共为执政党,各民主党派为参政党,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

C.作用:a.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b.开创了群策群力建设国家的新局面A.演变:a.确立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发展:③召开后,职能转变。

1956年,发展到新阶段,成为爱国统一战线。

c.曲折:“文革”(1966-1976)期间无法实行。

d.新发展:1982年,中共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

2.国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最早规定:《共同纲领》B.基本形成的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C.特点: a.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b. 人民当家作主c.民主集中制d.一院制D.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见重点拓展表格)E.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9《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原卷版)

9《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原卷版)

易错易混点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错因归纳: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地位和体现的原则区分不开。

释疑解惑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会议上通过的。

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代国歌,体现了原则。

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上通过的。

延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真题突破1.(2019·北京高考·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政治协商制度④民主集中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3.(2015·上海单科·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段话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上海公报》4.(2013·北京文综·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图8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5.(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从_共同纲领_到_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_以1954年国家与政府领导体制变化为中心

从_共同纲领_到_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_以1954年国家与政府领导体制变化为中心
1948 年 9 月 , 中共建立了 “华北人民政 府”, 政体重新回到 “议行合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中央人民政府仍 沿续中共长期采用的 “议行合一”体制 。1954 年以前政府机构设置及职能如下 :
一 、中央人民政府 , 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会及其下属的政务院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几个部分共同 组成 ;
二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54 年宪法颁布后 , 中国国家领导体制 的另一深刻变化 , 是国家元首即 “中华人民共 和国主席”的设立 。
《共同纲领》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曾设 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职 。人们一般以 为 ,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就是当时的国家元 首 。② 这是一种误解 。
可见在建国之初的过渡时期 , 中华人民共 和国并没有设国家元首一职 , 认为中央人民政 府主席是国家元首的说法 , 并无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设立国家元首 , 应是 在 1954 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制 定宪法 , 并选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之后 。 1954 年宪法明确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 统率全国武装力 量 , 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 。”
“议行合一”, 是中共在长期战争和建国后 过渡时期特定条件下采取的政治体制 , 在加强 集中统一领导 , 支援前线 , 保证政权高效运转 等方面 , 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是 , 随着建国后 形势的发展 , “议行合一”这种由中央政府既 立法又执法的体制 , 已不能适应时代 要 求 。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国家 最高立法权与最高行政权分立 、最高国家行政 权必须接受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监督的基本原 则。

54宪法

54宪法

• 3,1954年宪法本身对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和监督宪法实 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有效的规定。这部宪法虽 然规定了由全国人大来监督宪法的实施,但由于没有专门 的机构和程序,致使这种规定形成虚设。面对当时不断出 现的违宪行为,全国人大竟没有表达任何不同的意见,更 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 不同点:(1)两者主体不同,前者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制定的;后者是由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2)两者的历史作用不同,前者的制定对新中国的各项 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后者的制定为我国从新民主 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3)两者的性质 不同,前者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正式宪法。(4)两者的内容有所不 同,前者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后者用根本大 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5)补充,两者的 时间背景不同,前者的制定背景是成立新中国这一时期, 还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后者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 义过渡这一阶段,明确规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一、制定背景
的民主化 经济上:遭受战阵破坏的国名经济已得到恢复,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成就,进入计划经 济建设时期。 社会现实上:共同纲领已不适应社会需求
国际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雅尔塔体系内的美苏势力之争全面 发展成冷战,世界政治力量随之分裂成社会主义制度和资 本主义两个针锋相对的阵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政 权面临帝国主义封锁和可能的武装干涉,朝鲜战争爆发后, 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更加紧张,政治,经济,外交 受到全面的封锁,特定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原因, 中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一边倒政策,苏联政治经 济和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成就,必然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 样

比较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异同

比较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异同
比较1949年《共同纲领》 与1954年宪法的异同
比较项 背景不同
制定主体不同

同 点
内容不同
1949年《共同纲领》
新中国即将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制定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 总原则
1954年宪法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 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将确 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用国家根本大法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作用不同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
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 同 点
都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或宪法保障;都规定了人 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三位领袖与1954年宪法

三位领袖与1954年宪法

三位领袖与1954年宪法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

1954年宪法与三位领导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分别是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首部宪法草案。

图为宋庆龄在行使投票权。

斯大林三次建议中国制定宪法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胜利。

这年6月至8月,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

在访问期间,斯大林建议中国共产党和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可以暂时制定和使用一部临时的宪法,但是应该准备制定一部正式的宪法。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

在此期间,斯大林再次建议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制定正式宪法。

1952年9月至1953年1月,刘少奇再次访问苏联。

访问期间,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向斯大林提出:中国已有共同纲领,而且它在群众中、在各阶层中均有很高的威信,在当前时期以共同纲领作为国家的临时根本大法是过得去的。

斯大林则认为,为了应对世界上敌对势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攻击,也为了新中国更好地进行建设,新中国应该提前制定正式宪法。

对于斯大林的建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进行了认真的考虑,决定尽快制定正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于是,中共中央向政协第一届全国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提议:由全国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建议开始进行起草宪法草案等工作。

新中国在制定1954年宪法的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宪法资料,其中包括: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苏俄1918宪法、苏联1936年宪法和斯大林《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以及罗马尼亚、波兰等国的宪法。

在新中国所参考的这些宪法文献中,被称为“斯大林宪法”的苏联1936年宪法无疑是最重要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斯大林在第三次建议新中国尽快制定正式宪法以后不久,就于1953年3月5日逝世了。

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单元练习卷: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单元练习卷: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选择题(共10小题)1.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B.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三大改造的完成2.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这条总路线忽视了(A BC D.人的主观能动性3.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于()A.抗日战争时期B.大跃进时期C.“一五”计划期间D.土地改革时期4.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人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①国际主义②无私奉献③自强不息④艰苦奋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文化大革命”中最大冤案的受害者是()A.邓小平B.江青C.华国锋D.刘少奇6.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三大改造合作化B.“大跃进”人民公社公私合营C.“文化大革命”合作化土地改革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7.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宪法》的新特点是()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体现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8.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一五”计划的完成D.抗美援朝的胜9.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A.A、B.B、C.C、D.D、10.“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的时候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D.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的候二.填空题(共5小题)11.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可概括为,人民公社的特点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导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大宪章,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典范。

在新中国建立60多年的今天,读到这一历史文献,会倍感开国者们对建立一个新的中国所具有的历史责任和伟大智慧!那么,《共同纲领》是怎么产生的,有哪些主要内容,其意义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产生的时代背景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宣告国民党统治的覆灭,其反动政权即将被推翻,成立新中国的条件业已成熟。

1949年6月15-1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任的新政协筹备会,下设6个小组,分别进行召开新政协的各项筹备工作。

第三小组负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草拟工作,组长是周恩来,副组长是许德珩。

1949年9月21-30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

各人民团体名地区、人民解放军、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宗教界人士等46个单位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共662人,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人民政协代行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还通过了其法规和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工作,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共同纲领》全文6000多字,是建立新中国的“临时大宪章”,它饱含并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建国理想和鲜血,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施政准则和建设蓝图。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标记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起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6)《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二、现代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成果“一法三制”,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1)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代表性。

②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实行一院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④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政党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

中共和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同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党关系:政治上是亲密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③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1954年宪法的基本内容

1954年宪法的基本内容

1954年宪法的基本内容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1954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希望大家喜欢!1954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公布)序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1949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结束了长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一)《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制定颁布的。

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国家基本制度与重大问题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年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及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和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1975年宪法,由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因特定的历史原因,它从总体上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

(四)1978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1975年宪法的极左倾向,但由于当时许多是非问题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还未能分清,因此尽管经过两次修改,1978年宪法从总体上仍不能适应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五)1982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是我国现行宪法。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等,其体现的基本精神有: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国人大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六)什么是国体?国体亦称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七)我国的国体是什么?其本质特征有哪些?就我国而言,现行宪法第1条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精神文明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四部宪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四部宪法

宪法的一般知识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强调必须限制国家权力,保证公民权利。 宪法的含义: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它是一个国家统一 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 基础。宪法在阶级本质上与普通法律一致,即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但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有它自己的特征。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四部宪法 (二)宪法的一般知识 (三)国家基本制度
二、宪法的基本内容 (一)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内容 (二)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 (三)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构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部宪法
1、1954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部很好的 宪法。) (1949年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75宪法 (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这是建国以来制定的第四部宪法中最差的一部。 3、1978年宪法 ——比75年宪法有新前进,但也很不完善。 4、1982年宪法及修正案。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制定的第四部宪法,也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 这部宪法是54宪法的续承和发展。★我国的现行宪法就是1982年宪法。 1988年、1993年和1999年全国人大三次以宪法修正案的形成对1982年宪法进行修改和 补充。3个宪法修正案共17条。
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构体系
实例演示
《女中学生状告商家讨公道》 1995年6月12日晚8点多,北京青塔院中学16岁的女生汪丽娜从住家附近的绿凯 和平里购物中心分店购物出来后,推车行走100多米时,被绿凯店几名工作人员 拦住,以拿了商店货物未付钱为由,要求搜查随身所带的物品。汪说要搜也应去 派出所,由公安人员进行。当她推车往派出所方向行进再次经过绿凯店门时,又 被几名店员拦住,坚持要翻包搜查。汪只好将自己刚从绿凯店里买的价值11.7 元的东西给店员核对,而此时一名女店员已将汪的手提袋拿去搜查,最后也没有 找到“偷拿的货物”。汪丽娜的名誉和人身自由受到侵害,委屈得哭了。她想到政 治课上讲过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是以绿凯侵犯其合法权益为由到当地 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9月26日法院公开审理此案,当庭调解责令商家公开赔 礼道歉,并赔偿汪丽娜精神损失费6000元,使汪丽娜放下心理包袱。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练习题含答案1.丝绸之路开通后,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

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A.促进了东西方直接交流B.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C.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D.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2.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中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人31人,色目人(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

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

这表明元朝时()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3.公元166年,汉朝与大秦(古罗马)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朝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

这些史实证明汉代对外交往的特征是()A.对外交往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对象B.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C.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D.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4.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汉民增加到55万人,到道光五年,增至88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

这一变化反映了清代()A.精耕细作农业传播到边疆B.民族交融出现不断加强的趋势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D.传统的游牧经济开始出现衰败5.近代以来,有些国家的国旗图案是竖条的,如法国、意大利、爱尔兰。

有些国家的国旗图案则是横条的,如德国和俄国。

大多数国家的国旗不得不与敌对政权的国旗展开竞争。

近代欧洲诸国的国旗()A.凸显了各国民族特色B.是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需要C.深受近代艺术的影响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6.16世纪,欧洲新建了许多大学:在德国,路德派建立了马尔堡大学、耶拿大学、柯尼斯堡大学等;在瑞士,加尔文派创建了日内瓦学院等。

1954宪法制定程序

1954宪法制定程序

(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制宪决议
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在最高国家政权机关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政协有就有关国家建设的根本大计及其他重要措施,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议的权利。[24]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20次会议,正式作出《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议》指出:于1953年召开由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接着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制定宪法,批准国家五年建设计划纲要和选举新的中央人民政府“。针对有些党派和团体对能否制定宪法问题抱有怀疑的情况,毛泽东与周恩来做了对宪法问题的解释。毛泽东认为,现在制定宪法困难总是会有的,但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我们的《共同纲领》经过大家讨论,实际上搞起来,前后也不过一个月。[25]周恩来认为,起草宪法虽然有困难,但是可以解决的。宪法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只是规定现在要做的事情,我们将要制定的宪法是现阶段的宪法。[26]但是宪法制定工作实际上推迟了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原因是:作为制定宪法指导思想和基本依据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还处在酝酿和完善过程中;1953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客观上组织普选存在困难等。为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28次会议,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推迟到1954年召开。
2.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
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后,中共中央在内部指定了一个宪法起草小组。根据制宪程序的安排,宪法起草小组负责拿出宪法草案文本,并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形成初稿,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审议修改。起草小组有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等人参加。1953年11月到12月间,毛泽东让陈伯达一个人先起草了一个草稿,作为起草小组的工作基础。1953年12月27日,宪法起草小组集中到杭州西湖第一名园刘庄,正式开展工作。这个小组由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同志给在京的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发电报,通报了宪法起草小组的工作计划,并开列了必读参考资料清单。工作计划包括:争取在1月31日完成宪法草案初稿;准备在2月上旬将初稿复议一次,请邓小平、李维汉两同志参加,然后提交政治局(及在京各中央委员)讨论作初步通过;3月初提交宪法起草委员讨论,在3月份内讨论完毕并初步通过;4月份再由宪法小组审议修正,再提政治局讨论,再交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5月1日由宪法起草委员会将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4个月,以便9月间根据人民意见作必要修正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最后通过。为了便于政治局讨论宪法草案,工作计划要求在京各中央委员抽暇阅读有关宪法的参考资料,共十种,包括:(1)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的报告、1918年苏俄宪法。(2)东欧民主国家宪法。罗马尼亚、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宪法。(3)旧中国宪法。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琨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4)法国1946年、德国等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宪法。1月16日,刘少奇复电毛泽东,同意宪法起草工作计划。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民主国家; 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全民 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劳动群众集体 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 有制。 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没有对保 障与实施宪法做出有效规定。
确认了“文革”中国家机构的混乱状态---确认了“文革”中国家机构的混乱状态---全国人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 权力机关;地方革委会是地方各级人大的 常设机关,同时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取消了国家主席、人民检察院。 规定了一些“ 规定了一些“左”的城乡经济政策----的城乡经济政策----减少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而且在权利和 义务的编排上先列义务后列权利。 一些条文如同标语口号,毛泽东语录。
这部宪法无论在指导思想、基本内容, 这部宪法无论在指导思想、基本内容, 还是在宪法规范及内容结构上, 还是在宪法规范及内容结构上,都是 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 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
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① 政府行政权力在客观上将受到一定程度 的限制。 的限制。 ② 以人民法院审判权为核心的司法权将得 到扩大与加强。 到扩大与加强。 政党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③ 政党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参政 议政制度化+创设宪法惯例 创设宪法惯例。 议政制度化 创设宪法惯例。 公民基本权利也将得到重大发展。 ④ 公民基本权利也将得到重大发展。 宪法监督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⑤ 宪法监督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宪法委员 人民法院审理具体宪法纠纷。 会+人民法院审理具体宪法纠纷。 人民法院审理具体宪法纠纷
七八宪法经过全国人大分别于1979年、 年 七八宪法经过全国人大分别于 1980年两次以“修宪决议”的方式进行部 年两次以“ 年两次以 修宪决议” 分修改。 分修改。 第一次是决定在县级和县级以上地方人大 设常委会,改革命委员会为各级人民政府, 设常委会,改革命委员会为各级人民政府, 将县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为直接选举, 将县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为直接选举,将检 察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关系改为领导关 系。 第二次是取消了公民运用“大鸣、大放、 第二次是取消了公民运用“大鸣、大放、 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 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

1954年宪法上的审判独立原则

1954年宪法上的审判独立原则

1954年宪法上的审判独立原则作者:韩大元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7年第8期1954年宪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

”在新中国司法制度发展史上,这是第一次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法院的审判独立原则,为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提供了明确的宪法基础。

根据宪法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审判独立确定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

从宪法规定看,人民法院审判独立原则的内涵是清楚的,其规范的有效性是无可置疑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原则经常成为争议的焦点,甚至有时成为敏感的话题。

司法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维护司法正义,让法官成为裁判者,使司法的判断回归审判权的独立行使。

1954年宪法第七十八条的形成背景中国共产党是审判独立原则的提出者、追求者与实践者。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审判独立原则在革命根据地工农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中开始确立。

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第十九条中还使用了“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

这一条实际上肯定了废除“六法全书”的正当性,要求以“人民的司法制度代替反动政府的司法制度”,确立了新政权的司法基础。

1950年7月26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在新中国司法制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会议的中心工作是根据共同纲领第十七条的规定,就建立统一的全国人民司法制度进行讨论,明确人民司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路线。

从1952年6月到1953年2月开展的新中国首次司法改革运动为建立新型的司法制度提供了重要基础。

当时,执政党认为审判独立的一个前提是行使审判权的队伍要纯洁,如队伍不纯洁,审判权的独立行使是有风险的。

基于新旧法律秩序的转型,对旧法时代的司法工作者的思想进行清理是必要的,但单纯以“运动”的形式割裂新旧司法传统之间存在的客观历史事实是不妥当的,由此形成的“政法合一、非职业化与群众路线”的司法传统实际上对司法制度的正常运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其影响一直留存在当代的司法制度之中,有些甚至成为当前司法改革中仍有争议的问题。

1954年宪法的两大原则

1954年宪法的两大原则

1954年宪法的两大原则1954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该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为新中国的第一部正式宪法。

通称“五四宪法”。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1954年宪法的两大原则,希望大家喜欢!1954年宪法的两大原则1954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该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为新中国的第一部正式宪法。

通称“五四宪法”。

该宪法是一部较好的宪法,她吸收了苏联1936年宪法的精华,同时也汲取了中国立宪史上较好的东西,以及某些世界宪法惯例。

有两大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2)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这三个方面合起来,是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完整理解。

我个人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在实施法律时,即司法、执法、守法上的平等,这并不意味着公民在立法上也一律平等。

首先,在我国,那些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无权参与法律的制定;其次,社会主义法律是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表现,我们在制定法律时,明确保护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都是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并不反映少数敌对分子的利益和意志。

社会主义的法律剥夺少数敌对分子的政治权利,也表明法律本身并不是对所有公民一律平等。

也就是说,并非任何人都享有立法权。

至于法律平等与事实平等的关系。

我认为,法律平等与事实平等在现实中是有一定差距的,比如说,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却不能完全平等地享有这种权利,通常一个出生在上海的儿童要比一个出生在西部农村地区的儿童能够更好地享受这些权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易混点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错因归纳: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地位和体现的原则区分不开。

释疑解惑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_______________ 会议上通过的。

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代国歌,体现了___________ 原则。

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_________________ 。

2. 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上通过的。

延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___________ 原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 类型的宪法。

真题突破1. (2019 •北京高考・1 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①《共同纲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政治协商制度④民主集中制A. ①② B .③④C .①③ D .②④2. (2015 •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A. 《双十协定》 B .《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D .《论十大关系》3. (2015 •上海单科・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段话出自()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上海公报》4. (2013 •北京文综• 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全体会议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 ①② B .②④5. (2013 •江苏单科•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 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 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 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6. (2013 •上海单科• 29)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②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 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7. ( 2012 •广东文综卷• 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 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全国姿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娄员会撮髙人民最高人监察署〔民法院人民革命办公厅 军事委员会 -------C.①③D.③④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 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D .①②④C.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 2011 •浙江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一一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 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9. (2011 •江苏单科• 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一一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 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次。

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①②③C.①②④.②③④10. (2011 •山东基能・31)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

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展政府主席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C.在全国工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展代表大会职权D.《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模拟突破1. 1949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稿时,有一位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

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A.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认识B. 中国民主革命任务还未完成C. 《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D.中国共产党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2•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

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A.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B. 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C. 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D. 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3. 下面是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治面貌状况表,它表明新中国政权()A. 保证了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B. 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特点C.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D.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段话的背景是()A.新中国成立B•“八字方针”提出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共同纲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A.社会主义原则B.人民民主原则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坚持多党合作6. (2019 •海门调研)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该会议()A. 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 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 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7. (2019 •海安月考)“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 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 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 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2018 •常州一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 确立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的制度B. 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C. 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 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9. (2019 •扬州质检)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 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右图为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展现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宪法草案的场景。

由此说明()A. 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C. 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10.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见当时政协A. 转变为计划经济指导部门B. 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C. 主要担负起统一战线职能D. 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1. (2019 •宿迁调研)“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这个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这个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C. “统一战线”的职能是民主协商和执政为民D. “新胜利”包括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