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1)

合集下载

心理治疗师考试大纲(初级)

心理治疗师考试大纲(初级)
外)
(2) 行为治疗理论的创立
(3)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的创立
(4) 认知治疗理论的创立
了解
(5) 家庭治疗理论历史
4 心 理 治 疗 的 历 史 ( 国
内)
5 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
1 心 理 治 疗 师 的 成 长 与
培养
(1) 中国古代的心理治疗思想
(2) 中国近现代心理治疗的发展
(3) 中国当代心理治疗的发展
(1) 健康与行为转变理论
(2) 预防疾病的生活方式
(2) 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及其在综合
掌握
熟练掌握
了解
了解
熟练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掌握
医院中的实践与应用
(3) 会诊联络服务
了解
(1) 研究的信度
了解
(1) 会谈法
掌握
(3) 调查法( 详见心理测验与评估部分)
掌握
(4) 慢性疾病与终末期疾病的治疗和管理
熟练掌握
(1)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
熟练掌握
(3)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
熟练掌握
(2)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4)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续表
单 元
细 目
1 人 格 的 类 型 和 特 质
理论
2 心理动力学理论
3 人本主义理论
要 点
(1) 人格类型理论
掌握
(1) 经典精神分析
(2) 内容效度
(4) 效标效度
(5) 影响效度的因素
(6) 项目分析
5 测验分数的合成
熟练掌握
(1) 病史采集
(4) 影响信度系数的因素
七、 心理测验与评估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名词解释:(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

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

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

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

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

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

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

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课程大纲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简要描述课程主要内容、从学科的定义、研究方向等方面予以介绍,简述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与先修课程或后继课程的关系;2.教学目标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引导考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习题;(2)初步学科研究能力引导考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3)学科知识运用引导考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难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4.学时分配表注:“*”部分为任选部分,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安排。

每章的学时分配可作适当的调整。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3学时)教学目标:1.对照多种社会心理学定义,分析本课程的界定和对一个学科进行思考的方法,领会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思考社会心理分类系统与社会心理学的定位3.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特点本章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1认识自己2认识他人3认识社会4认识生活的价值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3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于发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3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观察法对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2.能分析现场研究和现场实验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特殊地位3.理懂得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客观性和伦理性原则本章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 假设与理论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1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2如何查阅文献3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4怎样收集研究的数据5研究的设计与进行6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7心理学论文的撰写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生物理论2学习理论3诱因理论4认知理论5角色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8学时)教学目标:1.实记社会知觉的概念2.理解归因理论3.明确自我知觉的构成本章重点:个人认知、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归因理论本章难点:对自己的归因教学内容:第一节个人知觉1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个人知觉线索第二节自我知觉1自我图式2自我觉知3自尊4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5自我表演6自我障碍策略7自我检控8自证预言9体像第三节社会认知1分类与图式2社会认知法则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第四节归因问题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2对自己的归因3归因中的偏误第四章社会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生物学和社会进化论2.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本章重点:1.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2.人类的亲社会行为3.人类的侵犯行为本章难点:与侵犯行为有关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4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概述2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3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4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2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第五章态度问题(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态度的本质及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区别2.了解态度的主要功能3.了解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本章重点: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偏见问题本章难点: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当注意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2态度与行为3态度的心理功能4态度的测量第二节态度的形成1态度形成与学习2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3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4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1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2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3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第四节说服模型1Hovland的说服模型2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3Swars的说服模型4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第五节偏见问题1偏见概述2偏见的影响与克服第六章人际关系(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亲密关系的发展、维持与结束2.怎样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3.理解怎样利用社会支持来应付关系破裂所造成的问题本章重点:1.问题解决的过程2迁移的类型3.迁移能力的培养本章难点:1.创造性的培养2.为迁移而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具体实施方案教学内容:第一节人际关系1人们互相吸引的两个原因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第二节亲密关系1亲密关系概述2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3爱情4亲密关系的维持5亲密关系的终结6社会支持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1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2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社会交换的基本理论2.文化如何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3.能够实际分析有效克服社会懈怠的方法本章重点:1.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2.社会影响3.从众、顺从与服从4.团体的社会影响本章难点:1.社会促进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交换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3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4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第二节社会影响1什么是社会影响2社会影响理论3社会影响的表现第四节从众、顺从与服从1从众2顺从3服从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团体的基本概念2.理解如何利用协商解决人际冲突3.掌握克服团体思维的影响本章重点:1.团体概述2.团体领导者3.团体内部的沟通4.团体决策本章难点:1.团体内部共同特性、方式、冲突2.团体极化和团体思维教学内容:第一节团体概述1团体2团体规范3团体凝聚力第二节团体领导1领导定义2有关领导的理论3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第三节团体沟通1团体沟通的特征2团体沟通3冲突解决第四节团体决策1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2团体极化3团体思维4团体决策方法三、教材及教学资源使用教材:侯玉波等,《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1】阿龙森等.《社会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章志光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7】金盛华,张杰著.《当代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最新整理)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大纲

(最新整理)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大纲

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大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大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大纲的全部内容。

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大纲南京大学编(高纲号 0533)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 一、《社会心理学》课程阶性质 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培养自学应考者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主具体社会行为规律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内容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特点与研究方法 2.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 3。

社会化、自我意识与男女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 4。

社会动机、社会认知与社会态度 5。

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相符行为、利他行为、侵犯行为 6.人际关系与团体心理 三、《社会心理学》课程的任务 1.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学科历史发展的进程 2。

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3.分析常见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提高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 四、《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1。

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较为系统 地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现象的能力。

2。

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要求是:认真学习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学会抓住重点、难点并加深领会.同时能够应用这门课程中的有关知识,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初步进行分析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大纲(上网)(主讲教师熊匡汉副研究员编)(如发现本大纲中有错误或有好的意见、建议请电话联系:85220859)第一章绪论讲授时间:4学时(导言、第一节2学时;2-4节2学时)导言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成绩记载办法等一、健康四方面的内容: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三、心理健康的4个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1)智力正常;(2)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意志坚强可控;(4)心理特点符合性别、年龄特征;(5)人际关系和谐;(6)适应社会生活;(7)热爱生活;(8)有完整和谐的人格结构。

五、心理成熟的10个标准1、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有内。

2、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

3、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

不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发挥最大潜能。

4、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

凡事不再依赖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与保护。

5、有经济独立的信心。

6、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而且肯努力奋发,为取得该种职业而准备。

7、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

8、在知识、观念等各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9、乐于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0、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学科简史、研究现状一、定义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系统研究人(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简史、现状1、简史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X学分总学时:X学时适用专业:具体专业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了解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知识。

熟悉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和他人的需求。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一)社会心理学概述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时期(二)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3、社会认知的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4、归因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社会态度1、社会态度的定义和构成2、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社会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3、社会态度的测量量表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测量法(四)社会影响1、从众从众的定义和类型从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众的实验研究2、服从服从的定义和类型服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服从的实验研究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的定义和类型社会促进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社会抑制的定义和原因4、社会惰化社会惰化的定义和表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五)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定义和特点2、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建立的阶段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3、人际关系的类型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恋爱关系职场关系4、人际沟通人际沟通的定义和类型人际沟通的障碍和技巧(六)社会行为1、助人行为助人行为的定义和类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助人行为的培养2、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定义和类型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侵犯行为的控制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七)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教育领域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2、管理领域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领导行为与团队建设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3、营销领域社会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消费者行为与广告宣传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4、健康领域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疾病预防与康复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考试大纲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代码:00266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1. 课程性质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目前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建树,并能够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更好的进行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沟通、管理等方面的活动。

2.课程特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学科。

这些研究主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通过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获得研究结论,因此此课程一方面具有深厚而严谨的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类社会行为问题研究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又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管理、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1. 课程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研究主题,理论构架和研究成果等。

一方面要将所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其他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能够利用所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解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基本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系统掌握人际关系、社会知觉、社会动机、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群体心理等研究主题。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熟悉传播、经济、宗教、性别社会心理、人格培育、心理健康等应用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1.学习本课程主要涉及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

因此,应尽可能地在先修或自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2.本课程将为有关基础教育方面的课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文化、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重点知识1. 识记:社会心理概念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发表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为标志)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2.理解:社会心理学早期是如何对群体进行研究的?3.应用:请结合你对中国人性格的认识,分析文化、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

社会心理学考试(02047)

社会心理学考试(02047)

西师大本科自考社会心理学(02047)应考小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是指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弥漫在社会及其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2.期待效应: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结果。

3.归因: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4.自我实现的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叫做~5.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态度: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6.凝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7.去个性化:群体对个人会产生促进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做出他单独时不敢做的事情来。

8.传播:是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各种符号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传播试图与他人分享信息、思想和态度,建立与他人的认同和共鸣。

9.谣言:是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法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简答题1.杨国枢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杨国枢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使用社会取向的概念研究,并且用社会互动和性格特质两种观点论证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特点。

他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提出四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

2.简要说明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

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存在心理学倾向和社会学倾向,属于心理学文脉的冯特,以个人心理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的心理学文脉和思路;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以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

四川自考《社会心理学》(大纲)复习资料

四川自考《社会心理学》(大纲)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考核知识点(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大五”人格理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2、生活的意义是什么:①能够自主②能力③关系④自尊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是我们认为最全面的。

4、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①个体过程②人际过程③团体过程5、学派时期是心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流派有三个: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它们在美国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势力。

6、人本主义性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在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而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7、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①早期状况②起步阶段③发展阶段④反思阶段⑤大发展阶段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考核知识点(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学习理论的特点:①它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②该理论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而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

③学习理论通常只想解释外显的行为,而非主观的心理状态。

第三章社会认知一、考核知识点(一)个人知觉(二)自我知觉(三)社会认知(四)归因问题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中最重要的、最有力的是评价。

2、个人知觉中的偏差:晕轮效应,与晕轮效应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也叫作扫帚星效应。

3、非言语线索一般包括:①人际距离②身体姿势③目光接触4、自我图式:Markus 和Wurf用自我图示来说明个体的自我概念,并用它指称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

5、自我提升:也叫作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6、图式: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

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

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一、考试介绍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是对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能力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估。

该考试旨在选拔具备扎实的心理咨询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考试内容(一)基础知识1、心理学概论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和理论。

2、发展心理学涵盖人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如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3、社会心理学涉及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4、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了解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的症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二)专业技能1、心理评估掌握各种心理评估工具和方法,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症状量表等,并能正确解读评估结果。

2、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熟悉不同的心理咨询流派(如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主义等)的理论和技术,能够根据来访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咨询方法。

3、心理咨询过程包括建立咨询关系、制定咨询方案、实施咨询以及结束咨询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4、危机干预学会识别和处理危机情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保障来访者的生命安全。

(三)职业道德与法规1、职业道德准则明确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伦理和道德规范,如保密原则、尊重来访者权益、避免双重关系等。

2、相关法律法规熟悉与心理咨询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精神卫生法、隐私保护法等,确保咨询工作的合法性。

三、考试形式(一)理论知识考试采用笔试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主要考查考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掌握程度。

(二)专业能力考试通常采用案例分析、模拟咨询等形式,重点评估考生的心理咨询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备考建议(一)系统学习教材选用权威的教材,全面系统地学习考试大纲所涵盖的知识点,建立扎实的知识体系。

(二)参加培训课程参加专业的培训课程,有助于理解难点和重点内容,同时可以与同行交流学习经验。

2019年10月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市级统考课程教材考纲

2019年10月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市级统考课程教材考纲

2019年10月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市级统考课程教材考纲书目表
说明:
1、此表是按照主考学校和专业排列的,查找教材考纲信息时请据此进行查找。

2、根据全国考办专业规范管理的要求,本表部分课程的名称、代码、学分已进行了调整和规范。

3、课程名称前标注“★”的,表示该课程从当次考试起开始启用新教材或考纲,请考生注意。

4、其他教材信息如有变动的,其书目内容并未变动,只是依据内页图书再版编目数据进行过重新整理。

5、教材、考纲版本前加“﹡”或有两个版本同时使用的,表示与上一次公布的信息相比,原有书目内容不变,只是出版社重新印刷时改变了版本信息。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考研大纲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考研大纲
第二节 分析心理学
一、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1.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2.荣格人格动力理论
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心理值实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等量原理和熵增加原理;心理能量的前行和退行;能量输导系统;象征;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思想渊源
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
2.古代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
近代物理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生物学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结构
1.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由不同水平的三个部分组成的,即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转变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
1.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两次大的分裂。
阿德勒背离弗洛伊德;荣格背离弗洛伊德
2.20世纪30年代,精神分析再次分裂
奥托•兰克、弗伦克兹相继背离弗洛伊德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
1.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的根源
2.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异同
该课程的考核,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1)《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术;(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二、考核评价目标
对于该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掌握有关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的经典研究及基本观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00266自考社会心理学大纲

00266自考社会心理学大纲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第1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带有主观性。

社会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

社会心理现象的主体离不开个体,这个个体指处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响下的个体。

群体不等于若干个体相加的总和。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2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心理学大致上可有两种归类:一种是归为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或归为心理学的应用学科的性质;另一种是归为自然科学的性质或归为社会科学的性质。

不能把社会心理学视为一门单纯的应用科学,应归属于心理学分支中的基础性学科,它与生理心理学一起应该构成心理学两个基础与支柱,分别从生物自然属性与社会制约性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人们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一般看法认为,它属于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介乎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兼有两类科学的性质。

简述:SSP与PSP的区别?答:1.SSP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2.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

3.在研究着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着重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身上产生发展的过程与条件。

第3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

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年龄是自变量,学习能力是因变量。

自变量既可以是研究者控制之下的,也可是被试者影响心理或行为的特征,如性别;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果关系。

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

04265--社会心理学

04265--社会心理学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代号:4265I 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要求一《社会心理学》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培养自学应考者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主具体社会行为规律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选用教材为S.E.Taylor etal 著,谢晓非等人译的《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十版)。

其中个体知觉、认识自我、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关系、性别和助人行为为本课程重点内容。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二章社会认知第三章个体知觉—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第四章认识自我第五章态度和态度改变第六章偏见第七章社会影响第八章人际吸引第九章人际关系第十章群体行为第十一章性别第十二章助人行为第十三章攻击第十四章社会心理学与健康第十五章社会心理学与政治三《社会心理学》课程的任务1.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学科历史发展的进程2.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3.分析常见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提高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四《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与要求1.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较为系统地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现象的能力2.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要求是:认真学习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学会抓住重点,难点并加深领会.同时能够应用这门课程中的有关知识,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初步进行分析的能力II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从历史、主要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心理学进行概述。

要求能够从社会分析层次、个体分析层次和人际层次三个层次来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掌握研究的实际操作方法。

并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三大历史根源: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代表性的观点(填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1976)提出了社会心理学形成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分为哲学思辨、经验的描述和实验的分析阶段。

2)我国社会心理学相应于三大阶段提出了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分为:①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的观点;②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时期和扩展时期。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简答)(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三)期待效应(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4、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可能为论述)(一)观察法观察法( )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1)优点:A、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B 、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2)缺点:A、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B、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二)档案法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

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1)优点: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

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

2)缺点: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

量大、耗时。

有赖于分析者的抽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

(三)调查法调查法是运用各种数据或事实搜集方法,对所关心的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类方法的总称。

常有问卷法、量表法和访谈法等。

1)优点: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2)缺点: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1)现场研究( )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①优点: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现场研究还可以获得其他干扰被试真实生活的方法不可能获得的资料。

现场研究获得的研究结果也更容易直接运用于实际生活。

②缺点:一方面,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控制研究情境。

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偶发因素容易冲击研究过程,使研究难以系统化。

另一方面,现场研究在时间、人力与钱财资源上需要较大投入,对研究者素质的要求也较高。

2)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所以又称自然试验( )。

①优点:使研究具有可控制的特点,可以缩短研究周期,摆脱研究的被动性。

且现场实验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被试不知道自己在被研究,因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高。

②缺点:研究可能受到干扰。

现场实验中自变量的操作也较为困难(五)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1 )是直接以实验室环境作为实验情境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

模拟实验是指在实验室建造模拟实际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在其中进行有控制的实验。

5、个性定义(名词解释或填空)个性又称人格,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人的个性就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的、稳定的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质倾向的总和。

一般包括两部分:1)、个性心理特征(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

2)、个性品质倾向(决定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等。

6、性格发展的影响因素(论述或简答)(1)生理性因素包括遗传、体格、体形、性别以及肌肉与神经系统、体内各腺体的发育水平。

例如:体格健壮者,性格外向,较活跃,有进取心;体格弱小者,性格内向,沉静,胆小。

男性好强,争胜,有表现欲;女的温柔、体贴、心思细密。

过度补偿:为克服自卑心理而做出的过度反应。

(2)环境因素:①家庭是培育个体性格的摇篮。

儿童期、青春期、成人期;离婚、独生子女、父母因工作长期不在家;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偶然的情景因素等等。

②学校。

是个体尝试和选择性格发展的时期。

③社会文化。

决定性格发展的大方向。

④职业。

医生的镇静和不动声色;政治家的不怕挫折;科学家的好奇喜研究;律师的重视公平;会计的谨慎、严谨、刻板等。

7、什么是社会化(名词解释或填空)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8、社会化的基本特性(简答)1)社会化的社会强制性2)主观能动性3)社会化的毕生持续性9、社会化的类型(论述或简答)(一)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它主要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二)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三)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的基础上,当对个体产生新的期待、要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等的时候进行的。

(四)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反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

反向社会化又被称为“文化反哺”,是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

(五)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个体舍弃过去所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10、自我概念的定义(名词解释)自我概念,亦称自我 (或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11、自我的结构(填空)自我结构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12、帮助学生改善自我概念(简答)1)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提高能力的自我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2)培养学生的自尊心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4)从多方面多角度发现学生的长处,杨长避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13、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简答或填空)1)平均法则在印象形成中,人们接收到信息后对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

例子:有两个人,如果让你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她们的品质进行评价。

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你给她的打分分别是+4、+4、+2、+3。

乙除了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衣着两个特点,你对她的打分分别是+4、+4、+2、+3、+3、-2。

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4=3.25,乙的得分是[4+4+2+3+3+(-2)]÷6=2.33,甲的得分比乙的得分多,因而对甲的印象更好些。

根据叠加法则:甲、乙两个人的总分分别为13分和14分,乙的总分更多,因而对乙的印象更好。

2)叠加法则人在形成印象时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

3)加权平均法则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

14、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名词解释或填空)首因效应: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近因效应: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15、社会知觉的效应(偏差)(简答或论述)1)积极性偏差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这就是积极性偏差( ),也称“宽大效应”(1 )。

2)证实偏差人们既有的观念或期望会影响他的社会知觉和行为。

他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3)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

这种现象称为后视偏差( )。

4)虚假一致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这种倾向称为虚假一致偏差( ),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5)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称为自我中心偏差( )。

16、印象管理的定义(名词解释或填空)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简单说是指有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17、归因的定义(名词解释)所谓归因,又称行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和推导其原因的过程。

18、态度的定义(名词解释或填空)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9、态度的要素结构态度“三元论”(简答)就态度的构成要素而言,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持“三元论”的看法,即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要素构成。

一是认知成分,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二是情感成分,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三是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20、态度的功能(简答)(一)态度的认知功能(知识功能)(二)态度的情绪情感功能(三)态度的动机功能1)适应功能。

(效用功能)2)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21、态度改变的方法(论述或简答)(一)劝说宣传法这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

(二)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某个角色对占据这一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

(三)团体影响法团体通过团体规范和准则来对个体施加影响,从而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的方法是团体影响法。

(四)团体讨论法著名心理学家勒温()的实验研究。

被试是美国的一些家庭主妇,当时由于二战期间食物短缺,政府希望人们多用动物内脏做菜。

他向第一组被试讲解用动物肝脏做菜的好处,并赠送没每人一份烹调菜谱;而对第二组被试,勒温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并由营养专家亲自实验烹饪。

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只有3%的人改变态度,而第二组被试有32%的人改变态度。

勒温指出,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3)“凝固”了新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