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斗拱
斗拱的演变历史及变化规律
斗拱的演变历史及变化规律斗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木建筑结构,其最初是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求,之后慢慢演变为纯装饰性结构。
它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历程,在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别的代表意义。
斗拱的演变历史西周:出现雏形西周铜器“矢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
其基座上出现了四个矮柱上承皿板、栌斗,中间连以横楣和蜀柱的形象,反映出房屋柱网及柱间联系构件的做法,推测在西周初期建筑柱子上可能已出现栌斗。
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四角出现栌斗、抹角栱和斗子蜀柱,可以据此了解早期的斗栱形象;陶制斗拱中有栌斗、散斗等,大致反映出了早期斗栱组件中斗的形象。
斗拱早期形象斗栱的早期发展,当代有建筑考古学家结合考古中发现的擎檐柱遗迹现象,推测斗栱纵向栱(也称竖栱)的形成过程是:擎檐立柱——落地斜撑——腰撑(撑栱)——曲撑——插栱,这一檐结构由落地支承到悬挑支承的变革大约完成于西周晚期,最迟到战国时期又完成了插栱与横栱的组合,即形成最初的出跳斗栱的形式。
横栱的发展,一般认为脱胎于叫做“欂(bó)、枅(jī)、栌”一类的短枋木,这些横向构件横装于斗栱栌斗口子中,在构件的两端置散斗,就形成了一斗二升的平叠横栱,再将横栱改为弯曲上举的形式,就形成了栾栱。
斗拱早期发展示例图汉代:探索期这一时期出现各种各样的斗栱形式。
汉代斗栱以承托柱梁和增大挑檐为主。
在有最简单的柱头放置栌斗和柱头安放实拍栱的做法;有一斗二升、一斗二升加蜀柱的做法;有一斗三升的做法;有将栱做成曲栱和左右牵合形成交互曲栱(鸳鸯交首栱)的做法;有伸出挑梁,形成单栱出跳和重栱出跳的做法。
汉代斗拱示例图南北朝:进一步发展柱头铺作基本完善,柱头栌斗除了承托斗栱与额枋外,还承托内部的梁架;补间铺作尚处在探索中,出现了人字栱、人字栱与斗二升的组合,栱端卷杀逐步规矩。
在南北朝的后期,斗栱中出现了斜向构件“昂”。
南北朝斗拱形式隋唐五代:基本成熟斗栱的承托和悬挑功能已臻完善,在外檐斗栱出跳中,下昂的杠杆结构机能充分发挥,斗栱的形制已经完备,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斗栱系列,并呈现出“以材为祖”的现象。
古建筑斗拱类型
古建筑斗拱类型
古建筑斗拱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外檐斗拱:位于建筑物外檐部位,主要起承重和装饰作用。
2.柱头科斗拱:位于柱头部位的斗拱,是明清时期的主要承重斗拱,其受力
构件的截面尺寸比其它的斗拱同类构件截面尺寸大。
宋式称作柱头铺作,柱头铺作又称为柱头科斗拱,是斗拱的三种类型之一,其余两种分别为:平身科(又称补间铺作)与角科(转角铺作)。
3.柱间斗拱:位于两柱之间的额枋或平板枋上,宋代叫作补间铺作,清代称
平身科。
在清式建筑中,平身科斗拱是大式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斗拱。
4.角科斗拱:置于建筑物转角部分的斗拱,由于转角处的方向性,斗拱构件
一端为面宽方向的构件,另一端为进深方向的构件,两个方向的构件还要与对角线方向的斜构件相交,是所有斗拱中构造最复杂的一科。
5.溜金斗拱:这种外檐斗拱做法与一般斗拱不同,它的翘、昂、耍头、撑头
等进深方向构件,自正心枋以内,不是水平跌落,而是按檐步举架的要求,向斜上方延伸,撑头木及耍头一直延伸至金步位置,这种特殊构造的斗拱称为“溜金斗拱”。
6.内檐斗拱:包括品字斗拱、隔架斗拱、藻井斗拱等。
其中,品字斗拱又有
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十字隔架斗栱、一斗二升重栱荷叶雀替隔架科斗拱、单翘重昂七踩斗栱等多种类型。
以上就是古建筑中常见的几种斗拱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宋代斗拱层与柱子的比例
宋代斗拱层与柱子的比例
宋代斗拱层与柱子的比例为1:2。
宋代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
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各部名称:
斗拱名称:
“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
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
单杪单昂五铺作:
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
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
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
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
宋代屋顶的建筑风格
宋代屋顶的建筑风格
宋代屋顶的建筑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斗拱式屋顶:斗拱式屋顶是宋代建筑的特色之一,其特点是屋顶在檐口以上呈折线形,由多个斗拱构成。
斗拱式屋顶形式多样,可以是单檐单楼,也可以是多目多楼,整体呈层层递进的形态。
2. 矮檐歇山式屋顶:矮檐歇山式屋顶也是宋代常见的屋顶形式。
它的特点是屋顶两侧的坡度比歇山式屋顶更低,檐口处没有明显的翘角,整体较为平缓。
3. 歇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屋顶形式之一,也在宋代得到广泛应用。
它的特点是两侧坡度对称,中间呈弯曲状,形似山峰。
4. 坡状屋顶:坡状屋顶是宋代屋顶的基本形制,它由一系列平坡组成,整体呈现出平缓的坡度。
坡状屋顶在宋代常见于一些庙宇、官署、寺庙等建筑中。
总体来说,宋代的屋顶建筑风格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灵动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屋顶设计,使建筑整体呈现出优美而独特的形态。
仿古建筑之“斗拱”
仿古建筑之〃斗拱〃一、导语中国古代人民居住长江、黄河流域,植被丰富,自然而然地利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由此发展下来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的独特建筑风格,而其中斗拱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便简单地讨论一下斗拱。
重斗叠拱,托物向天二、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 其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
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三、正文1.斗拱的概念什么是斗拱?所谓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防和檐梯间或构架间,从桥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料拱、料棋,由斗、棋、翘、昂、升组成。
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而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后统称为斗拱。
斗本来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而建筑中的斗却不是,而是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
根据斗所在位置不同,斗有众多分类与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
对于拱,由于柱子与梁杨之间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则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杨和椽子,而古代工匠就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便称为“拱”。
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
根据拱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
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说的简单点,斗、拱就是在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起过渡作用的两种小木块,其中拱是一块弓形木块,像一块挽起的弓,而斗是一块方形木块,像一块盛米的斗。
斗拱2.斗拱的作用斗拱有复杂的造型及繁琐的建造过程,那么斗拱在古代建筑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归纳来说,斗拱的作用并不只一种。
斗拱的演变——精选推荐
⽃拱的演变⽃拱的演变摘要:本⽂概述了从商朝⾄明清时期时期的⽃拱演变过程。
宋以前,⽃拱的形制和功能还没有统⼀的规范,⾃宋以后,⽃拱的结构、形制开始规范化,明代以后,⽃拱逐渐成为装饰的构件,纯粹成为封建等级制的标识。
关键词:⽃拱结构空间结构:1、⽃拱定义、结构2、商朝时期开始出现⽃拱——汉朝⽃拱——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拱的结构和空间变化)为什么3、⽃拱⽂化的变化⽃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重要结构构件,是联结柱、梁、桁、枋的⼀种独特的托架。
其最初是满⾜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要,即将屋顶⼤⾯积荷载经⽃拱传递到柱⼦上,使屋架在承受⽔平外⼒的同时⼜具有⼀定的适应能⼒,在⼀定的程度上能抵御地震、和台风等灾害。
明以后,⽃拱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由简到繁的纯装饰性活动。
从结构上看,⽃拱由⽅形的栌⽃、矩形的拱和斜的昂组成。
从形象上看,⽃拱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令簋”(如图所⽰1-1)的四⾜即与⽃拱之栌⽃形象相似。
此时的“⽃拱”只起简单的承托作⽤。
但从战国中⼭王墓出⼟的铜⽅案上看(如图所⽰),已经有45度转⾓放置的、⽤于悬挑的⽃拱形象。
这个⽅案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最接近⽃拱形象的例证,当然此时期建筑中是否存在起悬挑作⽤的⽃拱,⽬前尚⽆实例可考。
不过,在汉代明器中,这种起悬挑作⽤的出跳⽃拱已很普及了,且出挑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致可以推测早在汉以前⽃拱便已运⽤于建筑营造之中,很有可能在先秦时的建筑中便已有⽃拱存在。
汉朝时期⽃拱的结构、形态更加丰富。
其多样化多表现于栌⽃,起形态⾄少有五种:1、⼀⽃⼆升(如图所⽰)2、⼀⽃三升(如图所⽰)3、⼀⽃⼆升两侧附加⽀点承托(如图所⽰)4、重叠多重横拱(如图所⽰)5、横拱形状有平直形的“枅”、⼸形的“栾”(曲枅)、折线形、曲线形的异形枅。
此时的⽃拱还增加了减少弯矩和剪⼒的作⽤。
柱头⽃拱在发挥承托作⽤、悬挑作⽤的同时,由于扩⼤了⽀座,增添了⽀点,改善了节点构造,“可以增加梁⾝在同⼀净跨下的荷载⼒。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
一、概述我国古建筑斗拱作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建筑技艺。
本文将对我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二、斗拱的起源与演化1. 斗拱的起源斗拱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梁架结构,用以支撑梁的重力,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最初的斗拱形式简单粗犷,以实用为主,没有太多装饰。
2. 斗拱的演化随着建筑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发展,斗拱逐渐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在唐代,斗拱逐渐开始体现出装饰性,雕刻精美,成为建筑的一大特色。
而到了宋代,斗拱更加丰富多样,不仅体现艺术性,更加强了其结构上的稳固性。
3. 斗拱的风格特点古代斗拱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形制、雕刻与装饰上。
形制上,斗拱有悬挑、垂直、半垂直等多种形式,各具特点。
雕刻与装饰上,斗拱的雕刻题材多样,常常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与神话的元素,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三、斗拱在我国古建筑中的应用1.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斗拱扮演着支撑梁架结构的重要角色。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多为悬挑形式,结构稳固,雕刻精美,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尊贵与华丽。
2. 寺庙建筑中的斗拱在古代寺庙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佛教与道教的宗教文化内涵,雕刻内容多为佛教神话、道教神话等,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斗拱的结构稳固性也保证了建筑的稳固与安全。
3. 园林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我国园林的特色与韵味。
斗拱的形制多样、雕刻精美,为园林增添了一份静谧与优雅。
四、斗拱在传统建筑中的保护与传承1. 文物保护中的斗拱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斗拱在文物保护中受到了高度重视。
国家对于古建筑斗拱的保护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加强对古建筑斗拱的维护与修复。
2.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斗拱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
在当代,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积极开展古建筑斗拱的传统技艺、工艺、风格的传承与研究,保持其传统魅力的也注入现代元素,使之与时俱进。
斗拱的计量与类型
斗拱的计量与类型?
答:斗拱,又称枹斗、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斗拱在承受着建筑上部的荷载并向外部挑出以承受上部挑檐的荷载的同时,也起着装饰美化建筑物的作用。
斗拱的计量单位以组而论,宋代称为“一朵”,清代称为“一攒”。
而依位置不同,斗拱可分为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以及转角斗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
在宋式斗拱中,其形制的表示方法为“几铺作几抄几下昂”。
算法为: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
即n(铺作数)=m(出跳数)+3(常数项)。
这里的常数项可以理解为栌斗、耍头和衬方头。
总的来说,斗拱的计量和类型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古建筑领域的专业书籍。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泽州文学默认分类 2009-04-28 10:35 阅读53 评论0字号:大中小千古沧桑话“铜鞮”种玉米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木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发展、演变比较显著。
在研究、鉴定中国古代建筑时,常以斗拱作为建筑年代的主要依据。
早期的斗拱比较大,主要作为木结构构件,是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向外出挑,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托斗或斗架拱,向外挑出。
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其中外檐斗拱,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营造法式》中每一组斗拱称一朵,在柱上的叫柱头铺作,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二柱之间阑额上的叫补间铺作。
每朵最下部有一托住整组斗拱的大斗,称栌斗。
斗拱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后来,通称为斗拱。
宋式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
斗拱的大小等级就是以出跳数和铺数多寡来排定次序的。
宋《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
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
我国没有保存有唐代以前的住宅实物,因此,只能在汉石刻及壁画中看到唐代以前时期住宅斗拱的踪影。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是现存唐代佛教建筑实物,其斗拱是现存最早的实物。
我们在福州的华林寺可以看到具有千年历史的佛教建筑实物,斗拱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斗拱的研究解析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论文关于斗栱的研究解析学生:汪韬学号:********指导教师:***专业:环境艺术设计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二O一二年五月目录目录 (1)摘要 (2)关键词 (2)1、斗栱的诠释 (3)2、斗栱的描述 (3)2.1斗 (3)2.2栱 (4)2.3昂 (5)3、斗栱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在各个时期的作用 (5)3.1起源 (5)3.2西周、南北朝 (6)3.3唐代 (6)3.4宋代 (7)3.5辽、金、元 (8)3.6明清时期 (8)4、结论 (9)摘要当我们走进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前,其屋檐下疏朗雄大的斗栱给人强烈的感受和视觉冲击力。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着强烈的个性,有着远看屋顶,近看斗栱的说法。
斗栱不但起到跳出以承重的作用,它的装饰价值也再木构建筑中也有着重要意义。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栱,屋顶。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建筑语言符号,是我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它曾在我国建筑史上绽放过异彩,得到应有的地位;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关键词: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屋檐,斗栱,昂,跳,铺作1.斗栱的诠释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中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是由水平放置在栱和栱之间的方形斗,升和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矩形,曲线形或折现混合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它常见于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份。
其作用在于挑出以承重,将其屋面的重量经过斗栱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栱的安置。
它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结构,不仅起到很大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在结构上起到传递荷载的作用,更是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所以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宋代斗拱的叫法
宋代“斗拱”的叫法:被称为“铺作”。
这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称谓。
拓展资料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斗拱的实例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中山国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
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拱传递到立柱(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斗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斗拱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体系。
斗拱,亦作“ 斗栱”、“枓拱”或“枓栱”。
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
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礼记·礼器》“山节藻棁” 唐孔颖达疏:“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拱,
形如山也。
”《明史·舆服志四》:“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
”
亦作“鬭拱”。
即斗拱。
唐元稹《连昌宫词》:“虵出燕窠盘鬭拱,菌生香案正当衙。
” 唐卢纶《萧常侍瘿柏亭歌》:“攒甍鬭栱无斤迹,根瘿联悬同素壁。
”参见“ 斗拱”。
斗拱的模数构成
斗拱的模数构成是基于“材分制”的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中的规定。
在宋代,建筑物的长、宽、高以及各种构件的截面,房屋的进深、高度,门窗的高宽,柱子的直径等,都使用“份”作为计算单位。
具体来说,《营造法式》把建筑物的长、宽、高各种构件,包括斗拱的宽和广(高),都用“份数”订出标准,称为“材份(宋写作‘分’)制”。
这种模数制的基本单位为‘分’。
规定1材=15分。
另以“契”和“足材”作为辅助单位。
一契=2/5材=6分;一足材=1材+1契=21分。
矩形构件均为高15分度,宽10分度,即高:宽=3:2。
上下拱之间的距离为契,高6分度,宽4分度。
单材拱断面也是高15分度,宽10分度;足材拱高21分度,宽仍为10分度。
这种模数制在古代中国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不仅用于房屋建造,也用于园林、桥梁等各类土木工程中。
这种模数制的优点在于,通过使用预先定义的标准化尺寸,可以简化设计和施工过程,同时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施工效率。
分别说明唐、宋、辽、金及明代斗拱的特点。
唐、宋、辽、金及明代斗拱的特点一、唐代斗拱的特点1. 装饰简洁:唐代斗拱的特点之一是其装饰简洁,注重整体的稳重和庄重。
2. 结构稳固:唐代斗拱的结构非常稳固,采用了榫卯结构,使得建筑在经受外力作用时更加坚固耐用。
3. 布局规整:唐代斗拱的布局十分规整,拱券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整体建筑更加和谐美观。
二、宋代斗拱的特点1. 雕刻精美:宋代斗拱在装饰上十分讲究,常常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给人以美的享受。
2. 线条流畅:宋代斗拱的线条常常流畅优雅,呈现出一种婉约之美,与唐代斗拱的稳重相比更为柔美。
3. 巧夺天工:宋代斗拱的设计常常巧夺天工,结构合理,工艺精湛,堪称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三、辽代斗拱的特点1. 雄浑壮观:辽代斗拱的特点之一是其雄浑壮观的气势,多采用粗犷的线条和大气的造型,给人以气吞山河之感。
2. 形式多样:辽代斗拱在形式上常常多样化,既有直拱形式,也有弧形拱形式,丰富了建筑的形态。
3. 浑厚朴实:辽代斗拱的风格追求浑厚朴实,不做过多的装饰,注重实用性和耐久性。
四、金代斗拱的特点1. 精巧细腻:金代斗拱的装饰常常精巧细腻,雕刻精美,线条柔和,让人感受到一种精致之美。
2. 融合风格:金代斗拱常常融合了辽、宋等民族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展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3. 美轮美奂:金代斗拱在形态和结构上常常美轮美奂,给人以舒适愉悦之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五、明代斗拱的特点1. 规模宏大:明代斗拱常常规模宏大,建筑气势磅礴,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2. 推陈出新:明代斗拱在设计上常常推陈出新,采用了更加高级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展现了时代的进步和创新。
3. 螺旋上升:明代斗拱常常采用了螺旋上升的形式,给人以上升腾挪之感,体现了明代社会的繁荣和兴盛。
总结来看,唐、宋、辽、金及明代斗拱在装饰风格、结构形式以及社会背景上均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多样化和传承发展。
斗拱结构详解
C斗 拱
C斗 拱
概述
2010年世博会,中国的漏斗形大红色展馆,不论从色彩、 形状、结构都能够完美的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馆从古代建筑的斗拱中获得灵感和精神内涵,层层叠 叠,紧紧相扣,给人一种稳定感,仿佛可以承载万钧之重是 一种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除了构思 的巧妙和制式的缜密外,它的装饰美和形式美可称为是中 国古建筑的精髓.在我国的很多著名的古典建筑中,相当大 一部分都有斗拱结构.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明、清建筑
斗拱变小,只有柱高几分之一;数 量多,柱间多达4—8朵.
屋顶出檐较短,大约一米.
色彩繁复华丽,风格富丽堂皇.
明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斗拱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北京故宫建极殿保和殿
斗拱 北京故宫建极殿保和殿
北京故宫角楼
斗拱
清
山东曲阜孔庙
山东曲阜孔庙
北京颐和园佛香阁
起源与发展
唐、宋、元建筑
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半;数量 少,柱间一般1、2朵.
屋顶出檐深远,达三四米.
色彩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实.
唐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斗拱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翼角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斗拱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翼角
上图为 日本奈良 唐招提寺金堂
下图为 江苏扬州 大明寺鉴真纪念堂
宋代斗拱的特点
宋代斗拱的特点
宋代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简洁而精致:宋代斗拱的形式简洁,没有过多的装饰,注重线条的流畅和
整体的协调。
它们以简洁的几何形状和平滑的曲线为特征,展现出一种精致而雅致的美感。
2.稳定而均衡:宋代斗拱采用了合理的结构设计,注重力学原理的运用,使
得建筑物能够稳定地承受荷载。
斗拱的布置均匀,力量分布均衡,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稳固可靠。
3.灵活而多样:宋代斗拱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它们可以根
据建筑的需要和空间的要求进行不同的组合和排列,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和样式。
这使得宋代建筑的斗拱具有一定的变化和创新性。
4.融合传统与创新:宋代斗拱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在细节和造
型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进。
它们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基本原则,同时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和技术,使得建筑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
总的来说,宋代斗拱以其简洁、稳定、灵活和融合传统与创新的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
它们不仅展现了宋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平,也为后世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古建筑:拆解了斗拱构件,带你看斗拱结构
斗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斗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栱及斜放的昂等构件组成的。
本期推送就为大家逐一拆解各个斗拱构件。
斗口清代带斗栱的建筑,部位与构件尺寸是以“斗口”为基本模数,其实也是以“斗栱”作为建筑尺度衡量标准。
斗口就是斗栱的坐斗(最下层的斗)上用来按瓜栱和头层翘(“翘”,也就是宋代时的华栱)的十字形的卯口。
千万不要错过|有人一一拆解了斗拱构件,带你看斗拱结构斗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为状如量米的斗而得名。
栱矩形断面的短枋木,外形略似弓,有瓜栱、万栱、厢栱等种类。
升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实际是一种小斗。
昂昂位于斗栱前后中线,且向前后纵向伸出贯通斗栱的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则向上伸至屋内。
翘“翘”是清式名称,“翘”的形象与栱相同,但方向与栱不同。
清式斗栱中的栱是横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翘”。
其实,“翘”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栱,名为“华栱”、也叫“抄栱”。
坐斗在一朵或一攒斗栱的最下层,直接承托正心瓜栱和头翘或头昂的斗,叫做“坐斗”,也叫“大斗”。
栌斗坐斗在宋代称“栌斗”。
十八斗在翘或昂两端的上方,承托上一层翘、昂或栱的斗,叫做“十八斗”。
十八斗的形状与坐斗相同,但比坐斗小。
因为它的长度的一点八斗口,相当于宋代“材”制度的十八分,故而叫“十八斗”。
交互斗交互斗是宋代斗栱构件名称,也就是清代斗栱中十八斗。
平盘斗平盘斗是斗的一种,多用在角科斗栱中,一般没有斗耳,用来承托两个方向的栱或宝瓶。
斗耳斗耳是斗上面突出的部分,它的形象类似倒置的短腿小桌子的桌腿,下面平的一层类似桌面的为斗底。
斗耳的高度是斗高的五分之二。
宋代时也称斗耳为“耳”。
由昂在角科45°斜线上,与耍头齐平的昂,叫做“由昂”。
本图是清式单翘单昂五踩角科斗栱中的由昂。
宋代建筑构件的特点
宋代建筑构件的特点研究了这么久宋代建筑构件的特点,总算发现了一些门道。
首先得说说宋代建筑构件里的斗拱。
哎呀,这个斗拱可太有趣了。
它就像是建筑的一个小关节一样,你看,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斗呢,就像一个小盆子,拱呢,就像弯弯的手臂。
宋代的斗拱和唐代的比起来,感觉变得更加小巧精致了。
唐代的斗拱给人感觉特别大气,宋代的呢,就像是小家碧玉那种精致感。
比如说山西高平的开化寺,它的斗拱就很典型。
在屋檐下,那一排排斗拱层层叠叠的,但是每一个部件看起来都不是那种粗犷的,而是有着精细的雕刻,虽然不大,却很耐看。
再就是宋代建筑的柱子。
宋代柱子很多时候会有一些微微的卷杀,什么是卷杀呢,就好比柱子像个从下往上慢慢收缩变小的圆筒,不过这个收缩是很细微很有美感的。
这种设计,使得柱子看起来不是那种笔直的死板的,有点像是人的身材有曲线一样。
我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想可能这样让整个建筑看起来更有灵动性吧。
还有梁架结构。
这部分其实我还不是特别明白呢。
但是我知道它是支撑整个屋顶的关键部分。
在一些宋代建筑里,梁架结构看起来很规整,各种梁木组合在一起,感觉像搭积木,不过这个积木很有讲究。
像在少林寺初祖庵,它的梁架就有一种对称的美,各个构件之间紧密连接,又好像有着自己的小空间。
木材的使用也挺讲究的,我感觉应该是挑选比较结实耐用的那种木材。
对了,宋代建筑构件里的门窗也很有特点。
一般门窗不像现在这么宽大单纯为了采光。
宋代建筑的门窗有着各种造型,雕花是经常会有的。
像是我看过的一些绘画里表现的宋代建筑,门窗上雕着花卉啊、小神兽啊之类的东西,感觉一扇门窗就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天地,而且它能起到很巧妙的装饰作用,让整个建筑从外面看起来就很有文化底蕴。
总之呢,宋代建筑构件真的有太多可琢磨的地方了。
斗拱整理
三、斗拱的作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1、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
宋式补间铺作斗拱构造示意
宋《营造法式》中的大木作规定房屋建筑的尺度、比例,均以“分”为基本模数(见材份)。这个基本模数同斗拱就有关系。所谓一“分”,指的是一“材”大小拱的断面高度的十五分之一。斗拱本身各个分件的断面大小、长短比例,也是用“分”来度量的。比如,单材拱断面高15“分”,宽10“分”;足材拱高21“分”,宽仍为10“分”。足材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一拱(6“分”)。泥道拱上有慢拱时,两拱之间空隙里通常用称为暗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4“分”。又如,第一跳华拱长60“分”,由此确定了华拱出跳,最长为30“分”;泥道拱、瓜子拱长62“分”;令拱长72“分”;慢拱长92“分”。
宋式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斗拱的大小等级就是以出跳数和铺数多寡来排定次序的。宋《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铺作数)=x(出跳数)+3(常数项)。关于常数项3有多种解释。一种是:栌斗、耍头和衬方头;一种是栌斗,最上一跳跳头上的令拱和令拱上的拱檐方或算拱方;一种是柱列中线上的方木,泥道拱(单拱造时用栌斗)、慢拱(单拱造时用令拱)和罗汉方。斗拱组合中有慢拱的称重拱,没有慢拱的则称单拱;跳头上有横拱的那一跳称计心,没有横拱的那一跳称偷心。此外,还有两种不出跳的,一种叫“单斗支替”,是在栌斗上加替木以承下平拱;一种叫“把头绞项作”,是栌斗上用泥道拱承托下平拱,用于柱头上,梁与泥道拱相交出头。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出一跳斗拱,称“斗拱跳”,是梁与泥道拱交叉后出跳做为华拱,直接承托拱檐方。它虽出一跳,但铺叠不足四层,所以有一种意见认为跳和铺的关系并不总是跳数加3为铺数;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它不足四铺,不典型,所以被排除在“总铺作次序”之外。
中国经典古建筑中,宋式建筑的斗拱为什么用“朵”来计算?
中国经典古建筑中,宋式建筑的斗拱为什么用“朵”来计算?古建知识科普:斗拱为什么要用“朵”来数?
朵,是宋式建筑通行的斗拱数量称谓,整个前檐下有几个铺作就有几“朵”斗拱,这个用词非常形象,可能古人也认为斗拱像花一样,是“一朵一朵”的吧。
同样的说法,到了清式建筑中改为“攒”,似乎就降了一个档次,总感觉差了一点劲。
至于这个说法的来历,有人说来自南方,有人说来自想象,我觉得后者可能性更大。
个人感觉,整个檐下斗拱的分布密度各个朝代不尽相同。
五台山唐代南禅寺,本身就是一个三开间的小殿,仅在柱头和转角设计了斗拱,补间并没有斗拱,而佛光寺的唐代东大殿在补间正心枋的上面安置了斗拱,但密度依然很低。
在古建筑上有个规律:一般越靠后的建筑,檐下斗拱的朵数越多。
山西的辽代、宋代、金代建筑基本还是沿袭的宋式做法,斗拱朵数少,而到明中期之后,尤其是清代,檐下斗拱明显密集起来,仿佛是进入了“万花丛中”。
希望能帮到你,有古建筑问题可问我,喜欢就说说你的看法,一起聊
亦文亦物,行程数万,撰文百万,一分钟简单干脆,解读古建的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式形制和构造
《营造法式》中每一组斗拱称一朵,在柱上的叫柱头铺作,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二柱之间阑额上的叫补间铺作。
每朵最下部有一托住整组斗拱的大斗,称栌斗。
栌斗一般用在柱列中线的上边。
栌斗上开十字口放前后和左右两向的拱,前后向(内外)挑出的称华拱,左右向的称泥道拱。
华拱可挑出一至五层,每挑一层称一跳;挑向室外的称外跳,挑向室内的称里跳。
同华拱成正交的拱称横拱,除泥道拱外,最外一跳华拱头上的横拱称令拱,用以承托外檐的拱檐方(即枋)和承托内檐天花的算拱方。
在柱心泥道拱和外跳令拱之间各跳跳头(即华拱头)上的横拱,都称瓜子拱。
瓜子拱、泥道拱上可直接承托方木,也可再加一层横拱,称慢拱,瓜子拱、慢拱上的方木称罗汉方;宋式斗拱中向外挑出的构件除华拱外,还有斜置的下昂和上昂。
下昂大体平行于屋面,昂尾压在梁下或椽(即檩)下。
上昂自斗拱中心向外上方斜出,以承令拱。
下昂的作用是在少增加斗拱高度的条件下增加挑出长度;上昂的作用是在少增加挑出长度的条件下增加斗拱高度,二者的作用正相反。
各层拱间用斗垫托、固定,斗位于拱的中心、两端或拱与昂等相交处。
华拱头上的斗叫交互斗,在横拱中心的叫齐心斗,两端的叫散斗。
斗拱以榫卯结合,出跳拱昂的卯口开在下方受压区,横拱的卯口开在上方。
拱上的斗用木销钉与拱结合,斜置的昂则用昂栓穿透到下层的拱中进行固定。
宋《营造法式》中的大木作规定房屋建筑的尺度、比例,均
以“分”为基本模数(见材份)。
这个基本模数同斗拱就有关系。
所谓
一“分”,指的是一“材”大小拱的断面高度的十五分之一。
斗拱本
身各个分件的断面大小、长短比例,也是用“分”来度量的。
比如,
单材拱断面高15“分”,宽10“分”;足材拱高21“分”,宽仍为10“分”。
足材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
的高度──一拱(6“分”)。
泥道拱上有慢拱时,两拱之间空隙里通常
用称为暗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4“分”。
又如,第一跳华拱长60“分”,由此确定了华拱出跳,最长为30“分”;
泥道拱、瓜子拱长62“分”;令拱长72“分”;慢拱长92“分”。
宋式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
斗拱的大小等级就是以出跳数和铺数多寡来排定次序的。
宋《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 (铺作数)=x (出跳数)+3(常数项)。
关于常数项3有多种解释。
一种是:栌斗、耍头和衬方头;一种是栌斗,最上一跳跳头上的令拱和令拱上的拱檐方或算拱方;一种是柱列中线上的方木,泥道拱(单拱造时用栌斗)、慢拱(单拱宋式补间铺作斗拱构造示意
造时用令拱)和罗汉方。
斗拱组合中有慢拱的称重拱,没有慢拱的则称单拱;跳头上有横拱的那一跳称计心,没有横拱的那一跳称偷心。
此外,还有两种不出跳的,一种叫“单斗支替”,是在栌斗上加替木以承下平拱;一种叫“把头绞项作”,是栌斗上用泥道拱承托下平拱,用于柱头上,梁与泥道拱相交出头。
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出一跳斗拱,称“斗拱跳”,是梁与泥道拱交叉后出跳做为华拱,直接承托拱檐方。
它虽出一跳,但铺叠不足四层,所以有一种意见认为跳和铺的关系并不总是跳数加3为铺数;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它不足四铺,不典型,所以被排除在“总铺作次序”之外。
从宋式演变而来,但名称、构造和在构架中所起作用都有变化。
清式每一组斗拱称一攒,每个瓜拱上都用万拱,如宋式全计心造。
瓜拱和万拱又依所在位置冠以正心或里、外拽的称谓。
如用在正心瓜拱上的万拱称正心万拱;用于斗拱前边(或室外)的称外拽瓜拱、外拱万拱;用于斗拱后边(或室内)的称里拽瓜拱、里拽万拱。
万拱上的枋子,也依所在位置称正心或里、外拽枋。
清式小斗除表列名称外,用于正心相当宋式散斗的不叫三才而称槽升子。
昂在清式里仍称昂,但只是把翘头刻成下折的昂嘴形式,不再是斜亘内外的构件。
清式斗拱每出一跳称一拽架,最多也可挑出五拽架。
清式有斗拱的建筑改以平身科斗口的宽度为权衡构件比例的基本模数,挑出的翘、昂和正心枋,内外拽枋均高2斗口,相当于宋式的足材,每一拽架为3斗口。
每两攒斗拱间的最小间距称攒挡,为11斗口,建筑面阔即以攒数而定,明间一般平身科六攒,加两边柱头科各半攒。
斗拱形制以踩数计。
踩数指斗拱组中横拱的道数。
清式斗拱每拽架都有横拱,故每攒斗拱里外拽架数加正心上的一道正心拱枋,即每攒的踩数。
清式斗拱形制的表示方法为:几踩几翘几昂(但以“单”、“重”表示一、二)。
最简单的斗拱是不出踩的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交麻叶,最多为五拽架的十一踩重翘三昂,但实际上,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的正门午门,正殿太和殿的上檐斗拱也只用到九踩单翘三昂。
清式斗拱中还有一种“镏金斗拱”,用于外檐或重檐建筑下檐的平身科,前面有昂,后尾为斜起长一步架的秤杆。
它是由宋式下昂演变来的,秤杆即昂身,但外檐部分改为平置的昂头和蚂蚱头,整个构件做成曲折形,构造不如宋式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