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word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壬(rén)戌(xū)【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

“既望”指农历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客,诵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月出》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窈纠”即窈窕】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斗、牛都是星宿名。

东方青龙七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北方玄武七宿: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西方白虎七宿: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参宿;南方朱雀七宿: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之间。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露横江【横江:笼罩江面。

横,横贯】,水光接天。

纵【纵:任凭】一苇【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之所如【如:往,去】,凌【凌:越过】万顷之茫然【茫然,旷远的样子】。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

冯:同"凭",乘。

虚:太空。

御:驾御(驭)】,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羽化而登仙。

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而歌之。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学习重难点】1、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方法。

【学时安排】4学时【知识链接】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韩、柳、欧阳、三苏、曾巩、王安石)。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

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广东省惠阳县)、儋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

他在总结自己一生时曾痛苦地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疾苦,办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

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2、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9 赤壁赋 苏轼导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9 赤壁赋 苏轼导学案(2)

《赤壁赋》精品新课程导学案与详细答案学习要求1.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 熟读并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重难点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 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1. 字词积累(1) 读准字音壬戌..()()举酒属.()客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愀.()然山川相缪.()扣舷.()而歌酾.()酒临江(2) 解释成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杯盘狼藉:沧海一粟:2.了解作者(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六年(1061年)通过制科考试后,步入仕途,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奉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徽宗即位,内迁,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才华出众,豪放旷达,随缘自适,善谐谑,极富个性。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

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堪称名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重才气、重议论、善谐谑、善修辞,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

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论证精辟,纵横驰骋,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充满诗情画意,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词开拓题材,创新风格,别开豪放旷达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备 注
1、B冯——píng,戛——jiá
2、D (应解为“高”)
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4、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一) 乐:赤壁的景色美
(二)(悲)歌的内容 箫声呜呜然
(三)(喜)矛盾释然 作者对人生有一种旷达和超脱
2、客心情转为悲凉,原因有几个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1)英雄永逝
(2)个体渺小
(3)人生苦短
(4)壮志难酬
3、第4段中,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阐发了什么哲理表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客(zhǔ)窈窕(yǎo tiǎo) 扣舷(xián)
桂棹(zhào)倚歌(yǐ)和之(hè)
幽壑(hè)嫠妇(lí)愀然(qiǎo)
壬戌(rén xū) 舳舻(zhú lú)酾酒(shī)
横槊(shuò)江渚(zhǔ)麋鹿(mí)
匏樽(páo zūn)蜉蝣(fú yóu)余音袅袅(niǎo)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之评。
*分点评述*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第二段:①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常象征: )兮天一方。”②客有吹洞箫者(句式: ),倚歌而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成语的意思: )。③舞(活用: )幽壑之潜蛟,泣(活用: )孤舟之嫠妇( )。
第三段:①苏子愀然( ),正( )襟危( )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句式: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 )?③而今安在哉?(句式: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鹿。
2、背景介绍:
北宋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作诗赋,讽刺王安石新法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乌台诗案”)。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或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本文)、《后赤壁赋》。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山西省阳泉市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案导学基本模式:温故立新创境导入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拓展反思课堂练习巩固深化1、温故立新创境导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学科特点,根据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创设迁移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的思维方式进行主动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导入的形式不拘一格,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导入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来选择,以使导入的“成功的一半”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学生拿到教师发给的学案后,凭借学案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重点和难点,自寻答案。

学习较差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成部分自学内容,即使是理解课文的训练,也不要求一次完成,要保证他们学有所得,可以独自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通过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涩。

学生在自学中,在解决问题中,发现个体疑点。

4、精讲点拨拓展反思在学案导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展示时生成的问题和某些学生的奇思妙想进行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点拨是通过反问、跟问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

精讲,是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里状态下,教师针对难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指导学生回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5、课堂练习巩固深化学习内容完成后,教师出示巩固性、拓展性练习,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一步落实三维目标,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在训练中拓展延伸知识,在运用中形成能力,在实践中提升素养。

其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新知识,通过强化训练获得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检验教学效果。

2014.11。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一、作者连线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

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背景探寻黄州浴火重生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三、文体知识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 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

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

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9赤壁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9赤壁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9赤壁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9赤壁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让学生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2学情分析所教两班为学生基础较弱,对于课文的理解首先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的包办,不能代替学生去逐字逐句的翻译。

但是如果不翻译文章大多数学生理解文章就会产生障碍。

所以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翻译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课前预习时进行。

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就会提前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基础较弱班级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自主预习基础知识也是预习的首要任务。

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学习中自己先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课堂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全面的,自主的掌握知识,真正的理解了接受知识。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导入新课师:大家都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其实这首词从内容上讲也是一首怀古词,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对这首词的自主研读、自我质疑、合作交流一起去感受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并共同探讨对于这类怀古词我们该如何鉴赏?活动2【导入】诵读感知1、师:谈到诗词的学习,总离不开诵读,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融入文本,大声诵读,在诵读中去感悟苏轼情怀,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生大声自由诵读)师问生:我们说这是一首豪放词对不对,那么我们读得时候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要读出感情,读得豪放、慷慨激昂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赋”的知识,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品味课文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难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熟读全文,根据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

(在书上作记号)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了解文章的内容,勾画疑难点。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用时30分钟左右,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赋: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有韵的文体,其形式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饰,辞藻华美,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并以讽颂为其目的。

它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侧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

2、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

元丰5年写的“两赋一词”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3、写作此文的背景和原因::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

高中语文 必修2第九课《赤壁赋》导学案

高中语文  必修2第九课《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金山画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导学案】必修2 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

【导学案】必修2  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九)内容: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一、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特点;掌握文中“固”“适”“于”“乎”等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和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等名句。

4.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表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赤壁,古地名。

赋,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赋。

本文是第一篇,又称作《前赤壁赋》。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2.识作者(1)曲折的人生经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文章。

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被诬写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还朝。

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全能的文艺天才。

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多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都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人才。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1:第9课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1:第9课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

赤壁赋【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

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

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 导学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赤壁赋》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预习案二、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9 赤壁赋本课话题——换个角度看问题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认为,看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而不应把问题绝对化,使自己陷入困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2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

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子上峨眉山。

山路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

此情此景,使罗素没有了心情观景,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

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么热的天,还要他们抬着上山。

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

他看到轿夫们坐成一行,拿出烟斗,又说又笑,丝毫没有抱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

罗素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壬戌.(xū) 窈窕..(yǎo)(tiǎo) 横槊.(shuò)冯.虚御风(píng) 扁.舟(piān) 渔樵.(qiáo)酾.酒(shī) 山川相缪.(liáo) 匏.樽(páo)嫠.妇(lí) 愀.然(qiǎo) 相与枕藉.(jiè)舳舻..(fú)(yóu) 幽..(zhú)(lú) 蜉蝣壑.(hè)举酒属.客(zh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2)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歌⎩⎪⎨⎪⎧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歌.曰 (名词,歌词)倚歌.而和之 (名词,歌曲的声调 和节拍)(2)望⎩⎪⎨⎪⎧七月既望. (名词,农历的每月 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眺望)日夜望.将军至 (动词,盼望) (3)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位名词,位置 低的,与“上”相对)(4)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动词,像)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到)(5)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名词,类)举酒属.客 (动词,劝人饮酒)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属.予作文以记之 (动词,嘱托)(6)而⎩⎪⎨⎪⎧而.不知其所止 (连词,表转折,却)羽化而.登仙 (连词,表顺承)扣舷而.歌之 (连词,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连词,表顺承)客喜而.笑 (连词,表修饰)(7)则⎩⎪⎨⎪⎧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连词,那么)则.或咎其欲出者 (连词,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动词,是)入则.无法家拂士 (连词,如果)(8)之⎩⎪⎨⎪⎧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之间,不译)惟江上之.清风 (结构助词,的)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不译)(9)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助词,形容词词尾)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助词,用于 句末,相当于“吗”)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10)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表被动)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朗诵) (2)羽.化而登仙(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似的) (3)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月光下的清波)(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西.望夏口(名词作状语,向西) (7)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8)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10)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11)托遗响.于悲风(动词用作名词,声音)(12)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发白,变亮)(13)哀.吾生之须臾(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哀叹,为……哀伤)(14)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15)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16)方其破.荆州(形容词用作动词,攻占)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白露..横江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高中《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课题导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学习过程: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日),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修辞格为:互文)④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⑤白露横(笼罩)江,水光接天。

⑥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动词到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句式为:定语后置)。

⑦浩浩乎(形容词词尾)如冯(通“凭” )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⑧飘飘乎如遗世(遗弃尘世)独立,羽化而(表順承)登仙。

2、本段写诗人夜游赤壁的情景①看到的景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②诗人的活动有(动作):诵---歌---纵---凌---③诗人的感觉如何: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遗世:离开人世④诗人会有何种心情呢?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二、朗读第二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于是(在这时)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音节助词)。

②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流动的月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思慕的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兮天一方。

”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 应和 )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④舞(使动使……舞动)幽壑之潜蛟,泣(使动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2、文章第二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

感情色彩是怎么变化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主人悲凉的箫声。

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三、朗读第三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 苏子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动词,整理)襟危(端正地)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句式:宾语前置)②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名词作状语向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 连结、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③方其破荆州,下(名词作动词攻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名词作动词东下)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句式:宾语前置)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名词的意动用法)鱼虾而友(名词的意动用法)麋鹿,⑤驾一叶之扁(注音:piān)舟,举匏樽以(表目的连词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划线句子: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水的无穷无尽。

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

2、(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教师补充: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四、朗读第四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这),而未尝往(消逝)也;②盈虚者如彼,而卒(最终)莫消长也。

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表修饰)观之,则天地曾(简直)不能以(停止)一瞬;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⑤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的)所有,虽(即使)一毫而莫取。

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表顺承)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代词这)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句式为:判断句),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2、(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A.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B.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五、朗读第五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客喜而(表修饰)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②相与枕藉(注音:jiè )乎(在)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

2、(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

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六、课文总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

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牛刀小试: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动用法⑵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⑶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名作动⑷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意动用法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⑴状语后置句⑵ 凌万顷之茫然⑵定语后置句⑶ 渺渺兮予怀⑶主谓倒装句⑷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⑷被动句⑸ 而今安在哉⑸宾语前置句⑹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⑹判断句3.指出文中的通假宇,并解释它的意思。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读zhǔ,“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4、翻译下列句子(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默写(1)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