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 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哪些日常现象相关?
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物体性质有哪些影响?
c.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如何?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4.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分子动理论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5.互动交流,提升能力: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6.拓展延伸,激发创新: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7.评价反馈,巩固提高: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任务,如实验报告、小论文、课堂问答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巩固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6.情感教育: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运用分子动理论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九年级物理上册1.1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
物理备课大师【全免费】1.分子动理论【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特别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特别多。
2.能辨别并会解说扩散现象 , 知道扩散现象表示了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3.知道分子间存在作使劲,分子间作使劲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互相作使劲的实例。
4.理论联系实质,培育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教课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剖析]剖析一:本节第一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议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目大留下深刻印象。
而后从察看实验,剖析宏观现象出发,经过推理去研究微观世界的思路,挨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互相作使劲。
剖析二:分子动理论是从实质上认识各样热现象的理论。
依据分子动理论的看法,全部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批分子无规则运动惹起的,温度就是大批分子无规则运动强烈程度的标记。
利用分子动理论,能够成功地解说大批的热现象。
剖析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批分子构成,分子体踊跃小,直径只有10-10 m左右,一滴水约含有 1.6 ×10 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缝隙,气体分子的空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空隙最小;分子做永不暂停地无规则运动,这类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强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类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均衡地点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使劲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均衡地点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使劲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均衡地点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使劲表现为引力,因为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必定的形状和体积,而因为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必定的缝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 “分子动理论”教法建议]建议一:能够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变的实验引入课题,比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后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进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剖析转移到微观剖析上来。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
执教
教学
目标
1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2知道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重点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难点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解释
教具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周围有空气、石头、水等,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二.新课教学
(4)如何判断是否扩散:可以这样认为:发生扩散后的两种物质不会自动分开,也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会自动分开或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则不是扩散。如水变浊了、扫地时尘土飞扬、铁生锈了等。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间隙。
(2)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用弹簧连着两个乒乓球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r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分子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
4.练习
5.小结:
1、分了动理论的内容: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永不ຫໍສະໝຸດ 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举例
1.分子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分子直径:10 米=1埃。
2.分子运动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3)举例说明扩散现象:墨水滴入清水中、闻到香味、放煤的墙角变黑、腌(炒)菜变咸、糖放进水中水变甜等。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1节分子动理论【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蓝墨水、清水和烧杯一.教学目标要求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二.过程与方法1.回顾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经历对扩散现象的探究、计论,并借助生活经验,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某些生活、生产及大自然中的现象。
三.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现象中的实例。
本节的难点是:从某些宏观热象中推断出其微观本质。
四.教学过程本节分三个教学板块,分别讨论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教学过程设计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已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通过观察实验中的宏观现象,分析推理构成物质分子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
(1)教师讲解人类从古至今探索物质组成奥秘的历程。
具体解读“大量”的含义:分子非常小,可从尺度(直径)和质量两个侧面展示。
正因为其非常小,不借助仪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古人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仅属猜想。
今天,人们不仅能借助电子显微镜“看到”分子、原子,并能“测出”分子、原子的大小和质量;而且能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探针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使之服从、服务于人类。
关于分子大小的数量级10-10m,要设法直观化。
直观化的方法可以是比喻,可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对比来形象说明,也可以使学生由具体计算得到感悟。
可简要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大小的实验。
① 32g氧气中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18g的水中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2g氢气分子中含有6.02×1023个氢分子……假如有100位同学数这6.02×1023个分子,每个同学每秒钟数10个,大约要数20万亿年才能数完!② 每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3.0×10-26kg)每个氢分子的质量是多少?(3.3×10-27kg)每个氧分子的质量是多少?(5.3×10-26kg)③ 1亿个分子排成一排,大约是多长?(几个厘米)设想把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起来,要多少个分子才能排满1m的长度?(近100亿个)把水分子放大1000万倍,它也仅有绿豆般大小。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
2.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提问:你知道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展示图片:水和水分子模型、钻石和分子模型
讲解研究历史,让学生知道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
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并找出分子的有关特点
第一章 第1节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章 第1节分子动理论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能初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够用它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以及认识物体的组成发展历史来了解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观察图片,认真听讲
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思;
思考回答问题;
提出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学生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观看视频
通过总结形成概念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观察图片,认真听讲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完成课堂练习回答问题
三.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课后总结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尽量用图片视频以及分组合作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抽象的物理知识,本堂课的设计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会从生活现象出发:“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题目难度分为基础、提高两个层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练习题包括:
a.解释生活中的分子动理论现象。
b.分析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c.应用扩散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进行讲解、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的组成、性质和分子间作用力;扩散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理解分子动理论对物质性质和三态变化的影响;掌握扩散现象的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分子动理论如何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b.扩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讨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观点,共同探讨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二)讲授新知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讲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组成、性质和分子间作用力。通过动画、模型等直观手段,让学生了解分子的运动规律。
2.分子间作用力:以生活中的实例,如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为例,讲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如吸引力、排斥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扩散现象:介绍扩散的定义、原理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扩散现象,并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扩散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
教案:1.1《分子动理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段生活中的现象,如茶叶袋中的茶叶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微观世界中的分子运动。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教师简要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 分子的运动规律: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分子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分子运动的特点。
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温度变化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6.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的运动规律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4.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简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答案: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2)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一、教学内容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的运动规律;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2.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运动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一杯热水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水中的分子运动情况;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解释分子运动的规律;3. 分子运动的规律:讲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4.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阐述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并进行实例分析;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运动的规律;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2)食品放入冰箱后变凉。
答案:(1)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是因为阳光下的热量使得衣服上的水分子运动加快,从而蒸发到空气中;(2)食品放入冰箱后变凉,是因为冰箱内的低温使得食品中的分子运动减缓,从而使得温度降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 拓展延伸: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分子动理论,如:分子运动的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发展等。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_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 分子动理论_教学设计在设计这节《分子动理论》的物理课,我的意图是以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从而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掌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难点在于分子运动的无法直接观察,因此我将重点教授分子运动规律,并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分子的运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实验器材和生活实例资料。
我会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分子运动的现象。
然后,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分子动理论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之后,我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理解。
在活动的我会对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让他们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反思中,我会思考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会寻找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课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分子动理论。
总的来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兴趣,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另一个重点。
我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实际意义,并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理解。
1.1分子动理论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1分子动理论教案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课“分子动理论”。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两种力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3. 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知识讲解:(1) 讲解分子的运动:介绍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2) 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介绍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两种力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3)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应用:介绍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等。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食物的腐烂、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运动的规律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 分子动理论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食物的腐烂(2) 气体的扩散(3) 冰块在室温下逐渐融化答案:(1) 食物的腐烂:食物中的分子不断运动,与其他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食物变质。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
第 1 节分子动理论【教课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物体是由大批的分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暂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过程与方法1.回首人类对物质构造的认识历程,认识物质是由大批分子构成的。
2.经过对扩散现象的研究、议论,并借助生活经验,知道分子在永不暂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经过演示和察看分子力模型及对物质三态分子模型的类比,认识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演示实验、视频资源及类比手段,激发研究物质构成神秘的兴趣。
2.使学生认识经过能够直接感知的现象能够认识没法直接感知的事实,并知道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性,认识物理学拥有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功能。
【教课要点】经历察看实验的过程,应用分子动理论解说某些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现象。
【教课难点】从某些宏观热现象中推测出其微观实质。
【教课打破】教课要点放在让学生经历察看的过程,使学生在察看这些现象的过程中提炼出能够印证分子动理论的现象,同时还培育了学生科学察看的能力。
而关于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分子间的互相作用才表现为引力的理论,比较抽象,能够采纳类比磁铁吸引铁钉的演示实验对照认识。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 ( 人类古往今来研究物质构成神秘的历程、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的扩散图片、铅与金的扩散图片、机械制造中在金属表面层掺碳、掺硅 )、酒精、毛笔、 NO 2气体、广口瓶、玻璃片、铅柱 (分子引力演示器 )、刀子、磁铁、铁钉等。
◆学生准备注射器、烧杯、水等。
┃教课过程设计┃教课过程标注一、联合分糖块实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块糖,而后提出问题:把这块糖分红两半,两个人来分享,能否都有甜的感觉? 4 个人呢? 8 个人呢这样切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学生议论并回答。
点拔:假定在分糖的过程中,每分一次,取一粒加以检测,假如条件同意,还能够采纳多假如这粒仍拥有糖的性质——甜味,就再往下分,假定分到媒体多展现一些相关资料。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教案:分子动理论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在设计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分子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体积、质量、运动等。
2. 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引力、斥力、碰撞等。
3. 掌握分子的运动规律,包括布朗运动、分子扩散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间的作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显微镜、显微镜片、分子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的运动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运动现象。
2. 讲解: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体积、质量、运动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理解分子的运动规律。
3. 实验: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显微镜片上的分子模型,观察分子的运动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5. 练习: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观察到的分子运动现象、理解到的分子间作用力等。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的运动规律。
2. 活动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间的作用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否理解了分子间的作用力?是否掌握了分子的运动规律?2. 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分子动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剂的作用原理、空气净化器的工作原理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是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石。
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分子的运动图像,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分子的运动现象。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 分子动理论教案 (新版)教科版
一、新课引入
分子热运动
二、新课讲解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果把杯子打破,碎片还是玻璃。 经过多次分割,颗粒越分越小,如果不断的分 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分子到底有多小
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为头发丝直径的 百万分之一。
一滴水有多少分子呢?10亿人来数, 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年。
思考: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观察与思考 活动1:将墨水滴入水中,观
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2: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的接触
第二天 第四天 第六天
六天后, 硫酸铜 与清水 之间的 界面模 糊不清
活动3:铅片与金片之间的接触
实验前 铅块 金块
叠放在一起
力表现为 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
大时,作用力表现为
。引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n 当r=r0 引力 = 斥力 n 当r>r0 引力 > 斥力 n 当r<r0 引力 < 斥力 n 当r>10r0 无作用力
分子动理论
物体是由大 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都在不 分子间存在 停地做无规则 着引力和斥力
的运动
三、归纳小结
铅块 金块
五年后
铅块 金块
彼此扩散 一毫米
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 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n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气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 及固体之间。 n气体之间扩散最快,固体之间扩散最慢。
思考:你能否使扩散速度由慢变 快么?分子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 有关?
(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1.1分子动理论教案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1 分子动理论教案 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间的作用力。
难点: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酒精挥发、香水飘香等,引导学生关注分子的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吗?分子运动与什么有关?二、探究分子运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生活实例,分析分子运动的规律。
2. 实验演示:通过演示实验,如扩散实验、布朗运动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分子运动的现象。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5分钟)1. 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如引力、斥力等。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子间的作用力,如拉伸弹簧、磁铁吸引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四、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15分钟)1. 讲解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如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如热水与冷水的扩散实验。
3. 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原理。
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间的作用力。
难点: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分子的概念、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
2.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斥力和范德华力,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掌握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的概念,了解它们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气体膨胀、液体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分子概念的讲解:介绍分子的定义、特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分子运动的讲解:解释分子为何会运动,运动的规律及其与温度关系。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讲解:介绍引力、斥力和范德华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5. 气体压强和温度的讲解:解释气体压强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6. 例题讲解: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如气体压强的计算、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等。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动理论1. 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2. 分子的运动分子运动的规律运动速度与温度关系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斥力范德华力4. 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压强与分子运动关系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下列现象:(1)气体膨胀(2)液体沸腾2. 答案:(1)气体膨胀:气体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压强减小。
1.1分子动理论(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材(教科版)
1.1 分子动理论(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材(教科版)我设计的这节分子动理论的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包括显微镜)、黑板、粉笔。
2.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实验器材。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现象,如雾、水的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分子运动的基本模型,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2.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三、实验观察(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分子运动的现象。
2.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分析讨论(10分钟)1. 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答。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答,教师进行点评。
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2. 学生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说明他们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3. 在实验观察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在应用拓展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今后,我将继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6. 我还会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更多的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分子动理论
1. 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2.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4.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动理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动理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动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 m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教法建议]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2.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原理。
3.能够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等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分子动理论的假设与实验观测的一致性。
3.分子速度的分布和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4.理解和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等现象。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引出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物质的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等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物理学理论,分子动理论,它能帮助我们解释这些现象。
Step 2: 阐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讲解:分子动理论是一种解释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的理论,它认为物质由大量微观粒子(分子或原子)组成,这些微观粒子不断运动,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
2.分子动理论的作用:解释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变化,以及提供科学解释和实验依据。
Step 3: 分子动理论的假设与实验观测的一致性1.分子动理论的假设:a.分子运动呈无规则运动,碰撞时具有弹性。
b.分子之间互相作用,相互之间有吸引力或斥力。
c.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占据一定的体积。
d.分子质量相等,但速度和能量不同。
2.实验观测与分子动理论的一致性:a.用布朗运动观察分子运动。
b.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分子间的斥力和吸引力。
c.通过等体积气体温度升高时压力增加的实验验证理论。
Step 4: 分子速度的分布和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1.分子速度的分布:理解最概率分布和麦克斯韦速度分布率。
2.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解释温度与分子速度的平均值和分子速度分布的关系。
Step 5: 物质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的分子动理论解释1.物质热胀冷缩: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膨胀和收缩。
2.物质变形:解释物质的变形是分子之间相对位置重新排列的结果。
3.物质熔化:解释固体熔化为液体是分子振动增强、距离增大,从而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动理论的定义: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等)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理论。
2. 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等基本性质。
3. 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4. 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如固态、液态和气态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2.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的现象,提问学生为什么热水会蒸发得更快?2. 分子动理论的定义: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3. 分子的基本性质:讲解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等基本性质。
4. 分子的运动规律:讲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5. 分子的相互作用:讲解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
6. 例题讲解: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其他生活中的现象,如扩散、溶解等。
8. 板书设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9. 作业设计:题目1:请简述分子的基本性质。
题目2:请简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题目3:请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第一节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
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
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课题:分子运动论教学重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教学难点: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教学手段:讲授、实验教具: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气瓶、NO2气体、铅块、计算机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二、物质由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三、分子的运动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四、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五、思考题(能力提高)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讲解、举例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非常小.打开香水瓶盖,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教师解释原因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教师讲解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实验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回答问题.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学生观察实验,发散思维作业:P14—练习1、2“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
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
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课题:分子运动论教学重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教学难点: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教学手段:讲授、实验教具: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气瓶、NO2气体、铅块、计算机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二、物质由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三、分子的运动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讲解、举例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回答问题.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学生思考并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五、思考题(能力提高)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分子非常小.打开香水瓶盖,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 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 教师解释原因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教师讲解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实验回答问题,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学生观察实验,发散思维 作业 :P14—练习1、2“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