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的内涵 对压力概念理解存在的三种认识
压力的三个维度
压力的三个维度
压力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生理维度:这是与身体和生理机能相关的压力。
例如,长时间的工作压力、缺乏休息和睡眠、不良的饮食习惯等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身体不适和健康问题。
2. 心理维度:这是与思维和情绪状态相关的压力。
例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自我要求过高、焦虑和抑郁等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情绪和思维的稳定性。
3. 社会维度:这是与社会环境和社交关系相关的压力。
例如,工作竞争压力、家庭责任、经济困难、社交压力等都会给人带来压力,并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一个人的整体压力水平。
了解并认识到这些压力维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和管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压力
序言本文探讨了压力概念内涵,认为压力概念是一个普遍概念而非单独概念。
阐述并分析了压力研究三大理论的特点与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压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做了初步的探讨。
从纵向角度考察了压力研究的三大取向,即自变量研究、因变量研究、中介变量研究现状分析一、压力的概念探讨当stress被引入作为心理学术语时,我国心理学词典和教科书对其有多种解释,如压力、应激、紧张、挫折等,当前心理学研究并未给其一个统一的定义。
从概念接受角度来说,用压力这个概念则相对来说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接受。
如果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对其进行定义,那么就可能有多种概念的内涵:如压力反应、压力事件、压力感、压力应对等。
如塞里(1936)从生物医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具有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反应现象。
我国有心理学家则认为压力包括压力事件和心理压力两个概念,压力事件(stress)是指一定令个体紧张,感受到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种特别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即个体心理真正意识到了压力存在而无法摆脱时形成的带有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而应激则是心理压力的特殊表现形态。
从上述观点来看,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压力的定义并不尽相同,可见,压力是个普遍概念而非单独概念。
二、压力研究的取向纵观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各种压力研究,大致可以概括出三种类型:1.将压力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早期以塞里为代表的生物医学观认为应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于有机体的结果,注重研究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反应过程,而不是引起这种反应的心理社会原因,并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般应激综合症(GAS模型),其观点和研究模式至今还在医学的病理生理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将压力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关注压力来源的性质与特征这类研究把应激作为自变量,研究各种有害性刺激物的性质和特征。
历史上,与塞里研究形成对照的是一段时期里心理学家们把应激与应激源作为同一概念来研究。
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1、正确理解压力的概念压力跟其它力一样,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压力区别于其它力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压力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一种接触力,任何彼此分离的两个物体之间是不可能产生压力的。
二是,压力总是与物体的形变相关连的一种弹力,彼此引起形变而产生的。
“压强”。
我们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如何正确认识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是:①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③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④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液体内部的压强之所以有以上特点,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5、补充部分知识⑴公式P=gh ρ的物理意义:P=gh ρ是液体的压强公式,由公式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有关,而与所取的面积、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总重无关。
⑵公式P=gh ρ的适用范围: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的压强。
⑶将一密度均匀,高为h 的圆柱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强: P=gh S gsh S gV S G S F ρρρ====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柱形固体对对面积大的支持面产生压强可用P=gh ρ来计算。
不能由此认为所有固体产生压强都用这个公式来计算。
⑷公式P=gh ρ和P=F/S 的区别和联系P=F/S 是压强的定义式、是压强的计算公式,无论对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适用的。
而P=gh ρ是通过公式P=F/S 结合液体的具体特点推导出来的,只适合于计算液体的压强或特殊固体产生的压强的计算。
⑸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则液体内部的压强表现出另一特点:液体不但对容器底部有压强而且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侧壁某一点受到的压强与同深度的液体的压强是相等的。
压力
2、生活小困扰
• 例如:约会遇到塞车,付账时钱包不见了,考试时钢 笔写不出来等。日积月累,也会形成生活压力。
3、灾变事件
包括水灾、台风、地震、飞机失事、工厂爆 炸等。 • • • • • • 一般人对灾难事变的反应 第一、震惊、麻木 第二、“主动”行动 第三、合作行动 第四、情绪化 第五、复原,适应改变
平均值 100 73 65 63 63 53
生活事件 17、亲友亡故 18、改变行业 19、夫妻争吵加剧 20、借债超过万元 21、负债未还、抵押被没收 22、改变工作职位
平均值 37 36 35 31 30 29
7、新婚
8、失业 9、分居夫妻恢复同房 10、退休
50
45 45 45
23、子女成年离家
许多年后,那个歹徒终于被抓获了,那个年轻的警察在 抓捕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为英雄, 许多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称赞他是最勇敢、最坚强的人。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之后不久,他却在卧室里割腕 自杀了。在他的遗书中,人们读到了关于他自杀的原因: “这些年来,让我活下来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现在,伤 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生存的信念也随之 消失了。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来没有这样绝望过……”
24、涉讼 25、个人有杰出成就 26、妻子新就业或刚去职
29
29 28 26
11、家中有人生病
12、怀孕 13、性关系适应困难 14、家庭添进人口 15、事业重新整顿 16、财务状况改变
44
40 39 39 39 38
27、初入学或毕业
28、改变生活条件 29、个人改变习惯 30、与上司不和睦 31、改变上班时间或环境 32、搬家
二.压力的应对
压力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压力的定义来源及分类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压力的定义及特性:一、定义:指个体任何的生活变动或习惯改变皆可称为压力,亦即压力=你个人对外在环境的主观感受与评估。
二、特性:压力是随时变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愉悦与不愉悦的事都会造成压力,只是不愉快的事件产生的压力程度通常比较高,每个人都需要适当的压力水平来激发表现,过高或过低的压力都会降低表现,对同一件事,每个人感受的压力程度不会完全相同,具相当的主观性,其会受到年龄、性别、文化、个人经验与性格的影响。
压力的分类:一、负面的压力(坏的压力):当压力是长期性或沉重的,导致人体无法承担及适应,往往带给人们懊恼的感受,令心智及身体须付出极大的代价。
二、正面的压力(好的压力):强调压力在某种情境下是具挑战性及正面性,例如:许多运动员是在极端压力之下打破世界纪录,而好的压力是一种力量的泉源,可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加速达成目标,但是人所能承受的压力有其限度,一旦超过了限度,即使是好的压力也会带来反作用。
造成压力的原因:1.生活充满挫败的经验,心中的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2.传统价值观在变迁快速的社会中变化大快,以致无所适从。
3.生活过度技术化或表面化,失掉自我。
4.人性趋向商品化,人际间往来以「各取所需」的方式进行,忽略人性需求与尊严,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忽略了精神生活。
5.身、心、念、人、事、财、与价值感不同。
6.当身体不适,当心情不佳,当头脑苦思。
7.当人际出问题,当事情处理不利,当财务出问题。
压力的影响:一、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自己的潜力,帮助自我成长与做事的动力。
二、过高压力的负面影响有以下之状况:◎生理方面:肾上腺素快速分泌、消化系统停止运作、肾上腺分泌可松体,降低身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性荷尔蒙分泌量降低,造成阳萎及性冷感及不孕等问题。
◎心理方面:注意力下降与注意广度缩小、组织能力与长期计划能力变差、脱离现实的妄想与思考违常程度增高、情绪调节能力变差、虑病担心的感觉增高、忧虑与无助感出现、自尊心明显降低、兴趣与热忱感消失、药物烂用的频率增加及将责任转移给别。
压力与应对压力的策略
压力与应对压力的策略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将会愈来愈多地面对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压力。
压力目前已成为人们无法回避,并愈来愈被普遍关注的课题,人们常把不正常的行为方式,如烦恼、焦虑、消沉、疾病、精神耗尽等归属于压力过大所致。
一、压力及其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什么是压力,我们如何来解释,又如何定义它呢?在当代科学文献中,压力这个概念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压力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第二种,压力指的是一种主观反映,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
第三种,压力也可能是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
生活中,压力发生在人们处于某些事件下,而这些事件将危及人们的身体或心理健康状况。
压力会产生各种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对人们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所以人们又把压力定义为:受外部环境与条件影响令人产生不舒服和紧张的感觉。
并把压力与烦恼相提并论,把压力理解成威胁、挫折或超乎自己能力的情况;一种愤怒、恐惧和激愤的状态。
产生压力的事件,我们称之为压力源。
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压力源面前心理过程是不同的,所表现的反应亦不同。
压力给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可以肯定的,但干脆就认为压力是不好的,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或不愉快的体验,并把它坚决否定掉,我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观点。
积极的观点则认为,压力是一种愉快的满意体验,是一种欢乐的享受,是改变现状奋发进取的推动力,并强调压力所能带给我们的是好的和积极的一面。
压力可以加深我们的意识,增强我们的心理警觉,导致高级认知与行为表现。
正像铁人王进喜说的那样:“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
”压力会给一个个体提供创造性完成一项艺术工作的唤醒动机,给另一个个体提供一副急救的药品,而给第三个个体提供一条科学理论。
压力是挑战、是竞争、是机会,它可以让你承受更大的风险,并获得比你想象得更为辉煌的成功。
二、压力所造成的身心症状有些常见的压力源:如人们无法控制的事件、不可预测的事件和超出我们能力极限的事件等,会引起人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反应。
压力的内涵对压力概念理解存在的三种认识
压力的内涵对压力概念理解存在的三种认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压力的内涵对压力概念理解存在的三种认识压力的内涵(一)压力的定义1.压力( stress )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
上世纪中叶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利 (Hans Selye) 开始将压力的概念引进医学和心理学。
他毕生从事多项压力的实验研究,发现持续的压力能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抵抗能力降低,容易患心身疾病。
他把压力反应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警觉反应阶段(alarm reaction) ,表现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体温和肌肉弹性降低,贫血,以及血糖水平和胃酸度暂时性增加,严重可导致休克。
( 2 )阻抗阶段 (resistance) ,表现出惊觉阶段症状的消失,身体动员许多保护系统去抵抗导致危机的动因,此时全身代谢水平提高,肝脏大量释放血糖。
如时间过长,可使体内糖的贮存大量消耗,以及下丘脑、脑垂体和肾上腺系统活动过度,会给内脏带来物理性损伤,出现胃溃疡、胸腺退化等症状。
( 3 )衰竭阶段 (exhaustion) ,表现为体内的各种储存几乎耗竭,机体处于危机状态,动力性是压力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要变压力为动力。
之所以能变压力为动力,是由于个体一有压力时,不会无动于衷,而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处理所处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
可导致重病或死亡。
塞利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普遍性原理:个体在抗拒阶段生理功能大致恢复正常,能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
即压力反应对个体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增强其适应能力。
然而 , 在抵抗阶段对新的压力抵抗力反而降低。
个体若再承受持久的高压,就导致身心耗竭,可能会死亡,这就是精疲力竭阶段。
这种生理反应即为压力反应 (stress response) 。
显而易见,这个压力(stress) 是指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
如何在初中物理中解释压力的定义?
如何在初中物理中解释压力的定义?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压力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要让同学们清晰地理解压力的定义,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和阐述。
首先,让我们来直观地感受一下什么是压力。
想象一下,你用手压在柔软的海绵上,海绵会凹陷下去;当你背着沉重的书包时,肩膀会有一种被向下压的感觉。
这些生活中的现象都涉及到了压力。
那么,在物理学中,压力到底是什么呢?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需要特别注意:“垂直”“作用”“物体表面”。
“垂直”意味着力的方向与物体表面是垂直的。
比如说,一个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方向就是竖直向下的。
如果力的方向不是垂直于物体表面,那就不能称之为压力。
“作用”表明了这是一种力的施加过程。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压力也不例外。
“物体表面”明确了压力的作用点是在物体的表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压力,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准备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在瓶壁的不同位置扎几个小孔。
当我们把瓶子静止放置时,会发现靠近底部的小孔喷出的水更远。
这是因为水对瓶子的内壁产生了压力,而由于水的深度不同,底部受到的压力更大,所以水喷得更远。
压力的单位是牛顿(N),它是一个衡量力的大小的单位。
压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这就涉及到影响压力大小的因素。
一个是施加力的大小。
比如,你用更大的力气按桌子,桌子所受到的压力就会增大。
另一个是受力面积。
还是以按桌子为例,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但是用一个更小的面积去按压,比如用手指尖而不是手掌,桌子受到的压力效果会更明显。
压力和重力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而压力不一定是由重力产生的,它可以由各种力引起。
比如,把一块木块按在竖直的墙壁上,此时木块对墙壁的压力就不是由重力引起的。
在实际生活中,压力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例如,我们穿的鞋子底部有花纹,这是为了增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而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
简述心理学对压力的定义及压力表现
简述心理学对压力的定义及压力表现:心灵的“负重之旅”心理学里说的压力啊,就像是有个无形的小怪兽,悄悄地潜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时不时地跑出来捣乱,让我们的身心都受到它的影响。
我记得我有个朋友叫阿强,他那段时间可真是被压力折磨得够呛。
阿强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工作任务那叫一个繁重。
有一次,公司接了个大项目,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一套超有创意的广告方案。
阿强就像被上了发条的机器人,没日没夜地开始工作。
我去他办公室找他的时候,都被那场景吓了一跳。
他的桌子上堆满了各种文件、资料,电脑上开着好几个设计软件,屏幕上满是花花绿绿的图案和密密麻麻的文字。
他头发乱得像个鸟窝,眼睛里布满血丝,一边盯着电脑,一边嘴里嘟囔着:“这创意怎么就不够新颖呢?”我走过去跟他说:“阿强,你得悠着点啊,别把自己累垮了。
”他无奈地看了我一眼说:“我也不想啊,可是这项目催得紧,要是做不好,我这饭碗可就没了。
”这时候,他的同事小美也走过来说:“阿强,你这样一直坐着不行,起来活动活动吧。
你看你,压力这么大,身体会吃不消的。
”阿强摇摇头说:“我哪有时间啊,我还得赶在下班前把这一版方案改好呢。
”从阿强的状态就能看出来压力在他身上的表现。
他整个人变得特别焦虑,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点不耐烦。
平常他是个很爱开玩笑的人,可那段时间,别人跟他说个笑话,他都没心思笑。
而且他睡眠质量变得极差,他跟我说他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工作的事儿,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
好不容易睡着了,也很容易惊醒,稍微有点动静就醒了,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
还有他的饮食习惯也变了。
以前他特别喜欢吃美食,经常拉着我去各种小吃店。
可那阵儿,他就随便吃点泡面或者快餐应付一下。
我跟他说:“你这样吃没营养,身体会垮的。
”他却说:“我没胃口,吃什么都不香,就想赶紧把工作弄完。
”在压力下,阿强的情绪也很不稳定。
有一次,他和另一个同事因为一点小事就吵了起来。
其实就是在讨论方案的时候,那个同事提了个不同的意见,阿强就突然火了,大声说:“你懂什么,我都忙成这样了,你还在这说风凉话。
如何正确的认识压力及应对
如何正确的认识压力及应对1.潜能释放:在压力下,人们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比如,平时你做两天也做不完的投标书,在连夜要召开的谈判前夕,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做完了。
比如,当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压向你时,你会发现自己不但没被压倒,反而思如泉涌,灵感迸发,能想出更多的办法,充满了创造力,而且全身上下都是干劲。
这就是俗语说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展现出更好的状态,感到自己十分强大。
2.快感体验:压力会产生快感?科学实验*,在压力下,人体会分泌出类多巴*激素,而这种激素,会让我们感到很high。
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拖延到最后一刻,因为他们喜欢这种极端状态下的压力体验。
每当他们在紧紧张张中胜利完成了任务,把极具限制*的条件打败时,他们就又一次强烈地体验了成功的快感。
但遗憾的是,这种快感是一过*的,当压力退去后,很快你就无法满足自己的愉悦感了,必须设法体验更强的快感。
压力成瘾的人一旦松懈下来,就会想念压力带来的快感,因为他们感到很空虚,一点生命力也没有。
3.幻想未来:在巨大的压力中工作时,人们为了抵御压力,会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未来画卷。
比如,你可能会想到,哇,这个月的奖金会很多;也可能会想到,这个季度你将被评为优秀员工;甚至,你会想到,这个项目带来的收益能让家人一起出国旅行一次!活在想象中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因为想象无极限。
4.感到被需要:你的恋人抛弃你了吗?没关系,去工作吧!因为公司里有太多工作、太多同事需要你。
你怕自己在同学聚会上显得很落伍?那就在聚会那天安排一个重要会议吧。
当你在一种人际关系中感到不安全、不被需要时,你会设法寻找另一种方式,来达到自我满足,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而工作压力是满足这种需要最简单最方便的方式,不但可以满足你,同时也能满足你同事的需要。
6.童年时父母要求高:童年时父母对孩子要求高,用成绩、荣誉标准来判定孩子的一切,而不关注和夸奖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这样的孩子逐渐也会只关注自己的成就。
对压力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对压力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压力这玩意儿,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时不时就来捉弄你一下。
咱可不能小瞧它,也别被它吓住咯!你想想看,生活中哪能没点儿压力呢?学生有考试的压力,大人有工作的压力,就连退休的爷爷奶奶都有带孙子的压力呢!压力就像影子,跟咱形影不离。
有时候压力像座小山,沉甸甸地压在咱心头。
作业多得写不完,工作任务一个接一个,就好像那小山越来越高,都快把咱压垮了。
这时候咱可不能慌,得深吸一口气,挺直腰板,想想办法怎么把这小山给移开。
咱可以把大任务分成小目标,一个一个地攻克。
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往上爬,每爬一步就离山顶近一点。
等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吃块巧克力啦,听首喜欢的歌啦,这样压力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
压力也不是一无是处呀,它能激发咱的潜力呢!就好比那弹簧,压得越紧,弹得越高。
当咱面临压力的时候,说不定就能发现自己原来还有那么大的本事。
考试前拼命复习,结果考了个好成绩;工作中有挑战,努力克服后得到了升职的机会。
这不都是压力带来的好处嘛!有时候咱会觉得压力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那咱就给自己放个假呗!出去走走,看看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一下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压力说不定就被风吹跑啦。
和朋友们聚一聚,聊聊天,开怀大笑一番,压力也会减轻不少呢。
咱可不能被压力牵着鼻子走,要学会和它周旋。
压力大的时候,咱就把它当成一个对手,和它斗一斗。
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战胜它。
咱可不是好欺负的,对吧?总之呢,压力这东西,咱得正确对待它。
别把它当成敌人,也别被它吓倒。
咱要和它好好相处,让它成为咱前进的动力。
你说呢?压力就像一场暴风雨,咱不能躲在屋里瑟瑟发抖,要勇敢地冲出去,在雨中尽情奔跑,等雨过天晴,咱会看到那美丽的彩虹!所以呀,别怕压力,让我们一起笑着面对它吧!。
心理学:如何通俗易懂的理解压力
心理学:如何通俗易懂的理解压力我们多么希望没有压力源,或者是能应付的压力源,可是现实中“世界不是我想象”,当外在环境无法改变时候,当压力源注定来到时候,就要学会用心理方式改善与管理压力,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我们回顾过往以及当下压力事件时,会有诸多感慨,也会得出压力的四个特点:负面感受、糟糕言行、不合理认知、激烈生理反应。
其中感受就是常说的情绪。
同时还会讨论得出压力三要素,也就是通俗的压力定义,就是由压力源引起的情绪言行适应与失控的心理现象。
一、压力源与压力压力源分作大中小三类,严重、正常、微不足道。
前两者如同急性病,容易发现容易重视容易治疗,反倒是微小压力源,看似稀松平常太常见,却温水煮蛙带来巨大压力感受。
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人际关系,自我关系,真正导致压力崩溃的都是压力叠加的结果。
案例很多,留心发现比比皆是,一个压力感巨大的人,耐心询问之后会发现开始压力源都是小事情,这好比手心扎刺,开始不注意,后来发脓导致碰触痛苦。
由此可以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感受三类型:单一压力、叠加压力、破坏压力。
单一压力强度限额内,就是挫折,成长从来都伴随挫折,挫折教育必不可少,也不可避免。
之前写过文章,题目看似不合常规,“家庭教育|允许孩子犯错:“今天有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其实真的符合心理学规律,鼓励孩子犯错就是主动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在挫折中体验由此带给自己的好处。
文章说到学轮滑先练习摔倒情节,就是主动接受压力体验。
但是压力叠加起来,会出现破坏力,超出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导致灾难。
经典电影类似情节比比皆是,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主人公是回国后的越战老兵,忍受巨大战场灾难综合症折磨,其实就是忍受着破坏性压力痛苦,因为不被人尊重理解接受,处处被刁难非难讽刺冷嘲,乃至走上并非自愿的对抗社会之路,这条路就是一个接一个日常小压力累积的起来的。
因此,对于别人的故事与言行,别轻易故作高姿态劝人家,什么要大度、谦让、原谅、不在乎,认为别人经受的不过日常小事情,不起眼的压力,太小题大做了,好像自己遇到这点事儿就不会算啥。
压力概念的三要素
压力概念的三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压力的大小:压力的大小取决于所承受的负担或负荷的大小。
在物理学中,压力是由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其大小取决于两个物体的质量和受力情况。
在心理学中,压力的大小通常与个体所承受的负担或任务有关,任务越繁重,压力就越大。
2. 压力的方向:压力的方向是指压力的作用点,也就是压力施加在物体上的位置。
在物理学中,压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指向接触面。
在心理学中,压力的方向通常是指任务或负担对个体产生影响的部位或方向。
3. 压力的持续时间:压力的持续时间是指压力作用的持续时间。
在物理学中,压力的作用时间与作用力的大小无关。
而在心理学中,压力的持续时间通常与个体对压力情境的感知有关。
持续的时间越长,个体对压力的感知就越强烈。
综上所述,压力概念的三要素就是压力的大小、压力的方向和压力的持续时间。
这些要素构成了对压力的基本理解,也是研究压力、评估压力影响和制定应对策略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情境,如工作、学习、人际关系、身体健康等。
理解这些要素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和管理压力,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压力并非只有负面的影响。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个体的动力和潜能,促进成长和发展。
因此,了解自己的压力水平和应对策略,合理调节和管理压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
压力的内涵对压力概念理解存在的三种认识
压力的内涵对压力概念理解存在的三种认识压力的内涵(一)压力的定义1.压力(stress )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
上世纪中叶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利 (Hans Selye) 开始将压力的概念引进医学和心理学。
他毕生从事多项压力的实验研究,发现持续的压力能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抵抗能力降低,容易患心身疾病。
他把压力反应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警觉反应阶段 (alarm reaction) ,表现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体温和肌肉弹性降低,贫血,以及血糖水平和胃酸度暂时性增加,严重可导致休克。
(2 )阻抗阶段(resistance) ,表现出惊觉阶段症状的消失,身体动员许多保护系统去抵抗导致危机的动因,此时全身代谢水平提高,肝脏大量释放血糖。
如时间过长,可使体内糖的贮存大量消耗,以及下丘脑、脑垂体和肾上腺系统活动过度,会给内脏带来物理性损伤,出现胃溃疡、胸腺退化等症状。
( 3 )衰竭阶段(exhaustion) ,表现为体内的各种储存几乎耗竭,机体处于危机状态,动力性是压力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要变压力为动力。
之所以能变压力为动力,是由于个体一有压力时,不会无动于衷,而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处理所处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
可导致重病或死亡。
塞利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普遍性原理:个体在抗拒阶段生理功能大致恢复正常,能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
即压力反应对个体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增强其适应能力。
然而 , 在抵抗阶段对新的压力抵抗力反而降低。
个体若再承受持久的高压,就导致身心耗竭,可能会死亡,这就是精疲力竭阶段。
这种生理反应即为压力反应 (stress response) 。
显而易见,这个压力(stress) 是指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
2.对压力概念理解存在的三种认识压力是外部刺激引起的压力是主观的反应压力是外部刺激与内部主观反映之间的关系( 1 )压力是外部刺激引起的:压力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对心理压力的认识 PPT
15
正确看待压力
16
要有目标和追求
17
经常保持微笑
18
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分享)
19
乐于助人(我来帮你)
20
幽
默
21
善良、宽恕、共情、好朋友
22
经常与人合作,保持快乐。
9
压 力 的 应 对 措 施
10
一、日常生活的自我调节
把压力视为一种动力,了解他, 接受他, 享受他所帶来的张力.
真正解决压力之道是在面对问题, 把问 题根本解决, 而不是逃避问题及压力.
11
•
1、休息片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 一天中多进行几次短暂的休息, 做做深呼吸,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 以使你放松大脑,防止压力情绪的形 成。千万不要放任压力情绪的发展, 不能使这种情绪在一天工作结束时升 级成能压倒你的工作压力。
钻石——人们往往羡慕你七色分明,光芒四射, 可有谁知道这块“纯碳” ,在地壳深处经受了 数千年高温高压的考验。
大兴店
2
焦娜
一压力的含义
1.压力的概念:
压力是个体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安,或对威胁 有所知觉,因而对有机体产生的刺激、警告或使 其产生的活动。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你正要起来对抗某事,但你 不确定自已是否有足够能力去应付那个挑战。
23
谢谢
24
12
• 2、了解造成压力的根源。
确切地说,到底是什么压垮 了你?是工作,是生活,还是 人际关系?只有认识到问题的 根源所在,你才可能解决问题 。
13
• 3、转移并释放压力。 做一下体育运动,体育运动能使你
初中心理健康压力管理知识点整理
初中心理健康压力管理知识点整理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情感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统一体现,是个体内心状态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学业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等,这些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良好的压力管理技巧对于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压力管理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认识压力1.压力的定义:压力是一种动力或刺激,是在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其中一种不适衡的关系中所引起的体验及其适应过程。
3.压力的表现:焦虑、紧张、疲惫、失眠、头晕、头痛等。
二、压力管理技巧1.放松方法:深呼吸、放松音乐、瑜伽、冥想等可以帮助舒缓情绪、放松身心。
2.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释放紧张情绪、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3.良好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时间、舒适的睡眠环境、放松的睡前活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4.合理的饮食:均衡饮食、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水果蔬菜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缓解压力。
5.积极应对问题:正面积极面对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学会放下和释放压力。
6.沟通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压力和困扰,找到合适的人倾诉,可以获得支持和理解。
7.分配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计划,避免时间管理不当导致压力加重。
8.关注兴趣爱好:保持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感兴趣,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10.培养乐观态度: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面对未来。
以上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压力管理知识点的整理,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认识和管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促进学习和生活的发展。
希望初中生们能够在面对压力时,勇敢、积极地应对,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健康快乐地成长。
陈秋燕压力概念的内涵阐释
陈秋燕压力概念的内涵阐释
陈秋燕压力概念的内涵是指在个体或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由于各种因素(如工作、学习、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等)的限制和挑战,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或压力源。
陈秋燕在其研究中将压力概念分为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两部分。
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于外界环境,例如工作要求、学业压力、社会期望等。
内部压力则是由个体内部因素所引起的压力,包括对自身能力的担忧、对成就的渴求等。
陈秋燕指出,人们在面对压力时,通常会经历情绪的变化、生理反应的出现以及应对策略的调整。
这些不同的反应和调整机制有助于帮助个体应对压力,从而维持其身心健康。
此外,陈秋燕还提到了压力源对个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不同的压力源可能对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甚至有时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激发个体的动力和潜能。
因此,陈秋燕通过对压力概念内涵的阐释,强调了在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压力不仅仅具有负面评价,还可能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名词解释压力
名词解释压力压力,是指个体在面临有挑战性的环境或重负任务时所产生的身心紧张的状态。
这种状态常常伴随着心理上的压迫感、焦虑感和疲劳感,也可能导致身体上的不适或疾病。
压力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包括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社会压力等。
这些压力来源于个体的外部环境,如学业要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也包括内部因素,如个体对自己的期望、自我要求等。
在工作环境中,压力常常来自于工作任务的挑战性、时间压力、工作负荷等。
个体在面对这些压力时,常需要调动各种资源来应对,包括心理上的抗压能力、社会支持、适应策略等。
在学习环境中,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任务的要求、考试压力、竞争压力等。
个体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应对这些学业压力,同时还要兼顾其他方面的需求和压力。
生活中的压力常常来自于人际关系、家庭责任、经济压力等。
这些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如果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甚至会引发各种身体疾病。
压力对个体的影响是复杂的。
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个体成长和发展。
然而,过高或长期的压力则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个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应对压力。
首先,个体可以寻求社会支持,寻找人际关系的支持和帮助。
与他人分享压力和困扰,可以减轻个体的压力感。
其次,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来减轻压力。
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思维有助于个体化解压力。
此外,个体还可以利用休闲娱乐活动、运动健身等方式来舒缓压力,保持身心的平衡。
在社会层面上,减轻压力的措施包括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干预,建立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等。
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对个体的压力调适非常重要。
总之,压力是个体在面临有挑战性的环境或重负任务时所产生的身心紧张的状态。
个体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积极心态和适当的应对策略来应对压力。
社会也应该提供关注和支持,营造健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减轻个体的压力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力的内涵对压力概念理解存在的三种认识压力的内涵
(一)压力的定义
1.压力(stress )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
上世纪中叶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利(Hans Selye) 开始将压力的概念引进医学和心理学。
他毕生从事多项压力的实验研究,发现持续的压力能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抵抗能力降低,容易患心身疾病。
他把压力反应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警觉反应阶段(alarm reaction) ,表现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体温和肌肉弹性降低,贫血,以及血糖水平和胃酸度暂时性增加,严重可导致休克。
( 2 )阻抗阶段(resistance) ,表现出惊觉阶段症状的消失,身体动员许多保护系统去抵抗导致危机的动因,此时全身代谢水平提高,肝脏大量释放血糖。
如时间过长,可使体内糖的贮存大量消耗,以及下丘脑、脑垂体和肾上腺系统活动过度,会给内脏带来物理性损伤,出现胃溃疡、胸腺退化等症状。
(3 )衰竭阶段(exhaustion) ,表现为体内的各种储存几乎耗竭,机体处于危机状态,动力性是压力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要变压力为动力。
之所以能变压力为动力,是由于个体一有压力时,不会无动于衷,而会
采取一定的行为处理所处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
可导致重病或死亡。
塞利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普遍性原理:个体在抗拒阶段生理功能大致恢复正常,能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
即压力反应对个体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增强其适应能力。
然而, 在抵抗阶段对新的压力抵抗力反而降低。
个体若再承受持久的高压,就导致身心耗竭,可能会死亡,这就是精疲力竭阶段。
这种生理反应即为压力反应(stress response) 。
显而易见,这个压力(stress) 是指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
2.对压力概念理解存在的三种认识压力是外部刺激引起的压力是主观的反应压力是外部刺激与内部主观反映之间的关系
(1 )压力是外部刺激引起的:
压力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压力对人是外部的。
(2 )压力是主观的反应:
压力指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主观反应。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压力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
(3 )压力是外部刺激与内部主观反映之间的关系:
压力是指外部刺激与内部主观反映之间的关系,个体对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经过认知其性质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反应。
目前,研究者们对压力的概念还没有达到完全一致的理解和认同。
众多的研究者试图总结和归纳出一条压力概念的定义来,但往往不能得心应手,结果总是不尽人意。
这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千姿百态的压力问题进行探讨,结果往往差异很大。
总的来说,对压力概念的理解存在上述三种认识。
心理学上所研究的压力,多数指第三种解释。
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
如果这种感受经常因某些生活事件而持续存在,就会演变成个人的生活压力。
如此看来,所谓‘压力',事实上是指‘压力感'的意思”。
这是我国台湾着名心理学教授张春兴先生的界定。
而台湾学者蓝采风也认为压力是指我们的身体在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时,对此环境变迁所感受到的经验,包括肢体与情绪的反应,它能造成正面或负面的效应。
正面的反应能激励我们采取行动,也能带来新的认知、新的观念与对事物的看法。
当压力带来负面的经验时,则我们会对别人不信赖、拒绝、愤怒及忧郁。
这些情绪上的负面反应很容易引起健康问题,如:头痛、肠胃不舒服、皮肤发炎、失眠、溃疡、高血压、心脏病及中风等。
3 .我们对压力的认识
压力就是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感三者形成的综合性
心理状态。
在车文博主编的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有一个词条即应激(stress ),其含义是:应激亦称“压力”、“紧张”。
指个体身心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
应激结构有:(1 )应激源,即造成应激或紧张的刺激物;(2 )应激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 3 )应激反应,即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亦称生理应激与心理应激。
个体对应激的反应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活动抑制或完全紊乱,甚至发生感知记忆的错误,表现出不适应的反应,如目瞪口呆,手忙脚乱,陷入窘境;另一种是调动各种力量,活动积极,以应对紧急情况,如急中生智,行动敏捷,摆脱困境。
在应激状态下,生化系统发生激烈变化,肾上腺素以及各腺体分泌增加,身体活力增强,使整个身体处于充分动员状态,以应对意外的突变。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对人的健康不利,甚至会有危险。
故要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应激状态,并学会科学地对待应激状态。
这一解释强调了压力对身心两方面的作用。
综合上述观点所形成的共识是:压力(stress) 应该包含这样三个部分。
压力源,即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压力反应,即指人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压力感,即指由威胁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
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表现为认知、情绪、行为的有机结合,是
个体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状态。
由于压力源的存在,使得个体意识到压力,伴随着对压力的认知,同时又会有持续紧张的情绪、情感体验。
压力必然引发行为反应,积极应对,化解压力就会减少压力反应;而逃避压力情境,消极应对,则会形成心理障碍,加强压力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二)压力的特点
1 .压力具有情绪性
个体有压力时总带有明显紧张的情绪体验的特性。
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
绪反应。
如果个体认为压力事件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便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探险者就乐于冒险,否则就产生消极的情绪。
情绪反应往往是消极的,因为压力事件往往是不符合我们的需要的。
此外,这种情绪性的紧张度和负面性还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受压力的大小制约;二是受个体心理承受力大小制约。
所谓心理承受力,一般是指个体对挫折、苦难、威胁等非自我表现性环境信息的处理理性程度。
更简明地说,心理承受力就是对心理压力应对的理性程度。
当心理承受力一定,压力越大,形成的负面情绪越强烈,心理越紧张,易出现忧郁、痛苦、惊慌、愤怒等情绪;反之,若压力小时,只会出现短暂的、微弱的负面情绪,如不悦、冷淡等,心理紧张度低。
当压力一定,若心理承受力越小,则心
理越紧张,负面情绪越大。
反之,心理承受力大时,负面情绪也小,心理不紧张;当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当,或略大于心理承受力时,这种压力也称为适度压力,或轻度压力。
适度压力下个体情绪虽有些紧张,在良好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下,往往能精神振奋,产生热情,有利于意志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心理压力的情绪性是显而易见的。
2 .压力具有动力性
动力性是压力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压力对个体行为的调节作用就是压力的动力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要变压力为动力。
之所以能变压力为动力,是由于个体一有压力时,不会无动于衷,而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处理所处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
压力的动力性表现为对适应行为的积极增力作用以及
对不适应行为消极减力作用两个方面。
当个体心理压力过大时,人的理智一般难以控制,个体常表现出两种极端的行为反应,要么呆若木鸡,完全停止行动,要么攻击。
中度心理压力一般会使人的行为能力降低,产生重复和刻板动作。
心理压力较小时,情况就较复杂化,一般适应行为增多。
在适度压力或轻度压力状况下,个体可能在理智的控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压力事件较妥善处理,从而也使自己心理承受力得到增强,使个体生物性行为和正向的适应性行为增多,动力性随之增长。
但在适度压力或轻度压力状况下,
个体若不能理智控制或失去理智,不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而对压力事件漠然置之,不及时妥善处理,只会使自己心理承受力得不到增强,动力性将随之降低。
没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人难以增长心理承受力,人的正向适应性行为得不到学习提高。
一旦面临较大压力,将不知所措,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在无法承受的压力面前,还会导致个体情绪的困惑、身心的疾病甚至死亡。
如果只看到心理压力的情绪性,并夸大其负面影响,忽视心理压力的动力性,或者只看到其消极减力作用方面,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是错误的。
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不少家长和教师由于缺乏对心理压力动力性的全面正确认识,经常陷入两个误区。
一是以为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因而过分给学生施加压力,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心理障碍和疾病增多;二是认为心理压力只会产生消极情绪,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因而怕给孩子施加压力,不敢严格要求,自由放任,致使学生正向适应性行为能力低。
这样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压力的动力性使得压力对人们来说既是积极的“推动力”,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表现为消极的“破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